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提式8kg干粉灭火器:银行赚那么多钱凭什么? 银行暴利是制度之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2:55:50
编辑怡爽文/
银行赚那么多钱凭什么? 银行暴利是制度之耻
www.stockstar.com 2010-9-20 7:36:00投资者报
王亚伟领衔华夏系倾巢出动 近6亿元“满仓”1股 速查!
赢黄金白银 来炒股登峰
[字体:大中小]收藏订阅RSS分享打印 [网友评论0条]
银行暴利是制度之耻
受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传闻影响,9月17日开始A股上证综指连续两天下跌,累计下跌百点,跌幅超过3%。16只银行股同样萎靡不振,平均跌幅也都过3%。
今年以来,上市银行的股价表现差强人意。据统计,银行指数年初以来的跌幅为24%,其中跌幅
最大的北京银行股价下跌了37%。与低迷股价相应的,是银行股看起来便宜的估值。银行股平均的动态市盈率大约9.6倍,市净率约为1.89倍。估值最低的银行股分别是建设银行和民生银行,建行的动态市盈率8.85倍,民生银行的市净率1.4倍。
银行股尽管股价表现糟糕,但业绩却好得惊人。今年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三成,达3465亿元,这相当于同期A股1940家上市公司总利润的41.7%。并且,市场也看好银行业未来的利润增长,各大机构给出的银行业盈利预测,未来3年利润增速均超过20%。
16家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如利润表现出色,其只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0%。据统计,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共实现收入8307亿元,而A股全部上市公司同期的收入接近8万亿元。
过去三年的情况很类似,在A股市场中,银行业以占比10%的营业收入,赚走了40%的净利润,其背后是银行业令人羡慕的净利润率。而且,银行的净利润率在过去三年中逐步攀升,从2007年的30%(全部上市公司的3倍),到2009年上半年的41.7%(全部上市公司的4倍)。(见图1)
看到上面这一系列数字,相信每个人都想问:为什么银行这么赚钱?它们这么赚钱合理吗?
在本期《投资者报》的“银行股被低估了吗?”一文中(详见B01版),我们对银行的利润来源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银行八成的收入和利润,均来自“息差”。所谓息差,就是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之间的利息差异,银行以低息揽储、高息贷款的方式赚取利润。
赚取息差本无可厚非,但令人不解的是,为什么如此“简单”的业务,能获取如此高额的利润?说这种业务简单,是因为此“业务模式”早在数百年前就被钱庄老板们创造出来,发展至今,也未见增加了多少技术含量。
我们不知道钱庄老板们如何决定息差,但想必不会是朝廷钦定。人们把银两存入钱庄,一定是可以获得比“把银子埋进地里”更多的回报;商人们从钱庄借钱,也一定会反复比较,找抽头最少的钱庄。
而当下的利率,并不由市场决定。央行制定的一年期基准利率,分别为存款2.25%、贷款5.31%,各家银行必须以此利率为基准,在上下浮动不超过10%的范围内,开展存贷款业务。
低于通胀水平的存款利率对储户来说实质上是一种剥削。8月份,我国的CPI指数为3.5%,比2.25%的存款利率高出1.25个百分点,这相当于储户每存入银行100元钱,一年要损失1.25元。截至8月份,我国金融机构中的存款余额68万亿,这些存款每年的贬值损失高达8500亿元。这么看来,把钱存银行不如埋金银、置房产。
过高的贷款利息,无疑是实体经济的包袱。5.31%的贷款利率是高还是低?我们可以拿一组来自Wind资讯的企业绩效评价数据,作为参照。数据表明,2009年我国全部行业的平均净资产回报率为5%。这意味着如果你用自己的钱进行投资,一年的回报率为5%,如果你用银行贷款的钱进行投资,你不仅赚不到钱,还会损失投资额的0.31%(贷款利率与净资产回报率之差)。
2010年8月,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44.6万亿,按5.31%的贷款利率计算,社会一年为贷款支付的利息为2.4万亿,而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仅为2.6万亿。贷款利息占实体经济利润的比重接近一半,这个包袱不轻。
借钱出去的人,其所赚取的利润高于拿钱干活的人。经济学讲究“理性选择”,在这种“出力不如出钱”的价值导向下,谁还愿意去承担风险搞创新、干实业呢?而且,就算你干成了,也无非是替银行打工,这种不合理的激励会让经济变得死气沉沉。
某种程度上,银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最大的食利者。而且,在现有的金融体制下,它们还在“两头食利”:通过对压低储户的存款利率,直接向储户“收税”;通过高额的贷款利率,分食实体经济的利润。这还不够,银行发明出“手续费”、“财务顾问费”等“中间业务”,对储户、企业进行变相盘剥,这种“金融创新”能力想必已远超西方银行业。
银行的暴利,并非来自它们的管理和创新,其最大的核心竞争力,是行业垄断和制度保护。这种局面下,银行与实体经济不会“双赢”,只能是一场有输有赢的“零和游戏”。
是的,在这场游戏中,银行赢了,而且赢得很大、很多,但这是以储户和企业的“输”为代价的“赢”。这样的赢家,到底是值得骄傲,还是应感到羞愧?
