东胜区号:[转]什么是金融货币M0、M1、M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6:59:50
什么是金融货币M0、M1、M22009-06-13 09:51 在萨缪尔森的《宏观经济学》中M1=现钞+支票;M2=M1+储蓄存款。而在英国的银行体系中还有M0、M3等项目。根据我们国家统计局的公开资料,我国是以M0、M1、M2为框架体系。其中货币总量:M0、M1、M2。
M0=流通中现金
M1=M0+非金融性公司的活期存款
M2=M1+非金融性公司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毫无疑问,我们是模仿国外的所谓现代银行管理、统计体系设立的M系统。但我们多年了的M系统仅仅是模仿,而没有实际经济意义。



比如,中美两国的M系统,若M1数值相同,则美国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就是M1,而中国有实际经济意义的现钞则要远远小于M1。这个差别使中国经济单位没有足够的流通货币,而美国相对于中国则有充裕的货币。



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的支票不能直接兑换成现钞,尽管它是货币。



再比如在M2项目下,若M2相同,则中国的储蓄额很大,但流通的、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却很少,因为中国的M2被高额储蓄占掉了,而美国却几乎全部是 M1(美国储蓄率很低)实际也就是全是M0,即决大部分是现钞,市场有经济意义的货币充足。而中国却是市场严重缺少有实际经济意义的货币。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倾向于使用M2来调控货币的原因。



中国金融界无论是理论家还是主管部分一直有一个非常固执和愚蠢的见解,认为美国人不储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见解,美国人也是人、也需要穿衣、吃饭、养老 等支付,这些支付同样需要持有货币存量,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储蓄率很低呢?其实既不是美国人不储蓄,也不是美国人没有钱,而是这些货币存量不在储蓄项目下, 而是在支票项目下,即在M1项目下。



因此,同样的M2、M1、M0水准,美国的M体系有大量的具有实际经济学意义的货币,而中国则是严重货币短缺。



如果中国金融改革仅仅改变这个M系统,则中国实际有经济学意义的货币就将增加十万亿以上(储蓄转成支票,支票可自由兑换现钞),而货币总量却不需要任何改变。




另外一个方面,美国及西方国家设立M系统是为了便于统计和调控印钞数量及观测经济动向。其中支票有大额和一般额度,这才是区分M1和M2的关键,也就是说有多少交易是以大额交易的、有多少交易是以一般额度交易的。大额交易主要发生在大型公司之间和投资性交易。



正如前文所述,无论M1、M2,由于支票的自由兑换性,二者都有实际的经济学意义。在货币总量上意义相同,但在资金用途上却有重要的经济学意义。货币总量以M1出现,则消费和终端市场活跃;以M2出现,则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



美联储和各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判定应如何判定货币政策。M2过高而M1过低,表明投资过热、需求不旺,有危机风险;M1过高M2过低,表明需求强劲、投资不足,有涨价风险。在货币总量则基本保持稳定。



如果熟悉马克思经济学的两大部类的经济二分法,我们可以发现,这种金融银行业的M1、M2管理和调控体制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产和消费有计划按比例发展。



非常遗憾的是,美国在实际上作到了,而我们中国和苏联除了喊革命口号之外一无所长!!!




中国的金融银行改革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拨改贷”问题。应该说,“拨改贷”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使产业实体增加责任心,提高资金利用率。不幸的是,这个好的设想却成了卡死国营企业的吊索。这不能不说是悲哀。



目前的中国金融改革的前途,除了上述的总量不变增加有效流通货币量的办法以外就是国营、民营的重要产业如何支持的问题。



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有一弊也必然有一利。非普遍兑换的票据制度可以发展成**主义新型的产业支持和银行管理制度。



由国家最高经济计划部门对需要大力支持的产业实体发放产业票据,也就是相当于现在使用的“支票”(产业票据)。金融银行部门根据产业实体持有的产业票据贷给产业实体现钞。商业银行之间和央行之间可以自由兑换产业票据和现钞,形成资本市场。



这样,就保障了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同时也使扶持产业既能得到资金支持,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对银行系统来说就防止了资金灭失和坏帐以及对行政性、命令 性贷款的弱势。产业损失不至于转嫁到金融银行业。这样就不必改变全民银行的体制,同时又可以使国有银行迈向现代化管理。彻底消除“拨”与“贷”的死 结。(相关论述参见《工资清欠的货币来源 ——中国经济的货币改造》。)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系统作为中国经济整体系统的一个宏经济系统,其改革的目的必须是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时刻保持对中国民族产业的支持和协调。



既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以科学的发展观、创新观开创社会经济建设的新局面。



学习不是简单的模仿、更不是爬行;创新不是蛮干,更不是大跃进。


发表于 2007-2-16 17:20:03


Jack 说:

我国现行货币统计制度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1)流通中现金(M0),是指银行体系以外各个单位的库存现金和居民的手持现金之和;(2)狭义货币 供应量(M1),是指M0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活期存款;(3)广义货币供应量(M2),是指M1加上企业、机关、团体、部 队、学校等单位在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城乡居民个人在银行的各项储蓄存款以及证券客户保证金。M2与M1的差额,即单位的定期存款和个人的储蓄存款之和,通常 称作准货币。


2007-2-16 17:23:23

Jack 说:

M1和M2持续背离反映了什么?

