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车辆司机管理制度:9.11是美国和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9:43:32
 

9.11是美国和世界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写在9.11十周年之际)

 

9·11在美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影响深远的事件。

 

于今回顾,次贷危机、金融海啸、欧债危机、美债危机,都和它有非常直接的联系。9.11事件以四个渠道改变了世界金融货币和世界经济。其一、9.11事件之后,美联储长时间实施低利率货币政策,直接刺激资产泡沫的产生;其二、世界多国跟随美联储宽松货币政策,导致本国资产价格泡沫。9.11事件之后,房地产泡沫和经济泡沫化成为全球性现象;其三、全球性的低利率货币政策,诱使政府和金融机构大肆借债,搞高杠杆负债投资和消费,终于酿成今天全球性的债务危机;其四、9.11事件之后,两大反恐战争让美国财政状况急剧恶化,酿成今日震动世界的美国债务危机。

 

2001年,美国还没有从互联网泡沫破灭的阴影走出来,9·11袭击后,美国民众情绪愈加悲观,为提振经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决定采取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从2002年年初到2003年的年中,美联储基准利率一直维持在1%的历史低水平,直接催生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最终导致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美国次贷危机和金融海啸则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的导火索。

美国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后,很多国家也纷纷采取低利率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过剩和资产价格泡沫。从2002年开始,美国、英国、西班牙、爱尔兰等许多国家相继出现近乎疯狂的房地产泡沫。与此同时,低利率诱使全球金融机构肆无忌惮去进行高杠杆的经营和投机活动,政府也放肆借债。与以往时代相比,9.11之后的十年,乃是人类货币扩张最疯狂的10年。所以我们说,9·11之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深刻影响了过去10年全球经济的走向,直接导致了各国的资产价格泡沫、金融机构和政府的高杠杆负债和投机行为,以及泡沫破灭之后的金融和债务危机。

 

财政政策方面,9·11对美国的影响更为深远。克林顿政府期间,美国财政曾经出现有盈余。1998年,美国财政盈余达到GDP的1%,当时公共债务规模只有GDP的35%。9.11之后的小布什政府期间,美国财政状况迅速恶化,债务规模急剧上升,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两场反恐战争。美国每年在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的直接开支就超过2500亿,其他与反恐相关的开支数量惊人。到小布什两个任期结束之时,美国年度财政赤字已经达到GDP的3.5%,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经从35%上升到70%。可怜奥巴马,他接手的是一个烂摊子。一方面军费开支下不来,另一方面又需要大规模扩大财政赤字来刺激经济。2009年至2011年,美国每年的财政赤字都超过万亿美元,2009年甚至超过GDP的13%!

 

除此之外,9·11之后,美国国内日常反恐的隐形或间接开支成倍增加。反恐对人们的心理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相关的隐性开支是难以估量的。比如安检设备的广泛铺设和升级、频繁的恐怖袭击预警等,都提高了居民和企业的生活和生产成本。同时,美国的移民政策收紧、签证管理更为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国的经济复苏。

 

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9·11标志着美国经济和国际地位衰落吗?对此我们需要特别客观和冷静的分析。

 

我将美国经济模式称为“华尔街模式”或金融资本主义模式。华尔街模式以私有产权和市场竞争为根本制度,以金融创新和科技创新为根本手段,以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相结合为最高表现形式(金融资本居于主导地位)。

 

华尔街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以发达的金融市场和信用工具来配置资源。华尔街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它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最高表现形式。美国从1789年建国,到1900年时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只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1900年时,美国的GDP比二、三、四名的总和还大。今天情况仍是如此,美国GDP的绝对规模也比二、三、四位(分别是中国、日本、德国)的总和还大。美国的金融资本主义模式,是推动美国经济崛起和持续增长的核心力量。9·11之后,美国根本制度和华尔街模式并没有重大改变。据此我们就绝不能轻易下判断,认为美国已经衰落了,或者说9.11标志着美国衰落。

 

格林斯潘在回忆录《动荡岁月》里说,美国最核心的竞争优势是美国的制度,是美国的宪法。宪法是美国一切制度的核心,其他所有的法律制度都是在宪法框架下派生出来的。9·11之后,美国的宪法和基本国家制度没有改变,华尔街模式仍有生命力。美元地位可以说是衡量美国国际地位的一个最佳指标之一。尽管现在美国陷入危机,经济增长速度下滑,信用级别被下调,但是美元的国际地位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在上升。美元的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实际上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这是我们必须重视的。

 

我曾经将美国崛起的历史经验概括为“八字方针” :制度、教育、科技、金融。制度是根本,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先导,金融是手段。

 

我以为9·11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国模式的“八字方针”,美国仍会沿着金融资本主义模式走下去。在全球产业大分工喝大整合的格局下,美国一些制造业还将继续向海外转移。然而,美国在全球产业的关键领域譬如金融、教育、科技、品牌设计和营销等等,依然具有极大的优势,绝对不容小视。许多领域譬如信息科技、清洁能源、航空航天、高精尖军事科技等等,美国依然雄踞全球产业链的高端。尤其是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金融市场,有用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她有能力在全球配置资源和控制资源,美国的优势还将持续下去。我们不能错判形势,轻率地宣称美国已经衰落,美元已经崩溃。

 

量化宽松政策对美国经济复苏的作用极其有限,美国经济走出衰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还需要5年以上)。

 

