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使用第三方软件:甲骨文合集_國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8:46:56

一部大型的甲骨文资料书——《甲骨文合集》已经开始陆续出版。

本书是把一八九九年以来八十年间先后在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土的十余万片甲骨文资料,选出四万多片,分期分类,编纂成册,以便于研究我国商史乃至古代社会文化。

五十年代制定的我国十二年科研远景规划,曾把《甲骨文合集》列为重要项目之一,由全国有关大学和图博单位协作,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属中国社会科学院)先秦史研究室负责编纂,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编纂组组长。《合集》的编纂工作从六十年代初即正式开始。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工作中断。一九七二年底,恢复工作,仍间有停顿。粉碎“四人帮”之后,加速了编纂进度,加以出版印刷部门的积极配合,保证了这部大型资料书的早日问世。

甲骨文是我国商代王室贞卜时,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和少数纪事刻辞。商人迷信鬼神,统治者进行各方面活动都要进行占卜,这些卜辞就记录了当时的生产状况,生活动态、自然现象、地域、物产、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以及科学技术等等,是难得的原始资料。举凡今天研究、记述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各个领域,除了有限的文献记载和其它地下发掘,多半得从甲骨文追溯渊源。甲骨文作为一种完整体系的文字,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文字,它同世界上其它古文字一样,以自己完善的形态和精美的书法艺术,在古代文明中发射着熠熠的光彩。

八十年来,国内外利用甲骨文资料对商史和古文字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材料着录百多种,研究论着上千种,作者三四百人。在国内,建国以来,用甲骨文研究商代社会性质从而探讨古史分期问题,一度有了蓬勃开展,一些甲骨文专家如于省吾,胡厚宣、唐兰,张政烺等都不断有新的论着和成就。这个时期,除了增订或重版了旧有著作外,还出版了一批新的着录,如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等四种,曾毅公等的《殷墟文字缀合》,陈邦怀的《甲骨文零拾》,新版的孙海波《甲骨文编》。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则是综述了一个时期内的甲骨文研究情况。同时原有的或围绕新的甲骨发掘对某些卜辞分期问题的讨论,和近年来关于殷墟五号墓出士妇好铭文问题的讨论都陆续推进着甲骨文研究的深入。

此外,在我国台湾省和香港有关大学、科研单位的人士,也提出了不少研究论着或资料着录。如饶宗颐的《殷商贞卜人物通考》、李孝定的《甲骨文字集释》,屈万里的《殷墟文字甲编考释》、《中国文字》杂志和张秉权的《殷墟文字丙编》(乙编缀台)、严一萍的《甲骨缀合新编》等等。

在国外,甲骨文的研究和着录也在不断发展。日本对甲骨文的研究是相当可观的,他们成立甲骨学会,出版《甲骨学》杂志。最著者有岛邦男的《殷墟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类》,贝冢茂树的《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及其释文。他们和白川静,伊藤道治等有不少研究论着。此外,加拿大籍华人学者许进雄编着《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甲骨文字》,还作了考释;美国籍华人学者周鸿祥编着《美国所藏甲骨录》,其它一些国家也时有甲骨文研究论文出现。

但是,解放以前,甲骨文资料的流传、掌握、研究,都有很太的局限性。甲骨实物多是私人购置,私商贩售,外国人也可任意猎获,因而流散海外,有的遭受破损,有的长期私藏不宣。而甲骨材料的着录,亦多是私人从事,辗转易手,重见迭出,加以墨拓不清,印制不精,因此,尽管几十年来甲骨学取得上述种种成就,但要编纂一部完整的科学的《甲骨文合集》,仍是一项繁重艰巨的工作。

首先需要确定这部《合集》收录的范围。迄今所得的甲骨文片大致达十余万片,本书根据一定标准(如不常见的内容,不论全辞或残辞皆收录,常见刻辞则收录完全或较完全者)从中选用了四万多片,预计这样比较适合于各方面的要求。

所收录的材料中,尽管大部分都是发表过的,但也确小部分是没有发表过的新材料,例如加拿大人明义士早期在中国所得甲骨估计达数万片,除他摹录两千多片编为《殷墟卜辞》,回国前选拓一千多片分赠中国发人(后经着录),还有留下加以埋藏以致腐烂掉的一部分,之外,应该有不少未发表的利料,本书即从山东博物馆等单位由明氏留下的未经着录的材料世墨拓并选用了一批。又一九七二年许进雄编着的《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甲骨文字》三千多片,亦是明氏之遗物,本书都收录了。再如罗振玉是国内搜集甲骨最多的人之一,他自己说有“甲骨数万”,除所着《殷墟书契》的《前》,《后》、《菁》,《续》等书,总共也不超过六千片,现藏山东博物馆和东北地区几处博物馆的很多甲骨,即为他所遗存的,其中亦有不少未发表的材料,本书概为收录。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博物馆新收入三百多片,巳故徐宗元教授遗下“尊六室”甲骨三百多片,以及流传到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的甲骨在国内存有照片的,都作为新材料编进了《台集》。