M1增速较低,表现为活期存款涨幅较小
05年以来,我国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速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持续背离,而且M2保持高速增长,我们将结合实体经济以解释这种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M0、M1和M2的统计规则。

M0:流通中的现金

M1:即货币: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自2001年6月起,其他存款中含证券公司存放在金融机构的客户保证金。

由于数据所限和为了避免季节性因素影响,我们对比1999-200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各货币供应量构成的同比增速。从各统计组成的涨幅中,很容易看 出,05年一季度和二季度末,占M1比重最大的活期存款的涨幅减小,是M1同比涨幅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活期存款的同比涨幅处于历史较低水平;此外,M0 同比涨幅下降也是M1涨幅减小的原因。

与货币M1的大幅度下降不同,准货币05年涨幅并未出现大幅下滑,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类存款都保持较大涨幅。这也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两个统计口径M1和M2的在05年的持续背离。

M1和M2的背离反映了什么

由于活期存款主要指企业存款,而同时企业定期存款,增幅较往年并无明显增加,基本可以否定企业定期存款对活期存款的替代使得M1与M2产生背离的可能性。

M1和M2的背离说明,居民的货币资产存量增速大于企业的货币资产存量的增速。

消费增速下降与居民储蓄增速加快并存

居民的收入,一方面用于消费,一方面用于储蓄,而储蓄的方式,可以选择货币资产(主要体现形式为定期储蓄),也可以选择金融资产,如股票或者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

从居民收入及分配去向看,居民储蓄(特别是定期储蓄)的增加可能来自于三个方面:收入增加、消费减少、其他金融资产的减少。由于缺乏收入和其他金融资产的数据,我们很难确定,居民储蓄的增加主要来自于那个方面。

但是,有这样一个事实值得注意。04年10月29日,央行加息后,居民储蓄存款持续上升。而且,定期储蓄涨幅更大,与此相对应,社会消费增长幅度05年有所下降(我们这里的分析都是以货币来度量,不需要考虑物价因素)。

从时间上看,居民定期储蓄增幅加快,主要原因在于存款利率的提高(当然还有物价的走低),与此相对应的是05年消费增速开始下降。也就是说,在当前 CPI涨幅较低的情况下,当前银行存款利率水平已使得居民选择更多的储蓄,这对解决我国内需不足问题是不利的,消费的增长不甚乐观。

从这个层面讲,央行也很难继续加息,特别是在当前CPI涨幅较低的情况下。

工业利润增长减速是企业活期存款降低的主要原因企业活期货币资产存量的减少,一方面可能来自收入的减少;另一方面,来自资产形式的替代。

从收入方面,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05年,企业总体利润增长率较04年大幅度降低,企业收入的减少可能更能解释企业活期存款涨幅较低。

从结构方面,一方面,企业理财水平提高,货币基金等现金管理工具的大规模发展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理财渠道;另一方面,在目前利润行业分布不均的情况下,部分利润较高的行业可投资项目较少,可能会选择将活期存款转为定期存款。

央行为何放任货币增长大于调控目标

在信贷控制和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下,当前银行系统惜贷,说明银行系统在创造货币的速度方面,较04年没有明显提高,货币供应量增加的主要因素在于基础 货币的投放,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主要有公开市场业务证券买卖、对金融机构贷款、外汇占款、有价证券及投资等渠道。二十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民银行 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是对金融机构贷款,近年来主要是外汇占款。事实上,正是贸易顺差、套汇热钱使得外汇占款维持高速度的增长(这主要因为央行的强制结售 汇制度),构成了我国货币供应量高速增长主要原因。

虽然,央行也在不断的创造金融资产(央行票据)对外汇占款引发的货币增加进行吸收和对冲,但是基本上是不完全对冲,特别近期,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冲销外汇占款的比例有所下降,央行这样做主要有几个原因:

控制信贷的情况下,货币集中于债券和货币市场,对实体经济影响较小;

竭力创造低利率环境,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反过来考虑,防止汇率升值后,外汇撤离,市场流动性紧张。央行放任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由于其信贷控制,货币难以进入流动领域,形成实际的投资需求, 此外,前面我们也提到,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由于居民更多的选择储蓄,而不是消费,也难以形成消费需求,货币大量囤积于债券和货币市场,对实体经济和物价影 响较小。

此外,放任货币供应量增长,通过压低债市和货币市场利率,构成了人民币贬值的条件,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2007-2-16 17:24:36

Jack 说:

一个国家的货币如何发行?

