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的特产有哪些:姓名漫谈(搜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23:09

姓名漫谈

1,姓与氏

  姓本来是族号,是整个氏族的称号,氏是后起的族号。到了秦汉以后,姓与氏合而为一,从汉代起就通称为姓了。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就有了姓。那时是母族社会,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所以“姓”是“女”和“生”组成,就说明最早的姓,是跟母亲的姓。“姓别婚 姻,氏别贵贱。”上古贵族有姓氏,平民无姓亦无氏。

  2,名

  古人“三月剃发取名”。命名之道,各代不同。商朝常用天干地支取名,如盘庚。春秋战国时,或以动物为名,如触龙、项燕、西门豹;或以贱以丑为名;或以职业为名,如庖丁、师旷、轮扁、优孟。魏晋时好用“之”,如王羲之、王献之。

  3,字

   古人除了有名外,还要有字,“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由别人叫的。名是声下来时或不久以后就取的,而字则是举行冠礼取的。《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兮灵均。”名与字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所以字又叫“表字”。例 如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孔明就是很明的意思,基本与“亮”同意;苏轼字子瞻,取“凭轼而瞻”的意思;辛弃疾字幼安,“弃疾”(抛弃疾病)与 “幼安”(幼年安康)也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字退之。

例如:屈原,字平,原为名,平为字,平与原二字相连。

  孔融,字文举,融为名,意为融会贯通,文举为字,文章一举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与居易,相辅相成。

  4,号

  许多古人还有号,号就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号有自取的,也有别人给取的。如苏轼号“东坡”,李白号“青莲居士”。有的人还有多个别号,如欧阳修自号“六一居士”,又号“醉翁”;陶渊明自号“五先生”,朋友又给他赠好“靖节先生”。

   古代的帝王、诸侯及大夫等还有谥号(人死后获得的封号)。历代帝王的谥号多为“美谥”(如“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只有亡国之君才可能有“恶谥”(如“杀戮无辜曰厉,乱而不损曰灵)。除了皇帝外,谥号大都用两个字,如欧阳修的谥号为“文忠”, 左光斗的谥号为“忠毅”。

  皇帝还有庙号,开国皇帝一般称高祖、太祖或世祖等,后边的皇帝有太宗、世宗等庙号,我们熟悉的如汉高祖、唐太宗。

  古代的文人雅士还有室号、斋号,如蒲松龄的书室号为“聊斋”,梁启超的书室叫“饮冰室”,姚鼐的室号是“惜抱轩”。

   

名字是有时代特点或印记的,抗美援朝时叫“援朝”的就很多;文化大革命时叫“文革”、“卫东”、“向阳”等的也不少;现在也有叫“关贸”、“申奥”的,可是时代烙印了。
  
    文化大革命时,有一位老兄把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叫“爱国”、“爱民”、“爱党”,单个看什么毛病没有,并且很有革命气息、红色味道,可“有心人”却看出了门 道,用数学的“提取公因式法”,将“爱”提出来,括号内就剩下了“国民党”,“爱(国民党)”可怎么得了,结果是这个“国民党”的爹被抓进监狱关了三年。

 

古时候帝王名字中的字是其他人必须回避的,甚至写文章时都要避开或用其他的字来代替。在称呼长辈名字的时候也必须加上“讳”字,以示尊重。《三国演义》中凤雏遇难落凤坡是典型的犯了地名忌讳的例子。抗战时期,当有人把毛泽东跟蒋介石作比时,毛泽东诙谐地说:先生嘛,不过是一位草头将军[蒋姓上为草字头,下为“将军”之“将”],我毛泽东打他是易如反掌[毛姓为“手”字末笔之反形]。现在香港在竞选港督时对名字吉祥含义的苛刻要求那是大家所共知的了

 

   崇拜祖先
    在姓名的顺序上,以汉族为代表的中国人的习惯是姓在前,名在后。大多数亚洲国家,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都是这个规则。西方人的习惯是名在前,姓在后。有人说,这表示西方人比中国人更加强调个人,区别于中国人强调祖先。这个说法也许有一点道理,

