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吧是做什么的:中草药辨认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6:47:13
    揭密中国八大剧毒草药

西域乌头——外形与乌鸦头相似的草原隐形杀手
西域乌头为多年生草本。茎高可达1米,直立粗壮,叶互生,叶片三裂,侧裂片再三裂,花为蓝紫色。8-9月开花,9-10月结果。喜生于山地灌木丛或林缘、向阳草地中。分布塞北、华北,东北各地。
【毒性】含乌头碱,服用3毫克可致心跳骤停
【良药】华佗用它作手术麻醉药,平民用它治风湿。
【危机】草乌成灾,新疆新源10亩草原中含3亩毒草。


断肠草——30分钟内肝肠寸断的绝世毒药
断肠草叶子为对生的卵状长园叶,开小黄花,花冠有些像漏斗的形状,花的内面分布着淡红色的斑点。断肠草主要分布在浙江、福建、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省份,它喜欢生长在向阳的地方。误食断肠草可能会导致肠子粘连,腹痛不止,至于断肠草断肠的说法毕竟还是传说。
【断肠草可镇痛】《神雕侠侣》中杨过解了情花毒。
《神雕侠侣》中,杨过因为中了情花毒而痛不欲生,幸亏情花园边的断肠草救了他。
【误食断肠草】可灌鹅血、鸭血、羊血解毒。


马钱子——7克致命,军队用于坚壁清野
马钱子,为马钱科乔木植物。种子程扁圆形,形似纽扣状。产于印度、越南、泰国。皮氏马钱产云南、广东、海南岛等地。
【毒性】马钱子味极苦,含总生物碱2~5%,主要为番木鳖碱、马钱子碱。服马钱子生药7克致命。中毒潜伏期为30~180分钟。
【用途】宋朝军队用它制作毒气弹;马钱子可治顽固性面瘫。


夹竹桃——绿色吸尘器,叶及茎皮有剧毒
夹竹桃又名红花夹竹桃、柳叶桃、半年红,夹竹桃科。常绿大灌木,高达5米,含水茎,无毛。夹竹桃故乡在印度及伊朗,15世纪作为观赏植物传入我国。喜光,耐半阴。喜温暖湿润,畏严寒。
【毒性】夹竹桃叶及茎皮有剧毒,家畜误食树叶、树皮后,可引起急性肠胃炎、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毒箭木——见血封喉树,世界上最毒的树
毒箭木属桑科,当地少数民族称它为加独,箭布的.叶子呈椭圆形,长几十厘米.于春夏之际开黄色花朵,雄雌同株,梨形果实,肉质为紫黑色,时不时散发出一股菠萝蜜的芬芳.树皮纤维性好,经精心处理,可以织成麻布.当地少数民族妇女用它做成各种桶裙.但其树上白色的乳汁含毛皮黄毒苷.如果一旦进入人体后,就会引起肌肉松弛,血液凝固,心脏跳动减缓,最后导致死亡.因此有一个可怕的外号“见血封喉”。除非洲一些地方生长外,主要还分布在东南亚及我国的西双版纳等地方


甘遂——《大宅门》中毒死王爷女儿
本品呈椭圆形、长圆柱形或连珠形,长1~5cm,直径0.5~2.5cm。表面类白色或黄白色,凹陷处有棕色外皮残留。质脆,易折断,断面粉性,白色,木部微显放射状纹理;长圆柱状者纤维性较强。气微,味微甘而辣。
《大宅门》中毒死詹王爷的女儿——嫔主子的就是甘遂。


毛地黄——16世纪用于泻药,稍有不慎将致命。
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茎直立,单一,高约1~1.5m,全株密生短茸毛,根生叶丛生,叶片匙状,具长柄,有翼,边缘具圆钝锯齿,茎生叶具短柄或近无柄。第二年自叶簇中央抽出花茎,总状花序,花朵偏向侧,下垂,大而美丽,花冠钟状稍扁,裂片唇形,上唇紫红色,内部白色,有多数深紫红色斑点,蒴果圆锥形,种子细小。全株有毒,药用,有犟心之效。


一品红——双鱼座的幸运花,全株有毒。
又叫象牙红、老来娇、圣诞花、猩猩木。常绿灌木,高50~300厘米,茎叶含白色乳汁。
一品红花色鲜艳,花期长,正值圣诞、元旦、春节开花,盆栽布置室内环境可增加喜庆气氛,极受百姓喜爱。也适宜布置会议等公共场所。南方暖地可露地栽培,美化庭园,也可作切花。
但是,一品红全株有毒,其白色乳汁能刺激皮肤红肿,引起过敏反映,误食茎、叶有中毒死亡的危险。    毒药大全及解毒方法 植物类毒物

  一、“一根夹竹桃的枝条,上面有三个切口……夹竹桃致命的液体溢出……法兰克福香肠叉在了上面……”这是一个很经典利用植物性毒物致人死亡的方式。夹竹桃木本或草本,常蔓生,有乳汁或水汁,全株有剧毒,如果燃烧它的枝叶,烟雾也含有毒性,有致死的可能。
  二、植物毒素——箭毒马钱子,使用了一个不常见的中毒方式,利用牙龈上的切口令毒素进入体循环,立即致死。
  三、曼佗罗:这种有着淡蓝色花瓣的植物,其作用是提取液引致精神分裂。

  心血管类药物

  一、洋地黄毒素通常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以调节心率,但副作用可致心动过速、期前收缩、心房纤颤与梗塞,一般是在服用过量的时候立即发作。洋地黄毒素属于洋地黄系列药物的一种——洋地黄作为谋杀工具,可导致脉搏跳动缓慢、心脏收缩推迟以及流向心脏的血流量快速增加并导致心脏病的发作
  二、毒毛花苷K,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用药,属速效强心苷,临床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心率失常。副作用为用量偏高易引致视色障碍、视力模糊及快速性心率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

  镇静催眠类

  一、自杀类:常常用到地西泮或是三唑仑。地西泮类药(即安定的药学名)单独服用不致命,但要是几种镇静剂联合服用就能致命。
  二、投毒类:水合氯醛是三氯乙醛的水合物,催眠作用可靠,约15分钟起效,维持6-8个小时。在相当多的犯罪报道中,都提到了投放三唑仑致人昏迷,三唑仑属苯二氮卓类药物,起效快,效果好。

  麻醉类

  一、氯胺酮静注后能较快进入一种特殊的麻醉状态。一方面阻断痛觉冲动向脑丘和新皮层的传导,另一方面兴奋脑干及边缘系统,引起血压升高、梦幻、心率加快。术后苏醒慢为其缺点。但是持续滴入氯胺酮能否引致患者成为植物人,尚还有待商榷。

  激素类

  一、地塞米松

  其他类

  一、阿托品在滴入眼中,五分钟后就会起效,令双眼散瞳、惧光。只要一睁开眼睛,光线就会跑进瞳孔,即使是放下遮阳板也无济于事。因为眼中滴入量少,即使尸检也无法查到含量。同时阿托品作为一种抗胆碱药在服用过量也会引起生命危险。
  二、尼古丁是一种危险的毒素。尼古丁会刺激并抑制大脑和脊椎活动,麻醉包括隔膜在内的骨骼肌。事实上,尼古丁服食的危险还不如皮肤吸收的毒性大。
  三、肝素是一种强效凝血剂,用于治疗血栓静脉炎,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全身大出血与脑出血。尸检时会发现口腔粘膜出血,血液凝固,导致口腔内部发黑。

