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车救火照片:中俄双边关系评论——中国与俄罗斯谁依赖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17:52:42
             中俄双边关系评论——中国与俄罗斯谁依赖谁?            新华网北京5月19日电 (记者史秀丽赵嘉麟)
            本月即将离任的俄罗斯驻华大使罗高寿19日对新华社记者说,俄外交部副部长拉佐夫将接替他担任新一任驻华大使。           罗高寿说,拉佐夫“精通汉语,在中国工作过,”相信他将在大使岗位上“非常出色地工作”。据俄罗斯外交部官方网站资料显示,拉佐夫生于1953年,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国际关系学院,经济学副博士,掌握英语、汉语、波兰语。他曾在苏联驻华商务代表处工作,担任过俄罗斯驻蒙古国大使、俄罗斯驻波兰大使等职。

  据报道,拉佐夫本月8日在中国驻俄罗斯使馆参加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时表示,俄中将在现有的战略伙伴关系基础上,为建立多边的、全球化的国际安全体系和公正、民主的世界作出巨大贡献。            据俄罗斯《公报》报道,普京总统的直接干预也无济于事,无法帮助俄石油运输公司加速东线太平洋石油管道建设项目进程。俄联邦国家生态监察署绝大多数环保专家近日联名对项目技术生态标准做出否定结论,价值115亿美元的工程面临再次被冻结的威胁,俄石油运输公司将被迫再次起草新的项目技术生态标准文件。             为了向亚太国家,特别是迅速增长的中国和日本市场,输送在东西伯利亚开采的石油资源,俄石油运输公司决定承建东线太平洋石油管道,设计年运输能力总计8000万吨,计划分两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管线全长2400公里,从泰舍特至中国边境附近的斯科沃罗季诺,并在滨海边疆区佩列沃兹纳亚湾建设石油运输终端,东西伯利亚石油经管线运至斯科沃罗季诺后,转经铁路运往中国东北,预计年运输能力3000万吨;
            第二阶段管线从斯科沃罗季诺到纳德德卡市附近的佩列沃兹纳亚湾,预计年运输能力5000万吨。俄石油运输公司估算项目造价约115亿美元,第一阶段66亿美元。俄工业能源部官员认为,考虑到物价因素,第一阶段管线实际造价将增至79亿美元。
            东线太平洋石油管道项目倍受俄罗斯国内外媒体和民众的关注。俄石油运输公司已经筹备了几年时间,但项目至今未能开工建设。2003年,俄石油运输公司提交首个项目技术生态标准,被国家生态监察部门否决,原因是管线距离贝加尔湖岸过近,建议管线移后80-100公里。俄石油运输公司被迫放弃这一方案,公司副总裁谢尔盖-格里戈里耶夫表示,国家生态监察部门建议的施工地区事实上根本无法铺设管道,多山地形,悬崖陡壁高达2000米,没有公路,在这种条件下建设管线,项目造价会增加数十亿美元,公司将无利可图。
            2005年10月,俄石油运输公司向监察部门提交最终管线方案,约100公里长的管线将在贝加尔湖岸800处经过。生态专家再次发难,称管线距离湖岸过近,将对贝加尔湖生态和珍稀生物构成致命威胁。公司总裁谢苗-魏因施托克被迫举行社会听证会,邀请管线所经地区各界代表讨论项目方案。
            俄自然资源部支持生态专家意见,后来在普京总统直接过问要求加速项目进程后被迫打开绿灯。2005年底,在东西伯利亚地区拥有大量石油开采资产的俄石油公司总裁博格丹奇科夫 以项目进展过于迟缓为由要求冻结这一项目,普京亲自过问,责成弗拉德科夫总理亲自负责,加速项目协调进程。
            但是,随后,国家生态监察署再次成为东线石油管道项目建设上的拦路虎,近日可能会对项目技术生态标准正式做出否定结论。1月24日,国际绿色和平组织俄罗斯分部消息人士宣布,俄联邦生态监察署东线石油管道项目审查委员会52名专家已有43人签名,反对俄石油运输公司提交的管线方案。全世界野生自然基金会俄罗斯分部自然保护政策室主任叶夫根尼-什瓦尔茨24日宣布,贝加尔湖地区是地震多发区,俄石油运输公司提交的项目技术生态标准人为地降低了这一风险,一旦发生事故,管道中的石油可能大量倾泄到附近河水中,最后注入贝加尔湖,将造成巨大的生态灾难。什瓦尔茨表示,俄联邦生态监察署近日将正式签发审议结论,如果官员们同意生态专家的意见,俄石油运输公司必须重新起草项目方案。
            俄石油运输公司副总裁格里戈里耶夫24日表示,官方尚未做出否定结论,生态专家不愿让管道在贝加尔湖岸800米处经过,但法律规定水域保护区域限制距离只有500米。为什么铁路可以经过,风险更小的管线却不可以。施瓦尔茨主任反驳说,俄石油运输公司副总裁说的只是运输能力小、风险相对不大的普通石油管道,显然无法与运输能力高达8000万吨距离数千公里的东线太平洋石油管道相提并论。
            俄生态监察署官员24日未就此消息发表任何评论。不过,一位官员认为,监察署未必会在总统压力下无视生态专家们的意见,强行通过项目方案。俄自然资源部一位消息人士表示,国家生态监察署由总理弗拉德科夫直接领导,不排除总理为了执行总统命令要求监察部门开绿灯加速项目建设进程的可能性。
            俄天然气工业银行分析中心主任谢尔盖·苏维罗夫认为,如果生态监察署最终签发否定结论,东线太平洋管道项目造价可能提高15-20%。俄罗斯石油公司发言人拒绝就此发表任何评论。            未来5至10年可能是中国发展对俄军事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的绝佳时机              4月23日,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访问了中国。伊万诺夫此次来华,正值欧盟能否解禁对华武器禁运的关键时期,因此很多分析人士认为,俄罗斯国防部长来访的主要目的就是稳定其在中国的武器市场。
              近10多年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武器装备最大的进口国,交易额度占到对华贸易额的70%。在不冷不热的中俄贸易市场上,军火贸易一直欣欣向荣。仅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就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100多亿美元的武器装备。俄罗斯,早已成为中国获得武器装备的头号来源国。
              有不少人因此担心,中国国防是否过于依赖俄罗斯?俄罗斯军事上有没有依赖中国的地方呢?中俄两国军事上存在着依赖关系吗?               战略上支持而非依赖              不言而喻,从反对美国的全球霸权战略来看,中国与俄罗斯两国确实都需要有一种稳定、友好的军事关系。
              20世纪90年代中期,华盛顿认为,2015年之后,中国、俄罗斯这两个国家有可能成为挑战美国全球霸权的国家,因此遏制中俄两国自然成为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之一。在反对美国称霸、打破美国遏制这一点上,中俄两国有着共同的利益。
              但是,保持良好的军事防务关系并不意味着朝着同盟关系发展。
              冷战结束后近10多年以来,中国一直积极提倡树立新的安全观,愿意与周边国家建立一种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第三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关系。所以,中国不可能与俄罗斯建立一种军事联盟关系,不可能在军事上过分依赖俄罗斯。
              从另一个层面看,俄罗斯总是怀有一种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的心理。这就导致中俄两国军事处于一种非常矛盾的“纽结”状态。与其说依赖对方的军事合作,不如说互相提供一种战略上的支持更为合理。
              首先,俄罗斯的重新崛起需要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
              不管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国际社会都认为,俄罗斯是一个欧洲国家。俄罗斯自己也有这样的看法。俄罗斯要重新崛起,就要向欧洲发展。
              俄罗斯独立后曾一厢情愿地认为,全面推行亲西方政策,西方国家应将其视为欧洲大家庭的一员。但是,西方不但原来答应给的经济援助没有到位,而且还在1994年开始酝酿向中东欧地区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甚至独联体地区扩展势力范围。
              其中,北约组织大肆接纳来自东欧的新成员,企图将俄罗斯“推出”欧洲。1999年3月,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个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后,北约的军事潜力增加了20%-25%,安全战略边界向俄罗斯方向推进了600多公里,俄罗斯失去了4.8万平方公里的缓冲区。
              今年3月29日,保加利亚、爱沙尼亚、拉托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斯洛伐克与斯洛文尼亚等7个东欧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也成为北约的新成员。俄罗斯的加里宁格勒州完全被北约包围,俄罗斯的西部安全正受到北约的严重威胁。
              为了避免出现东西两线困境,俄罗斯必须稳定东方,以集中精力应对来自西方这一头的威胁。不难看出,俄罗斯在重新崛起的过程中是需要中国在其东方“帮忙”的。
              其次,中国在战略上也需要北方邻居俄罗斯的“支持”。中国为了集中精力解决台湾问题,需要北部有一个稳定的国际军事环境,希望北部面临的压力越小越好。
              从近期看,中俄在政治、军事、安全和能源等方面现实的和潜在的利益交汇,决定了中国在解决重大问题,尤其是台湾问题上对俄罗斯具有相当大的战略借重。
              俄罗斯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一再重申,俄罗斯政府将坚定地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坚决反对任何企图使台湾独立的所谓“公投”以及其他愚蠢行为。
              对中国而言,无论是当前打击“台独”分裂势力、争取国际支持,还是遏制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干预,中国都需要俄罗斯的支持。
              从长远看,将来一旦中国被迫对台使用武力,俄罗斯可能是在政治上给中国一定道义上支持,也可能是少数愿意从军事上与中国保持一定合作的大国之一。中国必须正视未来对俄罗斯战略倚重进一步增大的现实。              军售上的权衡              为了尽快提高军队武器装备的水平,中国近年来从俄罗斯进口了一些武器装备。仅去年,中国向俄罗斯购买的舰艇、飞机、潜艇等武器装备已约占俄对外军售总额的1/2。
              目前,中国军队从俄罗斯引进的一系列先进武器装备已经涵盖陆海空三军。同时,俄罗斯与中国在武器维修保养、人员培训、零部件供应及技术保障等方面保持紧密合作,极大地满足中国对先进武器装备的需求。
              近日,俄罗斯发言人谴责欧盟考虑结束对华军售制裁的行为,声称中国人不会购买欧盟的武器,只对莫斯科或华盛顿的武器感兴趣。在北京做客的伊万诺夫也再次重申,军事关系“是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中最重要的部分”,并表示,俄罗斯打算使这种军事合作达到新的更高水平。
              莫斯科对欧盟的批评有实实在在的利益在支持,担心失去庞大的中国市场。前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经济一直“疲软”。作为少数能带来巨大经济收益的部门,俄罗斯军火出口已经成为其经济复苏的一剂“强心药”。俄罗斯军火出口收入有40%来自中国的武器市场,有记录的对华武器销售额大约为每年20亿美元。
