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烟口与可燃物距离:素心无尘 表里澄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0:50:21
素心无尘 表里澄澈
  吴言生
  人生在世,最可贵的修炼,就是素心无尘的境界。
  什么是素心?
  儒家启蒙读物《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本善的心性就是素心。
  四书之首《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学”,就是大人之学,就是成为圣贤的学问。“明德”的意思是光明的德性,也就是素心。只不过,它被世俗红尘给蒙蔽了,所以要“明”那个本来光明后来晦暗的“德”,剥落世俗的尘埃,返于无垢的素心。
  《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一个在道德人格上完美的人,不能为名为利,丧失了赤子之心。只有葆有赤子素心的人,才是大人,否则就成了侏儒。
  道家认为,这个世界充满功利,充满了喧嚣,充满了浮华,所以要进行大道的修炼。进行大道的修炼,不是用加法,而是用减法,摒落浊气,“为道日损”,返璞归真,最终“复归于婴儿”,归于素心。道家诗云:“神仙本是凡人做,只为凡人志不坚。”只要每个人保持素心,就是快乐知足的神仙。然而不幸的是,在酒色财气功名利禄这些世俗的尘埃面前,世人心志不坚定,失去了素心,成不了神仙。
  佛家创立者悉达多太子,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终于大彻大悟,成为觉者。他悟到了什么呢?他悟到的是这样的真理:“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证得。”每个人都具有如来的智慧,如来的德行,如来的体相。但是,因为妄想执着,迷失了素心,所以成为凡夫俗子。
  可见,对素心的追寻、回归,是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的共同目标。这个素心不是别的,就是圣贤之心、神仙之心、佛陀之心。自古以来,中国文化一直苦苦追求的,就是这个素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颗素心却又何其难觅。自古以来,这社会就一直是个物欲横流、喧嚣躁动、纷纷扰扰的社会,早在晋代,大诗人陆机就有“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感叹。也唯其素心难觅,所以历史上对它的追寻从来就是不绝如缕。
  这本名为《素心无尘》的禅意散文集,就体现了现代人对素心的追寻和回归,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看作是沉迷物欲的现代人对生存处境的深刻的反思与自省。其中既有启人心智的修心之道,亦有格高味永的佛寺禅踪,更有飘逸出尘的禅僧高格,袈裟风流。文笔如汩汩清泉,不择地涌出,在清新淡雅、娓娓温雅的叙说中,传达出一份禅意的氤氲,透露出对本心的渴盼与呼唤,对尘心的忧虑与针砭。阅读此书,使人恍如置身禅天禅地,在法喜充满之余,对溷迹红尘的生存状态多了一份忏意与反省,对超凡脱俗的佛禅妙境多了一份艳羡与追寻。
  这本书的作者姚展雄先生,栖心佛禅,已十载有余,也曾多次聆听过我的禅学讲演,可谓慧根夙具,佛缘殊胜。这本文字般若,是他人生修炼的阶段性的总结。我相信,随着作者历炼的加深,一定会有更加清美绝伦、慧眼独具的感悟奉献于读者诸君面前。是为盼。
  高人转红尘,不为红尘转。在“举世熙熙,皆为名来;举世攘攘,皆为利往”的娑婆世界中,我希望有这样的一群禅友,心心相印,心有灵犀,穿超时空,在山中,水中,禅中,寻得红尘中的一方净土,心灵的诗意的栖居。正如那两句唐诗所说:
  “闲来石上观流水,欲洗禅衣未有尘!”
  素心无尘,表里澄澈。
  让我们一起朝这个方向成长。
                                                      辛卯菊月 于山水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