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摄影培训班:关于发展县域经济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专题讲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4:13:26
关于发展县域经济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专题讲座   

[摘要]县域经济是指以县级经济区域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赋税经济、民生经济、区域经济、资源经济、生态经济;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复合性、层次性、开放性、行政性、历史性、易变性等特点。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地位,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具有担纲地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关键地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坚实基础,承上启下,强国富民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县域经济   小康社会   强国富民  

一、县域经济的内在涵义及其发展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传统农业还占重要地位,目前在很大程度上仍要靠农业来确保整个经济发展的国家。而城乡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客观上要求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因为县域经济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制约着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因此,把握县域经济的内在涵义及其发展要求,必须从这样的前提出发。

1、什么是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还是农村经济?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定位,这是把握县域经济的关键。

通常的概念是把县域经济说成是县一级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类经济的总和。我看过湖南省委讲师团出的一本书,叫《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就是这样来定位的。书中指出:我国的县是在全国范围内依据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和民族聚居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自然的、民族的、地理的行政管辖范围。县域经济就是指这个范围内各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领域的关系的总称。它是国民经济有机整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省和县三级经济层次的基础环节。它包括县城经济、集镇经济、乡村经济和家庭经济四个组成部分。县城经济具有城市经济的性质,乡村经济和家庭经济为农村经济,集体经济介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之间。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吸收中心城市辐射的能力,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了,能促进城乡经济交流,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每个县城在国民经济总体中都担负着完成国家税收和种种任务,这些任务必须完成,以保证宏观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而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元,除了有国有工业、商业运输业等宏观经济组织外,更多的是微观经济范畴的乡村企业和个体企业,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协调,县域经济才能迅速发展。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对每个县域来说,从总体而言,农业始终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并制约着其他行业的发展。

以上论述很有启发性,但也容易产生误导,误把县域经济看成是农村经济,或看成是行政层次上的县及县以下经济。也就是说,它并没有揭示出县域经济的内在涵义。在我看来,从宏观上讲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农村经济本身,而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即介于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之间的一种区域经济;从微观上讲县域经济不是行政层次上的县及县以下经济,而是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以面向“三农”、服务“三农”为直接目的的一种城镇经济;简言之,县域经济就是城乡一体的区域经济,是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城镇经济。具体来讲:

首先,县域经济是个区域经济的概念。

县域经济,不单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它是一个区域经济,因而,它的发展的路子比较广阔。有的县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这就反映了县域经济的涵盖面是比较广阔的。因为一个县要搞活,农工商三家谁也不少了谁,所谓“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农不稳”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县域经济必须明确一个基本的点,县一级的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占很大比重,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要更多地解决“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基本问题。而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正是以此为基础的,它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应抓住:走集约经营的路子,全面开发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抓好小城镇建设,并把市场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大力实施科技教兴县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县域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组织商品流通,流通主体的应多元化,它不可能也不应该由独家垄断。必须适应目前多元化商品市场和多渠道商品流通的格局,实行多元化、多渠道、开放式经营,以适应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同时,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也要求流通主体的多元化,即国合、集体、个体、私营、外商等多种流通渠道竞相畅流。

其次,县域经济是个城乡一体的概念。

这就是说,不能用“县城经济”偷换县域经济的概念。这样做与计划经济产生城乡二元壁垒的结果是一样的,必须追求县域与乡村的协调规划发展,追求城乡市场一体化。这不是简单地把“经济”换成了“市场”二字,而是从现实的市场经济实际出发。从市场的功能来看,它除了具有调节功能和优化配置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功能外,还具有联结功能,例如通过市场实现城乡之间经济联系的功能。因而,尽管按市场流通地域范围可划分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国内市场与国内市场,但最终通过市场而联结成为一个统一整体。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城乡市场一体化,就是指打破城乡分割、地区封锁,商品按自然流通,各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建立横向经济联系密切的市场。这可以做些具体分析:一是城市与市场不可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以“市”而“城”,或者以“城”而“市”的过程。市场孕育了城市,城市成为商品经济活动的中心,反过来又为商品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与之相应的客观物质条件。城市的功能,说到底,主要就是商品、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的交流和集散的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市场。城乡之间的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是市场联系。以工农产品交换为例,农业以生产农副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产品)为主,产品除了满足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自身消耗,如种籽、饲料、原料等,以及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外,相当一部分需要出售,即供应给农村以外地区,其中大部分出售给城市。在农民需要出售农副产品的同时,农民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如农具、化肥、农药等,和许多生活资料,如布匹、衣服、日用工业品、家用电器产品,以及加工食品等,都是由城市的工业部门生产加工,通过商业渠道供给农村,满足其需要的。与农村市场中出售与购买相对应的是城市市场中的购买与出售。城市工业生产的产品,除了满足城市自身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外,很大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农村的需要,供应给农村市场。二是农村经济也离不开市场。在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开展城乡交流。剩余产品留在农民手里,不能转化为物质资本。只有运进城市,卖给工业生产者才能转化为工业生产资料,进入再生产过程,产生新产品。或者卖给市民,作为生活资料进入消费过程。总之,农民进入市场,卖掉剩余产品,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完成价值补偿。因此,农业生产率的升降,和城乡商品交流密切相关。交换条件有利,农民送到城市的粮食和工业原料的数量越多,向城市购买工业品也越多。结果就出现城市繁荣。而城市繁荣又增加了城市对粮食和各种农产品的需要,从而使农民有确切把握,不论自己的剩余产品有多少,都能按适当价格及时出售,并换回所需工业品。这样,农民才有扩大再生产的兴趣而增加农业投入,农业才有吸引力把社会资金导向农产品的收购、储藏、运输等设施方面来,导向农业生产和开发上来。商品经济越发展,城乡交流的障碍越少,城乡双方、工农双方发展的机会越多,发展越快。既然城市与市场密不可分,农村经济也离不开市场,那么,市场就把城市与农村连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市场既反映了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又提供了工农产品交换的场所。可见,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互为条件、相互渗透,结合成国内统一市场,或称为城乡市场一体化。