              赚钱,是俄罗斯卖给中国先进武器装备的主要目的。即使在中苏“蜜月”时期也是如此。例如,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卖给中国T -34坦克时,比同一档次的美国谢尔曼坦克的价钱要高出一倍,每辆定价达11万美元。
              即使赚钱,俄罗斯也带着一颗防范之心。俄罗斯战略和技术分析中心副主任马基延科表示,俄罗斯总参谋部不希望提高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因为它有可能对俄西伯利亚和远东造成威胁。俄罗斯《消息报》也称,由于中国和西方的政治分歧,莫斯科对中国的武器出口变得十分挑剔:只提供俄罗斯总参谋部允许的产品,往往是过时的武器装备。
              与销往新德里的武器相比,莫斯科对中国的歧视尤为明显。从1955年印度获得前苏联的军事援助开始,印度进口军火的70%-80%都来源于莫斯科。除了武器装备外,俄罗斯还向印度转让技术。俄罗斯对中国出口武器装备的生产线,但执行许可证制度,中国生产的数量被俄方严格控制。而印度却不受这些限制,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
              如2003年6月6日俄航空航天设备公司与印度斯坦飞机公司在圣彼得堡签署了长期合作协议,俄将向印度供应许可生产苏-30MKN多用途战机的成套系统。目前,印度从俄罗斯引进的武器装备生产线生产的俄制武器装备,不仅装备印度军队,而且还代替俄罗斯向独联体有关国家出售。
              然而,在印度市场,莫斯科正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是法国、以色列和英国,连美国也准备大举“进攻”印度市场。俄罗斯负责军事技术合作的官员不无忧虑地指出,“印度作出了向多个国家购买军火的政治决定,我们在这种情况下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至少俄罗斯目前客观上需要扩大对中国的军贸和军技合作。俄军总参谋长曾表示,发展对华军事技术合作是俄抗衡美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未来5至10年可能是中国发展对俄军事技术合作、引进先进武器装备和技术的绝佳时机。中国应充分把握好这个机遇,减少对武器的购买,增加技术进口,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武器制造系统。
                                深化中俄关系的战略意义            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取决于各自战略利益,而是否符合本国战略利益的首要考量是对方在己方战略全局中的影响。发展对俄关系关乎中国的总体战略利益,无疑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点之一。             一
              俄罗斯在中国战略全局中的影响如何,首先要看其在大国关系、地区事务及中国周边环境中是否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从综合国力和发展潜力看,俄罗斯是有足够分量的。
              俄罗斯仍是有影响力的大国。俄罗斯虽然不能与超级大国前苏联相提并论,但仍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发达国家俱乐部“八国集团”成员。俄罗斯虽然失去了东欧及部分原苏联势力范围,但仍握有影响独联体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杠杆。俄罗斯还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大国,特别是其核威慑能力仍令其对手望而生畏。今天的俄罗斯的确衰弱了,但在当今大国博弈中仍是一位重量级棋手。近年来国际政治的运行,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国土辽阔,自然资源极其丰富。石油可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3%,天然气可采储量占世界总量的34%。铀探明储量占世界总量的14%,多种稀有金属藏量也位居世界前列。广袤无际的森林中,木材储量高达750亿立方米,占世界林木资源的1/4,是世界最大的木材库。可耕地面积达2.11亿公顷,是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淡水资源极为丰富,仅贝加尔湖的淡水储量就占全球淡水湖总储量的1/5,几十年后这一财富的价值难以估量。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使俄罗斯得以度过叶利钦时代的政治动乱和经济衰退,而且为俄罗斯今后的复兴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俄罗斯的科技潜力仍居于世界前列。前苏时期,俄罗斯的科技水平在多数领域与美国相差无几。叶利钦时代,虽政局持续动乱、经济不断滑坡,导致人才大量外流、科研设施严重破损,但总体科技潜力仍相当雄厚。特别是国防科研领域,仍保有大量技术储备,一旦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完全有希望大批量投产先进武器。其他,如在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航天航空、核能利用等领域,俄罗斯的科研水平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俄罗斯民族具有较强的创造力、爆发力。俄罗斯民族并不勤奋,但却不乏创造力。历史上俄罗斯产生过无数位世界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军事家,为人类进步做出过杰出贡献。今天的俄罗斯,教育水平尤其是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仍处在世界前几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民族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特别是在生死存亡关头,往往可以产生巨大的爆发力,这是许多国家和民族所不具备的。18世纪初打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如此,二次大战中打败横扫欧洲的希特勒更是如此。二次大战前的三十年代,前苏联处在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封锁中,短短几年就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化国家。二次大战夺走了俄罗斯2700多万条生命,整个西部地区成了一片废墟,可是战后未过几年,经济就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七十年代更发展成为与美国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这个民族有时不是按照正常规律来发展的,人们也不能完全按照一般逻辑来判断其发展前景。
              俄罗斯已开始走向“由乱到治”的过渡。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处于混乱动荡之中。经过普京第一任期的拨乱反正,俄罗斯初步奠定了稳定发展的政治基础、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普京的政治抱负是“强国、富民”,成为彼得大帝那样的一代圣君,其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2010年经济翻番”、“消除贫困”、“建设强大军队”三大任务,清楚地反映出普京的这种治国理念。为此,普京在政治上实行“准集权体制”(民主的框架、集权的内核),在经济上走“可控市场经济”道路。应当说,这种选择比较符合俄罗斯国情,因而有希望取得成功。可以预料,如不发生意想不到的情况,例如国家重陷动荡、西方“温柔革命”在俄成功,在实现“强国、富民”的治国目标方面,普京是可望有所作为的。
              毋庸置疑,俄罗斯是一个影响力正在不断上升的大国。俄罗斯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坚持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只要能顶住外部的挤压和渗透,只要不出现社会动乱、国家分裂的危险局面,俄罗斯完全有希望重新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成为未来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当然,俄罗斯在迈向世界强国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种种困难,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解决,要实现“强国之梦”还要走过漫长、艰苦的道路。            二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未来几十年,要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全方位发展对外关系,尤应着力与利益吻合、理念相近、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发展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恰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选择。
              两国在国际事务中有着十分相近的战略利益。首先是战略环境相近,都面临着冷战后一超独大、世界力量严重失衡的国际格局,都面临着美国的战略遏制与挤压。其次是战略目标相近,都以推动世界多极化为目标,都希望成为未来多极化世界中的重要一极,成为有重大影响力的世界大国。其三是战略需求相近,都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一个公正合理民主的国际秩序,都希望未来世界是一个民主化、多样性的世界,一个各种力量良性竞争共处、友好合作共存的世界。其四是历史责任相近,作为世界大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全世界、全人类面前,都肩负着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恢复全球战略平衡、确保地区安全等不容回避的历史责任。其五是战略思维相近,在国际重大问题上几乎总能找到共同语言,例如在反对单边主义、维护联合国权威问题上,在反对强权政治、反对干涉别国内政问题上,在反对反恐双重标准问题上,等等,两国均有十分相近的主张。这种一致或者相近,为两国在国际事务中的紧密合作提供了最重要的前提。
              两国在地区事务中有着广泛的合作基础。特别是在中亚和东北亚事务中,中俄合作对维护两国的战略利益、营造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推动地区的稳定与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中亚,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组织。这一组织不仅对确保中国西北战略方向的安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中国推行新型安全观、新型发展观的重要平台。上海合作组织的巩固与发展离不开在该地区具有重大传统影响力的俄罗斯。没有俄罗斯的积极参与、没有中俄两国的紧密合作,就没有上海合作组织的未来。在东北亚,朝鲜核问题直接影响到中俄的安全利益,在此问题上中俄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主张,两国合作成为确保朝核问题和平公正解决、防止朝鲜半岛局势动荡至关紧要的因素。在日本问题上,中俄也有合作的基础,例如两国都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都警惕美日军事联盟的发展,都希望东北亚成为一个和平稳定、共同发展的地区。
