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e3二手车: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 醉罢君山 / 第1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2:42:42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共48页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11-15 17:14
  《使命的召唤——郑成功及其事业》
  
  
  第一章 密谋:颠覆日本
  
  一、澳门之行
  
  一个人的命运,总在有意无意之间,受时代所左右。
  从十五世纪开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不约而同地开始了大航海的时代,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东西方文明的一种默契?虽然中国人迈向大洋深处的时间,比欧洲人要早了半个世纪,但这种领先很快就被保守的政府打压而变为落后。东西方的大航海之路开始分道扬镳,西方人在勇敢无惧中向未知的海洋与陆地深处挑战视野的极限,不缺乏探索勇气的中国人却在海禁的铁血政令下失去了一次次全球扩张的机会,曾经称霸印度洋的那一代中国人的奉献与牺牲,被傲慢与漫不经心的政府摧毁了几乎全部的成果。
  “海禁”这一字眼,对那时代生活在海边、富有冒险精神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个恐怖的词汇。从很早以前,人类便发明了舟船,使得江河、湖泊与海洋不再成为无可逾越的障碍,海洋本来没有路,但人类凭借聪明才智开辟了海上之路,但大明朝的政府却自绝人民。当一个时代的转折到来时,一个政府的固步自封是这个国家的悲哀。
  政府的铁血政令并无法压制住人民内心中求生存、求富贵的天性,越来越多的人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在海外贸易的暴利的驱使下,不惜铤而走险,对抗政府,展开反海禁的斗争,这股势力非常庞大,政府斥之为“海寇”,而历史学家更愿意称之为“海商集团”。海商集团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亦商亦盗,也是强大的海上武装力量,这既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力量,也是充满破坏性的力量。
  海商集团不屈不挠的斗争,最终赢得了部分胜利。
  1567年,明穆宗隆庆元年,中国政府终于部分开放海禁,在福建漳州的月港设置一个开放特区,允许个人出海贸易。虽然这个开放政策非常的不彻底,全国仅开放一个港口,而且这个港口是个天然条件十分差的小港口,对出口的物品也有严格的限制,尤其是对铜、铁、硝磺等战略物品,严禁交易;如果说禁止战略物资的出口是为了国家安全而有情可原,那么限制出海的船只的数量就显得过分的保守。
  中国人善于突破政策的限制。海禁的闸门一旦开启一条窄缝,马上会被洪水所冲垮,造船业以惊人的速度恢复,中国的农产品与工艺品、生活用品等大量物资大量经海商之手出口到东南亚乃至欧洲,大量的白银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贸易船只的数量被远远地突破限制,不能以合法的手段取得出海许可证,便不惜风险采取走私的手段,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甚至连政府的官员都迫不急待地下海,加入到海商的行列。
  福建南部的漳州、泉州成为开放海禁的最大获益区,但是自然条件并非上佳的月港注定无法满足如饥似渴的海商们的下海热情,于是一条新的贸易通道被开辟出来,那就是通过澳门中转贸易。
  1553年,葡萄牙人通过各种手段,租占澳门,此后澳门成为中西贸易的中心。由于澳门非常特殊的地位,使得许多中国船只通过澳门而出海贸易,特别是通往日本的船只,因为明朝中叶倭患严重,政府严禁出口物资到日本,然而实际上,中国民间与日本的贸易往来却非常频繁,除了走私的商船之外,还有经澳门、或经吕宋等东南亚国家中转,商业的力量,在那个时代已经崭露出强大的威力了。
  
  我们的故事,就从澳门开始吧。
  时间是在1620年,在中国史书上,称为万历四十八年或泰昌元年,这一年死了两个皇帝,一个是明神宋宗即万历皇帝,一个是明光宗朱常洛,他吃下两粒红药丸后暴毙身亡。两位皇帝的死并没有引起举国悲伤,至少郑芝龙没有。
  这位十七岁的年轻人跟随舅父黄程,从老家福建泉州的南安石井赶往澳门。从南安到澳门,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让他大开眼界,充满好奇与兴奋。离家越远,家乡的小镇在他脑海中的印象一下子变得模糊,一种陌生感涌上心头。
  郑芝龙的早年生活并没有多少可以圈点之处,他惟一的优点,大概就是身强体壮,对武术有一种天然的热衷,他惊人的膂力经常引起其他男孩的羡慕。不过在郑芝龙的父亲看来,这根本算不上一个优点,他希望自己的长子能静下心来研读儒家的经典,有朝一日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政府部门中谋取官职,光耀自己的祖先,同时也为他的三个弟弟作出表率,父亲的看法是那个时代的正统观念。郑芝龙的家境并不富裕,甚至有些清贫,这种情况随着家庭人丁兴旺更加恶化,他的三个弟弟先后出生,分别是郑芝虎、郑芝彪、郑芝豹,家庭的支出也越来越大。父亲不时为这种贫困的生活哀声叹气,正好这个时候,他妻子的兄弟黄程从澳门返回到南安探亲。
  黄程在澳门从事暴利的海商生意,在家乡人看来,他是个富有的人。郑芝龙父母见几个儿子都长大了,特别是郑芝龙,除了壮得跟一头牛似的之外,没有其他谋生的本领,不如就随舅舅黄程一同去澳门,见见世面,也好谋个生路。黄程见郑芝龙长得剽壮,到澳门正好有用武之处,因为海商不仅仅是从事商业贸易,而且也是海上武装力量,既要对付海盗的袭击,有时也要对抗政府军队,当然有时也充当海盗的角色。黄程答应下来,带郑芝龙、郑芝虎、郑芝豹三人到了澳门。
  