再次,县域经济是个为农服务的概念。

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作为农林牧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制订相应的特殊政策。要本着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在财政、税收、金融、信贷、投资等一系列政策上,支持县域经济,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而重点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是县域经济为农服务宗旨的根本体现,也是推进农村经济市场化的重要任务。

在服务体系建设中应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信息服务。把农产品推向市场以后,农民首先就面临一个如何按市场取向发展商品生产的问题,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对市场反应滞后,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所以,要建立起市场预测和信息服务体系,及时地、正确地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发展商品生产。

二是突出科技服务。商品生产、产品竞争越来越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更要依靠科技。一方面要在经营农业生产资料中,做到物技结合、大力普及农资科技;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区建设,探索少投入、多产出的途径。在这里要把我们过去一直比较薄弱的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等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三是突出流通服务。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将进入市场经济新天地,农业生产越来越取决于价值规律、取决于市场、取决于流通。农民迫切需要的服务是把他们生产的产品推销出去,并卖一个好价钱。当然我们的流通服务不能只局限于过去的一买一卖式的服务,要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重点发展加工、保鲜、运输和销售,从而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大幅度增值,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容量。  

2、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在浙江杭州曾经开过一个全国百强县的发展论坛。2000多个县中能出百强县,总结一下百强县的共同规律,有一些很明显的特点,希望可以以此来为其它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首先,发展县域经济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服务型政府。

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发现,在各地的县域经济的推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偏差在于后起的县在先进的县考察过程中仅仅看到它的一些皮毛,看到了它们的结果而没有看到它们增长的过程。比如他们学到要建大房产、要修大马路,却把仅有的一点钱都用到这上了。所以,我认为发展县域经济说到底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这个“建设”是指社会财富充分利用的概念,不是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概念。因此,一定要建立一个以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府。如果我们的政府,我们的常委会一天到晚想着研究项目、研究资金,到哪里去立项、到哪个银行去要钱,那么这个政府虽然一天到晚扑在经济上,这个县域经济仍然会发展不上去,因为这是企业做的事情。企业把项目报给政府,政府只要看它符不符合当地的实情,和当地的资源环境有什么冲突,政府根据不同情况给这些企业创造好条件,就可以了。至于钱从哪里来,老板们会想办法,所以政府把主要精力转到真正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

其次,发展县域经济要以非国有经济为主体、坚持市场化取向。

这就是说,发展县域经济,一定要实事求是。

一是要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主的企业。不明确这一条,县域经济很难发展。因为我们县域经济一个最基本特点之一就是在县里没有多少国有经济,以前的国资结构里面,县一级有多少国有经济?有也不归县管,比如银行、电力、电讯这些。既然没有国有经济,当然就要努力发展民营经济。但有的地方两者都不发展,县乡的财政却在增长,钱从哪里来?就只有加重农民负担。所以,民营经济不发展,大言之,就是没有了县域经济、没有了县的经济支柱;小言之,它对于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级为不利。我们到浙江、广东去考察,农民富的地方,县域经济繁荣的地方,都是发展非国有经济为主导,靠民营经济打江山。不发达的地方,差距也是在这里。中西部地区的很多地方领导,还局限于依靠国有企业、财政部,“跑部钱进”,认为靠国家给项目的那点资金就能把县域经济搞起来,这是不行的,因为我们整个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是市场经济,财政支出要从经济里面退出,从经济竞争领域退出。国家审计的项目会越来越少,国家直接投资的项目会越来越少,对这一点县级政府一定要非常明确。

二是要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一定要有一个开放的有活力的市场,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开放的市场,不仅仅是指商品市场,不是说只想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还要不拒绝别人的东西进来。而有些地方经常搞地方限制,限制别人来卖自己能够生产的东西,以为这样就能把自己的经济搞好,保护自己的企业,实际上是保护了落后,有朝一日会害了自己。因此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开放的要素市场,资金、技术、劳动力的流动和重新优化组合,形成一个好的投资环境和社会环境。

再次,发展县域经济要实施“三化”战略、落实全面发展。

所谓“三化”,就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并统一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践之中。工业化是“三化”战略的首要的核心战略。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和主体。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或者对于落后地区来说,实现工业化,才能有强大的现代经济和竞争实力。因此,一定意义上,工业化就是现代化。没有工业化,就没有现代化。城镇化是“三化”战略的联结战略。工业化是城镇化的经济支撑、农业产业化的技术支撑,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的空间依托,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由于工业化自身的经济规律所驱使,相应要求人口的集中、生产要素集聚和城镇功能以及城镇布局的完善与优化,使产业结构与城镇功能、城镇结构达到相互均衡。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同时,城镇化又促进工业化。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功能的完善,城镇辐射能力的增强,集聚效应的发挥,又会把工业化进程不断推向新的阶段。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客观上要求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大体同步。农业产业化是“三化”战略的支撑战略,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础和支撑。以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对于传统的工业社会来说,是费力不讨好的亏损、补贴产业,而对于欠发达社会和发展地区来说,却是力不从心、效益低下而又事关国运的产业。然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情况发生了巨变,知识经济改变了第一产业的品质。科技文化的注入,发起了绿色革命,出现了第二产业性质的大农业,兴起了第三产业性质的大旅游,还兴起了第四产业的知识农业、智能产品,比如信息农业和林业、试管畜牧业、基因养殖等等。这就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要跳出农业抓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发挥农村生态环境好和农业文明特色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生态游、农业体验游和特色果园、农家乐等新型农村第三产业。  

