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公安局:劝“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7:56:27

劝“忍”

 

 在中文词语中,与“忍”有关的句子广为人知,“忍气吞声”、“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是可忍,孰不可忍”、“忍辱负重”、“小不忍则乱大谋”…等等。更有不少人把“忍”作为座右铭,用于警示日常行为。

我们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友善温和的,换言之,每一个人的本性都是忍者,正如中国经典文宝《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的述句一样:人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所处的环境和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也就有了能忍与不能忍的性格差异。

“忍”是明智之举,是消除一切矛盾和烦恼的良方,在现实生活当中,不管发生任何事情,如果能以忍让的心态去对待,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其实,我们每一个凡人,无时不在忍让之中,对待世界上的所有千差万别现象,你已经是在忍让着,对待上司的指使,你正在忍让,哪怕是对待婴儿的啼哭,你也是在忍让…。没有忍让的社会是不可想象的。

“忍”是一种智慧和策略,同样也是一种能力,它是衡量一个人修养程度的标尺。大凡能忍之人都能受到尊重,朋友遍天下。

“忍”是调和各种矛盾的法宝,“忍”的背后包含的是融洽友好和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谦让,所以,“忍”是人们和睦相处的前提。

“忍”是成就大业的必要条件。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韩信的“跨下之辱”在历史上成为典故,“头悬梁、锥刺股”的典故同样是脍炙人口的成功事例。众所周知,中国历代君王无一不是在忍受着人世间的艰辛磨难或割舍亲情的痛楚而成就大业的,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也不例外。

“忍”是解除矛盾和纠纷的钥匙,清代名臣张英为人处世也很注重忍让。有一年他老家修墙与邻居争地,家人去信张英,想借势把邻居压一压。张英读信后回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领会其意,让出地界三尺。邻居见此情也让出地界三尺。结果,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张英的名字和六尺巷的佳话被世代传颂。

 我佩服那些能忍之人,比如那些因国家政策调整而下岗失业的人员,他们忍受着未能享受养老保险和失业经济补偿的待遇,默默地在街头摆地摊养家糊口,还忍受城管对的无端刁难,尽管如此,他们依然循规蹈矩,自食其力。不给国家蒙羞,在国家需要时仍然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支持。那些在贫困山区村屯教学点的教师,他们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又无法享受到阳光工资,尽管如此,他们没有因此而为自己的职责打折扣,仍然默默地耕耘,忘我地工作,为贫困山区培养后备人才呕心沥血,更没有聚众上访。正因为有太多的类似忍让者,才使我们这个社会暂时维持稳定状态。

在有的人看来,“忍”是屈服,是软弱者的行为,忍者有失大丈夫的风度,然而,我们作为一个凡人,在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面前,根本什么都不是,更谈不上强者之词。就以本人为例,由于我的性格直率、暴躁,是一个最不能忍之人,所以才落得个到处碰壁、自寻烦恼、失意而返的下场,倘若能忍一丁点,就不至于如此沉落,在此不堪重谈。

事实上,在民主、法制、监督尚未健全的社会里,民主权利受到限制,人们除了“忍”就再无其他选择,在独断专行、贪污受贿、买官卖官、以权谋私、公车私用、欺上瞒下、公款吃喝嫖赌…等等腐败现象面前,老百姓是无助的弱者角色,只能是敢怒不敢言,谁又愿去做“螳臂当车”的傻事呢?不忍又奈何?

不管我们周围的环境如何复杂与变迁,我们都要生活下去,而生活都是要依赖于环境的,作为老百姓,我们要做到的无疑是要适应周围的环境,所以,面对活生生的现实,我们每个人都要调剂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大事讲原则,以理服人;小事讲风格,忍让宽容。这样,我们才能经常保持精神愉快,有益健康长寿。

“忍一时风平浪尽,退一步海阔天空”。劝君凡事忍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