中国古代,女人出嫁后要随夫家姓。在社会底层,嫁到张家的女人,可能就叫“张氏”。但是,在稍有文化的家庭,李家的女子嫁到张家,应该叫“张李氏”,也就是说,女人出嫁后,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姓氏,只不过要放在夫家的姓氏后面。而即使是现 在的西方社会,女人出嫁后,也只有夫家的姓氏,不能保留自己的姓氏。如此说来,西方的姓名规则,至少在女人出嫁这个问题上,还不如中国传统更突出女方。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妇女解放,妻子随夫家姓的传统被抛弃了,夫妻之间在姓名和称呼上基本上是平起平坐。现在,在中国大陆,这种夫妻姓名绝对平等的现象也有所改变,先生的妻子被称之为“太太”、“夫人”,其实这是西方的传统。而中国传统的姓名规则,现在更多在香港、台湾地区被保 留,例如香港的“陈冯富珍”,台湾的“连方瑀”。

 

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
    姓名学的完善,除了崇拜祖先的意义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全世界最早形成的。户籍制度的基本要求就是每个人都要有姓名,以便于统计,便于管理。最理想的状态是每个人的姓名都不重复。西方社会借鉴了中国姓名学的某些原理,甚至出现了商标、名称注册的法 律,目的就是保证名字的独特性、专有性。中国古代姓名学的发达,也从一个侧面保证了社会管理的高效率,成为中国古代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一个因素。
    相比较而言,日本一直到明治维新时期才开始有健全的姓名体系。在此之前,日本虽然大量学习中国文化,但是,只有少数贵族才拥有姓氏。绝大多数平民只有名字,没有姓氏。那些平民的名字基本上类似中国人的“小名”,阿猫阿狗、老大老二之类。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为了加强社会管理,开始实施中国早在秦始皇时期就 已经实行的户籍制度。这就要求每个平民都必须有名有姓,以便更加清晰地区分每个个体。但是,这个制度一开始推行得并不顺利,因为太多的日本人不习惯姓氏这个东西。为此,日本不得不颁布法律,要求每个公民必须尽快给自己取一个姓名。于是,大量原先没有姓名的日本国民,只好赶紧临时找一个姓名。出于方便,日本 人的姓氏大多都借用某些实物,例如“田中”,“小泉”,“井上”,“山下”等等,名字很多也采取简单化的方式,例如“大郎”,“四郎”等等。
    西方姓名体系的形成过程中,类似日本的现象也有。例如“史密斯”是铁匠的意思,“贝克汉姆”的“贝克”是面包师,“乔丹”是马桶盖。当然,中国的姓氏里也有这种现象,例如“陶”姓,有人说是范蠡携西施隐居后,以制陶为生后的姓氏,过去的制陶工匠还把范蠡视为行业的祖师爷。其他如“司马”、“司徒”等,都是 古代官职。。

    我们很难想象,现代社会如果没有可以区分个体的姓名体系,将如何有效管理。因此,中国的姓名学,也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现在电子技术的发展,虽然带来很多好处,也带来一些害处。以网络为例,网络的许多害处,都与匿名有关,因此,不管是手机还是网络要推行实名制,都是出于加强管理的目的。否则,没有实名制的 网络世界,真的很像没有姓名体系的蛮荒时代。
       中国人的名字还有一个特点是外国人不具备的。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字都有含义。世界上其他的主要文字都是表音文字,字母本身没有含义。因此,用汉字取名字就多了很多额外的讲究。中国人喜欢挑选一些吉利的文字,不喜欢在名字中有不好的含义。而西方的名字主要就是一个声音,一般没有特别的含义。有一个好名字对 于一个中国人来说还是很重要的。为此,改名字的现象很多。汉字取名的这个特点虽然是一种历史传统,但是,如果将它过分地与笔画、五行之类的命理、数术联系在一起,也没多大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