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档案馆能进去吗:王叔晖人物画精选(MayaBoy Sca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1:44:14
 
              
 

王叔晖代表画作 彩绘连环画《西厢记》
http://www.yshlmlr.com/a/viewthread.php?tid=974  
 西厢记【作品简介】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今北京市)人。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大约写于元贞、大德年间(1295~1307)是他的代表作。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故事起源】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故事梗概】
前朝崔相国死了,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送丈夫灵柩回乡,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这崔莺莺年方十九岁,针指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她父亲在世时,就已将她许配给郑氏的侄儿郑尚书之长子郑恒。
小姐与红娘到殿外玩耍,碰巧遇到书生张珙。张珙本是西洛人,是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城赶考,路过此地,忽然想起他的八拜之交杜确就在蒲关,于是住了下来。听状元店里的小二哥说,这里有座普救寺,是则天皇后香火院,景致很美,三教九流,过者无不瞻仰。
这张生见到莺莺容貌俊俏,赞叹道:“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为能多见上几面,便与侍中方丈借宿,他便住进西厢房。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这崔老夫妻人治家很严,道场内外没有一个男子出入,张生硬着头皮溜进去。这时斋供道场都完备好了,该夫人和小姐进香了,以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张生想:“小姐是一女子,尚有报父母之心;小生湖海飘零数年,自父母下世之后,并不曾有一陌纸钱相报。”
张生从和尚那知道莺莺小姐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月朗风清,僧众都睡着了,张生来到后花园内,偷看小姐烧香。随即吟诗一首:“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莺莺也随即和了一首:“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夜夜苦读,感动了小姐崔莺莺,她对张生即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容,西子太真之颜”。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大家束手无策。这崔莺莺倒是位刚烈女子,她宁可死了,也不愿被那贼人抢了去。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管是什么人,只要能杀退贼军,扫荡妖氛,就将小姐许配给他。”张生的八拜之交杜确,乃武状元,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写了一封书信给杜确,让他派兵前来,打退孙飞虎。惠明和尚下山去送信,三日后,杜确的救兵到了,打退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以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的莺莺都很痛苦。看到这些,丫寰红娘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向莺莺表白自己的相思之苦,莺莺也向张生倾吐爱慕之情。
自那日听琴之后,多日不见莺莺,张生害了相思病,趁红娘探病之机,托她捎信给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小姐莺莺在后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攀上墙头一看,是莺莺在弹琴。急欲与小姐相见,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而入,反怪他行为下流,发警再不见他,致使张生病情愈发严重。莺莺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
老夫人看莺莺这些日子神情晃惚,言语不清,行为古怪,便怀疑他与张生有越轨行为。于是叫来红娘逼问,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小姐和张生求情,并说这不是张生、小姐和红娘的罪过,而是老夫人的过错,老夫人不该言而不信,让张生与小姐兄妹相称。
老夫人无奈,告诉张生如果想娶莺莺小姐,必须进京赶考取得功名方可。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又一次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真相大白,郑恒差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历史沿革】
唐代以后,这个爱情故事的结局,令许多人感到遗憾和不满,斥责张生为“薄情年少如飞絮”。逐渐在民间流传并将结局改变,宋代以后,由于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入侵和汉族同化,封建礼法观念在普通人民中间逐渐淡化,金代出现了董良(一说为董琅)所写的诸宫词《西厢记》,诸宫词是当时的一种说唱艺术,类似现代的评弹,用琵琶和筝伴奏,边说边唱。这本《西厢记》将内容大为增加,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元代时王实甫基本根据这部诸宫调将《西厢记》改编成多人演出的戏剧剧本,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融合了古典诗词,文学性大大提高,但将结尾改成老夫人妥协,答应其婚事,大团圆结局。这部剧本作者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关汉卿所作,也有人说是关作王续,或王作关续,但认为是王实甫所作的说法比较公认。


【版本历史】
明弘治十一年(1498)金台岳家刻本、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起凤馆刻本(李贽、王世贞评)、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香雪居刻本(王骥德、徐渭注,沈景评)、明万历间萧腾鸿刻本(陈继儒评)、明天启间乌程凌氏朱墨套印本(凌蒙初校注)、民国五年(1916)贵池刘氏《暖江室汇刻传剧第二种》重刻凌氏本、明崇祯十三年(1640)西陵天章阁刻本(李贽评)、明崇祯间汇锦堂刻本(汤显祖、李贽、徐渭评)、民国二十四年(1935)上海开明书店排印汲古阁《六十种曲》本。