二、新型工业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工业化和城市化被称为经济现代化的两个车轮,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互动是经济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强大动力。

1、城市化发展的三大动力

纵观全世界,城市化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三大力量的推动与吸引:工业、服务业和知识业的崛起。

首先,工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由于工业集中推进资本、工厂、人口、贸易等集中,推进城市交通发展、功能完善、体系健全,现代城市不断扩张。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写道,工业集中了大量的资本,它用这些资本来建立庞大的企业。“人口也像资本一样地集中起来;这也是很自然的,大工业企业需要许多工人在一个建筑物里面共同劳动;这些工人必须住在近处,甚至在不大的工厂近旁,他们也会形成一个完整的村镇。他们都有一定的需要,为了满足这些需要,还须有其他的人,于是手工业者、裁缝、鞋匠、面包师、泥瓦匠、木匠都搬到这里来了。这种村镇里的居民,特别是年轻的一代,逐渐习惯于工厂工作,逐渐熟悉这种工作;当第一个工厂很自然地已经不能保证一切希望工作的人都有工作的时候,工资就下降,结果就是新的厂主搬到这个地方来。于是村镇就变成小城市,而小城市又变成大城市。”从长远来看,我国农村问题的解决,要靠工业化和城市化。近年来,长沙、株洲、岳阳、常德、娄底等城市快速发展,就是新型工业化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具体体现。同样,我省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滞后,也是因为新型工业化发展不够,具体表现在: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不强,吸纳人口转移能力弱。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优。目前我省产业结构为17.6∶42.7∶39.7,与广东5.7∶52.0∶42.3相比,第一产业高近1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低9.3个百分点,工业不强,重工业和高耗能行业比重偏高,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高,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第三产业虽高于广东2.6个百分点,但主要是消费服务业。三是要素制约明显,土地、资金、能源、原材料等供应趋紧,降低创业成本住居成本的难度大。新型工业化的不足严重制约了新型城市化发展,也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进一步加大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力度。

其次,服务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随着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业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工业成为城市产业的主角,城市化的“接力棒”从此转到服务业身上,并由它继续推动下去。《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表明,在1960~1980年间,发达国家在制造业中就业的人数比重一直徘徊在38%左右,制造业产值比重则从40%降为37%;但同期城市化水平不仅没有降低,反而从68%上升到78%,其原因就是服务业的拉动所致。可见服务业对城市化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但它对城市化的作用不同于工业化,工业化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膨胀和城市数目的增多,即主要是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而服务业促进的是城市软硬体设施的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主要是城市化在“质”上的进步。从理论上讲,城市化的定义不仅包括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还包括城市质量的由低到高。加入WTO的谈判,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就是说,要在保险、银行、证券、电信、分销、旅游等领域逐步引进外资。不然的话,我们吸引外资就可能会搞很多重复建设,我们因缺少高薪水的高新技术就业岗位就会使大量优秀人才外流。而且,目前困扰我们城市化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就业问题。发展服务业,是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服务业是朝阳产业,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对服务业发展引起充分重视,城市化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就有后续力。

再次,知识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之时,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崛起,推动了经济领域一场空前革命,知识不但在这场革命中成为经济的直接驱动力,而且掀开了城市化的新篇章,提升了城市化的文化品位,使得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成了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说工业是城市化在“量”上的扩张,服务业是城市化在“质”上的飞跃,那么知识业则是城市化在“度”上的综合体现。它就像农业社会的土地、河流一样,就像工业社会的商品、资源一样,就像商业社会的货币、资本一样,成为全社会的主导价值和使用价值,成为城市发展的价值体系和价值尺度。此时,作为知识载体的人已构成一个城市的关键性资源,并且已成长为无比巨大的商业开发领域,生产知识,生产科技,生产人才,如同生产商品一样成为全人类最普遍的知识现象,构筑人才高地已成为许多城市发展的首选战略,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首选战略。

2、县域经济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首先弄明白什么是工业化?以及工业化的实现标准和评价指标问题,对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有统一的认识。

首先,什么是工业化?

