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7252v5:读无字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2:26:31

读无字书

        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清人张潮说:“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此更有精辟的阐述:“花草是活书,树木是活书,飞禽走兽小虫微生物是活书,山川湖海、风云雷电、天体运行都是活书。活的人、活的问题、活的文化、活的世界、活的宇宙、活的变化都是活的知识宝库,都是活的书。”这里说的“活书”,也就是内容广博、深邃的无字之书。

        书之幽香,既充溢在有字书的字里行间,也蕴含在无字书的广阔天地里。读有字书,能让人学到更多知识,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科技的、专业的等等,只要肯读,都会有所收获。而读无字书,则能让我们获得从书本中难以觅到的书香。因为比起书本知识来,人生、社会、宇宙这本无字大“书”,具有更广阔、更丰富、更生动的内容。

        古今中外,许多名人志士,都是既读“有字书”,又读“无字书”的。屈原一生“博文强志”“娴于辞令”,并且十分注意接近群众,哀民生之多艰,爱国重于一切,因而写出了千古绝唱《离骚》。司马迁10岁诵读古文,学识日进,20岁开始长途游历,广泛接触社会,熟悉祖国山川,体察民情民俗,为后来撰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李白与杜甫,都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尽沧桑,而成为“诗仙”“诗圣”的。前苏联大文学家高尔基写过许多革命文学名著,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过影响。然而,高尔基《我的大学》却这样告诉我们,他这个只念了几个月书的孤儿,正是在流浪漂泊的苦难生活中读了社会这本无字之书而学到大量知识的。

        毛泽东从青年时代起,便对读无字之书躬行不辍。1920年后,当他刚刚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他读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比起他的同代人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等是较少的。但是由于他注重实践,注重对中国现实社会的了解,一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能够很好地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中国革命中的问题。在这个根本点上,他是出类拔萃的。毛泽东在他的许多讲话中,引证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反复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光有书本知识是不行的,一定要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学习实际的知识,这是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毛泽东一生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这对于他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起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1961年3月的广州会议上,他讲到做调查的时候说,他很想骑马跑跑两条大江(长江、黄河)。1964年,年逾古稀的毛泽东,真的准备去实现他的这一愿望,骑马沿黄河而上,直到黄河源头,对黄河两岸做一次系统的社会调查和自然考察。他还准备组建一个智囊团随行。这件事以后虽然没有实现,但却说明了毛泽东追求实际知识、在广阔天地里读无字之书的强烈愿望,至老不衰,当年邀同学少年游学的赤子之心犹在。

        读无字书,强调的是“读”。这个“读”,也像读有字书那样需要用嘴、用眼、用心,但比起读有字书来,则要求更高了。说到底,读无字书中的“读”不是具体的读,而是体验,是体味,是感悟。因为无字书——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事一物……每一处都是风景,每一页都有故事,或精彩、或平淡,但都需要我们用心思去读,用智慧去读,用激情去读,只有这样,才能读出精彩来。

        有字书比无字书易读,那是作者经历了无字书的生活而写下来的感悟。读起来容易多了。

  生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无字书。多少只知道读别的有字书,而忘了自己的无字书。不去学习,不去认识,不去在乎,不去珍惜,不去自责,不去超越,云亦云。做别的傀儡,附属品,复制品。

  大自然,社会,根本就是无字书,然而有多少能读懂呢?   

        认识别难,认识自己更难。我更不例外。我只知道读别的文有同感,很佩服家的文采。甚至常常被传统,习惯,道德,条文束缚自己的思维,而随声附和。有甚者以为自己很完善,什么都懂而蔑视他的想法,观点,感。有时还善于夸夸其谈,买弄玄虚,自作聪明。越是内心空虚的,越需要表面的伪装包装自己。有为了讨好司,点哈腰。有必要吗?那个有脑的看不出你的奴才相,难道他会喜欢你这样吗?任何要的都是真诚的心。

        大千世界,各不同,经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教育程度不同,不可以一概而论。读不出有字书的灵魂,也读不懂自己的无字书,这样的有喜有悲。喜的是他很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自我感觉良好。悲的是没有真正领悟生,享受生活。尤其是感,只有真正过的才能体会的甜蜜,的快乐。真正的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那可是尽在不言中。

        有的只是借助书本谈论,模仿,效仿。其实这种在生活是很糟的。他不会理解他,关心亲,但他更希望得到别的。可能吗?不会,不懂别的怎么能得到他的尊重呢?。读来有点肤浅,那只是纸空谈。太盲目,套别的观点强加与,想当然的做事,和实际联系不起来。     

    会读无字书才会懂有字书。读书应文我合一,不拘泥与表面。只有用心去看,用心去听,用心去读生活这本无字书的,才能领悟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才能写出有道理,有哲理,有新意,有感的有字书。才能做到不虚伪造作,不去侮辱别的格,低估他的才智。不会费尽心思,玩弄于,而被家愚弄,输掉自己。

