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博智能:调伏人生二十难 [第四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5:40:38

调伏人生二十难

(第四页)

证严法师讲述   王端正词

 

第七难:见好不求

     佛说人有二十难,见好不求第七难;
   人生大患在贪婪,庸碌一生心难安;
   精进弃除身外欲,心中宁静能致远;
   清净佛心最轻安,见好不求亦不难。

   人生到底有什么困难?其实都是出于一念心,心结打开,一切就不困难。接下来的一段是「佛说人有二十难,见好不求第七难,人生大患在贪婪,庸碌一生心难安」。
   见好不求第七难,这也是在于「心」的问题。人都有一种贪念,不单因缺乏而贪,主要是心态问题——看到东西就想要,然后就会不由自己无能为力夺取。譬如经常在报纸上看到的,有的男人喜欢偷女人用过的东西。一个大男人却有这种嗜好,喜爱收集女人穿过的衣物,这就是一种心理变态。当他冷静下来时,自己也会觉得不好意思,但是每次看到,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偷,这就是心态问题。
   有些人纯粹是为了贪,他认为自己的生活比别人困苦,既然别人比我富有,我偷他的有什么不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他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惭愧心,所以一犯再犯;小则偷、大则盗,这种偷盗的心态就慢慢地养成。为了偷盗,不只伤害自己,也伤害他人,有时一失手,甚至会毁灭自己。
   所以,迷于物质心就无法调伏,造成「人生大患在贪婪」。大患就是由于贪婪心,造成遗憾人生。但是,这种人一生庸庸碌碌,再怎么偷也同样过得很辛苦,因为他不肯正当地学习一技之长,只是去偷去抢,短暂的欢乐享受完毕,身心依然流离失所。

自造因缘自承担
   其实,贫穷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懈怠,不肯去找正当的工作,只想要轻松过日子,这种心态也是很辛苦。佛世时也有类似的情形——有位贫困的人,他的生活非常潦倒,想去谋生,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有一次,他看到富有人家在办喜事,非常风光,于是自己就想:我的儿子也已经到了适婚年龄,看到人家的迎娶场面是如此风光,如果我的儿子有了对象,我要拿什么当聘金去迎娶呢?
   他坐着想象娶媳妇的情景,忽然间飘来一股难闻的味道,原来是一只全身恶臭的流浪狗。看到这只狗狼狈的模样,再看看自己目前的处境,「我和这只狗又相差多少!我这么贫穷,家里的太太、孩子,我能拿什么养他们?」就因这样的心态,所以他一直不敢回家,流浪在外,潦潦倒倒,庸庸碌碌,苦不堪言。
   他想:我为什么会这么穷困,到底是什么原因?于是,他来到给孤独园,将他贫困生活,及流浪在外的苦闷向佛陀吐露。
   佛陀听了很同情,就告诉他:「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报。由于前世你有着一分贪念,见好必取;偷窃强盗无所不为,致使他人生活困难,甚至有人因此而亡。这都是你过去生中种下贫穷之因,所以今生受到如此的果报。」贫穷人就问佛陀:「我过去生所造的因,现在已经得到贫穷的果报,那么我的将来要怎么办?」
   佛陀就说:「从今以后照顾好你的心,不要让内心产生任何的欲念,贪念是贫穷的因,有了贪的念头要及时消灭,更要培养富有爱的心态。」贫穷人说:「我什么都没有,我要怎么付出爱心?我爱我的妻子、孩子,却无法给他们什么,所以我很惭愧也不敢回去,我有爱,但却无法付出。」
   佛陀就说:「你还是回去吧!一分劳力的付出,就是一分爱的培养,何况他们所爱的不一定是物质,你可以给他们心灵的依靠。让你的贪念消除,如此贫穷的因果也会慢慢消失。无因不成果,现在要好好造就爱与慈悲的念头,对一切众生平等。」
   贫穷者听到佛陀如是说,他想一想:爱,应该是很美的东西。他就想到刚才那只狗虽然很臭,无形中也让他生起怜悯心,所以他将这个心得告诉佛陀:「我刚才对那只狗起了怜悯心。」佛陀就微笑说:「是!我们对一切苦难的众生,不只是人,而是对所有生灵,都应该时时生起怜悯心,自然就能培养一分爱念。」
   贫穷人明白了,慈悲不一定要有丰富的东西,最重要的是一颗满足的心,切莫因贪欲而求取别人的物质来满足自己。他了解了——贪,是永无止境的;人,是不会满足的。