 
中国银行业:10倍PE并不低
《投资者报》研究员 周俊
中国银行业是一个利润能实现两位数增长的行业,目前平均市盈率只有10倍,平均市净率为2倍,但是,它的市场表现却长期滞涨、受人冷落。
如果你相信“市场有效”,那么该现象背后就一定有原因。并且,在未来存在加息预期、市场估值低于历史平均的情况下,这个疑惑会更加明显。
我们认为,国内上市银行的价值看似低估实则未必。现在市场给银行10倍PE的理由在于:银行市场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盈利能力将会面临急速下滑。
而与海外商业银行的对比表明,我国A股上市银行的股价也并没有被低估,反而是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
暴利的银行
这是一个能够产生暴利的行业,主要来源是制度性的存贷息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是2.25%,最新公布的8月CPI达到3.5%。也就是说,如果全年保持这一CPI水平,储户在银行存100元钱,一年后将会贬值1.25元。
然而,除非不选择存款而转向投资,储户并没有其他选择。因为,我国所有的商业银行,都执行相同的存款基准利率。
贷款方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到5.31%,比同期限存款基准利率高出3.06个百分点,这构成了银行的制度性利差。
如果当前从银行贷款看,无论是哪家商业银行,贷款利率的差距只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有10%的上下浮动,尽管优质客户可以享受到下浮10%的贷款利率优惠,但总体而言,这种差异并不明显。
对于储户,银行让对方承受实际存款利息亏损;对于贷款客户,银行让对方让出超过5%的投资回报率。前者,银行享受了低成本,后者,银行享受了高收益。
作为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2009年的净资产为3094亿元,净利润1286亿元。这意味着,工商银行的净资产仅为中国石油的三分之一,但是净利润却超过中国石油25%。中国石油股东投资回报率为11.4%,工商银行却高达41.6%。而员工人数,中国石油2009年末在岗员工达到54万人,工商银行只有39万人。
城市商业银行的情况同样如此。南京银行2009年净利润15.4亿元,在江苏省所有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五,然而,该公司员工只有2521人,是该省利润额最高10家上市公司中员工数最少的。
宁波银行2009年净利润14.6亿元,在浙江省排名第二,仅低于雅戈尔。虽然宁波银行的净利润只有雅戈尔的45%,但员工数却是雅戈尔的约1/14。雅戈尔2009年末的在岗员工总数达到47109人,宁波银行不过3412人。
不仅如此,与海外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润率水平明显高出一截。
以总部管理处位于香港、欧洲最大商业银行汇丰控股为例,该行2009年的收入净利率只有7.4%,净资产收益率更是只有4.3%。而我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2009年的收入净利率达到22%,净资产收益率则达到12.4%。这还不算盈利能力“突出”,因为16家上市银行上述两项指标的平均值分别高达36.5%和17.7%。
这其中,北京银行的收入净利率达到惊人的47.4%,而在净资产收益率方面,深发展达到24.6%。
八成收入靠息差
在全球金融机构中,中国的商业银行最依赖存贷款息差收入。
根据《投资者报》研究部统计,2010上半年,16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达到18%,较2009年提高了近两个百分点。
可是,息差收入仍然贡献了上市银行绝大多数盈利。自2007年以来,尽管15家上市银行平均息差收入占比由87.6%逐年下降,但到2010上半年,依然高达79%。
华夏银行和北京银行对息差收入的依赖最为严重,两家银行的息差收入占比排在16家上市银行前两位,都超过了9成,分别达到91.8%和91.2%。相应地,这两家银行的中间业务较差,上半年,它们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分别只有6.9%和6.4%,是16家上市银行中最差的两家 。
相对而言,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到2010上半年,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达到22%,是16家上市银行中最高的,而利息净收入的比重为76.8%。另外,中国银行的息差收入占比为69.1%,中间业务占比也达到21.3%。
实际上,在市场化运作的海外银行中,息差业务占比要远远低于我国银行。根据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的统计,欧美甚至东盟地区的商业银行,息差业务占比一般只有50%~60%左右,而中间业务则都在20%以上。
以汇丰控股为例,该行2009年的雇员总数也达到了30万人,遍及全球88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个办事处。2009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786.31亿美元,但其中,息差收入仅有407.3亿元,占比为52%,远远低于A股上市银行。
另外,汇丰控股的收入构成中,中间业务收入达到176.64亿元,占比达到22.5%,超过任何一家A股上市银行;还有投资收益98.63亿元,已赚保费净额104.7亿元等等。
海外银行多数如此,尽管息差收入仍为占比最大的营业收入来源,但依赖程度明显低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未来盈利会受冲击
目前,我国存贷款利率水平由政府决定,并非市场供求因素形成,这便是银行利润来源的最大保障。
