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仿名表顶级复刻微信:试析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3:20:01
阅读131次
2009-12-24      龙倮贵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人口较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彝族不仅创造并传承着自己的语言文字即彝文,并用彝文记录了浩翰烟海的历史文献古籍流传于世,内容包罗万象、丰富多彩,其涉及社会历史、哲学宗教、民俗礼制、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语言文字、音乐歌舞、天文历法、文化教育、医药卫生、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可谓种类繁多,门类丰富,学科齐全。同时,创造并传承着自创为主的属本土本民族宗教,即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前辈有人曾说,彝族是以祖先崇拜为核心的多神崇拜的民族。在这些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活动中,往往伴随着原始宗教文物艺术,即原生态民居建筑艺术、原生态服饰工艺美术、原生态编织美术工艺等。在很大程度上,它既是彝族传统原生态艺术,又是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从民族艺术发展的迹象看,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是彝族传统原生态艺术的缘起和雏形,因为彝族传统原生态艺术除功利目的外,几乎或多或少带有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的具体意义、表现特征和深刻内涵。从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就没有彝族传统原生态艺术文化,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是彝族传统原生态艺术文化的源头和缘起,乃至鼻祖,彝族传统原生态艺术文化是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文化的发展和丰富完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完善、丰富发展。
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是宗教文化与艺术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彝族原始宗教观念和情感的直观艺术文化表现和反映,是富有艺术文化审美的宗教精神文化。它或表现为以宗教为内容或题材的文物艺术,或虽以世俗生活为题材和思想内容,但都表达和反映了某种宗教的观念或情感[1],彝族原始宗教亦无例外。彝族信仰原始宗教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原始艺术产生之初,由于彝族先民的整个思想观念几乎被原始宗教观念所占据。人的“情感离不开(原始)宗教观念、艺术也就必然受(原始)宗教观念支配了。”[2]。即便在以后的艺术发展的表现形式,原始宗教始终是艺术的载体,并在一定程度上规定和制约着彝族传统原生态艺术的表现形式。直到今天,彝族原始宗教仍是影响彝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主要力量。这在彝族民间艺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尤为突出反映。
一、服饰和剪纸刺绣艺术
(一)宗教服饰文物艺术
