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质量日常检查报告: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者——纪念涂长望诞生105周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47:40
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者——纪念涂长望诞生105周年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2011年10月19日 08:41:00  .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DIV.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DIV.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h1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22pt; MARGIN: 17pt 0cm 16.5pt; LINE-HEIGHT: 240%; TEXT-ALIGN: justify}.h2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h3 {FONT-WEIGHT: bold;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 FONT-SIZE: 16pt; MARGIN: 13pt 0cm; LINE-HEIGHT: 173%; TEXT-ALIGN: justify}.union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union TD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18px}

  温克刚  

 

 

  

涂长望(资料图)


  2011年l0月28日,是新中国第一任中国气象局局长涂长望同志诞生105周年纪念日。在我国气象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我们更加怀念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涂长望同志。
  涂长望是著名的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他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也是九三学社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秘书长,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他还是第一、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常委兼秘书长,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理事兼书记,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外籍会员。

  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涂长望就在中国共产党的安排下,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北京,受周恩来总理委托,参加筹备召开中华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参与遴选科技界政协委员的工作,共商建国大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即把建立新中国气象事业的重任托付给涂长望。
  1949年11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召见涂长望,了解新中国气象事业的筹备情况。涂长望就有关气象局的建制、组织、业务、人员等方面的筹划情况以及意见和建议,向周恩来总理做了汇报。12月17日,中央军委即发布了军字第444号主席令,毛泽东主席任命涂长望为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气象局局长。
  当时,国民党政府留下来的气象台站只有72个,气象设备十分简陋,气象仪器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技术规范也极不统一,气象科技人才更是奇缺,气象业务不能正常开展,建设新中国气象事业的任务十分艰巨。涂长望不负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重托,在积极组建军委气象局的同时,迅速在全国开展了气象台站网建设。并十分明确地提出气象服务是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动力,气象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唯一目的。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气象工作坚持边建设、边服务的方针,使年轻的人民气象事业在解放全中国、抗美援朝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纪念涂长望诞生105周年之际,回忆他以战略家的眼光所提出的工作指导思想、事业发展思路和一系列重要决策,仍然感到非常亲切,对我们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感到非常深刻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狠抓人才培养,为气象事业发展积聚力量。

 

  涂长望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针对建国初期人才极度匮乏的问题,他一方面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一方面千方百计培育新人。他采用书面号召或辗转致意的方式,希望海外气象友生回归祖国,服务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在他的感召下,后来成为新中国著名气象学家的叶笃正、谢义炳、朱和周、顾钧禧、顾震潮、谢光道、张宝堃等,都是在建国之初先后从美国等海外回国参加了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与此同时,为解决气象人才奇缺的燃眉之急,举办了各类培训班培养急需人才。
  1950年4月26日至9月9日,军委气象局与清华大学合办的气象观测人员训练班,由谢义炳、王鹏飞等专家授课,培养出气象观测员79人,这是新中国培养出的最早的一批气象观测员。1950年10月21日至1951年3月31目,军委气象局举办的39人参加的预报实习班,涂长望亲自授课,谢义炳、顾震潮、陶诗言、张丙辰等气象学家也参加授课,这是新中国培养出的最早的一批气象预报员。1951年1月4日至6月5日,军委气象局气象干部训练班又培养出气象观测员258人。1951年6月20日至12月31日,军委气象局干部训练班又培养出气象预报员120人。与此同时,各大军区气象处也先后举办了气象观测、通信等人员的训练队,以满足大规模气象台站建设对气象技术人员的急需。在人才紧缺问题初步解决后,涂长望及时把气象人才的培养,从突击培训转移到了正规教育的轨道上来。他除在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设立气象专业外,还在全国先后设立了北京、成都、湛江3所气象中专学校。1960年,经教育部批准,又在南京大学气象系的基础上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院校——南京气象学院。涂长望抓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除了中央气象局办教育、帮助部队办教育、配合教育部和有关高校办教育外,还不断选派气象科技人员到国外学习和进修。在他主持下,从l953年至l959年共选拔了26位气象科技人员,分批派往苏联和芬兰等国家学习和进修。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章基嘉(曾任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被选送到苏联留学回国的。他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为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开展台站网建设,为气象业务发展奠定基础。

 