  中国古代毒药

  一、断肠草
  1.断肠草原来是葫蔓藤科植物葫蔓藤,根本不是象书中说的那样是小草,而是一年生的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具原书上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一般的解毒方法是洗胃,服碳灰,再用碱水和催吐剂,洗胃后用绿豆、金银花和甘草急煎后服用可解毒。
  断肠草—还有一说是雷藤(《中药大辞典〉)绿豆、金银花和甘草实际上是万用解毒药,同样的还有荔枝蒂、生豆浆等。
  2.雷公腾生于山地林缘阴湿处。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西南地区。根秋季采,叶夏季采,花、果夏秋采。
  【功能与主治】雷公藤有杀虫、消炎、解毒之效,是我国江浙一带菜园中广泛使用的杀虫剂,有祛风,解毒,杀虫功能。也用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结核、麻风等。其根、叶、花均可捣烂外敷,但用根敷后,过半小时须取去,否则起泡。
  【中毒症状】潜伏期一般2小时左右如煎服或同时饮酒的症状就出现更早,且更严重。一般死亡时间约在24小时左右,最多不超过4天。中毒开始出现头晕头痛、心悸乏力、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肌肉疼痛、嚎叫挣扎、四肢麻木或抽搐、肝肾区疼痛。血便、少尿、浮肿,偶有血尿、尿储留、血压下降、唇甲发绀,严重时有脱水、电解质紊乱及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偶因心肌损害并发心律失常、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鼻出血、吐血水、全身及寒丸疼痛,后期毛发脱落,皮肤接触时可引起炎症。
  【解救方法】1、毒后能度过5天,预后较好。接触中毒者应立即脱离现场。。
  2、治疗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肝肾区疼痛、尿中出现蛋白及血清转氨酶升高时应立即停药。
  3、尽快催吐、洗胃、导泻、灌肠。
  4.、静脉输入10%葡萄糖水或5%葡萄糖盐水。
  另;对症治疗:如肺水肿、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钾及严重尿毒症等均应按常规方法进行抢救。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钾及严重尿毒症时,立即应用透析疗法常有良效。腹痛用阿托品,神经症状可用安定等。
  3. 另一种断肠草—钩吻,也就是葫蔓藤,又名野葛、毒根、胡蔓草、除腥、黄藤、断肠草、吻葛(这两个见于《梦溪笔谈》)朝阳草、大茶药、大茶藤、虎狼草、梭葛草、大炮叶,黄花苦晚藤、黄猛菜、发冷藤、藤黄、大茶叶(广西名)大鸡苦蔓等。是马钱科植物(荆蛮兄,我见到的资料如此)一年生藤本。喜阳、卵状长圆叶对生,开小黄花,5萼漏斗状,卵状蒴果,花期8-11月、果12-2月。浙、闽、粤、滇、黔、桂都有分布。全株含钩吻素子(最多)、寅(最剧)、卯、甲、丙、辰、乙等生物碱。
  钩吻素寅动物实验致死量为0.8mg/kg(够狠)症状为呼吸麻痹,钩吻素乙症状同,但有趣的是,此时动物心脏仍跳动,而且麻黄碱等物质无明显的解救作用,这就证明钩吻素不是作用于中枢神经或末梢神经,根据中毒后有肌肉虚弱表现,故一般认为其是作用在脊髓运动神经元上的。钩吻素甲毒性较弱,可用作镇痛剂与阿斯匹林合用效果更好,但它们都没有麻痹神经节的作用,这与箭毒科不同。对肾上腺素和平滑肌也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可以抑制心脏和使血压下降。
  钩吻素类(主要是钩吻素甲)可以治疗神经痛尤其是三叉神经痛,还可治疗急性脊髓灰白质炎(更好了!)不过要命的是这东西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相差无几,用起来总叫人提心吊胆的,一旦呼吸有异常就要赶快采取措施。(它还真能治一些讨厌的病,看来金大侠胡扯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的根据)外用可以治疗风湿性关节痛、痈疽、金创

  二、 鸩酒
  鸩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其羽毛有剧毒,用它的羽毛在酒中浸一下,酒就成了鸩酒,毒性很大,几乎不可解救。但考虑实际情况,估计这只是传说,久而久之鸩酒就成了毒酒的统称。一种说法:鸩不是一种传说中的猛禽,实际存在,即食蛇鹰,小型猛禽比鸡大不了多少,在南方山区分布较广,如武当山地区。因其食蛇故被误认为体有剧毒,道士做法时的“禹步”经考证即为对其捕蛇时动作的模仿。还有一种说法,鸩是一种稀有未知鸟类,被人捕杀干净。

  三、据说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
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可能是因为红信石是红色的就用了鹤顶红这个名字,传说古时为官者将它藏在朝冠中,必要时用来自杀,方为可信。砷进入人体后,会和蛋白质的硫基结合,使蛋白质变性失去活性,可以阻断细胞内氧化供能的途径,使人快速缺少ATP供能死亡,和氢氰酸的作用机理类似。
  四、番木鳖就是马钱子,是马钱科植物马钱子和云南马钱子的种子。扁圆形或扁椭圆形,直径1.5~3cm,厚0.3~0.6cm。常一面隆起,一面稍凹下,表面有茸毛。边缘稍隆起,较厚,底面中心有突起的圆点状种脐,质坚硬。毒性成分主要为番木鳖碱(Strychnine,C21H22O2N2,即土的宁)和马钱子碱(Brucine,C23H26O4N2)。主要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跌扑损伤,痈疽肿痛;小儿麻痹后遗症,类风湿性关节痛,据说还可用于重症肌无力。中毒症状是最初出现头痛、头晕、烦燥、呼吸增强、肌肉抽筋感,咽下困难,呼吸加重,瞳孔缩小、胸部胀闷、呼吸不畅,全身发紧,然后伸肌与屈肌同时作极度收缩、对听、视、味、感觉等过度敏感,继而发生典型的土的宁惊厥症状,最后呼吸肌强直窒息而死。解毒方法是使用中枢抑制药以制止惊厥,如阿米安钠、戊巴比妥钠或安定静注。然后洗胃,再后用甘草、绿豆、防风、铭藤、青黛(冲服)、生姜各适量水煎服,连续服4剂。

  五、砒 石
  为天然产含砷矿物砷华、毒砂或雄黄等矿石的加工制成品。又名信石。主产于江西、湖南、广东、责州等地。商品有红信石及白信石之分,药用以红信石为主。凡砒石,须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或以绿豆同煮以减其毒。研细粉用。砒石升华之精制品为白色粉末,即砒霜,毒性更剧。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少数为选取天然的砷华矿石,多数为加工制成。加工方法很多,兹举老法和新法各一种如下:①老法将毒砂砸成小块,除去杂石,与煤、木炭或木材烧炼,然后升华,即为信石,此法设备简单,但有害健康。②新法选取纯净的雄黄,砸成10厘米上下的块,点燃之,使雄黄燃烧,生成气态的三氧化二砷及二氧化硫,然后通过冷凝管道,使三氧化二砷得到充分冷凝,即为信石。二氧化硫另从烟道排出。
  【炮制方法】:去净杂质,砸碎,装入砂罐内,用泥将口封严,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研为细粉。 ①《雷公炮炙论》:“凡使砒石,用小瓷瓶子盛后,入紫背天葵、石尤芮二味,三件便下火煅,从己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却入瓶盛,于火中煅,别研三万下用之。” ②《日华子本草》:“砒石,醋煮杀毒乃用。”
  【考证】:出自《开宝本草》①《纲目》:“砒,性猛如貔,故名。惟出信州,故人呼为信石,而又隐信字为人言。”“医家皆言生砒轻见火则毒甚,而雷氏治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为愈乎。”②《内科新说》:“信石有大毒,服之令胃热剧,骤生大炎,甚至溃烂而死,至痛至苦。信石虽有大毒,少用些微入药,则大有功力。作信石水母,用上等信石一钱二分,加盐二钱,雨水一斤,微火熬至十二两,碱与信石融合,两俱不见,是为信石水母。每用信石水母一两,加清水十二两,每服一两,日服二、三次,计服每一两,雨水中仅有信石十二分厘之一耳。此水治发寒热疟证,大有效验,并能治皮病各种癣。”
  【生药材鉴定】:有红信石、白信石两种,药用以红信石为主。①红信石又名:红矾、红砒。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白色,有黄色和红色彩晕,略透明或不透明,光泽玻璃状、绢丝状或无光泽。质脆,易硕碎。气无。本品极毒,不可口尝。以块状、色红润、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②白信石又名:白砒。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无色或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光泽玻璃状、绢丝状或无光泽。质脆,易砸碎,气无。本品极毒,不可口尝。以块状、色白、有晶莹直纹、无渣滓者为佳。以上药材,产江西、湖南、广东、贵州等地。显微鉴定:本品于偏光镜下:无色透明。高正突起。折射率N=1.75,具交错解纹理。正交偏光镜下,显匀质性。
  【中药化学成分】:砒石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砷或名亚砷酐(Arse-nous oxide, Arsenous acid anhydride, As2O3),白色,八面体状结晶,三氧化二砷加高热可以升华,故精制比较容易;升华物普通名砒霜,成分仍为As2O3。红砒是除含AS2O3外尚含红色矿物质的一种砒石。主含六氧化四砷,As4O6,如含三价铁及硫化物则显红色;天然品经分析尚含少量锡、铁、锑、钙、镁、钛、铝、硅等元素;加工品的杂质成分取决于原料和加工过程。
  【中药化学鉴定】:取本品少许置闭口管中缓缓加热,有白色升华(As4O6)(纯品137℃升华)生成。(1)取少许上述升华物加水2ml,加氢氧化钠试液4滴,煮沸使溶,冷后加硝酸银试液2滴,产生黄色沉淀。(2)另取上述升华物少许,加少量水煮沸使溶解,即生成亚砷酸,加硫化氢试液及浓盐酸后生成絮凝状黄色沉淀。尚可用X射线衍射法、差热热重分析法和红外光谱法进行鉴定。
  致死剂量0。1-0。2克

