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百色车管所官网:舞蹈歌曲和舞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32:36
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一开始就和诗歌和音乐结合在一起。舞蹈歌曲和舞曲,就是这种结合的产物。由于为舞蹈伴唱的歌曲和伴奏的乐曲是配合有规律的舞蹈动作的,因此,它们比起其他体裁的音乐来,有着更为整齐清晰的形式结构和鲜明而统一的节奏。有些舞曲的旋律和伴奏中,还常常贯穿着富于特性的节奏音型,成为各该舞曲的重要特征。
舞蹈歌曲和舞曲从广义上来讲,除直接为舞蹈用的歌曲和乐曲以外,还包括以舞蹈节奏为基础而写的声乐曲和器乐曲。这类作品不以伴舞为目的,而是专为在音乐会上演唱、演奏而作,因而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世界各民族都有独特风格的舞蹈,其中民间舞蹈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民间舞蹈大多数是和民歌相结合,采取载歌载舞的形式,因此也叫歌舞。 在汉族歌舞中,流行最广的是北方的秧歌、南方的采茶灯和西南地区的花灯。采茶灯流行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福建等地,舞者通常左手提茶篮,右手执扇,边歌边舞,内容大多表现茶农的劳动生活。
福建的《采茶灯》,又名《采条扑蝶》,旋律优美流畅,节奏平滑轻快,歌词以月令为序,歌唱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表现采茶姑娘们在劳动中的欢快情绪。音乐分两部分,第二部分移到高四度的调上,和第一部分形成对比。由第二部分的曲调构成的引子、过门和结尾,把两个部分联结起来。
花灯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舞者有的提灯,有的拿着折扇,边歌边舞,人数从一男一女到几十人的集体歌舞。有的还发展成为带故事情节的花灯戏。云南花灯《十大姐》描写十个来山茶的姑娘,个个是劳动的能手,个个惹人喜爱。旋律是从山歌发展而成的,每个乐句都用拖腔结束,但节奏不象山歌那样自由,而是已经舞蹈化了的比较整齐的节奏。
我国各兄弟民族也都有着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例如新疆维吾尔族的手鼓舞,是一种表情细腻、动作灵活的舞蹈。舞者随着手鼓的鼓点的变化,跳出各种不同的姿态。手鼓的鼓点以切分节奏为特征,最典型的节奏音型是这样的:。吕远作词作曲的《克拉玛依之歌》,就是在手鼓舞的节奏基础上创作的舞蹈性歌曲。这首歌曲描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部、以石油工业为主的新兴工矿城市克拉玛依的过去和现在,通过今昔对比,歌唱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音乐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缓慢低沉,描写克拉玛依昔日的荒凉景色;第二部分热情欢快,旋律转向高音区,描述新兴工矿城市今天的壮丽图景。
藏族的弦子舞是一种舞姿轻盈洒脱的舞蹈。舞时围成圆形,回转歌舞,时而向圈内聚拢,时而散开,双手甩动着长袖,动作优美。领舞者拉着藏族乐器弦子伴奏,曲调悠扬流畅,歌词内容大都是歌颂爱情、劳动和自然景物等。李俊琛作词、罗念一作曲的舞蹈伴唱歌曲《洗衣歌》,就是在藏族“弦子舞曲”的音调基础上创作的。这是一首载歌载舞的分节歌,音乐热烈欢腾,分“主歌”和“副歌”两部分,“主歌’海次唱不同的歌词,“副歌”唱相同的歌词,表达着全曲的中心思想——军民鱼水情谊深。
我国作曲家创作的器乐作品中,有不少是反映,人民风俗生活的舞曲。霍维作曲的钢琴独奏曲《花鼓》,是描写“凤阳花鼓”的歌舞场面的。“凤阳花鼓”是源出于安徽凤阳的一种花鼓舞,通常由男女二人表演。男的敲小锣,女的打着背在身上的椭圆形小鼓,两人边歌边舞,唱的是《银纽丝》、《凤阳调》、《鲜花调》一类的民歌,内容大多是控诉封建压迫的,典型的歌词是:“说凤阳,话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米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钢琴曲《花鼓》的开头是以《凤阳花鼓》的锣鼓点为基础的引子,接着就出现了《凤阳调》。中间部分采用民歌《鲜花调》的旋律,在降E大调上,最后又是《凤阳调》,但还是在降E大调上,旋律也移到了低音部。末尾速度加快,在热烈的歌舞气氛中结束。