有的着录书为摹本,本书都尽量换用拓本。摹本本来基本上是可信的,但因不见拓本,加上有些摹录难免失真,总易引起怀疑。美国人方法敛早年在山东收集的甲骨摹录编成《甲骨卜辞七集》,被人怀疑为伪片或仿刻品,经与国内收藏的实物核对,全为真品,胡厚宣撰写《临淄孙氏旧藏甲骨文字考辨》一文为之辩正。本书收录其中有拓本者三十片。方法敛又同英国人库寿龄搜集甲骨,摹录两千多片编为《库方二氏所藏甲骨卜辞》,亦因系外国人所摹录,加以原物小部分确是真伪杂陈,更为人所怀疑,现在得到周鸿祥从美国十一个单位藏物集录《美国所藏甲骨录》一书(拓片)的核对,其中四百多片是《库方》书中的,证明摹本绝大部分不误,少数文字笔划摹写失真,可借拓本予以纠正。对此,本书凡能见到实物的即行新拓,凡能找到拓本的即行抽换。如上述《殷墟卜辞》的原物在南京博物院,《战后新获宁沪甲骨集》的实物多在清华大学,本书悉数新拓录入。有些摹本的原物分散在全国各处单位,也尽力分别进行墨拓。这样,就减少了对材料的怀疑,也纠正了其部分错误,增强了材料的准确性。

即使是拓本,因原拓不清或印制不精,或模糊,或残缺,也难以释读和利用,本书也尽可能加以代换最新最清晰的拓本。有的旧著,材料经过剪裁,甚至同版多辞剪开后分录各处,如王襄《簠室殷契征文》,本书全部换用其原藏完整拓本,恢复其本来面目。此外,对旧著把牛胛骨正、反、臼的三面刻辞分录各处的,也一律集中一处编为一号。对旧著存在的编号等文字记录的错误均为之纠正。

《合集》的编纂,也是系统地整理成百种甲骨著录所得的成果。既有的著录书重出现象相当严重,要避免此种现象再次发生,必须就所有著录进行相互校对,去掉重片。对重工作前人也部分的作过,如一九三九年曾毅公写有《殷墟书契续编校记》,一九四一年胡厚宣作《读曾毅公《殷墟书契续编校记》,都是把《续编》中与他收的重片作了核校。本书进行全面的校重,总计用了六十多种著录,并以新得的与著录相关的多种拓本,互相校对。仅就著录书粗略统计,共校出重片六千多,重片次达一万四千多。这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工作,它的完成,可以说对旧著录书作了一次清算。

甲骨缀合,是作此项材料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甲骨埋藏地下三千来年,质脆易碎,出土后稍不注意辄成碎片,整版裂成碎片,全辞就成残辞,不能卒读。缀合就是把本属一片被分裂为数片又分录数处的残片重新拼合,使之复原。最早是王同维将《戬》1.10和《后》上8.14两片缀合,复原商代上甲至示癸六世的顺序,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的错误。后来郭沫若的《卜辞通纂》、《殷契粹编》和董作宾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等著作都于此作了增补。这件事甚有意义,不断地有人作,开始见于著录的是一九三九年惜毅公的《甲骨缀存》,用了十六种书几百个碎片缀合成七十五版。后来他又和郭若愚、李学勤在一九五五年编著《殷墟文字缀合》,以《甲》、《乙》编为对象缀合成四八二版。台湾省的史语所则较全面地将《乙编》的材料缀合成完整或较完整的龟甲五百多版,相当可观,后又有严一萍的《甲骨缀合新编》。《合集》则更全面地将不下三十种旧著中二千多个碎片缀合成一六○○余版,大大超过了以前。通过缀合,出现和补充了新的材料。

