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驾照如何年审:年鉴工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16:54
首页 > 研究会会刊 > 2006年1、2期合刊(总第45期) > 年鉴论坛    

1.办好科技年鉴 为编修科技史志奠定基础………………………………福建省科学技术厅
2.关于年鉴功能、体例和内容结构的改革探讨………………………………………张田俊
3.巧用电脑文字处理技巧 提高科技年鉴编修质量……………………………………张晓芹

  关于年鉴功能、体例和内容结构的改革探讨
河北省科学技术史志办 张田俊  

  盛世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编纂出版科技年鉴和史志是一项重要基础性科技工作。年鉴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性工具书。它以年为单位,一事一记,所有数据、比较物都是年度的,所收录的资料性现实性更强,讲究的是时效性以及如何更及时、更直接地为现实服务。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其反映的则是比较长的一段历史时期的积淀,续修周期长达十几年、二十年,有时甚至更久,注重反映较长一段时间内的事物兴衰起伏、成败得失的规律和趋势,为现实的服务作用较为间接。但年鉴和志书同为史志类资料,从体例上来说,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的共性决定了年鉴成为续修志书的重要参考书的必然性。朱佳木同志在全国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年鉴是地方志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可及时为现实服务,弥补志书出版周期长的不足,又能为续修新志积累资料,培养人才。”因此,把编好科技年鉴与续修科技志工作联系起来通盘考虑,既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2006年5月18日,温家宝总理签署了国务院第467号令颁发《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做好地方志编纂工作,并把年鉴编纂纳入了史志序列。我省科技史志的编纂,主要是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由省科技厅牵头编纂科技专业志,即《福建省志·科学技术志》,并纳入全省地方志的整体编纂计划。

  首轮《福建省志·科学技术志》于1985年开始动员和筹备,1987年10月正式成立了科技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历经十年,已于1997年出版发行。首部《福建省志·科学技术志》上溯不限,下限修至1990年,共100多万字,主体志共设8篇(《基础科学研究》、《农业科学技术》、《矿产与能源科学技术》、《工业科技与新技术应用》、《公用工程科学技术》、《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科技队伍与科技管理》、《科技群众团体与活动》),记述了福建省的自然科学与技术活动,以及人员机构、团体和科技管理等。2005年2月25日,我省召开了“全省地方志工作会议”,全面部署新一轮修志工作。我省科技厅继续牵头承担《福建省志·科学技术志》的续编工作,其断限为1991年至2005年。

  由于福建省首轮科技志结束之后,新一轮科技志还没有正式启动,原有科技志的工作机构也已解散,科技史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一度中断。为了及时、客观记载全省科技发展情况,弥补志书出版周期长的不足,并为新一轮科技志的续编奠定基础,福建省科技厅决定编纂《福建科技年鉴》,每年一卷,逐年排序出版,至今已编纂出版了6卷(2001~2006卷)。

  一、《福建科技年鉴》的编纂情况与特点
  《福建科技年鉴》是作为福建省大型、权威的科技编年史册和资料性工具书,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主办、《福建科技年鉴》编委会编纂。全书篇幅基本保持在每卷80~85万字,分为正文、附录、图文宣传(彩色和黑白图文资料)和声像资料(光盘版)四大部分。正文设类目、栏目、条目三个层次,以条目为基本单元。类目基本保持不变,现主要有特载、科技管理、区域科技、行业科技、高校科技、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科技进展、表彰奖励、科技人物、科技统计、文献法规、大事记等13个大类。

  6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以存史资政和服务社会为宗旨,力求做到“全面、准确、简明、规范、权威、实用”,基本实现了图文声像并茂,也从编纂形式与工作机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具有福建特色的道路。

