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大安全事故人数标准:广东省博物馆馆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6:06:33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精粹
陶瓷器


青花三果瓶
清雍正(1723—1735)
高42厘米 底书双行楷书款“大清雍正年制”

青花云龙变化纹折沿盘
清康熙(1662—1722)
高8.6、口径38.7厘米

青花花果纹执壶
清乾隆(1736—1795)
通高26厘米

青花罗汉纹炉
明崇祯(1628—1644)
高6.5、口径10.3厘米 底书青花双行楷书款“大明崇祯年制”

青花人物龙凤纹盘
明万历(1573—1620)
高5.5、口径32厘米
底书青花楷书款“大明万历年制”

青花嫦娥奔月纹八角盘
明隆庆(1567—1572)
高3.6、口径13.1厘米
底书青花方框“隆庆年造”楷书款

青花孩童纹大罐
明嘉靖(1522—1566)
高34.8厘米

青花花果纹带盖梅瓶
明永乐(1403—1424)
高41.2厘米

青花缠枝莲纹板沿大盘
明宣德(1426—1435)
高6.9厘米,口径38.7厘米

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元(1271—1368)
高30.厘米,底书青花“又”字

青花山水人物纹梅瓶
明天顺(1457—1464)
高32.5厘米

绿釉凸兽纹壶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高43、口径15、底径18.5厘米
直口、小长颈、鼓腹、下部内收、平底。颈部为三组弦纹,主纹饰在肩部,为带状的凸出兽纹。器物表面的低温绿釉因时间长而氧化,形成一层银白色的光泽。

原始青瓷盘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高3.3、口径13、底径6.5厘米
1977年曲江马坝石峡遗址出土。盘内底划出细密的弦纹,烧结度高,器表施薄薄的青釉,胎釉结合较好。

石湾窑黄炳塑陶鸭
清晚期(1815—1894)
高11.5厘米
此件陶鸭釉色为月白与酱黑相结合,造型生动,羽毛刻划细腻。腹下有“黄炳”阴刻楷书款。黄炳为晚清石湾陶塑名家,擅长制作鸟兽和人物雕塑,尤其以鸭、猫等作品最为精巧、传神。

石湾窑刘佐潮塑读书人像
晚清至民国
高11厘米
人物为坐姿,衣服为仿哥釉,开细小纹片,头颈、手足等处露胎。底部边缘印楷书款“佐潮制”。旁钤一长方形楷书印“刘胜记”,为经销陶塑的店铺字号。刘佐潮是清光绪至民国年间石湾陶塑名家,擅长制作小人物。

长沙窑釉下彩绘花口盘
唐(618—907)
高3、口径13.5、底径5厘米
盘作外撇的四瓣花口,浅身,矮圈足较宽。盘里绘釉下褐彩花卉,施青黄色釉,有小开片。其彩绘是以铁料直接在坯胎上绘出图案花纹,再施青釉,然后高温一次烧成。长沙窑的这种釉下彩绘工艺,对宋代磁州窑、吉州窑的白地褐花以及元、明青花瓷器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宜兴紫沙象生瓜形壶
清早期(1644—1722)
通高11.3、口径4.4厘米
壶身为扁圆形,以莲藕作流,以核桃、菱角等为足,壶身上分布有红枣、莲子、花生、茨菇等仿生瓜果。腹部刻楷书“仙家花果四时同”,后署“鹤屯”,印阳文篆书“陈”、“鸣远”一圆一方印。

石湾窑翠毛釉撇口瓶
明(1368—1644)
高15、口径9.8、底径8.3厘米
该器物撇口、短颈、圆鼓腹、平底,釉色为仿钧翠蓝窑变釉。石湾窑是广东著名古瓷窑,窑址在佛山石湾。目前所见最早的窑址为唐代的,明、清两代为鼎盛期。石湾窑大量仿制南北各地名窑的产品(包括器型和釉色),其特点是器体厚重、胎色灰暗、釉层厚而光润,尤其以仿钧窑的蓝釉、玫瑰紫釉驰名,并由此演变出翠毛釉等品种,因此得名“广钧”。

三彩马
唐(618—907)
高50.2厘米
唐三彩器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称,主要见于随葬的明器,除瓶、罐、杯、碗等生活用器外,常见的还有动物、人俑等,其中动物尤其以马、骆驼为多。其雕塑生动、写实,工艺成就享誉世界。其色彩一般有绿、黄、蓝、白、紫等多种颜色,但以黄、绿、白为主。其着色剂是含铜、铁、钴、锰等金属元素的矿物。

磁州窑唐僧取经图枕
元(1271—1368年)
前高10、后高13、长40、宽16.7厘米
枕为长方形,前低后高,中微凹。通体施白釉,但白中泛黄;以铁料作画,呈褐色。枕面以线框卷草纹饰边框;内有菱形开光,开光外四角绘折枝花卉;开光内绘唐僧师徒四人取经图。枕前壁绘竹,后壁绘虎,两侧壁绘芙蓉花。整个画法写意性强。底部印阳文楷书横款“古相”、直款“张家造”。此枕出现于小说《西游记》成书之前,对古典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
元(1271—1368年)
高30.3、口径8、底径8.8厘米
喇叭口、细长颈、圆鼓腹、圈足略外撇。胎薄,局部可透光影。底釉白中泛青,但细腻莹润。青花发色翠蓝。口沿内绘一圈卷草纹。瓶外壁纹饰由颈部、肩部、腹部、底部四大部分组成,四个部分之间分别以花叶纹和卷草纹分割。颈部绘蕉叶纹;肩部和底部绘相对的大莲瓣纹;腹部为主要纹饰所在,由人物、垂柳、芭蕉等组成,为携琴访友故事。瓶底荡釉,中以青花书一“又”字。

龙泉窑暗花菱花口盘
元(1271—1368年)
高6.9、口径34、底径15.8厘米
板沿、菱花瓣口、弧形腹、圈足。盘心印折枝花卉,盘腹壁起暗棱纹。施粉青釉,釉色青翠、莹润。

青白釉刻花重弦纹梅瓶
南宋(1127—1279年)
高32.5、口径4.2、底径9.5厘米
小口、颈部凸起一周、丰肩、腹部向下渐收、假圈足。肩部以划纹作地,剔刻缠枝莲纹,腹部以下至足部刻重弦纹。足部露胎见火石红。施青白釉,又称影青,是景德镇窑产品。

耀州窑青釉犀牛望月纹碗
金(1115—1234年)
高8.5、口径21.3、底径6厘米
碗心中央刻一卧牛,抬头望天,天上一轮明月。中心纹饰四周刻连弧开光,开光外刻蔓草纹。这种纹饰也称“吴牛喘月”,是金代耀州窑、定窑以及元代龙泉窑瓷器上较多见的纹饰。

磁州窑白地黑花鱼纹枕
宋(960—1279年)
前高7.4、后高10.5、枕面长23.3、宽19.3厘米
枕面呈腰形,四周凸出窄沿。,在开光内绘褐彩鲤鱼和水草,笔画简单却富于生气。开光外绘椭圆形双线框。枕壁绘写意卷草纹。施白釉,底无釉。施白色化妆土,胎灰黄色。底钤一阳文直排正楷“张家造”。

潮州窑青白釉佛像
北宋(960—1127年)
高31.5、座宽10.3厘米
该像右手为后配。通体施白釉,髻、眉、眼、须绘褐彩。像座束腰部刻铭:“潮州水东中窑甲女弟子陈十五娘同男刘育发心塑造释迦牟尼佛散施永充供养,奉为刘弟七郎早超生界,延愿合家男女乞保平安。熙宁二年已酉岁正月十八日题。匠人周明。”1922年于潮州出土。