但是,这个天然的保障在未来肯定会受到冲击,而且会影响到银行的盈利状况。因为,利率管制存在很多弊端,而利率市场化,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经之路。
存款利率水平低于CPI,导致了储蓄的实际负利率。如果实现存款利率市场化,管理能力优秀的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储蓄。
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收益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当拥有贷款组合的银行征收的利息长期过低时,就会丧失其资本金,表现形式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和资本充足率的下降。
由于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不能进行风险定价,在降低不良贷款的压力下,将会使贷款过分集中地投放到垄断行业的所谓“优质客户”之中,使得我国本就突出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过分集中的贷款投放,造成了社会资本的浪费,阻碍了资金的合理化配置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不能很好地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总体而言,利率管制制约了金融市场的公平竞争和投资者对金融工具的市场化选择,严重妨碍了社会资本的合理化配置。而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存贷款利率,可以有效激发整个社会的储蓄和投资热情,促进宏观经济健康增长。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化原本依靠行政垄断形成的高额息差收入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由于竞争而使得存款利率上升和贷款利率下降,从而息差收入将明显下滑,盈利亦将大幅下滑。
那个时候考验商业银行的是能否在竞争中赢得市场,以及如何依靠非息差收入提高银行的收益,因此,中间业务的竞争力或将成为左右利率市场化之后银行盈利水平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前文中提到,海外银行的非息差收入占比高达40%~50%,其中,有一半为中间业务收入,还有一半为混业经营收入,包括保险、投资等方面的收益。
而我国商业银行普遍未实现混业经营,收入主要就是由息差收入和中间业务组成。中间业务占比尽管逐年上升,但幅度缓慢,到2009年,15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平均占比还不到18%。
另外,令人担心的是,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过高依赖于手续费。
欧美的大型商业银行,依靠出色的投资银行业务能力,它们取得的来自资本市场的收入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一般在20%以上。而我国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只能集中在代理佣金、手续费等领域。
估值并不低
截至9月9日,A股市场的银行板块平均市盈率(PE)为9.91倍,平均市净率(PB)为2.07倍,之所以有人认为银行股被低估,或许是因为目前的估值水平已经远低于银行板块的历史平均估值。
统计表明,银行板块的历史平均市盈率高达28.4倍,市净率高达5.7倍。即便从2008年股市下跌以来,该板块的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也分别达到了15.2倍和2.9倍。
但是,这并不是目前银行估值被低估的认定理由。相反,我们认为,A股银行估值实际并未低估,甚至存在一定的高估。
尽管利率市场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总体上,竞争将会使得目前过低的存款利率上升,而贷款利率则会有所下降。商业银行的息差水平将因此大幅收缩。目前,央行已经提出了可以考虑在部分地区开展存款利率上浮的试点,这或许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启动标志。
与此同时,如果商业银行在资本市场的中间业务开展仍然受到管制,息差收入的降低无法通过中间业务来弥补,那么,银行的收益大幅降低将会成为必然。
那么,让我们再来看看,在实现了利率市场化的欧美银行,它们具备怎样的估值水平。由于我们看到,利率市场化将导致我国银行盈利的急剧变化,并且,欧美银行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盈利也出现波动,因此,市盈率失去了评价估值水平的作用,我们以市净率来进行横向对比。
我们按照GICS全球行业分类标准,选取了20家在香港联交所、纽约证券交易所等地上市的海外银行,根据统计,这些银行截至9月12日的平均市净率只有1.53倍,A股市场银行板块的平均市净率要高出35%。
如果与海外银行一样实现利率市场化,但却没有中间业务来弥补息差收入的大幅下降,估值又较海外银行高出35% , 从这个角度用长期眼光看,目前A股银行的估值不是被低估,而是被高估了。
 
农业银行:增利4成难掩破发之忧
《投资者报》分析员 李雅琪
半年报显示,农业银行(601288.SH)上半年实现净利458.63亿元,同比增长40.2%。按照盈利预测计算,上半年农行净利已完成其全年盈利预测的55.3%。
与可喜的盈利增长不同,市场给予的却是另一种回应。年初至今,沪深300 指数涨幅-18.66%,沪深300 银行指数跌幅为-28.82%,银行板块跑输大盘,农业银行也不例外。上市后在破发边缘徘徊了一个多月,最终于9月16日宣告跌破发行价2.68元,盘中跌幅逾1%。
净资产收益率为海外银行两倍
