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肿瘤医院 电话:易中天,你为什么不忏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05:14
关天茶舍』易中天,你为什么不忏悔?
作者:黄守愚 提交日期:2006-8-31 22:19:00 
  
    
    
    
    
  文/文盲·猪的传·黄守愚
  
    
    
    
    在动笔之前,我必须先检讨《易中天先生涉嫌剽窃》一文的可能存在使别人产生误解得地方。因为我仅仅只就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第三章第一节提出质疑,所以我上次所讲“这一章所讲的内容,全系闻一多先生、赵国华先生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应该改成“第三章的第一小章节所讲的内容,大部分系闻一多先生、赵国华先生等学者的研究成果”。而我再次通读该书第三章全部内容,本拟就全章内容作出分析的,因考虑到治学严谨的要求,前后一致,暂时固然还是只讨论该章第一小节的内容。再次就易中天涉嫌剽窃一事进行举证。
    
    
    
    
  一,再举证易中天涉嫌剽窃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第三章《性》第一节《神圣祭坛》说:
    
     鱼是女阴的象征。
    
    鱼为什么是女阴的象征呢?说穿了,也很简单。从外表看鱼形,尤其是两鱼相叠之形,与女性的外阴十分相似;从内涵看,鱼腹多字,繁殖力极强,颇有生生不已之势,足使人相信它们身上一定寄寓着神秘的生殖力量。于是,多子多孙的鱼便成了先民们羡慕、敬仰乃至崇拜的对象。原始先民渴望通过这种崇拜,将鱼旺盛的生殖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或者能增强自己的这种功能。(见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第73页)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第五章《中国原始社会的女性生殖器崇拜》第一节《鱼纹的象征意义》:
    
    
    
    鱼怎么成了女性生殖器的象征?讲穿了,似乎十分简单。从表象来看,因为鱼的轮廓,更准确地说是双鱼的轮廓,与女阴的轮廓相似;从内涵来说,鱼腹多子,繁殖力极强。当时的人类还只知道女阴的生育功能,因此这两方面的结合,使生活在渔猎社会的先民将鱼作为生殖器官的象征。关于这一点,我们从闻一多的《说鱼》中,可以找到一首苗族情歌,作为民俗学方面的证明:“姐家门口有条沟,有对金鸡在里头,哥打金钩来小钓,好对鲤鱼莫吃钩。”这首俗谣中的“好对鲤鱼”,显然是在暗指女阴。
    
    远古人类以鱼象征女阴,首先表现了他们对鱼的羡慕和崇拜。这种羡慕不是一般的羡慕,而是对鱼生殖能力旺盛的羡慕;这种崇拜也不是宗教意义上的动物崇拜,而是对鱼生殖能旺盛的崇拜。原始人类浑沌初开,人兽之间尚无严格的分野,由鱼及女阴的相类联想,引发出他们的一种模拟心理。经过与鱼生殖功能的转移作用或者加强作用,即能将鱼的旺盛的生殖能力转移给自身,或者能加强自身的生殖能力。用今天的语言来说,初民是渴望通过对鱼的生殖能力的崇拜,产生一种功能的转化效应。为此,远古人类遂以鱼象征女性生殖器官,并且应运诞生了一种祭祀礼仪——鱼祭,用以祈求人口繁盛。(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第168、169页。)
    
    
    以上两段文字,稍微对照比较,就可以看出一个门道来。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第三章《性》第一节《神圣祭坛》说:
    
    鱼象征着外阴,蛙则象征着子宫。
    
    蛙也是中国原始时代女性生殖崇拜的象征物之一。从表象上看,蛙的肚腹与孕妇的肚腹一样浑圆膨大;从内涵上说,蛙的繁殖力很强,一夜春雨便蝌蚪成群。所以,蛙也被看作是神秘生殖力的象征,而受到敬仰和崇拜。
    
