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附中怎么考: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戴勇院长访谈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8 15:42:14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戴勇院长访谈录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颇有办学特色的学院,该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在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里名列前茅。新学期伊始,记者就有关问题网上访谈了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戴勇院长。

记者:戴院长,您好!上次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成立会上见到您,您在小组研讨上的发言给我留下很深印象。我们高职高专教育网刚推出一个《校长访谈》栏目,现特邀请您作为我们的嘉宾,接受我们的访谈,不知您愿意否?

戴勇院长:能走进《校长访谈》,我非常高兴,谢谢您们的邀请!

记者:近几年,全国高职教育得到飞速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迷失了方向,专业设置盲目求新求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的专业设置独具特色,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情况,以供其他院校借鉴。

     戴勇院长:好的。如果从市场角度讨论专业设置问题,必然会考虑服务领域、市场占有率和发展后劲等问题。我院在专业设置方面主要进行了如下的探索与实践:

    首先,我们依托江苏制造业,面向无锡特大城市建设,这是我们专业设置的前提。专业作为高职教育面向社会的载体,是学校联系社会和学生的桥梁,专业设置要反映学院为社会服务的主要领域。因此了解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把握社会、经济和学生发展需求三者与高职教育之间的结合点,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前提。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我院具有服务江苏制造业的传统历史;而我院又地处无锡,无锡要建设成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旅游胜地、区域性交通枢纽、现代物流中心和生态型湖滨城市的定位目标给我院的专业设置提出了新的课题。为此,研究江苏制造业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研究无锡特大城市建设思路,根据学院现有机电大类专业基础,确定专业设置的主阵地,确立制高点;与此同时,寻找新专业的增长点,回避投入要求不高、竞争激烈的热门专业,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的指导思想设置专业并构建其合理框架。目前,我院面对江苏制造业服务的专业与面向无锡特大城市建设的专业数量之比为6:4。

其次,我们根据产业结构和城市服务功能的增强,建立结构合理的专业格局。江苏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础,江苏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国制造业增加值的1/13以上,制造业占江苏国内生产总值的45.3%。根据江苏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八大类设备制造业)、关联产业(零部件制造业、原材料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和附加产业(营销服务、广告服务、租赁服务、咨询服务、服务维修、展览服务等)的产业结构,我院的机电类专业设置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中心,同心多角发展”的独特风格。如数控、机械、汽车、电气等专业是面向制造业的核心产业的;制冷、材料成型、模具等专业是面向关联产业的;机电营销、物流技术等专业是面向附加产业的。

大家知道,无锡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注重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巩固和发展机械、纺织等传统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信息、新材料和生命生态生物等战略优势产业,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融合,加快以信息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层次和企业管理水平;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目标,着力培育扶持旅游、房地产、物流、金融、文化等新兴产业,实现城市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为此,我院开设了物业管理、旅游、广告与装潢等专业。针对无锡日资企业占全国日资企业总量1/6的特点和社会对复合性人才的需求,我院开设了学制为四年的一些复合性专业,以满足日资企业和社会对复合性人才的需要。如机电一体化/日语、汽车/营销、自动控制/质量管理等专业。这些建筑在充分进行社会调查和具有较好就业市场基础上进行的专业设置,对构建我院的合理专业结构、形成学院的专业特色奠定了基础。

第三,我们通过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含复合型专业)建设,形成学院品牌效应。为了提高学院专业建设水平和办学综合能力,打造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品牌,学院分别开展了国家级、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以及特色专业建设。其中“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技术应用与服务”两个专业为创建国家级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四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机电商品营销与技术服务”、“社区服务”、“模具CAD/CAM”等专业为填补人才市场空缺的特色专业。与此同时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学院各专业的建设。通过打造品牌专业,提升学院品牌效应等一系列工作,形成了高报考率和高就业率的良性循环。我院计划在目前二十多个专业、近6000在校生的基础上,到2005年左右办成具有机械、自动化、机电一体化、电子、经管、IT、社区服务、艺术、外语等九大类近四十多个高职专业或专业方向,为江苏制造业 、无锡特大型城市建设提供合格的高职人才。

记者:谢谢您给我们的介绍,我想您的这番谈话肯定会对其他学校的专业设置有所启发。去年教育部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开现场经验交流会时,周济副部长指出,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由这路。您能谈谈您是如何理解产学研结合这个问题的。

