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5、津门“杂耍”园子忆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54:28

5、津门“杂耍”园子忆旧  

 现今名曰“曲艺”者,乃是改革创新的“雅称”,在过去你若跟“老天津”说这个,没人懂——因为那叫“杂耍”。“杂耍”(耍字“儿化”读音)是地道的津语。“曲艺”嘛,规格高了,品位尊了,艺人的身份也大大不同了。

为什么叫“杂耍”?

那“杂”字是不虚下的,真是“传神”之笔。杂耍园子里坐坐,享受太丰富了,单就我少年时赶上的来说,就有以下诸般节目——

鼓书,有京韵、西河、梨花、梅花、奉天(后改辽宁),还有滑稽大鼓。有河南坠子、荡调。京戏段子清唱、时调。有太平歌词、相声,双簧。有单弦八角鼓。有踢毽、抖空竹、耍钢叉、耍坛子。有戏法儿。有五音联弹……

让你听个够,段段精彩,样样神奇。

如果让我“点将”,那可真是数不胜数——而且有不少名字已追忆不清了。只可随我“文路”所及,略举一二。

园子集中在老南市,常到的是天晴、燕乐(升平)、玉壶春。法租界则以天祥市场的“小梨园”为一大胜地。这些地方,我都熟悉。

“杂耍园子”风味特殊——天津地方特色最浓郁了,令人备感亲切,所以至今难忘。若问亲在哪里、切在何处?我不客气地说出心里话吧:老园子是“平等”“一气”的,台上台下没有“畛域”,是乡亲、熟人、好友的聚会,互相致意,彼此融合,真得其乐。曲艺改革是把这种民间演艺拉向“高贵化”——高高的台,夺目的灯,不可亲近的“艺术家”,高高在上的派头架势……让你像到了异国的“歌厅”,天津味,乡亲意,淡薄得趋于“净化”了。也就是说,演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了。这就是“曲艺”与“杂耍”的不同之处。

老天津的园子里,也有“陋习”,改了是对的。“看座的”给熟客留好位子,要“小费”,“手巾把儿”满天飞——两个人相距很远扔来扔去而“万无一失”,是绝技,但很扰人的视听。还有卖糕干的乱串,闹闹哄哄,改掉了是好事。但在回味中,那气氛又有令人留恋的“成分”。总之,事情是复杂的,简单化的思维与对待,往往连好带坏一齐甩掉,变得十分乏味。

拿唱大鼓来说,老规矩长处不少,听我一说。

我赶上的时代已是“文明杂耍”,不许有下流的书词和表现出现。女演员总是在检场人用铃声一催,绣帘揭处,款步走向鼓架子,轻轻拿起檀板、鼓箭(简)子,琴师拨动了丝弦,一曲《开场板》,行云流水,出神入化——那精熟至极的指法弓法,令人心醉,正在“神观飞越”的音乐调享受之中,忽闻一声鼓板,戛然而住——“此时无声胜有声”,人们方从陶醉中“醒”来——已见那花枝招展的“鼓姬”(旧时俗词)慢启朱唇,向台下说出一段动耳的“京白”。京白内容有长有短,名角高手随机应变,不拘死套;一般新上台的小姑娘则还不会自己运化,大抵是这么一个模式——

 “适方才,×××唱了一段(梅花,或其它名目),唱得实在不错。她唱完了,换上学徒我来给您换换耳音。学徒初学乍练,唱不好——唱得好与不好,诸君多多原谅……”

这之后,方报出今日要唱的段子名目——而就在同一片刻,那二弦、四胡已悠然启动,款款奏来……

可是,这一切美好的安排,久为听众欢迎享受的传统,由“曲改”一下子都扫净了——演员都是“哑巴”,上台一语不肯发,只一个很“简短”“直不楞腾”的过门儿,便开口唱鼓词了。早先的那种台上台下亲切“交谈”“对话”,全是“一家人”的气息,完全消灭了。

我至今想不太好:那原先的规制有何“大不妥”?改了之后,又有何大优点?

更奇的是,单弦八角鼓,京白夹叙夹唱,报告曲牌的变换名目,是“说唱”的最大特色——也一概“免”了!累得那演员满头大汗,气力不加——而听者只闻一片“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节奏抑扬顿挫都“天上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