李焕之作曲的《春节序曲》,是按照“秧歌”的结构写成的管弦乐曲。“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舞者通常扮成各种人物,手里拿着扇子、手帕、彩绸等道具起舞。表演形式分过街、大场和小场三部分。过街是秧歌队在街上行进时,按音乐节奏表演的一些简单的舞蹈动作 。大场是热烈火红的大型集体舞,常常走出各种复杂的队形来。小场是两三人表演的带有简单情节的小型舞蹈或歌舞小戏。“秧歌”的开始和结束是大场,中间穿插着小场。《春节序曲》的引子相当于过街部分。第一部分是热烈的快板,描写大场的歌舞场面。中间部分是抒情的中板,描写小场的舞蹈表演。接着回到第一部分的音乐,描写秧歌以大场收束。最后的尾声重复了引子的后半部分。
外国的舞蹈种类繁多,风格各异,但占据主要地位的,也是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有载歌载舞的,也有单纯用器乐伴奏的。 在十六到十八世纪,欧洲许多民间舞蹈和舞曲被吸收到宫廷和贵族社会中,经过艺术家们的加工而成为古典舞,这些古典舞绝大部分早已不流行。但它们的节奏和音调仍被保留在作曲家的创作中,作为独立的器乐曲或声乐曲而存在。
如小步舞原是法国民间的一种三拍子舞蹈,并因舞步较小而得名。这原是一种欢快活泼的舞蹈,但从十七世纪起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以后,变成了一种速度徐缓、风格典雅的舞蹈。它的曲调、节奏和瑞在稳重、文质彬彬的舞蹈动作以及鞠躬屈膝等礼节相配合。十八世纪末叶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这种舞蹈已不流行,但它的舞曲仍被作为纯粹的器乐曲演奏。十七、十八世纪的组曲和后来的交响曲、奏鸣曲等套曲,都把小步舞曲作为一个乐章,在风格特征上也稍有变化,即性格比较活泼,速度也比较快。小步舞曲形式严谨,节奏平滑,旋律优美而富于表情。音乐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和第三部分相同,音乐欢快有力,常用多数或全部乐器演奏。中间部分比较恬静优雅,和前后部分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时只用三件木管乐器演奏,因此这一部分有“三声中部”的称呼。
莫扎特的降E大调第39交响曲第三乐章,就是这种类型的小步舞曲。法国作曲家比才的《阿莱城姑娘》第二组曲中的小步舞曲,采用了另一种对比的原则。即恬静优雅、富于抒情气息的部分,不在中间,而在两头。乐曲开始,旋律由音色明朗而柔和的长笛吹出,清澈如水的竖琴用分散和弦伴奏着。中间部分反而由全部乐队奏出,音乐壮丽响亮,铿锵有力。这在古典小步舞曲中,是非常少见的。
加沃特也是起源于民间,而后流行于宫廷和贵族社会的一种法国舞蹈。它也象小步舞一样,十八世纪末叶以后就不流行了,但它的音乐仍作为纯粹的器乐作品被演奏着。器乐作品中的加沃特,是一种2/4拍子或4/4拍子的舞曲,常常从后半小节开始,结束在强拍上,速度通常是小快板。旋律不象小步舞曲那样平滑、轻盈,常常由短促的顿音构成跳荡的节奏,性格生动活泼。比利时作曲家戈塞克的《加沃特舞曲》就是著名的一首。
西班牙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其中最常见的是包列罗和哈巴涅拉。包列罗是一种三拍子的舞蹈,在响板的伴奏下。男女成对地起舞。手臂的动作是包列罗的重要特色。这种舞蹈舞姿生动,节奏鲜明,气氛热烈。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第三幕中的《西班牙舞曲》。就是典型的包列罗。在这首舞曲中,响板所打的节奏,是包列罗舞曲的特征,它的节奏型是这样的:。这首舞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轻快活泼,旋律中多用跳荡 回的顿音,在升7小调上;第二部分转入大调,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抒情的气息;最后的尾声加快速度,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法国作曲家德利布的《卡地斯女郎》,是一首包列罗体裁的歌曲。包列罗的典型的节奏型,出现在这首歌的伴奏中。歌曲的前半部分用轻快流丽的曲调,唱出了既有叙述,又有对话的歌词:
我们来到斗牛场, 三对小伙子和小姑娘, 在整整齐齐的草坪上, 跳着包列罗,响极响叮哈。
好邻居,你说我算不算美貌? 我的巴斯克裙子好看吗? 我的身材可苗条?
