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教育局属于:《文化生活》主要知识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11:54:48

 

基础知识归纳概要(三)

 

使用说明:

    1.本基础知识概要是按照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查内容为依据整理而成。(2007年的教材与修订后的教材略有差异)

2.每位参考的同学必须补充和细化知识条目,以丰富知识点的内涵,首先达到“读厚课本”的要求。

3.在“读厚教材”并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浓缩,达到“读薄课本”的境界。

4.动手按照单元(或课次)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5.加“※”的为编者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题。

6. 《文化生活》共有34个知识点。

 

必修课程Ⅲ《文化生活》知识精要

 

(一)文化与生活

1.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的特点:

⑴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实践产物。文化现象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特征)

⑵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⑶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社会作用?

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⑵先进的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正确的三观、推动实践深入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⑴相互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迸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⑵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怎样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⑴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⑵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⑶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⑵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6.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或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迸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7.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的主要表现是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其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世界遗产分为三类】

8.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为什么说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各民族间的经济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9.尊重文化多样性?(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10.文化传播的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移、教育、文化娱乐活动。

11.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大众传媒。

含义: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功能(作用):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2.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⑴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⑵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有利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加强相互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13.传统文化的特点?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特点: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

14.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⑴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⑵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⑶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1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⑴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⑵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6.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有:

⑴社会制度的更替;⑵科学技术的进步; ⑶思想运动;⑷教育。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17.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社会实践。

原因:

⑴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⑵文化自身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新陈代谢、不断创新的过程。

①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

②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条件。

18.文化创新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或文化创新必要性重要性?)

意义: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③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19.文化创新的途径?

⑴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⑵重要途径: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

⑶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0.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文化创新的过程中,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 "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今天,我们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⑴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⑵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国史书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

博大精深体:⑴独特性、先进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⑵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⑶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2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意义: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3.中国各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⑴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⑵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⑶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⑷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核心:爱国主义为

25.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主要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历程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26.当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必要性:

①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④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⑤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四)发展先进文化

27.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是“双刃剑”?)

(1)“喜” 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表现:①能够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易于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生产的发展。

(2)“忧” 原因:但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表现:①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②有些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③有些媒体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炒作“新闻”。

28.正确对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等。 

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政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

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政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正确对待:

⑴正确分析存在原因: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⑵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法管理,正确引导;弘扬主旋律。

⑶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9.发展先进文化?

先进文化:

内涵: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总体目标: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时代要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本质属性和核心内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先进文化:

⑴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科学发展。

3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根本任务: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31.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⑴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①原因: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②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⑵大力发展科学事业

①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②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⑶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①原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②要求: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32.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地位: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思想道德建设

核心:为人民服务为

原则:集体主义为

重点:增强诚信意识

基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着力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3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34.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含义:

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知识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两者的联系:

⑴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文史知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提高知识水平和理论水平,有助于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⑵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重视思想道德情操,坚定理想信念,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知识文化修养水平。

 

基础知识归纳概要(二)

 

使用说明:

    1.本基础知识概要是按照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查内容为依据整理而成。(2006年的教材与修订后的教材略有差异)

2.每位参考的同学必须补充和细化知识条目,以丰富知识点的内涵,首先达到“读厚课本”的要求。

3.在“读厚教材”并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浓缩,达到“读薄课本”的境界。

4.动手按照单元(或课次)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5.加“※”的为编者提供不同角度的问题。

6. 《政治生活》共有47个知识点。
 

必修课程Ⅱ《政治生活》知识精要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广泛性(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正式民主的保障。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5.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何结合?怎样结合?

 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2)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

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

7.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由我国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2)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8.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②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③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④社会听证制度(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通过在听证会,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9.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

意义:(1)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10.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村民自治:是指农村社区的居民自己组织起来,实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政治参与形式。

城市居民自治:是指城市居民自己组织起来,在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一种政治参与形式。

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1)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2)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1.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民主监督权: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等权利。

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

12.公民为什么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为了使民主监督得到切实保障,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二)我国的政府

13.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1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1)工作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5.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各种事务。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一句话,及时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

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总体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收人民的监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

基本要求: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6.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要做到: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保障行政权力授予有据、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7.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政府如何接受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18.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初步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

19.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政府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政府权威的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

“阳光工程”的意义?