              俄罗斯具有发展对华战略合作的强烈需求。从地缘政治看,中国是俄罗斯的最大邻国,俄罗斯要快速发展,要重新振兴,不能不与中国睦邻友好。俄罗斯的西部、南部安全环境严峻,要想改善周边环境、维护国家安全,也不能不修好东方,加强和深化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俄罗斯再也不愿意重蹈冷战时期与中国对抗的覆辙。前苏联与中国对抗20年,为加强亚洲地区的兵力部署耗资3000多亿美元,牵制了经济的发展,成为西方对前苏联和平演变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俄政治精英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同中国这么一个大邻国搞对抗,不会给俄罗斯带来任何好处。从国际战略看,面对美国一超独大、国际战略格局严重失衡的现实,俄罗斯不能不与同样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加强合作。面对美国的战略遏制和挤压,要顶住美国、保全自己,俄罗斯同样需要借助处境相近的中国。俄罗斯国力衰退,有意实行战略收缩,某种意义上讲要学习中国“韬光养晦”,而要“韬光养晦”也需要中国这面“挡风墙”。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也有俄罗斯希望借助中国这一非常重要动力的需要。从发展任务看,俄罗斯今后几十年的首要任务是集中精力发展综合国力,特别是要发展东部经济。发展东部地区,不仅对俄罗斯的振兴,而且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都是一项战略性任务。而要发展东部经济,需要借助中国这个蓬勃崛起的大邻国,搭乘中国经济快车和开发中国大市场。
              两国战略合作已具备比较坚实的基础。在国际战略形势发展的驱使下,在两国的共同努力推动下,近10多年,中俄关系取得长足的发展,为今后几十年两国的战略合作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两国已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并赋予其“协作”(军语译为“协同动作”)的内涵,为两国与他国所建立的此类关系中所仅有。两国签定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提出“世代友好、永不为敌”,为两国关系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两国间已建立起多种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例如高层会晤机制、战略磋商机制、各领域合作机制、避免冲突机制等等。在反对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维护以联合国安理会为中心的国际安全机制和以不干涉主权国家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安全准则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两国间的战略合作十分紧密、富有成效。两国关系的发展是建立在“互信、互利、平等、协作”原则基础上的,符合新型安全观和新型发展观的要求。两国都着眼于今后相当长时间的战略需求,以战略思维来规划两国关系的发展。特别是两国就边界问题达成了协议,最终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的重大问题,为两国永远不发生冲突与对抗,永远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铺平了道路,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三              全面深化中俄关系,是两国国家全局利益之必需。对中国来说,其重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安全战略领域的重大作用              俄罗斯在中国周边安全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分量。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中国要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必须与俄罗斯睦邻友好、携手合作。俄罗斯还是中国抵御美国等西方势力向中国周边扩张的重要伙伴。特别是西北战略方向,要遏止美等西方势力改变中亚国家政治和战略取向的企图,离不开对中亚国家有重要影响力的俄罗斯的努力。
              俄罗斯在国际反恐斗争中是中国的重要伙伴。两国在打击车臣和“东突” 恐怖主义活动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共同抵御来自西方双重标准的压力。两国在上海合作组织中卓有成效的合作,对于将中亚从极端伊斯兰宗教势力向中国渗透的前进阵地变为中国防范其破坏袭扰的安全屏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深化中俄关系有助于中国提高国防能力。中国面临着解决台湾问题的重大战略任务。只有同俄罗斯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确保中国北部、西北部安宁,中国方能集中力量应对台海局势的变化。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力量对可能染指中国台湾事务的外部势力起到重要牵制作用,使其不能无所顾忌的大举南下。如果美国在联合国对中国发起制裁,在有否决权的几个大国中,俄罗斯最有可能为中国说话,对美构成一定制约。更重要的是,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军事合作伙伴。即使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但由于存在武器装备体系兼容性问题和美国的影响,中国也难以大批量从欧洲采购。在今后相当长时间里, 俄罗斯仍将是中国先进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              (二)在经济领域的重大作用              俄罗斯可望成为中国能源和原材料重要供应基地。俄罗斯自然资源十分丰富,而中国自然资源相对贫乏。今后几十年中国经济发展仍将处于扩张期,能源和原材料可能成为中国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加强与俄在这些领域的合作对于中国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十分重要。两国地理上紧邻,陆路相连,从俄罗斯引进能源和其他资源,不仅具有地缘便利,可节约成本,提高时效,而且有利于中国实现能源和原材料来源的多元化和保障能源等供应安全。俄罗斯有可能成为中国重要能源和原材料供应基地。
              俄罗斯是一个潜在大市场。俄罗斯是个幅员大国,市场开发尚处初期,发展潜力巨大,且对独联体和东欧国家具有重要辐射作用。考虑到欧洲市场和日美市场已近于饱和,俄罗斯对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有重要作用。从两大邻国角度看,开发俄罗斯市场,还可以为中国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速度。俄罗斯还是北部欧亚陆桥的必经之地,是中国与欧盟发展经济合作的重要纽带。
              俄罗斯是中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西北大开发”的直接外部依托。中国东北三省与俄直接接壤,西北与俄虽然仅有50余公里共同边界,但与中国相邻的中亚国家已与俄结成统一经济空间。与俄罗斯发展紧密经贸联系,不仅可以利用俄罗斯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且可以利用俄罗斯的大市场,对中国东北的经济振兴和西北的经济开发极其有利。
              俄罗斯有可能成为中国劳务输出的重要对象。中国人口众多,就业是个大难题。而俄罗斯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相比显得相当稀少,加之俄罗斯人口逐年减少,劳动力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今后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中国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出路之一是“走出去”,而俄罗斯解决人口危机的出路是“引进来”。尽管俄罗斯十分害怕外来移民改变其民族成分,但俄罗斯要发展,不走引进之路别无他途;尽管俄罗斯流行“中国人口扩张论”,但中国人勤劳智慧、遵守纪律、素质较高,在俄罗斯也有口皆碑;而且引进中国劳动力最为便捷、成本最低。随着两国关系的进一步深化,特别是两国间人口流动管理逐步规范有序,中俄劳务合作必将成为两国合作的重要领域。
              俄罗斯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在人们印象中,俄罗斯的科学技术已大大落后于西方,似乎无引进价值,这是一种认识误区。事实上,俄罗斯在不少领域的技术水平仍居于世界前列,例如航空航天技术、军品开发技术以及相当多领域的基础科学研究。俄罗斯技术往往有其独特的思路,投入少、成效高,这是西方技术所不具备的。加之中国科研基础相当大一部分源自俄罗斯,俄罗斯技术对中国来说更易于配套、更加实用。近年来,中国从俄罗斯引进的大量军用和民用先进技术已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伙伴,在许多方面是其他国家难以代替的。
              加强与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促进两国关系进一步得到全面、长足发展,存在着诸多有利因素,是大有可为的。中俄关系积极、稳定和健康发展已成为双方关系的主流和基本面。与此同时,中俄关系中也存在一些负面因素,如“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社会有一定影响,外部势力对中俄关系的干扰,以及经济交往中不时出现的一些麻烦和问题等。这些对中俄战略关系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并使其未来走向存在某种不确定性。从两国关系的大局着眼,努力发展积极因素,消除消极影响,推动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不断跃升新层次,是两国面临的共同历史课题,也是两国的根本利益所在。
            
         
            俄国崛起的战略选择和俄中的竞争与合作            俄罗斯跟中国一样都是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对世界的安全与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俄中有着4000多公里的漫长边界。因此,俄罗斯崛起对世界有着重大影响的同时,对中国更是影响深远。             一、俄罗斯崛起的战略选择             历史上俄罗斯曾经饱受苦难,甚至几次面临亡国的危险,但每逢绝境,它都犹如凤凰涅磐,重新成为地区、乃至全球的“霸主”之一。历史上,俄罗斯曾遭受蒙古、波兰、德国、法国等异族的入侵和占领,但它最终都战胜了敌人,生存下来。