啊!啊!啊! 卡地斯女郎讲究这一套。
星期天晚上我们又在一道,跳着包列罗布,有说有笑。
一个贵族向我们走来,帽子上装饰着羽毛。
“棕发姑娘,你面带微笑,如果你喜欢我, 我会给你金银财宝。”
啊!啊!啊! 卡地斯女郎不懂这一套。
歌曲的后半部分用富于华彩的曲调唱着“啊!”“啦啦啦啦”等衬字,表现出欢快、风趣、自豪的情绪。这首舞蹈性歌曲是采用小调式写成的,这说明小调式也可以表现开朗的情绪,《卡地斯女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哈巴涅拉原是非洲黑人的舞曲。后来由非洲黑人传入古巴,又由古巴传到西班牙。这是一种中等速度的二拍子舞曲,旋律常常包含附点节奏和三连音,节奏富于弹性。它的典型伯伴奏音型是这样的:
法国作曲家比才的歌剧《卡门》第一幕中女主角卡门唱的《爱情象一只自由的小鸟》,就是一首哈巴涅拉体裁的歌曲。这是一首分节歌,每段歌词分主歌和副欧两部分:主歌是小调,旋律采用了半音阶的进行,表现出一种诱惑的、迷人的情调,歌中唱道:
爱情象一只自由的小鸟,谁也不能够驯服它,
没有人能够捉住它,要拒绝你就没办法。
歌转入大调,旋律开朗爽利,表现了卡门的大胆、泼辣的性格,歌中唱道:
那爱情是个流浪儿, 永远在天空白山飞翔。
你不爱我,我倒要爱你,我爱上你可要当心!
探戈也是起源于非洲,由非洲黑人传入拉丁美洲的一种舞蹈,在墨西哥和阿根廷最为流行,常用于社交舞会。节拍是两拍子或四拍子,中等速度,旋律以切分音为其特色,伴奏音势和哈巴涅拉一样,旋律和伴奏常常形成交错节奏。我国三十年代作曲家任光写的《彩云追月》,就是一首探戈舞曲。这首舞曲把以五声音阶为基础,富于民族特色的旋律,和探戈节奏结合起来。全曲分为三段,引子和每两段之间的过门,都是由探戈的伴奏音型构成的。
罗马尼亚作曲家杨纳斯库的《音乐会探戈》,是一首供音乐会演奏而写的舞曲。由于这种舞曲不需要配合舞蹈的动作,因而在速度上节奏上都比较灵活,并可自由发挥乐器的演·奏技巧,在音乐上有更多的独立性。
圆舞曲或音译为“华尔兹”,是一种三拍子的旋转舞,它起源于奥地利民间的“兰得勒舞”。跳舞时一对对男女舞伴,按照舞曲的节奏滑行、旋转,动作轻松优美,情绪活跃欢快。十八世纪末叶开始流行于欧洲,现在它已是通行于世界各国的交谊舞。
圆舞曲的旋律幽雅流畅,含有旋转的律动。伴奏部通常每一小节一个和弦,第一拍是强拍,奏和弦的低音,第二、第三拍是弱拍,在较高的音区奏和弦的其他音。 圆舞曲的结构通常包含两个或三个段落,构成二段式或 三段式。包含两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段是第一段的继续发展和收束。包含三个段落的圆舞曲第一段也是圆舞曲的基本主题,第二段可以是第—段的继续发展,也可以出现和第一段形成对比的另一个主题,第三 段则是第一段的反复。这种形式的圆舞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套曲,就是把三、四首二段式或三段式的圆舞曲连缀在一起,加上引子和尾声,成为一首大型的圆舞曲。奥地利作曲家约 翰·斯特劳斯,以写圆舞曲著称,有“圆舞曲之王”的称誉,他的作品大多是这种套曲形式的大型圆舞曲。旋律优雅绚丽,妩 媚动人。节奏灵活多变,并具有浓厚的奥地利民间音乐色彩和鲜明生动的生活形象。
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是由三 首小圆舞曲组成的。其中第一首圆舞曲包含三个段落,旋律优美酣畅,上下起伏,具有旋转舞的律动;第二首圆舞曲包含两个段落,旋律轻盈幽雅和第一首圆舞曲形成对比;第三首圆舞曲也包含两个段落,旋律更为灵活,具有跳荡的节奏和前面两首圆舞曲形成另一种对比。第一首圆舞曲是降B大调,中段是F大调,第二首圆舞曲是降E大调,第三首圆舞曲是降A大调。所以相互之间除了主题的对此外,还有调性色彩的对比。第一首圆舞曲的前面有短小的引子。每首圆舞曲之间共有短短的过渡。起着转调的作用。第三首圆舞曲后面还有长大的尾声,在尾声中,第一首圆舞曲的主题又出现一次,前后互相呼应。这样。三首小圆舞曲就结合为一个整体,成为圆舞曲套曲。
