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工作检查内容:六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你做到了几个(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26:44

六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你做到了几个(1) 

 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提倡的努力方向,就是学习不要单纯以应考为目的,应当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切实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已经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进入学习化的社会。要使自己能够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就要不断地努力提升自己学习的层次,从“是什么”,发展到“怎么做”,再发展到“为什么”,不断地研究“还有什么”。

  同学们不妨反思一下,以前在初中,我的学习达到了哪个层次?有没有把“怎么做”降低为“是什么”?是不是都在努力追究“为什么”和“还有什么”。有没有形成这样的习惯。形成这样的习惯很不容易。但是,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一旦真正形成,那就很轻松了。如同骑自行车。不会骑车的时候,骑自行车很难。一旦学会,形成习惯了,骑起来一点也不费劲,比起跑路要快得多。

  我总结了一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要抓六个词十二个字:勤奋,主动,探究,动手,求精,反思。许多同学原来的习惯不好,进入高中以后不适应,可以从这十二个字抓起,一步一步落实,就会逐渐适应,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

  首先是勤奋。做人要勤奋,做任何事都要勤奋,学习是动脑筋的,更要勤奋。

  中国人有句民谚: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的事,首先要抓好春天。春耕生产,把春天抓好了,一年的收成就有把握了。一天当中,先要抓好早上。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早起三光,迟起三慌。学习也是,更要抓好早上。早一点起来,精神状态好,学习效率高。早上有个良好的开端,一天学习都不会差。一家人过日子,要以和为贵。与周围邻居相处,与别人相处,要以和为贵。即使是商业竞争,也是和气生财。人的一生,靠勤奋。勤奋,才有才干,勤奋才有成就。任何事情都要靠人去做。美好的生活要靠劳动去创造。学习,更要靠勤奋。

  有同学认为,学习主要靠聪明。所谓智商高。事实上,到我校来学习的学生之间,智商没有什么差别,都在同一水平上。高智商的基本上我们没有看到过。低智商的考不进来。最终学习结果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各人的勤奋程度。我们有的学生只喜欢别人说他聪明,不愿意别人说他勤奋。这就错了。根据老师们的观察,历年高考,取得高分的,都是勤奋的学生。今年,我们×中考得很好。600分以上352人,达本一540人,都在全省第一。取得这样的成绩,没有别的法宝,就靠一个勤字。老师们说,×中人的精神,就特别能吃苦的精神。所以,我们把“勤”列为×中的校训。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各位既然到×中来了,首先就要准备吃苦,吃三年的苦。即使到了大学也还要继续吃苦。只有通过吃苦、勤奋努力,才能评尝到成功的乐趣,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即使在讲究效率的今天,仍然要讲究勤奋。没有勤奋根本谈不上任何效率。讲究学习方法,是在勤奋的基础上讨论怎样取得更好的效果、更高的效率,而不是讨论怎样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我们所学的知识,是学术界的先辈们几百年上千年勤奋思考的结晶。如果我们不勤奋,甚至不愿意付出代价,就不可将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思维成果,就不可能真正掌握。学习方法,也只有在勤奋学习的过程才能中获得改进。书山有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马克思也说过: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有大道,只有那些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至于怎样才算勤奋,我不多说。每位同学周围都有许多勤奋学习的人和事。只要经常注意将自己与别人对照、比较,就会知道自己应当怎么做。但是,结合前面与同学讨论的学习目的,学习的四个层次,我要与同学强调的是,学习上的勤奋,首先和根本的是勤于动脑。不动脑筋,在学习上的任何勤奋都不是真正的勤奋。如刚才说的,希望在考场上不要动脑筋,只要看到题目的前三个字,就能写出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向着这个方向努力,实质上是偷懒。勤奋是要有决心、有毅力的,要不断地跟自己时不时会冒头的怕动脑筋的偷懒的想法做斗争,不断地战胜自我。要在勤奋学习的过程中磨炼自己的意志。

 