问题如下,
第一,谁(机构)来决定货币的本年度新货币发行量,根据是什么。

第二,新货币印刷出来之后如何分配流通呢?

第三,我一直有个想法,如果我放火烧了一屋子的钞票(两个可能,这些钱是我的,这些钱不是我的),谁在我的行为中受益,谁是受害者。国家会重印这些钞票吗?

货币由每个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央行无商业职能,管调控货币M0、M1、M2
在现代经济里,各个国家只有一个银行可以印钱,那就是“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政府最重要的机构之一。中央银行把印出来的钱贷给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 再把钱贷给企业或者个人收取利息。中央银行再从商业银行回笼货币,烧掉一部分现钞,又印一些新钞,维持心目中理想的现钞总数,即M0的数量。大部分贷款是 用票据或者电子形势大额走账的,并没有对应的现钞,总数会大大高于M0的数量,就是狭义货币M1和广义货币M2。例如,支票、活期存款算M1。M2包括 M1,还多出了机构存款这样的大头。

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货币的国际兑换币值,由该国的实际经济容量以及中央银行操纵M0、M1、M2决定。中央银行对挣钱没兴趣,因为钱就是它印的,对它没 有意义,它的任务是让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就是调控通货膨胀、货币币值之类的。一国经济增长了,中央银行就可以把M0、M1、M2的数值放大一些,老百姓外 国人却仍然觉得你的货币与原来价值一样。这种无代价多印多贷出来的,就是政府搞经济的直接成果,相当于“铸币税”,政府可以拿去干自己想干的事。中国政府 最近真的是发了,中央银行印钱贷钱增长比GDP增长要快得多,却仍然没有通货膨胀,人民币还要升值。蒋介石没有多少本钱发动内战,就通过央行疯狂印M0、 搞M1之类的捞钱打仗,于是恶性通货膨胀。

为了防止中央银行乱印钱,一般要求印钱的时候政府有对应的金银、合格票据、外汇、有价证券等等,作发行准备。不过这个很复杂,实际运行是个动态平衡,汇 率、通货膨胀的变化怎幺调控太专业了。经常有国家调不过来,就经济危机了,其最直接的解释就是该国的中央银行失败了,某些数据变得很坏,却没有办法阻止。

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不理这一套,全国就一个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印钱也是它,贷款给个人或者单位也是它。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它一家包搞,反正是计划经济,印 出钞票来不是为挣钱,而是为了算账方便,不搞那么复杂。改革了,这样搞不行了。1984年,弄出“四大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 行,理论上把人民银行的商业职能接过来了,人民银行专心干中央银行的事。理论上四大行应该是独立奔着利润去的,实际上仍然听命于中国政府,职能不清,乱得 很,搞出坏账一堆。最近才包装得比较现代了,可以上市了,每年多少利润都可以象模象样的算出来。所以我们知道,四大行会陆续上市,但是人民银行却不会上市 (也没法包装),因为它是中央银行,是政府机构。

相当多的新闻就是一些银行专业词汇扯来扯去,人们都听惯了,好象懂,但意义是什幺大多数人不明白。本贴希望读者看了以后,看这些新闻的时候容易把专业词汇对应到最原始的经济行为上去。

M3是什么东西
美国停止了M3货币供应报告,这个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M3是比M2更广的广义货币,是为金融创新设立的
M3 是比M2更广的广义货币,是为金融创新设立的,如短期融资债券就是M3。M3包括M2,M2包括M1。理论上最广的是M4。这个体系的细节比较复杂,一级 级往上加进了货币意义越来越抽象的“准货币”,我也只是业余知道个大概,细节也搞不清楚。中国政府内部应该有M3的账,但是只公布M0、M1、M2。一些 国家就会公布M3。

美国日本和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资料来源
http://www.nwnu.edu.cn/jgxy/jxcgj/yinhang/jy.php

关于货币量层次划分 , 各国划分不同 , 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其划分方法也不一样。在我国关于货币量层次的划分 , 目前学术界也不统一 , 有主张以货币周转速度划分的 , 有主张以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的 , 也有按货币流动性划分的。资产可以以流动性为基础进行分类 , 可以从 3 个方面考虑决定一项资产的流动性:变现难易和快慢;变现成本;其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如果出售价格与购买时相比有了很大变化 , 则即使能够以很低的交易成本很快变现的资产也不会认为流动性很强。因此 , 以流动性作为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应是以上 3 个方面的统一体。按流动性划分 , 一是能准确地把握流通中货币的各种具体形态的运动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二是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 , 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三是中央银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 , 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下面是美国日本和我国的货币划分货币量层次的划分