            19世纪初俄罗斯险些被拿破仑灭国,但凭着睿智的统帅、英勇的士兵、广袤的国土和寒冷的气候,它奇迹般地打败了拿破仑的大军,并在随后的十几年内迅速发展成一个欧洲强国,之后横行欧洲大陆的俄罗斯铁骑曾一度被称为“欧洲宪兵”。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沙皇俄罗斯灭亡,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外来武装干涉和自然灾害面前站住了脚跟,并很快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把原苏联逼到了生死边缘,但英勇不屈、顽强奋斗的原苏联人民最终打败了德国,并一举解放了东欧。战后它成为世界“两超”之一,与美国各领阵营对峙了数十年。但苏联解体以后,作为其主体的俄罗斯经济改革并不顺利,俄罗斯能重新建立曾经的辉煌吗?有哪些因素促进或制约着它的重新崛起?            (一)俄罗斯崛起的优势和隐患            影响俄罗斯崛起的因素错综复杂,其中最突出的,也是影响最大的是自然资源、军事实力、地缘政治和人力资源。            1.自然资源            俄罗斯崛起最大的依仗就是俄罗斯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国土面积约171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广袤的国土和多样性的地质地貌赋予其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0%、天然气占45%、铁矿石占44%、煤占30%、森林占40%。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评估中,俄罗斯的资源实力排名第一。近几年俄罗斯经济的增长很大一部分就得益于世界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2001年,能源及原材料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高达80%,在俄gdp中占50%。据美国《油气杂志》统计,2003年俄罗斯探明石油储量为82。19亿吨,排在阿布扎比和委内瑞拉之后,为世界第八大储油国。目前,仅石油收入一项就占国家财政预算的25%。毫无疑问,巨量的自然资源是俄罗斯崛起的坚实后盾,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是俄罗斯不能也不可能总是靠出卖自然资源换来经济发展,否则,俄罗斯经济最终将 “坐吃山空”。如何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使经济进入一个良性循环是俄罗斯崛起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军事实力            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军事资源,俄罗斯的军事实力不容小觑。这也是即使在俄罗斯经济实力衰微的情况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仍没有对俄罗斯掉以轻心的最重要原因。            军事上的优势不仅是俄罗斯仍能保持“大国”的威严,而且对俄罗斯的经济也有极大的好处,军售收入已是俄罗斯消除债务和实现gdp增长的一大来源。比如韩国自1995年开始从俄罗斯购买直升机和弹药等,以抵消俄罗斯由原苏联继承下来的19.5亿美元的债务。印度军队80%的武器装备也都来自俄罗斯,包括最先进的坦克、驱逐舰和潜艇、“苏”式歼击机和强击机。
            但是,2004年2月海军演习导弹发射失败却说明俄罗斯军事战略力量逐渐下滑的事实,俄罗斯大国之路路漫漫。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缺少维持这一战略力量所需要的工业基础和现代高技术资源。俄罗斯军事分析人士费尔格诺塞尔早在《莫斯科时报》的一篇分析文章中预言,在这次演习中将暴露许多问题。他写道:“核部队现在装备的是老旧的洲际弹道导弹。一些导弹已在发射井服役了27年。替代洲际弹道导弹的数量不够。库存的洲际弹道导弹正在变得越来越陈旧。俄罗斯大多数洲际导弹早已过了服股期。”如何进行军事改革,进一步保持俄罗斯军事优势,将是俄罗斯政府在俄崛起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3.地缘政治            俄罗斯领土横跨欧亚大陆,东西纵横1万余公里,西连西欧,东接亚太,将欧盟、北美和东南亚三大板块连接在一起。在这巨大的空间里,俄罗斯如何定位?是欧洲?还是亚洲?是西方?还是东方?这是自彼得大帝以来历代俄罗斯人面临的需要解决,但至今没有解决的问题。
            苏联解体后,北约的频频东扩固然是由于原华约国家融入西方世界的愿望,但更多的是地缘政治因素在起作用。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在同一个地缘政治空间内(世界或地区)不能有两个力量中心,也就是我们俗语所说的“一山不能有二虎”。美国正是基于这样的信念试图把苏联淘汰出局,剥夺俄与其平起平坐的超级大国地位。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虽然称不上世界超级大国,但俄罗斯仍不失为欧亚大陆的地区性大国。美国和欧盟都不会允许俄罗斯的重新崛起,故以北约东扩包围、蚕食它,以达到独霸世界和欧洲的目的。            4.人力资源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承接了其大部分人力资源,其航空航天技术和军事工业的研制、开发与生产能力仅次于美国,一些领域甚至领先于美国。但是,由于国力衰微以及一些政策因素,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且仍处于失控状态。
            苏联解体前在各科研院所工作的科研工作者超过了100万。可现在,加上独联体各国的科研人员在内,也不过10万人。据俄罗斯移民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1年有4.6万名俄罗斯知识分子出国就业,2002年,这一数字急攀至9.98万。如今在国外各种科研机构工作的俄罗斯科研人员多达50多万,他们绝大多数是在苏联解体后出国的。因人才流失,俄罗斯每年起码要损失掉20%的财政预算,更何况每个流失到国外的人才,其潜在价值是无法直接估算的。
            值得关注的是,普京总统已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2002年的一次大学校长会议上就郑重承诺:“2003年度财政预算中教育开支将大幅度增加,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费用将增加两倍,达到30亿卢布,而为高校添置教学用具的费用将增加68%,修缮和改造高校图书馆的费用也将增加243%。此外,俄罗斯学者的学术补贴也要再提高3倍。”在2004年2月的关于科技和高技术理事会的会议上,普京再次表现出对人才流失的担忧,提出了一些阻止人才外流的建议,认为“俄罗斯应该为科学家创造最好的条件,应该做一切工作使得俄罗斯人的知识,经验和科技交流更好地为俄罗斯的利益服务。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也应变为双向交流渠道”,“目前的紧急任务就是创造条件让那些已经移居国外的科学家回国为俄罗斯工作”。            5. 制度问题            制度问题是前社会主义国家崛起过程中的又一大瓶颈,近十年俄罗斯国内因制度转型而引发了众多的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完全按照西方国家的经济和政治模式进行所谓“改革”,并且采取了目前证明是失败了的“休克疗法”的激进方式,制度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俄国的改革家把计划体制的弊端统统归因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俄罗斯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过上个世纪90年代的激进改革,证明完全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对于俄国是另一个极端。在进行休克疗法期间,为形成广泛的私人所有者阶层和人人都拥有生产资料的社会公平现象,政府给公民发放私有化证券,用以购买私有化企业的股票,但是因为私有化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机构,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并带来了高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直线下降,市场无度开放,国家宏观调控失灵。
            但从切尔诺梅尔金出任俄总理之后,俄政府认识到,经济转轨并不意味着要降低国家作用。在指令性的经济体制已拆除、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形成的条件下,弱化政府作用容易产生“管理”真空,因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作用十分必要。普京当选后,在总结转轨以来的经济形势时认为,经济和社会长期处于危机状况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经济模式造成的,改革中的政策失误和错误也是重要原因,并指出未来的方向既不能回到过去的计划体制,也不能再摘前几年照抄西方模式的激进经济改革,而应走“第三条道路”。
            因此,俄罗斯应该将市场经济与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走符合国情的市场经济之路。对此普京概括说,“每个国家,包括俄罗斯,都必须寻找自己的改革之路,俄罗斯只是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摸索自己的改革道路,寻找自己的模式”。            (二)俄罗斯崛起的战略选择             俄国的崛起进程中经济实力的重新崛起占据最大的比重,前苏联的崩溃使得俄国的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伴随着恶性通货膨胀和腐败,影子经济横行一时,俄国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普京上台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发展俄国经济的问题,因此认识到俄国经济的现状,找准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是非常关键的。普京对经济转轨以来的俄罗斯经济形势持客观评价态度,在纲领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承认,俄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在被推人第三世界的行列。
            在清醒的认识到俄国经济现状的同时,俄国政府强调的世界环境符合其发展自身经济的大环境。冷战结束后,虽然世界局部战争接连不断,但发生世界大战的机率已经大大下降;世界上相继出现了几个新兴大国巴西、中国和印度等,各主要国家都在致力于新经济的发展,it产业、经济全球化等新生事物不停席卷着世界各个国家。俄国不可能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大潮中独自墨守,俄政府明确将改革和发展经济,促进其重新崛起作为其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
            有了对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之后,普京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经济改革措施。