【成就】
《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在艺术上,剧本通过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来完成莺莺、张珙、红娘等艺术形象的塑造,使人物的性格特征生动鲜明,加强了作品的戏剧性。


        赖有斯人慰寂寥 ——王叔晖的艺术道路

        王叔晖先生一九一二年生于天津,祖籍是浙江绍兴,所以她的许多作品上都题有山阴王叔晖。浙江绍兴在明代称山阴县,是个出大艺术家的地方。五岁时她进了天津竞存小学。这期间,她父亲玩乐成性,又娶了一房年轻貌美的姨太太,举家迁到北京。她从此在北京定居下来,直到一九八五年谢世。
  王叔晖自幼喜爱绘画,读书时坐在前排,因偷偷画老师的头像被发现,结果被罚到后排去坐。十五岁时,她由二姐夫的弟弟,著名工笔画家吴光宇介绍,进入中国画学研究会,先后就学于吴镜汀、徐燕荪、吴光宇等名家,攻习人物和花鸟。她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精研传统技法,画风尤受仇英、陈老莲的影响。同时她又大胆创新,走自己的新路,一扫明清以来的颓废画风,开一代新气象。
  解放后,王叔晖进入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开始了连环画创作。她迅速地画出了《木兰从军》、《孟姜女》、《墨子救宋》、《飞虎山》等连环画。从大幅的图画跳跃到连环画创作,显然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时期她的连环画人物形象还不突出,残留着摹仿、照搬传统形象的痕迹。但是,即便在这种浓厚的摹古程式化创作中,一种努力通过描绘对象传达作者自己情感追求的艺术灵性已经隐约可见。接下来,她创作了《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五十年代美术界崇尚学西方素描,尤其是苏联绘画强调明暗对比造型的影响。但是,面对这股潮流她是谨慎的,只是在布景上用了少量的阴影,在人物造型上仍然是采用纯净的传统白描形式。并且从这部作品开始她走出了简单摹仿古画的羁绊,有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书中的祝英台清新活泼,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感受。随即,她创作了《孔雀东南飞》,这是她连环画创作艺术道路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她的连环画艺术的全面成熟。这部作品不仅坚决地拒绝了靠简单地摹仿西方绘画来改造中国传统绘画的新教条主义思潮的影响,而且在学习吸收传统绘画形式的同时,对其中的糟粕有了更加彻底的批判态度。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绕开道,走自己的路。”
  《西厢记》连环画的创作达到了王叔晖艺术成就的顶峰。她第一次创作《西厢记》画的是工笔重彩的十六幅年画条屏。她把自己几十年画仕女的经验全部运用上去。人物造型含蓄中带夸张,线描健劲有力,落墨洁净,设色明艳、清雅。尤其可贵的是在整体基调上恪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位的同时,笔墨色彩间还充满了新时代气息的活力。这是中国工笔重彩画前无古人的一个新高峰。可是她并没有在这个成就上止步,在接下来创作的一百二十八幅的《西厢记》,其运思之精深周密,笔力之遒劲流畅,达到了中国传统工笔白描画的极致。这使她成为中国传统工笔画的集大成者。