(1) 美国现行货币量层次

M1= 现金① + 活期存款② + 其他支票存款③ + 旅行支票。

M2=M1+ 由商业银行发行隔夜回购协议 (RP)+ 隔夜欧洲美元存款 +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股份 (MMMF)+ 在所有存款机构的储蓄和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MMDA) 。④ + 在所有机构的小额定期存款⑤

M3=M2+ 所有存款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⑥ + 定期回购协议和定期欧洲美元 +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股份 ( 机构 )

M4=M3+ 短期财政部证券 + 商业票据 + 储蓄债券 + 银行承兑票据

(2) 日本现行货币层次

Ml= 现金 + 活期存款 ( 现金指银行券发行额和辅币之和减去金融机构库存现金后的余额 ; 活期存款包括企业支票活期存款、活期储蓄存款、通知即付存款、特别存款和纳税准备金存款 ) 。

M2+CD=M1+ 准货币 + 可转让存单(准货币指活期存款以外的一切公私存款 ;CD 是指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

M3+CD=M2+CD+ 邮政、农协、渔协、信用合作和劳动金库的存款以及货币信托和贷方信托存款。此外还有广义流动性等于“ M3+CD ”加回购协议债 券、金融债券、国家债券、投资信托和外国债券。

(3) 我国现行的货币层次

目前 , 中央银行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具有权威性 , 其划分方法是 :

M0= 流通中现金

M1=M0+ 单位活期存款 + 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 居民储蓄存款 + 单位定期存款 + 其他存款

M3=M2+ 金融债券 +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①流通于财政部、联邦储备银行和横跨州内机构以外的硬币和纸币。

②在银行的无息支票账户。

③如下形式的计息支票账户 : 可转让提款单账户 (NOW) ;超级可转让提款单账户 (super –NOW) ;自动转账账户 (ATS 账户 ) ;信用协会股金提款账户 (credit share drafts) 。

④ MMDA( 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 是存款机构的计息账户 , 每月开出的支票数额有限制。

⑤发行的定期存款面额在 100000 美元以下。

⑥发行的定期存款面额在 100000 美元以上。

那为什么香港有好几家发钞行呢
好像过去渣打和中国银行都能发行港币,是因为它没有中央银行吗

香港比较特殊,没有中央银行,有三家发钞行
香港情况特殊,当初就没设中央银行。政府把货币发行交给汇丰和渣打
代理,主要是汇丰在管(80%)。后来中银香港也取得了发钞行的地位。

所以汇丰就有半官方的色彩,直接参与港府的金融管理。香港的银行体
系确实比较特殊。但原理是一样的,就是有地位特殊的“最后贷款者”
,全社会的钱追根究底都是从那里来的。地位特殊的“最后贷款者”可
以把全社会的货币计算清楚,并依此进行调控。

严格来说,香港真正的发钞行是美联储
为了维护港币的联系汇率制,发钞行必须按1:7.8的比例准备美元,以此向金管局申请保证书,从而换取发钞量,当然也可以用以前的保证书,用港元换回美 元。所以,香港发钞行最多能做些印钞之类的技术活,央行发钞权中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货币供应量决定权,是香港发钞行无法获得的,不然按照商业银行逐利的 本性,疯狂印钞,就通货膨胀了。
从上面也可以看出,在这个体制下,美联储实际上获得了香港的铸币税。

社会上的货币量由基准的货币量(也就是说印了多少票子)和货币乘数决定。

假设甲有1000元的现金,存在商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活期存款帐户。银行按照中央银行的要求,把其中10%(100元)交纳法定准备金,存入中央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剩下的900元可以全部贷出去,贷给乙。乙把这些钱再存入乙在工商银行的帐户,工商银行再交给中国人民银行90元,剩下的再贷出去。周 而复始,理论上可以产生10000(1000/10%)元的活期存款。那么这个货币乘数就是10。

理论上,货币乘数是法定准备金的倒数。但是实际上,往往达不到。各个国家这个数字究竟是多少,应该是各国的机密之一。

什么情况下这个乘数会上升呢?一般来讲,利率低的时候,大家愿意贷款,这个乘数就会上升。反之,利率高的时候,这个乘数就会下降。

央行就是通过控制利率,来调节这个乘数。经济萧条的时候,通货紧缩,东西越来越便宜,失业上升,央行就要降低利率,鼓励大家贷款,发展经济。经济过热的时候,通货膨胀,东西越来越贵,央行就要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减少社会上的货币量。