我把勤奋放在六个习惯之首,就是因为它重要,是其他习惯赖以形成的基础。离开了勤奋,其他习惯就无从谈起。请同学们一定要铭记在心。

  第二是主动,学习一定要主动。

  要主动预习。我们有个口号,学习上要走在老师的前面。新书发下来了,看。能看多少看多少。只要能看得懂,就往下看。看不懂也不要紧,硬着头皮看,看着看着,就会由迷糊到清醒。入学刚开始,作业不多,预习比较容易做到。往后,作业多了,题目难了,再加上市场误导,买上一大摞参考书、习题集,就顾不上预习了。这不行。一定要坚持预习。我们不少老师会逼着你预习。让你不预习课就听不懂他的课,思维就跟不上。逼得你非预习不可。如果老师不逼,我们自己要主动地逼。这就是主动。英语,预习的时候要主动地过词汇关、对话练习关、范文背诵关。不少同学,特别是那些怕记怕背的同学,没有这个习惯,一定要自己逼出这个习惯来。强化班的同学,有的到现在也不肯主动地过词汇关。这不好。词汇是基石。单词看不懂,怎么能读懂句子?怎么能用英语表达意思?我们学校的英语老师有一个观点:与苏南相比,我们学习英语的环境差,因此,更要花大力气抓词汇的记忆、对话的练习和课文的背诵。对这一点,同学们不要不理解,不要以为高考不考单词、课文默写就不要背。新课标要求同学们高中毕业时要掌握3500个左右的英语词汇。高中三年,平均每天三到四个。要靠我们平时的点滴功夫。语文也是这样。政治的概念、历史的事实,对我们而言,由于一时难以理解,或者没有形象,缺乏亲身经历,刚开始接受的时候,也需要通过预习,阅读、记忆,形成初步印象,才能提高听课的效率。背可以训练记忆力。当然,我并不主张死背,背也要讲究方法。但是首先要坚持背,其次才是谈方法。方法因人而宜,相互可以交流。坚持背,下决心背得出,才会有好的方法。预习时要做有心人,当记的要记住。预习的时候要想记住,当然比不需要记住付出的努力要大得多。看小说就不需要有意识地努力记住。回到前面说的第一条习惯,就是勤奋,从预习开始,学习的第一个环节就要勤奋。

  记忆方法,今天不讲了,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另外找一个时间讨论。这里谈一下思维特点的问题。同学们的思维,大致有两个类型,一类擅长于记忆,一类擅长于理解。我做过调查。大多数(不是所有)女生,擅长于记忆,语文、英语,学起来特轻松。大多数男生,擅长于理解,数学、物理,学起来不吃力。这是思维特点,无所谓好坏。如同个头高矮。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是,人的思维,要解决各式各样的问题,单靠理解不记忆不行,单靠记忆不理解也不行。因此,擅长于记忆的,一定要注意发展自己的理解力。擅长于理解的,一定要注意发展自己的记忆力。周恩来总理的记忆力就特好,为他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记忆力强可以成倍地提高效率。特别是那些自认为理解力强的同学,一定要注意,不要以为只要理解就行。单词、公式记不住,学习、工作的效率都不可能高。记忆力要训练,理解力也要训练。擅长于记忆的,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解力,要养成习惯,不断地追究“怎么做”、“为什么”、“还有什么”,坚持不懈,就能提高理解力。要主动记忆,主动理解。要针对自己的思维特点主动进行有意识的训练。这是主动的又一层含意。

  此外,还有主动探究,主动动手,主动求精,主动反思,主动定好计划,主动安排好时间,主动剖析自己,主动总结经验,主动改进方法,等等。总之一切都要主动,要做学习的主人。

这里再说一说主动发言与主动提问。十年前,××有一位老教师比较中国的教育和美国的教育,说美国的教育专门培养治人的人,中国的教育专门培养受治于人的人。我觉得这话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的应试教育,只能培养书呆子,培养奴才,培养打工仔,培养不了科学家、发明家、创业者、企业家。现在大家都意识到这一点了,都出来讲反对应试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了。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应试教育仍然很顽固。去年有一位家长,送一位南京的同学到我校借读,他说,南京的学校搞素质教育,学生在那里学不到什么东西。这种看法,我不敢苟同。南京、苏南,不少的学校,素质教育确实是搞得好的,学生的能力是强的。我们学校,也是搞素质教育的,而且抓得很紧很实。我认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学生主动性发挥得如何。课堂上的主动性,学习的主动性,有一个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主动提问、主动发言。苏南不少学校我们去听过课,我很佩服他们的学生提问与发言的水平。那不是一日之功。我们的学生,在小学低、中年级肯发言,但不一定肯提问。初中一、二年级,有些学校还可以,有些学校就不行。到了初三的课堂,能举手发言的同学很少。实验初中有一位数学老师,鼓励学生发言。我听她的课做过统计,她的初三数学课,学生要求发言的举手面通常在90%以上,几乎所有课题都是由学生发言讨论完成。她教的班级,数学成绩一直遥遥领先。进入高中,她教的学生多数数学基础一直很扎实。这是在老师组织下,学生养成积极发言的好习惯产生的效果。到了高中,关键是同学们自己发言要主动,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要怕自己的看法与别人不同。