  比起偏僻的南安石井,澳门是个繁华的场所,郑芝龙大开眼界,这里有许多红发碧眼的外国人,说着叽哩瓜拉听不懂的话,他们所居住的房子在建筑风格上也与中国断然不同,在这片中国的土地夹杂着异域的风采。房屋固然怪异,但更怪异的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不仅家中摆设着可笑的十字架,脖子上也会经常挂着这样的玩意儿,时不时在祈祷着什么,神情严肃而庄重。
  码头是郑芝龙必去之地,他在这里帮舅父跑腿。从早到晚,码头总是一片繁忙,巨大的双桅船驶进驶出,从船上卸下货物,再从码头上装填新的货物,四处堆积着各式各样的商品,装卸工不间断地扛着一箱箱的货物穿梭于码头与仓库之间。这里既有外国的船只,也有中国的船只,船东不时发起阵阵吆喝声,以提醒伙计不要损坏这些珍贵商品,然后暗地里在心里偷偷计算可以换取多少暴利的银两。
  在父亲眼中,郑芝龙是不学无术。但是什么才算有“术”呢?如果依当时的社会观念,读书才算是有“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一直是中国人恪守的观念,只要有过硬的儒学知识,就意味拥有了金钱与美女。但是这种观念开始受到强有力的挑战,从福建到广东,私人海上贸易的繁荣,为商人带来了大量的利润,通过科举考试挤身于富人阶层并不是惟一的道路。
  对郑芝龙来说,“术”是一种生存的本领。在澳门这个地方,光会捧着儒学经典摇头晃脑,那肯定不会有一文钱落入自己的口袋,除非幸运地在地上拾到一杖铜板。郑芝龙不爱读书,但书本并不等同于知识,特别是商业的技巧,是没法在经典文献中学习到的。郑芝龙表现出了好学的一面,他从舅舅黄程那里学到了许多商业的知识,海上贸易是充满风险,特别是非法的贸易,比如说将货物卖到日本,要学会打通关节,必要时借助葡萄牙人的力量,要善于应付突发的事件,要有大量的航海知识,对货物要学会辨别优劣,讨价还价需要技巧,要能应付形形色色的人等等。
  环境能改变人,澳门的环境改变了郑芝龙。他令人吃惊地体现出语言上天赋,澳门是葡萄牙人的一个据点,这些葡萄牙人大多并不通汉语,要与这些外国人打交道,学会他们的语言是最佳的途径。不到一年的时间,郑芝龙已经成为一位假洋鬼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葡萄牙语了。
  不仅如此,郑芝龙居然葡萄牙人的文化感兴趣,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甚至还有一个西洋人的教名,叫尼古拉嘉斯巴特(Nicholas Gaspard),不过更多的时候他被叫作尼古拉一官(Nicholas Iquan),“一官”是郑芝龙的小名。不过郑芝龙对天主教是否真有信仰,这确实令人怀疑,他的目的更可能是借此赢得葡萄牙人,甚至是西洋人的信任,就象西方传教士为了赢得中国人的信任而研究中国的儒学一样。
  
  郑芝龙到澳门一年后,他的表现令舅舅黄程非常满意。黄程决定将一桩生意交给郑芝龙来做,送护一批货物到日本,这批货物包括白糖、奇楠、麝香等,这些货将搭大海商李旦的船只运抵日本的平户港。
  这次航程将成为郑芝龙人生的一大转折。
  李旦是十七世纪初中国最大的海商之一,是那个时代的传奇英雄。他也是泉州人,最早在吕宋开始他的海商生涯,吕宋就是现在的菲律宾,这里的华人很多,但是西班牙人占据吕宋之后,这群强盗对中国人有一种仇视心理,在1603年时,西班牙人在吕宋屠杀了二万五千名华人。李旦在吕宋时曾被西班牙人逮捕入狱,并且没收了他的财产,逃出吕宋之后,李旦转而抵达对中国商人非常友好的日本平户。
  由于有吕宋的惨痛经历,李旦开始积极结交平户的头面人物,包括长崎奉行长谷川权六、平户岛主法印镇信、英国派往日本建立商馆的赛利斯、荷兰人宋克等等。这使得李旦在平户得以左右逢源,成为在日本最大的华人海商集团的领袖。
  搭乘李旦的船只到日本,对郑芝龙来说,是他人生第一次远距离的海上旅行,经过一年的磨练,这位十八岁的小伙子已经开始崭露他的商业天分以及交际上的本领,他也第一次领略到了大海的变幻莫测,原本平静的海面,有时会突然掀起惊涛骇浪,看起来貌似坚固的船身,此时忽然象是随时可能被巨浪拍打得粉碎似的,第一次出海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总是觉得世界末日的来临,但是老水手却只视为家常便饭,他们迎着风浪,小心翼翼地把船安全地带出危险的区域。郑芝龙惊谔地发现自己喜欢上与风浪的搏斗,既体现男子汉的勇气,又充满刺激的快感。
  