人类最初发明服饰的功利目的是为了保暖御寒、遮羞护体、防止虫兽的侵袭,但后来由于受到宗教观念的影响,有的服饰则印上了宗教的文化内涵,变成了宗教的外化表现形式。纵观滇川黔桂彝族地区传统服饰,丰富多彩,复杂多样,但直接与彝族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的有毕摩祭司法衣法帽、滇南彝族女子传统八卦服、女子传统勾尖绣花鞋、喜鹊帽、鸡冠帽、猫耳帽、虎头帽、祈福衣、祈福帽、婴儿狗衣及金银首饰等。
1.法帽。也称毕摩祭司帽,用牛皮制作或竹篾编制,并涂上牛血等而成的紫红色圆笠,有大小之分,大的直径约70cm,小的直径约30cm。笠沿边系红绿黑白黄丝线装饰,帽带下
端系一对鹰爪,其社会职能活动中诵经念咒时佩戴。云南石屏县西北部彝族毕摩祭司法帽的顶端为小葫芦呈“图纳”像。据说图纳是毕摩祭司鼻祖,他有通天的本领,人与神之间的使者。帽沿绘饰图纳的五位得意门生的徒弟。其五位徒弟分别称“精勐”(司地,精通米卜)、“什搓”(司天,精通松木卜)、“吾领席”(司预测吉凶)、“呗色”(司推算,精通测日子、抽书签)、“博哲”(司象吉通书,通晓彝文书理)、“阿同”(懂病理,通晓蛋卜)。帽沿绘饰此物,意在说明毕摩祭司是他们的徒弟,他们所精通的,毕摩祭司略知一二。帽带饰旗,饰旗上有图,意示此为法帽,戴此帽主持仪式才会通灵娱神。云南弥勒县自称阿细颇的彝族毕摩祭司法帽为竹编羽帽,上插锦鸡和雉尾羽毛。据考,羽帽从古滇人鸟舞(羽舞)演化而来,鸟舞产生与渔猎采集时代。云南晋宁石寨山战国至汉时铜鼓、锥形铜锣及云南文山、广南出土的铜鼓刻有大量羽人舞蹈纹饰。云南弥勒县自称阿细颇的彝族毕摩祭司有口传经文,世代沿习,他们在祭火、祭龙、施巫术、行法术、驱鬼、除魔等活动中,头戴羽帽,手摇铜铃,口念咒经祭辞,一幅庄重肃穆。
四川凉山彝族毕摩祭司法帽,系一竹篾编织的斗笠,编好后订上一层黑色披毡。作斋、作帛等重大法事必须戴上。其顶高约20㎝。底面用篾皮丝织无数六角形的胡椒眼。帽顶下镶有一个竹制的“菩萨筒”,筒中置象征菩萨的小木人或小竹人一个,用黄、绿、红、白、黑五色线缠紧,线头披露于筒外。帽带有的为丝绸织品,上绣彝文[3]。
2.法衣。旧时一般为特制的毡衫,为羊毛织品,红黄两色,后为清朝文官服型,背绣白虎襟绣青龙花纹图案。行驱妖捉怪巫术和法术时穿黄衣,婚嫁、招魂、请安时穿红衣。后凡毕摩祭司主持大型宗教祭祀和禳解活动时必穿法衣。云南石屏县西北部彝族毕摩祭司法衣,分披肩和长袍。披肩从领口向各方向发出十条光线,其原始文化内涵:一是象征古老悠久文明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二是象征“十天干”。据调查获悉,彝族民间“十天干”,还俗称“咒符”,它与“十二地支”相配合后,能推算出有关人出生年月日时的五行属相“金、木、水、火、土”,通过五行能进一步推算出人一生的前途命运。披肩背部饰“太极八卦图”,彝族俗称“阴阳图”。披肩下摆饰有 “十二属相”,以示无论主持婚丧喜事,他都是“界外人”,当事人与他绝不相克,却也相生了。据说,毕摩祭司着此披肩,有趋吉避凶,逢凶化吉的功用。而这一带彝族毕摩祭司的长袍,胸襟左饰青龙图,右饰白虎图,以示彝族龙虎崇拜的印记。衣袖和长袍下摆底部设有大弯字,俗称“围城图”,以此象征神灵和人类之间的“界限”。据说,其穿此长袍,不吉也吉,不利也利,无论凶日忌日,遍走四乡八寨,山精水怪不敢为害。长袍下摆开口处,左右有两条镶边,意为“撑天柱”。据说,远古天地初分时,天地摇摆,长脚大神找来四根“撑天柱”,把天地的东西南北分别顶起来,稳住了天地,所以,毕摩祭司穿此长袍主持宗教仪式,能万事安稳。此外,还有法鞋,称“虎头鞋”,鞋面绣虎,鞋尖翘起,以示可镇山精水怪,也可驱邪除魔,战无不胜。
四川凉山彝族毕摩祭司法衣,或上方做虎口形,下方作龙尾形。或为竹制。一端为木制,上涂彩漆,刻有各种图案,镶有白骨珠、白银片、珊瑚珠等饰品,内装竹签,占卜时使用。
3.八卦服。滇南彝族女子传统服饰,胸襟面有的绣有八卦太极图,有的绣虎头图案或葫芦图。彝族自古以虎和葫芦为图腾崇拜,与自己有血缘关系,在彝族创世史诗《梅葛》中有虎生天地万物之说,并民间有“人乃生于寅”之说,彝族自命虎族(罗罗),世人皆知。又葫芦传人种的神话故事,不喻而明。
4.勾尖绣花鞋。滇南彝族女子传统绣花鞋,大多鞋帮绣有公鸡、葫芦、比翼鸟等。相传:
古时一女子回娘家,逾期不归,丈夫沿路去找,见一大蟒蛇,嘴边挂着女子的一勾头鞋,丈夫便知自己女人被蟒蛇吞噬,速即杀死蟒蛇,救出自己的女人,因此,彝人将勾尖绣花鞋看作救命之鞋,吉祥之鞋,世代沿袭。