甲骨材料的分期分类,为学习和研究者提供许多方便,目前,小屯殷墟所出甲骨文字一般认为属于从武丁至商末二七三年的这一历史阶段。卜辞内容文字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表现出它的阶段性,据此可以分出不同甲骨各属于不同的世代。最初,罗振玉、王国维从卜辞记载的对祖先的不同称谓,看出卜辞所属时期不同。董作宾于一九三一年作《大龟四版考释》,认出卜辞里贞人所属时代不同,一几三二年又写《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提出了断代的十个标准,分甲骨文为五个时期,建立了甲骨断代学。与此同时,郭沫若也在作类似的探索,为董说第二期的贞人作了补充。后来有胡厚宣的四时期说、陈梦家的早中晚三期和七世九王的分期法。但彼此无大的出入。只有所谓“文武丁时代卜辞之迷”的有師、子、(午)等贞人的那批材料,学者们看法不一,迄今不断有研究论文出现。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全面排比了数万片材料这一有利条件下,基本上采取五期断代法而有所前进,一部分难以划分的三四期材料,尽量分属于第三期或第四朔。到于那部分有争议的所谓“師组”者应为第一期,其它所谓“子”“午(?)”组主要的也倾向于第一崩,但其中情况复杂,尚难遽定其早晚,都暂作为第一期的附属,单独编成一册,以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甲骨刻辞依其占卜内容,自然形成了不同的事类。一九二五年王襄编著《簠室殷契征文》开始明确分出天文、地望,帝系、典礼……等十二类;郭沫若《卜辞通纂》分为干支、数字、世系、天象等八类。但都还未分期。解放后,胡厚宣连续编著《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等四种,均进一步先分时期,再就每期中分出来源、气象、农产、祭礼………等二十四类,可谓益臻缜密。分期分类既便于读者查检材料,也有利于对商代社会各个领域和历史发展序列的研究。过去的分类还只是就材料的自然状态作出区分,本书则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尤其是商代社会历史的研究成果,遵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商代社会历史内容分类,共分四大类,十九小类,如:一、阶级和国家,包括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等;二、社会生产,包括农业、渔猎畜牧等;三、思想文化,包括天文历法、气象、医学、祭祀、鬼神崇拜等;四、其他。数万片甲骨文经这样的归纳,材料就很集中。同时对于一版多辞包含数类内容的,将另编索引,彼此互见,以资查照。

《甲骨文合集》分图版、释文、索引三个组成部分。图版为八大开,四万多片约六千幅,分为十三个分册,其中拓片为十二个分册,依原大制版,以胶版纸珂罗双面版印刷,摹本为一个分册。全用布面精装。书前有彩色图版十幅,图版部分有必要的附录。释文和各类索引也将随后分别另行编纂。图版部分计划在一九八一年国庆节完成第一批出版发行任务,第二批在一九八二年底完成。

《甲骨文合集》的问世,是全国大协作的成果。全国十余处重点协作单位,七八十个甲骨收藏单位和个人,或选拓全部所藏甲骨,或提供拓本,或告以新的发现,或慷慨捐献所藏实物……,这在旧中国是不可想象的。郭沫若同志的关怀,指导,也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本书的出版将会获得国内外学术界广泛的欢迎,将有助于甲骨文的科学研究事业的进一步开展。当然,由于主客观条件终归有所限制,本书也将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和错误,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也可能重复前人所犯过的错误和疏忽,仍有待于社会各界的批评和指正。
甲骨学发展史上的丰碑 ——《甲骨文合集释文》

内容摘要 由胡厚宣先生任主编,王宇信、杨升南先生任总审校的《甲骨文合集释文》于1999年8月出版。这是甲骨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甲骨文合集》是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大型甲骨文巨著。该书不是单纯甲骨资料的汇总,而是在过去80多年中殷墟所出15万余片甲骨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去伪、校重、缀合等一系列工作,筛选出其中精华41956片编辑而成。20世纪70年代以前殷墟所出刻辞甲骨之有价值者,大多囊括其中。因此,《甲骨文合集》一书的出版,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甲骨资料的总结,是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备受学术界的赞誉。但是,《甲骨文合集》所刊主要是甲骨拓片含少量摹本 ,阅读该书必须具有一定的甲骨学知识。所以,学术界企盼着《甲骨文合集释文》能早日问世。

甲骨学发展史上的丰碑 ——《甲骨文合集释文》读后感 曹定云 刘一曼   
 
 
 