戴勇院长:周济副部长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讲话的确为我们高职高专教育指明了方向。面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提高的新契机,作为高等教育新成员的高等职教,如何办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走出高等职教的产学研结合之路,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和现实课题。对于产学研结合,我是这样认识的: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要途径。在高等教育的不同类型中,高等职教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的,其教育功能应从单一的学历教育向学历教育、为企业职工和社区公民进行技术培训、为企业尤其是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方向转变,这种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到工业化中期阶段的规律性要求。因而,将高等职教的功能、职责和使命拓展渗透于社会变革之中,在经济建设科技开发等方面,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进一步接近社会,与企业密切结合,不断推进教育、科研、生产一体化或产学研相结合,使高等职教更主动地、有效地面向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挥其培养人才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在产学研结合中,学校和企业将同时成为受益者,这种双赢的策略,使企业能自觉、主动地为人才培养作贡献,并积极寻求学校的技术支持,形成深层次的产学研结合。同时,这种渗入经济社会的产学研结合,使高等职教能对社会的教育需求及时做出灵敏反应,以随时修正教育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偏差,并根据劳务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动向,不断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人才培养规格、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方向进行适当调整或改造,使高等职教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的需求。
    再和你谈谈产学研结合的基础。当前,在自然科学领域学科与技术的综合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高度综合的大背景下,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具备将科学与技术综合应用或技术与技术之间综合应用的实力,才能培养出技术综合应用性人才,才能在产学研的结合中,跟踪高技术发展的应用,发挥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的优势,起到在技术应用层面上技术支持、人才服务的独特作用。因而,我院进行产学研的基础是具有跨学科专业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要具有技术综合应用实力,关键之一是要建设好若干个重点专业,对基础较好的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发展其优势上;对涉及面广、技术更新快的专业,应注重基本建设;对独立性较强又有特色的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发展其特色上。通过各个专业优势、特色、基础的协调发展,形成学科发展的合力,促进各重点专业的迅速发展。并通过体现高新技术应用的实践性项目的实施,培养一批技术骨干,增强技术综合应用能力。例如,我院长期服务于江苏制造业,是省内培养制造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骨干学校。根据制造业技术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我院着力创建国家级重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汽车技术应用与服务;省级重点专业:电气自动化、计算机应用技术、市场营销和自动控制技术应用。在创建的过程中,成长了一批教改目标明确、教学工作能力强、专业技术水平高的骨干教师,初步形成制造业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实力。同时,在机械制造自动化领域中注意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在制造业中的应用,FMS(柔性制造系统)和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技术已经逐步走出实验室,在企业中得到推广及应用,尤其是FMS技术更适合于在我国企业现有的技术基础与管理水平上,有效提升产品技术含量、产品技术档次和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因而,在院内实训中心已有的自动化加工设备基础上,研制了一套产教结合型的FMS,在与科研单位、企业共同开发的过程中,使教师掌握了FMS系统开发方法、机器人应用技术、机床DNC等技术,并自主开发了自动运输系统,具备了柔性制造系统开发能力、底层设备控制系统设计及制造能力。这一项目的研制,不仅提高了教师的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增加了与生产结合的教学设备,培养了学生运用FMS单元技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运用相关技术已经开始与企业合作,解决生产技术问题,并开始产生效益,在产学研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记者刚才您从校长角度谈了对产学研结合的认识,您能给我们具体谈谈贵校是如何推进产学研结合的。

 

戴勇院长:我院进行产学研运行策略是,首先在校内以柔性课题组制的形式,集中组织技术骨干消化、吸收、应用高新技术。进而,由学校教师、企业人员组织产品课题组,针对企业需求,开发产品,并产生效益,把高校、市场和社会密切联系起来,形成校内的产学研结合。然后,学校把成熟技术、相关设备、针对性培训带给企业,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创造效益,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我校于1999年建立集教学、生产和科研于一体的“工业中心”,以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工业中心”包括机械实训、汽车技术、数控技术、电气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等五个技术中心,六个生产工场,一间CAD/CAM作业室。工业中心的教学着眼于高职学生培养的总体目标,主要进行多种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实践训练。因此,在满足实践性教学的同时,工业中心十分适合于以柔性课题组的形式开展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活动。工业中心产学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主要有:(1)院科技及产业处统筹组织课题组,主要进行涉及多学科、多专业联合攻关的高新技术应用项目,如FMS课题组、机器人技术应用课题组等。(2)以系、部为主组织的课题组,主要进行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如位置、温度、压力综合控制试验系统,复杂曲面的CAD/CAM等;(3)以教师个人自主完成项目。“工业中心”产学研活动按内涵不同分为三类:(1)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从现代化教具研制出发,逐步形成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并产生产品。(2)以已建立紧密关系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从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直接为企业服务。(3)发现市场,以此为目标开展产学研项目。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的主要成果有:与省内制造业骨干企业建立了产学结合的密切联系;形成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科研项目,如通过江苏省科技厅技术鉴定的产教结合型柔性制造系统,参加CCTV、教育部和科技部组织的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我院是全国唯一参赛的高职高专学校),获优胜奖;建设了一支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熟悉市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了教学改革,突出了学院办学特色。