(1)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3)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0.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政府权威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

政府权威的来源:从根本上讲,政府的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同时要得到人民自觉认可和服从。

政府权威的树立:

(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

(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政府权威?(最根本的三点)

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

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体由国体决定,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1.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

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人民代表大会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3.人大代表的产生?

直接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

间接选举产生(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自治州市)

24.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间接行使者。
一方面,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人民代表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组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

※民主集中制体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一直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择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7.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意义:(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而且必须领导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29.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⑴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⑵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⑶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含义、原因、具体要求及三者的关系)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工作。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0.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

(1)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我国的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绝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的原因?

实质: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后果: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3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和睦相处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3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三原则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原则。

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3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3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35.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有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四)当代国际社会

36.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主权国家的地位: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37.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定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如:联合国、欧洲联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学生联合会、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

国际组织的作用?

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38.联合国?(宗旨、原则、作用)

 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目前拥有192个成员国,以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宗旨:

(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4)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联合国的作用:

(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

39.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决定因素和重要因素)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是含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40.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际礼仪,并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1.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表现?(和平问题的影响因素)
当今世界很不安宁: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2)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3)西方国家对这些纠纷插手和利用(4)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4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效途径: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4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46.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7.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基础知识归纳概要(四)

 

使用说明:

    1.本基础知识概要是按照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查内容为依据整理而成。(2007年的教材与修订后的教材略有差异)

2.每位参考的同学必须补充和细化知识条目,以丰富知识点的内涵,首先达到“读厚课本”的要求。

3.在“读厚教材”并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浓缩,达到“读薄课本”的境界。

4.动手按照单元(或课次)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5.加“※”的为编者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题。
   6. 《生活与哲学》共有62个知识点。

 

必修课程Ⅳ《生活与哲学》知识精要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一句话,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反映世界观。

※关于哲学的表述

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学问)。

B.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

C.哲学是以系统化和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F.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

    (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

    区别: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⑴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⑵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3.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么明年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4.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⑴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⑵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

5.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⑴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⑵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及其根本观点?

根本分歧:是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

根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7.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等是世界的本原。

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局限性:A一种可贵的猜测,没有科学依据。B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复杂问题,简单化。

8.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

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进步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局限性:仍然把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9.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

进步性: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10.主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11.客观唯心主义?

    基本观点: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作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是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
    (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3.物质的概念?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注意三点: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具有可知性。)

14.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他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15.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16.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

17.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18.规律的概念?

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9.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是什么?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但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0.意识的本质和起源?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起源: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1.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22.意识的内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3.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⑴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⑵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24.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表现为: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③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即人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5.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因(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的规律性,以次作为行动的依据。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⑵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的统一。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2)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26.实践的概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人类所特有)、以客观事物位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7.实践的特点?

⑴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⑵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⑶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什么是实践?具有哪三个特点?

   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一、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特点:(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28.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而产生的。

29.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的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地发展着。

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⑵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⑶实践锻炼和提高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30.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⑴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⑵客观事物本身无法回答认识是否正确。

⑶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实践)才能检验。

31.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改造世界是认识世界的目的和归宿。脱离实践,认识就失去了意义。

3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  、有条件的?

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客观性:

⑴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⑵真理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

因为:

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⑶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每个人的知识构成、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但其中只有一种认识是正确的,即只有一个真理。

真理的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离开了这一特定的过程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的条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任何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和条件,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认识具有反复性

原因:认识的主体受各种条件制约,认识的客体是复杂变化的。

认识具有无限性

原因:①认识的对象是变化的②人是时代延续的③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认识具有上升性

原因: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4.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

联系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联系的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方法论)它要求我们,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联系的客观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含义: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要求:一、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二、但是,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根据联系和实践的关系,联系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及其要求是什么?

   (1)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多种多样;

   (2)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35.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含义:整体是指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

(2)辩证关系:

①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含义不同;地位、作用、功能不同。

②整体与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离不开部分;关键的部分可以决定整体的功能。

(3)意义: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什么重要意义?