波兰作曲家肖邦写过十四首圆舞曲,其中有些是华丽的音乐会圆舞曲,有些则是以圆舞曲节奏为基础的音诗,也可以说是诗化了的圆舞曲而不是风俗性的舞曲。他的。《升c小调圆舞曲》就是一首“圆舞曲诗”,是一首浮想联翩、思潮起伏的动人诗篇。乐曲包含三个不同的主题:第一个主题把叹息一般的音调和放慢了的圆舞曲节奏交织在一起,表现一种忧伤的情绪;第三个主题速度最慢,悠长的歌唱性旋律,表现出倾注着深情的思虑和怀念;在这两个主题的后面,都紧跟着快速度的第二个主题,也就是具有旋转舞的律动的圆舞曲主题,好象是对忧伤和怀念的安慰和宽解;最后又重复着第一个主题和第二个主题。在这个作品中,第二个主题很象分节歌中的副歌。在分节歌中,每段歌词都是以副歌结束的。而在这首乐曲中,每个部分都是以第二个主题结束的。
除了器乐作品的圆舞曲外,声乐作品中也有很多圆舞曲体裁的歌曲。比如花腔女高音演唱的约翰·斯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
圆舞曲是舞剧和歌剧中常用的体裁。法国作曲家古诺的歌剧《浮士德》第二幕第四场的圆舞曲,描写了一群学生和姑娘们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在这首圆舞曲中合唱和管弦乐伴奏都同等重要,合唱的旋律和管弦乐的旋律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复调的关系。
意大利的塔兰台拉是一种速度迅急的六拍子或三拍子的舞蹈,音乐连续不断地运动着,造成十分热烈的气氛。塔兰台拉的名称,据说是从一种有毒的蜘蛛得来的。传说被这种蜘蛛咬了后会引起一种热病,病人要剧烈地舞蹈才能解毒。常见的塔兰台拉是6/8拍子,从头到尾贯穿着八分音符的快速进行,速度往往越来越快,越来越狂热。
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的《C大调无词歌》就是一首钢琴独奏的塔兰台拉舞曲。无词歌是一种具有歌唱性旋律的钢琴小曲,无词歌的名称是门德尔松所创用的。在这首钢琴小曲中,平均的八分音符的飞跃一般的运动,形成了一股充满活力的音流。全曲分三个段落,第二段是第一段的继续发展,第三段是第一段的重复,后面有一个逐渐减弱的尾声。全曲贯串着连续不断的快速运动,但最后不是愈来愈狂热,而是舞曲的音乐愈来愈远,以至于逐渐消失。
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有一个作品叫《音乐晚会》,包含一系列歌曲。其中第八首小咏叹调,是一首塔兰台拉体裁的独唱曲。这首舞蹈歌曲分为三段,前面有个长大的引子,飞动的节奏,象一阵旋风。第一段出现在小调上,生气蓬勃的音乐。描绘出一幅鲜明生动的风俗画。 第二段转入关系大调,音乐时而强劲,时而轻柔,歌中唱道:
我们急速地旋转,姑娘们带着漂亮的舞伴,
来到这里快乐地跳舞, 在这星月交辉的夜晚。
第三段转入同主音大调,歌词唱着“啦啦啦啦”的衬词,音乐欢快热烈。最后,短短的尾声用引子的曲调,在原来的小调上结束。
马祖卡,原名马祖列克,是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三拍子的圆圈舞。速度比圆舞曲慢,通常强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每个乐句常常收束在第二拍上。第一拍往往包含一长一短的两个音符。马祖卡舞活泼矫健,感情奔放,音乐欢快热情,节奏强烈而多变化。
