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水产批发市场: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十一大观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29:02
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十一大观点 
博主:徐书武  发表时间:2011-03-25 14:12:03 
 
     媒体报道成都人才市场日前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45%的被调查应届生求职者认为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待遇不及农民工是正常的,35.5%的应届生求职者对此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这一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80%参与调查的应届生已经接受或认同了应届生待遇低于农民工的现实。民工待遇不如大学生被热议,社会人文广场各路写手风云际会。市场经济下,一切皆有可能。本人才疏学浅,借用媒体资料支持广场活动。
      观点一、用工制度成熟的一种表现:虽然每一个走向社会的大学生都经过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大学生学习得最多的还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他们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我们的大学生普遍还缺少实践经验。农民工们在多年的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与工作技能,有的农民工则任劳任怨,吃苦耐劳。这些显然是刚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们所不能比拟的。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随着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大学生们升职的前程,或者是加薪的机会都远远超过了农民工。白领和一些企业与政府部门的管理岗位等等,甚至就是专门为大学生们准备的。      观点二、社会薪酬体系对劳动力市场变化所做出的合理调整:过去大学生享受较高的起步工资,是源于“物以稀为贵”的市场定律。现在,高等教育普及,有大学学历的人越来越多,起步薪酬相比过去不再有优势,这是对知识普及的正常反应,也是对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所能创造价值的合理体现。一个合理的薪酬体系,应该既能让大学生摆正起步者的心态,又能激发他们的拼搏后劲。    农民工工资待遇的提升值得庆贺,大学生对此的认同和接受也值得欣慰。如果认可了大学生的低工资,难免在更大范围内滋生出“读书无用论”。因此,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不仅关系大学生,更关系整个社会。为了劳动者的切身利益,也为了重塑社会对教育的信心,当正视大学生这种“低工资认同”背后的无奈。      观点三、市场竞争不会同情“憋屈”者:大学耗费了四年光阴和爹娘的大把钞票,毕业后 “投入收益比”不合理也难免让大学生“憋屈”。但问题是,并没有谁规定,大学生的工资就一定要比技校生、农民工高?如果大学生的工资一定要比技校生和农民工高,那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依然是在按身份与学历分配,而不是在按能力和贡献分配。这才是不正常的,也更让人“憋屈”的。当然,“工资不如农民工”只能说是一部分大学生的“憋屈”或暂时的“憋屈”,也证明不了“读书无用论”,毕竟知识一旦转化为能力,人的发展潜力和上升空间会更大。而产业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也需要更多知识和能力并重的人。      观点四、农民工仍然处于更劣势的就业地位: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民工化就业”、“本科生工作还不如当个民工”,表面上看,这是知识贬值、体脑倒挂,但是在我看来,两者根本不具有可比性,大学生收入不如农民工是一个伪命题,也不值得渲染。其实除了高劳动强度行业与少数技术熟练的农民工外,与大学生相比,农民工仍然处于更劣势的就业地位,其工资仍然普遍比大学生低。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也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没有办理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工作条件、劳动条件、居住条件恶劣,农民工被拖欠工资更是时有发生。他们中的大多数由于没有大学学历,无法取得城市人户籍身份,在城市更易遭受冷眼、歧视。大学生与农民工抢饭碗,大学生收入不如农民工,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如果撇开就业大环境,简单地说大学生收入不如农民工,对大学生与农民工都不厚道,也是一个伪命题。      观点五、新时代的农民工组成结构也发生改变:农民工收入高于大学生,并非今年独有的现象,公众也逐渐理解和接受,并开始反思教育机制和产业升级所存在的问题。如一位大学生求职者所言:“劳动者工资高低,不能片面以学历高低做依据,关键看市场供求关系和每个人给单位带来的价值。”