  “五四”运动以来,西学东渐,中国传统绘画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其中工笔人物画更是受到痛烈的批判。的确,中国工笔画追求固定的笔法、造型的符号化,久而久之画家变成躺在绘画形式上,饱食终日、情感麻木、思想空虚,仅仅靠吃旧的形式饭的匠人作画,艺术家成了作画的机器,画也就失去了艺术的本性。其实,固定的笔法,造型的符号化只是古典工笔画的表现形式,而正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将不同绘画种类区分开来,因而并无先进和落后,好和坏之分。如同古典油画不坚持固定的光源表现对象的体积感等的基本要素,就很难说还是古典油画。同样古典工笔画不讲求线描的笔法,对象的符号化组合也就很难说还是古典工笔画了。王叔晖没有拒绝西方的绘画经验,合理的吸收了比例、解剖、透视等绘画技巧。但是她固守了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基本要素,即固守了传统工笔画的基本笔法,造型的符号化,这些看似十分程式化的东西。但是,她通过这些固定笔法、造型的符号化形式中画出了人物不同的精神气质。热情活泼的财主女儿祝英台,朴素柔弱的小吏妻子刘兰芝,娴雅矜持的相国千金崔莺莺并不仅仅是外形的不同,而在于人物身份形成的精神气质的不同这是中国传统工笔仕女画中从来不曾有过的艺术效果。
  应该说在传统工笔画中能够画出人物不同的内在精神气质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足以成为对传统工笔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工笔画大家了。但是王叔晖的杰出艺术成就并不仅仅在此。中国传统仕女画——卖笑的淫相,病态的死相,就是自贱的奴相。几千年来王叔晖第一次画出了明丽照人,光彩四射,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缨珞矜严的中国妇女新形象。王叔晖从战乱的封建的旧中国来,饱尝了世事沧桑、人情冷暖。十八岁那年,她父亲丢下一家人,携带姨太太和钱财一去不回,家里剩下母亲、弟弟,从此靠她卖画为生,历尽苦难,终生未嫁。她的一生都生活在对爱情宗教般的纯净情愫之中,以女儿之身,深刻的体验了剥削人、奴役人、残害人、牺牲人的封建社会中中国妇女的深重苦难和神圣悲愤。仔细想想中国历史上所谓的铁血男儿,如张飞、武松、李逵辈,不过是些杀人如麻的武夫、凶手,何曾为自己的真实生命而笑过,哭过,爱过、恨过,生过、死过;倒是一些弱女子,像孟姜女、刘兰芝、祝英台、崔莺莺等,为自己的真实生命在笑,在哭,在爱,在恨,在生,在死。王叔晖以自己的一生为她们请命,为她们造型。她把中国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最动人的爱情故事,都通过连环画画了一遍。王安石有诗云:“沉魂浮魄不可招,遗篇一读想风标。不妨举世嫌迂阔,赖有斯人慰寂寥。”王叔晖燃烧自己的孤寂情感,以杰出的艺术精神劳动,呕心沥血地为中国历史上感天地,泣鬼神的向命运抗争的中国女子立传,慰藉了落寞命运的中国妇女的心,也就抚慰了人类的心。