  
  作者:石头木100 回复日期:2008-11-15 23:14:20 
    除非幸运地在地上拾到一“杖”铜板
    ———————————————————
    找错字一个
  --------------------
  谢谢,应是枚字

  
  
作者:谦信 回复日期:2008-11-16 12:08:21 
     郑只关注福建,后不保又只在厦门、金门两处,不得以才退据台湾!
    南明诸将中,我独服李定国一人,
    李将军千古!
  --------------
  郑成功与李定国应同列为南明双星。
  
  
    

-
作者:醉罢君山 提交日期:2008-11-17 11:31  
  (使名的召唤-2)
  
  
  二、平户岁月
  
  平户是日本最大的贸易港口,在这里除了中国商人之外,还有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等。生长于福建的郑芝龙很早便听说过倭寇在中国行凶作恶的事,在他印象中,日本人是好勇斗狠,但是在平户,日本人对中国商人是极其欢迎的,国土狭小、资源贫乏是日本的地理特点,因而必须进口大量的商品,特别是矿产品,德川幕府对中国商人不仅尊重,而且给予很多优惠的待遇。除了路上常有揣着两把刀的武士趾高气昂目空一切外,平户的氛围是相当详和与安宁。
  与日本当局相比,中国政府在对日贸易上采取严格禁止的措施,铜铁等矿产更是在禁运范围之内,这使得中国驶往日本的商船,基本上都是属于非法贸易。郑芝龙敏锐地察觉平户有很多的发展机会,他经过谨慎的考虑之后,决心留在平户,开始自己的事业。他有一腔创业的激情,但是他人地两生,无所倚靠,只有在澳门打工一年存下来不多的积蓄。他靠这些钱开了一家小鞋店,有时没有生意可做的时候,就去给人缝补衣服,挣点小钱糊口,也许他在这个期间认识了颜思齐,一个对他的事业有着最重要影响的人物。
  郑芝龙的语言天赋又一次得到印证,他很快地掌握了第二门外语:日语,这是在平户生存的必要条件。不过郑芝龙只是将语言当作一种必要的工具,并不曾想过成为一名语言学专家或翻译家,他的志向随着他见识的增加而越发的高远。
  
  平户是冒险家聚集的乐园,在这里,东方的儒教的道德言辞不过是空洞的说教,商人之间尔虞我乍,为了利益甚至互相劫掠对方的船只与货物,不过这种劫掠的行为并不是无限制的,中国海商仍然受到某种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传统文化并非来自官方的思想,而是来自民间的江湖道义的观念,义气是维系着中国商人团结一致的精神力量,如果没有这种义气,华人商团就会陷入到一盘散沙的境地。
  义气是对朋友的忠诚,为了朋友不惜两胁插刀,这也是行走江湖的行为准则。郑芝龙努力地扩大自己的朋友圈,他结识了一些日本的武士,以及中国海商中的武术家,并且刻苦地学习日本的刀法与中国的武术,他还认识了一位为平户贵族锻造刀剑的泉州冶剑师翁昱皇。对于从小便崇尚武力的郑芝龙来说,平户是一个梦幻的般的城市,这里生机勃勃,充满激情与冒险,他潜伏在内心深处的野心在这样的氛围中悄悄地滋长。海商巨头李旦的非凡经历与冒险传奇,刺激着他的心灵,只要视冒险重于生命,那么金山银海不再是想象之物,而是触手可及的真实。
  
  在平户,荷兰人的势力压过葡萄牙人、英国人与西班牙人,郑芝龙不止是一个武夫,他敏锐地发现,消除语言上的障碍对减少贸易纠纷有着莫大的作用。人类的天性原本如此,语言的不同会使人容易产生戒备的心理,基督教中的巴比伦塔或通天塔的故事已经很好诠释了这种心理,相反的是,如是是操持同一语言,哪怕是不同民族者,也会或多或少增进一种安全的信任。郑芝龙发现人性中的这一弱点,所以他马上投入到荷兰语的学习中,很快他就可以与荷兰人直接交谈,这也是他掌握的第三门外语。
  在学习外语的热情远不如现代的十七世纪,兼通三国语言(葡萄牙语、日语、荷兰语)的郑芝龙在那个时代可算是非常特殊的人物。他并不是为了将翻译作为一种职业,虽然有时他也为海商提供帮助,他真正的想法,是有朝一日可以跨入大海商的行列。这样一个拥有语言天赋、经商才干而且武艺高强的人,怎么能不引起海商巨头李旦的注意呢?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85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