登封窑珍珠地刻花瓶
北宋(960—1127年)
高40.5、口径6.2、底径9厘米
小唇口、溜肩、至底渐收、平底。全身施化妆土,胎土黄色。纹饰由肩部、腹部、底部三大部分组成,满而不乱。肩、腹部分别为珍珠地刻花纹,底部为刻划莲瓣纹。登封窑为宋代重要瓷窑,窑址在今河南登封曲河镇,珍珠地划花器是其代表性产品,尤其以瓶类最为突出。

钧窑紫斑盘
北宋(960—1127年)
高2.6、口径17.9、底径9.6厘米
板沿、盘心为平面,矮圈足,底有脐。器身满施天蓝釉,内外均有大片玫瑰紫斑。圈足施薄薄的酱色釉,内有三个支钉痕。钧窑的这种紫红斑,是由于青蓝色釉中三价铁的青色和铜的红色合成而形成的。

定窑白釉刻花盘
北宋(960—1127年)
高4.5、口径18.1、底径5.7厘米
撇口、浅圈足,因是覆烧芒口而口沿镶裹银边。盘内刻莲花纹,线条流畅清晰,通体施白釉,稍泛黄。定窑是宋代著名瓷窑,窑址在河北曲阳,北宋时以生产白瓷为主,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与剔花多种。

岳州窑青釉刻莲瓣纹小口瓶
五代(907—967年)
高43、口径7.5、底径10.5厘米
小盘口、短颈、圆肩、长身、平底,肩部刻划有非常细腻的莲瓣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薄而匀净。

西关窑白釉执壶
唐(618—907)
高16、口径8、底径8厘米
这是河南密县西关窑的一件白瓷佳作。壶型敦实古朴,撇口、粗短颈、丰肩、圆鼓腹、近足部急收成平底。颈至肩部有一扁带状弧形把,肩部出圆筒形短直流。通体施白釉,釉色匀净,有小开片,因土浸稍泛黄,壶底无釉。

马家窑文化旋涡纹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晚期(公元前3300—前2050年)
高33.2、口径18.5、底径14厘米
马家窑类型陶器是仰韶文化在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特殊类型,距今约5000年,因首次在甘肃临洮马家窑遗址发现而命名。其彩陶以泥质红陶加黑彩绘为主,器物内壁彩绘发达。纹饰主要有条纹、宽带纹、圆点纹、弧线纹、方格纹、垂幛纹、旋涡纹等。

书画

明·沈周 青山暮云图轴

纸本,墨笔,纵147.5厘米、横65厘米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能书善画,山水出入宋元,尤得益于董源、巨然、李成,中年学黄大痴,为“吴门画派之首”。此图布局合理,皴染得当,以留白的手法使山水透出性灵之气,是代表沈周晚年粗笔画一路的作品。
近代·高剑父 一鞭残照图轴

纸本,设色,纵104.5厘米、横47.4厘米
高剑父(1878—1951年),名崙,广东番禺人,少师从居廉,后渡日本学画,所作山水、人物、花鸟、走兽融合中西技法,别具一格,与高奇峰、陈树人并称,开创“岭南派”。此图作者以大胆泼辣的笔触和大斧劈皴的传统笔墨技法描画山峰,以留白的手法衬托出白雪;构图由近及远,远山笔墨淡远;描画被夕阳染红的天空和山体是用日本的渲染技法,柔和的光线和朦胧的意境增添了画面美;整幅画能很好地表现出时间(季节)、空间(距离)和物质,是传统绘画的一大创新。
近代·康有为 行书轴

纸本,纵109.3厘米、横50厘米
康有为(1858——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一字更生,号长素,别署西樵山人,广东南海人。工书法,笔意独特,著有《广艺舟双楫》等。此行书轴笔势沉重,书风朴华,行笔枯润相宜,有大巧若拙之妙。
近代·孙中山 行书轴


纸本,纵126.5厘米、横26.5厘米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德明,号日新,改号逸仙,广东香山(中山)人,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其书法诚所谓不求工而自工者,这在此轴颇能体现,且宽厚雍容,似得其襟怀气度也。

明·林良 雪芦寒禽图轴


绢本,墨笔,纵147.5厘米、横79厘米
林良(1416—1480年),字以善,广东南海人,天顺中供奉内廷。善画花鸟,用笔遒劲,是明代院体花鸟画的杰出代表,创写写意花鸟画法。此图全用水墨,用笔劲利,树枝、芦叶的画法呈现出书法草书(其中有飞白)、隶书的书法用笔特色;动静结合,几只禽鸟形态各异,只用寥寥数笔,便形神兼备;整幅画渲染出一种萧杀的寒冷气氛。署款“林良”,钤印“以善”。

明·倪元璐 行书五律诗轴

绫本,纵177.8厘米、横48.2厘米
倪元璐(1593——1644年),字汝玉,一字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人,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书画俱工,喜画竹石、山水。该行书具有流便秀雅的特点,又有涩劲朴茂的风貌。
明·文彭 草书七律诗轴

纸本,纵137厘米、横65.5厘米
文彭(1498年——1537年),字寿承,号三桥,别号渔阳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征明长子。精于篆刻,与何震并称“文何”。擅书法,尤精篆隶,亦善画梅竹。该草书闲散不失章法,错落有致,神采风骨,颇见功力。
明·文征明 老子像轴

纸本,墨笔,纵57厘米、横28厘米
文征明(1470—1559年),名壁,更字征仲,号衡山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善书画,山水师沈周,益具神采,又擅写花鸟、人物。此图是文征明八十岁之作,以白描的手法、细劲流畅的线条和面部凹凸的表现技法描画出圣人的形象和神情,生动传神。上有作者蝇头小楷,挺劲工稳,实为不易。此图作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
清·居廉 钟进士图轴


纸本,设色,纵124.5厘米、横44.8厘米
居廉(1828—1904年),字古泉,号隔山老人,广东番禺人,居巢从弟。工花卉,将撞粉、撞墨之法发扬光大,设色妍丽,兼工带写,亦画人物、山水,均别开生面,自成一家。此图画钟馗左手握佩剑,右手持折扇,面色赤红,胡须扎髯,先用线条勾勒后敷色,衣服和面孔全用赭色,色彩妍雅,钟馗的威严造型惟妙惟肖,可见居廉的工笔小写意的造诣。

清·王时敏 为闻翁作山水图轴

绢本,设色,纵120.6厘米、横53.5厘米
王时敏(1592—1680年),字逊之,号烟客,又号西庐老人,江苏太仓人。工诗文,善画,为清初“四王”之一。此图群峰层叠,山路逶迤,瀑布水流环绕,中有屋宇亭阁,内有文人雅士。此图构图繁复,布局充实,层层皴染、细密点苔,表现出作者厚实的临摹功力和绘画功底,但这恰恰使作品缺乏生机和活力。此图作于清康熙四年(1665年)。
宋·冯预 楷书佛说了知经册

宋·冯预  楷书佛说了知经册
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
纸本,纵24厘米、横10厘米
冯预,生平事迹不详。此册页作于1068年,字体笔划横细竖粗,侧峰运笔,结实厚重。系宋人写经之精品。曾由明代王府、清代汪士鋐递藏。
明·张瑞图 行书五律诗轴

金笺,纵182.5厘米、横40.4厘米
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号二水,福建晋江人。书法奇逸,胎息于钟、王,又自树一帜;亦善山水,法黄公望,苍劲有骨。此行书圆处悉作方势,有折无转,于古法为一变。
清·王铎 行书燕矶书事轴