  六、夹竹桃,据法医学资料,致死剂量20-30片叶子,全身有毒。(一般接触没有什么问题)

  七、乌头.这个名称一般指的是川乌头,还有草乌头,一般指的是野生种乌头和其他多种同属植物,比如北乌头(蓝乌拉花)、太白乌头(金牛七)等,是中药学上的名称。
  乌头含有多种生物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乌头碱、川乌碱甲、川乌碱乙(卡米查林)、塔拉胺等。
  乌头碱的毒性表现为:
  1、可突然加快心率、引发心率紊乱,解剖证明死于乌头碱中毒者的心脏收缩如桑椹状。
  2、可扩张血管,迅速使血压下降。
  3、影响肾上腺的活动,特别是能显著的降低抗坏血酸的含量。
  4、抑制中枢神经,呼吸中枢。
  中毒表现为:呕吐、腹泻、昏迷、肢体发麻、呼吸困难、脉搏血压体温下降、心率紊乱
  急救一般用大剂量阿托品(托品碱可缓解心脏中毒,类似还有普路卡因、抗组织胺、奎宁丁)、利多卡因、干姜和甘草、金银花、绿豆、犀角等中药。黄芪、远志、牛奶等也有一定效果。
  古时的标准军用毒药,涂抹兵器,配置火药,关公刮骨疗毒就是疗得乌头的毒.

  八、毒箭木、剪刀树,国家保护的濒危植物,是世界上最毒的植物种类之一。
  树汁呈乳白色,剧毒。一旦液汁经伤口进入血液,就有生命危险。古人常把它涂在箭头上,用以射杀野兽或敌人。秒杀。
  原产东南亚。我国海南,西双版纳植物园中可见。

  九、奎宁,可以破坏平滑肌肌原蛋白,使平滑肌发生有节律的收缩,过量的奎宁会抑制心肌并引起血管扩张,还会扰乱汗腺分泌会导致脱水,刺激消化道引发内出血。最后导致心肺等的功能衰竭。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堕胎。
  奎宁的致死量为8g,因其易于吸收,一般30min内即出现耳鸣、眼花、恶心、呕吐、头昏、口唇发青、体温下降、1-2h内即可死于呼吸麻痹。奎宁还会引起视网膜细胞的变性,严重的会导致视神经萎缩,也就是说奎宁中毒的后遗症很有可能是失明。

  奎宁中毒目前尚无特效药,急救仍多为洗胃、灌肠,因为它易于吸收,同时又不是高效毒药,当出现症状时就已经晚了。同样急性酒精中毒也几乎是没救的,而对付比它们厉害的多的砷毒、蛇毒却都有特效药。

  最常用的两味中药解毒药

  甘草,中药称为药王,能解各类药物中毒,可惜现在为了挖它,破坏了大片草原,发菜、甘草,宁夏之宝,但为了挖他们,却破坏了宁夏的环境。
 
  女性中“迷药”后的措施和防备(女士们一定要知道的哦)
1.争取时间
  害人药片的药效会在15~30分鐘内完全发挥作用,如果这一类药物被搀在酒精里,发作更快。如果发现得快,意识清楚,赶快喝大量的水催吐。如果已经出现头晕无力的现象,就不要再喝水催吐,因為在意识不清的时候催吐,容易呛到,甚至窒息。此时妳只有3分鐘或更短的时间向可靠的人求助,為自己找安全的场所。
2.求助不要怕丢脸
  如果妳觉得不对劲,妳可以立刻打119,打电话给朋友,打电话回家请家人来接妳,或是向服务生求助,告诉身边可信赖的朋友,甚至做一些动作引起他人的注意,不要坐在原地,什麼事也不做,担心丢脸,结果反而会有更严重的后果发生。
3.医院是最理想的「休息」场所
  任何药物都有副作用,当妳完全不知道被下药的剂量和成分时,所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也是无法掌握的。医院有解药,也可以让妳安全地睡8小时不受侵犯,还可以提供必要的医疗照顾和检查。或许妳会担心︰〝万一只是喝醉了酒,去医院会不会太小题大作了?〞请注意,这1分鐘的犹豫,会让妳冒更大的险。
4.冷静、冷静、再冷静
  若不幸~不管妳醒来后发现多麼的不愉快、多麼的痛苦,妳一定要保持冷静。只有保持冷静,才能保护自己,保留证据,做最好的处理。
5.留下证据
  证据分两种,一种是留在身体上的,一种是留在脑海里的,两种都很重要。不要洗澡,去医院验伤,是為了把留在身体上的证据留下来;此外,把脑海中残留的印象记下。回忆醒来之前发生过的事或许很困难、很痛苦、或很模糊,但一定 要儘快把还记得的事写下,因為随时间过去,记忆会越来越模糊,可能几小时后就完 全不记得发生什麼事了。
6.妳的选择
  要不要报警处理,要不要告诉任何人都是妳的选择。留下证据、留下纪录,不代表一定要控告对方,无论将来下任何决定,能掌握的证据越多就越有利。
7.发挥MQ精神
  如果你看到有人在别人的饮料里「加料」,有女孩子步履不稳,头晕「疑似」被下药,请发挥你的道德勇气,如果你不敢出面阻止,你可以帮她打电话报警,你的一通电话,可能挽救一个人的一生!


● 预防方法●
1.不接受任何人给妳的饮料
  去应徵工作,到陌生的场合或不熟的人家做客,不要喝别人倒好的饮料。要喝,也喝还没开封、自己亲手打开的饮料。不要因為不好意思而牺牲自己的安全。
2.一定要自己打开饮料
  在PUB,绝对不要接受人家请妳、拿给妳或帮妳开的饮料,即使那是女孩子,或是妳认识的人。如果是向吧台买饮料,也该看著工作人员為妳打开,倒入杯中,并且亲自递到你 手中。
3.儘可能点有盖密封的饮料
  用广口玻璃杯装的调酒是最好下手的饮料,如果被下药也最不容易被发现。因此有盖子的瓶装矿泉水是最好的选择,汽水和果汁其次,最好不要点含酒精的饮料。
4.特别小心朋友的朋友
   利用强姦药片得逞的强暴案,最常发生在认识的人之间。或许妳以為和一大群人一起出去,妳就是安全的,但在许多案例中,加害者都是和一群人一起下手。所以,当你和一群朋友,还有朋友的朋友出去,事实上是妳最该小心的时候,因為熟悉的人容易使妳放鬆戒心,而许多犯罪正是在被害人放鬆戒备的时候得逞。
5.对熟朋友或女孩子也不能掉以轻心
  台湾曾出现过熟人和女性共犯涉入的FM2强暴案,利用熟朋友或女孩子下药可以降低对方戒心,并且容易得手,因此对於朋友和女孩子拿来的料也不可以接受。朋友的朋友是最容易得手的人。
6.不要叫妳的朋友帮妳看饮料
  妳的朋友可能会分心,会被转移注意力,会忘记,或者她(他)根本不像妳想像中那麼值得信任。自己是最值得信任的人。
 妙用草决明 草决明,又称马蹄决明、决明子,其性味甘、苦、微寒,入肝经,是清肝明目和润肠通便的良药。《神农本草经》载,萆决明能治青盲、目涩、白膜、眼赤痛等各种眼病,现在主要用来治疗白内障、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结膜炎等眼科疾患。下面,介绍几款草决明的临床用方。

    1.治急性结膜炎:草决明、菊花、蝉蜕、青葙子各15克。水煎服。

    2.治急性角膜炎:决明子15克,菊花9克,谷精草9克,荆芥9克,黄连6克,木通12克。水煎服。

    3.治失明,目中无他病:决明子50克捣末,以粥送服5克。忌鱼、蒜、猪肉、辛辣。

    4.治夜盲症:决明子、枸杞子各9克,猪肝适量。水煎,食肝服汤。

    5. 治雀目:决明子60克;地肤子30克。上药捣细末为散,饭后以清粥饮调下3克。

    6.治视物不清:萆决明(炒)5克,白蒺藜(炒,去刺)12克,防风5克。研细末,用猪肝一块,竹刀薄剖,入末药在内,置笼上蒸熟去药食之。

    7.治风热偏头痛:决明子、野菊花各9克,川芎、蔓荆子、全蝎各6克。水煎服。

    8.治高血压病:①决明子适量,炒黄,捣成粗末,加糖泡开水服,每次3克,每日3次。②决明子15克,夏枯草9克,水煎连服1个月。

    9.治慢性便秘及卒中后顽固便秘:决明子300克,炒香,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3克,连服5天,大便自然通顺,且排:出成形粪便而不泄泻,此后继续每日服少量,维持经常通便,并能促进食欲,恢复健康。