农行自7月15日在A股上市后,整体银行业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已经占到A股总市值近25%,而银行业上市公司对A股利润的贡献率也达到了43%。银行业的市值与利润贡献率之比超过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公司。
目前,A股银行业平均市净率PB为2.2,平均市盈率PE为11,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1%(中报)。农行动态市盈率为7.91倍 ,市净率为2.05倍,公司年化净资产收益率达25.1%。海外银行PE在8-12倍,PB为1-2倍,净资产收益率基本在10-15%左右,基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业银行的估值水平已经与世界接轨,且净资产收益率为海外银行的两倍。
然而,从盈利模式角度来讲,农业银行营业收入主要依靠利息收入,海外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更多的是作为一个提供和集中金融服务的平台出现,做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整合,主要盈利模式,金融投资占较大份额。而国内银行业来看,绝大部分银行依然依靠利息,即使正在发展的中间业务上,较为低端的收费项目占比较大。
因此,长期来看农业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可持续性有待考量。
净息差四大行居首
从农业银行的估值水平上看,低于市场其他行业,甚至低于其他银行的估值水平。但是,农业银行长期依赖利息收入,业务品种较为单一。
利息净收入是农业银行营业收入的最大组成部分,占 2010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的82.3%。这个数字2007年到2009年分别为87.46%、91.67%和81.65%。可以看出农业银行对于利息收入依赖程度。其中,利息净收入从2007年开始,农业银行的利息净收入呈下降趋势,而上半年,这一数字有所上升。
农业银行2010年上半年利息净收入有所上升的原因是由于贷款和存款完成降息后的重定价,贷款收益率的降幅低于存款付息率的降幅,存贷利差有所扩大。
上半年农业银行净息差为2.47%,较去年全年和去年同期分别提升了7BP 和26BP(BP为基点,0.01%)。同时,公司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压缩低收益率的票据贴现业务,实体贷款占比上升。
农行的活期存款占比高使其存款成本在四大行中最低,上半年农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和净息差为四大行中最高的水平。
净利息收入一方面可以为银行带来较高的净资产收益率,另一个方面,这项业务成本低,不存在较高的人员和技术上的要求,同时存在一个弊病,就是过于依赖管制中的利率政策。
 
市场利率化面临破冰
自中国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以来,部分管制利率已经放开,贷款利率也放宽了上浮幅度,但是存款利率仍被严格管制。
贷款利率的放宽和存款利率偏低,从金融层面来看,是当前储蓄大于投资的表现。但市场表现并不符合这个规律。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大企业的融资相对便利,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融资结构发展不平衡。
市场化进程中,政府能够直接控制的用于推动经济改革、发展的价格手段已经不多了,而存款利率作为收紧和放宽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从中国的改革路径来看,国有企业的一系列改革,需要保持一个较低的利率环境,这实际上起到了储蓄部门对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补贴的作用。
这也进一步解释了,对银行有利的利率例如银行间市场利率、贷款利率基本都实现了市场化,唯独对其成本约束的利率没有市场化的原因,而且利率水平保持较低水平。
但终有一天,市场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部完成后,银行业将面对市场利率化的局面。
央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近日公开表示,考虑争取国家允许东北率先开展存款利率上浮试点。具体操作上,采取分阶段逐步扩大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的方法,以确保改革平稳有序。如果存贷款利率都由市场决定,二者将更加接近。这将压缩银行的利润空间,从而影响银行的信贷经营行为和信贷结构。
低端中间业务不可持续
银行对于终将面对全面的市场利率化局面,也有所准备。近几年来,各家银行利息净收入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银行也从纯粹依赖于存贷差,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个人金融等方向发展,但是发展依然缓慢。
从海外银行情况来看,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为三大主要业务。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情况都会占营业收入的40%—50%。而中国银行业的这一数据长期以来只占15%左右。
近几年,农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有所发展。由于在机构网点上的优势,结算、银行卡等传统业务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在新兴业务上,顾问咨询费、电子银行业务增速较快,分别同比增长了143%和99.4%。中间业务在营业中的占比为16.55%,处于行业较高的水平。