综合各种因素,不能再囿于脑力劳动必然优于体力劳动的旧思维。相关部门应该做的,是尽快拆除户籍藩篱,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二次分配的方式,填补过大的阶层收入差距,这才是真正的民生福祉。      观点六、目前中国刚毕业大学生整体工资水平高于农民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近日回应了近期引发热议的“大学生工资与同龄农民工工资趋同”言论。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前,他在接受包括《第一财经日报》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不能简单地作出这样的判断,目前中国刚毕业大学生整体工资水平高于农民工,2010年中国农民工工资水平约1670元/月,应届大学毕业生在2000元-2200元/月。”    观点七、当前的教育体制应该反思:近日一项调查表明,45%的大学应届生认为工资不及农民工很正常。多数学生认为,此现象是由于中国面临民工荒,是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过渡为大众教育,大学生的 “含金量”大大降低,走向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空前增大,供大于求的现象日渐明显;但换个角度看,大学生不如农民工工资高并不正常。经过十多年国民基础教育和数年高等教育、耗费大量国家财政投入和家庭教育消费支出培养出的大学生,如果市场竞争力尚不及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的农民工,那么,请问知识和人才的价值体现在哪里?我们倡导知识改变命运、实施教育强国战略,岂不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教育的问题反映到市场上,就导致了大学生工资不及农民工的结果。对于这样的结果,我们应该反思和警惕,而不能默认为“很正常”。      观点八、低端产业链也许并不需要大学生:处在目前的产业结构中,大学毕业生显然是无奈的。更大的无奈与妥协,或许要追溯到国内产业结构的深层因素。正如有关专家在剖析今年“用工荒”现象时指出的,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转移的产业,跟东部的产业链实际上在同一层次上,东部地区本身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低端产业没有升级且占据非常大的比重,因此需要和西部争夺同一批、同一类人才。对于低端产业链,郎咸平先生有一个看似刻薄的说法:一个工厂,从董事长到保安,可能没有一个大学生,因为它的本质是不需要大学生。     观点九、我们只关注大学生的“起步价”:我们说到大学生薪酬的时候,往往指的是刚毕业大学生的“起步价”,他们年轻、自信而有活力,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性。而被拿出来比较的农民工,却可能早已三四十岁,他们的薪酬可能已经是他们人生中的“巅峰价”。    观点十:垄断行业占有了太多的资源:2010年,全国国有企业(它们多数都是资源性行政性垄断企业)利润都高达2万亿元了,但它们提供了多少就业机会呢?网载,中国统计局2007数据,中国农民7.37亿人(包括农民工2.2亿),国企2900万人,大集体所有制工人1000万人,非国有经济1.6亿人(外企,私企,股份制企业,城市失业人口),以上这些加在一起约9.4亿人。也就是说,这么多肥得流油的垄断国企,只向全国人民提供了2900万个就业机会。而据资料显示,内地民营经济(他们多处产业链的中低端,除了一些无法垄断的高科技企业)已占中国GDP总量66%,税收贡献率71%,就业人口近90%。如此垄断态势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观点十一:青年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现象:“人才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出经济发展的需求,工资待遇必然下降。这年头农民工工资待遇上升,一方面说明中国的经济依然没有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模式,另一方面也说明三十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所依赖的人口红利即将结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迫在眉睫。”网民“郝金刚”认为。没有必要唱衰大学生不如民工论,现实是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职业前景要普遍好过农民工。不少人忍受低工资待遇也是为未来积累经验和阅历。一旦中国劳动力红利年代终结,产业结构升级完成,知识技能化人才肯定会成为职场王者。当然,要完成这样的升级换代,不仅需要大学生主动转变观念,主动承受阵痛,还需要教育、社会体制做深刻的改良。青年失业是一个世界性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高端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兴起,国内会有更多适合大学生知识结构和就业意愿的岗位被创造出来。
 
推荐给好友 推荐给编辑  本文来源于 博客日报 原文链接:http://shangzhouxu.bokerb.com/blog.php?do=blog&event=view&ids=14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