    10.治习惯性便秘:决明子18克,郁李仁18克。沸水冲泡代茶。

    11.治小儿疳积:萆决明9克(研末),鸡肝1具,捣烂,白酒少许,调和成饼,蒸熟服。

    12.治口腔溃疡:决明子60克。浓煎频频含漱。

    13.治真菌性阴道炎:决明子适量。水煎熏洗外阴及阴道。

    14.治发背疮毒:草决明茎叶(生用)500克,捣碎,生甘草50克,切碎。水3碗,煮取1碗,分2次温服。

    15.治癣久不瘥者:决明子研细末,入少量轻粉拌匀,先以物擦癣,令微破,以药敷之。

    16.治角膜新翳:决明子、黄芩、黄连、大黄、黄柏、连翘、薄荷、蝉蜕各6克,防风、独活、白芷、菊花、丹皮、白芍、甘草、木贼各9克,升麻3克,生地15克。每天l剂,水煎分2次内服。

    17.治牙龈出血(牙宣):草决明子20克,水煎,候冷含。之即止。

    18.治青光眼:决明子、芜菁各150克,羊肝2具。羊肝用竹刀切片,3味共放在瓦器上微火焙干,研细末,蜜丸。每早晚各服15克。服药期间,忌吃葱、蒜、芫荽、椿芽。

    19.治急性眼结膜炎:萆决明、黄柏各15克,龙胆草9克,水煎,分2次服,连服3日即效。

    20.治角膜溃疡:决明子15克,龙胆萆、菊花各9克,丹皮12克,水煎,分2次服,以愈为度   绍奇谈医--附子为百病之长  (一)儿时上学住校,周末步行30多里回家。时值盛夏,见路边有不知其名的“庄稼”,长势甚好,叶如艾,呈剑齿状,质厚,墨绿色,泛油光。询之,才知为中药附 子。后来,每到附子采挖之时,经济拮据的邻里人家便将一袋袋的附子拎回家,浸洗削皮切片,以获得一点加工费。不过活得快点干,因为新鲜附子易烂,只有浸在 卤碱水中始不烂。那些天,全县所有的汽车都要赶去盐都自贡拉卤碱。

    我作医生后,曾数至大乘寺附近的附子厂考察,亲见了附子加工的全过程。江油为附子之乡,至今街上还设店卖附子,1包1kg,色如冰糖,谓是上品,用以馈赠 亲友。我小时侯身体弱,尿床,每到冬至,几乎家家户户都用附子炖狗肉,这时,父亲就带我去他朋友家喝狗肉附子汤。在我印象里,附子和土豆的味道差不多,久 煮之后,嚼着面面的,大概1碗4-5片,约1两左右。一次,我在上海拜访姜春华先生,他问我:你们四川人拿附子当菜吃,是真的吗?我说我就吃过,姜老为之 咋舌。

    (二)

    善用附子者莫过于四川医生。明代泸州人韩飞霞在《医通》中说:“附子回阳,霸功赫奕”,但尚不以善用附子著称。清同治年间,邛崃郑钦安在成都开创了“火神 派”,观其治病,恒以阴阳为纲,阴证则无论吐血、便血、尿血、喉蛾、失眠、牙痛、口臭、便秘,概投以附子、干姜之类,效如桴鼓。光绪时复有罗定昌者,其治 热病发热谵语,舌生芒刺,烦躁不便,而脉尺寸俱无,即用承气加附子。说非用附子治病,而是借其热直达少阴耳。传此派之学者,百余年来不乏其人:吴佩衡南下 昆明,云南遂有“吴附子”之名,他尤以善用附子治麻疹逆证而风靡一时。祝味菊东去上海,当时沪上几无不知“祝附子”者,他治热病,虽高热神昏,唇焦舌蔽, 亦用附子,说热病不死于发热,而死于心衰。章次公先生于此十分心折,说他治病“心狠手辣”。名医徐小圃的两个儿子俱死于热病,小儿子又病热,几至不救,祝 以附子起之。今沪上徐氏儿科仍以用附子见长,即祝公昔年所教也。祝味菊誉附子为“百病之长”,其用附子有每剂3、4两的。华阳刘民叔悬壶于上海,高僧惠宗 病胃癌,吐血不止,刘力阻西医输血,以大剂干姜附子佐甘草、灶心黄土、花蕊石、云南白药、阿胶,三帖而血全止。近贤重庆龚志贤、成都戴云波诸先生,治风寒 湿痹,附子都用60g以上,其中戴氏所拟乌附麻辛姜桂草汤为治痹名方。有一年,四川医生带着计算机痹证软件到北京义诊,处方用附子30g,川乌30g。竟 无人敢服用,中医界攻讥者亦复不少,不几天即门可罗雀,铩羽而归。

    (三)

    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其性刚雄,温五脏之阳。

    心功能不全多见于肺原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疾病,大率以心阳虚衰为本,血瘀水停为标,证见心悸怔忡,汗出肢冷,喘促,神疲乏力,面色恍白,紫 绀,胸闷腹胀,下肢水肿,严重者甚至出现胸、腹水,全身浮肿,小便不利,脉沉细或结代,舌淡苔白者,常用参附汤、真武汤、桂枝茯苓丸、防己黄芪汤四方合 方,收效甚速。我曾在某部队医院会诊一风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剂即效,再剂即可下床活动。韩飞霞说人参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王道也;黑附子回阳, 霸功赫奕,合用于心衰,则相得益彰。心衰之重者,,则非伍用干姜不可,或干姜、生姜同用,附子无姜不热,附子配干姜、甘草则仲景之四逆汤也,用于心衰之吐 利不止,有回阳返本,起死回生之功;阳衰而阴竭者,合生脉饮阴阳两补。章次公先生治疗心衰尝用《冯氏锦囊》的全真一气汤,即参、附合麦冬、五味子、熟地、 白术、怀牛膝。

    附子温肾阳,李时珍说附子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本草正义》说附子“达下元而温痼冷”,举凡肾阳不足,证见畏寒肢冷、尿频、口渴、不食,下利滑脱不 禁,腰痛,阳痿、痛经诸证,皆可用附子。命火式微,火不暖土,常用右归丸;脾肾两虚可用附子配炒山药、人参、白术;虚寒痛经,常用小温经汤(附子、当 归);消渴晚期阴损及阳,阴阳两虚时,渴极而凉润生津不效者,可用附子、肉桂。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以釜盖之干润作喻:“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之,其釜盖 若以板盖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上,此板终不可润也”。至于肾阳衰惫,不能化气行水之水肿,则非真武汤不可为功。

    《珍珠囊》说附子“温暖脾胃”,脾阳伤而下利不止,腹中冷痛,手足不温,脉沉迟者,理中汤加附子,即附子理中汤。我年轻时在农村作医生,经常遇到前来求救 的因剧烈吐泻而亡阳的孩子,急用大剂附子配人参、干姜、干草、龙骨、牡蛎回阳固脱救逆,多能挽回。有一左姓老人,寒邪直中三阴,吐泻不已,神昏烦躁,扬手 掷足,郑声喃喃,人或疑为阳证议用清下,我力阻之,盖六脉极沉微故也,用制附子24g,红人参10g,干姜15g,炙甘草6g,白术10g,龙骨、牡蛎各 30g,一服而泻全止,酣然入睡,次日易方调理而安。《伤寒蕴要》说附子有“通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信然。

    附子亦温肺阳、肝阳。肺阳虚则咳喘、咯痰清稀,背冷、形寒;肝阳虚则疲惫乏力,巅顶疼痛,胁肋少腹隐痛阴冷。前者可用附子合干姜、炙草,后者可用附子合肉桂、黄芪。

    (四)

    附子治痹,古方多用之,仲景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抟,一身尽痛,不能自转侧;桂枝芍药知母汤治历节疼痛,脚肿如脱,皆其范例。《汤液本草》说“附子无所不 至,味辛大热,为阳中之阳,故行而不止”。痹证的病机是“闭”,附子走而不守,温经散寒,除湿通闭,实为痹证不可或缺之药,,痛甚附子合川乌、草乌、细 辛,可增强散寒止痛之功,附子合桂枝则温经通脉的作用益佳。不仅风寒湿痹可用附子,即使风热湿痹舌红脉数者,也可在祛风、清热、燥湿利湿的基础上酌用小剂 量附子以通闭解结。我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脱出、强直性脊柱炎等,就恒以大剂量附子、川乌同用。《千金 方》独活寄生汤亦治痹名方,用以治疗风寒湿久羁之肩、腰、膝、腿痛,陈无择《三因方》说:如加附子,则其效益佳。

    (五)

