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海川塑料制品厂:肿瘤患者发热辨治(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1:21:29

肿瘤患者发热辨治(2)

(2007-06-09 21:58:35)转载 标签:

肿瘤

发热

分类: 常见症中西医处理要点  

(8)双黄连粉针剂及注射液

由金银花、连翘、黄芩组成,不但有清热解毒之功效,而且能清热燥湿,尤长于外感风热证,在退热、改善症状、调节免疫方面优于临床常用西药。有人观察双黄连注射液治疗伴有中、重度发热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组50例以双黄连注射液静脉输入,对照组38例以病毒唑联合抗生素静脉输入治疗。比较体温、白细胞总分恢复正常时间,症状持续时间及3日内痊愈、好转、无效例数,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大部分为病毒感染,而本药不但有广谱的抑菌、杀菌作用,还有强烈的抗病毒作用,尤对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效果最为显著,药理实验还表明其具有提高细胞免疫作用,调节和增强机体的多种免疫功能。本药退热疗效明显,而且安全、平稳。

(9)清开灵注射液

系北京中医药大学实验药厂生产。清开灵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临床用于退热有较好的疗效,适于体温38.5℃以上,但热不寒,口渴,尿赤或便结,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洪数或弦数者。有人采用每日120、160、200ml三个剂量,并以洁霉素1.8g做对照,观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00例,结果清开灵注射液显效率84.14%,洁霉素显效率75.83%,前者疗效优于后者(P<0.01)。清开灵注射液治疗心肺热盛型显效率90.56%,治疗肺胃热盛型显效率83.59%,前者疗效亦优于后者(P<0.01)。清开灵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有寒战高热、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管疼痛,似与给药剂量相关。清开灵注射液是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高效药品,每日投药的最佳剂量为120ml。

(10)穿琥宁注射液

为穿心莲内酯琥珀酸半酯单钾盐,具有明显的解热、抗炎和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能抑制细菌内毒素引起的发热,对抗组织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因而能作用于急性感染病理过程的各个环节,抑制炎症的发展。病毒灭活实验表明对腺病毒(ADV)3型、流感病毒甲Ⅰ型、甲3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均有灭活作用,体外抑菌实验揭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链球菌等多种致病菌均有抑制作用。临床验证结果显示,该药对呼吸道疾病有良好的退热及改善症状作用,尤其是对上呼吸道感染而致高热退热迅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用法是穿琥宁注射液10mg/(kg·d)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或5%或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每日1次静滴。

5. 配合针刺退热 

针刺对感染性发热有一定退热效果,手法均为泻法,选穴上肢取曲池、合谷,配内关、手三里;下肢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

(三)体会

1.呼吸道感染

早期邪在表而有寒者宜解表;在气分无恶寒、发热者宜清里;在营血者宜清营凉血,并重用清热解毒药。

2.口腔感染

餐后用盐水漱口,清洁牙齿及口腔;形成溃疡时外用锡类散等涂敷。细菌培养有霉菌感染,或肉眼可见白色霉点时,可用制霉菌素研末局部外用,同时停用抗生素,酌情给抗霉菌药物口服或静点。

3.泌尿系感染

可用鸭跖草、蒲公英、瞿麦、萹蓄、白花蛇舌草、海金砂、知母、黄柏治疗。

1.  肠道感染

主要用黄连、黄芩、秦皮、白头翁、葛根、马齿苋等。

5.软组织感染

局部红肿热痛,可外敷如意金黄散、化毒散、普连膏、紫色消肿膏,内服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

6.肛周感染

肛门周围红肿疼痛者,应保持肛门清洁,大便通畅。必要时请中医肛肠科行局部治疗。除用抗生素外,还可服用中药清热解毒汤剂。

三、癌性发热

(一)西医治疗

由于癌肿瘤的原因而导致的发热,称为癌性发热。

1.现代医学的认识  现代医学认为,癌性发热原因不很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肿瘤生长速度过快,如果血管的生长跟不上肿瘤的生长,或由于血栓、癌栓堵塞血管,造成供血不足,使得部分肿瘤组织,尤其是中心部位缺乏营养物质的供给,进而发生坏死。坏死物质刺激并激发白细胞释放、产生内部致热源,热源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得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调,出现发热。

(2)颅脑部位的肿瘤生长过快,或位置偏低,肿瘤直接压迫或浸润性压迫体温调节中枢,使其功能失常而发热。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活性降低,植物神经功能受损而发热。

(3)造血系统的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等,当细胞大量破坏时,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致热物质。致热物质可以导致病人发热。

