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七区建设投资公司:要做高附加值的产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0:31:14

要做高附加值的产品--新和成的成长

2005年06月28日11:27  
发表评论(0)支持(0)反对(0)
  • 浏阳花炮涨停内幕…
  • 大盘暴跌 谁在做空?
  • 洗盘结束短线暴涨黑马
  • 市场中期底部是否来临


  新和成的成长一开始就踩准了"进口替代"的鼓点。

  创办于1988年11月的新和成,最初是浙江新昌县两所中学凑钱合建的校办工厂。厂长胡柏藩是在尼姑庵、水帘洞改建的大市聚职业中学教书6年的化学老师。创业维艰,胡柏藩的启动资金,是月工资只100来块的老师们东拼西凑借来10万块钱,利息是一块钱中抽取两毛四。带着信任和赢利的双重压力,也囿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胡柏藩选择的第一个产品是成本低、见效快的酒精,只需把制药厂胡乱排放的废酒精重新分离,原料不要一分钱。

  1989年4月,几个年轻人在不到100平米的简陋工棚中生产出了酒精产品。正好赶上欧美对中国的经济制裁,酒精在进口大幅萎缩的情况下变得相当紧俏,从每吨1000元涨到3000多。七个人的校办工厂,第一年就挣了十万块,顺利挖到第一桶金。

  酒精生产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进口替代"。不过新和成"进口替代"的产品战略,却是在胡柏藩收集废酒精的过程中萌生的。为了收集酒精生产原料,胡柏藩跑遍了上海的大药厂。看到人家的产品一公斤几千块,自己的产品一吨也只有几千块,胡柏藩很是感慨。上海第二药厂的师傅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还有几万块一吨的,胡柏藩颇受刺激。

  "要做就做附加值高的产品,"胡柏藩下定决心。但是一个山沟沟的校办工厂,当时不过30来人,最新最大的产品不敢做也做不了。只能有选择地模仿跟进国外最新推出的产品。经过反复研究,胡柏藩决定开发腹泻类药物诺氟沙星的中间体乙氧甲叉。这种新产品当时完全由德国赫斯特公司垄断,国内需求量很大却完全依赖进口,售价一度高达每吨14万元。但是技术上只需要两步反应,实际开发难度不算太高,胡柏藩觉得有把握。

  1990年,新和成的乙氧甲叉研发成功。怀揣着第一个新产品,胡柏藩先是敲开了附近仙居制药厂大门,又到上海、北京、太原等地药厂四处推销。起初谁也不相信胡柏藩手上的样品是自己生产的。不过经过反复化验和实地考察,产品很快得到这些国营大药厂的认可。新和成的乙氧甲叉每吨成本5万元,售价为每吨8万元。低廉而过硬的产品迅速占据德国产品在中国的领地,当年销售量接近30吨。不过,真正让新和成打开局面的还是出口。

  1991年,在一次医药行业展销会上,一家杭州外贸公司闻到了乙氧甲叉的味道,双方一拍即合,签下新和成第一份海外定单。发货前夕,来自香港的中间商颠簸了一整天,晚上9点才找到新和成简陋的工棚,打着手电筒检查产品和包装上的标签。第一柜发到海外,随即定单增加到每两个月一柜,新和成立即扩产,当年产销突破200吨,利润超过100万。1992年,新和成的销售额就突破了1000万。

  "这个产品的开发成功,把我们真正带进了一个新兴化工领域,带到国际市场,"胡柏藩喜不自胜。随后几年,新和成不断提高乙氧甲叉的产量、规模和技术工艺。乙氧甲叉的市场份额和技术壁垒迅速提升。截至目前,已经占据全国乃至全球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上一个新产品就上一个台阶

  初战告捷,胡柏藩更加看准了进口替代的巨大空间。西方化工巨头通过新产品的研发和垄断获取巨额利润,我国进口的很多新产品都需要技术跟进和市场替代。替代进口的成本和风险比新产品研发低,利润空间却很大。胡柏藩悟出了自己的发展思路,并在和大药厂的频繁合作中掌握了这类产品的信息。这一次,他瞄准了维生素E的中间体--主环。

  和乙氧甲叉一样,生产维生素E(VE)的两大中间体主环和异植物醇也是依赖进口的新产品。而且长期被罗氏和巴斯夫垄断,价格高达40万一吨。国内制药厂想多买都买不到,外汇又要经过层层审批,进口极不放方便,市场需求却日益增长。当时的上海第二制药厂利用进口的装备,已具有一定的异植物醇生产能力,但是主环在国内仍是空白。另外主环的反应过程比较短,装备要求比异植物醇低,胡柏藩决定先从主环入手。

  毕业于绍兴文理学院的胡柏藩找到母校的老校长,把读研留校的师兄商志才借调到新昌,负责VE主环的研发和乙氧甲叉的工艺改进。并且给了他最好的待遇--一间房,一台电视和一辆自行车。商志才潜心研究三年,1993年11月,VE主环研制成功。

  上海第二药厂又一次感到错愕,但是样品的指标和实地考察证明,这家不起眼的小厂确实又完成了他们没能完成的任务。几次试用之后,上海第二药厂逐渐放弃了主环进口,放心使用低廉的替代产品。但他们一年所用的量还不到20吨,新和成真正的突破,也是出口。

  年销售额约40亿马克的德国汉姆公司找上了新和成。他们驻广东的办事处代表在杭州展销会上发现了新和成。从诧异到考察到确信,双方业务往来日益频繁。这家大贸易公司每年在新和成采购的主环超过150吨,胡柏藩后来才知道。汉姆的信息非常灵通,他们从新和成采购主环,从俄罗斯采购异植物醇,再送到另外一家工厂合成维生素E,赚取巨大的利润。