   (1)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2)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6.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系统的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⑶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37.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

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发展的实质(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8.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⑶方法论: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39.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

量变的含义:事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式的、不显著的变化。(统一、相持、平衡、静止都是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质变的含义: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性的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⑵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⑶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返,不断前进。

方法论:⑴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⑵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⑶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

   ※量变和质变的辨证关系是什么?要求我们怎么做?

   (1)关系:一,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二,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2)要求:一、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 二、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的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40.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相互关系:

①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4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

   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⑴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⑵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如何?

   (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个别和一般的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2)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3)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一事物总是和同类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

   (4)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指导意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特殊规律的过程,就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4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区别: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这就是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这就是次要矛盾。

  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处理好次要矛盾。

4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哲学依据:矛盾的特殊性。

  含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重要性: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分开来;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只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45.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⑴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⑵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⑶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⑷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辨证否定观的要求是什么?

    (1)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2)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46.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⑵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什么?

    (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

47.创新的社会作用?

⑴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⑵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⑶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①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48.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之间的辨证关系是什么?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包括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归根到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4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5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生存),为了生活(生存),首先需要满足生存所必须的吃穿住的物质资料。因此,人们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必须的物质资料。以满足生存的需要,并在生存的基础上发展。

5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5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说明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

5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②社会发展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过程中实现的。

③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阶级斗争实现。

④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通过改革实现。

5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6.价值与人的价值?

    价值(哲学意义上):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它涵盖了各个不同领域事物的价值,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普遍性。

人生价值包括两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的尊重和满足。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57.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价值观的含义: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这就是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8.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⑴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称为价值判断。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

⑵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

59.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⑴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的社会地位、需要的不同而不同,也会因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而不同。

⑵要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60.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⑴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人只有在劳动中,在奉献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创造价值。

⑵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

⑶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的朋友,爱我们的事业,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世界,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为什么说在劳动和奉献中才能创造价值?

    (1)一个人在劳动中创造的财富越多,则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就越大,自身的价值就越大;
    (2)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从而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类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3)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61.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⑴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自己价值的时候,必须利用社会和他人提供的各种物质条件和知识成果。

⑵我们强调在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并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

62.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⑴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⑵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⑶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基础知识归纳概要(二)

 

使用说明:

    1.本基础知识概要是按照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查内容为依据整理而成。(2006年的教材与修订后的教材略有差异)

2.每位参考的同学必须补充和细化知识条目,以丰富知识点的内涵,首先达到“读厚课本”的要求。

3.在“读厚教材”并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浓缩,达到“读薄课本”的境界。

4.动手按照单元(或课次)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5.加“※”的为编者提供不同角度的问题。

6. 《政治生活》共有47个知识点。
 

必修课程Ⅱ《政治生活》知识精要

(一)公民的政治生活

1.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的规定?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与特点?

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1)广泛性(民主主体的广泛性、人民享有民主权利的广泛性)。(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1)相互区别、相互对立,民主只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适用于敌对势力。

(2)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转正式民主的保障。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正义的事情)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已经写入宪法。

(2)是社会主义的政治保证。

(3)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不仅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而且还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表现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物质的保障,人民能够自己管理国家;而且还表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广大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的实现。

4.我国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政治权利和自由:(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政治自由(3)监督权(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和控告权)

5.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我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平等地适用法律。

(2)坚持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另一方面,也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结合的原则。

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

(1)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2)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3)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4)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力的实现。

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为何结合?怎样结合?

 原因: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要求:(1)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2)当三者出现矛盾时,公民的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

我国公民政治生活的本质?内容?要求?

本质:崇尚民主与法制

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3)参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4)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要求:(1)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2)学习政治知识(3)贵在实践

7.我国的选举制度及选举方式?

我国的选举制度:是由我国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各项制度的总称。

选举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

公民应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1)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一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民意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

(2)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的神圣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也是表明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只有每个人都在周全考虑、理性判断的基础上,郑重地透出自己的一票,才能选出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的人,真正实现民主选举的预期目的。

8.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

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多种方式:①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②专家咨询制度(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③社会公示制度(决策机关将涉及公共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真正了解决策的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④社会听证制度(对同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通过在听证会,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9.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

(1)有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公民为什么要参与民主决策?

