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门都是几点上班:雾化好钓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7:44
凡是喜欢玩台钓的朋友,在用饵方面往往都很重视饵料的雾化效果,因为饵料的雾化效果好往往诱鱼的效果就好,不仅聚鱼快聚鱼的层次也较广,因而常被钓友所青睐。但通过多年的用饵经历,我感觉到,雾化是把双刃剑,雾化效果使用的正确可以起到良好的诱鱼留鱼效果,而如果不能根据鱼情的实际需要,过分追求雾化效果,则会将鱼层、鱼口诱乱,给择口和提杆时机的把握造成错误的判断。
我们知道,在垂钓的开始时段,需要用较松散的饵料来频繁的抛饵,利用饵料的雾化效果不断的诱鱼进窝,这一点是玩台钓的基础知识,当发现已经有鱼进窝并已经开始上鱼了,这时候,就要看钓者对鱼情的观察了解和对雾化程度的合理把控了。那么,在什么情况下追求雾化效果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控制雾化效果呢?在此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应根据鱼群的密度用好雾化
    底钓鲫鱼的情况下,当还处在诱鱼阶段由于鱼群的密度还很小,这时候加大雾化效果快速诱鱼是正确的。良好的雾化效果可以更快的诱鱼聚鱼提高上钩率,但当你发现鱼群的密度已经很大,常出现有讯号而频繁空杆的时候(排除其他因素),很有可能是窝子里诱的鱼太多,而过分的雾化又促使鱼群被引兴奋而出现了“乱口”,它们常在窝子里上下翻飞来回蹭线,只抢食飘荡的细小颗粒而很少吃絮状的饵团,这样,经常出现的虚假讯号给择口带来难度。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就要及时控制饵料的过分雾化,应该一边适当降低抛竿频率,一边改“拉饵”为“搓饵”减少雾化,压制鱼群泳层控制鱼的兴奋度。特别是小鲫鱼较多的情况下,更要注意把握这一点。
    有一次,我初到一个公园里练杆,听讲里面小鲫鱼的密度很大,水深只有1米左右,开始,我习惯性的用拉饵抛竿诱鱼,不到10杆浮漂就有动静了,我没有追求上鱼而是继续抛竿想多诱一些鱼再钓,结果,没钓几条小鲫鱼就看到满窝的鲫鱼星,浮漂有讯号就是提空杆,很仔细地看漂想抓实口却很难,凭感觉是小鲫鱼发生了乱口,针对这一情况,我马上适当放慢抛竿速度,用饵方面改“拉”为“搓”,约5分钟过后,效果明显改善上钩率提高,并发生多次的“双飞”效果。
二、应根据鱼群的泳层用好雾化
    当你看到,当天的鲫鱼既有一定的密度又有变泳层追饵觅食愿望的时候,为了追求钓快鱼多钓鱼,你就应该采用浮钓方式来应对。浮钓鲫鱼除了在钓组和用漂上有针对性以外,你应该努力保持较大的抛竿频率、选择小比重饵料并将饵料开的软、散一点,充分发挥饵料雾化诱鱼的优势,使源源不断的微小颗粒将鱼群诱、留在中上层便于钓取。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饵料颗粒较大或开的较粘雾化效果差,就很难诱到鱼更难留住鱼。       
    前年的梅雨季节,我原打算到公园里钓鲤鱼,哪知道由于当天天气闷热,鲤鱼、鲫鱼、翘嘴多处于半浮头,而我所带的饵料颗粒较大比重也不对路,勉强浮钓鲫鱼、翘嘴效果不理想,饵料的雾化状态不好诱鱼的效果差,累了一天没钓几条鱼。第二天,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漂型和饵料性能,增加了雾化效果,一天下来鲫鱼和翘嘴被我“俘虏”了近3公斤,赢得附近的游客和钓友的赞许。我感觉,如果你是底钓鲫鱼并且鱼群的密度大,饵料的雾化效果可以不是太追求(只是上鱼慢一点并非不要雾化),但是如果是钓离底、浮钓,一定要追求饵料有很好的雾化效果,否则很难有好的诱鱼、留鱼效果。
    三、应根据鱼群的个体用好雾化
    我喜欢野钓,自然水域里鱼的个体大小混杂,要在这样的环境里钓取稍大的个体,也要用好雾化技术。常玩台钓的钓友估计都有这样的体会:在钓个体混杂的鱼群时候,用拉饵钓的人钓取的个体偏小但条数偏多,用搓饵钓的人钓取的个体偏大但条数偏少。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饵料的状态决定的。
    我们一般在钓取大一点个体的时候,常常是搓大饵团下水,而搓饵一般开的比较硬,这样饵料的状态是:大、硬、雾化效果差(搓揉导致),这样,小鱼吃这样的饵料较困难,或对这样的饵团不感兴趣,从而给个体稍大的鱼提供了机会,钓取大一点个体的机率就多。当你只为了追求乐趣不问个体大小或比赛钓条数的时候,你可以追求饵料雾化效果的最大化,将饵料开的软、散、小,这样的饵料状态对个体混杂的鱼都有很好的诱惑力,从而增加钓获条数增加乐趣。
四、应根据鱼群的“口相”用好雾化
    雾化状态的把握也要根据鱼群的口相即:“生口”、“猾口”情况决定。我感觉,在鲫鱼吃钩尚处在“生口”的状态下,可以适当增加抛竿频率和雾化效果,以保持窝子诱鱼的强度和诱鱼的持续性。而窝子里的鲫鱼如果已经处于“猾口”状态下,就要慎重使用雾化效果。过分的雾化所产生的无数细小颗粒在水体中飘荡,会使本已经容易见饵就兴奋的“猾口”鱼群不安宁,它们常会上下快速追食雾化后飘荡的微小颗粒而很少吃钩,从而给垂钓带来很大难度。
    我常能听到有钓友议论:“窝子里鱼泡直冒就是不吃钩,”。我通过观察发现,一是他们垂钓的泳层不对:配制的窝料里粉饵的比重过大,当打过窝子后,无数的细小粉状饵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底,这个过程中鱼群被饵料“雾化”到中上层追逐粉饵不下底,而他们基本上又是钓底的,结果,垂钓的泳层与鱼所处的泳层不对应,有鱼泡而无吃口就不难解释了。二是遇到“猾口”鱼雾化把握不当:有的钓友看到有鱼泡无口,错误地认为'鱼的密度不够,鱼多了自然抢食了’,于是加大抛竿频率诱鱼,结果,雾化的效果越强越是无鱼吃钩。我多次在钓鱼教学视频里看到,水底的“猾口”鱼多是喜欢吃窝子周围散落的细小粉状饵料,只有吃不到粉状饵料的情况下才吃钩上絮状饵团。这一点提示我们,在钓取“猾口”鱼的时候,一定要控制好雾化效果,将饵料开的稍软、粘一些或改“拉”为“搓”,只有尽量控制饵料的过分雾化,使鱼没有碎饵可吃,才会增加吃钩的机率。
    饵料较强的“雾化”状态具有很明显的诱鱼效果,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我们更要重视雾化效果的针对性,不能什么鱼情都一概追求雾化效应。“雾化”是把双刃剑,用的好可以 “伤”鱼,用的不好反而“伤”自己。根本的是要用好它,而要正确地把握好雾化技术就要求我们在钓中不断的观察探索总结经验,以尽快把握好雾化技术提高自己的用饵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