  涂长望十分重视基础业务建设。在抓人才培养的同时,积极组织了大规模的气象台站网建设。在他领导下,新中国气象台站网建设,着眼于为人民服务,从实际出发,考虑业务需要,按轻重缓急,有计划地进行,并提出了“分区建设,集中领导”的建设方针,与局领导班子成员一起,带领新中国培养出来的气象人员,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在全国各地特别是青藏高原、戈壁沙漠,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在十分艰苦的环境下建设气象台站。很多气象台站是建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这些年轻的气象人员经常是自己背着气象仪器、通信器材,徒步行走,在千里荒原落脚。没有房子,就住破庙;没有破庙,就住帐篷;没有桌子,就用干牛粪垒成台子处理观测资料并发报。没有米面、蔬菜,就吃青稞、糌粑。涂长望对年轻气象员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十分敬佩,每当重要的特别是艰苦气象台站建成的时候,他都要发电报向同志们表示慰问和祝贺。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全国已建成气象台110个,气象站l537个(其中有无线电探空站73个,经纬仪测风站165个,太阳辐射观测站27个),台站总数达到1647个,为1952年的4.2倍。这时的气象台站网,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气象业务、服务、科研工作的需要。而且,气象观测仪器也得到改善、技术规范逐步统一、气象通信畅通无阻。气象台站网的建设,为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视科学研究,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涂长望十分重视发挥气象科学家的作用。建国初期,他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的支持下,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赵九章商量并经中央军委批准,由中央气象局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于1950年4月成立了“联合天气分析中心”和“联合资料室”。“联合天气分析中心”和“联合资料室”集聚了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军委气象局的气象专家,开展了出色的工作。为配合我军解放海南岛、舟山群岛,为西藏和平解放和抗美援朝等许多军事活动,提供了气象保障,做出了积极贡献。他还十分重视气象科学研究工作,尤其重视发挥科研在促进业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954年8月3日,成立了由他和副局长王功贵牵头,有8位气象专家参加的中央气象局技术革新及研究科学委员会,并在相关部门成立了业务研究科组,推动气象技术革新和气象科学研究。1956年8月,又在中央气象台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兼有业务、科研双重任务。1958年,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与中央气象局的业务管理部门合并重组,建立了独立的中央气象科学研究所,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前身。他提出气象技术革新和气象科学研究工作,要紧密结合气象业务工作来做。他要求打破保守思想,克服自满情绪,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尽快改变我国气象科技的落后状况。


  制定远景规划,为气象事业发展绘制蓝图。

 

  涂长望十分重视新中国气象事业的长远发展。早在1956年年初,他就亲自主持制定了气象事业十二年发展的远景规划。一是气象台站网建设密度要超过美、英等发达国家水平;二是开展各种专业气象服务,使中长期天气预报业务化;三是开展日射、海洋、臭氧观测和飞机、雷达、近地层物理观测以及各种高空观测,填补气象观测的空白;四是成立研究机构,开展气象科学研究,使中国的气象科学技术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五是广泛使用现代电传、传真等设备,承担国际气象广播任务;六是气象仪器要做到全部自给;七是增设气象院校和系科,使气象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都能满足气象事业发展和气象科学研究对人才的需求。涂长望提出的规划是积极而又稳妥的,他总的设想是通过气象事业十二年发展远景规划的实施,在气象业务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方面达到或接近一般的国际水平。他还对气象科学技术的国际水平提出四个标准:第一,气象科学每个学科,不但有一定数量的高级研究人员。同时各主要学科都要有一两个国际学术权威,第一流科学家;第二,气象仪器设备基本上能在国内设计制造;第三,重要学科都建立起来了,目前的空白如农业气象、海洋、水文、大气物理都要有所发展;第四,最重要的是能够解决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提出的重要气象问题。虽然由于1956年以后政治运动频繁,气象事业十二年发展远景规划的实施受到一定影响,但是这一宏伟蓝图不仅为当时气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后来直至今天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加强对外交流,为气象事业发展拓展国际空间。

 