新异(新奇,与众不同)正是创造的特征。课上要主动发言。谁发言的机会多,得到训练的机会就多,思维能力就会更强。

  最近,我与几位英语老师谈如何提高同学们的英语水平,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看法,就是必须改变“哑巴英语”的习惯,要用英语主动地表达、交流。课堂上,老师将给同学们提供相当的表达交流的机会。同学们要主动开口,课后,也要主动用英语交流、思考。

  要主动提问,不要怕提问。我教过一位不厌其烦地提问的同学。表面看上去这位同学的思维不怎么样,但是由于他穷提问,高考考了620多分。提问比发言难,同学们往往顾虑更多。怕被同学笑话,怕被老师奚落。其实没有必要。提出问题,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能力。预习的时候,就要注意发现问题。看不懂的、想不通的、感到怀疑的、觉得有矛盾的、甚至觉得书上说错了的,都是问题。在书上相应的地方做个记号,譬如,打个问号。预习时把问题找出来,听课时就有了针对性。有的老师开始授课前就鼓励同学们提问。我们学校一直安排专门时间让老师接受同学们提问。这时候,老师最担心的是等上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一个提问的学生都没有。聪明的学生会一个劲地提问,把老师独占了,很划得来。一定要养成主动提问的好习惯。不过,老师不太欢迎同学们直接问某道题目怎么做。那是最没水平的问题。不会做的题目,要自己独立思考。想到什么地方发现某个环节过不去了,再提出来。提问的时候,先说出你已有的思考,不要直接等待老师教你这道题怎么怎么做。否则又是前面讲的,把“怎么做”变成了“是什么”,没有多大的收益。

  第三是探究。探究就是着力解决好“为什么”和“还有什么”。今天,我讲的第一条,“学习是为了什么”,就是探究。不搞清这个问题,学习就会偏离方向,学不好。对任何事都要弄清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不少学生,物理考得不好,请我指点。我问,你看书懂不懂?懂。听课懂不懂?懂。看书听课都没有问题,就是拿到题目做不起来。我说,你的毛病就出在这个“懂”字上。物理怎么那么容易懂?成千上万个学者研究了几百年、上千年,好不容易得到的结论,你一看就懂,一听就懂?哪有那么容易?所谓懂,是你不动脑筋,不思考的结果。书上讲“一”,就记住“一”,老师讲“二”,就记住“二”。为什么是“一”?为什么是“二”?为什么不是“三”,不是“四”?会不会是“十”,是“一百”?从来不思考。这是以前的应试学习养成的最坏习惯之一。说一不二,逆来顺受,当时以为好,有效。在那些教育不良的小学、初中,说一考一,说二考二,或者更有甚者,考一说一,考二说二,这种情形下,说一不二,逆来顺受,肯定会百分之一百地成功,得满分。长期下来,这些学生以为,这就是学习,就应当这样学习。老师说“一”你硬要说“二”,不行,拿不到满分的。这样的学习,在小学分数高,在初中还可以,到高中就不行了,将来高考更不行。学习一定要思考,要探究,要批判性地思考。要形成自己的想法、看法和见解。