    或曰:川人喜用附子,是盆地多雨湿,地势使然。此不知附子,亦不知川人之言,仲景就是善用、倡用、多用附子的第一人。仲景用附子与干姜、甘草相配(四逆 汤)而为回阳救逆第一方;与茯苓、白术、白芍、生姜相配(真武汤)治水肿;与人参、白术、茯苓、白芍相配(附子汤)温补元阳;与麻黄、细辛相配(麻黄附子 细辛汤)温经发表;与白术等(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相配治风湿骨节烦疼(术附合用为除湿之圣药);与半夏、粳米、大枣、生姜配伍(附子粳米汤)温脾止 泻;与大黄、细辛相配(大黄附子汤)温下寒积;与大黄、黄芩、黄连相配(附子泻心汤)扶阳消痞;与生地、阿胶、黄土、白术、甘草、黄芩相配(黄土汤)温脾 止血;与薏苡仁、败酱草相配(薏苡附子败酱散)治肠痈;与乌梅、黄连、黄柏、川椒等相配(乌梅丸)治蛔厥及久利;与地黄、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 泻、桂枝相配(肾气丸)而为补肾祖方……可以说他已经把附子之用发挥到极致了,而仲景并非川人。

    仲景之后,附子的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如:《古今录验》以附子与麻黄、桂枝、丹参、人参、防风、杏仁、防己、黄芩、生地、甘草相配(小续命汤)治风寒历节痛 不可忍,腰痛背痛不可转侧,昼静夜剧。《千金方》以附子配细辛、防风、干姜、山茱萸、茯苓(三五七散)治大寒中于风腑,头痛项筋紧急。《近效方》以附子配 白术、甘草、大枣、生姜(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晕。《肘后方》以附子配天雄、川乌(三建汤)治元阳素虚,寒邪外入,厥后脉沉。《太平圣惠方》以附子配独 活、牛膝、桂心、川芎、赤芍、当归、桃仁(独活散)治冷滞风气攻刺,肢体疼痛。《三因方》以附子配干姜、甘草、人参、芍药、茯苓、桂心、白术(附子八物 汤)治历节四肢疼痛,如槌锻不可忍。《局方》以附子配草乌、全蝎、天麻、苍术、胡桃肉(善肾散)治肾气虚损,腰脚骨节疼痛,膝胫不能屈伸;配鹿茸、肉苁 蓉、人参、熟地、肉桂、石斛、五味子、黄芪、茯苓、白芍、白术、半夏、甘草(鹿茸大补汤)治孕妇诸虚不足;配人参、干姜、甘草、肉桂、吴茱萸、麦芽、神 曲、枳实、桔梗、细辛(大温脾丸)治脾胃虚寒,饮食不化,食少伤多。《赤水玄珠》以生附子、生半夏、生姜相配(三生饮)治痰眩。《张氏医通》以附子配白 果、橘红、生姜、甘草(冷香饮子)治夏月中寒,腹痛吐泻。《医学心悟》以附子配干姜、白术、甘草、茵陈(茵陈术附汤)治阴黄。以上名方,不过随手写来,已 是挂一漏万,然从唐宋一直到明清,从官修方书到个人著作,从中可见附子之用广矣哉!近贤祝味菊更用附子配枣仁,治心动过速及期前收缩(早搏);配知母,治 热病口渴欲饮而心阳不振;配磁石,治神经衰弱之失眠。姜春华先生认为许多慢性疑难杂病,特别是许多慢性炎症用常法清热解毒不效,原因即在于久病体虚而湿热 火毒病邪不解,他从仲景乌梅丸、薏苡附子败酱散诸方得到启发,打破常规,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体病同治,如他治白塞氏病,用附子配党参、黄芪、甘草、淫羊 藿、黄连、黄芩、丹皮、蒲公英、半枝莲而效,即其范例。

    我用附子也薄有体会。除前已述及者外,肾着,用甘姜苓术汤加附子,其效更捷;肩关节周围炎,我常用黄芪、当归、白术、淫羊藿、威灵仙、希莶草、桂枝、姜 黄、海桐皮,然必重用附子,否则不效;虚人易感,用玉屏风散加附子、姜、枣;急性肾炎初起,畏寒、无汗、水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慢性肾炎水肿,用真武 汤、实脾饮,皆以附子为主药;久泻不止、五更泻、老人大小便失禁,用理中合四神再加肉桂、附子温补命火;口腔溃疡用凉药不效者,多为阴盛阳浮,可用姜附剂 破阴回阳,必阴霾去而火始安其位;慢性咽炎,用附子一片蜜炙,切成小块含咽;痛经寒症居十之七八,则用附子合当归。

    综合古今用附子的经验和我的粗浅体会,附子一物,可上可下,可攻可补,可寒可热,可行可止,可内可外,随其配伍之异而变化无穷,用之得当,疗效卓著,在群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说它是“百药之长”,是并不过分的。

    (六)

    附子的用量,向来争议很大。仲景方用附子一枚,炮,破八片,则每帖约60g,附子质量,一大片即6—8g,曰“炮”,则为生附子,其力更大。所以当用附子时,不必畏忌,初用10—15g,如无问题,完全可以续增至30g以上。

    我治痹证,阳虚畏寒,用量均在30g以上,屡遭药房拒配,不得不郑重签字,但也有签字后仍不配的时候。我曾治张某类风湿性关节炎,每剂用附子30g,药房 拒配,医生也不愿抄方,好在他在海淀药房有个亲戚,这才取了,共服百余剂而愈,前后用附子十几斤。又治孙某的寒湿痹,每付用附子30g,不应,增至 60g,他为省事,两付药一起煮,则其用量实为120g矣。我不是说剂量愈大愈好,但对大证、重证,如仅用数克,则无异于隔靴搔痒,不能解决问题。

    附子须先煎,小剂量(9g左右)先煎半小时,中等剂量(15g左右)先煎1小时,大剂量(30g以上)先煎2小时,头煎如此,二煎小火煮40分钟即可。煎附子时加生姜一块(约30g,拍破)、蜂蜜1两更好,可以减低附子的毒性。

    用附子不会蓄积中毒,沈阳有位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至今服药400剂以上,每方皆重用附子至30g,共用附子数十斤矣,从初诊起到现在一直坚持上班工作,已基本痊愈。

    古有乌头反半夏、栝楼、贝母、白芨、白蔹之说,为“十八反”的一组药,但没有说半夏、栝楼等反附子。川乌系附子的母头,但这是两味药,如说附子也反半夏、栝楼等,便是“株连”了。何况乌头半夏同用,在医圣张仲景已开先河。

    半夏、附子同用的机会很多,如果要我证明,我可以举出古今100个以上的医案医方来作证。有一次我处方里半夏、附子同用,某药店的药工一看处方,大为不 屑,说这是哪儿的江湖医生开的方?连常识都不懂。我听了,不生气,只是苦笑。当代名医姜春华、朱良春、颜德馨诸先生都曾郑重地撰文驳斥过半夏反附子之说, 读者诸君有兴趣的不妨找来看看。                    

                                   转帖---   关于附子退病反应的探讨

通过结合医案对附子的退病反应进行探讨,把附子的退病反应归纳为缓症反应应及正性反应,并对正性的反应的症状及其处理进行了详细论述。

    附子;缓症反应;正性反应

    附子被历代医家视为补火要药,用之得当无不力挽狂澜,力起沉疴。明代医家张景岳将附子与人参、熟地、大黄列为药中四维。药中四维,即治病保命要药,一语道尽了附子的重要性。然附子大热有毒,药性峻烈,应用起来不无顾忌。且服用附子后可出现千般反应症状,医家及患者易被迷惑,使附子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就这一问题,本文拟对附子的退病反应作一探讨。

    1 缓症反应

    缓症反应即缓解消除症状的反应。服用附子后,真阳得复,阳气得充,阴霾消退,临床症状得以缓解消除。这是临床上常见的退病反应。临床上若出现缓症反应,患者的临床症状会得到好转,如四肢变暖,胃纳好转,大便得实,精神好转等等。患者会因症状的好转而坚持服药,医者亦因看到疗效而坚持用药,这样一来,患者阳虚的体质往往会得到改善或逆转。

    缓症反应是临床上常见的用药反应,不仅是对于附子,对于其他药物亦然。缓症反应的出现,是医者及患者乐于见到的现象,在临床中容易辨别,故不详细述之。

    2 正性反应

    正性反应即在服用附子等回阳药物时,由于病重药轻;或阳气恢复,正邪胶着,交争剧烈;或阳气得复,寒邪阴霾外透于表而另走他经,而出现症状的反复或出现他经的症状,甚至出现类似中毒的反应。