  涂长望十分重视气象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他经常说:地球上的大气是不能分割的,天气是不分国界的,各地区的天气是互相影响的。所以,他积极促进我国气象信息的对外公开发布。在他的努力下,我国的气象信息从1956年6月1日8时起,就向全世界公开广播了。在此之前,基于日本、朝鲜人民的安危,他请示国务院批准,从1955年3月起,已经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日语、朝鲜语向日本和朝鲜人民广播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中国气象信息解密和对外公开广播,当时在世界上激起了极其强烈的反响和一片赞叹。日本、英国、冰岛、埃及、芬兰、墨西哥等许多国家的气象局长来函、致电涂长望局长表示感谢和祝贺!此后,气象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1956年10月23日至31日,涂长望作为会议主席在北京主持召开了苏联、中国、越南、朝鲜、蒙古国气象局长和邮电部代表参加的“五国气象、邮电代表会议”。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召开的第一个有关气象工作的国际会议,会议就加强各国间气象和邮电部门的合作、开通国际气象电路直接交换气象情报以及交换的种类与内容达成了一系列协议。10月26日上午,陈毅副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了各国代表团的全体成员,会议开得很成功。1957年,涂长望作为中国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组织者,率领气象部门积极参加了国际地球物理年活动,向国际社会展示了新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受到国际同行的热情赞扬。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涂长望十分重视气象基础设施的建设。现在令国内外气象同行羡慕的中国气象局大院,就是当年涂长望高瞻远瞩,不辞辛苦,亲自选定的。为了选址,他多次跑到北京西郊调研,并反复与局领导班子成员商量,他还与中央气象台的气象员们交谈,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最后,选定了五塔寺北侧现在中国气象局的所在地。当时,北京西郊五塔寺一带还是一片田野,大片菜地田间散落着一些农舍、古庙、荒坟。气象局于1951年年初,征用土地的范围颇广:南至南长河畔,北至现在的中国农业科学院,东至现在的钢铁研究院,西至今天的中关村南大街,占地700余亩。地址选定后,他主持制定了近期和远景的建设蓝图。首先动工的是干部训练班宿舍、教室和食堂。接着,于1953年上半年建成红楼,中央气象台即从动物园西南角迁入红楼办公。随后,在北区建起了6栋平房套间,南区也建成一些平房宿舍,改善了科技人员的住房条件。当年,涂长望就设想在大院建一座国际会议厅,大厅里要配备中、俄、英、法、西班牙5种语言的同声传译系统。虽然,由于种种原因,他的这一愿望没有实现,但这也反映了涂长望发展新中国气象事业的战略眼光。


  深入调查研究,为气象部门带出好作风。

 

  涂长望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和局领导班子成员,非常关心基层、关心同志,经常下基层台站调查研究。他们艰苦朴素、勤俭办事业的作风,为气象部门树立了榜样。由于工作长期处于紧张劳累状态,所以从1958年开始,他的身体状况就越来越差,经常感觉身体不适,走路不稳,视觉模糊。但是,他仍然坚持下基层台站调查研究。1958年9月22日至10月28日,他带病与王鹏飞、邱国杰、刘广汉等8位同志去内蒙古自治区和山西省的气象台站调研。临行前他对随行调研的同志们说:“我们这次去基层检查工作,主要是搞调查研究,向群众学习,尽量帮助基层台站的同志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工作要深入,要准备吃苦。”他们到达呼和浩特时,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的领导为他们安排了最好的宾馆,但涂长望坚持要住在局里,他硬是说服局里同志把宾馆退了,到局里住在普通的房子里,睡木板床,在职工食堂吃饭,和气象工作人员亲切交谈。他深入到达茂旗、包头、临河、东胜等基层气象台站,看望气象职工,使同志们深受鼓舞。在山西大同,他对晋北气象台的预报员们说:“我们地区台的预报工作怎么做?你们考虑得怎么样?我这次从内蒙到你们这里,接触了一些台站,所想的都是这个问题。各级气象台站的预报有什么差别?怎么做?我想,地区台的气象分析应该不同于省台,跟中央台更有差别,要突出本地的特点。”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涂长望的指导下,在中央气象台和山西省气象台的帮助下,晋北台的分片预报方法随之出台,并推广到全国。在山西调研期间,涂长望除在晋北气象台和山西省气象台调研外,还去山西的定襄县气象站和吉县气象站看望气象职工。在定襄县气象站调研时,当他听到该县智村有个名叫郗卯红的农民“气象迷”,不辞辛苦,坚持“管天”,被村民当作“疯子”,与老婆也离了婚,还坚持观云测天。涂长望觉得,科学家也好,农民也好,一个为了事业不顾个人一切的人,他们的精神都是可嘉的。从县城到郗卯红所在的智村不通车,但涂长望在山村泥泞小道上,坐牛车往返几个小时,去看望了这位农民“气象迷”。
  涂长望,由于长期带病工作,积劳成疾,于1962年6月9日5时35分与世长辞,终年仅56岁。涂长望光辉短暂的一生,为新中国气象事业建设和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永载中国气象史册。
  郭沫若同志参加涂长望公祭大会回到家中之后,对涂长望的怀念之情挥之不去,提笔写了一首七律《挽涂长望同志》刊登在1962年6月的《人民日报》:
  同君屡次赋欧游,才干堪推第一流。
  肝胆照人风洒脱,心胸涵物韵容休。
  戡天志在争民主,返日戈挥夺自由。
  努力一生无懈怠,令人长忆旧渝州。
   

(责任编辑:孙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