另外,信用体系越发达的社会,这个乘数应该越高。道理很简单,如果大家手里都是现金的话,谁也不用活期帐户交易,政府发行多少货币,大家手里有多少货币,这个乘数就是1。

再说,基本货币量。

中国的运行规则,我不太清楚,讲讲美国的。首先,美联储是不准随便印票子的。但是美国财政经常有巨额赤子。收上来的税不够花,怎么办呢?美国就发行国债。 现在假设美国的财政部发行1000亿的国债,结果会造成存贷款利率上升,(道理很简单,存款量一定,贷款量多了,自然利率就要上升)。美联储为了控制利 率,就决定增加发行1000亿的货币。那么这时,社会上就会增加10000亿的美圆的货币(1000*10)。这就是所谓的债务货币化。

封闭经济体中,基础货币量增加的一个主要来源是财政赤字。

还有的时候,经济发展了,社会上的商品增加了。这时就需要增加发行货币,否则东西就会越来越便宜,形成通货紧缩。这时新增加发行的货币,可以直接作为财政 收入。举个例子,如果今年经济总量需要1000亿货币,明年经济总量按今年的价格需要1008亿。央行就要多印8000万的货币给财政部,财政部就可以用 这些钱去买东西,去投资工程。财政部多了多少财政收入呢?8000万减去这些票子的印刷费。这就是所谓的铸币税。

开放的经济体中,还有另外一个来源,就是外汇节余,或者说就是外汇储备。

任何一个稍微经济独立的国家也不会允许其他国家的货币在本国境内通行。这个说起来意义很复杂,但是涉及国家经济主权。我个人理解,用金融摧毁一国经济,兵 不血刃,杀伤力却不亚于核武器。所以,放弃货币主权比放弃国防还严重。军事同盟很常见,但是成功的货币同盟却很少见,欧元区是唯一比较成功的。

现在再说外汇储备。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赚了美圆,按照中国的外汇管理规定,必须在规定时期内换成人民币。假设甲企业挣了1000美圆,那么就要换出 8000人民币。这1000美圆由外汇管理部门投资到美国,存入专门帐户,或者买美国国债。这样一来,中国境内的基础货币就多了8000人民币。这时甲企 业再把这些钱存入工商银行,最终的结果是又多了80000人民币。

这时,我们又可以看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量的第二个工具(第一个是利率):短期债券。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短期债券,收回基础货币。或者回购短期债券,增加基础货币。

打个比方,调控利率类似地毯式轰炸,短期债券类似精确打击。

其实,央行还有第三个秘密武器:调整法定准备金率。这个武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旦使用有可能会造成全社会的金融动荡。调整法定准备金,基本属于核武器。

一般来讲,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主要目标是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主要手段是利率。看货币总量,不如看通货膨胀率。

关于发钞行,多数国家的央行就是发钞行,比如美联储,比如中国人民银行。但是英国体系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些商业银行有发钞的权力。

我曾经请教过一些英国朋友。按照他们的说法,这与英国金融历史有关。英国的历史上,是各个银行,先各自发行各自的货币,后来英格兰银行成为中央银行以后,保留了各个银行发行货币的权力,但是这些商业银行要交给英格兰银行等额的英格兰银行的货币作为储备。

比如我在的地区,至少五种英镑纸币,分别来自不同的银行。如果某个银行想增发1000万英镑的本银行货币,就必须先向英格兰银行上缴1000万英格兰银行的英镑,作为准备金。这样的做法,很烦琐,也很麻烦。不过,保留了各个银行的权利。

关于烧货币的事情,我没有遇到。不过,我所在的地区经历过一次银行的劫案。劫匪开车进入某商业银行金库,抢走了几千万英镑。后来,旧版货币作废,重新发行新版货币了事。损失的就是新货币的印刷费,如此而已。

我不是搞银行的,对货币发行的个人一些了解,未必准确。

货币一直以来作为国家经济调节的核心与主要手段,在国家经济政策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但是货币与货币政策都只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一部分而不是国家政策的 全部,所以一个国家的货币与货币政策的运用会根据这个国家的经济运行目标转变而转变.就算是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货币与货币政策也会很不一样.比如战时 经济中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满足战时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再生产,而和平时期就更复杂了.不同国家经济实力的不一样,对于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主导方 向就更不一样了.比如美国的货币政策首先要求维护的是美国作为全球性基础货币的地位,而不仅仅是满足美国本国的利益需要.并且由于美圆在2/3流通于美国 本土之外,所以美国会比其他国家更要求有一个强而有力的金融系统.而次一级的日本与欧洲,他们的货币政策虽然因自身基础的不一致会有很大差异,但是在谋求 的基本利益上都毫不例外的把精力放在本国利益而把有限的力量放在全球范围,这个和美国的货币政策从一开始就立足在全球范围寻求强势是很不一样的.而中国虽 然还处在发展中阶段但是由于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独立自主的国家经济政策,所以中国既没有地区性的强势货币圈(现在才草具雏),也没有象很多追随美国的小国 家那样把货币政策完全放在从属美圆与美圆政策的地位上,形成了一种另类独立在国际货币循环中的另类.