    服用姜附类药物出现的反应,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服药须知》一节中有所谈及。笔者将之命为正性反应作用,是为了与药物的副作用相区别。事实上如缓症反应一样,推及其他药物,包括养阴或清热解毒药物,如龙胆泻肝汤或玉女煎等类方也会出现类似的正性反应。如果不明白正性反应的医者,往往将正性反应当作药物的副作用,或是药不对症而急于改弦易辙,致使前面正确的治疗功亏一篑。如果详细了解各种类型体质用药后的正性反应作用,在保证辨证无误的前提下,医者鼓励患者继续坚持用药,那么患者的体质就有可能发生逆转,甚至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然要达到体质的改善及转变是要一定代价的,即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

    2.1 正性反应的症状

    鉴于笔者涉及临床未深,故只能借鉴火神派前辈的医案,如《吴佩衡医案》、《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等,对服用附子后出现的正性反应进行初步概括:

    2.1.1 胃肠道反应 据笔者的初步统计及观察,对于服用姜附后出现的正性反应作用,大多数病人为胃肠道反应。此反应可剧可缓,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具体的症状差别亦是很大。或是腹中肠呜,或是胃中泛酸,或是频频矢气,或是大便溏薄,或是呈稀水样便,或是呕吐等。因服用附子后,阳气得复,真火得充,“真火生脾土”,母脏既健,子脏在母脏的煦养下,功能得到了恢复,故脾土得火助而健运,奋力抗邪外出。再者脾土乃心肾交通之要道,水火协调之媒。服用附子后,命门火(龙火)得养而旺,火遇土而伏,脾土得温煦而健,心肾得中气斡旋而交,君火得旺,“君火生凡土(胃土)”,脾胃俱得温养而健,驱邪于外,胃肠道功能恢复,故可出现胃肠道的排邪反应,即正性反应作用。

    正因为中土乃心肾交通的要道和枢纽,所以待出现胃肠道的正性反应作用时,也标志着寒阴之邪得祛,心肾相交之道得到疏通。对于初诊时没有胃肠道症状的姜附体质患者出现胃肠道的正性反应作用时则预示着其后的治疗进入坦途。

    案1 伤寒病少阴寒化证:曾某,男,17岁,于1943年10月25日延余诊视。询知患者病已19日,身已不发热,但腹中鼓胀,小腹疼痛,不时呻吟,小便短赤,大便有七八日不通,饮食不进,日夜眼不交睫,卧床身不能转侧,舌苔白滑而厚腻,不渴饮,脉搏弦紧,重按则无力而空。诊毕,当即告以病势十分危重,系伤寒坏病,病邪深入少阴之脏寒证,……惟有扶阳抑阴温化之法,使在上之寒水邪阴,由口中吐出,中下之寒水邪阴,由二便排泄使除,阳回阴退,方可转危为安。就以仲景通脉四逆汤加吴茱萸、上肉桂治之。并告知病家,倘若服药后发生呕吐涎痰或大便泻下切勿惊疑,为病除之兆,一线生机,可望挽回。白附片160g,于姜30g,上肉桂(研末,泡水兑入)16g,茯苓26g,吴茱萸6g,甘草6g。10月26日再诊。昨服上方后,旋即呕吐涎水碗许,系病除之兆。脉搏弦紧已退而转和缓,大便溏泻1次,小便解3次,……继以大剂扶阳温化,务使阳回阴退,渐可转危为安。10月27日三诊。昨日清晨服药后,又呕吐涎水约2碗,下午服药后又吐1次,大便泻利数次,均属“冰霜化行”,病毒邪阴由上下窍道溃退。……仍以大剂扶阳辅正主之。10月28日四诊,服药后昨日夜共排泄大便16次,每次多少不一,今晨又大便2次,均为夹水分之稀薄粪便,始而色乌如酱,今晨渐转黄色,此系胃中生阳渐复之兆。……仍以扶阳辅正主之。……11月4日十一诊。病已痊愈,精神饮食均佳,形神尚弱,拟四逆汤加味一剂,继以黄芪建中汤、桂附理中汤及归脾养心汤等善后调理十余日,精神渐复,出院回家休养。此后健康、体质恢复如常。(摘自《吴佩衡医案》)

    吴氏乃火神派大家,对于附子的应用十分得心应手,而且对于服用附子后出现的正性作用亦十分清楚,故能于初诊时向患者阐明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去其担忧,令患者信任而坚持服药,故能阳气来复,疾病得愈。

    2.1.2 他经反应 他经发应即服用附子等回阳药物后,阳气来复,邪气得以溃退,疾病从阴转阳,从三阴证向三阳证转变,而出现阳经的症状。关于他经反应出现的论述,仲景在《伤寒论》申述之已详。故若欲深研此道者,仲景之《伤寒论》不得不详读深研。由于他经反应的出现在临床上比较容易鉴别,故不详细述之。

    案2 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安某,女,54岁。初诊:每日阵发性剧咳,痰清稀,量多,头晕心累,气短,昼夜不能平卧。畏寒恶风,面足浮肿,脸色萎黄。舌质淡黯有瘀斑,舌体胖嫩而边缘多齿痕,苔白滑,根部厚腻。此为少阴阳虚水泛,寒痰阻肺咳嗽。法宜温阳化气行水,以真武汤加减主之。二诊:咳嗽明显好转,痰亦减少过半,呼吸较前通畅,渐能平卧。面已不觉肿,舌质稍转红润,厚腻苔减。多年之患,已获初效。宜守原法,以干姜易生姜,加强温中补脾之效。三诊:诸症显著减轻。尚有轻微咳嗽,清痰少许。舌质转为淡红,乌黯瘀斑与白腻苔渐退,舌边齿痕已不明显。有时尚觉气短,心累。病有从阴出阳之势。须适应转机,通阳和中,燥湿涤饮。以苓桂术甘汤加味,缓缓服之。服12剂后,诸证基本痊愈。入冬以来,再未重犯。1979年5月4日至患者家中追访,自觉始终良好。(摘自《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他经反应的出现是正气来复,疾病由深转浅的迹象。对于医者而言是比较容易用它来辨别疾病的趋势及预后。但临床上出现他经反应的情况比出现胃肠道反应的情况少,故医者亦必须掌握他经反应出现的意义。这可以详读仲景之《伤寒论》,仲景论之甚精甚详矣。

    2.1.3 中毒反应 中毒反应是指在服用附子类药物出现类似中毒的反应,像口舌麻木,昏睡嗜醉等。中毒反应在临床上是最难令患者接受,最易令医者迷惑的反应,加之在临床上见之甚少,故知者甚少。其实关于服用附子类药物会出现中毒样排病反应,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已有论述。《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在乌头桂枝汤的服法中云:“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即服用乌头、附子类药物后,出现如醉状或呕吐,是药已中病的现象。但并非人人如此,而且要与中毒相鉴别。

    在现代医家中,亦有以中毒反应为疗效观察者,范中林即是其中一位。

    案3 太阳少阴证头痛:李某,男,48岁。初诊:头剧痛,连及肩背,每日发作数次。神衰气短,四肢无力,手足不温,经常下利。面色萎黄,舌质黯淡,苔黄夹白,根部厚腻。此为太阳少阴证,多年陈寒凝聚已深,表里之邪交织难解。法宜扶阳解表,峻逐阴寒。以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主之。药用:麻黄log,制附片60g(久煎),辽细辛6g,桂枝12g,干姜60g,生姜120g,甘草30g。二诊:上方连服10余剂,头痛减轻,余证同前。病重药轻,熟附久煎,难奏其功。遂令将上方加倍重用附子,改久煎制附片为略煎(煮沸后20rain下群药)。嘱其尽量多服,若身麻,甚则失去知觉,不必惊骇,任其自行恢复。药用:麻黄log,制附片(略煎)120g,辽细辛6g,桂枝12g,干姜60g.生姜120g,甘草30g。患者遵法服之,服后等待药性发作。半小时后,信步庭院,忽然倒下。被家人抬进卧室,很快清醒。除全身发麻外,元明显不适。起身后,又倒在地上,口中流出不少清涎黏液。数小时后,逐渐恢复常态。间隔数日,依上法又重复1次。从此,多年剧痛明显减轻,头、肩、背如紧箍重压之苦,皆如释。其后将初诊方附片久煎。又连续服用2个月,病遂基本治愈。10余年来,未再复发。(摘自《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2.1.4 其他症状 服用附子类回阳药物后,阳气恢复,体内沉痼之寒邪得消,经络得通,疾病因而得愈。然在寒邪消除时,除了出现上述3种反应的症状外,还会出现许多寒邪外达的症状。因附子可驱寒于外,或表,或上,或下,而寒邪从外、表、上、下消融时就会引起相应部位、脏腑、经络的症状。常见如发热、小便增多等,甚者可见衄血、咯血等。这种症状的出现医者应仔细辨别是附子的退病反应或是他病,若是他病则应及时治之。鉴于笔者临床不多,无法深入述之。若要深研此道者,火神派的医案《吴佩衡医案》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应详细熟读。两书中记载了许多应用附子的个案,亦记载了许多附子退病反应,可供医者临床参考。