半年报显示,2010年上半年,农行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224.5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4.42亿元,增长32.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6.55%,较上年同期提高0.19个百分点。剔除代理财政部处置不良资产业务手续费收入后,农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长 60.0%。
相对于改制前,农行收入结构曾呈现出手续费收入占比较低的特点,经过一系列内部运营改革,农行改制后在这方面正在迅速追近其它三大行。
对于银行业收入结构的改变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提升,可以看到银行业正在打破依靠利息差为主要营业收入模式,向中间业务的方向发展。
然而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费项目主要为工资管理、投资理财、信托,以及私人银行业务。而这些业务,对于银行的投资能力、金融创新和管理有较大考验。
相比之下,发达国家银行面向普通客户的许多中间业务项目提供免费服务,大部分日常业务服务也都是免费的。
而从国内银行业的情况来看,目前面向客户的银行服务已从几年前的300多种发展到750多种,且收费项目及标准不断增加提高。
低端中间业务发展,带来的是客户的怨声载道和不可持续发展的盈利结构。
 
浦发银行:券商极力推荐 市场并不买账
《投资者报》 记者 张东红
“买入、增持、推荐”,针对中报的点评,银河证券、光大证券、国信证券等各大小券商无一例外给予浦发银行(600000.SH)正面的评价。
然而,自8月30日浦发银行公布中报以来,市场并未“买账”,在大盘指数没有出现太多变化的情况下,其股价出现下跌,从8月30日的收盘价14.10元下跌至9月15日的13.33元。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银行业分析师表示,浦发银行的弱势主要是整个银行板块没有很好的表现,况且其买入的推荐,是指未来6到12个月的情况,在估值较低的情况下,其是比较稳健的配置品种。
但是,有银行人士向记者透露,浦发银行的下跌受行业的影响是一部分,由于传言存款利息上升,银信合作从表外移到表内,拨贷比(拨备/贷款余额)上升到2.5%等都是对银行业的负面消息。另外从浦发银行的角度看,9月29日的限售股解禁等也是重要负面因素之一。
业绩增3成 资产质量趋好
8月30日公布的浦发银行中报业绩显示,截至6月30日,浦发银行实现净利润90.81亿元,同比增长33.92%,每股收益0.79元,同比增长20.21%。从业绩报表看,浦发银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上半年浦发银行资产负债规模稳健增长。2010年上半年公司资产总额为7812.61亿元,较年初增长9.77%;其中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0506.1亿元,较年初增长13.11%。公司负债总额为17051.94亿元,较年初增长7.29%;其中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4446.93亿元,较年初增长11.53%。存贷比控制在监管标准之内。
从利润上看,上半年浦发银行实现税后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0.81亿元,同比增长33.92%。2010年公司净息差企稳回升,上半年公司净息差为2.44%,同比提高0.38个百分点,未来净息差有望继续保持回升态势。
同时,上半年公司资产质量继续趋好,不良贷款和不良率保持“双降”态势,准备金覆盖率继续提高。上半年公司不良贷款余额64.65亿元,较年初减少9.95亿元;不良贷款率0.62%,较年初下降0.18个百分点,也处于上市银行末几位;准备金覆盖率为302.26%,较年初提高56.33个百分点,为同业最高;公司资产质量状况在国内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中间业务也发展良好,费用控制较为合理。201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18.25亿元,同比增幅71.32%,增长幅度在上市银行中仅次于民生银行;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8.02%,同比增长了1.63个百分点。
浦发银行业绩增长稳定,资产质量状况好,再加上中移动入股浦发获批,以及身处上海受益上海金融平台,浦发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增长趋势似乎无可挑剔。
国信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邱志承在研究报告中表示,“公司定向增发方案日前已通过证监会批准,预计2010 年末核心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将分别提升至12.4%和9.7%,可支撑公司未来3-5 年的业务发展。浦发银行的各项业务将稳定扩张,总体业绩有望保持稳定,2010 年的PB为1.6倍,PE估值为11倍,增发完成对PB摊薄作用明显,估值水平偏低,我们维持‘推荐’评级。”
利润过度依赖“存贷差”
不过,在浦发稳定增长的同时,不难发现,与其他银行一样,其主要利润仍然来自于“垄断”的存贷差。上半年收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只有7.89%,在15家上市银行中位列倒数第三。
邱志承表示,浦发银行2010年上半年净利润为90.8亿元,同比增长33.9%,每股收益0.79元。其最主要的正面贡献因素来自于息差同比回升和盈利资产规模的增长,分别正面贡献同比增速20和14个百分点。
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金融系主任潘英丽看来,银行业需要市场化。按照统计,中国银行业的息差比国际的要高出2个百分点,而2009年银行业的贷款规模为43万亿,其中利润只有8000亿,恰恰是这2个百分点的息差所给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银行业除存贷款业务的息差收入,其他整体不赚钱。
 