美国经济何时能够重新迈向快速增长轨道?这个问题绝不容易回答。我们首先必须承认,人类经济体系的运行本来就是周期性的。历史经验表明,无论采用哪种经济制度,经济体系都难以逃脱周期律。马克思曾经设想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能够摆脱资本主义式的经济周期,事实证明他错了。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发展,证明人类经济体系本身是一个动态演化的体系、一个有机的体系、一个周期性震荡的体系。它不可能永远象一条直线那样上升。

因此,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复苏需要一定时间,我个人判断至少要到2015年才能好转,而且各国经济复苏的步伐不可能一致。

 

必须指出,美国和世界各国目前采取的量化宽松、财政刺激等政策,都是治标不治本。政府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够简单通过政策干预就能够逆转或抹平经济周期。不过当政者总要有所作为,否则选民就会将他们轰下台。打一个形象的比方,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得了感冒至少需要七天康复,不吃药需要七天,吃药也得七天。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就好比感冒药,看上去似乎能够较快恢复经济,事实却不是如此,而且会产生副作用,对长期经济健康造成伤害。

 

以奥巴马为代表的美国执政者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美国经济要真正走出目前的困境,必须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变革。首先是美国的市场要更加开放,尤其高科技产品市场、技术市场、人才市场、金融市场等等,需要大规模开放,尤其是应该对中国等海外资本大规模开放。面向未来,移民政策的开放尤其关键。当然,美国正在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美国人民清洁能源、生物科技、航空航天、互联网新技术等领域,正在进行一系列技术创新,培养新的产业竞争力,这当然也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形成大规模产业。

 

9.11十周年也是中国加入WTO、大规模融入世界经济十周年。十年来,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国际经济格局因此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要赶超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改革难题和调整难度一点儿也不比发达国家容易和轻松。

 

人类历史的进展往往具有惊人的巧合。2000年是新千年纪元开始的一年。当年,新兴市场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首次超越发达国家。9.11之后尤其是2007年次贷危机之后,这个趋势更加明显。

 

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原本就是此起比落、你追我赶的过程。二战结束之时,美国经济规模(GDP)约占世界经济的55%,工业产值占全球总量的75%,黄金储备占全球总量85%。日本、欧洲经济迅速恢复后,美国比重快速下降。目前,美国经济规模占全球经济总量23%。2000年,新兴市场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贡献首次超越发达国家。未来一段时间里,新兴市场国家之经济增速,仍然会超过发达国家。全球产业重组的大背景下,新兴市场国家劳动力和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短时期仍将存在。未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逐步缩小。

然而,新兴市场国家必须高度正视自身存在的许多重大问题,采取正确的长远战略和政策,才有可能最终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新兴市场国家,制度变革和体制调整还远远不到位。在技术领域,她们仍处于模仿阶段,自主创新严重不足。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的教育水平不高,教育体制严重制约自主创新。尤其严峻的是,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金融市场上没有多少话语权。美国的优势,恰好就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劣势,制度不完善,教育很薄弱,科技少创新,金融很被动。新兴市场国家的赶超之路仍然崎岖漫长。

 

许多新兴市场国家还面临两大根本性难题,一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二是经济增长所需的各种资源非常匮乏,制约经济增长。新兴市场国家只拥有全球资源的40%,而发达经济体拥有全球资源的60%,像中国、印度、印尼、孟加拉这些人口大国,资源都是非常匮乏的。新兴市场国家能否赶超发达国家,资源是硬约束,至少短期内无法解决。所以,新兴市场国家需要寻求长期的战略安排,以求突破发展的资源瓶颈。

 

纪念9.11十周年,中国也必须深刻反思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全球战略。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在贸易、投资、货币、金融所有方面,我们和国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全球化时代,我们自主管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国际热钱的大规模流动,愈发加大了货币管理的难度。面向长远,对于货币政策来说,首先我们需要思考:货币政策究竟以什么为准则?我个人认为,中国在未来十年内,应以汇率的基本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基准,单向升值和汇率浮动对中国经济是非常不利的。汇率升值不仅无助于遏制通胀,反而加剧通胀压力。

 

其次,不应再把庞大的外汇储备管理集中在外管局,应简化手续,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大规模进行海外投资。同时,要不遗余力的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努力将人民币提升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最重要的关键举措,就是必须全力推进国内金融开放。

 

现在中国改革最迟缓的领域就是国内金融的放开。去年和今年的形势让我们对国内银行体系的问题看得非常清楚。负利率挥之不去,银行储蓄存款开始大规模搬家,民间融资成本极其高昂,许多地方民间融资年利率达到60%-70%,甚至超过200%。一方面货币政策紧缩,另一方面信贷大量扩张(上半年我国银行新增贷款4.17万亿,并不是紧缩,而是相当宽松),但信贷又没有流到真正需要的企业中去。现在货币政策、金融政策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国内的金融没有开放,国有大银行和大企业垄断了大量金融资源。

 

当然,这也不是金融业一个行业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垄断。其中,金融垄断必须要尽快想办法解决。在这方面没有决断力和有效的改革举措,中国要成为一个金融强国就无从谈起。没有金融领域的相关改革,货币政策只能是被动的。只有把国内金融放开,鼓励金融创新,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后,我们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才能够掌握主动权。当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后,我们就不需要特别担心汇率的波动,或者说汇率的波动对我们的影响就不会有当前这么大。在这方面要有长期、大胆的战略决策和策略,不能畏首畏尾,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