    2.2 正性反应作用与有效量的关系

    附子的应用在临证时最为关键的是在于体质的识别。郑钦安在其医书中所列的辨认阳虚一切症法中的症状,笔者认为这是对姜附体质识别的要证。在决定用附子前,对患者体质的识别应慎之又慎。确定了体质后,具体方证的确定相对要容易些:一是根据六经辨证;二是脏腑及气血辨证:三是方证和药证。在其后的治疗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附子的有效量,而有效量的确定离不开有效量证的出现,即正性反应作用的出现。

    在临床上附子有效量的确定是一件十分困惑的事情,因为附子的有效量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病情的变化而作相应的调整。所以大多数情况下,附子的量是需要逐步累加的。笔者认为在临证时寻找附子体质患者在服药时出现的症状和个体因素有哪些可以作为附子不同有效量的指征是极其有意义的。仲景提出的服用乌头类药物至唇舌发麻,或如醉状,呕吐也是附子的一个有效量指征。有效量证与有效量的明确对于急重病患者显得尤为重要,这点从吴佩衡和范中林的医案中也可初见端倪。其实关于附子的证量效关系还有很多内容可以深入研究。这有待于临床医家临证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2.3 正性反应的处理

    在临床中,正性反应的出现往往是疾病的转折点,此时的处理及后续治疗不得不谓重要。这首先要求医者必须详细了解附子的退病反应及辨证的准确无误。

    关于正性反应作用的处理,郑钦安在《医理圆通》中《服药须知》一节言要服到胸腹发热、心烦难安之时,然后给予一付滋阴药以配阳,唐步祺点出是用黄连阿胶汤。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在临证时难得一见。而更多的患者服用回阳药到寒邪祛除要尽时就要及时地改用它方,但具体用方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何时停用附子改用它方在临证时很重要。对于有一些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要慎之又慎,否则祸不旋踵。

    若出现他经反应时,仲景云:“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故在临床时,根据“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退病反应表现为何经何方证时,就当用相应的方药助之解之。但笔者认为既然服用回阳药物可以助人体之正气祛邪于外,那为什么在出现太阳少阳或其他非阳明腑证的其他经的症状时不可以继续服用回阳药物让祛邪于完全呢?当然,出现阳明腑证则应及时依法治之,不可怠慢。这是笔者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大家斟酌。如果排病反应持续不解,有时是因为药效不足于祛邪于外,所以在出现排病反应时适时地增加附子或其他主药的剂量或是增加服药的次数是决定排病反应时间长短和彻底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仲师在理中丸方后云“日服三四,夜二服。腹中末热,益至三四丸”,已有明示。

    笔者认为在临证时对于只要断为姜附体质的患者,按照伤寒六经辨证不一定必是少阴病,只要是三阴病,即可选用附子类方提前介入治疗。在治疗的过程中慎重更换方药,仅是药量的逐步叠加至出现退病反应。在出现退病反应后,若是胃肠道反应,既可不必顾其排病反应表现于何经,继续应用原方药治疗。也可仅在退病反应持续不解时,在原方药加用根据六经辨证的方药。原则是初诊确定的附子类方基本药物不变。

    3 总 结

    服用附子类回阳药物后,若病势浅,病情轻者,则往往出现的是缓症反应,且出现时间较早,通常在用药不久后即可出现。这是临床上常见的现象,不独姜附方,其他类方亦然。若病势深,病情重或病程日久的患者,缓症反应的出现往往很慢,或是出现在正性反应之后。这需要医者具备一双慧眼认清其真面目,辨清疾病的本质,辨别是正性反应抑或他病,使治疗得以继续正确进行。

    在阴阳判别正确的前提下,服用姜附类方关键在于能守方和增量进行持续性的治疗。在此过程中,患者和医者都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服药后药效作用于人体,由量变的累积产生质变的过程。所谓的质变即是出现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药物的正性反应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虚处发病。所谓的“虚处”是指患者曾经在五官九窍或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曾经出现的疾病的病位。患者通常出现的是胃肠道反应。二是有太阳少阳或阳明三经的症状出现,即是病邪由阴出阳。至于是太阳经还是阳明或是少阳经哪一经出现正性反应作用,则取决于患者先天性的原始体质类型及调摄。如是柴胡体质患者,则从少阳经而解多见,但非必见。三是病根较深者最好要有发热的出现或是中毒反应症状的出现才可视为病情发生比较根本性的逆转。

    关于附子的应用,笔者认为可轻可重。轻则如祝味菊之少火生气;重则如吴佩衡之烈日融冰。但前提是定当虚实清楚,切莫寒热混淆,更不应为眩人耳目而乱用滥用。在临证时,更重要的是对附子的药性及其药效作用了如指掌,即谓药理通而医理明矣。对于如何应用附子的论述及经验,历代医家均有详细深入的阐述,故不赘之。鉴于笔者能力有限,水平不足,以上整理仍存在诸多不足缺陷之处,敬请指教。(翁銮坤)


 肉桂"引火归元"析       肉桂的作用中有“引火归元”一说,不知出于何书,但此说一出引起不少人的误解,以为肉桂具有“潜藏”的作用,能够将上焦之火封藏于下焦,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处方时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用点附子不太容易上火,而用肉桂稍多患者就会诉说出现咽痛等“上火”症状,肉桂不但没有“引火归元”反而“促火上炎”。张锡纯曾经论述:“附子但味厚,肉桂气味俱厚,补益之中兼有走散之力,非救危扶颠之大药,观仲景《伤寒论》少阴诸方用附子而不用肉桂可知也。”我们再看近现代的火神派用药,附子可用到一二百克,用肉桂鲜有用到这么大剂量的,看来肉桂确实比附子性质“活泼”,用之不当或剂量过大会引起火热上炎。明显与“引火归元”一说相矛盾。那么古人说的引火归元应该怎么理解呢,肉桂确实能引火归元,但它只适用于一种特殊情况:即下焦阴寒过剩,真火无处容身,被迫逃往上焦,口舌咽喉出现上火的症状或面色红赤,这是阳气即将外亡的危重情况,治疗无疑是扶阳抑阴,温补下焦阳气。补足下焦阳气后,下焦的阴寒虽然消失了,可是真阳还在上焦浮着没有归元。这时下焦的阳气对上焦的真阳说:“回来吧,下焦已经是我们阳气的地盘了。”上焦的真阳想回去,可是往下一看,中间的道路仍然是阴云密布,汪洋大海,深知自己如果直接往下走,还到不了家就会被阴寒灭掉,所以真阳不敢归元。这时下焦的阳气又想办法了:派人把真阳接回来,要想冲出重围,接应同伴回家,必须选择一味性质活泼的药物,静而不动的药物是不能胜任的。我们常说干姜守而不走,附子走而不守,而前面又曾引用张锡纯的论述,肉桂比附子还要活泼。这样接应是任务就非肉桂莫属了。有了肉桂的接应,真阳得以安全的返回火宅。因此说肉桂能引火归元。是帮阳气找到回家的路,不是硬把阳气压到下焦。可以说肉桂的这种作用类似于通脉四逆汤中加葱白的作用,通脉四逆汤加减法中有“面色赤者,加葱九茎”,面赤是下焦阴寒逼阳上浮,用通脉四逆汤可以祛下焦阴寒,但上下焦之间的道路不通,而葱白辛能发散,能通上下阳气,所以尽管面部有热还是用辛温的葱白,也是“引火归元”的作用。可以说在经方中,用为引火归元作用的是葱白,不是肉桂。那么肾气丸中用肉桂不是引火归元吗,在《金匮》关于肾气丸的原文中是找不到用肉桂引火归元的迹象的。后世赵献可等人对肾气丸的作用作了进一步发挥,这就应当另当别论了。可见肉桂能引火归元,不是因为它能封藏,也不是说能象牛膝一样引火下行,恰恰相反,是取其“通”性,“升”性。我们平时利用它这种作用的机会不多,因为那是极其危重的情况(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下,一般病到这种程度都不找我们中医看了,所以这种情况我们大家可能在病房都见过,但没用过)。如果对“引火归元”没有清醒的认识,把肉桂用于外感温热的咽痛或相火妄动的情况,希望用它把火“引”下来,那只能火上浇油,加重病情。但在用清热药的同时用少量肉桂是允许的,可以防止冰扼热伏,这时是用的其反佐作用,而不能说是引火归元。由此我们想到了有些医家用黄连、肉桂治疗口舌生疮,有人以为这就是肉桂引火归元的证明。如果单用肉桂取得疗效的话,我们承认这是引火归元,可是这里还用了黄连,再用引火归元的理论就没有说服力了。我认为黄连肉桂治疗口疮的机理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从整体层面来说,其方名就表达了作用机理:“交泰”。黄连降心火;肉桂升肾水,心肾交泰,恢复了机体的平衡状态,所以局部的口疮得以痊愈。另一种机理是通过局部来解释,口舌生疮是属于“火”,黄连能清火,用点肉桂是反佐,防止冰扼热伏。这两种解释都比引火归元易懂,而令人信服。 