绫本,纵224厘米、横50厘米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十樵,又号痴庵,河南孟津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入清官至大学士。行草宗二王,正书出自钟繇,能自出胸臆,名重当代。此件行书笔力雄健,神韵飞动,纵而能敛,放而能收,风格自成一家。作于崇祯十六年(1643年)。
宋·无款 群峰晴雪图轴

绢本,设色,纵114厘米、横48.2厘米
作者款识已剥落,仅存“熙宁辛”三字。按,熙宁时只有辛亥,此图应是熙宁四年(1071年)之作。此图描画的是雪后初晴的景色,群峰林立、高山巍峨、枯树和山峰上覆盖着皑皑白雪。此图采用全景式布局,以高远、深远的构图法,突出主峰,并在山体构造和纹理上精心刻画,一丝不苟,显示出宋代山水画的时代特色,用留白和敷粉的手法描画白雪,也是前代少见的技法。此作画于北宋熙宁四年(1071年)。
元·赵孟頫 行书陋室铭卷

纸本,纵49厘米、横131厘米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宋宗室,居湖州。工各体书法,真、行尤为世人推崇;亦善画释像、山水、竹石,尤精人马。著有《松雪斋集》、《印史》。此行书卷字体乌黑,用笔圆转遒丽,结构严谨,逸致翩翩,风格明显。
明·颜宗 湖山平远图卷

绢本,设色,纵30.5厘米、横511厘米
颜宗,字学渊,广东南海人,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年举人,善画山水,法宋元诸家。此图采用平远式构图法,以细致湿润的笔墨展现出一幅草木华滋、山雾渺茫、平畴沃野、水天一色的江南水乡景色的长卷,其间不乏房屋梵宇、稼穑垂钓、文人雅士的描画。此图目前所见最早的广东画家作品。


青铜器

勾连雷纹铜编钟

1972年于肇庆北岭松山墓出土,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35.5—56.5厘米。
编钟一套共六件,型制相同,大小有别。甬作高筒形,上设旋和干,舞部平直;鼓的正面由两组勾连雷纹组成图案;钲的两侧设篆及十八颗乳钉状枚。编钟背面光素无纹。广东地区多见甬钟,编钟则少见。该六件一套、纹饰统一的编钟的出土,具有岭南地区的风格与特点,极为珍贵。
嵌银丝观音铜立像

明代
高49厘米
跣足挺立,右手微举,左手掌朝上搁在右臂上。头绾螺髻,两耳下垂,双眼微启,面貌慈祥。着阔袖通肩衣裙,衣裙褶纹生动飘逸。披肩及衣裙均饰嵌银丝连云纹,纹饰线条流畅。发髻刻纹精细,额部正中镶银痣,胸前有嵌银珠三坠链,显得高贵端庄。观音像的双手掌为分铸插入式,可转动,可脱卸。像背部有嵌银丝篆书款“金玉堂石叟”五字。这尊“金玉堂石叟”款嵌银丝观音立像制作精细,形态生动逼真,工艺精湛,堪称是明代铸铜艺术的代表作。
透雕云龙纹铜炉

明代
通高30.5厘米  口径20.4厘米
圆角方口,敞唇,束颈。圆角方腹,唇与腹部之间附螭形耳。平底,弯曲的竹节形足。盖高挺,有圆角方钮。盖与钮饰透雕云龙纹,盖接近钮处饰一圈莲瓣纹。腹饰二龙争寿纹。盖边、钮边、炉唇及底边缘饰竹节纹。外底中心部位刻阳文六字楷书款“大明宣德年制”。透雕云龙纹铜炉铜质精良、造型优雅,工艺精湛。
鸟兽纹规矩铜镜

汉代
直径13.8厘米  厚0.4厘米
圆钮,四叶纹钮座,纹饰分为内、外区。内区为重方格纹、八乳纹、鸟兽纹、规矩纹、铭文带、斜齿纹。外区为三弦纹、变形蟠螭纹、弦纹、边缘为粗圈纹。铭文“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而明。左”,铭文字体不规范,笔画多省略,第三句只有一个字。
楚王孙铜钟

春秋
高59厘米  甬长20厘米  铣距30.5厘米
主体为合瓦形,下端呈弧状,空腔。甬为向上收窄的圆柱形,鼓旋,螭形干。遂与鼓部饰蟠螭纹。篆、舞及甬部饰窃曲纹,旋部饰兽面纹。铭文:正面钲部为“唯正月初吉丁亥王孙遗者择”;正面右鼓为“其吉金自作和”;正面左鼓为“钟中访虘又阳元”。背面左鼓为“永保鼓之”。楚王孙铜钟制作规整,纹饰精致,堪称铜钟里的精品。
虎提梁异兽形铜盉

西汉
通高27厘米  口径10厘米
器作异兽形,圆口。流上端为兽首,有鸟喙,可向上掀起,圆眼,叶形耳。体健硕,两侧有翼,似细长的蛇形,羽毛狭长。后部为翘起的鸟尾,下有四只粗壮的兽足。盉的提梁为长体四足兽,首尾似虎,身似蛇,有细鳞。梁下有三环链系于盖上,盖面饰云纹一周。
灵山型铜鼓

汉代
高45.5厘米  直径79厘米
广西灵山出土
形似圆石墩。鼓面平,面沿较薄伸出鼓颈外。鼓胸圆凸,束腰,胸与腰部之间附双扁耳,两侧共有四耳。敞足,空腔。鼓面中心饰十芒日纹,光体突出,边缘立三蛙与三组叠蛙相间,以逆时针方向排列。耳饰绳纹,有方孔。胸、腰及足部纹饰主要有四出钱纹、鸟纹、蝉纹、骑士纹等。
勾连雷纹附耳铜提桶

1972年肇庆北岭松山墓出土,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高46、口径42厘米。
其桶形如圆柱状,上部附对称的两个半圆形耳,圆耳中又有一贯耳。器身饰三组带状花纹,上中两组由相连的勾连雷纹、“S”形圆涡纹和栅纹组成,下一组由两条栅纹组成,圆耳上饰“S”形圆涡纹和羽状纹。附耳铜桶,纹饰精细,型制独特,为华南地区特有的青铜器造型,对研究广东少数民族文化有较高的价值。
盘口双耳四蛙圆铜鼎

汉(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口径38、高75厘米
云浮县托洞
直颈、盘口,沿上立双耳,下有一对半月形扳耳。圆肩上饰四蛙,鼓腹上饰五周细弦纹,平底高足,足胫呈弓形外撇,胫面各饰两菱形纹。器型铸造粗犷,纹饰朴实无华。
蟠虺纹螭提梁铜盉(罗定)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
口径12、高29厘米
罗定县太平公社出土
直口、丰肩、扁鼓腹、圜底、扳耳、三足、半环把。肩上和下腹分别饰两条三角形、“s”纹组成的带状花纹。提梁作龙形,前有首生双角的蟠螭纹形头,脊有双鳍,与头其相对称的后部是尾;身上有前后两脊。嘴作兽头形,饰细雷纹,张口直挺。把饰“s”形云纹。耳由蟠螭纹组成,三足亦饰蟠螭纹。
饕餮纹蟠螭钮铜盉(信宜)

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
口径14.2、高26.6厘米
信宜县出土
盉身似鬲,口沿外侈,流较长,三足分裆。盖和流上饰龙纹,颈中部一周夔纹,肩上一条斜角雷纹。腹部以裆为界,每足都由雷纹构成一组饕餮纹,两组饕餮之间各有一条夔龙纹。活动扳耳构造巧妙,它由两个镂空的夔龙相合而成,中有小圆柱相连,上部的小圆柱与身特铸的小龙的口相咬,利用重力构成扳手。 
虎提梁异兽形铜盉

