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能选到好的车牌号:莎士比亚与背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1:47:10
背诵,必不可少的功课
我曾经写过一篇谈背诵有益的杂感.讲到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即使在现代语文教育中。也是不可忽略的一环。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古籍.都是小时候一篇篇背出来而终身不忘的。
我有一位住在乡下的外祖父辈的前清秀才。暑假期间,家长让我到他那里补习古文。
我说:“我不喜欢背。”
他说:“要学古文,就得背,而且必须背得滚瓜烂熟。”
他又说:“背多了,你就自然明白了。”
很久很久以后.我琢磨出来这位老秀才的见解。不无道理。对一个童稚气十足的孩子。给他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是如让顽石点头.是不会有什么
效果的。但确如他所说,书背得多了,人长得大了,知识面也拓展了,还真是“就自然明白了”。
我为一家出版社撰写《莎士比亚传》,在检阅大量资料时,发现这位文豪的童年,也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捧着“角书”(用磨薄了的角质物保护住的课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
我记得凌叔华记辜鸿铭的文章中说.这位民国后还拖辫子的满清遗老,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解放后的语文课本.在一度厚今薄古的文化思潮下,古汉语的篇幅,在教科书里是屈指可数的。所以,这一时期在校学习,尔后成为作家的同行.尽管他们非常努力地在充实自己,仍然时不时要暴露出他们传统文化方面的相对弱势,出现完全不应出现的语文知识方面的硬伤。
所以,我主张语文教学中的背诵,从做学生开始,背诵我们这个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这样持之以恒,不仅会构成一生享用不尽的文化财富——你要是能背诵出一百首唐诗。比一首也背不出来的人,肯定有着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据科学家研究人脑.只是不大的部分被使用着.更多的部位实际是在闲置着的。因此,强记硬背,是激活开发脑细胞的再好也没有的手段。更何况古汉语的音节,言简意赅,古汉语的语法,短句多,长句少,复合句更少,是最适宜于记忆和朗诵的。
古诗的教学.有两种不正确的观念,一是嫌它古,二是嫌它难教难学。
先说古。古老的并非都是陈旧的,麦稻菽粟,发掘远古的墓葬就有发现.但是至今仍然离不了它们.离了它们就会饿肚子。古诗中自有历古常新者在,其中涵蕴的爱国精神,热爱人民、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精神.还有高妙的语言艺术.都是世世代代饮之不竭的、无可代替的甘泉。
再说难。教学古诗.基本方法是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美.受到熏陶感染。教师只消略加点拨,学生不懂的,留待以后加深理解。我幼时读《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背得烂熟但不懂,长大了才知道。一时弄不懂,以后才明白.是阅读中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