心中宁静能致远
   「庸碌一生心难安」,庸庸碌碌只因一念贪,所以才会觉得不足。只要我们知道满足,愿意辛苦付出,世间其实没什么困难的事。
   「精进去除身外欲,心中宁静能致远,清净佛心最轻安,见好不求亦不难」,不是很简单吗?只要精进去除对身外物的贪念,内心自然就会宁静,眼界也随之开阔。所以,我们要为未来着想,不单只是为了眼前短暂的满足,而让身心的举措失误。
   佛陀不是说「前世因,今世果」,致远,不是只为了现在,还要想到未来,不单为了目前一点点的满足,就拖累未来长久的人生。所以说「心中宁静能致远」,无亏失、无挂碍,内心自然宁静,智慧开启就能宏观今生未来,这叫做致远。「清净佛心最轻安」,学佛能学得一片清净,与佛心一样没有烦恼尘垢,就是最轻安的状态。
   如果能这样,「见好不求亦不难」,看到好的东西,我们怎么会贪求?不只没有贪念,我们还会以爱心去布施。布施,不一定是物质,若能以种种的形态、动作去帮助别人,点点滴滴都是布施。
   学佛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功夫,最重要的就是「调心」,制伏我们平常错误的动作。举手投足无不是业,开口动舌无不是罪,不论是开口动舌,或者是举身动足,都只在于一念心,如果我们心定行正,生活自然清净、轻安。

第八难:被辱不瞋

     佛说人有二十难,被辱不瞋第八难;
   凡夫总是爱颜面,受欺受辱愤难填;
   转化心念从心起,培养不瞋胸襟宽;
   一忍天下无难事,被辱不瞋亦不难。

   佛说人有二十难,被辱不瞋第八难,凡夫总是爱颜面,受欺受辱愤难填」。佛陀告诉我们人的心中有多少难关要过,其中一个就是「被辱不瞋」的困难。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都有一种自我心态——谁对我好,我就很欢喜;谁对我不好,我就很生气。好与不好,都是在形态上,形态则不开声与色。脸色不好、行动不好,或是声音不好、传话不好等等,都让我们无法容忍,无法不生气。看看一些冲突事件,往往是由于被辱、瞋怒而发生。凡夫爱面子,好像被人欺负就很没面子,一口气吞不下去,心结难过关,就会发生问题。
   每天都有类似的新闻事件发生——原本很好的兄弟,相邀去喝酒作乐,只因几句话不投机或是彼此看不顺眼,就发生口角而后拳脚相向,甚至聚众寻仇,变成打群架、杀人放火等等。这都是因为吞不下一口气,所以看对方不顺眼,这就是凡夫的心态。
   佛陀教诫我们——心中最难调伏的除了贪以外,就是瞋怒的心。有了瞋怒,即使平时富有同情心,或多么勤于布施,一旦瞋心发作,还是「一把无明火,烧尽功德林」。任你平时做得再多再好,只要一时火气无法忍耐,过去所做的一切都将付之一炬。

培养不瞋胸襟宽
   所以这念瞋恚心一定要好好地降伏。《法华经》中提到一位「常不轻菩萨」,他永远都不轻视人,不论人家如何侮辱他、骂他,他都是欢喜接受。他时时低声下气,人家骂他,他还顶礼膜拜;有人打他,他闪避之外,还在远远的地方祝福对方。他就是受持「不发脾气」的法,以宽大的心胸待人处世,这就是降伏瞋恚心。
   但是,凡夫只稍微受了别人一点不好的声色,就会觉得「不尊重我,欺负我,让我没面子」,这是凡夫的计较心,所以说「凡夫总是爱颜面」。「受欺受辱愤难填」,只是稍微受到委屈,就说别人欺侮他,用狭窄的心态,来看待世问的人事。有时明明一句很好的话,他却曲解了,说别人侮辱他。世间常有这类事情发生,我们如果能善解,即使真的听到不好或恶毒的话,也会变成很好的助缘来警惕我们,端视自己如何去看待人、事、物所产生的境界。
   如果用瞋怒的心来面对一切的人物,这样我们的生活形态,也将时时忿忿不平。我常常说,人要懂得善解,才会有包容心,凡事善解,世间哪有坏人?哪有让我们怨恨的人?所以「转化心念从心起,培养不瞋胸襟宽,一忍天下无难事,被辱不瞋亦不难」。
   只要我们愿意转化心念,那我们与常不轻菩萨也就相差不远了。希望我们可以做到从内心尊重他人,不论别人如何待我,都用宽大的心去面对。