联姻中移动暂无实质利好
9月16日,浦发银行的股东大会材料显示,将提名两个非独立董事。而这两个候选人都是中移动的高层管理人员。其中之一的沙跃家,现任中国移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而另外一位朱敏,现任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财务部总经理,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副财务总监。
这似乎意味着中移动与浦发银行的合作将进入实际层面。不过广发证券银行业分析师沐华认为,中移动入股浦发马上解决的是融资问题、资本金问题,立即反映到中移动和浦发合作产生业绩并没有那么快。上海市金融平台整合也只是长期的一个利好,具体还要看落实情况。
上海金融平台整合的效果迟迟没有显露,而浦发银行在上海的地位也早已被总部在上海的交通银行所超越。据一位银行业人士透露,2007年后,浦发银行在上海的贷款总额已经被交通银行所超过,而上海世博会的主赞助商也选择了交通银行而非浦发银行。哪家银行是上海的“亲生子”已很难界定。
与此同时,浦发银行不得不到外面求生存,在浦发银行的前十大客户贷款中,只有第十位是上海市土地储备中心,其他都是上海以外的单位。
“拨贷比”上升隐忧
看似在同业中表现优秀的浦发银行头顶也悬着“达摩克利斯之剑”,而且并不知道落下的具体时点。
首先,银行业的整体形势。浦发银行不良贷款低,资产质量好,但是如果在拨贷比上升的情况下,或许将大大挤压浦发银行的利润。
以此前传言的拨贷比上升到2.5%为例,由于浦发银行的不良率仅为0.62%,拨备覆盖率则为行业最高,达到302.26%,但是由于不良贷款率低,因此其减值准备金也相对较低,其拨贷比仅为1.86%,如果拨贷比上升到2.5%,浦发银行的利润将会下降近四成,也就是说四成的利润将成为拨备,而没法反映为利润。这对一直为资本金困扰的浦发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其次,从浦发银行自身看,9月29日,浦发银行2009年融资配股的限售股也将解禁,占到总股份的10%,虽然以原本每股16.59元的价格,共9亿股,与目前除权以后13.33元的价格相比,并没有赚多少,但是在对银行股并不看好的情况下,这也一定程度上给其股价造成了压力。东方证券银行业分析师金麟也表示,这确实会对浦发银行的股价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
第三,浦发银行在银行业务中仍然偏重于对公业务,零售业务并不突出。早在2007年,外管局已经宣布,批准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代客境外理财投资额度5亿美元。浦发银行已经拥有经营QDII(代客境外理财投资)产品的资格。但是,日前,浦发银行相关人士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并没有相关的QDII出售,其零售银行的业务并没有完全开发。
一旦银行业转型加速,银行将会更多地依赖于零售业务,那么对公相对较强、而零售业务相对薄弱的浦发银行,或将面临考验。
 
南京银行:贷款受管控 息差收入下降
《投资者报》 记者 刘秀丽
作为三家上市的城商行之一,南京银行(601009.SH)债券比例逐步上升,使得生息资产收益率下滑。
兴业证券认为,南京银行二季度以来将大量资产投放到债券投资和同业资产运用等方面,使得生息资产收益率出现了较大的下滑,未来公司资产结构的变化趋势值得持续关注。
南京银行的债券占比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上半年债券占比较年初又提高7个百分点,达到27.14%。过高的债券占比与同业资产,拖累了净息差的提升幅度。
由于上半年存款高速增长24%,同时贷款在严格的信贷额度控制下仅增长约14%,使得南京银行贷款在资产中的比重由年初的45%下降至年中的39%,这导致南京银行二季度净息差相比一季度环比下降了约6个基点,大约为2.47%。
南京银行内部人士9月14日对《投资者报》表示,虽然债券业务是公司的特色业务,但公司净利润主要来源还是息差收入。
中银国际认为,下半年如果信贷额度控制没有明显放松,或者同业和投资业务的收益率不够理想,南京银行的净息差回升可能仍将面临一定压力。
利率浮动预期压制估值
从中报数据中可以看出,南京银行在二季度的规模高增长主要是受到存款增长的推动,在存款高增长的同时,由于贷款增长受监管层严格控制,必须将多出的一部分存款配置到收益较低的资产上,因此拉低了息差水平。
在贷款增速受限制这个外生的前提下,存款的高增长尽管会导致息差的降低,但只要能够将多出的存款配置到收益率高于存款成本的资产上,对于利息净收入的影响就是正面的。
南京银行与所有银行一样,并不讳言自己的主要利润的来源是息差收入,但这种情况能够持续多久?8月28日,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夏斌表示,在物价指数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应适时推出存款利率浮动机制。
而人民银行沈阳分行行长盛松成更是提出,东北争取国家允许其率先开展存款利率上浮试点,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打破金融行政垄断。
光大证券分析师沈维、冯钦远认为,这个消息对银行板块估值影响为负面。如果短期内(如年内)试点有实质进展,估计板块估值将受到一定冲击。此前,市场普遍预期利率市场化将是偏中长期的因素,夏斌和盛松成的言论显然已经超出市场预期。
这也就是说,包括南京银行在内的存款量相对较大的城商行在内,即便目前估值仅为10倍左右,并不能说被低估了,因为未来还可能会受到进一步压制。
光大证券认为,存款基础雄厚的银行受到的波及相对较小。可以预见,银行网点集中的大中城市、需求端议价能力较强的对公市场竞争将较为激烈,存贷比较高的银行也面临着更高的揽存压力。
综合考虑网点数、储蓄存款占比和存贷比,受影响较小的银行包括国有大行及招行,这些银行存款自然增长的成分居多。此外,有稳定对公存款的银行受波及也相对较小,如北京银行。
 