今女子回娘家或做月子期间必穿此鞋,以示避邪免灾。
5.鸡冠帽。滇南年轻女子传统鸡冠帽,用1200多颗梅花银泡或桂花银泡镶订帽帮,再用大梅花银泡缝合成鸡冠形帽身或雄鸡身形帽,戴在青年女子头上如同呜呜啼叫的雄鸡。相传:
古时一姑娘被恶魔追赶得走投无路,突然雄鸡啼叫,恶魔逃窜,姑娘得救后,为感谢公鸡救命之恩,巧手作鸡冠帽戴于头上,以避邪免难,也象征吉祥幸福。
又相传:
古时彝区蜈蚣精专吃年轻女子,但人们却无法除掉它。后经神仙的指点,知蜈蚣最害怕公鸡,人们便绣鸡冠帽戴于头上,彻底根绝了蜈蚣精的危害。
但女子成婚生儿育女后,不仅将年轻时下垂的辫发绾于头顶并用竹发针固定,而且禁佩戴鸡冠帽。否则认为,不仅有打肿脸充胖子不知羞耻之意,而且有藐视娘家的兄弟姊妹之意,甚至有侮辱娘家兄弟之行为和向娘家兄弟示威之意。
5.祈福帽。滇南彝族认为体弱多病者为福禄少或无福禄所致,要使其健康成长,其父母须向子女健全的亲友、邻居乞讨不同颜色的各种碎布,拼缝成镶银饰猫耳帽或红缨花顶线帽,以示他们每人都给其一点福禄。另外,拼缝时,要缝上猛兽牙或爪及毛,甚至狗、猫的牙和毛,以示避邪。
6.祈福衣。滇南彝族认为老者多病体衰是无福禄所致,于是其子女须向亲友、邻居乞讨各种碎布或布条,拼缝成无衽斜襟花外衣,穿于其身,以示其已讨到了福禄,日后一定会健康,安度晚年。
7.狗衣。多穿于不满百日的婴儿。新生婴儿出世,其母把曾狗穿过的一件白土布右衽斜襟衣给婴儿穿上,以示此婴儿不干净,鬼神不会来作祟。狗衣一般是父传子,子传孙,直到穿烂为止。
8.狗头帽。凡后代人丁较少的人家的男孩,其父母用黑土布剪做一顶狗头式,即额顶有两只尖耳,耳下有对圆眼,眼下安两只狗牙,牙边各镶四个银质佛爷,外观酷似狗头,形状逼真的绣花黑布帽,戴于孩儿头上,以示祈求日后此家人丁兴旺,福寿双全。
9.寿服。形如长袍服,无领右衽斜襟衣,但衣襟、衣背大多绣有葫芦图案花纹,意为赴阴路上水昂贵,以葫芦盛水解渴。
10.孝服。是孝子女在父母去世守灵、开丧、出殡、下葬时特殊穿着的服饰,头系大白麻布条或大白棉布条。若有数个子女,长子和长女的孝布条长至脚后跟,次子和次女的孝布条长至小腿部,三子和三女孝布条长膝盖,四子和四女的孝布条长至臀部,依次类推,但最短也要到腰背。孝衣也如此,长子和长女的孝衣前后摆均要到脚后跟,其余孝子女依次渐短,但最短也要到臀部。孝衣穿着与平常着装时要反穿,不仅要左手缝制,而且右衽斜襟改成左衽斜襟。儿媳、孙媳头缠大白麻布或大白棉布即可。曾孙和已婚女子做月子及婴儿未满百日者,的孝布孝衣,均为青麻布和棉布。在整个丧礼中,人们一看孝布孝衣,就知道谁是长子长女、有几个儿子姑娘、几代同堂。
11.背裳。专用于背负孩儿。先裁缝一块70×70cm左右的青布块,上缝接两条花布带,长约200cm,布边滚花镶花边。离上沿口边4cm处缝接绣满花草图案,且中间绣龙、凤等图案的花布块,布边嵌银泡或电光泡。使用时,布带挎肩,在胸交叉,反扭于后腰部系紧。孩儿睡着时将花布块撩上去,为孩儿遮阴。没睡时同垂于大布块,作为装饰品。背裳。专用于背负孩儿。先裁缝一块70×70cm左右的青布块,上缝接两条花布带,长约200cm,布边滚花镶花边。离上口边4cm处缝接绣满花草图案,且中间绣龙、凤等图案的花布块,布边嵌银泡或电光泡。使用时,布带挎肩,在胸交叉,反扭于后腰部系紧。孩儿睡着时将花布块撩上去,为孩儿遮阴。没睡时同垂于大布块,作为装饰品。
云南石屏县西北部自称尼苏颇的彝族女童戴“喜鹊帽”。其帽用硬布剪成帽顶,帽尖沿边用72颗银泡分两排镶绣,帽尾剪刀似的开岔,帽眉头订有玉石、小银佛和银质挂花,帽儿两颗配订两跳银链互相连接,色彩黑白相间,状似喜鹊。女童戴“喜鹊帽”,表示吉祥健康、幸福美好。
云南个旧市陡岩村彝族传统女子服饰全为手工制作,其中女子传统头饰分勒子、毛线和包头三部分,为表示除恶魔、庆丰收之意。
此外,滇南彝族等地彝族的崇拜火,具体反映在服饰上就是用火焰纹样装饰上衣的后摆、衣袖和头帕,彝族女子采用镶补手法,先用绿、蓝等颜色布剪好火纹样,然后用红线锁边,钉在布上,轮廓清晰,线条飘逸,色彩鲜艳,犹如团团滚动的火焰。又彝族崇拜虎,其服饰中有关虎的图案,随处可见,如云南楚雄、红河彝族儿童喜戴虎头帽,爱穿虎头鞋,云南武定彝族小孩的背带上普遍绣有“四方八虎图”,云南双柏县彝族在“虎节”中男子均装扮为虎的摸样,全身穿虎衣跳“虎舞”。