西汉
通高27厘米  口径10厘米
器作异兽形,圆口。流上端为兽首,有鸟喙,可向上掀起,圆眼,叶形耳。体健硕,两侧有翼,似细长的蛇形,羽毛狭长。后部为翘起的鸟尾,下有四只粗壮的兽足。盉的提梁为长体四足兽,首尾似虎,身似蛇,有细鳞。梁下有三环链系于盖上,盖面饰云纹一周。
饕餮纹铜盉

西周 通高26.6厘米  口径14.2厘米
雷纹铜鬲

商代
高19厘米  口径13.7厘米
圆口敞唇,立耳,微束颈。垂腹,裆足。腹部饰以上下连珠衬托的雷纹。


玉器


青玉桃形杯
明中期
高6.7厘米  口径8.3厘米
新疆和阗青玉。玉杯作半剖的折枝桃形,桃掏膛中空为盛器,杯柄以桃的枝杆平折下弯曲自然形成,并延伸至腹部,底部,枝叶,花果浅浮于杯的腹部,杯口边沿琢行龙纹,一朵盛开的桃花浮雕作杯的底足。此杯玉质温而莹润,造型简洁,做工细腻娴熟。

乾隆御制诗白玉碗
清乾隆   
高:3.2厘米  口径:5.6厘米   
白玉,玉质莹润。玉碗撇口,腹微鼓,圈足。碗的口沿和碗腹近底足处各琢饰一圈夔龙纹,其间阴刻隶书乾隆御制诗铭文。碗底圈足内管钻阳文篆书:“乾隆御用”方形印。此碗琢工精细,文字工整。

寿山石雕东方朔像
清早期
高8.5、宽6.5厘米
寿山石立体圆雕东方朔偷桃像。雕像巧作东方朔白长眉,长须至胸,咪着双眼,笑容满面。弓背,一腿立,另一腿抬起形如步履中,右足下阴刻篆书“尚均”随形印文。身着宽衣长裤,由头披巧黑色披衣,衣裤均以阴刻线刻祥云纹装饰,双臂置后背,持一束蟠桃背伏。东方朔立像置镂通雕松石器座。此寿山雕像,人物造型、形象刻划生动写实。

白玉灵霄花(宋代)
宋代
高6.2、宽5厘米
新疆和阗白玉。玉质温润,片状雕折枝灵霄花。折枝花向上仰开,花蕊阴刻线作斜方格纹装饰,花叶肥厚打洼向下半折开,花梗由下向上作一环可用于挂系之用。此花佩虽为片状却以立体圆雕的手法琢花的形,阴刻线修饰花心,枝叶的筋脉纹,线条纤细,疏密有致,造型别致优美。(广东省博物馆藏)

琥珀雕梅猴带盖小壶
清早期(1644—1722年)
通高8厘米  口径1.5厘米 底径2.9厘米
琥珀。色纯通透。圆雕而成。壶小盖圆钮,短流,小平底。壶口沿饰一周圆圈纹,肩部分六部分阴刻莲花纹,两阴刻线下阴刻叶纹。镂雕梅枝为壶柄,浮雕梅猴图装饰壶身。一只活泼的猴子攀爬在梅树上嬉戏,古虬梅树上花朵绽放,一派祥和景象。

黄玉牛水注(清乾隆)
清乾隆
通高7厘米  长11.5厘米
新缰和阗黄玉。玉色黄如粟,玉质温润。立体圆雕作站立状牛形,牛关尾昂首,双目注视前方,双角向后,颈部琢一带饰,四足直立,体壮丰实。牛背正中开口深掏膛作盛水用。

青玉璋
新石器时代晚期
青玉。玉质温润。玉璋长条扁平状,上端略窄于下端,璋的上端有一穿孔,两边缘各一菲棱(出牙),璋的下端单面刃。

青白玉(卧)牛
清乾隆   
长19.9厘米  高6.5厘米
俏色玉是玉工依玉材之自然色泽纹理,巧妙地加以设计运用,施以适合玉材的琢磨,使作品的造型与颜色达到自然完美的艺术效果的一种特殊工艺,此件玉牛以新疆和阗青白仔玉圆雕而成。用巧作的工艺技法雕一头卧牛,玉牛昂首伏卧,口衔灵芝草,牛头、角及灵芝则以天然石皮本色雕琢,作品神态自然,生动形象地描绘卧牛小憩时悠闲的神情。

青玉镂雕龙穿牡丹钮
元代
高9、底径7.7厘米
玉钮以新疆和阗青玉立体镂通琢成。钮呈椭圆形柱状,巧色琢牡丹龙纹,牡丹花盛叶茂,五爪龙纹双鹿角,粗眉大眼,张口露齿,毛发后披,龙身盘绕穿插行二牡丹花草丛中。玉钮的底部平并有四个对穿眼,可用于镶嵌系物之用。此玉钮重刀琢饰花、叶及龙纹,阴刻线则用于表现牡丹花和叶及龙身上的毛纹,瞽件器物工艺精湛,刀工粗犷豪放。(广东省博物馆藏)


广东省博物馆陈列面积2197平方米,陈列大楼的南边,露天陈列鸦片战争时期中国军民抗击英国侵略的 3尊铁炮以及 300 多年前坠落在英德县的一块 8000多斤重的陨铁。《广东古代史》陈列,共有展品2123件,系统地展示广东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历史。《广东近代史》陈列,展品1244件。反映了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广东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以及洋务运动时期广东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和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还介绍了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和同盟会的成立及其在两广发动的多次武装起义,着重表现了辛亥年“三·一九”广州起义和武昌起义。

金木雕


(清代)金漆木雕花鸟人物故事神椟
高46厘米 宽38厘米 厚21厘米
该神椟雕刻技法多样。椟门正背面均镂通雕精美纹饰。门肚采用多层镂通雕的手法,刻潮州七贤进京赶考故事,以之字形布局,将潮州七贤策马扬鞭,日夜兼程进京赶考的情景描述下来,形象生动。椟内背板为磨金漆画山水人物图,亭内文人墨客吟诗作对,路上一官人在侍从的护卫下正在骑马赶路,小桥流水、山石亭台,以小景致营造大空间。整座神椟造型庄重,装饰华丽。

(清光绪)金漆木雕通雕人物、花鸟纹神龛
高43厘米 宽38厘米 深17厘米
该神龛综合运用了镂通雕、浮雕、沉雕和金漆铁线描绘等多种工艺。龛座为高束腰式,座下变异膨腿足,神龛所嵌花板题材多为传统吉祥图案,如“喜上眉梢”、“一路连科”等。龛门正面以锯通雕花锦纹为地,上雕对联及落款“奉政宣猷,贰守良辰资淑慎;思源报本,千秋俎豆荐馨香。光绪庚寅年仲秋月敬书。”龛内设五扇推光黑漆小屏风,屏肚上以金漆手书纪念先祖功德的短文。小屏风上下四边均嵌镂通雕花鸟、博古纹,中心三条屏黑漆推光底子上以金漆书文。此椟虽然器身较小,但做工相当精细考究,无论构图抑或技法,堪称上乘之作。

(清代)金漆木雕牡丹花鸟人物故事神椟
高42厘米 宽28厘米 厚16厘米
该神椟采用描金漆画、多层镂通雕、浮雕等多种技法雕刻制成。两门亦分作六个部分装饰,传统的吉祥图案与人物故事兼有:牡丹花鸟、喜鹊闹梅、松鼠葡萄、灵芝花草,热闹、祥和的气氛扑面而来。