这要搞清两个概念:一是工业化概念,一般认为是从传统的以农业和手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向以现代的以先进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转变的历史过程。它包括: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上升到60%以上。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工业化就是工业的现代化,与农业无关。不是的。其实,工业化不仅仅是工业的现代化,也是农业的现代化,就是说,我们要跳出传统农业的束缚,以先进的工业技术改造农业、用工厂化方式发展农业,把农村办成企业的基地或车间,让农民成为工业化背景下的新型农民,以工业的思维指导农业、经营农业、推进农业的产业化。二是工业化水平概念,这就有了国际上关于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指标体系,其中核心的指标有四个,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制造业生产总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生产结构和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而判断工业化阶段标准的方法,国际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两种:霍夫曼比例和钱纳里模式。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结合国内实际,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分别推荐了“6指标法”和“双指标衡量法”来划分工业化阶段,省第八次党代会后,采用人均总量指标体系及结构指标体系,确定了四个指标来判断,即人均GDP、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非农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城市化水平。可见,不能把工业化简单为办工业企业,这是个偏差,工业化是指这个地区或者国家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与工业社会必要的基本条件,跟社会化、国际化工业生产以及为工业生产服务的这些方面,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贯通融为一体,它不是简单的工业产业的发展问题,而是以工业产业为核心,多个方面的综合发展。更通俗地说,所谓工业化就是这个地方的所有老百姓,都必须过上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都必须跟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相联系,一个是生活方式,一个是生产方式。不是看你是不是到工厂里做工,而是看你所做的是不是在工业化生产的链条上,有自己的位置。

其次,什么是新型工业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据此,我认为,新型工业化“新”在以高科技信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的崛起,信息化带动了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了信息化;“新”在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新”在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能够利用产业优势与发展条件,构建以“两型”产业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各尽其职的新型产业体系。由此,有人误认为“新型工业化就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县域经济难以作为”。当然,新型工业化是要靠科技第一生产力支撑,但并不等同于高新技术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工业的重点,应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主要着力于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因此,不能一提新型工业化就认为心余力绌,甘于守成。也有人误认为“新型工业化就是信息化,必须一步到位”。信息化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信息化只能带动工业化,不能替代工业化,对县域经济而言,信息化的关键在于应用,效益是目的,适用是取向,降低成本是核心,优化结构是主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诱导性的发展过程,必须实事求是地判定其角色和预期,切不可脱离实际,贪大求洋。

再次,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所谓工业化道路是一国推进本国工业化的途径和办法的总称,新型工业化道路系比照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及我国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立足现实国情,放眼世界经济发展大势,遵循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反思人类已有的工业化道路的探索,由我党提出的一条新世纪、新阶段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这条道路如前所述,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共享且消耗低、生态环境好且污染小、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等五大特点。它要完成三大历史任务:一是要找到新的快速增长方式,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要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矛盾,从而有效地应对资源、环境的硬约束,实现可持续发展,降低经济增长的代价;三是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从而有力地吸纳因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产生的大量的相对剩余劳动力,确保社会的稳定。

然而,有人误认为“新型工业化就是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新型工业化的两大课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但简单地将劳动密集视作粗放,却是不正确的,集约不仅包括资金、技术的集约,还包括劳动力的集约。新型工业化的意义在于全方位解放生产力要素,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这正是新型工业化的“新”意之一。忽视县域经济劳动力就业现状,放弃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突出优势,一味追求资金、技术密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只想着造飞机,而不愿做皮鞋”,将会最终贻害工业化。  

3、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自古至今,县域始终是中国政治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中最基础的层次和最基本的单元。“县积而郡,郡积而天下治。郡县治,天下无不治”。中国历朝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始终把县郡的发展与治理作为治国安邦最根本的工作。党的十六大适时地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并且将其作为全面实现小康的八大任务的第一条,省第九次党代会又强化了这一战略,县域作为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结合点,城乡联动的关节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载体,只有县域经济的充分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综合国力,也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现代化建设。

首先,新型工业化只有和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和社会效应。

其理由是:

一是县域经济是“国本经济”和“民生经济”。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全国县域经济的GDP总量占了全国GDP总量的55%以上,全国县域总人口数占了全国人口数的70%以上,因此,县域经济不仅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国家政策最主要最直接的操作平台,可以说,缺乏县域经济参与的工业化是难以化出什么真正的效果来的。

二是县域是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主要供应地,既是生产大场所,也是消耗大群体。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工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及其财税增长的主体,新型工业化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我国GDP总量,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绝大数人口的收入,极大地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

三是县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大中城市发展的生态屏障。很难想象占全国土地总面积93%的县域国土面积上的粗放生产和经营,可以实现新型工业化提出的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目标。因此,只有通过新型工业化来改变县域中小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其次,新型工业化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为全省推进新型城市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我们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富民强省的第一推动力,坚持三个立足,强化三个基础,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成效显著。一是工业生产步入快车道。2007年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3360.59亿元,增长20.2%,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增幅。二是企业效益明显提升。2007年全省规模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169.60亿元,同比增长40.1%;实现利润459.56亿元,同比增长70.1%。三是园区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省级以上园区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提高9.1个百分点,已经成为全省新型工业的主要增长点。四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产品升级换代逐步加快。2007年全省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0.77亿元,同比增长40.7%,比上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完成新产品产值853.74亿元,同比增长51.7%。五是节能减排迈出实质性步伐,资源环境保护加强。2007年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7.99%,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92.4%。六是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正是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才使全省推进新型城市化获得了动力和支撑。

再次,新型工业化的聚集和外溢效应,为发展县域经济提供了重大机遇。

因为工业化,人口、资本、生产、交换、娱乐、知识、信息、需求、创新等等不断聚集,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城市管理不断升级,城市空间聚集和规模效应而快速发展,外溢效应也不断强化。城市空间集聚和外溢效应不断产生了新的发展要求,比如长沙、株洲就已经产生一股“外溢”的力量,小汽车步入家庭、交通拥挤、地价上涨、环境污染,要求向外拓展。这种“外溢”的过程,一般来说就是城市化过程中的“郊区化”。这对于一些县城和中心镇来讲,就有一个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城镇范围、吸纳农村人口的极佳时期。