    ……在姜寨出土的彩陶上,有一个蛙形图案,蛙身浑圆,上面布满了斑点。这些斑点,原本是代表蛙腹多子的意思。(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一书第75、76页。)
    
    
    
     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第五章《中国原始社会的女性生殖器崇拜》第二节《蛙纹的象征意义与月亮神话》:
    
    从表象上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肚腹形状相似,一样浑圆而膨大;从内涵来说,蛙的繁殖力很强,产子繁多,一夜春雨便可育出成群的幼体。姜寨和庙底沟蛙纹上的那些黑点就是表示怀子甚多。所以,蛙被原始先民用以象征女性的生殖器官——怀胎的子宫(肚子)。(赵国华《生殖崇拜文化论》一书第182、183页。)
    
    这另外两段文字,稍微对照比较,谁也能看出一个门道来。
    
    
    
    以上两处举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存在什么问题。考虑到易中天现在因涉嫌剽窃一事“如日中天”,人气飙升,国内外炒得沸沸扬扬,大江南北,大报小报尽是在讨论易中天,而人们纷纷争先恐后跑去书店里抢购易中天的著作,许多书店里,易中天的著作被读者们买光,他们都是想了解其究竟的,易中天可谓是红得发紫,赚得盆满钵满了。正是如此,为了避免易中天因这一事件人气继续飙升,本人暂时不再公布易中天涉嫌剽窃的新证据,也不再接受相关媒体的相关采访。    
    
    
    
    
    
    
   二,再谈易中天的其他硬伤
  
  
    
    
    
    
   家
  
  
    
    
    3个月前,我曾批评易中天《闲话中国人》一书中“家”字的解释不妥,治学不严谨,是“胡说”。
    
    易中天《闲话中国人》第六章《家庭》:
    
    宀,如前所述,是一种东西南北交覆,有堂有室的“深屋”。豕当然就是猪。不过,“家”中之豕,不是所有的“猪”,而是公猪,文雅的说法叫“牡豕”,又叫“豭”。“豭”与“家”完全同音。所以,“家”就是“豭”,也就是“公猪”,或“关进深屋的公猪”。这只公猪关进深屋干什么呢?当然不是为圈养,而是为了防止乱伦。因为公猪性淫,只有关进深屋才不会“乱来”。所以,“关进深屋的公猪”——“家”,也就成了防止乱伦的符号和象征。
    
    根据许伟建《上古汉语词典》,在甲文中,“家”字的原初本义是宗庙的正室。《合》一三五八一:“报于上甲家”。报,祭名。《合》三O三四五:“父庚父甲家。”。扬之水《诗经名物新证》一书的《大雅·绵》一章,也力主“家”为宗庙说,并援引刘克甫《西周金文“家”字辨义》为支持。关于“家”字的起源问题,在我的《中国人:猪之传人》一书稿中有详细考证。准确地说,远古人家冢不分、人猪不分和家猪不分,是因为“猪”是“上帝”的象征,而据冯时先生《中国天文考古学》一书的研究,猪还是北斗的象征。在远古先民看来,北斗系“北极”,是“太一”,即“上帝”或宗祖神。事实上,猪还是地母神、司命神,主管人类的命运。中国古代延续上万年的葬猪习俗,即是这种猪的宗教观念的表现。
    
    
    
    
  鱼书及其它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说:
    
    传达爱情的书信叫“鱼书”。
    
    
    可是我查阅数十种文献资料和工具书,至今没有找到支持“传达爱情的书信叫‘鱼书’”一说的证据。“烹鱼的书”的典故,最早可追溯秦末的陈涉、吴广密谋起义鱼腹藏帛书一事。一般认为,鱼儿与书信扯上关系,较早见于东汉末年的民歌《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夙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
    
    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长相忆。
    
    闻一多先生认为,该诗中的“双鲤鱼”,即古代的“信封”。它是用两块鱼形的木板做成的,中间夹着书信。“呼儿烹鲤鱼”,即解绳开函,“中有尺素书”,即开函看到用素帛写的书信。又有学者认为诗中的“双鲤鱼”系现实中的动物鲤鱼。因此,争议比较大,难以达成一致意见。
    