IMG_MayaBoy-WangShuHui-Figure_Painting-001.jpg (338.49 KB)

 

 

 

王叔暉對工筆重彩畫技法的理解和運用

孟慶江
我雖然和王叔暉先生在人民美術出版社同事二十年,但對她的工筆重彩畫技法早在四十年前就已傾倒。一套《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連環畫足可以讓初學者臨摹多遍,從中悟出許多道理。王叔暉先生已經辭世了,這位傑出的工筆重彩畫家給我們留下的不僅是極為豐富的藝術作品,而且她積半個世紀的作畫技法、經驗及其創作思想,成為我們借鑒、學習的典範。
王叔暉先生對技法的理解和運用,可以通過觀察她的藝術創作實踐來閘述,因為藝術創作的實踐過程是最有說服力的。
首先,繪畫技法的運用方式是由作者對所創作的故事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來決定的。王叔暉一生創造了不少善良、溫文而美麗的女性形象,絕大多數是中國古代婦女,如劉蘭芝、祝英臺、崔鶯鶯、李淸照、林黛玉等等,這些女性性格含蓄內在具有東方的特色。畫家「意在筆先」,經過深入構思,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自己對於畫中人物的脈脈情意。技法的運用不能無的放矢,現代畫家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運用的技法是非常豐富的,而這些技法的運用絕大多數是「有感而發」,否則,作品本身便不具有生命力。 
其次,繪畫技法要做到運用自如,除感情因素外,還必須尊重客觀物象的存在規律,絕不可主觀臆造,使所描繪的物象概念、空洞,這就是古人所謂「以形寫神」的道理。王叔暉筆下的人物、器皿、建築、花鳥、樹石,無不形神逼眞。在技法運用上,點、線、面分布合理,筆筆落在實處。尤其是對於人物形象的刻劃、勾勒、渲染,或濃或淡,或虛或實,都是精微不苟。
其三,王叔暉自十五歲開始步入中國畫壇,先後就學於吳境汀、徐燕蓀、吳光宇等畫家,精研傳統技法,尤受仇英、陳老蓮、改琦的影響,人物形象概括,含蓄中略加誇張,衣紋描繪勁健有力,如「折鐵紋」,落墨潔靜;設色淸雅,但王叔暉對繪畫技法却是學古不泥古,在學習、繼承傳統的基礎上,用她自己的話說,就是「繞開道,走自己的路」。比如畫人物的鼻梁,古人的手法是由眉毛線往下延伸,而王叔暉則改為眼角處往下延伸,因此產生了一種空間感,使人物的面部立體感增强;另如畫頭髮的“絲毛”法,也與古人不同,因而產生“淺處如薄霧迷朦,深處似濃雲密布”的奇妙效果。王叔暉對畫中人物的塑造,突破了古典人物畫的表現「規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她創造性地運用了繪畫表現技法,而沒有使繪畫技法在傳統的窠臼裏僵化。
其四,繪畫內容必須和繪畫形式達到完美的統一,而繪畫形式是通過繪畫技法來體現的,因此,採用何種表現技法,要同時考慮到為了表現內容而如何有效地創造一種形式美。王叔暉用墨色表現蘆花月夜,琵琶女一身白描輕衫,不僅相映襯托出畫面靜幽的美,而且也表現了偉大詩人白居易在瑟瑟秋風江浸月的情景中生發出來的情愫。王叔暉繪畫技法的運用,構成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鑒、學習的。
總之,繪畫的基本功雖然不僅僅指繪畫技法,但繪畫技法的運用過程及其成效,的確能體現出作者對畫家的藝術觀有個初步的瞭解,對畫家的藝術修養(包括精神品質、道德情操)有個初步的領會,然後通過繪畫實踐,具體地有步驟地對其繪畫技法進行分析、研究,才可能眞正學到手。