不管出于什么考虑,中国这样的另类与不确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都将成为发达国家的一块心病.所以尽快让中国到游戏中来,是放在发达国家领导人的一个迫切关心的问题.人民币汇率仅仅是这个过程的开始,远不是中国货币问题的全部.

而中国的货币政策,由于在一段时间中实际一直处于亚战争状态.当时的货币政策以及其他经济政策都是以围绕满足战争需要来做基本考虑的,所以当时货币在经济 作用中的其他作用与职能在这段时间中是相对压抑的.到改革开放的时期,中国已经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与主动调整与世界的关系,终于获得了一个长期稳定的和平 发展环境.这个时候,货币的另一个本能终于被唤醒了:资本.然而因为中国在客观上与实践中都没有具备一个资本可以循环有效成长的环境,并且在对资本的再认 识也必须有一个从国家到社会组织再到个人的一个不断的发展与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开始的不仅仅是一场经济现代化的革命,更重要的是改革至今我们 不但学会了什么叫资本积累而且还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所以,在今天放在我们面前的不仅仅是金融改革与人民币汇率的难关,而是一个国家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 必须的转型.

金融,尤其是金融创新将是我们不能回避的现代化大考.对比,不同国家的货币政策,及经济影响,中国的货币政策将注定走一种所谓有中国特色的路.也许这个路本身就是前无古人的艰难道路,但是我们不可能转身离开了.

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必须在满足差异极大的多元化的国内市场需要的同时满足迅速扩展的对外贸易不断变化的需求,在可以遇见的时期中,中国现在的货币政策将更 倾向于欧洲与日本那样的中央银行间接指导方针.而在金融创新上,我们很可能将在学习美国英国尤其是香港在金融创新上的经验,尤其是在离岸人民币问题的处理 上将更接近美国而不是欧洲 与日本.这样欧洲日本式的银行与英美式的资本市场的结合将会产生样的货币政策,这个将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

而这个政策下我将看见一个资本流动越来越便捷,但是现金管制越来越严厉,国家控制越来越深入的中国样式的出现.由于中国已经与一些国家与地区及其经济组织 签署了一系列的货币与金融协议,中国的人民币政策在很短的未来将不仅仅要规范的是中国本身的经济发展需要.用一句话来说的话,中国人民币将成为金融衍生交 易商品可能选择.而这个将对中国人的智慧带来极大的挑战.毕竟我们脆弱与缺乏竞争力的商业银行将是我们不能掩藏的软肋.而作为中华经济圈乃至亚太经济圈如 何面对人民币崛起这个问题,势必将在一个又一个经济领域展开一次又一次的博亦.呵呵,人民币不仅仅是中国的人民币了.

几个问题
1。我还是不大理解所谓的“虚拟经济”,这个票面上的东西,比如美国日本虚高的股票都是本国GDP的200%,但是这样的“钱”也能在全世界买到东西,我 觉得很不理解。特别是日本,制造业那么发达,但他们的GDP还是有70%是服务业,为什么???所谓的“服务业”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以前的概念是洗澡理发 物流这种东西,后来又理解是发达国家的金融货币方面一系列的操作(阴谋?),还有其它的例子吗?而且为什么会占GDP那么高的比重呢?

2。据说全世界发达国家里,只有德国还是实物制造业比较多,贸易也是常年高额顺差(日本虽每年高黑字,但服务业还是占了GDP的70%),其它国家全部都 是高额逆差。英国把整个国家的实业都快卖空了,每年都是贸易赤字,但这几年经济一支独秀不说,GDP不仅把法国抛在后面,更在逼进德国!他们到底在玩些什 么东西,怎么玩的呢?连西班牙那样次等发达国家都是常年贸易逆差,以上现象种种说明了些什么问题呢???这些现象,对发达国家来讲,那一种模式更有助于保 持自己的国力,更有助于自己的长远竞争(发达国家明显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3。还有一种说法,说二战以后人类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二战的损失,据说每天都有7万亿美元资本在全世界流动,我想知道,这些钱真的和物质财富一一对应一分 钱一分货嘛?是怎么创造出来的?现在大概又是个怎么流动的?对于这个问题的由来是因为,我特别不理解“金融资本”这个祠所代表的含义。

4。据说日本的国家以及民间存储的财富足有8万亿美元之多,足够整个世界重建两次了,这个数字和对应的物质能力实在让人震惊,我想问1)这种说法是否属 实,这个数字是否准确;2)8万亿美元的物质能力代表一个什么的程度和概念;3)8万亿美元的财富怎么存储?不会就光是那些美刀纸吧?4)听说日本国家财 政赤字接近GDP的200%,既然这样,他们哪来的那么多财富?