半年利润总额15亿元
其实,南京银行对公存款也在增加。今年上半年公司存款增加了245 亿元,比年初增加了24%;其中,对公存款增加204 亿元,零售存款增加41 亿元。
从结构上看,公司存款相比年初增长16%,个人存款增长30%,保证金等其他存款增长达到76%,因此其他类存款的占比有所提高。6月末的活期存款占比为48.3%,与年初基本一致。
尽管上半年新增了杭州分行、扬州分行等五个网点,苏州分行亦获准筹建;期末异地贷款占全部贷款的46.59%,较期初提升了3.63 个百分点。不过,从目前来看,南京银行仍然受限于区域外银行网点的困扰。
而从收入方面来看,净利息收入同比增长 51.4%,而手续费净收入则是实现了43.5%的增长。其中,上半年利息收入34.66 亿元,同比上升48.6%;利息支出13.3 亿元,同比上升60.8%,净利息收入21.35 亿元,同比增长51.4%,其中规模因素贡献了31%,利率因素贡献了16%。
从成本支出方面来看,上半年管理费用支出7.31 亿元,成本收入比为28.5%,其中员工薪酬为4.5 亿元,业务费用2.4 亿元,合计同比增长68.3%。公司资产减值损失为2.4 亿元,其中贷款减值2.3 亿元,年化贷款成本为0.68%,低于预期。
今年上半年南京银行利润总额14.52 亿元,同比增长52.8%,实际税率为17.39%,实现净利润11.99 亿元,同比增49.8%,其中第二季度为6.12 亿元,环比上升4.1%。
而在南京36家上市公司中,上半年苏宁电器以360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列全部36家上市公司之首,南京36家公司所上缴的地方税收中,企业所得税23亿元,分别较上年同期的17亿元增长30%。
苏宁电器,沪宁高速和南京银行三家公司实现的所得税合计达11.96亿元,占全部上市公司2010年上半年实现所得税的51%。而从实现的利润总额看,南京银行14.51亿元位列三甲。
显然,银行系统受益于行政垄断和利率保护,盈利能力较强。以上半年为例,上市银行净利润总和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41.73%。
因此,银行业垄断利润有助于经济结构向内需转型以及居民消费能力提升。短期来看,存款利率浮动机制将是比提高基准利率更为灵活和温和的方式。
资本充足率下降明显
实际上,对于南京银行来说,拨备支出平稳是业绩增速较快的重要贡献因素。上半年南京银行资产质量保持稳定,不良贷款实现“双降”。
其中,不良贷款余额8.05 亿元,较年初下降0.12 亿元;不良贷款率1.05%,较年初下降0.17 个百分点。在控制不良贷款、化解风险方面,南京银行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逾期贷款率也由年初的0.87%下降到0.75%,下降了0.12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则由年初的174%上升到202.5%,但公司没有披露地方融资平台清理的详细情况。受益于上半年房地产市场交易的火爆,上半年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117.15亿元,增长36.8亿元,增长45%。
在不良贷款的清收方面,上半年南京银行对于使其时间长、清收难度大的不良个人贷款,首次尝试以批量委托外收的方式催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也拓宽了公司对于不良个贷的处置思路和渠道。
上半年资产减值损失2.40 亿元,较去年同期仅增长5.95%,信用成本率为0.64%。此外,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拨备覆盖率达203.69%。
从贷款结构看,制造业、个人按揭贷款占比提升较快,基础设施及公共事业类贷款占比有所下降;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房地产开发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合计占比18.66%,接近行业平均水平。
上半年,南京银行资本充足率11.59%,核心资本充足率10.53%,但由于规模的高速增长,资本充足率下降趋势明显。只有在南京银行50亿元的配股完成后,静态测算才可能提高南京银行资本充足率4.57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业绩增速放缓 还需再融资
《投资者报》 记者 任鹏宇
近日,彭博资讯一则有关中国银监会可能要求国内大型银行在2012年年底前将资本充足率提高至15%的消息,让银行板块承压,招商银行(600036.SH)股价连续下跌。
除了资本问题,招行还在承受着转型的压力。自2005年以来,招商银行以收入结构改善为目标的一次转型实施效果良好。据《投资者报》了解,目前在确保资本充实的基础上,招行正在实行提升业务运营效率的二次转型。
交银国际分析师李珊珊认为,相对以前的高增长,招行今后的增速将放慢一些,但比国有大行仍会快些。而招行二次转型方向肯定是正确的,但未来究竟能对公司业绩带来多大提升,还需要继续观察。
未来增速放缓
在经历一段时期的快速增长后,招行2009年交出了一份最差的成绩单——净利润为182.35亿元,同比下降13.48%;而2009年上半年更是仅实现净利润82.62亿元,同比大降37.62%。招行业绩下降的原因主要由其特殊的资产结构所造成:“活期存款占比高、短期贷款占比高”,这导致招行在降息周期中“吃亏”。
自2009年三季末,招行业绩开始企稳,并出现回升的势头。今年上半年,公司盈利132.03 亿,同比增长59.8%,环比增长23.44%。2010 年上半年公司净息差的显著反弹,公司拨备前利润同比增长51.98%,基于相对稳健的资产质量,公司信贷成本(0.39%)显著低于去年同期(0.52%)。
上半年招行业绩同比增长主要源于净利息收入增长及成本收入比下降,二者分别贡献41.55%和18.26%的同比增幅。国金证券分析师陈建刚认为,招行净利息收入增长源于规模扩张及净息差的反弹;成本收入比的下降主要源于成本粘性。
而据陈建刚判断,公司下半年的净息差将略微上升,主要源于公司存款来源较为稳定同时中期一般性贷款收益率较低,具备上升的空间。