一是扩建工业园区。通过园区发展,既可以迅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形成产业规模和带动效应,又可以集中利用土地、劳动力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这几年来,沿海地区推动产业升级,着力点就是推进园区发展。我省长沙市的浏阳、望城、宁乡、长沙等市县工业发展快,走的就是园区兴工的路子。因此,所有县城都有个对现有的工业园区进行提质和改造的问题。要优化园区创业环境,推动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各具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工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助推器作用。

二是形成产业链条。我们要采取相配套的产业政策去鼓励产业链条的衔接。如在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里,要有龙头产业、骨干产业,也要有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条。以农业龙头企业贵糖股份(000833)的试验为例,其原材料甘蔗制糖后,甘蔗渣用于造纸,蔗渣余热用于发电,蔗渣积水提炼出酒精,酒精废液浓缩干燥后成为有机化肥的主要原料,这种有机肥再用于甘蔗田,避免了使用化肥给土地带来的杀伤力。这个完整的产业链,被认为是“循环经济”在企业应用中的典型模式。

三是走深加工之路。我们的一些矿产资源、林木资源怎么样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资源优势能够真正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这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比如我们很多很宝贵的有色金属资源,只停留在原始开采、卖初级产品的这个水平上,很可惜。水产品、畜牧业也有一个深加工精加工的问题,以此来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链和产业规模。比如我国产的淡水珍珠70%~80%在我们洞庭湖啊!但是在国际市场上、在中国市场上却没有“洞庭珠”这个说法,都变成了浙江的“太湖珠”、“诸暨珠”出去了。就是因为浙江那些个体户商人到洞庭湖来收我们养成了半成品的蚌,3、5块钱一个。到了他那里啊,再搞3~5个月,卖出去的就是几十块、一两百块。香港商人再从这些人那里收过来,进行精加工,还可以得10倍以上的利润。类似的问题还有,要认真地去琢磨去研究,走出一条深加工的成功之路。

三、新型城市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

研究表明,城市是新一轮财富增长、积累的发动机。在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张、城市数量的增多和城市经济规模的扩大,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但是,我省的县城和中心镇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不强,吸纳农村转移人口能力弱,致使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向沿海打工。二是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不配套,承载能力弱;三是经济外向度、关联度低,融资能力弱。四是城镇定位不明确,个性特色不鲜明,千篇一律,一个面孔,城市镇的软实力弱。五是城镇规划起点不高,执行不力,管理落后,品位不高。六是全省城市化总体水平低,2007年为40.45%,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4.45个百分点。可见,实施新型城市化战略,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已经十分迫切。这是因为:

1、新型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革命年代,正是农民,拆下门板抬伤员,妻子送郎上战场,从没说过一个不字;建设时期,仍是农民忍着饥荒送公粮,支援工业大生产,毫无一个怨字;改革时代,还是农民,写下血书搞试验,冲破禁区闯险滩,更没说过一个怕字。改革开放30年,农民的生活确实改善了,但他们的相对生活状况在下降。为什么农民的收入少?为什么从农业中增收困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城市居民的比重太低,购买商品性农产品的消费者群体相对太小,市场就很难扩大。60%的人在生产吃的,40%的人在买吃的,只要科技一进步、产量一提高,这个市场很快就饱和了。为什么这几年中央反复强调城镇化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要让农民变成市民。

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把城镇化放到繁荣农村经济里头讲,这很耐人寻味。一共讲了三句话:一是要加快城镇化,二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要协调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说到底,就是要给农民一个变成市民的机会,这才是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从湖南推进新型城市化来说,最重要的是要解决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这是当前我们加快城镇化需要解决的最迫切任务。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新型城市化的过程,就是转移农民进城的过程。如果让人口众多的农民守着一小块土地,致富将永远不可能。有效的办法,就是扩大城市,让农民进城,通过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只有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把更多的农民转移出来,让农民变市民,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这也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根本举措。

其次,要让农民到县城和中心镇定居。

中国的城镇化,更快速的发展,农民流动就业的机会就越多。但问题在于他能在那里打工挣钱,却未必能成为那里的居民。对于一些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当问他以后想干什么?他说:“要让我随意畅想的话,我肯定是想成为城里人,但是我明白,我成不了城里人,我只能过两年就回去了。因为我们夫妻在这儿打工,一年才能剩4000元钱,但在像长沙这类大城市4000块钱只能买一平方米房子,弄一个50平方米的家则要干半个世纪,这不现实,所以我肯定是要往回走的。”如果进一步问他回去做什么,多半人会说回到村里去盖个新房子,但也有一部分人说准备拿这点钱回到家乡所在的中小城市或县城里,买一个房子或租一个房子,前店后厂,楼下开餐厅、楼上住人,把一家人都从乡下接出来,不种地了。这里头有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如果一个农民在城里攒了三五万元钱,就回乡扒了旧房又盖新房,那算什么城镇化呢?城里人又回到乡下,那不是“反城镇化”吗?只有像后一种说的,住到县城和中心镇里,中国的城镇化才有戏,中国农民的收入才会稳定增长。

