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书记: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12:14


您查询的关键词是:我执 与性  。如果打开速度慢,可以尝试快速版;如果想保存快照,可以添加到搜藏。
(百度和网页http://www.longquanzs.org/articledetail.php?id=5981的作者无关,不对其内容负责。百度快照谨为网络故障时之索引,不代表被搜索网站的即时页面。)
留言板
ENGLISH
简体中文
论坛
推客
国庆
专题
WIKI
人物专栏
对话
博客
首页
龙泉道场
多元文化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修心养性
品味生活

多元文化 >释 >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二)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二)
资料来源:《法音》    作者: 隆莲笔记     本站发表时间: 2009-06-16
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此一颂半释大悲心三种差别。悲以拔苦为体,遍一切众生故曰大。就所缘境差别分三:谓生缘、法缘、无缘悲。此颂释生缘悲也。生缘悲者,谓缘众生而兴之大悲也。前三句明可悲所由。谓缘众生初由我名,遂起我执,为生死大根本。由执我故,于苦乐境遂有取舍之欲而生贪嗔。由执我故,遂执有属我之物,起我所执。我之衣食受用等,摄取不舍,追求无已。于和合境则起贪,不和合境则起嗔。由贪嗔痴,诸惑随起,造业受苦,流转生死。于生死中,升沉无主,衰老病死,如四大山,东西南北合围而来,逼迫有情,无可幸免。惑、业、苦三,往复无已,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次第流转,喻如水车,循环不息。又水车降时易升时难,喻如生死中堕恶道易,生善趣难。有情最初一念误执我故,流转生死,受无义苦。缘彼无义受苦之众生而兴悲,故称生缘悲也。