 

记者:贵校不断深化改革,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您能谈谈这方面的情况吗?

 

戴勇院长:的确,我院教师结合教改,形成一系列教学模式,这也是我院的一个独色。职教专家谈兴华先生认为:“所谓教学模式,是指按照一定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而设计的可操作、可以控制的结构性流程。是教学理论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性环节,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

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对于教师来说它又是教学实践的升华,所以教学模式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教学模式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用性,类似“锁和钥匙”的关系。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总结与研究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使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递知识与技能的信息,让学生自己更好地建构知识并掌握技能,并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经验。经过我院师生共同探索与实践的教学模式大致有融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模式、环境陶冶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体验教学模式----顶岗实习、任务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下面我具体谈谈各种模式的内涵。

所谓融合教学模式就是将“教、学、做”融为一体。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于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而在传统教室中较难进行教学的部分课程内容。如:电子电路的学习、数控编程等。由于借助于仪器或设备的支持,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渠道增多,学习兴趣浓厚;采用自主学习为主,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帮助,由学生主动地完成知识的建构。

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情况是千变万化的,案例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模仿、借鉴和引伸的范例。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师生互动性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思想。某种零件的加工方案、某台设备或较简单系统的调试方案等都是很好地案例。

环境陶冶教学模式的实现有一定的难度,其核心是要求具有仿真的职业环境。教学所需的场所、设备或仪器一次性投资较大,每次教学时间较长(至少以周计),教学所需原材料消耗大,但教学效果好。如数控、汽车、自控等生产性实习,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经历真刀真枪的操练,职业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是在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由学生们或老师提出一个小组学习目标(可以是一个科技活动、亦可以是一个工艺计划的制定);由若干学生或由老师组织一个学习小组并确认本小组学习目标;学生们的学习实际上是一个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过程,同时也是学习如何进行同行协调与沟通的过程,老师给与指导并与之进行必要的讨论。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如何积累工作经验。

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高专院校应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采用体验教学模式,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从而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里接受锻炼创造了机会,亦为企业和毕业生双向选择提供了“零距离”机会。学生在此期间的心理体验是强烈的,其基本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检验有效而实在,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职责产生认同甚至内化。
    我们在机电类专业的课程设计中采用任务教学模式。这是在学生完成部分专业知识的学习、并经历了部分技能训练后,采用模拟设计的方法来综合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并从中了解设计工作的操作方法、规范和步骤。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尚未完成,其知识、技能和经验还不足以独立完成较复杂的工作任务,所以课程设计的任务一般工作量不会太大,需要学生之间合作的要求不高,而教师则予以较多的指导。
    项目教学模式在机电类专业的最后一个学期是必定采用的。在毕业实践或毕业设计期间,学生或老师或企业遇到一些技术、生产、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课题需要一个由若干老师和学生组成的小组进行攻关。因为课题较大而且课题内容要求是综合性的,因此它不但需要利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课题,而且就每个老师和学生而言,攻关的过程也是一次综合以前知识及技能和经验、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和增长才干的过程。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但也不排除与学生处于同一地位进行平等讨论设计方案的可能(这种情况实际上大量存在)。总之,只要我们不断探索,我们会不断总结出新的教学模式的。

 

记者:这几年,高职高专院校扩招较厉害,大批毕业生涌向市场,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问题,请谈谈您们是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

 

戴勇院长:我院毕业生这几年就业形势较好。应该承认,毕业生就业率与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达程度密切相关。但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学校专业设置是否“对路”、教育教学质量如何、就业市场开拓如何等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我院近几年毕业生就业率位于江苏省52所高职高专院校前三名(在95%以上),下面我具体谈谈我们是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