包容善解致祥和
   有一位苗栗的老菩萨,他在路上被一对骑着摩托车的年轻人撞倒,送到医院已回天乏术。
   他们全家都是虔诚的佛教徒,也都是慈济人,尤其往生的这位老菩萨,以往也都将静思语中爱人、助人的观念,运用在日常的待人接物上。在他家里,到处都能看见他亲手抄的静思语,这些都是很简单的教化,但是他时时放在心里,应用在生活周围,无形中他的邻居、同村的人也都受到感化。
   最难得的是他的家人,从他的太太一直到儿孙辈,整个家庭成员都有菩萨心,全家过着佛化的生活。但是这样的家庭同样会面临无常的到来,八十几岁的老菩萨,早上出外散步,一场车祸就此天人永隔,亲朋好友们都很不舍,更何况是他的家人!但是,每个人都能充分善解、包容,家属们虽然很心痛,但却原谅了这对肇事的年轻人。
   其实,家属们怕这对年轻人内心受到惊吓,可能会影响他们一辈子的生活,所以除了原谅他们,甚而还安抚他们,让他们心安。家属们将对方赔偿的钱,以肇事者的名义捐助慈济希望工程,希望今生虽然有这样因缘,但愿将来不会留下坏的结果,甚至能化恶果为善缘。这就是宽大善解的心,加上转念生慧,让社会达到真正祥和的气氛。
   若是动不动就对人事不满意,动不动就发脾气,表现丑陋的形态,这样不仅有损自己的道德,也会带给社会不安定的气氛。所以不论遇到任何事,如果能心平气和,那么戾气也会化为祥和,这实在不困难,只在于转化一个心念。好的心念,若能常常涌现,就会时时吉祥;如果将不好的心念放在心里,日常生活就会有层层难关。  
   我们要运用自己的心念,慢慢地拓宽心胸。所以「一忍天下无难事」,只要我们愿意忍耐,而且还能忍而无忍,成就真正的大忍,想开了,面对不如意的情境就没什么困难。所以培养宽阔的本性,以善解为起点,包容他人就会成为很自然的事,因此,「一忍天下无难事,被辱不瞋亦不难」。
   我们刚开始在学习时,「忍」当然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就像一把刀插在心上,应该会很难过。不过,培养到最后,凡事看开了,就不会有障碍,所以「被辱不瞋亦不难」。

第九难:有势不临

     佛说人有二十难,有势不临第九难;
   执着权势向高攀,趋炎附势不胜寒;
   淡薄名利心最富,不凡人生心自闲;
   有时常念无时苦,有势不临就不难。

   在无常的人生里,山河大地危脆,器世间不断在破坏中。佛陀要我们时时警惕,照顾好自己的心,不要与身外的名利、地位等纠缠不清,心若有贪念——贪名利、地位、权势等等,这一生不仅不会快乐,还会过得很辛苦。凡夫就是时时在名利的漩涡里打转,才会由不得自己。
   人如果有得势的机会,要放弃权势实在是很难,所以有句话「执着权势向高攀,趋炎附势不胜寒」。如果我们执着权势,想要不断地向上攀缘,那么「天上有天,人上有人」,权势再高也永远不会满足。这些都是心理作祟的形态,人若一味趋炎附势,最后难免落得孤单不胜寒。
   其实人生有什么好争的,当初佛陀想要放弃名利地位、荣华富贵而出家,因为在末成佛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的观念、思想,早巳超越常人。他认为人生的苦难,就是因为这些财利、权势,让人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所以他要追求心灵真正富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境界,因此离家修行。
   他的父亲净饭王很担忧,虽了解太子出家修行的心意已定,再也不会回来。但是,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继承人,所以又将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孙子身上,可是佛陀成道后回王宫说法,度了许多王族的人,连皇孙罗睺罗也被释迦牟尼佛度化出家了。