王叔暉先生的藝術成就
孟慶江
王叔暉先生是我國當代傑出的工筆重彩女畫家。美術界有識之士曾勸我不要將畫家分為「重彩畫家」或「意筆劃家」,因為在美術史上沒有這種專稱,尤其在現代和當代畫家中,早期從事工筆重彩、晚年畫起意筆畫者,不乏其人。我認為王叔暉先生一輩子對工筆重彩畫有執著的追求並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在瀏覽我國工筆重彩畫的百花園中,王叔暉先生的作品,猶如奇葩瑤草,令人眷眷於懷,更可貴的是,她能叫一度「不吃香」的工筆重彩繪畫,重霑雨露,拔到一個繪畫發展史上的高度。因此,正「工筆重彩畫家「之名,意義就很突出了。 
王叔暉先生(1912-1985)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後定居北京。她自幼酷愛繪畫,15歲時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先後就學於吳鏡汀、徐燕蓀、吳光宇等畫家,攻習人物和花鳥。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她刻苦學習,嚴謹地進行藝術實踐,尤擅工筆仕女畫。新中國成立後,王叔暉先生長期從事連環畫、年畫創作,為美術事業的普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的不朽名作——彩色連環畫《西廂記》曾震動畫壇,獲得第一屆全國連環畫評比一等獎。晚年,她為《紅樓夢》的主要人物傳種寫照,她筆下的紅樓人物各具不同的性格和氣質,畫了很多成功的作品,深為人們所喜愛,實現了她多年的夙願。
王叔暉先生的藝術成就,據我理解,分為五點:
第一,從她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她的筆下,不僅僅是塑造了不少典雅端莊的女性形象,而且在正確理解民族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創造了「東方型」的形象藝術的典範。每個畫家,每個搞藝術的人,自已創造一種形式風格,並非了不起的事,因為藝術創作本身就屬於「個體勞動」的性質,各有各的偏愛和追求,於是就有了「百花齊放」。王叔暉先生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有着深刻的理解,將內向、柔美的品格輸進了當代的藝術血液之中,將我民族之人品、胸懷和氣質,體現在藝術作品的內容、格調和氣氛之中,將一個民族文化精華,慨括為一種藝術美的典型,影響面廣,深入人心,這是了不起的。舉例來說,《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形象,不僅是她本人性格特徵的形象體現,而是畫出了「東方女性」的美,成了中國「仕女畫」的楷模,由表及裏,找不出任何奢麗的東西,只會讓人們百看不厭。
第二,王叔暉先生善於在工筆重彩畫中用氣質、情操去潤色人物的形象,使得一切的表現技巧,都顯得平淡無奇,沒有讓人們感到她是在「玩筆墨」。雖然,她的筆墨技巧是高超的,在她的工筆重彩畫作品中,既有精微謹細的描繪,也有涉筆成趣的灑脫,但她不是為了表現而表現。世界上凡是把藝術推向最高境界的大師們,都懂得中國畫理論「中得心源」的道理。第一眼就看出來畫家在用何種高超的技巧表現物象時,那麼這畫家可能是「蹩腳」的。王叔暉先生是在表現人物,而不是在表現技巧,她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落筆有據」的,絕不會把崔鶯鶯當作劉蘭芝,丫頭和小姐,絕對是兩種身價。技巧為內容服務,這是一般作者都能理解,願意實踐却偏偏做不到或者說不完全能做到的工作,王叔暉先生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折服。
第三,王叔暉先生打破了自古以來,對於藝術的「至高無上」的神秘感,讓藝術接近現實生活,將「低俗」的、淺層次的屬於市井凡人的藝術興趣,上升為美的境界,這是王叔暉先生的現實主義的藝術觀,也正是她的成功之依據。象《嫦峨奔月》這樣的民間傳說故事,曾成為多少畫家創作的題材,尤其對從事民間工藝的製作匠來說,是重複多少遍也不會感到厭煩的。一到王叔暉先生的筆下,竟成為如此典雅的、至善至美的藝術品,獲得最廣泛的欣賞者羣體,眞是難能可貴。王叔暉先生最喜歡從通俗的文藝作品中攝取創作工筆重彩畫的題材,却又不是滿足於表面的圖解,她竭力讓讀者在欣賞作品時,感到親近貼切,感到確實的「美」,從而陶冶了聖潔的心靈。稱王叔暉先生為現實主義畫家,不僅僅是她的作品取材來自現實生活或生活中人們最喜歡的故事或事件;而是她的創作思想,審美情趣,是隨着時代的脈膊而活動着的,具有生命力的,至少,她懂得讀者需要什麼,因而她可以腳踏實地地,兢兢業業地工作……
第四,王叔暉先生用工筆重彩的形式畫年畫、連環畫,不僅使這種傳統的繪畫表現手段擴大了題材範圍;而且使這種讀者所喜聞樂見的「俗文藝」,更藝術化了,這就促使了我國的普及美術事業得以較大的繁榮和發展。《西廂記》、《紅樓夢》本來是高層次讀者消閒之物,但一旦通俗化、形象化之後,它又是如此的受歡迎,大家都把這當作一樁「美「事。王叔暉先生筆墨生涯一輩子,能在某種繪畫形式上完成了自己對於「美」的追求,而這種形式却又是讀者最熟悉的,於是,王叔暉就深入了人心。在我國繪畫史上,能眞正做到「與俗為鄰」的畫家不多見,因此,王叔暉先生的成就帶有突出的時代價值,意義深遠。
第五,王叔暉先生為找們樹立了對於藝術追求是如此虔誠的模範,執著的追求是成功的關鍵。我們學習了王叔暉先生的工筆重彩畫技法,「無意」中我們也染上了對於藝術事業的追求須癡迷的性格,線線樸實無華,猶如「春蠶吐絲」認眞到最後一息。
這就是我理解的王叔暉先生的成功的要求之一。
王叔暉先生不愧為一代工筆重彩畫的巨星!