        “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而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之趣?”《菜根谭》指点津。

小时侯不懂,为什么有会出家,有会在生惑时去请教僧。现在觉得还明白些许。僧已经悟出生的真谛。听他娓娓道来,你心灵的尘埃被轻轻扫去,懵懂的心会渐渐明净起来。        

    文章极并无巧,品极本自然。读自己的无字书,做自己的生活,不要被世俗捆绑了自己,要让自己一颗明净的心达到纯真,自然。活出一个潇洒的自己。当然,如果是被世俗化了的心想回归自然的纯真,那可是难于青天。拥有了纯真心灵的绝不要被感染,去入俗。

我们每个都是一本无字书,要善于品读自己,完美自。要让自己的与众不同亮起独特的风景。

那么,怎样向生活学习,读好这本无字书呢?我想,是不是有这么四招:

  一曰留心招。人们不是常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吗?只要留心去搜寻,那真是到处都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到处都有可资学习的东西。比如,60年代初,在反对蒋介石企图反攻大陆的教育中,通过忆苦思甜、控诉美蒋罪行,干部战士的战斗热情激发出来了。事后,我为北航政治部写了一个总结,就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字眼和文字来表述,写出之后自己也不太满意。后来,我无意间看到总政的总结,有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战士们对美蒋的仇恨心压倒了对原子弹的恐惧心,纷纷摩拳擦掌要求上前线。这话多么准确多么有力多么带劲。以后,在实践中处处留意搜集像总政这类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话语,去表达想表达的观念,使写作能力提高了一截子。

  二曰细察招。生活是纷繁复杂的,表现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表现的深度广度厚度也是各不相同的,笼而统之,大而化之,哪就只能是一般化概念化。若从积极面去说,这个人好,只能是好、很好、非常好,非常非常好;讲能吃苦,就说这环境、这生活是苦、很苦、苦得不得了、苦得不能再苦。可到底怎么苦、怎么好,别人还是不清楚。我写铁道兵在朝鲜抢修铁路的“苦”时,就用“超越死亡的苦”作标语,用了这么一个细节:一排副赵泽云累得吃着饭就睡意朦胧。嘴里嚼着馒头,头一点,将左手握着的半拉馒头掉地下了;再一点,右手捏着的筷子也掉了;接着,头猛一点,棉帽呼拉掉在菜盆里,鼻涕拉得老长,就这样呼呼地蹬在那里睡着了。这样,就比用一堆形容词去描写,要生动得多、形象得多。但前提条件是,事先要细致地去观察,要捕捉到这些细节。否则,时过境迁,就难办了。

  三曰多问招。毛主席多次提倡过,孔夫子的“每事问”。平常我们也说,学问,学问,是问出来的。毛主席还说过,当官的向当兵的学习,他的本事就大了。所以,要养成“每事问”的习惯。从中可以得到许多书本上得不到的东西。过去,在工作岗位上,多是采用开调查会的方式,找各式各样的人,问各式各样的问题,点上取得经验,再在面上推广。1964年北航副政委解长泰就曾带着我们去莱阳机场向飞行员求教,花近2月时间,开了几十个座谈会,问出了飞行大队思想工作60多个“怎么办”,发到飞行大队后,丰富了基层政治工作内容,提高了思想工作的质量。退下来之后,我还常找有关人员,问些相关的问题,得到一些相关的教益。比如,前天早晨等车时,我就从菏泽老农口里,问到了当前农村的一些情况,加深了对现行方针政策的认识,增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

四曰积累招。向生活学习,也同向书本学习一样,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就要靠积累。积累的东西多了,也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你就可以厚积薄发,应付自如。这就如同厨师做菜一样,你储藏的食物多了,山珍海味,生禽猛兽,要啥有啥,哪顾客来了,随他怎么点菜,你都不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你有办法对付。这就要靠积累,积累得多了,不仅是知识面的放大,而且是在认知层次上产生飞跃。嗅觉的灵敏度,头脑的灵活度,思维的活跃度,灵感的频发度,都会得以提高和增强。因此,应像记读书笔记一样,将向生活中学到的东西,用日记或笔记的形式保留下来。这样做的结果,不止是积累了资料,而且是锻炼了头脑、填充了头脑、改善了头脑。

今天有志气的青少年,就是明天“四化”大厦的栋梁,要胜任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当然要多多读书学习,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科学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寒暑假期间,如果能在读好“有字书”的同时,迈开自己的双脚,到工厂去,到农村去,到祖国锦绣山河中去,作一番调查了解,来一番躬身求知,那就一定能从这部“无字书”中汲取营养,进而使已学的书本知识活起来。 

因此,多读“无字书”不仅有益于我们的创作,更有益于我们去了解社会和生活,丰富自己的阅历,激发创作灵感,从另一个意义上讲,多读“无字书”能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