地位:公民采用不同方式直接参与决策是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决策。

意义:(1)利于决策者充分发扬民主,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

(2)有助于决策者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决策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增强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决策的片面性。

(3)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提高落实决策的自觉性,推动决策的实施。

(4)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的热情和决心,锻炼参与决策的能力,增强关心公共生活的政治责任感。

10.我国的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及其意义?

村民自治:是指农村社区的居民自己组织起来,实行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种政治参与形式。

城市居民自治:是指城市居民自己组织起来,在社区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一种政治参与形式。

村民自治与城市居民自治的意义(发展基层民主的意义?):(1)有利于扩大基层民主(2)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3)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4)也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11.我国公民的民主监督权和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

民主监督权:宪法和法律赋予每个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建议、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或诉讼、指控、告发或揭发、举报等权利。

实行民主监督的合法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制度。

12.公民为什么要负责地行使民主监督权利?

为了使民主监督得到切实保障,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监督权。另一方面,要负责地实行民主监督,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实行民主监督的意义?

(1)利于消除腐败现象,克服官僚主义,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2)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3)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注意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的区别?

(1)是否遵循法律、法规(2)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义务(3)是否正确处理权利和义务。

(二)我国的政府

13.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14.我国政府的宗旨和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基本要求?

(1)工作态度: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工作作风: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工作方法: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5.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和要求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各种事务。

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

必要性: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从根本上讲,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一句话,及时为人民服务政府的根本要求。

重要性: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利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

总体要求:按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政府行使权力必须接收人民的监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具体要求:①合法行政②合理行政③程序正当④高效便民⑤诚实守信⑥权责统一

基本要求: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6.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要做到:

①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②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保障行政权力授予有据、监督有效;

③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④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17.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为什么要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必要性:权利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少数人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可能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利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来为人民谋利益。

意义:

(1)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2)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3)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

(4)才能更好地适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的决策;

(5)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怎样监督政府的权利?

(1)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2)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
政府为什么接受人民的监督?

(1)从根本上说,是有我国政府的性质所决定的。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志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的公职人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因此,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才能更好地执行人民的意志,捍卫人民的利益,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的。

(2)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只有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所以说,自觉接收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政府如何接受人民监督?

我国政府为了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例如,“阳光工程”。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实施“阳光工程”是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18.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我国初步建立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等。

19.政府的权威及其体现?

政府权威:是指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影响力。

政府权威的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

“阳光工程”的意义?

(1)一方面是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2)另一方面,是保障人民的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开放红头文件的查阅,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加强。(3)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4)利于群众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5)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6)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20.我国政府权威的来源和树立?[政府权威怎样树立?(最根本的三点)]

政府权威的来源:从根本上讲,政府的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同时要得到人民自觉认可和服从。

政府权威的树立:

(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

(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政府权威表现?怎样树立政府权威?(最根本的三点)

体现:(1)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群众中有较高的的信誉。(3)富有威望和影响力,得到人民的自觉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必止(4)对社会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有积极的知道和促进作用。

要求:(1)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道德形象,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和水平,履行职责的效果等树立起来。(2)政府树立自己的权威,在根本的是坚持以下三个方面:坚持权为民所用;坚持情为民所系;坚持利为民所谋。

(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是一种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政体与国体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政体由国体决定,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有重大作用。,政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21.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律地位?

法律地位: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中,人民代表大会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2.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和职权?

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并受它监督。

职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23.人大代表的产生?

直接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

间接选举产生(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自治州市)

24.人大代表的职责?(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

权利:人大代表代表人民在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

义务:人大代表代表任民德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

注意: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人民是间接行使者。
一方面,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行使国家的权力。另一方面,人民代表要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2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组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

※民主集中制体现

(1)在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民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一直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2)在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关系上,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2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择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真正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3)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4)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为什么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3)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4)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7.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

客观必然性: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是我国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

意义:(1)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2)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3)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4)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而且必须领导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8.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指导思想?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他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后点。

29.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

⑴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⑵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⑶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含义、原因、具体要求及三者的关系)

科学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关系:依法执政是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工作。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0.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容:

(1)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2)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5)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我国的政党制度优越性:

(1)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利于推动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我国的政党制度符合我国国情,绝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的原因?