            首先,整治俄国经济秩序,为工农业生产等部门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将政府发放的经营许可证从500多种减为100多种,进一步调动了企业内部积极性;贯彻新的《破产法》和《公司法》,实施新的《农业土地交易法》、《投资基金法》等,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制定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将调整经济结构当做经济发展纲要的重点,不断增加对加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投资,提高其在经济结构中所占份额,为俄经济的持续发展莫定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发挥俄国的比较优势,创造贸易顺差。俄国的军事工业和自然资源是其最大的亮点,俄国继承了前苏联绝大部分的军事工业的技术的装备,拥有最大的核威慑力量,常规武器也因为其较高的性价比很受发展中国家的欢迎,近几年,通过向中国、印度等武器进口大国出口高技术的战斗机、坦克等武器,使得俄国每年仅靠武器的出口就可创造数十亿美元的外汇收入;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复苏,特别是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的崛起,使得世界上对自然资源的需求特别是能源的消耗进一步加大。俄国通过出口石油等自然资源赚取了很大一部分外汇收入,俄国的石油、煤、木材等自然资源的储备都居世界前列,因此开发潜力非常大,而且可以通过出口一些战略资源来发展同其它国家的经济关系,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利益;
            再次,扶植并发展一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一个国家拥有竞争力强的企业,就会为本国相关行业获得先进设备、工艺技术和最新信息创造便利的条件。本国有实力的企业不仅熟悉国内市场行情和走势,而且在空间上离其消费者比较近,在文化背景和经营风格方面存在许多共性。俄罗斯拥有颇具规模、门类齐全的工业综合体系,可以生产各种产品,无论是简单的工具,还是航天设备。但俄罗斯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严重老化,已不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俄国拥有某些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基础科学的许多领域,比如空间技术、航空航天工业技术、激光制导技术、战略武器技术、生物技术、核物理、数学物理、新材料等领域的研究大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核能、航天、航空和舰船四个领域,至少有40多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其中有些项目领先美国。因此利用其某些技术优势和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改造并保护一些传统优势产业,发展一些朝阳产业,俄罗斯可以发展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最后,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全面拓展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国际化的一个新阶段,其历史潮流,已席卷了所有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如前世贸总干事鲁杰罗所说:“阻止全球化无异于想阻止地球自转”。在各国经济的进一步自由化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wto”的大背景下,俄国也正积极谋取加入wto,通过加入国际经济组织来进一步规范和促进自身的经济秩序改革;同时俄国积极在区域化的合作上力争主动,在建立东北亚经济合作、中亚五国自由区建设、与独联体国际的经济融合以及积极融入大欧洲等等方面都态度积极,并通过在军事,能源和地缘等方面的优势来争取在区域化和全球化中攫取最大利益。
            大国的崛起一定也要伴有强有力的国防做后盾。俄国在军事上,采取大规模的裁军、按西方模式重建军事领导体制、按地区原则推广一体化联勤、大幅增加军费等举措,显示了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决心。致力于军队的现代化,确保遏制能力与防御能力是俄国国防政策的核心。
            俄军认为,俄罗斯在当今世界上可能面临的主要战争威胁,主要来自于因政治、经济、领土和民族等问题而导致的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这种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将是未来的主要战争形态。因此,俄军认为,俄罗斯今后军事战略不是遏制全面战争爆发,而是遏制局部战争爆发和地区武装冲突。
            俄军也认识到,俄军需要缩小规模及加快现代化建设,否则将无力参与国际上重要的军事行动。为此,俄军正在积极制定军队现代化计划,以期加大俄军专业化程度,适应现代化战争的需要。2004年,俄军队数量将从126万人裁减至110万人;进攻性及防御性战略部队的现代化建设是俄提高战略潜力的优先发展重点;进一步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的性能,俄罗斯还将大力发展卫星导航保障基础设施;加强与其他国家及军事组织的军事合作,与印度、中国展开一定规模的联合军事演习,并与北约有一定的接触,甚至与美国有进行演习的想法。
            总之,俄政府不太可能在军事领域采取激进的改革步骤。国内方面,俄安全政策重点仍是解决车臣问题及打击境内恐怖袭击,并且积极改善军队的后勤问题,确保军队的战斗力。国外,俄将更加注意中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对于处理诸如伊拉克问题的事件,既要摆明立场,又不能得罪美国。
            在经济和军事改革的同时,俄罗斯也在积极转变其外交政策,逐渐形成“普京主义”的外交政策:不招惹美国、向欧洲伸出手臂、重新调整与中国关系、一对一与前苏联国家打交道。
            为了减少崛起的阻碍,普京积极主动地向美国示好,尤其是9?11后,基于共同的反恐目的,俄美两国关系更是达到空前的热度。但同时,俄罗斯也始终保持其“大国”的心态,在一些国际问题上仍与美国针锋相对。看似矛盾的行为明白无误的告诉世人俄罗斯仍然敢与美国抗衡。
            在跟欧洲的关系上,普京有着强烈的“回归欧洲”的欲望,多次重申俄是“欧洲的一部分”。但是普京的欧洲之路并不顺利,西欧国家并未放松对俄罗斯的警惕,北约频频东扩。虽然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北约的行动不会对俄国家安全构成任何威胁,但如此外交辞令的保证并没有消除俄罗斯的“忧虑”。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2004年4月7日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对北约最新的大规模东扩行动表示担忧,并告诫北约不要置俄罗斯的国家安全于不顾。他写道:“北约的空军和陆军军事基地离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城市和防御设施越来越近,我们对此不可能挣一只眼闭一只眼”。
            在欧洲受挫的普京主义开始将目标转向东亚。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日本是经济强国,俄罗斯在国际“牌局”中充分发挥了这三张“牌”的制约作用,并同时取得了通过军售的经济利益回报。2002年,俄中两国签署了由中国国家主席提出的《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俄印则签署了包括“新德里宣言”和“反恐合作备忘录”在内的8个外交文件。在中、印、日三国中,俄罗斯对中国戒心最重,因此俄罗斯还试图利用“石油外交”和“军售外交”以达到了牵制或者遏制中国的目的。
            俄国的崛起战略是基于其政府对本国状况和世界情势的客观认识的基础上,采取务实而开拓的态度来制定的,其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脉络已经日渐分明,与其它几个新兴大国相比,俄国找到自己的“第三条道路”可能有些姗姗来迟,但从历史上俄国几次崛起经历就可以看出,一切仅仅只是开始。             二、俄罗斯与中国的竞争优势及劣势比较             俄国近年来经济表现不俗,但主要是靠出口军工产品和自然资源。石油价格的居高不下进一步扩大了俄国资源出口优势,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2002年俄国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可比排名第22,gdp达到3465亿美元。2003年俄国国家经济实力竞争力可比排名第25位,gdp达到3673亿美元。相比较与中国第2的可比排名,俄中差距明显。
            根据世界银行的排名,俄罗斯的国际竞争力远远的弱于中国。主要原因就是俄罗斯的总体经济实力一直未得到恢复。同时,俄国国内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安全隐患多,车臣问题成为其心病;其次,俄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各种制度改革还没见效,腐败问题极其严重,各种配套设施不完备,国内的投资环境受到西方国家的歧视;再次,北约东扩,美国和西欧势力进入格鲁吉亚等造成的外部威胁。
            在自然资源方面,比同样号称“地大物博”的中国而言,俄罗斯的优势十分明显。俄罗斯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已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一大动力,而中国的自然资源瓶颈已开始凸现。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物价上涨,主要就是原材料短缺导致价格上涨带动的。
            在人力资源方面,俄中两国都有由于教育和科技的低投入严重影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问题,同时两国的人才流失都很严重。但相对于中国强有力的后备人才,俄国的科技人才老龄化更加严重。资料显示,原苏联科学院及各行业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超过100万,现在科学院只有54000名在编科研人员,平均达60岁,应届高校毕业生真正从事本专业的仅占1/3,其大部分或改行或出国,使本已青黄不接的科技队伍更加捉襟见肘。
            另外,在基础设施、社会软环境等方面,同为转型经济的俄中两国,都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优越性。             三、俄中政治安全、经贸关系中的主要问题             在国际政治舞台,在科索沃、伊拉克、阿富汗、朝核等问题上,俄中两国的立场非常一致因为上述问题既不利于俄罗斯的和平与安全,也不利于中国的和平与安全。两国的军事关系也很引人注目,主要表现在俄罗斯对华的武器出售、反恐合作等方面。相比之下,俄中之间的经济关系却是低水平的。俄中贸易总额远不及中美和中日的大。
