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桩钢护筒厚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分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1:00:45
研究区不同地点受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土壤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影响,土地盐碱化的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土地盐碱化的程度、成因从而有差异,不同成因的盐碱地其需要的改良方法和措施有别。遵循我国盐碱土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根据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化的程度、数量、分布、地域差异和发展方向,确定研究区盐碱地治理的基本原则是:全面规划、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采取量力而行,先易后难的战略步骤。盐碱地改良分区是因地制宜进行盐碱地治理的前提。盐碱地改良分区图和改良亚区划分图如下:

盐碱地改良分区图 盐碱地改良亚区划分图
盐碱地分区治理对策
1 各区治理对策
1.1易改良区Ⅰ 易改良区分两部分:一部分位居南部的山前倾斜平原区,面积68711hm2,占总面积的8.8%,分布的土壤类型较多,有褐土、潮褐土、石灰性砂姜黑土、潮土和盐化潮土;另一部分分布在西部黄河三角洲的扇顶,面积122900 hm2,占总面积的15.7%,分布的土壤主要是盐化潮土和潮土。本区远离大海,地下水埋深超过了临界深度,基本上不受盐碱化的威胁,形成历史较早,耕作历史悠久,是黄河三角洲主要的农业区。
本区防治土壤盐碱化的主要措施是节水灌溉和注意培肥。特别是节水灌溉具有链动作用,不仅能使灌溉农田达到高产稳产,而且可用节省来的水去浇灌其它因缺水得不到利用和治理的土地。对防止区域地下水位抬高,促进地势较低地区的土壤改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节水灌溉是本区甚至整个黄河三角洲国土整治的关键。
1.2较难改良区Ⅱ 较难改良区也分两部分:主体部分位于易改良区外侧,面积250256 hm2,占总面积的31.9%;另有一小块位于黄河三角洲的西侧,面积14420 hm2,占总面积的1.8%。本区分布的土壤主要是盐化潮土、盐土和潮土。
本区由于低势较低平,地下水埋藏浅,地表水汇集,旱、涝、盐害并存,是盐碱地治理的重点所在。本区盐碱地治理的措施是:水利先行,生物、工程、耕作措施紧跟,进行综合治理,全面发展农、牧业。
本区盐碱地改良措施实施的基本保障是建立井、沟、渠相结合的排水体系,采取机械提扬、暗管或竖井排水,排除地表碱涝水和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中水分过多,以确保作物正常生育并改善土壤条件。
1.3难改良区Ⅲ 难改良区位于较难改良区的外侧,面积185911 hm2,占总面积的23.7%,分布的主要土壤类型是盐土,在河滩地与河成高地区还有少量的盐化潮土和潮土分布。
林地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是人人皆知的,黄河三角洲林地覆盖率低,在盐碱化土壤上过多的土壤盐分造成了植树造林比较困难。因此要退耕还林,扩大森林覆盖率。林地和林带扩展了还可以反过来通过林木的生物排水抑制蒸发,提高湿度、改良土壤结构、加强淋溶作用来改良土壤。在黄河故道北部和黄河河滩地应退耕还林、还草。在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地方,可先灌后乔,林草结合,以草养树,以林护草,营造草场防护林和经济用材林。沿海滩涂应实行封滩育林,保护天然灌木林,营造沿海海防林,建立绿色保护屏障。
黄河三角洲草场主要分布在本区,草场面积大,但产草量低。近几十年来,由于不合理地利用,草场退化严重。为此要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和改良天然草场,加强草场管理,提高牧草的产量和质量,建设畜牧业基地。草地对于增加地面植被覆盖,减少蒸发和土壤脱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区外缘的超潮滩上,应着重发展渔业,黄河三角洲的对虾养殖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在靠近河流和有淡水水源的低洼地区,芦苇种植业为当地造纸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材料。但发展渔业和芦苇种植业时,一定要注意修建深沟截渗,防止引起内陆方向地下水位的抬高。
1.4不宜改良区Ⅳ 不宜改良区位于黄河三角洲最外侧,面积136118 hm2,占总面积的17.3%,分布的唯一一种土壤是盐土。
本区受到海水的定期影响,土壤水、地下水和海水含盐量处于平衡状态。一般不生长高等植物,只生长低等植物如藻类等,泥质滩面上出现大量蟹洞。土壤处于自然成土的初期阶段,在不消除海水影响前,任何改良措施都无济于事。
2 各亚区治理对策
各亚区自然环境条件不同,存在问题也不同,应综合分析各亚区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理对策。总的原则是先易后难,分期分批逐步治理,前期的治理为后期治理工作提供资源和财力支持,后期的治理则是前期治理成果巩固的环境保障。