(清代)金漆木雕人物故事神椟
高83厘米、宽59厘米、厚42厘米
神椟,是潮汕地区民间供放祖先牌位的礼祭用具。椟与大神龛的形制一样,大曰龛,小曰椟。大神龛多置于宗祠内,椟一般置于家居厅内案几上。大神龛一般制作精良,椟也不乏精美之作。
此神椟门的装饰各由六个部分组成,主题纹饰中有浮雕和通雕结合的教场比武图,人物生动自然,呼之欲出。龛内作内阶五级,每级红漆底上用金漆绘团寿字五个,台阶是用来摆放祖宗牌位的地方。级上置一块磨金漆画屏,画屏绘成连屏形式,饰以福禄寿三星、松鹿、松鹤、花蝶、鱼藻等纹饰。虽然为平板上绘出的连屏,但立体感很强,几可乱真。整件器物布局严谨,雕工精细,髹漆贴金工艺娴熟。金碧辉煌,华贵庄重。

(清末)金漆木雕鼓架
直径70.3厘米、高199厘米
锣鼓是潮汕民间的重要乐器之一,每逢游神赛会等节日喜庆活动,铿锵的鼓声动人心魄,吸引着四邻八乡的民众,为节日增添热闹气氛。鼓架则是专门用来支承鼓,以便于击打和巡游的一种工具,由脚架和围栏两部分组成。脚架形似花篮,八条等距的弯足环绕一圈,四周通透,近足端处以风车枨连接固定。围栏是整个鼓架的主要装饰部位,位于脚架之上,为弧形,通雕纹饰呈对称布局,顶部为火珠纹,中部饰蝙蝠花篮纹,两侧以夔龙纹相拱,卷书式额首上书“福禄寿”三个金字。这是根据尖脚大鼓的形状而设计的,工艺精湛,既实用又美观。

(清代)金漆木雕茶担
长50厘米、宽38厘米、高80厘米
茶担是一种礼仪用具,平时存放于祠堂,每逢民间举行游神赛会活动时用来挑担茶水,随游行队伍巡游,向负责游神活动的人员提供茶水,同时亦借此显示游神队伍的不凡气派。此茶担为提梁式,提梁上装铜环以便肩挑出行。茶担的主体形制似柜,设门两扇,门上嵌饰多层镂通雕人物故事、花鸟博古纹。背面及左右两侧饰通雕鲤鱼跳龙门及花鸟纹。顶部设木格茶盘以便摆放茶具。

(清代)金漆木雕人物花鸟八宝纹帖盒
长35 厘米、宽11厘米、高9厘米
帖盒为长方形,带盖,以镂通雕、浅浮雕、线刻和髹漆贴金等工艺制作而成。盒的正面设三个海棠形开光,中间雕“唐明皇游月宫”,左右两开光以通雕万字纹为地,上饰镂通雕花鸟纹;左右两侧面为倭角开光,开光内剔地浅浮雕花卉纹;底足饰通雕卷草纹;盒面分为八个方格。以朱漆为地,雕荷花、仙桃、番瓜、牡丹、菊花、佛手、石榴、梅花等八种象征吉祥如意的花卉鲜果。盒盖四个侧面共设五个开光,开光内剔地浅雕“杂宝”、花卉纹;盖面以黑漆为地,阴刻修竹一竿,并刻诗句、印款,诗文为:“云白天垂线,江清水合空”。此盒雕工娴熟精湛,富贵而庄重,是富裕人家婚庆时用来派发请柬的盒子,俗称帖盒。

(清代)金漆木雕牡丹如意
长40厘米、宽14厘米、高10厘米
如意是一种陈设器物,由古代寺院中僧侣所用的搔痒之物逐渐演变而来,象征着如意吉祥,是富贵人家的贺寿礼物之一。此件如意是以通雕技法用整块木料雕刻而成,木雕艺人以连枝牡丹构形,三朵牡丹花粲然开放,两朵含苞欲放的小花蕾点缀其间。枝条自然舒展,婉转流畅,重重花瓣各具情态,历历可数。细致入微的雕工和娴熟高超的贴金工艺使整件如意显得十分完美。牡丹花又称为富贵花,配以华贵的金色,更显得富丽堂皇。

(清代)金漆木雕人物故事嵌书画小围屏(正面)
高92厘米、宽160厘米、厚4厘米
此套屏风由9件条屏和一对屏头狮组成,屏扇装饰由下至上分五层,首层均雕饰变形夔纹;其上是屏扇的核心,镂通雕“空城计”、“擒孟获”、“罗通叫关”等人物故事图。第三层镂雕瓶花、鱼藻、花鸟、博古等纹饰;第四层以通雕缠枝葡萄纹作边框,内置绢本设色水墨画和书法条幅;顶层雕饰花鸟纹。围屏两侧以屏座作固定,屏座底部为“T”形,上设立柱,柱头饰圆雕狮子戏球,立柱三面以通雕夔龙纹牙条作站牙,具有加固立柱的作用。整套围屏综合运用了镂通雕、浮雕、髹漆贴金和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法,题材丰富多样,雕刻精美,是难得的木雕精品。

(宣统三年)金漆木雕大寿屏(正面)
高303厘米、宽540厘米、厚5厘米
屏风为揭阳巨商吴子松后人为追念先祖创业之功所特制。全套共12屏,顶横肚、企肚、中横肚构成外枋栏,饰髹漆贴金通雕人物故事、江海水族、博古炉瓶等题材。内方栏饰花卉间寿字纹,中枋栏为松鼠葡萄纹。下屏肚为浮雕贴金人物故事图。垂角饰浮雕花卉纹。背面髹黑漆,无纹饰。二至十一屏大屏肚为金漆楷书吴子松家传全文, 由诰封奉直大夫、赏戴花翎、补用州判、谘议局议员、岁贡生陈乃勋撰写。诰授朝议大夫、赏戴花翎、候选知府、光绪辛卯科举人陈祺年手书。

(光绪十三年)金漆木雕大寿屏(正面)
高319厘米、宽564厘米、厚4.5厘米
这是为年届八十、阴阳两隔的东璧夫妇合庆大寿时特制的贺寿屏风,此时东璧先生已去世,故称冥寿,而其妻子谢太夫人尚健在,此为潮汕地区一种特殊的庆寿方式。全套屏风共12屏,各屏顶横肚、中横肚及首尾两屏的企肚组成外枋栏,嵌24件通雕花板,以民间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故事为题材。首屏、尾屏的企肚则饰以通雕人物故事花板。各屏的横肚、企肚均围以精细的卷草纹枋栏。下屏肚为浮突式,髹黑漆,边框饰金线。下横肚设突起的菱形开光,开光内以黑漆为地,绘饰花鸟纹,压角则为浮雕花卉纹。垂角为卷帘式,饰浮雕花卉纹。屏心沉雕隶体寿序全文并描金,寿序为广东全省水师提督方耀所撰,并由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钟德祥手书,笔法雄浑劲健。贺寿者有潮州府知府朱丙寿,潮州县知县周恒重,潮阳县知县刘秉奎、程锦文,潮阳县县丞金庆,潮阳县教谕梁国士,潮阳县训导曾廷栋,举人袁镇先,儒学训导陈魁梅等等,均为当地的各级官员或名望之士,由此亦可见寿主生前死后的荣耀。


