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大附属学校 陈榕榕:电影与文化软实力 郝朝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9:27:09
    近些天,电影《颍河岸畔的春天》在阜阳开机拍摄再次吸引了人们的关注。据称这是部全国首部由农民工投资拍摄,讲述农民工留守儿童的影片。——继电影《到阜阳六百里》之后,积极正面的“阜阳元素”将又一次呈现在银幕上,着实令阜阳人感奋。    如果是本土人士,对于阜阳的沃野丰川、风物人文自是谙熟于心。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淳朴与坚韧,早已深深融入自己的血脉中。王家坝精神和农民工精神,就是对阜阳人民牺牲奉献与吃苦耐劳的品格最浓缩、最到位的诠释。——然而,若论外界对阜阳的认识与想象,则大都是以另一种让人不悦的负面评价为主。虽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但是在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人们只能够、只愿意通过无所不在的传媒信息,来形成自己的认识。而关于阜阳,以往所看到的报道信息毋庸多言,多为“报忧不报喜”。    当然,任何人没有理由回避自己的缺陷与不足,但关键的问题是,更应该重视在媒体上传达正面信息。可以说,这其实就是一个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问题。“软实力”概念最早应用在国家战略,由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在1990年首次提出。他将国家综合国力划分为两种,即“硬实力”和“软实力”,并认为由资源、经济、军事和科技四大实力元素构成的硬实力始终是有限的,而真正具有无限力量的动力元素是“软实力”。他将“软实力”定义为“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的手段来达己所愿的能力。它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政治观念和政策的吸引力”。——实质上就是一句话,只有加强在文化和价值观上面的输出和影响,这才是保持一个国家对世界影响的长久之计,此所谓“攻心为上”。——当然,我国也意识到了问题的迫切性。自从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软实力”的概念以来,“软实力”便成为了当下人文社会科学界一个非常关注的话题。    而电影,作为“铁盒子里的文化大使”,正是承担这一命题的绝佳载体,在“改造人心”的能力上不可小觑。有专家言,“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筑一个国家的文化想象的重要侧面,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美国“主旋律”最成功的标本——好莱坞大片就是这样,全套的美式价值观被源源不断地包装在极限完美的视听享受中,润物细无声地、由感官而心灵地占领了全世界。而同样,我国近些年的很多“红色”大片,如《集结号》、《风声》、《十月围城》,直到《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等,也是充分融合了商业元素与主流价值观,正面彰显出一个有力量的中国形象和中国精神。    对一个国家如此,对一个地方来说同样如此。熟悉中国电影的人都知道,在一些电影人镜头中,内地的欠发达城市,多为沉滞混乱、乃至于肮脏丑恶的代名词,比如贾樟柯的“汾阳”、顾长卫或王超的“安阳”。毫无疑问,他们的电影为这几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减分不少。而皖西北的农业城市阜阳,却连续以正面形象出现在电影中,足以显示阜阳“软实力”在增强,阜阳的奉献与奋进,开始得到外界的认同和敬重。电影阜阳的出现,对于阜阳文化精神,势必起到良好的互相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