2010年1月11日,英国《金融时报》曾有报道称,在全球市值最大的50家银行中,招行以高达4.3的市净率排名第一。不过,截至9月16日,招行A股市净率为2.21。
2010年上半年,招行资产质量仍保持较好水平,信贷成本年化后仍处于较低水平。上半年,公司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下降了8.92 亿元。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余额均较年初有下降。不良贷款率下降到0.67%,较年初下降0.11 个百分点。逾期贷款率也由年初的0.70%下降到0.59%,下降了0.11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则由年初的247%上升到298%。
公司上半年的信贷成本为0.4%,远低于过往水平。不过,万联证券认为,公司未来的信贷成本有可能会大幅反弹,进而侵蚀净利润。
推进“二次转型”
9月16日,一条与招商银行有关的消息在网上发布:招商银行青岛分行第16家营业网点——招商银行青岛胶州支行正式对外营业。不过,这条不起眼的消息却意味着招行“二次转型”的动作正在扎实推进之中,招行在助力县域经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扩大金融服务半径方面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004年,招行提出第一次业务转型,明确提出加快零售业务、中小企业业务、中间业务发展的步伐,进行经营战略调整。
而自马蔚华任职招行行长后,他将招商银行战略锁定在“做国内最好的零售银行”。在招行2009年的年中例会上,马蔚华正式宣布,招行进入第二次转型阶段。
马蔚华曾总结,招行的一次转型叫优化结构,二次转型叫提升效率、节约资本。“二次转型”的根本目标,是要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保证盈利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实现低资本消耗、较低的成本和风险以及较高的目标收益率,以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此后,马蔚华表示,在一定风险容忍度中尽可能挖掘资本的盈利能力,通过内生资本的增长来支持银行规模增长,这将是未来银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招行的二次转型将成为公司下阶段持续高速增长的动力。
自去年招行的零售部门、小企业信贷中心等启动二次转型,到今年上半年,招行二次转型初见成效——2010年上半年,招行各项中间业务均取得快速发展,实现净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人民币53.46亿元,增幅达32.26%。
8月19日,马蔚华在业绩说明会表示,下半年招行继续深入推进二次转型,重视贷款收益率和定价能力提升,进一步提高零售银行业务对利润的贡献度。
不过,用马蔚华的话讲,“二次转型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还有一个过程。转型的问题很复杂,还要求我们在机制上进行相应的改革,给二次转型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也不希望冒进,争取在三五年内逐渐显现成效。”
可能继续融资
日前,据彭波资讯报道,银监正草拟文件,要求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达8%,总资本充足率达10%,但在此之上,要有4 个百分点的资本缓冲,若是对整个系统具重要性的银行(资产规模在5000亿以上),须有5 个百分点的资本缓冲。换言之,大型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要求或最高达15%,远超《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
该报道还指出,大型银行须在2012 年前达标,其他中小型银行则要在2016 年前达标。交银国际分析师李珊珊认为,如果新要求落实,将引发内国内银行新一轮集资潮。
招商银行被业内认为是最有融资需要的银行。根据银监会2009年报,截至去年底,商业银行整体的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在11.4%。光大证券发布当时研究报告称,16家上市银行经过本轮融资潮后已能满足监管要求并支持2~3年内的业务拓展。2010 年二季度末,该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60%和8.05%。虽然资本充足率高于监管层10%的要求,但核心资本占总资本的比例为69.42%,明显低于监管层75%的下限要求。如果传闻成真,招行再次融资恐怕成为必然的选择。
招行再次融资其实也已经初露端倪。2009年招行启动的A+H股配股融资已于2010年4月完成,募集资金净额约215.67亿元,基本覆盖未来几年资本缺口。
在年初完成融资后,招行行长马蔚华曾表示,再融资后最少3年内不再有融资计划。
尽管马蔚华再三强调招行不会在3年内继续融资,但比较微妙的是,2009年10月19日的股东大会上,秦晓明确表示马蔚华的“三年内不融资”只是说说而已,不具备任何法律效用。此后,秦晓又声称马蔚华的提法是有条件的——招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必须维持在监管红线以内。
8月19日中期业绩交流会上,招行管理层再次强调,之前所说的“三年内不到资本市场再融资”是相对一系列假设前提的,亦即不是绝对的承诺。
在中期业绩发布后,多家机构给予招商银行“买入”评级。不过在资本充足率上调消息传出后,近期银行股受到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的影响较大,拨备计提比例提高和非对称性加息的传闻若被落实之后,对银行股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