(清道光)金漆木雕描金漆画西湖风景图大寿屏(正面)
高285厘米、宽528厘米、厚4.3厘米
寿屏是举行贺寿仪式时由众亲友定制,送给寿主的贵重礼物,规格大小不一,屏数少则6扇,多则14扇,多为双数,单数者较少见。大型寿屏可高达3米以上,往往综合运用多种装饰工艺,做工非常考究,装饰极其华丽。寿屏的装饰面一般分大屏肚、下屏肚、方栏、上横肚、下横肚等部分,装饰题材丰富多彩,布局主次分明,以大屏肚的大幅漆画和贺寿序为主体,外设一至三层方栏,屏头、企肚、横肚、下屏肚及裙脚多作精细华丽的雕饰,所嵌饰件工艺形式多样,或镂通雕,或高浮雕,或剔地浮雕,还有黑漆描金漆画等等,其中首尾两屏装饰最为精美。大型寿屏还配有一对精美的狮子,俗称“屏头狮”,设置在屏风左右两侧,显得更加气派。门肚的正面多手写或雕刻贺寿文(又称寿序)。贺寿文的末尾多题写献寿者姓名、籍贯、科举等第、功名记录、官衔职位及与寿主的关系。祝寿时,小寿屏一般设在神龛前的神桌上,大型寿屏则设在祠堂大厅上,呈“八”字形展开,寿屏前设筵席,大宴宾朋,充满喜庆气氛。

(清末)六角形宣炉罩
长41厘米、宽41厘米、高48厘米

(清代)金漆木雕人物花鸟纹香架
长39厘米、宽22厘米、高17厘米
香架是潮汕地区民间祭神祀祖时,用于插香的器物,大小不等,精粗有别。此香架为插屏座式,雕刻艺人以通雕、剔地浅浮雕和圆雕等多种雕刻技法来处理不同的装饰部位,左右两侧座墩和横栏板上的图纹为浅浮雕,而柱头则以圆雕成形,局部作镂通雕;两立柱间嵌饰三块通雕人物、花鸟纹花板,雕工精细。架上装两个漏斗状铜管,作插香之用。

(清末)金漆木雕烛架
高160厘米、宽42厘米
烛架是祭祀器具的一种,潮汕地区俗称之为“一品红”,由座、瓶身、烛插三部分组成,瓶身外表多浮雕人物故事、花鸟博古等纹饰,中间穿孔以便安装烛插,烛插上设锡盘,祭祀时作擎烛用。平时置于大香几左右两侧,祭祀时明烛高擎,满堂红艳,故又称为“满堂红”。此烛架造型新颖别致,雕工精美华丽,是大型木雕器具中难得的精品。

(清乾隆)木雕香炉 
长48厘米、宽33厘米、高72厘米
香炉是放置于神案前的祭祀器具之一,造型似鼎,盖钮多雕成狮子形,故又称为香炉狮。中空,四周留有空隙,祭祀时将香料放在铜炉内点燃,然后放进香炉狮内,香烟从四周的空隙缭绕而出,满堂生香。此香炉四足翻卷,腹部正背两面各镶嵌“鲤鱼跳龙门”、“博古纹”长方形镂通雕饰件;左右两侧各设一个镂通雕缠枝花卉纹炉耳,高高耸起;腹部下方四面设锦地开光,开光内以铁线描金漆画工艺绘博古静物;炉盖以一神态威猛的圆雕狮子为主体,三只活泼可爱的小狮在其身旁嬉戏。整件器物造型典雅庄重,美观实用。

(清代)木雕龛前瓶花 
长24厘米、宽13厘米、高61厘米
龛前瓶花是潮汕地区传统祭祀器具之一,使用时摆放在神龛前的两侧。此件瓶座部分为六棱形,腹部以黑漆为底,绘饰人物故事、山水图金漆画;肩部饰金线,左右两侧浮雕对称式双狮耳,颈部绘花鸟博古纹金漆画。瓶口开隼眼,以整块木料雕刻菊花、茶花、石榴、牡丹等花卉为一束,安插在瓶座上。花束以圆雕、镂通雕、线刻和髹漆贴金等工艺制作而成,精致华贵。

(清末)圆雕洋人贡碟
长9厘米、宽8厘米、高15厘米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和掠夺中国,引起人们的憎恨和蔑视,潮州木雕艺人把人们的这种憎恨和蔑视的情绪巧妙地表现在木雕作品中,此对贡碟的圆雕洋人形象就是典型的一例。器身上两个西洋人物均曲膝弯腰,手持拐杖,头戴礼帽,足蹬长筒靴,腰插弯刀、小旗,随身带着葫芦,一副掠夺者的形象跃然而出。艺人将贡碟的承盘安放在洋人的背上,充分表达了时人对西方列强的不满情绪。

(清代)三牲贡台
长45厘米、宽80厘米、高47厘米
三牲贡台为祠堂内使用的祭祀器具,造型多种多样,以六角形最为常见,一般由底座、托盘两部分组成。底座四周多镶嵌精细的贴金木雕饰件,题材多种多样,主要有人物、花鸟、博古等。装饰考究,制作精美。祭祀时,将贡盘置于大神龛前,摆上猪牛羊三种祭品,进行祭拜。此贡台为六角形束腰须弥座式。黑漆描金底板上,六个饰有压脚狮子的座足支撑着须弥座,足间裙板饰玲珑的花卉纹。器座束腰部位六个立面镶嵌了十多件题材各异的通雕花板。座面上为六角形托盘。整件器物雕镂精细繁复,黑漆框架与贴金饰件互相衬托,显得既庄重又华丽。

(清代)糖果架
长59厘米、宽13厘米、高52厘米
果架呈阶梯状,以黑漆隔条作框架,构成19个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装饰带,镶嵌人物博古、江海水族、瓜瓞葡萄、吉祥动物等多种题材的通雕花板。造型独特,风格庄重而又富于变化,显得灵巧通透,充满生机,充分展示了木雕匠人的精湛技艺。

(清代)开光人物花果纹糖果架
长85厘米、宽18厘米、高59厘米
木雕艺人别出心裁地将糖果架设计成展卷式,通体以推光黑漆隔条分作26个宽窄、大小不等的装饰块,嵌饰锯通雕、通雕、多层镂通雕花板,融人物、花卉、瓜果、博古、瑞兽等多种题材于一体。正面10个透窗呈对称式排列,使整体的装饰性和空间感大大增强,充分展示了木雕艺人的奇思巧艺。

(清末)山水人物长方形馔盒 
高35厘米、宽35厘米、厚16厘米 
馔盒以镂空通雕髹漆贴金和金漆画做修饰,三弯外翻足束腰座,“山”字形碟架,前后两面作书卷式布局,一面饰通雕人物故事,另一面饰鹤鹿、博古纹。盒盖饰铁线描金漆画山水图和“鸿门宴”故事。

(清代)木雕人物、群狮、金漆画人物图菱形馔盒
高29厘米、宽22厘米、厚14厘米
馔盒综合运用镂通雕、圆雕、髹漆贴金、黑漆推光、金漆铁线描等工艺制作而成。器座的六边形底板髹黑漆并描金线;座足为翻卷式,足间牙板浮雕卷草纹;座面一侧镂通雕太狮少狮,另一侧雕“羲之爱鹅”图。顶部为菱形托盘,共分8格,转角处饰圆雕牡丹花形柱头。盒盖为棱形,外表髹黑漆,以铁线描工艺精绘祝寿图及人物山水、博古花卉、喜雀闹梅等纹饰。馔盒造型优美,雕工细腻,其铁线描金漆画尤为精湛。传统的潮州铁线描工艺一般是先在黑漆推光板面上绘图并贴金,然后用尖细的铁笔勾勒图案花纹的轮廓和细部,金漆画在黑漆底色的衬托下,显得艳丽夺目。
 