彝族相信人有灵魂,并认为一个人的灵魂驻所在头部,在这种观念的作用下,形成了彝族特殊的头部服饰。如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和滇东北彝族男子,颅顶留方形头发一绺,编成辫状,俗称“天菩萨”,然后以清布缠头,并将辫发扎成锥状之“英雄结”,隆于左额。彝族视它为天神的代表,人份为它主宰着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故严禁他人抚摸。
总之,上述提及的彝族服饰所寓意和功用,我们在这毋需多言,都直接反映了彝族原始宗教信仰的含义,如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以及避邪免难,象征吉祥幸福美满。
(二)剪纸刺绣艺术
彝族传统剪纸刺绣艺术,说起来多用妇女传统服饰工艺品上,但一部分剪纸刺绣工艺品用于原始宗教信仰活动中,如彝族取悦祖先神灵的传统葬礼中的灵堂布置,都离不开剪纸刺绣工艺。具体地说,阴房、旗幡、童男玉女、玉桶、阴马、葫芦型摇钱树、金斗银斗等等,都是先用篾片或篾条编扎好模子后,用纸裱好,再贴上剪纸工艺品制成的。大多图案为日月星辰、风雨云雾、能工巧匠、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历代英豪、龙王鱼虾、神人悟空,应有尽有。做工之精细,绘图之美妙,令人赞叹不已。据说,丧礼中没有阴房,阴间人口稠密,若不带去阴房,死者象燕子一样寄居于人家的屋檐下,阴天冷得发抖;葫芦型摇钱树为万宝物,死者带上它,到阴间要金有金,要银有银,吃穿不愁;死者带去旗幡,定能顺赴阴间;死者带上童男玉女,早晨替其开门挑水,晚上替其关门守护;死者带去玉桶,可及早转世托生;死者带去阴马,可骑可驮物,并及早可到阴府与历代祖先团聚。此外,孝女孝媳要为死者祭献亲手绣制有日月、云星、雾霭、龙及毕摩、阿倮英雄等影魂的“嘎边”(荷绣包)。据说,死者亡灵带去此物,可享受人间没有享受过的一切。祭献此物有专门的祭经即《祭送嘎边经》[4]:
这一嘎边上,无不没有影,有日月影魂,有梭罗树魂,有嫦娥奔月;有云和星影,左面绣绿云,右面绣红云,中绣启明星;两头雾和霭,一头绣雾气,一头绣霭气;左中绣君王,君王披黄衣;右中绣龙儿;右中绣龙儿,龙分红绿龙;君王边绣臣,臣子着黄衣;臣边绣毕摩,毕摩着长袄;红绿龙中间,绣着阿倮祖(彝族传说中先足英雄),阿倮持铁器,铁器飞舞动。现在啊吉时,孝女孝孙女,祭送嘎边物。死者赴阴时,胸挂此嘎边,阴路畅无阻,速进阴间去。现在啊吉时,死者你这个,亲手接嘎边,来佩你胸前。佩戴此嘎边,抬脚上阴路。上了阳间路,辞别孝子孙,辞别孝女孙,辞别孝曾孙,辞别亲朋友,辞别甥侄儿,辞别宗族人,辞别亲与戚。你去赴阴时,莫接亲家物(物即嘎边荷绣包,下同),莫接婿甥物,只戴你儿物,只携你女物,只接你曾(即曾孙)物,只收你宗物,只受你亲物。嘎边多又多,如同星闪烁。佩戴好嘎边,快快上阴路,速即赴阴间。
还有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中用笋叶剪成人、鬼怪及鬼目咒符等。
云南绿春县牛孔乡自称尼苏颇的彝族,其民间传统剪纸刺绣艺术文化还有一个传说由来:
    在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晓克的姑娘,随父母由云南广南县一带乞讨至当地,父母病逝后,母亲被人抢去,留下她孤独一人无田无地,只有靠剪纸、刺花为生。她的剪纸图案内容丰富、美妙无比,深受当地妇女的喜爱和青睐。在她的影响和指导下,她们也学会了剪纸、刺绣艺术,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这一带彝族妇女传统服饰刺绣的图案,一般为单一图案和组合图案。如,龙形图案就有双龙图、单龙图,单龙图又分卧龙和飞龙,形式别具一格,生动活泼。老年妇女衣饰图案一般以龙图案为主,显得成熟、稳重,年轻女子衣饰以凤凰、麒麟、龙等图案为主,显得自由、活泼、有生气。不论怎么组合,或刺绣,一般是龙对龙,凤对凤,花对花,非常讲究。当地民间还有“无龙不成衣”之说。也就是她们传统剪纸刺绣艺术以凤凰、麒麟、公鸡等,特别是以龙为主,并装饰在自己的衣物上。传说凤凰是有鸡头、蛇颈、燕颌、兔背、鱼尾,庞大的飞禽神物,为禽鸟皇帝,这样一种神奇幻想的飞禽动物,却被她们赋予审美意义,形象地反映和表现在服饰和枕花的图案上,成为吉祥、幸福的象征。当地民间还流传着《凤凰寡妇》、《凤凰带人上天》等传说故事,皆说明在彝族心目中,凤凰是能造福于人类的吉祥物。当地彝族姑娘出嫁时穿的衣服一般以龙、凤凰、麒麟为主的服饰图案,这是她们希望自己象凤凰一样美好,找到一个如意郎君,成双成对,比翼双飞。