            除了民间的经济交往,以及俄中间的军事贸易之外,俄中之间经贸联系与两者间的政治交往是绝不对称的,这与政治经济学上宣扬的经济关系是政治关系的基础相悖,俄中关系存在很大的变数,俄国在“安大”、“安纳”线上的反反复复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俄中两国合作基础            俄中两国历史上曾三次签订盟约,分别为1896年6月3日签订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俄中密约”),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和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以上三次盟约的最基本内容是俄中两国之间对来自威胁双方安全的外部侵略将所有能调遣的“水陆各军”、“尽行派出”、“彼此互给一切必要之军事及其他援助与支持”、“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三次同盟都是毫无保留的军事—政治同盟。除三个盟约外,俄中两国还签订了其他一些互相支持与同情的文件与协定,如1924年的《中苏协定》(又称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1937年的《互不侵犯条约》,发表了不亚于条约作用的《孙越宣言》。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的结束,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今天,俄中两国又结成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签订了《俄中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各种盟约的订立都说明俄中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共同利益。当下,双方的共同利益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同为转型国家,双方都需要一个和平与安定的内外环境。其次,两国在经济上有较大的互补性。俄国的钢铁、化肥、木材和石油为中国所需,中国的日用品和纺织品为俄国人所喜爱。第三,双方在东亚,特别东北亚需要进行地区合作。目前,东亚对中国最有影响的国家是美国和日本,它们之间的利益一致性超过它们与俄、中任何一国。俄罗斯虽已不是超级大国,但它作为唯一横跨欧亚大陆的版图世界第一大国,自然不会放弃其在东亚的影响力。中国要成为亚洲强国,而使亚洲保持多边力量平衡。在最近解决朝鲜核危机问题上,俄中两国立场相对接近,证明双方在地区合作有较多共同利益。第四,俄中军事关系在加强。随着经济发展,中国国防现代化显得更为必要并有可能。中国目前无法从西方获得先进的武器装备,因此俄国的武器系统成为中国的首选目标。而俄罗斯目前可供出口的产品不多,武器输出是其主要外汇来源,因此也愿意与中国合作。
            总之,俄中这两个欧亚大陆版图最大的国家,和则双赢。俄中关系的稳步发展,是中国能安心地保持强有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二)俄国对中国的统一态度            随着俄中关系提升到战略合作伙伴的水平,台海局势也日渐微妙,台北对莫斯科是否介入台海冲突心怀忐忑。代表台湾当局的学者曾向俄罗斯学者提出这样的问题:俄国是否会和大陆一起进攻台湾?这样的担心并非无的放矢。据外电报道,2001年2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访俄时,普京曾表示“如果外国军事集团侵略中国,俄国会采取军事行动支持中国”。
            但是普京首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俄中联手攻台,甚至当台海战火燃烧到大陆时,俄国以军事行动来支持中国,这样的承诺都超越了国际现实。一方面,俄国不可能冒着与美国、日本发生冲突的危险,在台海局势中以军事行动支持中国。另一方面,俄国向中国出售先进武器的战略意图不仅是在战略上支持中国,而且更希望利用中国来牵制美国和日本,以缓解其在东部和中亚地区的压力。同时,俄国国内如车臣问题等也需要中国的支持,因此,俄中之间在台湾问题上达成共识的空间仍然很大。            (三)俄中关系的美国因素            俄中关系的美国因素十分凸显。冷战之后,俄美中之间仍有矛盾,甚至是战略性矛盾,但俄美中关系的性质同冷战时期相比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们不再是冷战概念的敌人。俄美、俄中、中美关系都已不是完全的战略对抗性关系。俄中在联合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同时,同时又都与美国存在着战略性的共同利益。美国因素在俄中关系中的影响越来越复杂。
            在寻求自己在冷战后世界上的位置、角色和作用的过程中,俄罗斯经历了一个曲折、迷茫和痛苦的过程。1993年,俄美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使俄美关系达到高潮。不过,这种趋势持续了没有多久,俄与美国和西方关系就显示出格格不入。美国和北约的势力渗透到高加索和中亚地区,北约“和平伙伴计划”囊括了高加索和中亚的大部分国家。伊拉克问题,南斯拉夫危机,科索沃战争,车臣问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使俄罗斯与美国的战略性矛盾充分显露。与此同时,经济上嗷嗷待哺的俄罗斯没有得到预期的西方大规模援助,更未被接纳到西方的经济体系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对外政策开始调整。1996年4月,俄罗斯和中国宣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随后9?11的发生、反恐怖主义的斗争、伊拉克战争等等事件又使得俄美关系忽热忽冷,变化无数。在这些过程中,中国其实是最被动的一方,俄中关系总是与俄美或者美俄关系呈反向关系。
            但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和俄中经贸关系的发展,普京政府已认识到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日后,有望出现俄中关系不受美国因素或少受美国因素干扰的现象。            (四)俄中围绕石油供给上的相关问题            石油自广泛应用以来,就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石油国家的外交走向,“安大线”和“安纳线”之争,明白无误地告诉世人:石油问题是俄中关系中的软肋。            俄中石油贸易对中国的好处是明显的:在当今世界格局趋向多极化和必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形势下,把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和核能)作为巩固和发展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长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从地缘政治和经济考虑,加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另外从安全角度看对中国也有较重要意义。
            但俄国把能源优势,特别是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作为其外交砝码,作为撬动东亚,西欧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经济的工具,这就是俄国的能源外交。当前中东局势仍在动荡之中,占世界十分之一的俄国石油供给成为左右世界石油市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在俄中关系方面,俄国为了改变自身在经济上面对中国的巨大劣势,不断调整对中国的能源供给。左右逢源的俄国有其自身的能源战略图谋。普京政府正在策划“第二欧佩克”集团,即组建由里海地区各产油国参加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意图在里海能源走向问题上获得更多发言权。
            因此,在中国“能源危机”已露端倪的背景下,俄罗斯更有可能以石油作为谈判的筹码,换取能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报酬。            (五)俄中经贸摩擦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中俄贸易额达到157.6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中俄贸易已经连续第五年保持增长,连续第四年创历史新高。目前俄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中国为俄第四大贸易伙伴。但是在此背景下,也存在着不和谐音符,俄强力部门查抄莫斯科中国商人总额高达上千万美元货物一事引起广泛关注。人们在关心海外华商合法权益的同时,正将目光转向中俄两国贸易摩擦上。
            目前中俄经贸合作中主要障碍是高关税和灰色清关,已成为中国产品进入俄市场的主要问题。俄罗斯实行多年的灰色清关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俄罗斯清关公司得到国家海关委员会许可后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提供运输和办理海关手续捆绑在一起的服务,这种服务被称之为“包机包税”、“包车包税”、“包柜包税”。同清关公司的合作,货主一方面可免去办理海关手续的麻烦,缴纳关税也比正规清关要相对低一些,但货主为此承担了很大风险。由于从清关公司那里拿不到清关单等正式文件,遇到俄相关部门检查时,以“来路不明,非法走私”被查找,为此中国商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灰色清关”这一非正规贸易方式所带来的弊端已经引起中俄两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去年9月,温家宝总理和卡西亚诺夫总理在北京举行中俄总理第八次定期会晤时讨论了这一问题。会晤发表的联合公报指出,两国应在规范非正规贸易方面开展合作,尽快启动中俄规范贸易秩序联合工作组。俄罗斯也制定了新的《海关法典》,并决定自2004年1月1日起实施。
            处理中俄贸易摩擦问题,要做到防微杜渐,使用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利益。随着中俄经贸往来的进一步加强和两国司法环境的逐步改善,两国中的经济纠纷越来越多地通过法律程序加以解决,减少由于在订立合同和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因企业对一些法律问题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使得自身处于被动地位的情况。
            即将离任的俄罗斯驻华大使73岁的罗高寿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担任了14年的驻华大使,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也为中俄友好做出了重大贡献.            俄罗斯东方战略之中国恐惧症            俄罗斯,一个虎狼之国必存虎狼之心。苏联在东方做大的时候,对他邻居又何尝不是加之以父待其子之礼。91年苏联解体后,其大儿子俄罗斯理所当然的成为苏联的合法继承者。虽然俄罗斯现在经济虚脱但是他的军事力量却不落人后,一家做大的心态同样存在。美欧的对其边缘化的政策使他陷入了生存危机,而东方正在强大的中国和印度却成了他抗衡美欧杠杆。而中印之间历有宿怨,对美立场上中国更具独立性,更具反美性。但是史有其列:强汉起时,外夷皆逐。数百万因俄罗斯而分割的土地是一批算不清的历史帐,前车之鉴,后世之师,乃我中华先遗祖训,俄罗斯人也知道华夏子孙不可能就永远不清算历史。再则泱泱中华一个赜?经济.政治.人口大国。谁能保证一个超强的中国就能对俄罗斯空空如也的希伯利亚不存非分之想。要知道库叶岛曾是中国的领土呢。因此一个赘弱的中国对俄罗斯无利益可言,一个强盛中国对俄罗斯更是如伴虎侧。利用中国的经济养俄罗斯军工企业,联合中国力量抗衡美国的霸权,利用阿三牵制中国的强大。
            安大线和沈飞事件的出现不难看出俄罗斯对中国的戒心。普京是个出色野心家,是个有魄力的政治家,权谋之术当今世界少有人比。普京政府既然想利用中国经济,来养活俄罗斯国内军工企业,却舍不得拿出合格先进的武器。为什么呢,因为中国的仿造能力太强了,俄罗斯今天卖给中国AA战斗机用不了几天中国就能造出比此机型更廉价更先进BB战斗机。而印度可比中国老实多了,给什么机就用什么机绝不会傻到把一架高性能,高价格的战斗机拆得四分五胡乱研究。武器坏了得请俄国专家,零件没了得到俄国买,不然印度国内基础设施怎么还那么不入流呢。再说印度与俄罗斯相距遥远,无任何大的利益冲突,也不担心印度给俄国带来任何不确定的因素。62年中印边境战争使当时号称世界军事强国的印度丢尽了老脸,几十年中在世界上抬不起头,如此奇耻大辱,印度早存报复的心理。但是时间在推移,世界格局在变化,世界性大战再次爆发不大可能,大国与大国之间大战成为不现实的现实。再则与一个比以前强大千百倍的中国开战胜算寥寥。出于历史原因和印度国内政治环境和地域环境的因素,印度时时准备拖中国的后腿。因此用印度来滞后中国的强大成了俄罗斯东方战略的一部分.
