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刀泉中学:留隍遗址与古迹(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59:19

中下栅有网鳄溪之说

        今留隍河西下陇原九十九曲坑出口处早有一石碑,上书“网鳄溪”。潮州府志载:“相传明初网得鳄鱼于此而祀!”现石碑已被洪水冲没。
        北宋咸丰年间,有村民张氏之女,年十六,一天早晨在韩江边洗衣被鳄鱼尾去。因此沿江百姓无不惊惧终日。历经宋、元至明初,官吏想尽千方百计除鳄均无济于事,鳄鱼照样肆虐沿江百姓。传说韩文公祭鳄鱼文也枉然!时我万江人曾用竹栅于水中,以防鳄鱼近河岸伤害百姓,但一经潮来江涨,竹栅被毁,也付东流。为求平安心挚,毁了再筑一栅。今下栅即当时第一次筑的栅口,第二次筑的栅为中栅,两处因此得名至今。
        鳄鱼未除,的确给人民带来威胁。至明末,李公召郡吏、勖絮沛名将与民配合投网,从河东西两岸拉捕至下陇得鳄鱼,运至潮州东门城楼下,鸣鼓召集乡民,数以千计围观,当众斩之,从此鳄患始除,建 “网鳄溪” 碑于下陇处以作永祀。

     誉称粤东巨莽——铜鼓嶂,其支脉乌泥岽,逶迤磅礴,聚乾元龙气,结脉于韩江河畔重镇——丰顺县留隍镇郊之南坑—罗田头一带,其地形俨然像露肚仰天之灵犬,昔时此处若夜间传来犬吠声,隔天必有大雨猛降,故乡民将此神奇之地称为“狗肚活地”。

    三百年前,赖先贤慧眼择获“活地”——座西北向东南为木之春,创建粤东地区仅有二处之泰山府居,即“東嶽大帝庙”。東嶽大帝主管百鬼众神,更秉玉帝旨意,召神童仙鹤前来播榕籽于庙右,一夜间育得蔽日遮荫、郁郁葱葱的独樽神榕,紧护帝庙为怀,灵通四海,含远山之凤凰、吞军塘湖之渔舟竞网、观东南“鲤鱼墩”之鱼跃龙门、赏湖上山之“瓢勺”随内涝浮降、览网鳄溪之白沙古庙美景旖旎……尽收庙宇。施甘露粟榆、惠嗣孙荣昌,享誉神州,雅称为留隍内八景之一,录载于《留隍风情》篇章之中!    岁月推移,因庙小难纳四面八方之香火,清嘉庆九年春,在先贤倡导下,众志成城,扩建帝庙,易名“南坑古庙”,正殿供奉東嶽大帝,统管周边十三社乡群宫社庙神灵,香火更是辉煌!    曾几何时,物换星移,神庙台弃草枯,几许凄凉!斯有潮安郡邑人陈耀通先生,睡梦中依稀得大帝福音唤醒指迷,遂择吉日于2011年(辛卯岁)农历十二月初七始至留隍寻觅探访古庙神迹,并先后三次带领潮安善男信女前来古庙许愿,时在古庙废墙灰冷之地下发掘出六个故物宝香炉,真乃大帝显灵!梦境成真!陈耀通先生感慨之余,乐捐人民币壹万贰仟余元以帮修复古庙,其义举感动我十三社乡民。          

 
























扁山岩

        扁山岩在今九河黄山坑东南面扁山上。这里四面高山为墙,雄奇壮美,且以岩独秀。上得山惟有南北二径,通南至茶背有南剑门,通北则北剑门至黄山坑乡里。环水绕于岩,绿树成荫。微风吹来尚可闻到茶香和奇花异草的气味!这里四季如春,盛夏进入岩内则有寒气逼人之感!造物主造得如此迷人的避暑好去处,难怪最能择优而栖的山珍野味石蛤也把这里作为它们的生长和繁殖之地。岩泉之下,岩壁之上到处可见这珍稀动物活动的足迹。
        明末潮州诸生郑菁莪(九河人),读书时便有先觉之明,知天下将乱。清兵入侵,自废田租数百石来至扁山之巅,筑岩开路,挖井建舍以求攻书避乱。不久乱起,潮州名人蔡明季、黄海如、陈衍虞、吴光昌等近百学者名士也相继来此攻读避乱,扁山岩遂成为大乱之年的一避乱好天地!时有陈衍虞的诗歌曰:

走戈挑刀记逐忙,
惊魂犹在水云乡。
踉跄雨夜荆秦路,
依宿蜗卢瘁岭阳。
搔首云头天近尺,
移樽月下露盈伤。
不堪痛定凭追忆,
回首新亭泪万行。
自信已酒同小愿,
避乱九河情怡巅。

产溪驿

        产溪驿,为我留隍古迹之一。但由于年代久远,山移水改,岁月的无情,这一古迹早已成为废涂残迹,实为可惜!
        驿为“站”的意思,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官吏出差下访上报、秀才上府赴京考试都得步行或以马为车,跋涉坎坷,故设驿于必经之道作为接待、住宿、休息之所。产溪驿于雍正年间设韩江西岸,今站口文祠右面埔地。
        据丰顺县87年文物普查所获,明史官郭子章曾夜宿产溪驿并作诗曰:

产水驿前回,
留隍路已开。
云诲孤浪捲,
竹目破窗开。
猿鹤时相狎,
鳄鲸不用猜。
秋声飘岭树,
梦绕故乡台。

        诗中“产水”指的是站口溪口水流出韩江处,“驿前回”指的是水在驿前流出今韩江。        本文来源:留隍信息网
由“未创居林乡,先有王雷张”到“朱王林合”和谐共村    来到梅州市丰顺县的留隍镇,踏进留隍镇韩江东岸沿着连接韩江出口的埔头小溪口沿溪岸边溯源步行而进,不知不觉中走进了一个树木森幽、花草香郁,小桥曲溪,流水竹影,瓦檐隐约的园林中,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里,心胸蓦然豁朗清爽,灵机闪然一现:曲径溪流林荫间,清风竹影见瓦檐 这就是林中藏村、村中见林的清幽灵地--居林乡!这不就是一个悠闲避暑、清修养生之优雅之地吗! 
    现在的留隍人、甚至居林乡的年轻一代只知道居林乡有朱、林及王姓外,对于其他的事情(如居林的人文、现有的文物等等)可以说知之甚少矣!......
    流传在留隍民间有句俗语:“未创居林乡,先有王雷张”。即是说居林未形成自然乡村之前,也即是在林、朱二姓氏到来居林乡之前,已经有王、雷、张(据了解还有赵氏、刘氏)等姓氏在此地聚居了,虽说是姓氏多杂,但毕竟人丁稀薄,居厝零落难成村,后来由于林、朱二姓的加入,骤使此地人气兴旺,逐渐形成了一个自然的聚居村落--居林乡,大概以其村周围林木葱郁、花草茂繁而自然而然形成一林中藏村、村中见林之“宜居之林”而得此雅名吧(有待考证)!有关传说是林、朱的先祖颇晓地理风水之术,懂得选择藏风聚气之地而营造居厝,故其姓氏虽是后来而居,而人丁繁衍却远居其上矣!足见居住环境的好坏(即风水的好坏)对居住人群身体健康及宗族生殖、繁衍的影响有多么的重要啊 
    由于历史上乡村宗族的相互歧视,自然环境的无常变化,以及选址造厝不当等诸多原因,其他的姓氏人丁日渐凋零,乃至不得不迁徙远走,居林乡只剩下现在的林、朱二大姓氏及部分王氏在村居住。
      关于王氏虽人丁稀薄却不受歧视、欺凌,仍能在此乡安居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 也有这么一个传说:林、朱先祖由于通晓地理风水玄学之术,曾立下祖训告诫子孙不但不得欺凌王姓之人,还要礼敬他们,更不能使王姓绝脉失传故每当王氏人丁或将欲断之时,林氏或朱氏必送其一、二子孙过继给王氏为子,让其宗脉香烟不绝,子嗣绵延。听闻之初,甚觉不解,未知此为何故?细思揣摩,豁然大悟:则成则为皆为玉器珍物姓氏亦然,趋贵图吉也。又因乃色红,类比取象于五行中属火,林为木,五行中木火相生,木愈繁则火旺,林氏()丁多,则朱氏()人旺,亦趋贵图吉之义,故林朱两姓多相邻结村为居,如口铺村、后井村、青金巷村,都是林朱相邻和睦聚居的。不得不佩服林、朱先祖之玄通寓意至深矣! 
    现在居林乡林、朱二姓之人莫不对王姓人礼敬尊重,可以说是秉承祖训,由此也足见林、朱二姓对其子孙文化礼仪的传承熏陶之重视。居林自成乡以来就重视儒学伦理的文化教育,故历代英才辈出。何为证?君可知,朱氏的构筑精巧、儒雅别致之“儒林第”,还有保存完好的昔时朝廷及留隍先贤对其乡人褒誉之鎏金牌匾,如九河乡郑家兰题写的
 
壬午之春 花萼濟美 鄭家蘭書】、壬申之秋 箕裘宏紹 鄭家蘭書】,葛布乡谭益盛题写的: 
乾隆己卯春敬表大学生乾拔林先生老姻翁懿赜
德裕後敕授文林郎知浙江於澄县事致仕鄉進仕姻眷弟谭益盛拜题】 有清代朝廷赐封的:

欽命兵部右郎廣東全省提督學院
節孝流芳
*生員林锡祺之母林鄭氏立光緖(乾隆)二十七年孟冬穀旦以表彰夫亡子幼而不易嫁,无微不至奉侍年迈家翁至仙归之贞节孝妇 据了解,藏于居林民宅间而鲜为人知的牌匾不知还有多少?这些文物有待有识之士加以发掘、整理、展出,以激励后人,发扬光大......
    居林,是一个披着神秘面纱、有着深厚儒学风范文化底蕴,婀娜秀美如处子隐于深闺人不知的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