2.消炎痛及萘普生是治疗癌性发热的首选药物,这类解热镇痛药主要通过增加散热来使体温下降,表现为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和出汗增加。大量出汗会丢失钾、钠、氯等多种离子,引起电解质紊乱。因此,在纠正胶体渗透压及离子渗透压的同时,讨论药物止汗问题是治疗癌性发热的现实问题。以五味子15g、浮小麦60g、诃子15g为主方,随症加减其他中药;或用牡蛎散(黄芪、麻黄根、牡蛎各30g,并随症加减)止汗,均具有较好疗效。

3.中枢性发热,体温超过39℃时,头部用冰帽、冰袋,大动脉处用酒精擦浴。降温过程中防止冻伤、低温寒战和血管痉挛。

(二)中医治疗

癌性发热也属于中医的内伤发热的范畴。

1. 中医学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癌性发热主要是由于气穴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邪实痰瘀阻滞等,都可以导致发热。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客热候》说:“虚劳之人,血气微弱,阴阳俱虚,劳则生热,热因劳生。”肿瘤患者到了晚期,出现了身体极度虚弱,与虚劳的证候十分相似。《丹溪心法"火》篇说:“气有余,便是火。”气之有余,皆由七情所伤,气不调达,郁而化火所致。这与肿瘤的发生与情志有关相一致。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壅遏不通,因而发热,这是瘀血发热的主要病机。气滞血瘀,瘀血阻滞进而瘀血停滞,形成癥瘕。诚如《灵枢"痈疽篇》所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医门法律"虚劳论》也说:“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这些都可以认为是癌性发热。

2. 辨证

(1)要点:

辨证候之虚实:辨别癌性发热证候的虚实,对治疗原则的确定具有重要意义。癌性发热虽然属虚证者多,但亦有属于实证,或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者。若属正虚,应进一步辨识是阴虚、血虚,还是气虚、阳虚;若属邪实,应辨识是气郁、瘀血,还是湿热。因虚致实及邪实伤正者,则可以既有正虚,又有邪实的表现,而成为正虚邪实、虚实夹杂的证候。

辨病情之轻重:可以结合病程长短,发热状况,兼见症状,脉舌表现等,辨识癌性发热病情之轻重。一般病程长、热势亢盛、持续发热、兼见症状多,脉象舌象差者,病情较重。如《张氏医通"寒热门"热》谓:“若发热而脉反沉细,或疾数无力者,病脉相反也,死。病热有火者生,心脉洪是也。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热而脉静者难治。脉盛,汗出不解者死。脉虚,热不止者死。脉弱,四肢厥,不欲见人,食不入,利下不止者死。”其中谈到了发热不止、四肢厥冷、饮食不入、下利不止、脉疾数无力等,均是病情严重的表现。

(2)证候:

阴虚发热:①症状: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热,骨蒸潮热,烦躁,盗汗,心烦少寐,失眠多梦,颧红,口干咽燥,舌质红、干燥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②病机分析:阴精亏虚则阳热内盛为本证的主要病机。阴虚生内热,以其病在阴分,故于午后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虚火上炎,扰动心神,则烦躁、失眠多梦;内热逼津液外泄则致盗汗;口干咽燥,舌红少津,或有裂纹,少苔或无苔,脉象细数,均为阴虚有热之象。

血虚发热:①症状:发热,热势或低或高,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不宁,面白无华,唇甲色淡,舌质淡,脉细弱。②病机分析:血本属阴,血虚不能濡养,阴衰阳盛,阳气外浮而引起发热是本证之主要病机。头晕眼花,身倦乏力,心悸,面白无华等症均系血虚失于濡养所导致。唇甲色淡,舌质淡,脉弱为血虚失养,血脉不充之象。

气虚发热:①症状:发热,热势或高或低,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剧,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便溏,体虚自汗,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②病机分析:因热由气虚所致,故常在劳累后发作或加重;中气不足,脾失健运,故食少便溏;气虚不能化生水谷精微,脏腑经脉失于充养,故短气懒言,倦怠乏力;气虚卫表不固,则自汗,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为气虚之象。

阳虚发热:①症状:发热而欲近衣,面色苍白,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卧,腰膝痠痛,小便清长,舌质淡胖,或有齿痕,苔白润,脉沉细或浮大无力。②病机分析:肾阳亏虚,虚阳外浮而致发热为本证的主要病机。因肾阳虚衰,失于温煦为其病本,故虽有发热但欲近衣被,并伴形寒怯冷,四肢不温,头晕嗜卧,腰膝痠痛等症。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为阳气衰弱之象,脉浮大无力则为虚阳外越之征。

气郁发热:①症状:发热多为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变化而起伏,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闷胀,喜叹息,口干而苦,纳食减少,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②病机分析:肝气不舒,郁而化火为本证的主要病机。因其热与情志内伤有关,故热势常随情绪变化而起伏。肝失条达,故见精神抑郁;气火扰动,故见烦躁易怒;肝火烁津,胃肠有热,故见口干而苦、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火之象。