肖邦作有五十多首马祖卡,被誉为“音乐的珍珠”。他的《F大调马祖卡》分三部分:两头是典型的马祖列克,音乐带有高傲的骑上风度;中间部分比较活跃,每两小节的第三拍有一个重音,这是波兰另一种民间舞曲奥别列克的特征。
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第三幕中的马祖卡舞曲包含三个主题,在旋律和音色方面都形成鲜明的对比:第一个主题由全部乐器奏出,音乐英俊挺拔;第二个主题由木管乐器主奏,音乐优雅俏丽;第三个主题由弦乐器主奏,音乐热情洋溢;然后第 一个主题重新出现,最后用快速度由全部乐器奏出第三个主题,热烈地结束了全曲。
波洛涅兹,或称波兰舞曲。是一种庄重的三拍子舞蹈。它源于于波兰民间,十六世纪末叶为波兰宫廷所采用,在举行大典或集会时,由行进的行列来表演。十八世纪盛行于全欧洲,当作跳舞会中的行列舞。波洛涅兹舞曲象是一种三拍手的进行曲,每小节的强拍经常有几个音,速度比马祖卡慢,典型的伴奏型是这样的:。波洛涅兹的音乐通常具有威武雄壮的气质。
肖邦作曲的《A大调波洛涅兹舞曲》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是一首表现爱国思想的钢琴曲,使人想起古代波兰骑上的形象。据说肖邦有一天晚上写完了这首波洛涅兹在钢琴上演奏时,看见房门打开,一群波兰武士穿着古代服装列队而过。这一幻象使肖邦感到惶恐,他夺门而出,整夜不敢回到房间里去。这首波洛涅兹舞曲共分三段:第一段庄严威武,好象古代骑土的队伍正在我们面前走过;第二段更为有声有色,可以听到号角长鸣、战马奔腾和武器的铿锵声;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反复。
法国作曲家托马的歌剧《迷娘》中的《我是美丽的蒂塔尼亚》,是一首波洛涅兹体裁的歌曲。这时城堡的花园里演出莎士比亚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刚刚结束,扮演仙后蒂塔尼亚的女演员菲丽娜为演出成功而自鸣得意,她在开头的宣叙调中唱道:“在今天夜里,我是仙国的女王!这就是金王杖,这就是我的宝藏!”然后是一首波洛涅兹体裁的歌曲。这首歌曲共分三段:第一段按照波洛涅兹的典型节奏,唱出了洋洋自得的感情:
我是蒂塔尼亚,空中女王,
我是蒂塔尼亚,我真漂亮!
我欢笑,在地面上游荡, 比鸟儿还快,胜过闪电的光!
第二段主要是用衬词“啊”唱着华丽的装饰性曲调,表现内心的喜悦;第三段反复第一段的音乐,最后用富于华彩的装饰性曲调结束。
波尔卡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之初,起源于捷克民间的一种二拍子的快速跳跃的圆圈舞,四十年代广泛流传于欧洲各国,并成为许多种现代舞蹈的基础。“波尔卡”这个字是从波希米亚语的“半”字演变而来的,因为这种舞蹈的步子比较小,是半步半步地跳的。这种舞曲轻快活泼,优美生动,在第二拍的后半拍上常稍作顿挫。波尔卡不仅是常见的器乐曲,还广泛地用于歌剧和舞剧中。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的歌剧《被出卖的新娘》第一幕最后一场中的波尔卡,是第一幕的终场。青年们在广场上跳着波尔卡舞,舞曲的第一段生动活泼;第二段优美抒情;当第一段反复出现时,音乐变得狂热起来,并和村民的合唱结合在一起,整个舞曲充满青春的力量和生活的乐趣。
约翰·施特劳斯和他的兄弟约瑟夫·施特劳斯合作的《拨弦波尔卡》,是一首轻快活泼的舞曲,从头到尾用顿音演奏。“顿音”是一种演奏得很短促的音。这个曲子由乐队演奏时弦乐器都用拨弦来演奏顿音,所以叫做《拨弦波尔卡》。
——编选自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广播讲座,钱仁康先生编著《音乐欣赏讲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