    有人根据《辞源》、《中文大辞典》等工具书,发现“鱼书”的解释有二。一是朝廷颁发的符信,是用来任命军事长官或赋予军事命令、秘密行动、或者政治上撤换官员,乃至于标示身分地位的一种信物,因为它是用铜或木材雕铸成像鱼的形状,所以叫做“鱼书”, 也可称作“鱼符”、“鱼契”等。二是一般书信的代称,它的别称很多,如“鱼帛”、“鱼素”、“鱼信”、“鱼笺”、“双鱼”、“双鲤”等。事实上,两者均是源于古人将机密信件或情报用帛书或油纸封好塞入鱼腹加以伪装后秘密传递的事。后来经历代演绎,信使将密件塞入木制鱼状筒内,故称鱼书筒。
    
    
    
    请看以下“鱼书”的史料:
    刘禹锡《赴苏州酬别乐天》:“吴郡鱼书下紫宸,长安厩吏送朱轮。二南风化承遗爱,八咏声名蹑后尘。梁氏夫妻为寄客,陆家兄弟是州民。江城春日追游处,共忆东归旧主人。”
    
    杜牧《朱坡绝句三首》:“故国池塘倚御渠,江城三诏换鱼书。贾生辞赋恨流落,只向长沙住岁馀。烟深苔巷唱樵儿,花落寒轻倦客归。藤岸竹洲相掩映,满池春雨鸊鹈飞。乳肥春洞生鹅管,沼避回岩势犬牙。自笑卷怀头角缩,归盘烟磴恰如蜗。”
    
    《旧唐书》卷十二《德宗本纪》:“是月,复降鱼书停刺史务。十一月丁丑,以湖南观察使赵憬为给事中。是夜,京师地震者三,鸟巢散落。”
    
    《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第三十八:“当停务禁锢者,请鱼书以往。录事二人。”
    
    晏殊《寓意》:“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以上哪里能见到“鱼书”是情书的证据?分明是易中天先生治学不严谨,胡说而已。
    
    
    
    易中天《中国的男人和女人》中认为“蛇”是男性生殖器官的象征物,其说甚谬。“蛇吞食蛙”一说自然无法成立。又如《闲话中国人》一书中说:“伏羲又叫庖牺。” 伏羲是“厨师”,“不是红案就是白案”。根据清人钱大昕的研究,“古无轻唇音”,“伏羲”与“庖牺”的古读音一致,只不过是通假异写而已。所以,伏羲不能又叫庖牺。而伏羲是“厨师”一说,似乎更为荒唐。打一个比方,长沙的农民写错别字,把“居委会”写成“猪尾会”(两者在方言中读音一致),再过100年,因为语音的更大的变化,那个时代的学者不能说“居委会”又叫“猪尾会”。
    
    
    
    
   三,易中天为什么不忏悔?
  
    
    
    我请教了在某知名出版社做编辑的朋友,她告诉我,在她们出版社,普及性学术著作也要加注释,标明引用来源。这是她们出版社的“惯例”。
    
    易中天解释的“惯例”,是我第一次听说。如果按照这一“惯例”,东抄西抄一点,免得思考问题想痛脑袋。在我看来,贴上“普及”的标签,“剽窃”还是不能招摇过市的,长此以往,人人皆去写普及性的学术著作算了。
    
    显然,这一“惯例”的存在值得反思,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合法的。如果说像某些人说,要中国与“世界”“接轨”(在我看来是“接鬼”),我深信,“世界”也不会允许易中天解释的这种“惯例”存在。
    
    有人说,引用“万有引力”不需要标明牛顿及文献来源,对于在某一时期成为人人皆知、进入教科书的“常识”(限于特地时期),还是可以成立。但是对于不到百年历史,在特定时期还没有成为人人皆知的“常识”的“知识”,引用它而不标明文献来源和原创作者,这是很难以“合法化”、“合理化”的。
    