实质:取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

后果:人民政权的丧失、社会主义制度的颠覆。

31.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和睦相处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我国重要的国情之一。

3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首要原则)

三原则的关系?

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是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原则。

共同繁荣的必要性?

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根本原则。

33.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

34.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35.我国的宗教政策?

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有政策;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3)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4)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四)当代国际社会

36.主权国家?

主权国家:是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 人口、领土、政权、主权。

主权国家的地位:

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主权国家的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其国际争端等义务。

37.国际组织?

国际组织:是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处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定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如:联合国、欧洲联盟、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学生联合会、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

国际组织的作用?

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节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等。

38.联合国?(宗旨、原则、作用)

 联合国: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目前拥有192个成员国,以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最具代表性的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联合国的宗旨:

(1)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2)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觉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

(3)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活动的中心。

(4)简单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联合国的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确保非会员国遵守上述原则。

联合国的作用:

(1)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2)局限性:如何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面临诸多挑战,改革任重道远。

39.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

(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

(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决定因素和重要因素)

决定因素:国家利益——(1)各国间存在着复杂的利益关系,既存在某些共同利益,也存在利益的差别和对立(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的对立则可能使国家间发生分歧或引起摩擦乃至冲突。(3)由于各国的国家性质与追求的国家利益不同,执行的对外政策不同,国家间矛盾和利益交织,使国际关系纷繁复杂。

影响因素:国家力量-----(1)是主权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2)是含为本国利益、实现国家目标和影响别国的能力(3)是衡量一个国家杂国际社会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的重要尺度。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支持联合国的改革,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发挥重要作用。

40.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合理的国际礼仪,并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41.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当今世界仍很不安宁的表现?(和平问题的影响因素)
当今世界很不安宁: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2)民族、宗教矛盾,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3)西方国家对这些纠纷插手和利用(4)国际各种形式的恐怖主义。

42.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世界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4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有效途径:

(1)必须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2)改变旧的国际秩序;

(3)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内容?

(1)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

(2)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

(3)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

(4)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44.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4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46.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我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2)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7.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怎样走和平发展道路?)

(1)要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2)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不断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3)要坚决发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

基础知识归纳概要(一)

 

使用说明:

    1.本基础知识概要是按照2009年高考考试说明的考查内容为依据整理而成。(2006年的教材与修订后的教材略有差异)

2.每位参考的同学必须补充和细化知识条目,以丰富知识点的内涵,首先达到“读厚课本”的要求。

3.在“读厚教材”并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和浓缩,达到“读薄课本”的境界。

4.动手按照单元(或课次)整理成知识网络图。

5.加“※”的为编者提供不同角度的问题。
   6.《经济生活》共有67个知识点。

 

必修课程Ⅰ《经济生活》知识精要

(一)货币

1.货币的本质?

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货币本身有价值,是商品,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形式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和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形式是只能用现实上的货币,而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3 纸币?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量超过限度会引起通涨,发行量低于限度会引起通缩)

4.结算方式?

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转帐结算。

5.信用工具?

在此专指银行信用工具(不包括商业、社会、股份、国家信用)

信用工具是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卡、支票等。

信用卡:是具有消费、转帐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

银行支票:支票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6外汇和汇率?什么叫外汇汇率升高和外汇汇率跌落?

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

(二)价格

7、影响价格的因素?

影响价格的因素主要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间接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供求对价格的影响:

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

8.价值决定价格?

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称正比,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9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10.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会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互为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11.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①调节生产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三)消费

12.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

消费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还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等,还有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和社会变化规律等。)

13.消费类型?

