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国税局地址:课改中教师如何进行导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4:40:42
  课改中教师如何进行导思 
                  
      
在当前轰轰烈烈进行的数学课程改革中,许多教师把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看成是一对此消彼长的敌对矛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不足、发挥不够。课堂教学应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教师主导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能做到的,我们就应尽量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努力做到,不要包办代替。要正确处理好这主导与主体的辨证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思维训练贯穿整个学生学习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设疑,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了,就能逐步脱离教师的指导和影响,从事独立的学习和自我修养。我在课堂上常用的话是“这个问题,你是怎样想的?”“这个问题,你现在还不行,我行,”“一会儿,你们也行,比老师还行。”“你真肯动脑筋。”这就极力地为学生创设想和说的良好氛围。因此,我认为增强课堂的生命力,必须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融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有效地索取知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上进行“导思”呢?下面就浅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一切真知卓见最根本的来源。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察觉那些稍纵既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别人之上。”这说明了良好的观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条件。
    如《时、分的认识》一课中,教学“1小时=60分”时,让学生在观察钟面过程中思考。我事先把全班同学分为两大组分别观察时针和分针,看看这两根针是如何走动的,然后两组同学交换过来再观察演示一次,人人都在思考,大家都看到这两根针在走动时是同时启动的,同时停止的,时针走过一个数字是1小时,分针走了一圈是60分,所以得出结论“1小时=60分”。
    又如:教学“相遇问题”时,先作简短的诱导性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两个人,两亮汽车……在同一条路上运动的现象,那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呢?”这样在运动情境中,使学生思考活动下去,然后教师紧扣教学重难点设“疑”立“障”,当演示两车相遇时,教师及时揭题“相向运动”,并提问:“请同学们边看边想,两列火车在运动中相遇,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同时,又演示相向运动,让学生充分观察、体验、思考。这时,有的学生说:“两车对着开都能相遇吗?”教师演示:两车相遇停在同一地点,开动后形成相背运动,再演示,两车相隔一段距离,甲车先开,待到达乙车停点后,乙车再开,也不可能在运动中相遇。这时学生明于心口不能言,教师再加以引导,使学生言语表达出来,从而在生疑、探究、释疑中思维训练也得到加强。
    孩子们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并不是一天两天可就。数学知识是由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在观察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中学会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让学生在提问中学会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应有一定的信息量,既有一定的思维度,切忌那些“对不对?”“对!”“行不行?”“行!”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如在教学《加、减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一课中,“200- 97”,通过小组讨论,得出多种算法,我让学生选出最简便的一种,“200—100+3”,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但我没有到此为止,而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为什么两步计算反而比一步更简便呢?”这个问题揭示了关键之处,因为我想,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方法,还应教给他们一种发展、转化的思想。
    又如:教学除数是小数除法时,⒈出示例1“做一条短裤要用布0.67米,56.28米布可以做多少条短裤?”⒉指名列式:56.28  ÷0 .67。⒊提问:①这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有什么不同?②这道算式中除数是小数能不能直接计算?③怎样把除数0.67转化成整数呢?⒋探究算法。⒌出示例2,10.44÷0.725,提问:要把除数转化成整数,应怎么办呢?商的小数点如何处理?通过这一系列具有思考坡度的问题,学生注意力就容易集中到教学过程中来,形成良好的参与探讨的氛围。
    另外,教师有意识地鼓励学生提出思考的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勇于提问题,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积极提问题的良好风气,很多的发明和创造不都是从平时的提问中诞生的吗?教学时,有的问题是由于学生捕捉不住要点而久思不解其意,这时教师就应当指点,让学生拓宽思路,如在教学《分数除法》时,有个学生提出:分数除法也可以类似分数乘法那样,用分子除分子、分母除分母。面对这样的发问,教师没有急于表态,须知“此时风景正好!”而是让学生四人一组举例论证,这时候,学生互相讨论的非常活跃,在讨论中,他们自己学会了这一知识点,而且知道了书上的分数除法法则具有普遍意义,整节课教师起点拨作用,从提问中放手让学生学会了新知,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三、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
    课堂上教师“导思”、学生“勤思”是主动学习、让知识和情感得到和谐发展的主要表现,学生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在教学中,应合理地组织和设计学生的讨论活动,注意发扬民主,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参与到同学与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的讨论中,在讨论的同时也学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在听的过程中允许他们进行反驳和补充,充分发挥学生认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展思维。
    如教学《7和几的进位加法》时,教师出示6+7=(  ),让学生分小组讨论有几种解题方法,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得出以下几种解法:①6+6+1=13;②7+7—1=13;③5+5+3=13;④6+4+3=13;⑤10+10—7=13,当学生得出这么多解法时,有个学生说,“这么多解法哪种最好呢?”于是让学生继续讨论,在讨论中进一步思考,得出最佳解法。在整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最佳解法,整堂课学习气氛浓厚,从中创造性精神也得到了升华。
四、让学生在知识运用中学会思考
    任何知识的运用都离不开思维,但在现实教学中,知识的运用一般都局限于“记忆”、“重复”的范围,将学生的思维集中在“回忆”、“再现”层面的现象,这不但严重地妨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呆板。因此,我认为,要科学地设计运用知识的全过程,特别是在练习课、复习课中要保证一定的思维质量,练习要有“生面孔”,复习课要有“新问题”,在巩固和整理知识的同时使思考问题的能力有新的发展。
    如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课中,设计了长与宽相等的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其面积,并让他们观察、思考,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这样可以防止部分学生由于长期处于“跟着想,照着说,模仿做”的地位而造成思维的僵化和形成思维的惰性。
    练习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时,如4(  )÷5,(  )里可以填几。这种形式的练习题设计可使后进生吃得了,优生吃得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都能产生获取知识的最大乐趣。在学生多种解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各种解法的相同点是什么?既进行有效概括。这样,在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可由发散到集中,能力由低到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产生创新行为。同时又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化自己的角色,由传授者转化为诱导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自身出发,积极主动地去索取并获得知识,这样,有意无意地学生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