(清代)人物花鸟长方形馔盒
长28厘米、宽14厘米、高38厘米
馔盒是潮汕地区民间传统祭祀活动中用于盛放祭品的器物,一般由底座、盒盖、果盘三部分组成,造型常见的有长方形和菱形(又称龟背形、榄形)两种。平时置于家中厅堂的几案上,祭祀时将馔盒摆放在神案上,取出果盘,盘上放供果,进行拜祭。此馔盒为长方形,束腰式器座饰以卷草纹,足下压圆雕卧狮,足间牙板为通雕喜鹊闹梅纹,五个小果碟作对称式排列,高低起伏,碟架四周通雕福、禄、寿三星及夔龙、鱼藻纹。盒盖四周为多层镂通雕人物故事图花板并围以通雕卷草纹枋栏。雕工精细入微,人物形象生动,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金漆木雕描金漆画屏门
通高300厘米、宽424厘米、厚5厘米
潮汕地区传统建筑中的屏门是庭院内大厅与天井或檐廊之间的构件,主要起隔断的作用,每套由6-10扇组成,具体视空间跨度而定,形制灵活多变,但必须是偶数。此套屏门共8扇,每扇结构相同。顶横肚、中横肚分别饰以精细的描金漆画,所绘或为吉花祥鸟,或为炉瓶瓜果。上门肚饰通雕花鸟纹并以圆钱纹作衬地,构图疏密有致,刀法细腻流畅。边框外以双菱形及朵花纹卡子花作点缀,显得玲珑剔透,风韵秀雅。隔肚则浮雕变形夔龙纹。下门肚饰描金人物山水图,近处房舍俨然,人物生动,远景则群峰耸立,气势不凡。下横肚浮雕婉转柔媚的花卉纹。整套屏门构思巧妙,制作精细,装璜华丽,堪称屏门中的精品。

(清代)通雕梅花螃蟹纹梁托
高17厘米、宽45厘米、厚13厘米
潮州木雕对题材的选择及组合安排,着意于传达某种美好意念,而不完全符合实际生活,此件梁托即为其中一例。作品运用通雕技法雕刻而成,以屈曲欹侧的梅树为架构,中部雕一仰腹的螃蟹,一螯持笔,一螯持瓜蒂,暗寓“必登甲第”之意,表达了科举时代人们对功名的追求。

(清代)通雕蟹篓形梁托
长38厘米、宽28厘米、厚16厘米
地方风物是潮州木雕的常见题材之一,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从清代开始,潮州木雕已把当地常见的蟹篓作为表现内容,但以通雕蟹篓作建筑构件则较为少见。木雕艺人在梁托上镂雕一个略为倾侧的蟹篓,然后以蟹篓为中心,在口沿、篓身及底部雕出五只形态各异、生动逼真的螃蟹,外围以树枝环绕,作为烘托陪衬。六角形透孔、编织纹、篓绳等细部处理精致入微,酷似现实生活中的竹编蟹篓。整件作品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清代)圆雕狮子形梁托
高22厘米、宽35厘米、厚10厘米
梁托是位于上下横梁之间的构件,主要起着顶托加固的作用。此件梁托为圆雕狮子形,昂首张嘴,尾部耸起,足爪刚劲有力,形象生动可爱。潮州木雕狮子特别讲究头部的形象刻划处理,故有“十分狮子九分头”的说法。

(清乾隆)通雕葫芦荷花纹穿插枋
长61厘米、宽22厘米、厚7厘米
穿插枋是位于抱头梁之下,连接檐柱与金柱,横贯檐廊的枋材,主要作用是拉结檐柱和金柱为整体,两端用透榫与柱相结合。此件穿插枋透雕彩绘葫芦、荷花纹。雕工古拙,线条有力,具有清代中期潮州木雕的风格。葫芦乃八仙之一--铁拐李随身之物,为“暗八仙”的一种,有祝颂长寿之意。


端砚



嵒华四象砚
清光绪。老坑大西洞石。砚额篆书铭:“嵒华四象砚”。砚侧铭:“白鹤啄松,青牛眠草;瓜瓞垂实,猕猴捧桃。光绪癸巳,大西洞石,禺山闲叟得之。”光绪癸巳即公元1893年。

桐叶形砚
清光绪。老坑石。

荷叶砚
清光绪。老坑大西洞石。


壶形砚
清乾隆。老坑石。
 

夔纹长方砚
清乾隆。麻子坑石。双面砚。

雕花瓜形砚
清同治至光绪。老坑石。

鱼形砚
清道光。老坑石。砚背铭文:“青青柳,贯之鱼,洋洋洒洒,应亦忘乎江湖。道光乙未年,芷乡属,弇山铭,秋梧书。”下刻“何凤”印。右方有“紫藤花馆珍玩”印。道光乙未为公元1835年。

仿古纹饰砚
清乾隆。麻子坑石。

阮元砚
清嘉庆。麻子坑石。砚背刻隶书铭文:“自有天然砚,山林景可嘉。诗题桐叶茂,笔点石闌斜。杜公佳句在,珍重碧笼纱。亚字非无用,端溪不必夸。鼠须滋雨露,麟角染泥沙。

蚌壳砚
清乾隆。老坑石。

竹节砚
清乾隆。老坑石。砚右侧刻铭:“既琢囗磨,成此有斐。爱尔犄犄,宜配君子。廷璋。”砚左侧铭:“嘉庆丁巳。”砚背刻:“虚心”、“石不能言最可人”。嘉庆丁巳即公元1797年。


佛手砚
清乾隆。老坑石。


仿唐八菱镜砚
清乾隆。老坑石。

清嘉庆至道光(公元1796—1850年)
长19.3厘米 宽13.3 厚2.5厘米
杂坑石。色青紫带黄。砚左侧有铭文:“重岩中,足清风。.扇不摇,凉气通。明月照,白云笼。独自坐,一老翁。寒山大士句,里甫居士书为研铭。”砚背随自然形状巧雕山中面壁图。
谢蘭生(1759—1811),字佩士,号澧浦、里甫,广东南海人。克承家学,主持越秀、越华、端溪等书院。工诗善画,尤精鑑别。
 

居巢作画砚
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
长19厘米 宽20厘米 厚2.5厘米
古塔岩石。石色紫稍带赤。有翡翠纹。砚作荷叶形。砚背有铭:“叶田田,滴露研。含毫命素尘不沾。梅翁作画砚,老鼎铭。”鼎铭,乃张嘉谟字,张敬修侄,东莞人。工花人物,从居巢学画。居巢(1811—1865)。字梅生,番禺人,入广西按察使张敬修幕,得与客居桂林环碧园李秉绶家之宋光宝、孟覲乙交往,师其没骨法。1856年随敬修返东莞可园,并教嘉谟书。此砚曾为广东画家卢子枢(1900—1978)所藏,并附有图说一张。


杂项


牙雕石榴
清中期
高10厘米 宽8.5厘米
此件以石榴为造型,采用圆雕手法雕琢而成。主体为一个大石榴,其外镂雕枝叶花蕾及小石榴,石榴果因熟透而自然裂开,露出一粒粒饱满的石榴籽。花果、枝叶的形态,质感十分逼真。
 

牙雕佛像头

高30厘米  宽15厘米
头像空心圆柱状,双目垂视,鼻挺直,嘴角微呈上翘,神态安祥,耳戴如意云头珠饰耳环,高领襟,饰菊花、云纹。头戴冠,,饰四组纹样,正中透雕头带光环、足踏莲花,祥云环绕的三佛像,两侧各饰一人,面向三佛做合十礼佛状,四周衬以祥云,冠的后面刻透雕折枝牡丹花,头像的底足饰一圈细浅花卉纹饰,发髻和部份冠、服都用茜色装饰。