 消费类型: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最常见的是钱货两清的消费;目前贷款消费、租赁消费也日趋常见)

 (贷款消费是指在购买住房、轿车等商品时,一次性付款可能会超出一些买主的支付能力,这些买主可以考虑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条件:对于哪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又没有太多积蓄的人特别年轻人来说,贷款消费是可行的。)

14.消费结构的含义?影响因素?变化趋势?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影响因素是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

(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15.影响人们消费行为的消费心理主要有哪些?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

16、怎样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特征是: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这种精神可以帮助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困难,获取新的成就。实践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难以战胜困难,成就事业。艰苦奋斗作为一种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应该发扬广大。)

17.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之一)

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18.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之二)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②消费具有导向作用。

③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④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

(四)生产与经济制度

19.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发展?)

为什么:

⑴原因: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②由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的本质要求

⑵意义:①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②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③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怎么样:

⑴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⑵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⑶加快科技发展,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⑷通过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的各项基本制度,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

20.公有制为主体?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哪些方面?

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第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企业搞股份制改造有什么意义?⑴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⑵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行效率; ⑶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⑷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

21.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为什么:

⑴原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⑵意义:①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③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五)企业与劳动者

23.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是:公司制

24、公司的法定形式?

我国公司的法定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区别:最大的区别是能否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募股筹资。

有限责任公司:1至50个以下股东出资设立;注册资本最低限额3万元。

股份有限公司:2至200个人以下为发起人;注册资本最低限额500万元。)

25.公司的组织机构?

公司的组织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

(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助手。监督机构:监事会。)

26.公司的经营与发展? ※ 如何使公司不断发展壮大?

公司的经营和发展:

直接目的是利润。关键是市场竞争力。

⑴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⑵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⑶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什么是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为什么要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怎么样树立?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原因:

⑴企业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

⑵它渗透在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并随企业的发展不断延续和更新,最终通过产品和服务在市场上形成本企业的竞争优势。

⑶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

 如何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开展正当竞争,主要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等取得竞争的胜利;反对和抵制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27.公司兼并与企业破产?

公司兼并(企业兼并):优势企业在竞争中依法兼并劣势企业的法律行为。(是优势企业在竞争中依法以有偿给付方式,取得对劣势企业全部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的法律行为。)

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照法律程序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企业破产是指企业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不抵债时,应以其全部财产依法抵偿所欠债务,不足部分不再清偿,并同时免去其企业法人资格的法律制度)

28劳动与就业?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

劳动者的地位: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劳动的重要意义:劳动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

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为什么要高度关注就业问题?

 ⑴必然性:①劳动重要意义。

②形势严峻: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⑵重要性:①对社会生产:是民生之本,生产出社会所需的财富。

②对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1)党和政府的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

(2)劳动者:每个劳动者都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靠自己的双手开拓新的生活,展现平凡而伟大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风采。

29.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①树立自主择业观    ②树立竞争就业观     

③树立职业平等观    ④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30.维护劳动者权益?

意义: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政府的作用: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②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③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

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平等就业和择业权、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安全卫生保护权、职业技能培训权、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以及法律规定的劳动权利。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劳动者享受权利以履行劳动者义务为前提;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利的基础。

劳动者维权的途径:合法手段、法定程序,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诉讼等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六)银行与投资

   31.储蓄存款?

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个人所有的货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存单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个支付存款和利息的活动。

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

储蓄机构:主要是各商业银行。

32.利息、利率与本金?

(存款)利息:是银行因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

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同存款本金总额的比率。(利率的表示方法: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种。其关系: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5(天))

(储蓄存款)本金:储蓄存款者存入银行以带来利息的钱。

33.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⑴存款业务;⑵贷款业务;⑶结算业务。

34.股票?

  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

股票代表其持有人对股份公司的所有权:参加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参与公司重大决策、收取股息和分享红利等

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投资方式。

35.债券?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这饿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的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

债券种类: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

债券特点:是一种稳健的投资

36.商业保险?

商业保险: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

商业保险种类:人身保险(健康险、以外伤害险、人寿险等)、财产保险(汽车保险、运输保险等)

商业保险:是一种规避风险的投资。

【投资方式有哪几种?怎样投资才是科学的?