瘀血发热:①症状:下午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口干咽燥,但欲漱口不欲咽,肢体或躯干有固定痛处或肿块,面色萎黄或晦暗,皮肤粗糙甚至肌肤甲错,毛发不荣,舌质青紫、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②病机分析:瘀血阻滞,气血不通,壅而为热,是本证的主要病机。瘀血病在血分,属阴,故多在下午或晚间发热;瘀血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水津不能上承,以致口燥咽干,但欲漱口而不欲咽;经络阻滞,,气血瘀绕,则有固定痛处或出现肿块;瘀阻脉络,肌肤失于濡养,故见面色萎黄、晦暗,皮肤粗糙甚至肌肤甲错;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均为瘀血内结之象。

湿郁发热:①症状:低热,午后热甚,胸闷,身重,纳少,呕恶,口不渴,或饮入即吐,大便稀薄或粘滞不爽,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略数。②病机分析:湿邪内生,郁而化热,为本证的主要病机。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相似,以午后发热较甚;湿性氤氲粘腻,故发病缓慢,且难速已;湿邪阻滞气机,故见胸闷身重;湿踞中焦,故不思饮食,甚则呕恶;湿停于内,故口不渴或饮入即吐;湿邪下趋,则大便多稀;湿与热合停滞肠中,亦可大便粘滞不爽;苔黄腻,脉濡数,为湿邪化热之征。

3.治疗原则

针对发热的病机进行治疗,是治疗癌性发热的根本原则。根据证候的不同,滋阴降火、益气生津、甘温补中、温补肾阳、疏肝解郁、活血化瘀、化湿清热等,是治疗时常用的治疗原则。不可任意使用苦寒泻火之剂,尤其是对于气虚发热及阳虚发热,应忌用苦寒。否则,苦寒太过,损伤中阳,或化燥伤阴,反使病情加重。

4.治法方药:

(1)阴虚发热

治法:滋阴清热。

方药:清骨散或青蒿鳖甲汤加减。前方以鳖甲滋阴清热;银柴胡、知母、胡黄连、地骨皮、青蒿、秦艽等清退虚热。后方以生地、鳖甲滋阴清热;青蒿、知母、丹皮清退虚热。两方均属滋阴清热之方,但前方清退虚热之力较强,而后方滋阴之力稍佳,可根据临床情况选用。阴虚较甚者,还可加入玄参、龟板、制首乌滋养肾阴;虚火上炎,扰动心神,而见心烦、失眠、多梦者,加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养心安神;盗汗明显者,加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以固表敛汗。对于阴虚发热,可根据脏腑阴虚偏甚的不同情况选用基础方剂。如心阴偏虚而兼见心悸怔忡,手足心热甚,舌尖红,脉细数或促者,可用加减复脉汤、天王补心丹;肝阴偏虚而兼见眩晕、易惊、肌肉瞤动、胁肋疼痛、脉弦数者,可用归芍地黄汤;脾胃阴虚偏甚而兼见口干欲饮、不思饮食、大便燥结、舌干或生疮、脉象细数者,可用沙参麦冬汤、益胃汤;肺阴偏虚而兼见干咳、痰少、声嘶、咳血、鼻燥咽干者,可用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肾阴偏虚而兼见腰痠膝软、颧红、遗精,或有脱发者,可用大补阴丸、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然后均可根据发热的情况,酌加银柴胡、地骨皮、秦艽、白薇等品以清退虚热。

(2)血虚发热

治法:补益气血。

方药:当归补血汤或归脾汤加减。前方重在益气生血;后方除益气生血之外,尚能健脾养心,可根据临床表现选用。发热较甚者,可加银柴胡、白薇清退虚热;血虚较甚者,加熟地、枸杞子、制首乌补益精血。

(3)气虚发热

治法:益气健脾,甘温除热。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方中以参、芪、朮、草益气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配伍升麻、柴胡升阳举陷,是甘温除热的代表方剂。自汗较多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稻根固表敛汗;时冷时热,汗出恶风者,仿桂枝汤之意加桂枝、芍药以调和营卫;胸脘痞闷,舌苔白腻,为脾虚夹湿,加苍术、茯苓、厚朴以健脾燥湿;大便稀薄,手足欠温者,加干姜、肉桂温运中阳。

(4)阳虚发热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肾气丸或右归丸加减。正如《证治汇补"发热》说:“阳虚发热,有肾虚水冷,火不归经,游行于外而发热者,……宜用八味丸导龙入海,所谓踞其窟宅而招之。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也。”阳虚气弱,短气乏力者,加人参补益元气;火不生土,大便稀薄者,加干姜、白朮温健中阳;五更泄泻者,加五味子、肉豆蔻补肾固涩;遗精腰痠者,加补骨脂、续断、芡实、金樱子等补肾涩精。