  能力,是练出来的。从小不动腿,不可能会走路。学习不动脑,不探究,就不可能理解,不可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谓理解,就是形成自己的看法。最起码的理解,是能把教材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一遍,说出其中的道理。化学上讲“化合物”、“混和物”、“纯净物质”,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样称呼?为什么这样分类?数学上讲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称为定理、性质定理?为什么不叫定义?跟全等三角形的定义有什么区别?等等。探究,多问几个“为什么”,就是批判性思考。经过批判性思考,书上的知识,老师的知识,才会变成自己的知识。通过批判性思考提出的问题,并不都能解决。有的眼前可以找到答案,有的现在的答案不一定满意,将来会有比较满意的答案,还有的,一辈子都找不到答案。学问学问,找不到答案还要找,还要问。批判性思考一定程度上就是经历前人的探究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大学问家、大学者都有许许多多一辈子解决不了的问题。爱因斯坦曾经打这样一个比方:已知的知识是一个圆,未知的问题相当于圆的周长。圆越大,周长越长,已知的知识越多,未知的问题也就越多。善于探究的人,知识越多,想到的“为什么”、“还有什么”就越多,他解决不了的问题也就越多。这就是学问家,学者。所以我说,那些看书全懂,听课全懂,而物理学不好的同学,毛病就出在这个“懂”字上。他们的懂不是真的懂,是不批判、不探究、不思考、不动脑筋的懂。问题多不可怕,越多越好。问题多了,不断思考,不断解决,才能真正理解,思维能力才真正得到培养,学习能力才真正得到提高。

有的同学担心,我探究了,想了,想得不对怎么办?其实,科学家们研究的都是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他们是怎么办的呢?怎么知道自己对不对呢?那就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检验、验证,这就是学术研究。科学强调自洽性。一个理论,一个知识体系,必须内部协调统一。某个问题,走这条路、用这个方法得到的结论,走别的路、用其他方法得到的应当得到,这就是自洽统一,或者说是知识体系的逻辑统一。自己想的到底对还是不对,应当通过各种渠道去检验、验证。不要怕花时间,不要怕动脑筋。知识是来不得一点含糊、虚假的,学习上动脑筋是不能偷赖的。头脑越用越灵活。

  还有的同学想,理解能这样,解题可不行。参考资料上,那么多题目,都这样去思考,哪里来得及,什么时候做得完?解决问题需要训练,要有一定量的训练,但决不是越多越好。练习首先要讲究质量。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训练思维。有没有动脑筋探究,思维的层次深不深,有没有涉及到“为什么”和“还有什么”这个层次,是练习质量高低的首要标准。做练习,我们强调要做“透”,决不能只追求数量而忽视了质量。这就如同工厂里的生产,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结果生产出大堆大堆没用的废品,严重的浪费,做了比不做更坏。学习也是如此。一定要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

  解题中要防止一种假象。一道题目左思右想做不出,请教一下老师或者同学,或者看一下参考书,做起来了,就以为会了,自己具备了解决相应问题的能力了。这是错觉。这道题做不出,说明你的知识、能力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平。请教或者模仿别人做出来了,不等于你的知识、能力就达到了相应的水平。如果做出来的同时,你发现自己原来是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有遗漏或者有错误,你对知识的理解会有所改善,这种改善是因为你做了相应的探究。如果你原来是因为对有关知识不熟悉,没有想得到,这一次经过提醒,做出来了,但是,你却没有把有关知识再有意识地强化一下,下一次要用到这个知识,还可能想不到,你对知识的记忆就不曾因为做题而有改善。这是“是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做”,如果你不总结、不反思,那你的做出来,只不过是知道了“这道题可以这样做出来”,还是停留在“是什么”的低水平上。许多同学解题不做深层次的探 究,误以为自己过了关,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知识、能力水平。到考试的时候,不但类似的题目做不出,就是原题也有可能做不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也是前面所说物理课上听得懂,自己遇到问题却做不出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解决它的最好办法,一是难题做出来以后要深入思考,多想几个“为什么”和“还有什么”,二是凡不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难题,都要做上记号,隔一段时间,譬如十天、半个月,拿出来再做一遍,看看还能不能顺利地做得出,能不能说清楚其中的道理。能,说明你过关了,把相应的记号去掉。不能,则再看一看原来的解法,保持记号,过一段时间再拿出来做一遍,检查一下,直到真正过关为止。这就是做透。做练习,一定要把做透放在第一位。做一道,就要力争透一道。当然,这又需要勤奋。在高一、高二,基础年级,特别要防止只求做题数量不求质量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