再次,要走新型城镇化之路。

什么意思?就是不能再走那种使农民破产变成城市贫民的道路,那太痛苦。现在到印度、巴西和墨西哥去看,破产的农民在农村没有立锥之地,就跑到城里去。有工作的不要紧,没工作就形成贫民窟,产生很多社会问题。解决中国的问题必须要有自己的思路。我们的农村有一个很好的家庭承包的土地制度,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农民双向流动就业的机制。城里有就业机会,他可以到城里来打工挣钱,城里没有挣钱的机会了,或者农忙了,他就回乡下种地。在我国现在的国情下,要把所有的人包括农民,都纳入社会保障体系还做不到,对于农民来说,有一块承包地,就有了基本的社会保障。有人主张让农民把土地卖了进城,这样他就有资本了。但如果他把钱花完后仍是没有住房、没有工作,那找谁呀?所以我们还是应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

2、新型城市化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规律

新型城市化决不是简单的大拆大建,让农民搬到城里来住,而是要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首先,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就是产业的聚集。城市必须有“城”而且有“市”,缺一则不成“城市”。我省的一些城市之所以有“城”无“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推进城市化上更多的是行政因素在起作用,市场没有真正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表现在:在城镇规划和建设中,政府意志强于市场选择,政府行为代替了许多本应属于企业的行为。一些城市为了拆墙透绿,不惜以拆除许多商业网点为代价,结果是城市绿化了,市场没有了;一些城市由政府主导建成的市场、商业写字楼网点或各种“一条街”等,由于缺乏地缘优势或租金过高,导致了商人无法进入,成了有参观价值无市场增值的无市街。这种不计成本地搞城市设施,替代了市场发育过程和多样性规律,抑制了城市市场的发展。政府必须明白,城市的生长应当靠市场来“育”而不是由“政府来抓”。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发挥市场经济在城市化中的主导作用。

其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优势是最大的优势。政府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当中最重要的职责,就是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由于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我省一些城市政府仍过多地习惯于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一些城市对投资缺乏吸引力,除基础设施条件差外,主要是软环境不佳。如政策多变、透明度差、干预过多、政府部门办事效率低甚至腐败以及地方保护。“硬环境吓跑人,软环境气死人”。因此,在推进新型城市化过程中,我们在加强城市硬环境建设的同时,一定要加强软环境的建设,要切实把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搞好管理和服务上来。

再次,推行市场化“经营城市”方式。

经营城市,首先要在城市建设投入的体制机制上求突破,真正把市场融资、多元投入的通道打开。湘潭市提出要加快市城建投资公司的体制改革,其总的原则和要求是,通过股份制改造,公司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确立城建投资公司的市场主体地位,政府、主管部门彻底退出公司具体的经营环节,使公司形成投入、建设、回报,融资、再投入、再建设的良性循环。实现城市建设项目资本化运作,城市设施、资源的市场化经营。我认为,这不失为一个好思路。经营城市,就是经营城市的土地和其他资源,经营城市预期提升的价值。例如长沙市开福区的新河三角洲,位于湘江与浏阳河交汇处,占地2121亩,是目前长沙市最边缘、最落后的地段之一,集中了100多家停产或濒临破产企业,有近2万名下岗和失业职工,是长沙市建城史上投入最多、规模最大的旧城区成片改造项目。为了成功启动这个项目,开福区引进国外顶级的规划设计团队,采用目前国际上最前沿的“人车垂直分离”建设理念,打出的品牌是要建设长沙城市的新地标和核心功能区。就这样靠一张图纸,一个模型,一个概念,吸引了众多战略投资者和开发商的进入。该项目从规划到启动不到一年时间,投入1个亿的资金,就筹足了20亿元的征拆资金。所以,经营城市关键是要注重规划升值、品牌制作、愿景招商,将项目做大、做强、做优。郴州市也是通过市场化运作,加速了城市基础建设的。如出台有利于推动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产业化的收费、税收、投入、融资等经济政策,以较高的利益回报,吸引各类经济主体介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又如通过公建民助、民建公助或者捐建,公益事业特许经营,认领认养绿地、树木、城市雕塑,出让土地的冠名、绿地建设的广告权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用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的方式推进城市建设等等,都有一定借鉴推广意义。

3、县城和中心镇的新型城市化要求

从城市化进程规律来看,中心城市、小城市和集镇发展是共同演进的关系,没有中心城市的带动,小城市难以做大;离开小城市的发展,集镇就发展不起来。因此以大带小,功能互补,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的重要路径。推进我省新型城市化,就是要构筑一个以长株潭为核心,以市州中心城市为重点,包括县城和若干中心镇在内的城市体系。

新型城市化,“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发展、功能完善,生活方便、适宜人居,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这是总的概念。具体“新”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新型工业化推动新型城市化,强化城市群产业支撑;“新”在农业人口有序转移,城乡统筹、互动双赢,解决好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等关键问题;“新”在完善的综合基础设施体系,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特定的原创性建筑风格,协调的行政管理机制;“新”在自主创新的知名品牌,跨越式发展的信息平台,智能高效的电子政务。按照这个思路,县城和中心镇的基本要求是:

首先,建设低碳城镇。

新型城市化“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也就是低碳使用与排放的城市。从世界经济发展看,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重大转型。20世纪,人类共消耗了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对地球的索取已经接近极限。欧美发达国家仅占世界人口的15%,却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50%以上的重要矿产资源。美国目前以世界6%的人口消耗世界30%的能源。20世纪末,中国、印度等人口超10亿的发展中国家开始经济起飞,新增的需求使旧有经济模式的局限全面爆发,当前的世界资源和环境方面面临着空前的困难。试想,如果中国按照美国模式发展到接近美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那么即使再有几个地球也不一定能够满足需要。因此,国际上有专家学者提出“低碳经济”的新经济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它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2008年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低碳经济”,这也就是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方式,即低碳城市的内在规定。这就要求我们,在县城和中心镇建设的始终,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功能定位,构建产业形态、生活形态与自然形态相协调的新型城镇,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污水、垃圾、废气的处理能力,加快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加大城镇二氧化硫、机动车尾气等废气和烟尘、粉尘、噪声等污染物治理力度。

其次,建设宜业城镇。

新型城市化“新”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新”在农业人口有序转移,这个转型和转移,意味“新”在有着适宜就业创业的城镇环境和公共平台。然而,目前我省的城镇发展模式已经不能解决湖南未来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和收入增长问题了。据国家工商局的统计,湖南的个体私营企业8.5万户,比湖北少了4.4万户,在全国排第15位,前两位的是江苏63.9万户、广东58万户。另据报道,中国城镇居民创业意愿不到5%;许多国家大学生毕业创业比例一般在20%左右,中国不到1%;发达国家每千人企业数量平均在45个左右,发展中国家在20—30个,而中国不到10个。这是为什么?有城镇就业环境问题,也有城镇发展思路问题。首先,大项目、大资本和大企业的导向,使资本有机构成越来越高,相同的投资规模容纳的劳动力就业水平却日益下降。其次,第三产业是容纳就业最大的产业领域,但是从与国内同样发展水平的产业结构看,湖南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并且已经成了一个难以调整的顽症。湖南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很落后,使得第三产业发展没有相应的人口集中的市场容量。再次,从对个体私营企业调查的情况看,其创业、投资和经营环境相当恶劣,大学生就业也十分困难。这种不能增加就业,不能充分利用劳动力,不能给劳动要素带来机会和收入,靠垄断企业主导发展的模式,再也不能持续下去了。否则,将造成民生方面严重的社会问题,积累社会动荡的风险。可见,建成宜业城镇,无疑是县域经济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再次,建设宜居城镇。

宜业不宜居的环境,制约可流动性经济要素的聚集,难以落实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目标;宜居不宜业的环境,减弱区域发展的经济活力和创新动力,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的县域经济,只有使两者的协调统一,才能和谐发展。宜居涵盖了自然环境、交通状况、社区医疗保健、市政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宜居不但应该包括好的舒适的居住环境,而且应该包括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比如良好的社会道德风气、健全的法治社会秩序、社会福利普及和充分的社会就业等。宜居城镇要达到的目标是:社会文明、经济富裕、环境优美、服务完善的新型城市,形成绿色相连、疏密相间、山水城相融的城镇格局。这就要求我们,构建起对外开放、投融资、财税、城乡统筹和社会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全覆盖,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标,努力向联合国宜居城市标准迈进。

 

县域经济参考书目

1、县域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配制/张正河、谭向勇、徐俊等著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2、中国县域经济 华东卷/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     张新民、谢伏瞻 主编

 

3、中国县域经济 西南、西北卷/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

 

4、中国县域经济 中南卷/国家统计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

 

5、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曲伟, 王占国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6、县级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研究/彭国甫等著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5

 

7、中国县级行政结构及其运行:对W县的社会学考察/周庆智著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8、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专著]/李风臣[著]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5

 

9、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李旭著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5

 

10、国家背景下的工业化与县域经济发展[专著]/周金堂著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5年6月

 

11、崛起的县域经济, 河北卷[专著]/《崛起的县域经济》编委会,政协河北省委员会农业委员会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

 

12、甘肃县域经济发展实证研究[专著]/潘锋,周强主编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

 

13、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专著]/刘俊杰著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14、实践与探索[专著]:县域经济发展随谈/丁鲁省著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5

 

15、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战略[专著]/凌耀初著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5

 

16、县域经济理论与实践[专著]/陈希玉编著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

 

17、县域经济论纲[专著]/闫恩虎编著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5

 

18、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工作全书[专著]/周伯伦主编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

 

19、贵州县域地理信息与经济发展[专著]/杨晓英,刘群编著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4

 

20、城乡统筹与县域经济发展[专著]/郭翔宇主编 ; 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学会编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21、昭通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邬永飞,符长荣主编 ; 昭通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昭通市发展计划委员会编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4

 

22、广西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专著]/莫小莎著

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4

 

23、县域经济: 21世纪中国经济裂变与聚变的关节点[专著]/刘朝著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4

 

24、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案例选[专著]/齐子忠,滕四波主编 ; 林阳生等撰稿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4

 

25、福建县域经济评价与实证研究[专著]/蔡德奇等编著 ; 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编著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26、湖北县域经济与税收发展报告[专著]/湖北省地方税务局课题组[编]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27、强县之路[专著]: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及对策/鲜祖德主编 ;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

 

28、县域经济财政问题探讨[专著]/苏仲义[著]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4

 

29、西藏自治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徐明阳主编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2004

 

30、奔向小康之路[专著]: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钟力生主编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1、解读县域经济 [专著]:河南县(市)经济发展实证研究/范钦臣主编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2、解读“富阳现象”[专著]: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胡退,张宗和主编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33、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与实践创新[专著]/欧阳涛著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4

 

34、中国县域经济发展与理论实务全书 [专著]/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35、县域经济财政政策研究[专著]/王华新主编