云南禄丰县中村一带彝族不同年龄阶段和结婚已否都可以从穿戴上看出来,小女孩穿戴绣花衣、绣花虎头帽,帽子后配两小块飘带;女青年传绣花衣、戴饰有两朵代表马樱花的大绒球绣花蝴蝶帽,穿黑裤子或七色百折裙,红、绿绣花鞋,披绣花火草披肩;结过婚的中老妇女配饰小绒求分格绣花或是小绒分格镶嵌刺绣“福”、“禄”、“寿”、“吉”、“王”、“虎”、“龙”等图案花纹的包头,披里衬用黑布缝制的绵羊皮、绣花火草衣披肩,穿黑裤子或三段式百折裙、绣花鞋。在绣花服饰中,各个年龄阶段的服饰都绣花衣帽鞋,中老年以日月星云、或福禄、连通、石刀等形象图案为主,并根据各自所好搭配各种各样的花色图案;女青年服饰、鞋、帽较为艳丽,以日月星云和马樱花、山茶花、蝴蝶、飞禽走兽等花色为主,搭配成多姿多彩的绣花图案。这些服饰花纹图案都是彝族崇拜的对象,或是彝族传统意识中审美吉祥物。
云南石屏县西北部彝族传统服饰大多刺绣“虎牙花”、“葫芦花”、“火焰花”等十多种花纹图案,每一种花纹图案都记载了一个催人奋进或令人悲壮的神话、传说或民间故事,折射出当地彝族历史的分支、迁徙、战争史,寄托了对虎图腾、葫芦图腾的崇拜、对虎祖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饰上火焰图案,便是反映了对火崇拜的宗教观念等。
云南蒙自县西北勒乡自称扑瓦颇的彝族,其妇女传统服饰花纹图案,有天上的月亮、星辰、云朵,也有地上面的山水和动植物,其中,花卉以鸡冠、八角花、茶花等为主,动物以鸳鸯、龙形、虎形为主;纹样以火焰纹、虎斑纹、八角纹和羊角纹图案为最常见。她们对历史、对自然、对天地、对人类自身繁衍的朴素认识和原始宗教信仰文化都表达在服饰的刺绣图案之中。她们传统服饰上这些花纹图案并非自然物的模拟品,而是经过抽象、变形,艺术加工后构成的精美绝伦、赏心悦目的绝妙整体。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彝族毕摩剪纸艺术有梳子、羊圈、鸡蛋、猫、太阳、月亮、盔甲、猪蹄、绵羊角、荷包、天梯、衣领口、领牌、公鸡冠等花纹图案[5]。
三、竹木草藤编扎文物艺术
彝族竹木草藤编扎艺术品,也可谓丰富多彩,但大多一部分竹木草藤编扎的工艺品,直接用于彝族原始宗教信仰活动中,并毕摩祭司制作的工艺品。如:丧礼中驮魂松马、草尖刀草祖灵,在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中的草人、草马、草鬼怪、“施甲补”(即小黑泡刺、尖刀草、地板藤、红木枝、白叶杆、桃树枝等扎成的一束植物)、地板藤和尖刀草绳索。具体地说,彝族毕摩祭司在禳解疾病巫术活动中,先到患病者家中,立于病者旁念经,边念边断定所作祟的鬼魔及其禳解所需的牺牲和供奉品。后用稻草扎草人,患者为男性扎九个草人,女性则七个草人,草人成盘坐状,毕摩用红绿布或线(男红女绿)拴于患者身上,患者男性系九道,女性系七道,再牵牺牲在患者身边绕圈,让患者向牺牲品吹口气,毕摩再诵经,将牺牲宰杀(旧时均打死),取牺牲之毛贴于草人,并取出内脏细观。若发现黑点或其它异常现象,认为病根之所在。于是念经诵咒,将患者身上所系的线改系于草人身上,将草人送到村外岔路口。如此禳解一二次,病者仍不康复,视作该毕摩法术不精而另请高明。因此一个病人常有延请毕摩数人甚至十几人进行禳解。若最终病仍不康复,就视为“鬼神非要他去不可”而任其病死。或者毕摩到病者家后,坐在大门口,边诵经边扎四个草人,以示四方之鬼怪,同时病家一成员(大多家长)持白鸡一只,在患病者头上绕转,患者为女性绕七转,男性绕九转。其后白鸡交毕摩宰杀,鸡血淋草人,毕摩念诵《除鬼怪经》:
知面不知名,知名无法点。令全退走开,谁不退走开,刀不长眼睛,砍着我不管,箭出不转弯,射着我不管,后果全自负。