5。现今政府发行的名义货币比增长的GDP多的多,为什么没有产生通货膨胀?外国人出于削弱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目的,宁愿在纸面上多给你一些财富的目 的,这个可以理解(日本货币升值的优势劣势就在眼前)。老百姓为什么没有察觉纸面货币发行的过多了?发觉了又为什么没有觉得不满意?
我的理解是等中国的基础建设搞完了,才能开始货币升值赚全世界的物质财富(当年日本就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一天还很遥远?(我是多么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啊!!)

6。关于货币的价值问题,我觉得可以从抗战时期各方发行交错复杂的国、共、日,几方货币价值和关系来入手,我在看那些抗战文章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这个问 题,发行出来的货币谁认?值多少钱?流通范围对货币价值的影响,特别时货币的政治军事信用怎么保证(日军当然不会认边区政府的货币,万一日军全部占领了中 国,认边币的老百姓岂不是手里只有一堆废纸)?这个问题用大白话解释通了,我想大家也就都能明白了,也就可以避免很多的经济专业术语了。

“至于你说的GDP增长之后印出来的那部分钱应该不能算作铸币税吧?”

这是政府的隐形收入,当然算是“铸币税”。政府真的可以决定多印出来的钱怎幺用,和真的税收上来的钱一样能做事,所以也可以理解成一种税,不过没有明文规定。

“1。我还是不大理解所谓的“虚拟经济”,这个票面上的东西,比如美国日本虚高的股票都是本国GDP的200%,但是这样的“钱”也能在全世界买到东西, 我觉得很不理解。特别是日本,制造业那幺发达,但他们的GDP还是有70%是服务业,为什幺???所谓的“服务业”到底是个什幺东西?以前的概念是洗澡理 发物流这种东西,后来又理解是发达国家的金融货币方面一系列的操作(阴谋?),还有其它的例子吗?而且为什幺会占GDP那幺高的比重呢?”

工农业的总产值,有个饱和的问题,市场经济一搞,一会就过剩了,价格还会降。有时也受物质条件的硬限制,你就那些土地,农业产出就只会那么多,你就那些 路,汽车总量就多不上去。因为这两条,发达国家靠工农业发展经济炒不大。服务业就增长空间很大。一方面是人和人互相玩,看球听歌都是钱,只要提供的新鲜玩 艺别人有兴趣就是钱。另一方面人和人互相炒,房子转卖都算是第三产业,还有艺朮品、证券之类的,价格会越涨越高,与工农业商品不停跌价不同。再则,服务业 可以自己关起门来涨价,没有国际竞争的压力,吃饭就收你高服务费,你不会因此跑到外国吃饭去(但完全可能去买外国做的便宜工业品)。

所以,只要基础设施没有问题了,就可以开始大搞人和人互相玩互相炒。人均GDP和发展中国家拉开差距,主要是靠这个。一炒,人就觉得自己有钱了,就更加敢 于消费,信用卡狂刷。还有货币升值,三道炒作一起来,人均GDP一会就上万美元了。人均GDP里大部分数值都是炒出来的,所以服务业占GDP比重会很高。

“2。据说全世界发达国家里,只有德国还是实物制造业比较多,贸易也是常年高额顺差(日本虽每年高黑字,但服务业已经占了GDP的70%)。英国把整个国 家的实业都快卖空了,每年都是贸易赤字,但经济增长后的GDP仅把法国抛在后面,更在逼进德国!他们到底在玩些什幺东西,怎幺玩的呢?连西班牙那样次等发 达国家都是常年贸易逆差,以上现象种种说明了些什幺问题呢???这些现象,对发达国家来讲,那一种模式更有助于保持自己的国力,更有助于自己的长远竞争 (发达国家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只要国际进出口没有问题,就可以维持内部的炒作,内部炒得起来,经济增长就好。老牌发达国家很厉害一招就是收购国外资产。一些富人其实什幺也不用做,就把 钱交给基金管理,他整天坐着收钱就行了,因为他有资本。老牌发达国家整体上就是这样,在国际上资产很多,可以从外国轻松地捞到很多东西。欧美巨头在世界上 有很多油田矿山,差不多瓜分完了,还是便宜的时候弄来的。后富的就不太好,弄不着东西了。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有问题,一般是因为炒得不好,如炒过头了。

从长远上来讲,有一个坐吃山空的问题。国际上出新兴强国了,把你的实质产业一个个顶掉了。世界就会怀疑你的实力,货币贬值,发债没人要,你就得变卖实质资产从外国换东西。所以,发达国家也还是要搞实业,总玩虚的也不行。


“3。还有一种说法,说二战以后人类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二战的损失,据说每天都有7万亿美元资本在全世界流动,我想知道,这些钱真的和物质财富一一对应一分钱一分货嘛?”