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4

 

36、县域经济新空间[专著]:从发展中的山西黎城研究中部崛起路径/马珂,陈龙,高飞撰写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37、黑龙江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曲伟,王占国主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38、县域经济纵横谈 [专著]/宋有洪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4

 

39、宁夏县域经济研究[专著]/吴海鹰主编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4

 

40、探索与实践发展县域经济[专著]/荆福生主编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3

 

41、县域经济发展实践与思考[专著]/吴章钧著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42、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思考[专著]/陈翔雁,马长生主编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3

 

43、县域经济中的政府与市场 [专著]/万存知著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

 

44、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专著]/朱先奇著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45、县域经济发展论[专著]/刘剑英等主编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

 

46、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践与思考[专著]/王建生著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47、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研究[专著]/蔡吉跃著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3

 

48、借势与造势:宁夏中宁县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探析[专著]/ 王儒贵,李景升著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3

 

49、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专著]/王青云著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50、县域经济调查与研究[专著]/啸风著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

 

51、WTO与县域经济发展[专著]/王彦平著

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2

 

52、WTO与县域经济策略[专著]/刘学勤著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

 

53、县域经济发展探索[专著]/姚高宽著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2

 

54、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战略[专著]/王盛章,赵桂溟著

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 2002

 

55、县域经济的实践与思考[专著]/马国良著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

 

56、陕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张毅主编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57、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实论[专著]/王怀岳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58、县域经济发展理论、模式与战略[专著]/熊耀平著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1

 

59、江西省县域经济概览[专著]/王明善,孙刚主编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1

 

60、县域经济学通论:中国行政区域经济研究[专著]/朱舜著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61、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专著]/杨立华,杨宇白著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1

 

62、县域经济概论[专著]/李小三主编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63、江西县域经济研究[专著]/朱丽萌著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0

 

64、县域经济发展与规划[专著]/张奋勤主编;国家计委培训中心编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

 

65、中国县域经济与政府行为分析[专著]/游祖勇著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66、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广丰现象的透视[专著]/周厚丰著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0

 

67、区域发展优势:江西省广丰县经济发展轨迹探寻及其启示[专著]/徐毅主编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 2000

 

68、县域经济市场化探索[专著]/赵举海著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0

 

69、县域经济运行论[专著]/杨献国著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70、深化办学改革服务县域经济:全省农村初中办学模式改革文件经验汇编[专著]/吉林省教育委员会编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71、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王贵章著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 1999

 

72、大转折的历史脚步:陕西县域经济[专著]/焦兴国,梁增泰主编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73、不惑的回眸: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专著]/彭澍著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

 

74、新疆县域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专著]/陈昭铭等著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 1999

 

75、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博士与县长的经济学对话[专著]/罗来武,汪德和著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76、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雷渊利著

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8

 

77、县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专著]/师守祥等著

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 1998

 

78、凭海寻思:探索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专著]/杨光亮著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79、昆山改革纵横:搞活县域经济的探索[专著]/朱洪才主编

北京,改革出版社, 1998

 

80、发展县域经济的实践与思考[专著]/徐信安著

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8

 

81、县域经济研究:当个好县长[专著]/张爱棠著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 1998

 

82、县域经济概论[专著]/田玉鸣著

北京,文津出版社, 1998

 

83、宁夏县域经济[专著]/王珍,包莉主编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 1998

 

84、县域:区域经济的活力源[专著]/昆明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昆明市五华区人民政府编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7

 

85、困境与超越:云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黄思铭主编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7

 

86、湘西自治州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易松林,夏远收主编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7

 

87、中国县域经济导论[专著]/张金山主编

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 1997

 

88、中国藏区县域经济探索[专著]/齐扎拉著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7

 

89、中国沿海开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机制研究[专著]/李溦,陈胜兴著

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7

 

90、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专著]/缪盛鸿主编

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7

 

91、边境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专著]/王占国著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92、跨越转型之路:盂县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思路研究[专著]/崔树民,乔润令主编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1997

 

93、振兴县域经济思索[专著]/韩爱勤主编

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7

 

94、县域经济学[专著]/古建佳主编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1997

 

95、县域经济发展人才支撑体系研究[专著]/程继隆等主编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6

 

96、中国县域经济[专著]/国家统计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6~1997

 

97、老山边贫区县域经济发展探索:茶陵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与实践[专著]/向宋文著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5

 

98、中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专著]/谢自奋,凌耀初主编

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6

 

99、星光灿烂:四川县域经济巡礼[专著]/周绍坤主编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

 

100、江西县域经济回顾与展望[专著]/徐毅主编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

 

101、县域经济发展探索[专著]/冯所兴著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1995

 

102、县域经济研究[专著]/胡悌云主编

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 1995

 

103、云南县域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专著]/陈铁军等著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3.10

 

104、县域经济发展之路[专著]/王国政主编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3.5

 

105、县域经济如何市场化[专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学研究所编

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3.7

 

106、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青海省湟源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要[专著]/祁明荣,谢文杰主编

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1.11

 

107、县域经济建设与管理概论[专著]/贾英勋主编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1.3

 

108、县域经济研究[专著]/刘朝、邓宝权著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0.11

 

109、县域经济决策导论[专著]/周志纯、徐荣安主编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0.3

 

110、县域经济开发新思维[专著]/何振国主编

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8.12

 

111、中国县域经济学[专著]/胡福明主编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