  (一)起步迟,起点高。与兄弟省市相比,我省创办科技年鉴的时间比较迟。2001年开始创办时,不仅有全国性的《中国科技年鉴》,还有上海、江苏、北京、广东等省级科技年鉴,以及我省的福州、泉州和厦门市等也编辑了科技年鉴。除此之外,还有数以千计的由各级政府主办的综合性年鉴和由各行业主管部门主办的行业性或专业性年鉴。所有这些先行一步的各种年鉴,都为我省科技年鉴的创办工作提供很好的学习借鉴。但是,我们并不停留在机械地模仿,而是明确提出要把目标定位在创一流、办精品上,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给予充分保证。尽管第一年我们经验不足,时间也较紧,我们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比如,着眼大科技,内容涵盖科技发展各个方面;采用大开本(大16开),使之与国际接轨;配套电子版,把全书内容收入光盘。因为这三个点在当时,甚至在现在全国年鉴中还有很多没有全部具备。当时我们通过努力,第一年就实现了这三大目标,做到一步到位。

  (二)大科技,全方位。《福建科技年鉴》从创办之初,就定位为全省的科技年鉴,不是科技厅一家的年鉴。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始终以大科技为指导思想,并贯彻于编纂全过程。首先,我们所制定的编纂框架涉及全省科技发展的各个方面;其次,我们吸收了省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参加编委会;第三,每年直接参与科技年鉴编纂的单位达150多个、作者300多人,供稿单位包括省直有关单位、各设区市科技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部分企业等,其参与者多、涉及面广,真正体现了大科技思想。

  (三)重事实,保传承。《福建科技年鉴》采用白话文、记叙体,以第三人称书写;对内容的记载,要求只叙不议,评价性语言要有依据。总之,我们力求客观记述全省科技管理、服务体系、研发进展、体制改革、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发展状况,同时刊载国家科技政策法规和统计信息,宣传介绍本省科技人才、机构及成果。实践表明,科技年鉴充分发挥了录史存真的作用,保证了全省科技资料的历史连续性,也逐步成为展现我省科技面貌的综合缩影和窗口之一。

  (四)讲服务,求实用。科技年鉴搜集、整理了大量的科技资料,把过去“死”的档案变成“活”的信息,如科技人员关心的政策法规、科研成果与专利、各种科技管理办法、申报项目程序、办事指南以及省级公益性科技机构的服务项目等,既成为展现福建年度科技发展的综合平台,又为科技部门和社会各界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与咨询服务。通过问卷调查表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阅读年鉴、使用年鉴、引用年鉴,受到了读者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五)抓规范,求实效。6年来,我们在编写体例和文字记载的规范化上不断进行了探索与改进。特别是从2004年起,我们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一整套的编写规范。如在征稿时,要求各单位按共性条目与特色条目来选题和记事,还对共性条目所记载的内容和一些重要指标提出了具体要求,原则上共性内容都要供稿,这样既保证年鉴能全面、系统地采集有效信息,也大大提高了年鉴所记载内容的可比性,包括本单位不同年份的纵向比较和同类单位相同指标的横向比较。此外,对一些重要指标和内容,要求每年都要供稿,还有上年度已有的指标或条目,下年度原则上都要继续记载,基本做到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记载,以加强资料的可比性和延续性。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撰稿人和编辑的工作效率。

  (六)多形式,求新意。在编纂过程中,我们对科技年鉴的记载内容始终坚持客观真实,而在表现形式上则力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随书出版的多媒体光盘,不仅录制了科技年鉴全书的图文资料,从2003年起还创造性地增加了多媒体视频的声像资料,把静态乏味的文字记载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打破了传统编纂形式,做到动静结合、有声有色。此外,2006卷开始在书中空白较多的地方设立了“科技资料”卡片,增加了知识性、资料性的科技术语、名词、信息等小资料,提高版面利用率,也使有效信息量更加丰富。

  (七)机制活,效率高。福建省科技厅作为主办单位,历任领导班子都十分重视,坚持按照“政府主办”的指导思想,把它当作科技厅的“一把手工程”来建设(历年来的《福建科技年鉴》编委会主任和主编都由主要领导兼任)。自《福建科技年鉴》创办以来,省科技厅始终把它作为整个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日常工作计划,由办公室直接负责,并培养建立了一支以编辑部为主体的专职为主、专兼职相结合的编审队伍。通过几年的实践,我们逐步探索和建立了灵活有效的工作机制,为进一步做好《福建科技年鉴》编纂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编纂科技年鉴的创新思路
  编纂科技年鉴是一项长期、严谨的工作,要把科技年鉴真正打造成反映第一生产力的文化精品,需要不断努力。经过几年的编纂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关键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进一步编好科技年鉴和科技志。

