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四十八中学的位置:南師懷瑾推薦的修行必背的經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3:56:36
 南師懷瑾推薦的修行必背的經典
1.東西精華協會會員守則——南懷瑾
2.諸葛亮誡子書——諸葛亮
3.黃帝陰符經
4.八識規矩頌——唐三藏法師玄奘造
5.十六特勝
6.百字銘——呂純陽祖師
7.靈源大道歌——曹文逸真人
8.大乘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9.楞嚴法要串珠——南懷瑾
10.增補楞嚴法要串珠修證次第——南懷瑾
11.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12.永嘉禪師證道歌
13.信心銘——三祖僧璨
14.十二時頌——誌公禪師
15.志公和尚十四科頌——誌公禪師
16.十二因緣
1.東西精華協會會員守則——南懷瑾先生
立身不求無患,身無患則貪欲必生,
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行道不求無魔,道無魔則誓願不堅,
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折道義,
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
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則怨恨滋生。
學問以勤學為入門,孝養以竭力為真情。
處世以立德為事業,執事以盡心為有功。
精進以律己為第一,長幼以慈和為進德。
行持以觀心為穩當,因果以明白為無過。
治事以精嚴為切實,老死以無常為警策。
居眾以謙恭為有理,言語以減少為直截。
待人以至誠為供養,長老以耆舊為莊嚴。
濟物以慈悲為根本,疾病以減食為湯藥。
凡事以預立為不勞,遇險以不亂為定力。
是非以不辯為解脫,煩惱以忍辱為菩提。 2.諸葛亮誡子書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靜)無以成學。
慆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治(靜)性。
年與時馳,意與歲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3.黃帝陰符經
神 仙 抱 一 演 道 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變(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富 國 安 民 演 法 章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物(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強 兵 戰 勝 演 術 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愚,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擒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4.八識規矩頌——唐三藏法師玄奘造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恒轉易,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
              第七識頌
       帶質有覆通情本,隨緣執我量為非,
       八大遍行別境慧,貪癡我見慢相隨。
       恒審思量我相隨,有情日夜鎮昏迷,
       四惑八大相應起,六轉呼為染淨依。
       極喜初心平等性,無功用行我恒摧,
       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
                    第八識頌
       性唯無覆五遍行,界地隨他業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執,由此能興論主爭。
       浩浩三藏不可窮,淵深七浪境為風,
       受薰持種根身器,去後來先作主公。
       不動地前才舍藏,金剛道後異熟空,
       大圓無垢同時發,普照十方塵刹中。
5.十六特勝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長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諸身行 六受喜 七受樂 八受諸行心 九心作喜 十心作攝 十一心作解脫 十二觀無常 十三觀出散 十四觀離欲 十五觀滅 十六觀棄舍 6.百字銘——呂純陽祖師
養氣忘言守,降心為不為,
動靜知宗祖,無事更尋誰,
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
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
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
陰陽生反復,普化一聲雷,
白雲朝頂上,甘露灑須彌,
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坐聽無弦曲,明通造化機,
都來二十句,端的上天梯。 7.靈源大道歌——曹文逸真人
我為諸君說端的,命蒂從來在真息,照體長生空不空,靈鑒涵天容萬物。
太極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謹勿失,宮室虛閑神自居,靈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慮,一縱一勞形蠹弊,朝傷暮損迷不知,喪亂精神無所據。
細細消磨漸漸衰,耗竭元氣神乃去,只道行禪坐亦禪,聖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須含蓄,根識昏迷易變遷,磋跎不解去荊棘,未聞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滿火候足,應物無心神化速,無心心即是真心,動靜兩忘為離欲。
神是性兮氣是命,神不外馳氣自定,本來兩物更誰親,失去將何為本柄。
混合為一複忘一,可與元化同出沒,透金貫石不為難,坐脫立亡猶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畢,莫將閉息為真務,數息按圖俱未是。
比來放下外塵勞,內有牽心兩何異,但看嬰兒處胎時,豈解有心潛算計。
專氣致柔神久留,往來真息自悠悠,綿綿迤邐歸元命,不汲靈泉常自流。
三萬六千為大功,陰陽節候在其中,蒸融關脈變筋骨,處處光明無不通。
三彭走出陰屍宅,萬國來朝赤帝宮,借問真人何處來,從前元只在靈台。
昔年雲霧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開,此非一朝與一夕,是我本真不是術。
歲寒堅確如金石,戰退陰魔加慧力,皆由虛淡複精專,便是華胥清淨國。
初將何事立根基,到無為處無不為,念中境象須除拔,夢裏精神勞執持。
不動不靜為大要,不方不圓為至道,元和內煉即成真,呼吸外求終未了。
元氣不住神不安,蠹木無根枝葉幹,休論涕唾與精血,達本窮源總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隨時變化因心意,在體感熱即為汗,在眼感悲即為淚。
在腎感念即為精,在鼻感風即為涕,縱橫流轉潤一身,到頭不出於神水。
神水難言識者稀,資生一切由真氣,但知恬淡無思慮,齋戒寧心節言語。
一昧醍醐甘露漿,饑渴消除見真素,他時動滿自逍遙,初日煉烹實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閑閑只要養元神,奈何心使閑不得,到此縱擒全在人。
我昔苦中苦更苦,木食草衣孤又靜,心知大道不能行,名跡與身為大病。
比如閑處用功夫,爭似泰然坐大定,形神雖曰兩難全,了命未能先了性。
不去奔名與逐利,絕了人情總無事,決烈在人何住滯,在我更教誰制禦。
掀天聲價又如何,倚馬文章未足貴,榮華衣食總無心,積玉堆金複何濟。
工巧文章與詞賦,多能礙卻修行路,恰如薄霧與輕煙,閑傍落花隨柳絮。
縹緲悠閒天地間,到了不能成雨露,名與身兮竟孰親,半生歲月大因循。
比來修煉賴神氣,神氣不安空苦辛,可憐一個好基址,金殿玉堂無主人。
勸得主人長久住,置在虛閑無用處,無中妙有執持難,解養嬰兒須籍母。
緘藏俊辯黜聰明,收卷精神作愚魯,堅心一志任前程,大道於人終不負。  
8.大乘百法明門論——天親菩薩造,大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為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為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分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
    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為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癡。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惛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六不定四者。一睡眠二惡作。三尋四伺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
    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老。十三住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方。二十一時。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第五無為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為。二擇滅無為。三非擇滅無為。四不動滅無為。五想受滅無為。六真如無為
  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
9.楞嚴法要串珠 ——南懷瑾
    當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昏擾擾相。以為心性。一迷為心。決定惑為色身之內。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地。鹹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棄之。唯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若能轉物。則同如來。身心圓明。不動道場。於一毫端。遍能含受十方國土。離一切相。即一切法。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所從。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一切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裹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遍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於一毫端。現寶王刹。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滅塵合覺。故發真如妙覺明性。心中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淨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若棄生滅。守于真常。常光現前。根塵識心。應時銷落。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磐無漏真淨。於外六塵。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歸。塵既不緣。根無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明月。身心快然。獲大安穩。一切如來密圓淨妙。皆現其中。是人即獲無生法忍。當知虛空生汝心內。猶如片雲點太清裏。況諸世界。在虛空耶。汝等一人發真歸元。此十方空。皆悉銷殞。圓明精心。於中發化。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圓滿菩提。歸無所得。生因識有。滅從色除。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