又毕摩祭司在百解巫术活动中,先砍三枝椎栗枝,并排插于院子中,椎栗枝前又插三排青松枝,构成竖三排横三排阵图,在左侧,另插三枝青岗栗木树枝,前置一草马,草马上骑有一草人,草人前搭一祭台,置一副松木卜具,一碗清水。毕摩立于祭台前,手持神枝一边诵经,一边将地板藤、尖刀草、小黑泡刺藤扎成的草圈放于草人旁,又将一根草绳放在祭台上。然后取一根燃火的火柴头抛掷于前方,若燃火的一端首先着地,表示仪式灵验;反之则为不灵验,须从头进行作法。然后,毕摩诵经,边将草圈套在草人身上(以此示其负去祸祟),手端清水碗,让家中老少往碗中吐唾沫,以示吐出一切祸祟。随后将唾沫连水淋于草人头上,再取草绳,与主人各持一端,边诵《断殃经》边将草绳割为三段,抛于草圈旁,以示同祸祟断绝关系。再占松木卜,连卜三次为一轮,阴阳卦为吉卦。如三次都出现同卦,亦认为是吉卦。最后,杀一只公鸡,将血淋于草人、草马、草圈、草绳上。架一堆火,将草人、草马及树枝一并烧于火堆中。百解巫术即告结束。
彝族发生疾病祸殃后,“锁斋”或“苏尼”(师娘婆)视占卜所示,即要送鬼。若是大凶鬼大恶鬼作祟,就要杀羊子献送,另外加一破碗装有粗糠、灶灰、辣椒、火炭、黑白线等,一大草马、五大草人,一草人打纸伞骑草马,一草人牵草马,一草人后赶草马,两草人抬红绿纸旗在最前面,“苏尼”边念咒语边把它们送至作祟鬼所出没的背离村子僻地的必经之路。若是小鬼侵扰,就寻一雏鸡捏死殓入小木棺里,另加一破碗装有粗糠、灶灰、辣椒、火炭、黑白线,一小草马,三小草人,一草人打纸伞骑草马,另两小草人头包黑布,一草人牵马,一草人赶马,并这些装入一烂筛子内,“苏尼”边念咒语边把这些东西,送至远离村寨的西边僻地。
滇西彝族咒恶龙的巫术活动,实际上是打龙王的另一种形式,所咒的龙自然有恶龙在内。其仪式:毕摩先占卦作祟恶龙,占毕,用稻草扎一恶龙草像,束于竹竿上,呈龙上树状,再备一碗米、一只小公鸡、一只小狗、一只铜锅,一并带到被认定恶龙作祟处(多为出水处),将草龙像插于水塘边,然后念诵《祭龙经》,杀鸡祭龙,将鸡血淋于草龙像上,再拔些鸡毛贴上。随接把鸡与米煮成鸡肉稀饭,再祭献龙,祈求龙不再作祟。
据有关资料透露,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彝族毕摩祭司草扎艺术有200多种,有真实姓名的阿史博博、阿史呷呷、阿史乌几,有无名无姓的冥间高贵的君王、智慧的臣子、博学多才的毕摩,有斯尔色乃、囚尔阿撒、妣日阶诺等虚无飘渺的精灵概念,有鲁朵木阶、斯乃此批等似是而非的山经水怪,有黑心六手鬼、红色挑拨鬼、怪辨离间鬼等恶棍,有阿史说巴、之子宜乍等妖孽,有石孕杉育女、崖孕谷育女等,或千髻神、低头神等,也有女鬼、相撞鬼、女阴鬼、吸血鬼、山风鬼、痨鬼、敌人、食人鬼、草鸡、草狗、草猫、恶缘鬼、污鬼、谗鬼、猴鬼、无头绝嗣鬼、绝嗣鬼母、绝嗣鬼公、骑黑马绝嗣鬼、骑花猫绝嗣鬼、独臂孽债鬼、斜眼歇债子、凶鬼白公鸡、凶兔鬼、上方千髻神、下方低头神、独脚神、山风鬼、吸血鬼、黑色绝嗣鬼、黄色绝嗣鬼、怪灵、鼠鬼、生殖神、食绵羊鬼、水怪、天空怪灵、水域怪灵、神怪孽债鬼、绝嗣鬼、歪腿六手鬼、鹦鹉单层翅、污秽鬼、大地神怪鸟、天空神怪蝴蝶、绝嗣鬼子、食马鬼、食油鬼、食人鬼、男子变狗鬼、邪乱鬼、谗鬼等等,不胜牧举。还有毕摩祭司神扇、射昴六星牌、除孽作法牌、刺北斗星牌、铲孽作法牌、劈三塔星牌、击尼能牌等竹编法器,特别是神扇,虽是法器,但确实是一件较为精美绝伦的工艺品[6]。
在这里我们还要必须说明的是,在彝族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中,有关“草人”、“施甲补”、“驮魂马”等一些由来:关于“草人”。四川凉山彝族称“和密”,滇东北彝族称“纪祖”。滇南彝族称“施妮”或“奔查”。其由来:
传说是古时云南彝族地区,有一对同父异母兄弟张孝和张礼,张孝为前妻所生,甚为继母甚孝,有一次继母病危,医药无效,奄奄一息。其母忽谓如能得到皇宫里的凤凰,配得一副药,继母饮之果真见效,病逐渐痊愈。皇帝查出,捉拿张孝定了死罪,继母心甚不忍,就对自己所生的张礼说:“儿呀,你哥为了我的病遭到如此,他的孝心实在使我感动,你该去替他死罪,方尽兄弟之义。”张礼慨然、遵从母命。而张孝是个孝义之子,怎能让弟弟去死。于是在法场上兄不让弟,弟不让兄,相争受刑。皇帝见他们这么如此孝义,深为感动,不忍心处死,但国法不可容,于是改用稻草人来顶替张孝,让它负罪替死。因此,毕摩在原始宗教巫术活动时,制草人背负邪魔或鬼怪去死原由也在此。
此传说故事还用彝文记录下来,流传于世。书名为《凤凰胆》,由彝学专家宋自华(汉族)先生等翻译整理发表于云南社会科学院红河民族研究所的《红河民族语文古籍研究》1986年第3期。