            在美国一家独大的今天能和美国伸直腰板叫上两句也只有中国和俄罗斯了(新欧洲只能算上半个)但是凭俄罗斯或中国一家之力难以和美国真正意义上的叫板。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大国和一真正意义上的军事大国联合体才能和美坐在同一张利益桌上讨论世界利益的分配。在这一点上中俄之间利益互补,谁也离不开谁。
            在我们舆论中俄罗斯是中国的友邦,是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但是事实上的俄罗斯却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为现实。什么友邦,什么伙伴在利益面前都是TMD扯淡。既然是伙伴为什么在能源问题上却把中国扣得死死的,老子中国又不是不给钱,尤科公司的覆没不能不让人怀疑俄罗斯患中国恐惧症。既然是战略伙伴为什么本来应该卖给中国三代半战斗机却成了俄罗斯TMD两代半,难道中国真的成了傻子?前车有鉴,后世为师,抗美援朝时俄罗斯他爸也就苏联怎么给中国承诺的,但是后来又实现多少。让中国得不尝失。外蒙古又是怎么先自治后独立的,这都是俄罗斯人的杰作。如今俄罗斯正在败落中爬起,他想起了中国,却对中国又推又拉,防我之时时有之。
            我们敬爱的胡叔叔和温伯伯的对外战略关系处理得干净利落,不出声色,让我不得不佩服。*近欧洲,疏远俄罗斯。降低我国对俄罗斯军事工业的依赖程度,引进欧洲先进的军工产品。
            一个强大的中国对俄罗斯并无利益可言,同样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对中国却是弊大于利。在地球这个东东上谁不想当老大呢。弱肉强食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
            联中抗美,取印滞中,此乃俄罗斯的东方战略,这也是一个损中利己阴谋。我们也可以给他来个,联俄抗美,拥欧远俄。利用其资源对他更是一毛不拔。爱理不理。给资源可以适当考虑给钞票,其他免了。让他自己去面壁思过。
                         俄驻华大使罗高寿结束13年任期 21日惜别中国            俄罗斯资深外交官罗高寿21日结束了长达13年的任期,离京返国。73岁的他行前面色凝重地说:“我的朋友遍中国。我是怀着伤感离去的。”
              罗高寿在机场对新华社记者说:“我们两国是战略伙伴,希望中国的和平崛起能够继续下去,愿中国给世界带来和平、安宁、稳定”。
                  时断时续的细雨中,罗高寿乘坐黑色奔驰车挂着俄罗斯国旗,于上午10点40分驶离使馆,并在半小时后抵达首都国际机场。
              与前来送行的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张德广话别时,罗高寿提到了俄国家杜马于昨日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俄中国界东段的补充协定》。中俄2004年签署的这份文件标志着两国4300公里边界线的走向全部确定。
              罗高寿说:“我对此非常高兴,因为我在担任苏联副外长时,曾以苏方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直接参与了两国边境问题谈判”。
              罗高寿在中国总共生活、工作了20多年,见证了中苏、中俄关系的不同发展时期,包括中苏友好、两党关系破裂、双方关系解冻,以及中俄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历史片断。
              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曾说,中俄两国关系从经历波折到成为战略协作伙伴,罗高寿“功不可没”。
              罗高寿是个地道的中国通。他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酷爱京剧,还喜欢用钢琴弹奏中国民歌。
              事实上,罗高寿与中国的不解之缘早在出生一个月后就已结下。当时,父亲将襁褓中的他带到了苏联驻乌鲁木齐总领事馆。
              在汉学家父亲的影响下,罗高寿选择学习中文和研究中国问题,并继承了父亲的中文名字——罗高寿。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比他本名伊戈尔·罗加乔夫更知名。
              “我跟大使去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就连很小的城市里都有人主动请他合影、签名。他甚至比电影明星和歌星还出名。”与罗高寿在使馆共事4年的参赞梅捷列夫说。
              11点30分,罗高寿起身登机。俄罗斯航空公司波音-777客机将在约7小时后,将这位俄罗斯人送回故土。
              罗高寿回国后将在联邦会议上院任职。现任俄副外长的拉佐夫将成为他的继任者,于今年夏天来华上任。
              对于罗高寿的离去,李肇星说:“我们在中国少了一位朋友,但在俄罗斯多了一位朋友。”            俄大使称将优先向中国供油
            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走向问题上,俄罗斯驻中国大使罗高寿五月十九日公开表示,俄将优先考虑输油给中国,其次才是日本,并严厉批评日本首相小泉屡屡参拜靖国神社。
            据日本共同社报导,在当天与外国记者的谈话会上,罗高寿就连接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输油管线建设问题透露:“石油将首先运到中国,然后才能往东运输到其他国家,包括日本。
            对于俄方这样做的原因,罗高寿解释说:“中国是我们的邻居,距离非常近,从经济的角度看,(运输石油到中国)非常有效率。”罗高寿表示:“我们的确有更多的(石油储备),当然可向其他国家供给石油。”他表明,这些国家包括日本和韩国。
            虽然在石油问题上留有余地,但对靖国神社问题,罗高寿一点不客气。他指出,日本首相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是一个外交错误。
            分析人士指出,罗高寿大使的话有其深刻原因。由于俄日之间在北方领土等问题上龃龉不断,加之日本在俄投资很少,俄已将日本从其亚洲外交重点国家的名单上剔除。而近年来,中俄领导人互访频繁,战略合作日趋升温。显然,对华关系已经在俄外交政策中占据重要位置。
            中国媒体报导说,俄罗斯石油管道走向问题可谓一波三折。在争执了许久之后,2004年12月31日,俄罗斯同意从贝加尔湖畔的泰舍特至靠近日本的纳霍德卡港口修建一条长达4180公里的石油大动脉(简称“泰纳线”)。一旦这条大“油龙”建成,每年可以输送石油8000万吨。这样一来,日本似乎成了俄罗斯石油管道之争的大赢家。
            然而,好景不长,莫斯科在今年4月发布命令,决定从泰舍特修建一条到中俄边境小镇斯科沃罗季诺的石油管线,顿时引发了日本对俄罗斯石油将先运给中国的担心。
            4月27日,俄罗斯官员又表示,如果俄方通过为期3年的地质勘探发现,西伯利亚地区油田的原油储量不足,可能将停建计划中用以向日本出口石油的远东石油管线,这令日本更加害怕。
            对此,罗高寿讲了一番安慰的话:“我想我们的确有更多的(石油储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当然可以向其他国家供给石油。”他明示,这些国家里包括日本和韩国。
            按现在的进度,到2050年,俄远东与中国相邻几个州的中国移民将超过其本国居民。那时我国公民可以在俄领土上像在本国领土上一样自由地生活,也许这一块失地的领土主权问题已经很不重要了。
      
            中俄在黑乌江领土划分详图            红色的——————————(通过数字4,7,7)为新的中俄国界
            红色的-*-*-*-*-*-*-*-*-*-(数字2和5之间的)为2004.10.14前的老中俄国界             国界的划分是根据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交接口处为分界线,在此之间俄方报道中国曾经将靠近自己领土的一段黑龙江支流在其最狭长的地段人为的填堵(数字5和6之间的地段)使(大乌苏里斯克)黑瞎子岛在地理上和中国接壤,从而黑龙江将在(大乌苏里斯克)黑瞎子岛的另一端和乌苏里江汇合(数字1和3之间),这样整个黑瞎子岛就都是中国的。
            根据这个地图俄罗斯向中国出让的338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尼布楚条约后中国首次从俄国得到返回的土地,但愿这只是一个开始。
            冲突事件不会影响中俄关系大局            (中国)《瞭望新闻周刊》
              在政府层面上,中俄双方有关部门应本着坦诚、合作的态度进行谈判,相互沟通,增进理解和友谊,采取措施化解出现的矛盾和摩擦。
              文 / 本刊记者 刘延棠               5月11日晚发生在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市的俄警察殴打中国劳工事件,再次引起国人对中国在海外经商务工人员安全问题的关注。近年来,此类事件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而屡有发生,此番中国工人在俄罗斯惨遭殴打是最新的一例。但后果之严重却是少见的,值得严肃对待和反思。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王郦久研究员,一个月前刚刚从俄罗斯回国,在他看来,发生这样的事,看似有偶然性,但并不意外。他说,俄罗斯警察在大街上检查外国人,甚至本国公民的证件是很平常的事,是正常执法。按照俄法律规定,外国人进入俄境内后,三日内必须到发出邀请的当地的内务部门登记,登记时要交护照等有关证件,整个登记时间一般要两个星期。在此期间,会给登记人开具一个证明文件。按照常规,被盘查的中国工人身上应当也有这样的证明。但是,由于对此可能不了解,再加上语言不通,最终导致了与俄警方的冲突,对双方而言,是非常令人痛惜和遗憾的。
              但毋庸置疑,发生这样的事俄警察负有重要责任。“首先肯定的一点是,这是个性质非常严重的事件。俄罗斯警察依法检查证件,无可厚非。过去,俄罗斯警察殴打中国人的情况也发生过,但是动用如此多的警力,并使用警械,打伤这么多人,实属罕见。”新华社高级记者、《世界形势研究》研究员万成才说。
              作为护法机关,俄罗斯警察不文明执法,或者说执法粗暴,在国际上都是出了名的。俄政府和高层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认识到其严重性。事情发生后,伊尔库茨克州检察长决定对警察涉嫌滥用职权进行刑事调查,说明它本身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下降,经济也是在近几年内才有大的起色,大的落差导致国民心态比较脆弱,整个国家的排外情绪较重,因此对外国人有一种防范和不信任的心理”,王郦久告诉记者,对于从事商品贸易或者来俄务工的中国人,他们认为是来谋取钱财的,再加上其中一些人手续上不合法,或者搞过一些不法行为,因此俄罗斯警察长期以来对中国人都盯得非常紧。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陈玉荣研究员也表示,俄罗斯警察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是比较低的,这些年他们盘剥中国商人和来俄务工者几乎成了一种习惯。此外,“一些背景复杂的俄罗斯媒体长期对中国进行不友好、不客观的报道,误导民众,使俄一些权力部门甚至普通民众对中国和中国人产生偏见,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俄警察的不良行为。”
              在上个世纪60年代,万成才曾在发生这次不幸事件的伊尔库茨克大学留学两年,之后作为新华社派驻苏联和俄罗斯的记者在莫斯科工作和生活多年,因此对俄罗斯的情况相当了解。他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为发展经济,需要输入大量的外国劳动力。而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输出劳务规模逐年扩大。特别是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有不少来自中国的打工者。由于在海外的中国劳工一般都能遵守纪律,而且勤奋苦干,在俄罗斯还是比较受欢迎的。但是在俄罗斯也有一些不和谐音。比如所谓的“中国人口扩张和威胁论”,认为涌入俄罗斯的中国人会对俄构成威胁,另外也出现了部分俄罗斯警察利用职权向中国劳工勒索钱财的事件。但从长远看,中俄继续扩大劳务合作还是很有潜力的,前景依然广阔。