投资方式有:

(1)存款储蓄:特点是灵活方便,比较安全,收益低。(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是存款业务、贷款业务和结算业务。)

(2)购买股票:高风险、高收益

(3)购买债券:稳健的投资

(4)购买商业保险:规避风险的投资

(5)直接投资等。

注意:(1)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

        (2)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跟多的投资机会。

        (3)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

        (4)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

(七)个人收入的分配

37.按劳分配为主体?

 ※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一基本制度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8.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我国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为什么?

 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对社会总产品做了各种必要的扣除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多种分配方式是指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我国目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9.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公平的影响?

收入分配方式影响到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合理的分配方式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促进公平。过于强调公平的分配方式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过于强调效率的分配方式必然扩大收入差距和贫富悬殊。

40.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效率和公平的对立统一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兼顾效率和公平:①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

※效率和公平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怎样实现二者的统一(如何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效率和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第一,两者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第二,两者又是一对矛盾。提高效率必然牺牲一些公平或保证公平必须放弃一些效率。

如何实现二者的统一:

①要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个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和个人致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③要正确处理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与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国家要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

(八)国家收入的分配

41.财政收入的渠道?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4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基础性的)和分配政策。

43.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

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44.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盈余、财政赤字)

45.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的建设?

国家财政具有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的作用:国家财政支持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是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对经济结构调整有重大促进作用;国家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和工程建设,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

46.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通过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府通过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47.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财政具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国家通过对财政收支方向、结构的调整和控制,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48.保障人民生活?

①国家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②财政是促进教育公平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国家通过财政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

(1)集中力量办大事:①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 ②调控经济平稳进行。③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 。

(2)人民生活有保障:①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②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③财政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改善人民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九)征税和纳税

49.税收及其基本特征?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参与单位和个人的财富分配,强制、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税收的基本特征: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

(首先,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其次,税收的征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第三,税收征收的依据是法律,凭藉的是政治权力,因此,征税体现了强制性特征。第四,征税的过程是物质财富从私人部门单向地、无偿地转给国家。第五,从税收征收的直接结果看,国家以税收方式取得了财政收入。)

50.税收的种类?

目前我国税收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五类共二十余种)

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51.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作用?

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特点是不重复征税;逐环节征税、扣税,最终消费者承担全部税款;税基广阔,具有征收的普遍性和连续性。)

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特点是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

增值税的作用:可以避免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个人所得税的作用: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52.违反税法的现象?

违反税法的现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

(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税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方法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5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为什么要依法纳税?怎样做到?

 (1)原因:

①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要求:

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54.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市场经济)

55.市场调节的优点和局限性?

市场调节的优点: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市场调节的局限性:(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2)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3)后果:如果仅有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56.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

市场秩序:是由法律和规章制度加以保证的市场交易关系。包括市场进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市场交易秩序、市场管理秩序等。(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保障。)

市场规则:是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作出的具体规定。(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么样建立?

(1)原因:

重要性: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必要性: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2)要求:

①国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经济活动者:对生产者的要求,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职业道德水平,自觉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对消费者的要求,增强维权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遵守社会公德。

③社会: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④公民:规范行为规则。

5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58.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

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实现宏观调控的目标。

宏观调控的手段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

 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调节的不足,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

      (2)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3)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

(4)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持经济发展活力。

(十一)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59.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在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经济建设目标:⑴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⑵进步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⑶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⑷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60.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为什么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包括以人为本(本质与核心)、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原因:

(1)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能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就能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根本的措施是:发展经济。(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国家的根本任务。)

     (2)具体的措施是:①优化产业结构;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③统筹城乡发展;④统筹区域发展。

61.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主要措施?

主要措施: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⑶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⑷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⑸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十二)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

62.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经济全球化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实质?

(1)主要表现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2)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国家为主导的。

63.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

跨国公司:是指在本国拥有一个总部,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拥有子公司的国际性企业。

在经济全球化中的作用: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其全球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资金、技术、人才、商品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64.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⑵经济全球化在促进各国经济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例如金融危机);⑶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65.世界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的永久性国际组织。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世贸组织作用: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世贸组织基本原则:非歧视性原则(最重要);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6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的影响?