快乐源自能知足
   这与我们一般人不同,通常大家都喜欢拥有权势,但是已经觉悟的圣人,却彻彻底底地看淡物质世界的虚幻真相。他们明白,唯有修行以找回自己的本性,才是真正富有的人生,也才能成长慧命。佛陀疼爱他的儿子,所以也度化亲生子出家。
   如此一来,王位的继承又该如何是好?最后净饭王好不容易从王族里,找到一位富有才华智识的人才。但是,这位摩诃男继承王位之后,却觉得不快乐。他看到许多王族青年随佛出家,心里就想:名利地位如果真的这么好,为何悉达多太子要出家?后来,他自己也感受到这些荣华富贵都是缠缚人的枷锁,于是也毅然出家了。
   出家之后,每天天未亮,他就在精舍前后绕行,并大声喊着:「快乐啊,快乐!」有人听到了,误以为这位舍弃王位出家的修行者,内心可能还在怀念权势的享受,所以才会每天三呼「快乐啊,快乐!」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就叫人把摩诃男找来。他来到佛前,佛陀就问:「你对拥有世俗权势、王位的感受,是不是没有完全舍弃?」摩诃男回答:「不!我已经将权势地位舍得一乾二净了。」「那你为何每天都在喊『快乐!快乐!』?」
   这位比丘很欢喜地告诉佛陀:「感恩佛陀开辟这条道路,度我出家修行。出家之后,每天都心无挂碍、轻安自在,我真的很快乐!从前在王宫时,每天都很害怕担心,不知何时会有外来的侵略战争。此外,还要担心刺客潜入王宫,所以需要很多人来守卫;出门也要很多侍卫保护,就好像被禁锢在牢狱里,一点都不自由。现在想一想,真是苦不堪言!如今我能身心解脱、逍遥自在,所以每天高呼快乐!」
   这种快乐是因感恩而来。从这段小故事可以体会到:拥有权势,其实是一条大绳索,捆绑着我们的身心,不得自在解脱。如果执着权势,绝对不会满足,这种无止境的追求,实在是一件苦事。所以「趋炎附势不胜寒」,当你手握权势时,很多人前呼后拥,充满一片热情;然而一朝曲终人散,仍是剩下寂寞孤单。

不凡人生心自闲
   看清权势虚幻,人生还有什么需要追求?所以说「淡泊名利心最富,不凡人生心自闲,有时常念无时苦,有势不临就不难」,人如果有颗淡泊名利的心,才是真富有。有句话说「人到无求品自高」,如果我们觉得没有什么好再向外追求,这表示很富有,没有欠缺,如此内心才能丰富,否则永远都不会满足。
   不凡,就是超越凡夫的心。凡夫的心量,每天庸庸禄禄于名利,内心会非常忙乱,若能超越凡夫心,身体虽忙,心境却能清闲自在。我常常听慈济的人说:「忙得很幸福、很美满。」他的身体虽忙,心里却很满足,这就是不凡的人生。
   当我们「有」的时候,要常念「无」的苦。人时常在「无」时,才会想:如果我有的话,那不是很好吗!如果能得到少许,那不也是很好!等到真正获得时,却还是不满足,这就是「有一缺九」的贪着心态。
   凡夫都有不断追求的痛苦,却没有人会记取当初贫困的苦,而珍惜现在的安定。我们应该要学习知足,当一切都有余时,更要常念无常。
   我时常提起九二一地震的事件,每思及此,内心就只剩一个念头——人如果平安就好,还想要求什么?我们要了解「无常」,因为何时会发生事情都无法预测。我们不需要求很多,只求现在心灵的满足,这就是福。只要我们淡泊名利,超越凡夫的心态,就能时时自我警惕人生的无常,如此,「有势不临」又有何难?其实最主要的难,是在于心,只要愿意打开心结,世间就没有难倒我们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