              接受采访的专家认为,事件不会对当前睦邻友好的中俄关系产生大的影响。专家们强调指出,就这个具体事件而言,可以说是个偶发事件,不能也不应上升到政治层次。但是,“在俄罗斯发生类似于这样的事情已不是第一次,如果不加以重视并解决的话,长期来看势必会恶化中俄双方发展经贸关系的环境,不利于中俄贸易额上升。”陈玉荣说,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俄方应加强对警察部门的管理,同时要重视媒体对公众的正确引导。
              王郦久认为,应从两个层次上解读当前的中俄关系。首先在战略层面上,中俄之间的国家关系是非常好的。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奠定了法律基础。去年两国又解决了困扰双方多年的边界领土争端。目前,中俄间已建立起从首脑互访到部长级会谈以及事务级谈判的各个层次的会晤机制,关系一直处在上升状态。继续拓展和深化双边关系,中俄两国和人民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维护这个大局是中俄最高领导人和政府都十分珍惜的。
              在战术或者说技术层面上,过去发生过,现在发生了,未来还会发生一些问题。在劳务领域有,在贸易、投资领域也会有。这次事件就是在两国经济合作、劳务合作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发生的。随着中俄两个大国间政治交往、经济合作、人员往来不断扩大,产生摩擦在所难免。关键是,双方要有理性的态度,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在遇到具体问题时,在进行处理和表态时,都不应扩大化,上纲上线,避免伤害到政府间的信任以及两国人民间的友好感情。
              随着国门开放,到海外务工的中国工人会越来越多。为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专家们建议:首先,国内有关部门应重视对组织劳工赴海外的公司和中介组织的规范管理。现在国内有很多从事海外劳务服务的中介,在一些人缴纳了高昂的费用后被送到国外,安全却无法得到保障,其中不合法或者证件不全的也不鲜见。中国驻外使领馆对此十分头疼,因为一旦出现问题,他们只能交涉,又必须尊重所在国的法律。
              第二、加强出国前的培训。用工单位和个人要了解将去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比如关于签证、出入境等的规定。另外也要对所在国的经济环境、文化及生活习俗等有所了解。要有遇到意外情况时如何应对的思想准备和自我保护的办法。
              第三、要保证合法。以前有过这样的情况,就是通过旅游签证或者越境到了国外之后,非法滞留,没有任何合法证件就打“黑工”。被抓到,就可能被遣送回国。
              第四、用工单位要负起保护工人权益的责任。比如说要为工人及时办理和更换证件。专家们提醒说,在俄罗斯,警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场合都可以对外国人查验证件,特别是对亚洲和非洲人,因此在俄罗斯,身上一定要携带证件。当然,对合理合法的查验应积极配合,对非法或者假冒的也要进行抵制,必要时向有关机构通报情况,比如中国在当地的使领馆或有关主管部门。
              最后,在政府层面上,中俄双方有关部门也应本着坦诚、合作的态度进行谈判,相互沟通,增进理解和友谊,采取措施化解出现的矛盾和摩擦。            
                           黑瞎子岛回归中国曲折路:40余年4轮谈判            俄罗斯议会通过《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过程是怎样的,中俄两国达成此协定的回归历程是怎样的,这个协定又会给中、俄关系带来什么影响。就此,记者在俄罗斯采访了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               40余年的4轮谈判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问题研究所的中俄关系专家斯曼罗季诺夫博士指着挂在墙上的俄联邦地图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仅由两国元首签定,在俄罗斯还不具备有全部的法律意义。还必须得经过俄罗斯联邦政府、国家杜马批准后才能生效。……这一协定却只用了20多个工作日就得以批准。我认为,这是双方40余年艰苦谈判的结果,也是俄中建立21世纪战略伙伴关系的结果。”              据斯曼罗季诺夫博士介绍,两国边界谈判经过了40多年风风雨雨的历程。              第一次谈判始于1964年2月23日,持续了半年时间。
                  第二次谈判始于1969年10月20日,后因珍宝岛事件而终止。
              这种僵局一直持续到1986年7月,当时的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发表《苏联愿意在任何时候和任何级别上同中国认真地讨论建立睦邻局势问题》的讲话。
                  1987年2月苏中开始了第三次国界谈判。在这次谈判中,苏中双方首先统一了解决边界问题的原则,同意以有关目前苏中边界的条约为基础,根据公认的国际法准则,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精神,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
              1991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俄,两国领导人签署了《中俄国界东段协定》,确定成立两国联合勘界委员会,完成最后勘界工作。主要原则是,国界勘分以通航界河主航道中心线、非通航界河水面中心线为依据。在此协定中,中方在基本实现获得阿穆尔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方一侧岛屿(包括珍宝岛)主权的同时,还保留了经乌苏里斯基岛屿(黑瞎子岛)外侧两江水域的航行权和经图们江口的出海权。联合委员会于1993年着手工作。到1998年为止,完成了包括西部54公里和东部全部国界线勘界任务的98%,并在实地树立了界碑。
              第四次谈判开始于2001年7月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一直持续到2004年的《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              据了解,根据《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满洲里东部额尔古纳河上的阿巴该图洲渚归俄罗斯所有;塔拉巴罗夫岛(银龙岛)归中国所有;大乌苏里斯基岛(黑瞎子岛)由于属于哈巴罗夫斯克市区,两国政府商定将该岛一分为二,靠近哈市的一部分归俄罗斯所有,靠近中国一侧的一半岛屿归中国所有。具体勘界经度不详。
              据了解,中国可能实际从俄罗斯实际控制的塔拉巴罗夫岛(银龙岛)和大乌苏里斯基岛(黑瞎子岛)有争议的地区取回约174平方公里的领土。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哥萨克人祖居顿河地区,由于能征善战,被沙皇派去远征远东地区,为俄罗斯疆土急剧扩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今日远东的哥萨克人多为沙皇远征军的后人。大乌苏里斯基岛上一部分土地几年前承包给了哥萨克部队从事农业生产。由于这些地方被政府批准转交给中国,他们将失去原计划使用8年的土地。这些哥萨克居民的安置将是俄罗斯未来面对的问题。              符合中、俄双方利益
              孙立博士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沙皇俄国对华政策史的研究工作。他在莫斯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的签署是俄中两国利益双赢,解决历史边界争端的典范。在地球正在走向一体化的今天,领土的多少和大小不是主宰世界的关键。一个民族要想受到其他民族的敬仰和追随,只有靠强大经济力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补充协定在和平前提下为中国赢回了土地,是可喜可贺的。”
              斯曼罗季诺夫指出,“俄中之间4300余公里的边界得到全部敲定,有利于贯彻两国‘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有利于俄中两国成为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有利于将两国在各领域的互利合作全面深化。”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认为,“我们(俄罗斯和中国)将达成符合俄联邦利益的、可接受的解决方案,但解决这一问题,须做出某种妥协。”
              俄外交部副部长拉佐夫指出,“《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符合俄罗斯国家安全利益,勘界工作将尽快举行。”
                         黑瞎子岛的变迁            国际关系的经验表明,领土一旦失去,再想要回来是多么地不易。为此,人类历史上曾爆发了无数次的战争。黑瞎子岛是不幸的,因为它曾经是这种逻辑的见证者之一;黑瞎子岛也是幸运的,因为它终于成为中俄友好、和平解决领土纷争的一个成功案例。               谈判的进展              1989年5月,邓小平会见原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说:“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的中国土地,超过150万平方公里。十月革命后也还有侵害中国的事情,例如黑瞎子岛就是1929年苏联从中国占去的。”
              1989年后,中苏关系全面回暖。长期陷于停顿的边界谈判得以重启。原外交部中苏边界问题办公室马叙生回忆说,苏方同意依照国际惯例,按照通航河流以主航道中心线、非通航河道以河流中心线划界的原则,使两国重开的边界谈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从1991年5月的中俄边界东段协定到1999年12月中俄边界东段、西段两个叙述议定书,中俄两国仅余下了黑瞎子岛和阿巴该图洲渚两个遗留问题。              现状              据了解,黑瞎子岛上连同邻近的银龙岛现有居民约1万人。这里现有哈市数十座企业的疗养基地,一万多座别墅,15000余个果蔬园,每年都会有大批市民前来观光。在面积约60平方公里的肥沃低地四周,建有环形防水高坝。岛上现有十多个农场,2个常住居民点,数座教堂。每年生产4000多吨土豆,1700多吨牛奶,出栏1500头肉牛。当然,这样的繁荣只出现在靠近哈巴罗夫斯克的岛屿东部。
              哈巴罗夫斯克《阿穆尔地区公报》也曾撰文分析这些岛的自然资源:这些岛屿的总面积为350平方公里,连同与其毗连的水域共450平方公里。占地面积超过了列支敦士登或者马耳他这样的国家,比新加坡稍小一点。岛上的自然资源丰富而且多样。土地资源有很大价值。岛上70%的面积可用做耕地、割草场或者牧场。岛上栖息着珍贵的毛皮兽和水鸟。在阿穆尔河(黑龙江)及其支流以及河滩湖泊中有许多种鱼。
              莫斯科的态度是,协定既已签署就必须履行,而且为维护与中国建立的正常关系,应当牺牲部分领土,何况又是苏联当年非法占领的。普京表示,与中国发展关系的战略已经有了。“我们将达成符合俄联邦利益的可接受的解决方案,但解决这一问题,须做出某种妥协。”              翻过这一页历史              中国社科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国强研究员认为,我们既要尊重历史,也要照顾现实。这样的结局,从实际上来说,总比久拖不决,或一点也拿不回来强,这有利于与俄罗斯关系的长期稳定。
              张保华告诉记者我国在解决黑瞎子岛问题上曾有多种思路。
              目前采取的就是其中一种,也是最切合实际、可操作性最强的一种。从此以后,两国的边界遗留问题了结了,有利于发展两国关系。
              但他提出,黑瞎子岛主权问题解决后,还存在一个主要问题:绕航权。根据1991年的协议,我方有绕过黑瞎子岛、经过俄方城市哈巴罗夫斯克的航行权,这次补充协议是在这个条约基础上的,1991年的协议应该还有效,我方仍有绕航权。
              然而,无论还有多少风雨,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的,中俄合作的基础已经打下,解决问题必须做出妥协。随着,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和俄罗斯杜马先后通过《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曾经困扰中俄多年的这一页历史,终于可以轻轻翻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