众生狄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此二句释法缘大悲及无缘大悲。动水月者,谓风来波起,水中月影由水动故,月影亦动。众生流转三界,本无实体,惟因业风识浪,而有此影象显现,实无众生,似有众生。喻如动水月影,刹那摇动无止息故,自性本空现似有故。众生流转不息,实无似有,亦犹如是。菩萨通达性空,惟见因缘生灭,无实众生。众生不达,于水中月,觉为实月,于影及水,见为一物。于无我中见有实我。由此我执为根,流转生死。菩萨见众生受此无义之苦,因而兴悲,是为法缘悲。菩萨又观众生虽无实体,而因不达性空故,仍有生死流转,因果不无。因此虽不见实有众生,而仍度生不倦,是为无缘大悲。或释无缘为全空,无所缘众生若见全空,何由起悲乎了?此意第六品当广释。
释十地诸颂
第一菩提心欢喜地
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此下论文第一品释初欢喜地。佛子谓初地菩萨,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具足,一大阿僧祗劫修行圆演,经资粮加行二位,而入见道位。此心者谓证真见道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之心。问既见众生性空,则知历劫修行求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一阿僧抵劫,虚作无量难行苦行,当翻然自悔,如人梦坠水中,力求出水。以用力故,霍然而醒。则知向来坠水,乃是梦境,实无危险,何必苦求出离。菩萨见道以后,得无退失利生之心耶?答:不尔。菩萨虽见众生性空,而仍有生死流转之众生,极可悲悯,故于无实众生可度中,仍随大悲心转,善巧度生,刹那不息。唯如是,始不至堕入小乘涅槃。或问: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若众生无尽,地藏应不成佛;若地藏最后成佛,众生应有尽。答:众生虽无尽,地藏目中,实已无众生可度,可谓众生已尽。是故见道后之菩萨,证众生性空;若性空,虽作无量难行苦行度生,而不同地前之不得自在也。
若人不达自性非有,缘起非无之理,或执依他起必须实有,或执一切皆空,乃至父母亦无,此非中观见也。《大般若》处处语空、无所有、不可得,反复重言之,乃至六百卷之多,似唯空为究竟。然在弥勒菩萨视之,则为说三智、四加行、五道,一切修行次第之经,故依之造《现观庄严论》,释《大般若》修行次第也。《中观论》似偏重说空,以当时之机,于修行次第已无疑故,是以论主唯重破执,但说空理也。不善学者,遂堕偏空,最上者亦仅成二乘之果,不能成佛。《入中论》纠正此弊,故论初即揭橥(zhū)大悲。第六品最后一颂,以胜义世俗二誉提心,喻如鹅王二翼,缺一不可。此乃是中道义,亦即龙树造《中论》、佛说《大般若》之意。故菩萨真见道后,不以证空而遂人涅槃,为成佛利生故,复发无量大愿。无量大愿,皆为普贤十大愿摄尽,故初地必须学普贤发愿。于时空慧已证,行菩萨道之能力已得,能舍一切头目脑髓而无碍,于布施度,圆满自在。如盲得视,如贫得宝,未足为喻,故名极喜,此为初地。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此下赞初地功德。此二句赞菩萨名位决定。彼心谓胜义菩提心。地前虽有世俗菩提心,仍是凡夫,非真摩诃萨。至此凡夫地障悉断,胜义福田自此为始,成为大乘真正僧宝,不可复以他名称之,唯可称为菩萨。菩提萨埵,略翻菩萨。菩提言觉悟,萨埵言发心。觉悟真实,发心度生,故曰菩萨。发大乘心,欲得菩提,亦曰菩萨。又萨埵言有情,从初发心为利有情,欲得菩提,称为菩萨。教化有情,使其觉悟,亦称菩萨。此之菩萨,约胜义菩提心言。如《大般若·善勇猛菩萨问会》说,以慧通达诸法真理为菩萨也。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展动百世界。
初句赞生如来家功德,成真佛子,决不退转,究竟成佛故。又所证与佛所证境近似故,名生如来家。次句赞断德。结谓烦恼,如绳缠结,系缚有情,不得解脱,障出世间。初地断者,有三种:谓萨迦耶见、疑、戒禁取。
萨迦耶见,即五恶见之首,或译有见,或译身见,或译坏聚见;众生于五蕴中执我,亦译我见。而此五蕴色身乃众多不净聚积。心亦刹那迁变不停,念念集起,本非是一。众生自少至老,刹那变异,一期命尽,终归坏灭,亦非是常。众生于中,见为一我,日日无异,而起我执。佛为说“ 坏” ,破其执常说“ 聚” ,破其执一,故翻坏聚,其义为正。若译身见,心义有阔。若译有见,我义不显。欲存多义,是故不翻。众生由我执染污,于顺生死流转之法,如蝇逐臭,耽味无已。闻无我理,顺解脱清净之道,反觉不合口味,格洛不入。故欲求出离,首当断除萨迦耶见。
疑谓怀疑佛说法是否合于真理,佛说三界皆苦,是否失于悲观消极?佛说种种解脱之道,是否有解脱可得?纵有解脱,佛于二千余年前可得,我今是否亦可得种种疑向。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今既怀疑不信,不能由信起行,则一切功德,根本无由发生。然世间农耕未必有收,商贾未必获利,而世之营农商者如故,并不怀疑废舍。盖由农作获实,商贾致利,其理易晓;修行成佛因果之理,微细难思故。又现见农商有获利者,而末法之世,无佛及大阿罗汉修行证果之事,可现见故。因此根本怀疑佛法,不能趣行出离之道。又有虽略能信三宝,而无正知见。于一法门,无深忍真信,由取巧心,见异思迁。今从一师,学绿度母,明遇一师,复改学大白伞盖,终无一成。此之二种,或不趣出离,或趣向不定,皆为解脱之障。
戒禁取者,谓不合佛法非佛所制之戒,执为最胜,能得出离。禁者,谓身语业决定之规则。如执杀牲祀天,则得生天。或如婆罗门谓富者当施,贫者盗亦不犯,是皆不合佛戒者也。又如持牛戒、持狗戒外道,见牛犬生天,不明其多生福业因果,遂以为食草、不净,能得生天,令弟子亦食草、食不净以为戒,受无义苦。又有以人身体之头发为赘物,遂以拔发为清净。或见仙鹤常蜷一足,后生天上,遂以常翘一足教诸弟子,此皆邪禁之类。诸如是等, 非道谓道, 陷于歧途,亦为解脱之障。
萨迦耶见,能障解脱之欲乐;疑障解脱行之发起;戒禁取则令趣解脱者,不能得正解脱道。是皆出世间之障碍。一切者,摄诸微细烦恼。震百世界者,为初地菩萨神通,亦为初地十二类功德之一,如第六卷广说。
相关链接: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一)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二)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三)
编辑:留白
上一篇: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一)    下一篇:此种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有
分享到做啥    分享到饭否    分享到 Facebook    分享到豆瓣
我有话要说:
网友昵称: 来自: 匿名   (共0条)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义工报名   ·征稿启事   ·读者留言   ·友情链接   ·编辑天地
Copyright © 2009 longquanzs.org 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213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