  1995年,因为主环开发的成功和乙氧甲叉市占率的进一步扩大,新和成的销售额达到5000万。胡柏藩又到浙江大学"借脑",请来浙大两位博士和商志才一起研发异植物醇。1996年2月,国家级的新产品异植物醇投产,当年销售规模就达到1个亿。随着VE、VA等高难度的大项目相继上马,新和成逐步发展成为国内维生素类产品的一支重要力量。销售额不断攀升,去年已达到10亿元。"上一个新产品就上一个台阶,"新和成副总张平一说。

  90年代初,以罗氏、巴斯夫为代表的全球九大维生素企业就VE、VA达成秘密的价格卡特尔协议,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新和成在VE上的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维生素的价格联盟。企业年利润一度高达1亿元,连续几年名列绍兴出口创汇企业榜首。不过好景不长。1999年,美国司法部对罗氏等公司处以高额罚款,加上跨国公司恶性杀价竞争,维生素产品价格急速下滑,VE的价格从每吨30万一直跌到10万左右。持续三年的低谷导致行业洗牌,罗氏全线撤退,巴斯夫乘势扩张,以新和成为代表的中国维生素企业则成长为全球性的新生力量。

  "市场价格在不断变化,产品没有独占性,暴利时间会缩短,大家都会跟上来,"张平一指出。今天利润还比较高的产品,往往一两年就没钱赚了。产品价格处于低谷,原材料价格却不断上涨,能源又如此紧张,煤炭涨价,拉闸限电,出口退税也从原来的17%降到现在的13%,光三项主打产品就增加了3000万的出口成本。"企业面临着比较大的压力,"张说。

  为了保持赢利,新和成不断改进老产品的技术和管理,并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目前乙氧甲叉已经成为全球冠军产品,VE也占据全球20%的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是加强新产品的跟进研发,新和成急需融资推出更多的新产品。但是,"资金方面是很大的问题,"胡柏藩说。

  企业要做大还是要上市"有市场的产品很难选。产品选择非常准确,技术和市场也都有了,如果缺资金,就太可惜了。眼整整可以挣钱的,却没有钱买设备,"胡柏藩感慨道。

  新和成的每一笔发展资金都来之不易。第一笔钱是从老师们的牙缝里省出来的。1991年乙氧甲叉投产,是通过当县长的学生家长辗转请来新昌建行行长,才贷了15万元。后来乙氧甲叉扩产贷款500万,主环投产贷款300万,每一次都难上加难。异植物醇项目投产的时候,胡柏藩准备了三套方案,先找建行、中行,都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贷到款子;接着向人民银行申请发行债券,也没批准;后来还是没抱希望的第三套方案意外成功。国外一家公司非常看好异植物醇,双方签定一个补偿贸易的合同。外方一次性提前1500万,新和成分期分批提供产品,这才融到这一优质项目的启动资金。

  "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要看企业发展的速度,发展快的话资金需求量就很大,"张平一指出。银行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因为坏账很多,所以总是抱着怀疑一切的态度。"在整个发展历程中,贷款还是比较吃力的,"张平一说。尤其在企业还不大,但是需要比较大的资金时,更为头疼。企业在发展中碰到困难,比如市场降价很厉害时,银行也会害怕并收缩贷款,加重企业经营的风险。"企业要做大还是要上市,"新和成很早就有共识。

  然而新和成的上市之路却意想不到地曲折。

  1999年,新和成就开始筹备上市,是最早一批拟上创业板的公司。受证监会高科技企业优先上市政策的鼓励,新和成当年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并通过国家"双高论证"。

  2000年,由于创业板未能推出,新和成转向主板融资,却由于股份公司成立未满3年,直到2002年10月才向证监会申报发行材料。这时候,原先辅导新和成上市的大鹏证券,却出现通道周转问题,不得不改由华西证券担任主承销商。却又因为华西证券没有获得保荐人资格,不得不改换第一创业证券担任保荐人。上市时间一再耽搁。

  2003年4月,胡柏藩接到通知可以上发审会了,却又赶上北京非典。宾馆里人都没有,早餐也不烧,到处一片恐慌。非典让专家们真正了解到维生素的作用。5月23日,胡柏藩再次上发审会的时候,新和成获得广泛认同,顺利过会了。

  接下来的等待依然漫长。同时过会的企业差不多都上去了。2004年5月,新和成终于接到上市通知,前前后后已经五年过去了。尽管新和成总共做了9次材料,投入资金上千万,但是漫长的预上市时间也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新和成的净资产从1999的8402万增长到2004年的3.2亿,技术中心从省级升级到国家级,积累了一批专利和国家级的新产品,应收款、负债率等各项财务指标被严格控制,关联交易也从百分之几十下降到2.4%,很多上主板的企业资质都不如新和成。新和成无形中增强了竞争力,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小企业第一股。

  第一股效应大大缓解了新和成的融资难题,原本踩着红线的负债率大幅下降,企业资源急剧充盈,就连过去烧锅炉的老张,也因为资格老股份多即将成为百万富翁,而通常难得一遇的各银行行长,也频繁光临新和成至今仍蜗居在校舍里的营运中心。新和成明显进入了新天地。

  从罗氏、巴斯夫垄断全球维生素市场30年,到中国企业以成本优势和技术后发优势全面替代进口,成为全球维生素的重要生产基地,以新和成为代表的中国维生素企业,基本完成了追赶跨国集团的旧一轮竞争。但是新一轮更高层面的竞争,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