    在最近几日以来,已有上海著名知识产权律师林华、北京一位资深出版界人士质疑易中天的回应。他们不同意易中天的说法,并认为其解释缺乏法律依据。社会上还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面对的是普通读者,写作者更应该在引用别人研究成果时加以说明,一则为引导,一则说清这是引自别人的研究成果。
    
    
    虽然暂时无法判断易中天是主观认识错误,还是蓄意隐藏自己的意图,但他却在客观上产生涉嫌剽窃的行为事实。或许易中天真是主观上并无剽窃的意图,而事实上产生了剽窃的行为,也情有可原,姑且值得网开一面。
    
    目前,我国学术界的浮躁学风泛滥成灾,根本没有陈寅恪先生、王国维先生等那一代人追求治学严谨的学风。而现在的学术制度更加助长了这种不正之风,譬如论文、著作进行数量考核,学阀垄断学术资源,评职称要考试外语等之类的。于是,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经常闹笑话,看谁写的字数最多、出的书最多、获得证书最多,以致造假盛行。有人告诉我,他曾翻阅某学者撰写的一部获得某级别社科基金某等奖的“著作”,竟然每页都存在数处错讹,即使业内人士也无法卒读,可谓是抄书抄错,编书不像编书,自然不是著书了。
    
    因此,我希望易中天理性认识此问题,就涉嫌剽窃一事进行忏悔,并向国民道歉,标榜天下,让我们看见这个古老民族新生的希望! 
    
    
    
    
    
  
  


作者:2d15ehfirmdt4 回复日期:2006-8-31 23:29:27
      2006年5月成立以来,Alexa世界排名上升速度最快的综合性社区!
  ①互.助社..区是国内第一家最专业的有偿互.助..社..区
  ②您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困惑都可以在这里发帖,相信会有很多热心朋友帮助你
  ③如果你是热心人,如果你手头上有很多资源和社会关系,也会有很多朋友需要你的帮助
  ④您需要帮助,请来互.助,您有能力帮助别人也请来互.助,帮助了别人就有可能获得现金报酬
  ⑤加入管理员、斑竹等管理团队就可以获得社区赢利的55%做为提成
  ⑥一个崭新的全新概念的社区,这里是崭新的处女地,这里是您成就梦想的地方
  ⑦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快点注册一个用户吧,号码越早越具有升值潜力
  ⑧我们是要做百年老店的,绝不会搞杂七杂八病毒木马什么的,放心来吧
  www.he lp 8 8.com
  
  优秀的中小企业要成长不容易,请大家多包涵了!俺给各位鞠躬了!
  
  如果不想看到此信息就去游说天涯给个首页连接吧!

作者:梨花剑君 回复日期:2006-9-1 01:14:24
      怀疑作者的动机,只是怀疑

作者:黄守愚 回复日期:2006-9-1 13:39:33
      天下为公,正人先正己,只有行得“正”,自然“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存天理,灭人欲!也就照见大道!所谓光明正大!大公无私!

作者:左岸工设 回复日期:2006-9-1 14:30:36
      梁文道在网罗天下下曾提到此事。
  关于 鱼 的一说,闻一多首创,之后一些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当一个概念或者说法得到广泛认同或者提及的时候,就没有太多必要还要申明下这个说法来自哪里,哪个探究的了。
  比如说道老子很多言语观点的时候,我们都没有还要强调申明是老子的“研究”一样。

作者:ef40mbn9gsvn62 回复日期:2006-9-1 14:32:34
      
  

作者:押沙龙 回复日期:2006-9-1 14:55:27
      楼主想出名想疯了

作者:屡不痿 回复日期:2006-9-1 14:57:00
      黄守愚,你为什么不忏悔.
  
  挖,押沙龙,45度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