    由胡厚宣先生任主编,王宇信、杨升南先生任总审校的《甲骨文合集释文》于1999年8月出版。这是甲骨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甲骨文合集》是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宣任总编辑的大型甲骨文巨著。该书不是单纯甲骨资料的汇总,而是在过去80多年中殷墟所出15万余片甲骨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去伪、校重、缀合等一系列工作,筛选出其中精华41956片编辑而成。20世纪70年代以前殷墟所出刻辞甲骨之有价值者,大多囊括其中。因此,《甲骨文合集》一书的出版,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前甲骨资料的总结,是甲骨学史上里程碑式的巨著,备受学术界的赞誉。但是,《甲骨文合集》所刊主要是甲骨拓片含少量摹本 ,阅读该书必须具有一定的甲骨学知识。所以,学术界企盼着《甲骨文合集释文》能早日问世。 
    在已故著名学者胡厚宣先生的指导下,王宇信、杨升南等历史所12位甲骨学者经多年通力合作,完成了《甲骨文合集释文》这一巨著。与以往的甲骨释文相比,该书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资料丰富、全面。这一特点是由《甲骨文合集》本身决定的。以往的甲骨著录虽多但分散,学者很难全面了解和掌握所需的甲骨资料;而《甲骨文合集》经过分期分类整理,同类资料都集中在一起。在此基础上作出的释文,就为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商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进行多方面研究提供了极大方便。 
    第二,释文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准确可靠。甲骨学发展是不断深化和不断提高的过程,新成果不断出现。甲骨释文能否采用新的成果,是衡量释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该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例如,《甲骨文合集》0022片第2辞是关于令众垦田之事,此中“垦田”之字过去学者多释为“圣”,其义难明,后张政烺先生将其义释为“垦荒”,为学界所接受。又如00141片是关于受年的卜辞,指收获小麦。而关于小麦之字,过去学者多释“来”,不很准确,后于省吾先生在“来”上添了一撇,其隶定就十分准确了。再如,《甲骨文合集》12839、15993片中的“”,以往学者多释为“庚凡”,认为是殷先祖般庚,后裘锡圭先生释为“庸”,是属于钟一类的乐器。凡这些考证的最新成果,该书均一一采用。甲骨文中有的常用字以往考释也常有失误。例如,常见的“王占曰”之“占”,过去有的学者多隶释为“祸”,就十分不妥。因为“占”是占卜后王所作的判断;而“祸”是“祸福”。这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混淆,否则字义不通。在该书中,一律释为“占”,避免了以往之失误。 
    从以上事实可以看出,该书的作者站在甲骨学发展的最前沿,采纳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释文准确,将甲骨释文提高到新水平。 
    第三,释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可以从以下方面得到证实: 
    其一,通过卜辞互校,补残填缺,使卜辞材料更加完整。卜辞残缺是卜辞本身存在的实际问题,而且无法避免。该书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大提高了史料的科学价值。例如,《甲骨文合集》11484片是一条著名的记录月食的卜辞,其辞云“六日[]午夕月又食”。“午”字前缺一字,过去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休:最初董作宾、刘朝阳、张秉权均认为是“甲午”。1975年,有位天文学家首先对“甲午”提出质疑。1981年后,严一萍提出应补为“壬午”,严说又遭到张秉权的有力反驳。自“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以来,研究甲骨的学者多认定补“甲午”是正确的。该书正确地补为“甲午”。这对殷年代的推定具有重要意义。类似这种正确补入的例子相当多,难以一一枚举。 
    其二,认真隶释卜辞兆序。兆序是反映卜辞占卜之次第,附属于具体的卜辞,是卜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过去出版的甲骨释文很多不标出兆序,这很不妥。因为兆序反映的是该辞在占卜时的时空位置,失去了兆序,就失去辞与辞之间的时空联系,不利于全面理解卜辞和深入研究商代的占卜制度。该书将每一个兆序都附释于相关卜辞的后面,尽量不使其遗漏,从而确保了卜辞材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其三,卜辞次序编排合理。甲骨卜辞本身不标明次第,释文时各条卜辞之间的次序如何排定,完全取决于甲骨学家对卜辞的理解。以前,董作宾曾提出过“先下后上”说,并在学术界产生过很深的影响。但卜辞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先下后上”只是其中情形之一。该书不囿于旧说,而是根据卜辞的干支先后和不同事类,来确定卜辞之次序:有时是“先下后上”;有时是“先上后下”;有时则是其他。总之,依照干支先后来决定。这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避免了文中卜辞先后次序的错乱和混乱。 
    第四,全书体例一致,浑然一体。每位学者对卜辞的理解会有差异,文风也不尽相同。欲将如此多作者的释文合在一起,并保持文风的统一,决非易事。但该书做到了。这是因为,在胡厚宣先生的具体指导下,由王宇信、杨升南、齐文心后因身体不适退出组成审校组,对全书各册释文统一校审,提出意见,再经全体学者反复讨论、修改。这部著述的成功,是该组全体学者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集体科研攻关的成功典范。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