2.1易改良山前平原岗地区Ⅰ1 主要分布在广饶县南部的大王、西营、李鹊、小张、花园、广饶和稻庄7个乡镇。这里是黄河三角洲农业条件较好,农业开发历史悠久的地方。土壤没有盐碱化威胁,但灌溉水源不足,土壤肥力较差,应积极推广李鹊乡的经验,发展种植业-农区饲养型生态农业,种植业为饲养业提供饲料,饲养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料,互相促进,互相受益(许学工,2000)。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节水管理技术,防止地下水位进一步下降。
2.2易改良山前平原平地区Ⅰ2 主要分布在广饶县的石村、颜徐、稻庄、花官、大营、西刘桥和大码头7个乡镇。由于地下水大量超采,出现大大小小的降落漏斗,海水倒灌也日渐扩大。应抓紧引黄补源,井、渠结合发展节水灌溉农业。调整种植业结构,保证销路的前提下,扩大花卉、蔬菜和林果的种植面积。增施有机肥和化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发展集约化高效生态农业。
2.3易改良西部河成高地滩地区Ⅰ3 主要分布在太平乡的东部、义和、虎滩、盐窝、北岭、陈庄、集贤、傅窝、大赵、王庄、北宋、店子、南宋等乡镇。这里形成历史较早,种植业发达。但由于灌排水工程不配套,灌溉管理落后,大水漫灌,引起了地下水位的抬高。应尽快改造、完善灌排水工程,从工程性渠系防渗、科学灌溉管理和引进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增施有机肥和化肥,用养结合,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监测地下水动态变化,以排定灌,逐步降低地下水位。在高地的边缘地带,可植树种草,形成农田林网,推广林粮间作,防止水土流失。
2.4易改良西部平地洼地区Ⅰ4 主要分布在分布在太平、义和、虎滩、汀河、傅窝、大赵、王庄、利津、北宋、胜利、宁海、胜坨、高盖等乡镇。这些地方,地下水埋藏较浅,土壤受到了盐碱化的威胁,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继续实行种稻改土。其它的地方,可实行粮草轮作,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淋洗保肥力。井、渠结合强排多余的水,调控地下水位。
2.5较难改良黄河以南平地洼地区Ⅱ1 主要分布在广饶县北部的陈官、丁庄,东营区的龙居、西范、牛庄、六户、东城、西城、油郭、史口,垦利县的郝家、董集、垦利、永安、西宋等乡镇。这些地方灌排水工程已形成一定规模,需进一步配套和完善排水体系建设,合理调控地下水位。在此基础上,东营市东城、西城以北的垦利、永安和西宋乡继续发展种稻改土,但一定要采取措施对地下水进行强排,将改土和改水相结合,巩固改土效果,为防止长期种稻引起区域地下水位的抬高,可在改土改水取得一定成绩的基础上,实行水、旱间作。时机适当时,可引黄淤灌,治理盐碱地,改善微地貌条件。在东营市东、西城以南、以西的地区,可实行粮草轮作,实行培肥改土。
2.6较难改良黄河以北平地洼地区Ⅱ2 主要分布在河口区的新户、河口、六合和利津县的罗镇及渤海农场的西部。目前这里还不具备灌排水条件,靠天吃饭,大量的农田因无水洗盐、压盐而弃荒。在前面5个农业区节水措施落实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建设灌排水工程,发展农牧业。在无灌溉条件时,可引种耐旱、耐盐物种,改善地表覆被状况,防?quot;越撂越荒"的恶劣后果。
2.7较难改良河成高地滩地区Ⅱ3 主要分布在孤岛,建林和西宋的北部,渤海农场和六合的东部。目前这里的土地利用方式以种植业,林业为主,比较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必作调整。今后应注意精耕细作,实行节水灌溉,培肥地力,防止地下水位抬高。
2.8难改良黄河以南平地区Ⅲ1 主要分布在永安和下镇2个乡镇。这里地势低平,土壤盐碱化严重,成片的土地处于裸露状态。现有的草场也受到盐碱化影响,退化严重。应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在经营上实行承包到户,以经济效益带动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9难改良黄河以北平地洼地区Ⅲ2 主要分布在河口和仙河2个乡镇。这个地区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比较合理,不必做大的调整。种稻改土要加强排水,天然草场要加强保护,以草定牧。
2.10难改良河成高地滩地区Ⅲ3 主要分布在河口自然保护区的西部和黄河故道的北部。这些地区分布着黄河新淤潮土,由于不合理的垦殖,土壤返盐。从长远看,应尽早退耕还林还草,实行全面保护。
2.11难改良沿海滩涂区Ⅲ4 主要分布在新户乡和河口市的北部,孤东油田的外缘以及广南和广北水库的外侧。这些地方应引种耐盐、耐旱草种、树种,建立沿海防护林带,不仅对当地土壤脱盐,而且对内地环境的保护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12不宜改良沿海区 沿海岸分布在海水定期影响到的地方。这些地方刚刚露出海水面不久,土壤处在自然成土阶段的初期,受海水的影响,土壤含盐量极高,尚无法利用。只是在超潮滩上,水资源条件允许时,可发展水产养殖业。但一定要做充分的市场调查,科学规划,避免盲目上项目,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2.13不宜改良河口区 分布在河口区自然保护区的东部。这里受到河海的双重影响,新淤潮土上生长着湿生草甸植被,对这些地方要实行绝对保护。(摘自关元秀博士论文《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化遥感监测、预报和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