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证扣分当天能查吗: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6:52:48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评价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民族精神必以民族文化为载体,民族文化又以中国历史上优秀的语言文学作品最为精粹,学习古诗文,其根本意义也在此。通过学习,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在7~9年级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古诗文教学要按照新课标、新教材对古诗文阅读教学及评价要求进行,当下古诗文课堂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如诵读不够,解读感悟过深或过浅,强调教材中的古诗文忽略了“课外古诗词背诵”的积累,强调了死记硬背,弱化了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积累等,这些现象应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足够重视。

一、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长期以来,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似乎走进了一个怪圈:教师只向学生讲解翻译,学生只管记忆、翻译名篇名句,偏重于分析课文内容及写法特点,这种串讲加分析的教学方法,教法上面面俱到,结果是费时费力,最容易把学生讲得昏昏欲睡,既没有互动投入,也没有激情感悟。这种古诗文教学模式既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不能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全日制义务教育育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要求。

1.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课程标准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

  叶圣陶先生在谈论文言文阅读时,尽管没有“诵读”一词,但他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要养成熟极如流的看文言的习惯,非先熟读若干篇文言不可。”这段话表明他对诵读的理解是“熟读”、“成诵”。

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学生根据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与积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就能理解基本内容的文章。

2.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从新课标新教材对古诗文阅读教学目标,以及古诗文对人一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产生影响等角度来看,初中古诗文课堂阅读教学应该通过“诵读到位”、“大量积累”、“多渠道感悟”、“在运用中巩固”等教学策略,来完成古诗文课堂阅读教学的目标。

二、         初中古诗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实施

课程标准在“古诗文阅读的评价”中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新课标实施后,有些教师为了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的古诗文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这样一些现象:教师在介绍作家作品后,就让学生4人一组,1人念课文,1人解释词语,1人翻译句子,1人提问题。之后,分别找几个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这样一个学生“自主”“互动”式的学习过程,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由于是“各司其职”,每个学生在小组内只完成了四分之一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变成了“搭台唱戏”,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却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可见,离开了教师指导的学生自主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缺少了教师作用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是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教无定法,学无定法,但必须得法。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长廊中最绚丽多姿的古诗文,我们只有采取诵读、积累、感悟、运用等最本朴最实效的策略来教来学,才能让学生把古诗文中的名言佳句、规范表达等领悟在心,运用在手,才能将优秀古诗文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及所承载的民族精神内核镶嵌于灵魂,传承给后代,并使之生生不息、发扬光大。

1.古诗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基本原则

先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初步感知古诗文大意; 了解必要的文化、文学以及写作背景;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品析内容,在诵读的过程中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在品析美文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得到教育,识记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名句名断,并学以致用。对词语的解释不必要完全和教参上一字不差,解释只要能在句子中说的通,能理解文章意思就可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词语的意思进行推测,只要能讲得同就行。对句子的翻译,理解是关键,文言文的翻译讲究信达雅,对于初中学生能达到“信”的程度就可以了。对有些文言词汇的理解目前看来还是见仁见智的,强求学生统一似乎也是没有道理的的

2.诵读积累,培养语感

熟读经典,受益终身。教材中的古诗文,都是经典之作。通过熟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陶冶情感,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吸取优秀文化的营养,增添文化积淀,打好做人的思想 、道德、文化的底子,这才是诵读古诗文的真正目的所在。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记忆”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古为今用”,选择“诵读、记忆”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背诵古典名篇,引领他们把无意识记忆转变为有意识文化储备,使他们从小腹有诗书,在本国传统文化滋养中成长。

四川辞书出版社出版,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辞典》中对“诵读”解释是:“朗诵、吟诵、背诵,默诵等四种方式的合称。

古诗文的诵读要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在古诗文里,词语的选用、词的感情色彩、句式的选择以及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和语气的表达密切相关,诵读时就要把文句、诗句的语气传达出来。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以及有关感情的抒发。例如《唐睢不辱使命》开头一段是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纯属秦王的欺骗,“使人谓”“寡人”,足见秦王对安陵君的轻慢,要读稍重;“安陵君其许寡人”,体现出秦王的盛气凌人,要读得缓慢而重浊,表达出表面上是询问、祈使的语气,骨子里是威逼、强迫的语气,不易不行,非易不可。安陵君识破骗局,婉言拒绝,“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安陵君的态度和言辞看似十分温和,但不卑躬屈节,是面对虎狼之敌而采取的一种斗争艺术,所以用了委婉的言辞,要读得平和;“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坚决的态度,有理、有节,不失明君风度,要读得坚定有力。在诵读中传达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背诵应是理解基础上的背诵,理解必须从整体出发,从整体上去把握,如果东鳞西爪,一鳞半爪,不见全貌,理解必须是偏颇的,运用必然会闹出笑话。

3.理解文意,读出感受

古诗文的理解,包括对字词的理解,对语句的理解,对一层意思的理解,对一个段落的理解,对全篇(首)的理解。理解的基本原则应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就是说要因词解字,因句释词,因段解句,因篇解段。如果违背了这一基本原则,对诗文的了解就成了瞎子摸象,所以整体把握诗文非常重要。例如,《醉翁亭记》中心是记述亭名“醉翁”的用意,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全文分四段:首段写亭的所在,点出取名用意;次段写亭上所见四时景观;三段写亭周围人的活动;末段点出醒时作记。把握了中心,就好理解各段的意思;明白各段的主要内容,就好理解段中各层、各句的思想 ;弄清了各句的意思,就可以准确地理解句中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样就能做到准确地翻译文言语句,正确地概括句意、层意、段意以及主要内容、作者在诗文中的观点、态度作出准确的辨析和判断;也就能对学过的诗文进行一定的鉴赏和初步评价,并适当迁移运用于写作和口语交际。

4.沟通古今,学以致用

在古诗文教学中,“词汇”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文言文必须跨越的门槛。比如,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句式等等。对于这部分内容如果掌握不了,就根本谈不上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同时根据汉语言的特点,沟通古今,活学活用,让学生明白学习古诗文有利于表达的凝练与生动。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