关于“施甲补”神枝,即桃枝、红木枝、黄泡刺藤或小黑泡刺藤、尖刀草、地板藤、白叶杆等扎成的一束杂植物枝。滇南彝族称它为“施甲补”。其传说是:
古时候,有一对牧童,晚上约定明早一起去割马草,可恰好被一鬼闻之,一牧童刚睡下,那鬼就模仿他的伙伴来喊他去割马草,那个牧童一听伙伴喊他,就起床穿衣,拿锯镰披蓑衣出门。两人在路上行走,那个牧童明知不是他的伙伴,但自己不知所措,进退两难。但最终以即来之,则安之,将计就计。途中,鬼和牧童互相触摸对方,以证明是否为同类。牧童先触摸鬼,鬼头如帚毛,鬼背如棕衣,鬼牙如锯齿。于是牧童倒披棕衣、锯镰放在嘴边让鬼摸头和背部及牙齿后,鬼说“都是一模一样”。今日毕摩祭司在很多巫术法事活动中,常披棕衣和手持锯镰的原由也在此。后与鬼一块摸黑打蛙食,并割马草。返回途中,鬼提出要到一家去捉小孩魂吃。鬼嘱牧童躲在牛圈里,并有塞的一个红葫芦交给牧童,吩咐道“先把葫芦塞子打开,一听到蚊虫声音就关紧葫芦塞子。”鬼一进卧室,那家小孩就哭泣不停,并蚊虫声已来到牧童的耳边,于是牧童就把红葫芦塞子关紧。其后两人悄悄离开了那户人家。路上鬼提醒几次要分吃那个小孩的魂,可牧童这山有祖父母坟那山有父母坟等为由不同意分吃。走着走着,牧童对鬼问:“伙伴,我是新鬼,不知我们怕什么?”鬼答:“我们最害怕‘施甲补’。”牧童听罢,两人走了一山又一山,这时东方吐白,牧童借解手为名,悄悄寻来“施甲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施甲补”抽打鬼。这时鬼边跑边叫嚷:“你太没良心,太狠毒了。”牧童不停地抽打鬼,最后鬼招架不住而逃之夭夭。于是今人驱除妖魔鬼怪时务必用“施甲补”也在此。
关于“草马”,民主改革前,四川凉山彝族还有让奴隶送驮魂马之习。《作斋献牲经》中对这一场面曾有如下描述:饰马饰马背,额间饰葵花,耳插马樱花,马络绕青藤,饰马饰马背,鞍前黑猪睡,鞍中小豹踞,鞍镫小金杯,镫革燕旋睡,饰马饰马足,四足齐奔起……
在滇南彝族历史文献《吾查·颂松马经》[4]110-111中这样描述的: 骏松马做成,松马立我旁,松马关马厩。马头套笼头,马背套龙鞍,鞍上垫龙毯。我备好祭品,太阳落山头,祭品置尸前。……死后赴阴间,死时莫怕鬼,山精莫作崇,水怪莫作崇,石旁莫盘蛇,邪气莫缠人,俄勒(指掘墓穴、封坟人)牵松马,松马在这里,拐杖立旁边。死者来牵马,亡灵来骑马。松马骏又俏,松马又高大。亡灵骑松马,骑马上阴路,骑马赴阴去。
饰马之后由一男子牵马在院子中站着,体液不息。马发抖时就说死者的灵魂已来骑,火葬时要牵马随火葬队伍去火葬地点。仪式结束后,此马不能骑,或出卖,或弃之荒野。许多人都不愿牵驮魂马,害怕灵魂跟死人而去,成为死者的马夫。今云南绿春县大水沟乡自称罗罗颇的彝族传统丧礼中仍用真马送亡灵赴阴府之习。但大多彝族地区后因社会的发展进步,经济观念的改变,并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逐渐被草马或松马代之,并用于彝族原始宗教信仰活动的其他仪式中。
三、其他宗教文物艺术
(一)铜器艺术
彝族铜器艺术作品很多,与原始宗教信仰的为铜鼓、毕摩法器如法铃、法杖等。如:毕摩祭司神杖以优质木制作,长约150cm,杖头雕虎头,中雕青龙,即虎头龙身杖。有的神杖有先祖英雄阿倮头手。神杖用于驱妖除邪捉怪的巫术活动中。
彝族毕摩祭司神刀,旧时按毕摩等级、声望、年岁由首领赐给。不同祭祀场合选用不同的神刀,但后彝族社会解体,等级制度不那么森严,神刀用法混乱,现与一般尖刀同,仅在刀柄上稍加饰而已。但一般不用于切菜,只用驱邪、杀牲、削神枝。毕摩祭司神铃,滇南彝语称之为“神层洛嫫”(请神铃),今称为“洛嫫”,铜制品,柄为木。上刻先祖英雄阿倮人形,形状与普通铃同,分大中小三种,大铃铸龙虎,中铃铸龙凤,小铃边沿铸浪花纹或犬牙纹。主要用以祭祀神灵、作斋献祖、招魂祈祷、保福请安、拜星宿等活动。毕摩祭司神铛。滇南彝语称之为“尼则整勒”(意为驱鬼撵怪铃),今谓“奔整勒”(意即毕摩铃)。乌铜制品,小铜棒作心,形如一般铃铛。主要用于除邪祛灾禳解法事活动。
(二)捏塑艺术