这是个财富的定义问题。盖茨股票值好几百亿,他要想变成实质资产,就不知值多少钱了。如果现在全世界所有货币准货币等虚拟财富都想变实物,那就会天下大 乱,股票狂跌,全球急剧通货膨胀。所以,虚拟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对应是十分钱才一分货的关系,夸大了一个数量级。但不发生这种事,老盖仍然是全球首富。


“4。据说日本的国家以及民间存储的财富足有8万亿美元之多,足够整个世界重建两次了,这个数字和对应的物质能力实在让人震惊,我想问1)这种说法是否属 实,这个数字是否准确;2)8万亿美元的物质能力代表一个什幺的程度和概念;3)8万亿美元的财富怎幺存储?不会就光是那些美刀纸吧?4)听说日本国家财 政赤字接近GDP的200%,既然这样,他们哪来的那幺多财富?”

日本的海外资产非常多,比中国阔多了,一年光汇回日本的投资收益就是800亿美元。这些海外资产价值肯定在一万亿美元以上,我认为抵2万亿美元不离谱。日 本人还持有大量外汇,也值万亿美元。所以,8万亿美元之说不离谱。“日本国家财政赤字接近GDP的200%”肯定是错的,应该是内债的意思。

“5。现今政府发行的名义货币比增长的GDP多的多,为什幺没有产生通货膨胀?外国人出于削弱中国制造业比较优势的目的,宁愿在纸面上多给你一些财富的目 的,这个可以理解(日本货币升值的优势劣势就在眼前)。老百姓为什幺没有察觉纸面货币发行的过多了?发觉了又为什幺没有觉得不满意? ”

中国因为过剩,所以没有通货膨胀。以前短缺经济,多发了货币确实就是通货膨胀。现在老百姓如果觉得政府印钱多了,可以去抢购东西,但是一会就生产出来了, 供应充足,仍然不会涨价。既然如此,老百姓也就不抢了。但是社会上闲钱就比较多了,会去炒,不过剩的就涨了很多了,因为一般不是日常用品,没有体现到通货 膨胀率上面。

“我的理解是等中国的基础建设搞完了,才能开始货币升值赚全世界的物质财富(当年日本就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一天还很遥远?(我是多幺希望这一天早日到来啊!!)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天已经来了,人民币、股票、中国艺朮品、房地产等等纷纷升值。但这并非政府主动弄的,而是一些人看好中国,提前行动。现在还没有到大规模质变的时候。什幺时候人民币自由兑换了,以中国政府的作风,应该就是要开始大炒了,我估计要十到二十年准备时间。

中央银行有很多操作模式的先说中国的
中国人民银行严格意义上不是专业银行是负责国家货币政策的金融机构,其主管单位是中国国务院.日常中国人民银行的中介目标主要以货币供应量 利率 汇率为 主.其中控制货币供应量基本做法是:1.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对GDP的增长率要求与对通货膨胀率可承受的预期以及测算货币流通速度制定响应的货币增长供应 量;2.根据一定货币乘数,推算应提供的基础货币;3.通过其他政策影响.比如发行国债回笼货币.

另外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不一致
1.在中央银行对于中央政府的独立性上看
1)相对政府中央政府独立性强并由法律保障的中央银行,这里以美国(1913年<联邦储备条例>)和德国(1957年<德意志联邦银行法>)为代表,其法律上是独立于中央政府之外的.其独立性强都表现在,独立制定货币政策而不受中央政府干预上.

2)独立性相对弱的中央银行,这里主要以英国日本韩国,其名义上属于中央政府,实际上保持相对独立性,不过近年有日趋独立性弱化的趋势.英国政府收回英格兰银行行长任命权和日本大藏省重组就是例子.

3)独立性弱的中央银行,这类中央银行法律地位较低,接受政府指令,政府有权停止或者延缓中央银行的决议执行.法国意大利巴西就是此类的代表.中国人民银行实际也属于此类形式.

2.中央银行与财政关系上看:
1)中央政府是否可以向中央银行透支,现在各国都倾向于在法律加以严格限制甚至禁止.不过各国具体不一,实际千差万别.

2)在政策上,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各国的倾向现多是基于合作的态度.

最后多说点中央银行的职能,首先在铸币权的分享上,多数铸币权收益直接归属国家财政,部分铸币权收益划归中央银行,其次中央银行承担执行国家经济政策的相 关义务,这里主要表现在发行并管理国债上,最后中央银行是银行中的银行,是所有其他银行的最后贷款人 票据清算这和储备金保管者.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离 岸金融业务的繁荣,中央的银行在一国货币政策中的绝对指导地位正在不断被削弱,这个是值得我们留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