(5)气郁发热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热。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方用逍遥散疏肝解郁;丹皮、栀子清肝泻热,可用于一般的气郁发热之证。气郁较甚者,加香附、郁金、青皮疏肝理气;发热较甚者,加地骨皮、白薇清退虚热;妇女若兼月经不调,可加泽兰、益母草活血调经。气郁发热之病程较长,不仅气郁,且有阴伤,症见发热,胸胁胀痛,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宜滋阴壮水,疏肝清热,用滋水清肝饮。方中以六味地黄丸滋补肝肾之阴,丹栀逍遥疏肝清热。之所以去白术,免去其温燥之性也。

(6)血瘀发热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味。方中用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牛膝、地黄活血化瘀,兼以养血生新;柴胡、枳壳、桔梗理气行气;甘草调和诸药,为活血化瘀的常用方剂之一。热势较甚者,可加秦艽、白薇、丹皮清热凉血。

(7)湿郁发热

治法:宣化畅中,利湿清热。

方药:三仁汤。方中杏仁宣降肺气,善开上焦;蔻仁芳化湿浊,和畅中焦;苡仁益脾渗湿,疏导下焦;配以半夏、厚朴温燥湿邪;通草、滑石、竹叶清热利湿,共奏宣化畅中、利湿清热之效。湿郁化热,阻滞少阳枢机,证见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呕逆者,加青蒿、黄芩清解少阳热邪;湿郁化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而兼见黄疸者,可合茵陈蒿汤清热利湿退黄。

5. 验方

(1)乌龟、鳖鱼各一个,去头尾内脏,炖服,每周1次,可作为阴虚发热的辅助治疗。

(2)银耳10g用开水泡开,细火煮烂,放冰糖少许,每周服1~2次。亦用于阴虚发热。

(3)《卫生宝鉴》的秦艽鳖甲散(地骨皮、柴胡、秦艽、知母、当归、鳖甲)可用于阴虚发热的治疗。

(4)《兰室秘藏》的圣愈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黄芪、人参),可用于血虚发热。

(5)《症因脉治》“治气虚发热”的气虚柴胡汤(柴胡、黄芩、陈皮、甘草、人参、黄芪、地骨皮、石斛),可用于气虚发热。

(6)《症因脉治》“治血虚发热”的血虚柴胡汤(柴胡、黄芩、陈皮、甘草、人参、黄芪、当归、芍药),可用于血虚发热的治疗。

(7)《博爱心鉴》的保元汤(人参、黄芪、肉桂、甘草),可用于阳虚发热之轻症。

(8)《兰室秘藏》的龙胆泻肝汤,以及《类证治裁》的火郁汤(连翘、薄荷、黄芩、桃仁、麦冬、甘草、郁金、瓜蒌、竹叶),可用于气郁发热之热势亢盛者。

6. 针灸

(1)针刺大椎、内关、间使等穴,或熏灸气海、关元、百会、神阙、足三里等穴,可用于气虚发热的治疗。

(2)刺期门、行间、三阴交等穴,可用于气郁发热的治疗。

(三)体会

癌性发热属消耗性疾病,因此,积极治疗,迅速将体温降至正常是非常必要的,不可拖延治疗时机,延误一分时机,就多耗伤一分津液,就进一步危害了患者的生命。

对于癌性发热的患者,在服用中药的同时,必要时应配以补液,以及物理降温等方法,中西医结合,内外治并用,以挽救患者的生命。此即叶天士所说的“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意。

在治疗癌性发热的同时,必须治疗原发病,积极进行抗癌、防转移治疗,配合增强机体免疫力。

以高温疗法治癌,即通过发热,以达到破坏乃至杀死癌细胞的方法,不属于癌性发热的范畴,这一点在临床上要严格区别。

要分清药物热、感染性发热与癌性发热治疗的不同。

中医在治疗癌性发热时,要针对不同证候的病机进行治疗,即根据不同的情况而以解郁、活血、益气、养血、滋阴、壮阳等为治,以期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自身的防卫抗病能力,切不可一见发热便妄用辛温发散或苦寒直折之剂。过用辛温刚燥之品,则易耗伤津血,使人体正气益虚,热更不退;滥用苦寒直折之品,则冰伏其邪,耗伤阳气,变证百出。因此,对于癌性发热而言,应以扶正固本为主,兼以祛邪,用药当以补虚扶正,甘温除热为主,佐以苦寒辛凉,如此,方能切合病机,针对要害,发挥中医药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