铜胎画珐琅庭院人物碟(广东珐琅彩碟)
清中期
高3.3厘米  口径16厘米 底径10厘米
一组四件,均为铜胎,敞口,浅腹,圈足。碟内涂施白色珐琅彩为地,然后以各色珐琅彩绘中国著名古典爱情小说《西厢记》中张生与崔莺莺在丫环红娘的帮助下从初遇到相会的四个场面。碟外壁彩绘缠枝葡萄纹。色彩淡雅,布局疏朗,人物神态生动自然。底足以红彩手书“竹居”单框堂名款,并饰一圈夔龙纹,当是私人定制之物。

通雕七贤进京图屏风窗花
清乾隆
长74厘米、宽37厘米、厚5厘米
“七贤进京”是潮州木雕艺术的著名题材,它把潮州历史上不同时期科举登第、进京为官的七位乡贤的故事融合浓缩在一起,寓海滨邹鲁连科登甲之意。潮州七贤有二说,一为前七贤,即宋代的许申、张口、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一为后七贤,即明代的林大钦、翁万达、萧端蒙、郭之奇、黄奇遇、许国佐、罗万杰。

广珐琅花卉福寿八宝双层馔盒
清乾隆
高11厘米  口径34.5厘米  底径33厘米
铜胎,圆形,直壁,圈足微撇。攒盒以铜胎画珐琅工艺制作。盖面微鼓,纹饰分四层,由内至外依次饰“五蝠捧寿”、折枝花卉、缠枝西番莲间“佛八宝”、折枝花卉纹。盖、盒外壁均饰杂宝纹间缠枝花卉纹。圈足外饰缠枝瑞草。盒内8个扇形碟、1个圆形碟组成一个攒碟,碟内饰花卉纹和金色寿字纹,外壁一圈蝙蝠纹。上盒纹饰既有传统的福寿、八宝纹,又有线条奔放、西洋味十足的番莲纹,装饰华丽,构图繁复,色彩鲜艳,取意吉祥。是清乾隆时期广州画珐琅的典型产品。

剔红开光山水人物图海棠形瓶
高32、口径12厘米
清乾隆
瓶体雕刻以腹部的四个开光为主纹,开光内分别雕琴棋书画、山水、人物;口、颈及圈足边沿经回纹、蕉叶纹、勾莲纹等多重纹饰作衬底。整体设计主次分明、疏密有致。

通雕苦瓜形纸媒筒
清代
高29厘米、宽10厘米、厚5厘米。
整体造型是以一条大苦瓜镂空成香筒形状,作者并没有把瓜的全部外表雕刻出来,而只是精雕细刻瓜的尾部,以局部体现整体。同时,在其省去的瓜身部位及背板雕刻缠枝茂叶、小瓜等,使大瓜缠小瓜、瓜瓞绵绵寓意子孙世代相传的吉祥涵义,在这小小的体积上,苦瓜的枝、叶、果实都刻画得淋漓尽致。作品构思巧妙,寓意深刻。

木雕罗汉像
北宋庆历八年
通高52.5厘米
半跏趺坐,右足踏座,左足平趺,头右侧,右手托颐屈置于右膝,左手自然放置左腿上。座实心,正面刻有“庆历八年正月第一厢第一届,女弟子谭一娘,舍尊者一位入南华祥寺。永乐二十年□月,曲江河西信官董□□重妆。成化十七年正月,弟子萧道聪重妆饰”铭文。

红缎广绣凤纹女裙
民国
长90厘米  腰围78厘米  下摆138厘米
广绣凤纹裙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婚礼时新娘所穿的服装。此裙上窄下宽,以红缎为面料,并选用枣红、玫瑰红、大红、橙红、鹅绒黄、蓝、绿、等十余种丝线以及大量的金线,采用钉金、平针、打子、钉针、叠鳞针、盘金等多种剌绣针法绣图案纹饰 。整幅裙面分隔成四个装饰面,每面均绣凤朝牡丹纹,用色彩艳丽的丝线由内向外、由深到浅分层乡出牡花瓣、叶片,花蕊为打子绣。以盘金绣技法绣花叶枝杆并勾勒出花瓣、叶片的轮廓;双翅平展、两尾飘扬的金凤纹全部使用金线,以钉金和叠鳞绣技法绣制;裙的下摆以金银线绣一圈山石状的波浪纹和一圈滚边,滚边下饰有用金银线制成的附饰。

镂雕人物柱花卉十五层象牙球

高50厘米  底径13厘米  球直径12.4厘米
象牙摆件由圆形座、多节柱身、托盘、牙球等多个部分嵌接组合而成,综合运用圆雕、浮雕、剔地隐起、镂通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底座雕饰云龙、菊瓣、折枝花卉和连珠纹;多节柱身由下至上雕“麻姑献寿”、镂空通雕九层龙纹转心球、雕花束腰圆筒,并以实心竹节柱相连接。柱顶素面托盘上为十五层镂空雕花卉转心球。作品造型新颖,构思巧妙、雕工精湛,充分展示了广州牙雕的高超水平。
 

掐丝珐琅花卉纹炉
清中期  广州
高17厘米  面宽17.2厘米
炉身为瓜棱形,直口,棱形足,曲折式提梁。铜胎镀金,炉身以蓝色珐琅采彩为地,用双勾法掐勾纹饰,内填红、白、绿、黄等珐琅彩。腹壁饰如意、西番莲纹;盖面作镂空装饰,中心设海棠形开光,内饰通花荷塘双雀图,开光外饰通花缠枝莲纹;盖沿以红、蓝彩绘火珠纹。提梁与炉身相接处贴饰铜镀金“吉庆有余”纹花牌。手炉为冬天暖手用,此手炉豪华考究,当为富贵人家所有。
 

蚀刻赭色庭院养蚕图玻璃画片
清代  广州
高33.2厘米 宽43.5厘米 厚0.2厘米
画片为长方形,采用蚀刻技法制作而成。以乡村妇女庭院养蚕为题材。画面左侧为庭院一角,院落内修竹摇曳,围墙外一简易草棚临溪而建。草棚内,六名村妇分成两组,一组在整理桑叶,准备喂蚕;一组似在检查蚕茧。画面布局合理,写实逼真,颇具工笔画韵味。清代晚期,这类以中国传统生产、生活为题材的玻璃蚀刻画深受西方人士的喜爱,成为当时的外销商品之一。

缂丝花卉轴
清乾隆
纵:191.8厘米 横98.2厘米
缂丝花卉轴杏色地,画面用十余种色线缂织树木、柴薪、五蝠,月季、寿菊、水仙、竹、灵芝散生在溪水潺潺的山石间,此件缂丝轴采用了缂织与着色相结合的手法,先用通经断纬的方法缂织树木、花卉、山石的轮廓,然后用色笔添染各种细节。

铜镀金珐琅葫芦式三星献寿转花钟
清中期
底座为椭圆形,内有机械装置,腹壁上下两边饰五彩花卉纹,正面以珐琅彩绘风景画,中间设两扇活动门,门内有牙雕福、禄、寿三星,两侧面为水法布景。底座上突起铜镀金珐琅平台,平台上平铺水法,四角有转花;中心竖葫芦式扁瓶,瓶身饰珐琅彩折枝小花,下腹有二针时钟,上腹有料石转花。在底座后边上弦,玩意启动,乐声中,门启开,福、禄、寿三星和所有的水法、转花都同时转动,两侧似瀑布,平台像起伏的波涛,葫芦式扁瓶仿仿佛浮动于水中,寓意“四海升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