  (一)编写与使用的关系。年鉴不仅要记载历史,还要重视发挥其现实的使用价值,努力做到编以致用,为现实服务,为读者服务。从全国来看,各种年鉴为了体现“官书”和“正史”的形象,从框架结构到内容选题,从语言表述到版面设计,都是严肃有余,灵活不足,缺乏必要的知识性、可读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并已收到较好的效果:一是注意增加统计数字、文件法规等资料性和实用性强的内容比重,让读者能从年鉴中增长知识,并能利用年鉴解决业务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要在表现形式上力求图文声像并茂,以吸引读者并使之留下深刻的印象;三是要在构思框架时注意突出地方特色和年度特色,让读者每年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年鉴逐年编纂连续出版,它所承载和传递的一般是特定地域、特定年度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内容资料要做到既有新鲜感又有连续性,即内容的新颖性和稳定性。应该辩证地认识、处理与时俱进和循序渐进的关系,既要保证内容记载的规范、稳定,又要力求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如在版式、编目、内容、出版周期等方面,力求稳定中有改进,改进中有发展。记载内容务必客观真实,基本框架和编写体例也要基本稳定,而具体栏目和条目则要从实际出发,做到与时俱进、特色鲜明,使历史性与时代性更好地融合。

  (三)真实与保密的关系。年鉴的权威性来源于它的真实、客观、准确。应该认识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问题,本身就是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年鉴的作者要对历史负责,敢于反映事实,不溢美,也不饰非,据实记载。要保证年鉴的真实性,特别是一些重要指标、数据等内容,使年鉴真正具有借鉴的功能。但同时,信息的保密工作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一些机要信息要严格审核、把关,慎重处理。目前许多年鉴都是正式出版、公开发行。我们应注意到信息资料的公开与保密的矛盾,在保证数据客观准确的基础上,对于一些机要信息要严格审核、把关,慎重处理。在年鉴编纂过程中,要克服两种倾向:一是过度开放,无论信息是否保密,都全盘拖出;另一种是过度保密,把不该保密的信息也进行保密处理,使信息得不到有效共享,使信息的价值得不到充分挖掘。

  (四)长期与临时的关系。年鉴组稿工作,是年鉴编纂全过程的前期基础性工作,是整部年鉴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其稿件质量如何,除编辑部确定的方案、选题外,还取决于撰稿人素质的高低。虽然各单位撰稿人基本都是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但他们大多数是兼职人员,工作繁忙,水平和修养各异,而且不可避免每年都会有部分人员变动,再加上年鉴稿件与其他稿件的写作有所不同,所以如何妥善研究解决“年鉴年年编,供稿人员经常变”的矛盾,保证稿件的质量,加强撰稿队伍的建设就显得特别重要。我们认为,通过制定编写规范,并进行业务培训,以及开展先进评比等,对提高编纂质量具有明显效果。

  (五)时间与质量的关系。编纂科技年鉴只能是第二年编上一年的,特别是上一年的很多指标和数据大都要等到次年的第一季度才能真正落实,特别是大量统计数据一般都要在第二季度才能完成,这就决定了年鉴编纂出版最快只能在第二年的第三季度。《福建科技年鉴》通过问卷调查显示,对读者来说,往往并不注意年鉴的存史功能,更关注其资料性工具书功能。因此,如何尽快出版,加快其信息传播十分重要。但年鉴的编纂质量是年鉴的生命线,也是年鉴发展的主题,它贯穿于从确定编辑宗旨、设计框架、确定选题,到撰写成稿、编辑加工、核对印刷、出版发行的全过程,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来不得半点疏忽大意。在编纂过程中,既要对图书质量进行严格把关,精益求精,又要力求尽快出版,不断提高年鉴的时效性和使用价值,才能使年鉴更加实用、更受欢迎,也会更具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