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消极影响:给国内的许多企业带来生存危机;对我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性措施;反倾销诉讼案会有所增加。

67.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 、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坚持“引近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

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引进来”战略和“走出去”战略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以“引进来”为主。实施“走出去”战略是我国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我国自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主动防范风险,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文化生活》主要知识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7、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P11)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有哪些影响?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1) 潜移默化的影响:

A.文化氛围时刻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受到文化的影响。

B.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这些文化影响既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又是人们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要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 深远持久的影响:

A.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B.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 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6、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7、综合探究: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P22)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什么是文化的多样性?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2、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

(1) 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要保护文化遗产。

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4、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5、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

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也属于整个世界。总之,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6、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7、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或如何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8、文化传播的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9、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文化传播是教育的重要功能。

10、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1、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 传统习俗的继承:

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 传统建筑的继承:

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一个民族的建筑无不体现其民族文化的特征和色彩。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

中国传统思想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1)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容又能够因时而变。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对形成本民族的性格、心理、道德等特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例如:当代信息技术)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 .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为中 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2)史书典籍。

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我国史书典籍的特点: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罕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还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包容性:

①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如何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1)在近代中国,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奋斗密切相关。

(2)实践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3)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华民族的文化史册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华文化在继续更加壮丽的篇章。

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6、7、8组合)

6、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①地位: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②特点: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行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③意义:中华民族在认识、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的一切科技成就,都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7、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8、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我国的雕刻建筑艺术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许多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学。

(2)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见9)。

9、多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1) 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

(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精神在祖国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进发出强大的力量。使任何征服或分裂中华民族的企图都不能得逞。

(2).爱好和平

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勤劳勇敢

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正是这种勤劳勇敢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中国共产党人在自己长期的奋斗历程中,将勤劳勇敢精神发扬光大,使艰苦奋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4).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3、爱国主义

(1)、地位: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作用: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建设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就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4、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弘扬民精神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确保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民族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西方敌对势力不愿意看到社会主义中国发展壮大,加紧以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战略。面对这种挑战,要顶住霸权主义的种种压力,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

(4)、启示与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6、综合探究:

如何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81)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什么是大众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必须做到: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减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礼会的进步。

3、什么是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

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都是落后文化。落后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成表现出来。

②危害: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污染文化环境,危害社会。

③政策:需要不断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

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都属于腐朽文化。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政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4、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1)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

(2)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既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带来文化活力的同时,还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也会反映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欺诈勒索等现象。

5、怎样克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影响?(怎样克服文化生活的“忧虑”和“阴影”?)

在个人方面: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要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依法办事,树立法制观念;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但要有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具有人文精神;等等。

在国家方面:依法管理,正确引导。

(1)、文化上: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奏响主旋律。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2)、政治上: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法治和德治相结合)

(3)、经济上: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引导人们进行科学的文化消费。等等。

只要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百花园中不懈耕耘,人人都能享有充满阳光的文化生活。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和关键:

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关键: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3.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 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社会进步产生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

(2)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我们国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文化建设必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3)这是在思想观念和文化形态多样化的环境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4、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他的发展。因为:

(1)坚持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文化的多样化。

(3)思想文化越是多样性,越需要“主心骨”。

(4)不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5.马克思主义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永不褪色的旗帜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思想。

在新世纪新阶段,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6.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切实搞好“三个文明”建设,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

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落脚点就是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8、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要求:(P101)

2).发展科学事业

原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要求:

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条重要途径。

要求:(P102)

9、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1)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创建过程。

(2)意义:

  各具特色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使人们在自觉参与的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意识得到增强,道德境界得到升华。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正在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

(3)启示与要求:

  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10、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全面发展的社会。其中: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

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提供政治保障;

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指导方向。

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 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2、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道德具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1)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

(3)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5、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的基础性工程。

6、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要求

(1)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蚀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3)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传统美德是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7、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解决道德冲突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8、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和思想道德的含义

(1)知识文化修养的含义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知识文化修养。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是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2)思想道德修养的含义

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思想道德修养。

9、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P110)

10、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知识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11、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1)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为此,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没小康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2)处理好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

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相辅相成。

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12、综合探究:P113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

(2)、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