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外国语第二小学:大学生择业的思维与定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30:22
张继斌
共1页 [1]
字号:【大中小】
时下的人才市场,一方面,找不到满意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适用型人才却凤毛麟角。供求双方需求的矛盾和期望值的不对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大学生择业思维与定位不无关系。定位影响思路,思路引领去路,去路决定出路。
1.我是谁?首先要知己。从个人条件的角度打开视角,审视自己。我处在一个什么层次,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或是高职生?我毕业的院校是重点还是一般,属于哪个类别,在社会上有没有品牌效应?我所学的专业目前市场行情如何,是冷是热,还是不冷不热?我所处的层次在人才市场上是一个什么状况,是看涨还是看跌?我最大的优势和暂时无法克服的劣势是什么?只有把这些问题回答清楚了,对自己进行了全面的盘点和把握,知道了自己的现实状况,清楚了自己所处的位置,再来思考要到什么地方去,那才是真正的出发和行动。
晓敏是一名高职生,所学专业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毕业那年,她先想“专升本”,对就业没有任何打算和考虑,可是她的学习成绩很一般,根本不具备“专升本”的实力,等“专升本”落选后,不得已,她又调头考虑就业问题。在人才市场上,晓敏还是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眼睛盯上的都是大地方、大公司、好待遇,总之,哪儿紧俏,哪儿人多,她就挤到哪儿去,求职信投出去了很多,却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晓敏求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败和打击。
与晓敏同班的高瑞朋在求职路上却是另一番景象。高瑞朋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虽然也叫大学生,但与名校生还是不在一个档次上。当初在从业资格证书的报考上,很多同学都选择了“外销员”,觉着将来和外商谈生意,出入高级社交场所,吃香的,喝辣的,既风光,又实惠。高瑞朋选择的是“外贸跟单员”,将来要下到生产企业去驻厂,要和工人们一起泡在生产线上。其他同学都不理解,觉得高瑞朋自己贬低自己。高瑞朋则认为自己是一名高职生,学的是实用技能,下到企业,更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所以,求职时,高瑞朋有意避开和名校毕业生狭路相逢的惨烈竞争,很快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单位。
2.我去哪?其次要知它。从所学专业的角度打开视角,分辨招聘单位,清楚明白想去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单位。社会上各行业都有各自的用人要求和标准,并不是所有的招聘单位都适合所有的大学生去求职。因此,大学生择业首先要找到自己适合的行业,然后寻找合适的单位。同时,还要注意即使是同一行业的单位,由于所在的区域、规模的大小、在行业链上所处层次的不同,其用人要求和招聘条件也是大相径庭的。所以确定了行业后,还要对目标单位进行全面的了解。比如,这个单位所在的区域、性质、成立时间、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内部管理、招聘条件等。搞清楚了这些情况后,大学生就好根据自己的定位,有针对地去相关单位求职。
查俊杰在大学里念的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时,为了尽快找到工作,查俊杰制作了百十份不同的求职信,分别投送给了不同的招聘单位。他不顾行业是否适合自己,也不管对方招什么条件的人,甚至不知道对方是干什么的,逢佛就叩头,遇庙便烧香。查俊杰炫耀说:“这种择业方法叫广种薄收。”的确,同学中,查俊杰投出去的求职信最多,得到的面试通知也最多。但是,由于查俊杰到底想去什么单位心里没有数,对通知他前去面试的单位更是缺乏了解和准备。结果,专业对口的单位因为他的准备不充分而淘汰了他;专业不对口的单位又因为他学非所用拒绝录用他;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单位同意他去试用,他又觉得读了几年大学,工作和所学专业不沾边,将来不会有发展,又犹犹豫豫下不了决心。查俊杰把自己闹得三心二意,没了主张。后来,其他同学都相继找到了工作,查俊杰却还在满世界奔波。
曲海波择业与查俊杰的思路和做法截然相反。曲海波在大学里学的是城市园艺专业,志向是做一名城市园艺师。择业前,曲海波首先收集了与园艺专业相关的招聘单位,得知除了市区两级园林局招聘园艺技术员外,郊县生态园也需要大量的花卉培植员。根据这些情况,曲海波把搜索来的招聘单位进行了分析、比较、排序,目标单位首选市区两级的园林局,其次是郊县生态园。接着,曲海波对目标单位一一进行了访问。在走访中,曲海波了解到报考市区园林局技术员的大学生非常多,而郊县生态园花卉培植员却只有几个人选择。曲海波还了解到郊县生态园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条件都比城区单位好得多。于是,曲海波调整了自己的目标单位,避开了与其他同学竞争。结果,曲海波几乎没有遇上强劲的竞争对手,很顺利地应聘上了郊县生态园的花卉培植员。
3.我要什么?第三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是怎么打算的。从人生目标的角度打开视角,寻找路径。我要的是一份工作还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是希图清闲安逸还是无所谓条件艰苦?是要求高薪水,还是重视工作经历对现时报酬没太高的要求?是希望留在大城市还是有发展的偏远地区也行?等等,等等,在这些矛盾的关系里确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确定取舍时,还须同第一步和第二步联系起来思考求证,只有三个步骤相互支持,有机地契合了,得到的择业思路才是恰切的。
吕华军学习成绩优异,其他条件也不错,择业时,他在意念上朦朦胧胧地想着要追求一步到位。但是,一步到“什么位”,他却不清楚。学校对他进行了多次推荐,用人单位也进行了多次面试,结果,比吕华军专业能力和个人条件逊色得多的同学都一次性地通过了,而吕华军却屡次遭到淘汰。学校老师觉得奇怪,找到招聘单位问其故,招聘人员的回答让关心他的老师大为惊诧:“不是我们对他没有信心,是他对我们没有信心。我们看不出他对我们单位有多大的兴趣。”面对招聘单位,吕华军像一棵墙头草,东风来了往西边倒,西风来了往东边倒,看着这山,想着那山,总以为还有更好的单位在后面,无主见,难取舍,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了就业的好机会。后来,老师生气地责问吕华军到底想要什么?吕华军想了想,说:“老师,我还真的不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
曾云龙来自贫困的边远山区,读大学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了学业。择业时,曾云龙为自己定下了这样的求职策略:求其下,尽快找一份工作维持生计;求其中,找一份收入较高的工作,缓解贫困的窘境,逐步归还贷款;求其上,找一份专业对口、收入高、发展前景好的工作,尽快还清贷款。曾云龙将自己的要求做了梯次安排,选择的重要杠杆是收入的多少。同时,他还排除了与自己目前条件不符的其他诉求的干扰,一心一意选择目标单位。最后,曾云龙如愿以偿,找到了一家专业对口、收入较高、发展前景看好,但比较艰苦偏远的乡镇企业。
大学毕业生择业,面对的都是新情况,思考的都是新问题,如何从纷繁复杂的、充满诱惑和假象的矛盾关系里跳出来,理清思路,找准位置,还须结合以上三个步骤进行思考求证。心中有路,少走弯路;心中无路,一塌糊涂。祝愿大学毕业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