 

 王叔暉先生的藝術成就
孟慶江
王叔暉先生是我國當代傑出的工筆重彩女畫家。美術界有識之士曾勸我不要將畫家分為「重彩畫家」或「意筆劃家」,因為在美術史上沒有這種專稱,尤其在現代和當代畫家中,早期從事工筆重彩、晚年畫起意筆畫者,不乏其人。我認為王叔暉先生一輩子對工筆重彩畫有執著的追求並取得卓越的藝術成就,在瀏覽我國工筆重彩畫的百花園中,王叔暉先生的作品,猶如奇葩瑤草,令人眷眷於懷,更可貴的是,她能叫一度「不吃香」的工筆重彩繪畫,重霑雨露,拔到一個繪畫發展史上的高度。因此,正「工筆重彩畫家「之名,意義就很突出了。
王叔暉先生(1912-1985)原籍浙江紹興,生於天津,後定居北京。她自幼酷愛繪畫,15歲時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先後就學於吳鏡汀、徐燕蓀、吳光宇等畫家,攻習人物和花鳥。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她刻苦學習,嚴謹地進行藝術實踐,尤擅工筆仕女畫。新中國成立後,王叔暉先生長期從事連環畫、年畫創作,為美術事業的普及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的不朽名作——彩色連環畫《西廂記》曾震動畫壇,獲得第一屆全國連環畫評比一等獎。晚年,她為《紅樓夢》的主要人物傳種寫照,她筆下的紅樓人物各具不同的性格和氣質,畫了很多成功的作品,深為人們所喜愛,實現了她多年的夙願。
王叔暉先生的藝術成就,據我理解,分為五點:
第一,從她大量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她的筆下,不僅僅是塑造了不少典雅端莊的女性形象,而且在正確理解民族文化傳統的前提下,創造了「東方型」的形象藝術的典範。每個畫家,每個搞藝術的人,自已創造一種形式風格,並非了不起的事,因為藝術創作本身就屬於「個體勞動」的性質,各有各的偏愛和追求,於是就有了「百花齊放」。王叔暉先生對我國民族文化的精華有着深刻的理解,將內向、柔美的品格輸進了當代的藝術血液之中,將我民族之人品、胸懷和氣質,體現在藝術作品的內容、格調和氣氛之中,將一個民族文化精華,慨括為一種藝術美的典型,影響面廣,深入人心,這是了不起的。舉例來說,《西廂記》中崔鶯鶯的形象,不僅是她本人性格特徵的形象體現,而是畫出了「東方女性」的美,成了中國「仕女畫」的楷模,由表及裏,找不出任何奢麗的東西,只會讓人們百看不厭。
第二,王叔暉先生善於在工筆重彩畫中用氣質、情操去潤色人物的形象,使得一切的表現技巧,都顯得平淡無奇,沒有讓人們感到她是在「玩筆墨」。雖然,她的筆墨技巧是高超的,在她的工筆重彩畫作品中,既有精微謹細的描繪,也有涉筆成趣的灑脫,但她不是為了表現而表現。世界上凡是把藝術推向最高境界的大師們,都懂得中國畫理論「中得心源」的道理。第一眼就看出來畫家在用何種高超的技巧表現物象時,那麼這畫家可能是「蹩腳」的。王叔暉先生是在表現人物,而不是在表現技巧,她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落筆有據」的,絕不會把崔鶯鶯當作劉蘭芝,丫頭和小姐,絕對是兩種身價。技巧為內容服務,這是一般作者都能理解,願意實踐却偏偏做不到或者說不完全能做到的工作,王叔暉先生做到了,不能不叫人折服。
第三,王叔暉先生打破了自古以來,對於藝術的「至高無上」的神秘感,讓藝術接近現實生活,將「低俗」的、淺層次的屬於市井凡人的藝術興趣,上升為美的境界,這是王叔暉先生的現實主義的藝術觀,也正是她的成功之依據。象《嫦峨奔月》這樣的民間傳說故事,曾成為多少畫家創作的題材,尤其對從事民間工藝的製作匠來說,是重複多少遍也不會感到厭煩的。一到王叔暉先生的筆下,竟成為如此典雅的、至善至美的藝術品,獲得最廣泛的欣賞者羣體,眞是難能可貴。王叔暉先生最喜歡從通俗的文藝作品中攝取創作工筆重彩畫的題材,却又不是滿足於表面的圖解,她竭力讓讀者在欣賞作品時,感到親近貼切,感到確實的「美」,從而陶冶了聖潔的心靈。稱王叔暉先生為現實主義畫家,不僅僅是她的作品取材來自現實生活或生活中人們最喜歡的故事或事件;而是她的創作思想,審美情趣,是隨着時代的脈膊而活動着的,具有生命力的,至少,她懂得讀者需要什麼,因而她可以腳踏實地地,兢兢業業地工作……
第四,王叔暉先生用工筆重彩的形式畫年畫、連環畫,不僅使這種傳統的繪畫表現手段擴大了題材範圍;而且使這種讀者所喜聞樂見的「俗文藝」,更藝術化了,這就促使了我國的普及美術事業得以較大的繁榮和發展。《西廂記》、《紅樓夢》本來是高層次讀者消閒之物,但一旦通俗化、形象化之後,它又是如此的受歡迎,大家都把這當作一樁「美「事。王叔暉先生筆墨生涯一輩子,能在某種繪畫形式上完成了自己對於「美」的追求,而這種形式却又是讀者最熟悉的,於是,王叔暉就深入了人心。在我國繪畫史上,能眞正做到「與俗為鄰」的畫家不多見,因此,王叔暉先生的成就帶有突出的時代價值,意義深遠。
第五,王叔暉先生為找們樹立了對於藝術追求是如此虔誠的模範,執著的追求是成功的關鍵。我們學習了王叔暉先生的工筆重彩畫技法,「無意」中我們也染上了對於藝術事業的追求須癡迷的性格,線線樸實無華,猶如「春蠶吐絲」認眞到最後一息。
這就是我理解的王叔暉先生的成功的要求之一。
王叔暉先生不愧為一代工筆重彩畫的巨星!
         

 

下载次数:21

2007-4-25 21:48

 


  
 

下载次数:18

2007-4-25 2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