彝族传统捏塑工艺分泥塑和面塑两种。彝族传统泥塑工艺,多取粘泥土为主要原料。不论泥塑和面塑工艺,多以传说中的人物或图腾物为题材,如先祖英雄阿倮、祖神、水神、火神、雷神、龙神及各种神像鬼脸怪型魔具,用于祭祀、驱邪除魔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明代以前,彝族盛行火葬习俗,墓葬出土文物如葬罐和12兽或24兽泥塑随葬品,如云南大姚县文化馆收藏有1个泥塑24兽的火葬罐。云南呈贡县彝族瓦猫,用黄泥土捏制而成,胸前执1醒目的“八卦”图,并涂有红漆,四肢直立于瓦背上,耳朵高竖,眼睛向外突兀,头顶“王”字,长舌外伸,显得十分机警和威猛。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彝族的陶(陶实际上泥土做成)虎头,形如骷髅,双目深凹,龇牙咧嘴,五官夸张,甚为恐怖,放置于屋檐上,确有吞噬加宅鬼魔的震撼力量。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彝族毕摩泥塑工艺有泥君、泥臣、泥毕摩、泥葬麻风鬼群、秃头泥鬼、泥葬鬼、泥马、泥羊、泥牛、泥狗、泥鸡、泥猪、独脚泥男鬼、独臂泥女鬼、尖头泥男鬼、小耳泥男鬼、泥神怪、歪嘴泥鬼、神怪鸟、神怪蝴蝶、泥蛙、归缸、泥钵等[7]。
云南弥勒县红万村自称阿细颇的彝族,逢农历二月初三祭祀火节中,都能见到他们用泥巴雕塑火神像,用树皮制作面具,画上狮子、牛、象、马等动物。云南弥勒县西一镇蚂蚁村一带自称阿细颇的彝族,在老人过世后,与丧家比较亲近的上祭人员,必须面塑狮、鹿、象、马、羊、牛等祭奠并年诵亡灵,以示上祭奠人送动物给死者,死者赴阴间后不缺家畜和动物,并显现出远古他们先民对动物的崇拜心理。
 
结 束 语: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尽论述,我们不难得出几个初步的认识:
一是彝族原始宗教观念、崇拜信仰对象及其宗教信仰活动与彝族民间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原始宗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是民间艺术的主要载体和来源,也制约着民族传统艺术的思想内容,原始宗教不仅为民族传统艺术提供了产生条件,同时也提供了流传、发展传承和传播的环境。
二是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是宗教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对宗教情感、宗教观念的直观表现和外化形式,是帮助人们体现向各种神明的祈祷和鬼怪的驱逐。所以,它始终受原始宗教的支配。
三是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和审美倾向,揭示了同一民族对传统艺术的共同追求。
四是研究彝族原始宗教文物艺术,有助于我们解开彝族传统艺术文化的起源和演变规律。
注释:
[1]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19.
[2] 杨国章.原始文化与语[M].北京:中国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235.
[3] 何耀华.彝族社会中的毕摩[G].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249~250.
[4] 钱  红、龙倮贵.滇南彝族尼苏颇殡葬祭辞[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4:118~119.
[5] 瓦西曲达、曲比尔日.美姑彝族毕摩剪纸艺术图解[J].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艺术专辑:内部资料.2002:266~269.
[6] 摩瑟磁火、曲比尔日.美姑彝族毕摩木板画、木刻、竹编等艺术图解[J].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艺术专辑:内部资料.2002:234~256.
[7] 嘎哈石者.美姑彝族毕摩泥塑艺术图解[J].美姑彝族毕摩文化调查研究艺术专辑:内部资料2002:257~265.本文源自彝学网[彝学网<*>网聚彝学] http://222.210.17.136/mzwz/news/8/z_8_24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