首先,我们充分利用江苏制造业发达的优势,踏踏实实加强专业建设,不断充实专业内涵,形成学院品牌效应。江苏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江苏制造业的增加值占全国的13%以上,制造业是对江苏经济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从1986年开始,江苏省制造业产值跃居全国首位,成为闻名全国的制造业大省。江苏省2002年制造业GDP4820.1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45.3%。2002年江苏制造业外商投资64.9亿美元,占江苏外商投资比重达91.1%。江苏处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块,具有发展现代制造业的独特区域条件。随着上海的功能由综合经济中心转换为金融、信息、贸易中心之后,上海的制造业将作战略性调整,并从若干个优势产业中退出,这为江苏制造业提供了高新技术与发展空间。山东和浙江两省形成两翼将护卫江苏制造业的发展,安徽、江西、湖北等长江腹部地区烘托江苏制造业发展。江苏及周边拥有全国制造业40%左右的份额,这是我国其他几个制造业中心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为此制造业成为江苏经济新世纪发展中贡献最大的产业部门。我院是一所具有四十余年办学历史底蕴的学校,机械电气类专业在我院办学历史最长并在国内同行中颇具影响。由于自改革开放以来学院坚持教科研和产学研工作,每年利用假期进行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成立了由行业和企业人事部门、销售部门、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专家组成的专业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向上积极争取“世行资金”、“专业试点经费”,院外抓好产学合作、充分利用社会有效教育资源,院内“节衣缩食”八年未建工宿舍,倾其所有,进行重点专业建设和特色专业建设。从而形成了良好的专业品牌,为毕业生的就业创造了很好地条件。

其次,扎扎实实开展教科研工作,坚持不懈抓教改,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近二十年来,学院坚持课程改革不动摇,通过课程改革来推动教学改革,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课程综合化是课程内容改革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方面。我院按职业岗位群职责来确定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以此为主线重组课程内容,从而冲破原有课程(甚至学科)体系、删除陈旧的与专业培养目标相距过远的课程内容、增添新知识,为此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行业特色)的课程。我院课程综合在形式上有:原传统专业基础课之间的综合、原传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综合、原专业课之间的综合、不同学科之间课程的综合(如机电类专业中机械类课程与电子电气类课程的综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综合等。进而形成了课程综合的任务课程模式、相关课程模式、有机课程模式、前融课程模式、交叉课程模式、渗透课程模式等等。课程综合化的显著效果是:尊重规律、缩减学时、合理组合、优化体系。在改革课程内容的同时,我院在课程结构、课程评价、教学模式、课程开发等方面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从而形成了我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模式——双线(理论与实践教学两条线)、双纲(理论与实践课程大纲)、双基地(校内与校外两个实践基地)、双评估(理论与实践课程考核两个不同的考核办法)、双证(毕业证书与专业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通过教改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学院全体教职工的共识。

第三,加强基本素质教育,满足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又为学生自我发展创造条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宿舍管理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日常学生管理以现代企业对员工的生活要求、行为要求、环境要求、工作能力要求,从新生入学就强化教育,通过军训活动,文明宿舍评比活动,知识竞赛等将爱惜公物、遵纪守时、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要求,融入学生日常管理与考核之中。以评优评先为动力,在实施评优评先工作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诚信要求教育与政治文明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在纪律与规范的约束下,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培育学生勤奋拼搏的竞争意识,以科技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勤奋思索、刻苦钻研,坚韧不拔的学习作风。通过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第四,我们加强就业指导,开拓就业市场,确保合格毕业生充分就业。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沟通教育与经济的桥梁。近几年学院从新生入学起就开始向学生灌输高职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使学生明确面向基层面向一线的工作心志。各系党总支组织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与就业推荐工作,学生工作处负责与企业和政府的联洽,通过与各市人才市场并联,与用人单位串联,构建了学院——学生——用人单位的链状就业网络,近几年学院紧紧围绕市场这一需求晴雨表,立足无锡市场,积极开发苏州市场与南京市场,巩固徐州、扬州市场,使得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呈现良性循环的走势。

记者: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访谈,愿您能常做客《校长访谈》,为我们的栏目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最后祝愿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越办越好!

戴勇院长:感谢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能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做客《校长访谈》,愿更多的校长走进《校长访谈》,愿《校长访谈》成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校长交流、学习的园地!

 

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2003年3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