或有人问桂能降气,如桂枝加桂汤、苓桂枣甘汤,既然能降难道不能封藏吗?我们要看桂能降气降的是什么气,如果降的是阳气,那么我们承认它有封藏作用,而恰恰相反,它降的是阴寒上冲之气,降阴气正是其升阳气的表现。大家看一眼阴阳鱼就明白了,象翘翘板一样,阳气上升的同时,阴寒就下降了。所以桂能降气可以说成是:升是原因,降是结果。 

或又有疑问:桂能平肝,既然能“平”,难道不能封藏吗,我认为这类似于桂能降气的问题。桂能疏肝是原因,平肝是结果。平肝仍是用其通散之力,肝气有郁时就能有肝气旺的表现,能把郁疏通开,肝气自然也就平了。就像鞭炮,把火药裹得紧,封得严,它能震耳欲聋;把它的封泥去掉,再放到时候只能“噗哧”一声就完了。肉桂平肝也是把肝的淤滞疏通开,肝气就没那么旺了,和柴胡、郁金是一个道理,而不是象龙骨、牡蛎、磁石那样能平肝潜阳。  

总之肉桂能“引火归元”是因为其能走散,而不是因为能潜藏,所以只能用于阴寒逼阳欲脱的危重证,而不能用于一般的相火妄动或外感温热等情况。  

本文并不能就此画一个句号,还有一个疑问不能解决:“木得桂而枯”,能克木的为金,“八月桂花遍地开”,金秋时节开花,也表明桂与金有一定的联系。既然有金性,就应该有肃降之性,这与前面论述的桂性走散不能统一。或许可以“抵抗论”予以解释(参看拙文《论药物的明暗两性》):“桂花能在天气肃杀的季节开放,说明其有抵抗肃杀之气的能力,这就更加证明了肉桂的作用向上向外”,究竟应该看待这个问题,希望朋友们参与探讨,给予指教。不管理论怎样解释,肉桂比附子更容易使人“上火”是实际情况。    一学即会的中草药辨认方法大地生草木,性用各不同。
前人相传授,意在概括中。
生毛能消风,黏泥拔毒功;
中空能利水,有刺能排脓;
茎方善发散,骨圆退火红;
叶缺能止痛,蔓藤关节通;
色红主攻瘀,色白清肺宫;
味苦能泻火,味甘可补中;
酸敛涩止血,辛散咸润融。
病魔相烦扰,药到遁无踪。
最是辨形色,妙用自无穷。
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
茎叶宜盛夏,花在含苞中;
果实熟未老,核熟方有功。

草药 形色主治
贴地沾泥退肿红,
方枝生毛能消风,
尖叶生刺除积痛,
枝红肉黄活血通。

中草药千年之经验总结

下面介绍的是一学即会的中草药辨认方法与自救术,乃吾师所传,适用于偏远山区及缺医少药的农村或者外出旅游或交游时遇到的一些突发疾病时适用:
   歌诀:中空草木可治风,叶枝相对治见红,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浆拔毒功,毒蛇咬伤就地医,内血面白必戒酒,忍气吞声验内伤.
  歌诀解释:
   1.草木中空善治风:凡是草木中间见空心的都可以治疗风湿骨痛,如治疗风寒腰腿痛可加一些酒行气活血.一般不认识的药尽量只外用勿内服.
   2.叶枝相对治见红:凡是草木叶与枝都是同向对生的即可以外用止血.
   3.叶边有刺皆消肿:凡是叶边有毛有刺的即可治疗肌肉红肿疼痛等.
   4.叶中有浆可拔毒:凡是叶子经一搓既有粘滑浆液的即可治疗无名肿毒或蛇,蝎,蜂,蜈蚣咬伤等.
   5.毒蛇咬伤就地医:凡毒蛇咬伤切勿惊慌失措,拔足狂奔.应冷静地挤或吸出毒汁,然后在原地十米平方范围内即可找到解药(按上面第4点寻找).
   6.内血面白必戒酒:凡内伤出血的病人必面白口渴,此时不论服用何药物切忌与酒同服.
   以上虽简单几句,可能在危急之时可以自救救人,望同好熟记背好.
   7.忍气吞声验内伤:跌打损伤,外伤为轻,内伤为重.一般四肢,肌肉损伤红肿为外伤,那么如何辨别内伤呢:
   令伤者深吸一口气如吞东西一样吞落咽喉,然后闭住呼吸到确实憋不住时再呼出,在憋气过程中如自觉伤处犹如针扎样刺痛或刀割样痛,重者则不敢憋气此即为内伤之症.然后辩伤在何脏进行治疗.

   采药贵时节,根薯应入冬;果实应初熟;种子老熟用;茎叶宜在夏;花采含苞中;采集要合理,资源永利用。
   解表草药路边坡,利湿草药湿地多,清补中药深山谷,通络藤本密林窝。
   有毛能止血(如紫珠草),有刺善驱风,肿节治跌打,粘潺拔毒功,藤茎祛风湿,中空消水肿,花叶能升散,子实专下行,麻辣治蛇咬,芳香功止痛,酸涩可收敛,甘味补气雄,苦寒泻心火,辛辣善温中,咸味软坚好,质重能镇静。
草药歌诀
毛大丁草一枝香,活血行气消腹胀。八仙拉拉猪殃殃,解毒消肿接骨良。
一枝黄花满山黄,感冒跌打蛇咬伤。连钱草即活血丹,利尿排石瘀肿散。
清肝明目千里光,清热解毒疖痈散。利尿排石过路黄,善治疔疮跌打伤,
白果止带还治喘,苎根止血把胎安,解毒消肿用马兰,痈疖扭挫蜂螫伤。
芳香化湿选佩兰,经闭腹痛效非常。胃溃疡用仙人掌,行气止痛青木香。
灯笼草治天泡疮,半边莲疗毒蛇伤。大蓟可治烫火伤,凉血止血有擅长。
小茴理气疗诸疝,散寒和胃止痛良。肝炎宜服田基黄,肝胆湿热用虎杖。
泻肝火须用龙胆,消疳积宜选爵床。半枝莲清热除疳,鹿茸草清肺平喘。
凉血降压臭牡丹,清热解暑西瓜霜。铃茵陈利湿退黄,朝天罐补肾益肝。
南五味和胃消胀,潮涨盐止咳定喘。红背羊蹄一点红,清热解毒亦消肿。
女菀野蒿一年蓬,清热助消治牙痛。土牛膝治经闭痛,引药下行小便通。
土荆芥杀钩蛔虫,苦温有毒量适中。鸟蔹莓叫五爪龙,散瘀解毒消痈肿。
大粪蛆名五谷虫,消积导滞治疔痈。蛇舌草治阑尾肿,清热解毒将癌攻。
半枝莲治肝硬化,活血化瘀利湿用。红藤败毒治肠痈,活血消肿经络通。
月季调经月月红,活血消肿花根用。关节炎用八角枫,散瘀止痛能祛风。
类风癫痫用地龙,清热镇痉熄肝风。止咳定喘千日红,疏风散热水蜈蚣。
鼻衄止血宜瓦松,排脓消肿用芙蓉。石苇排石疗尿红,麦冬润肺养阴功。
疔疮疽疖苍耳虫,祛风通络路路通。预防流感宜贯众,疏肝理气香附崇。
强筋壮骨杜仲用,利胆退黄茵陈功。南蛇藤乃过山龙,痧胀风湿筋骨痛。
黄毛耳草地蜈蚣,清热除湿解暑中。忍冬解毒脉络通,半夏止呕痰湿穷。
桔梗止咳亦宽胸,大黄泻下还退肿。荆芥防风风寒用,银花连翘风热宗.
 利湿退黄马蹄金,消食利胆鸡内金。消肿利水四叶苹,补中益气土人参。
牛筋草清暑养神,女贞子补养肝肾。祛风利湿觅白英,跌打损伤寻陆英。
蛇莓三叶疔疖平,蛇含五爪风湿灵。乌药行气疗诸淋,山药补肺益肾精。
小旋花名坭灯芯,泻火凉血治鼻衄。扶芳藤乃对叶肾,舒筋活络壮腰肾。
外科榔榆疗效灵,妇科益母不虚名。儿疳蝉蜕和灯芯,夜盲猪肝夜关门。
积雪草与满天星,行气利水疗石淋。蒲公英和紫地丁,清热解毒痈疽平。
荷叶莲房莲子心,解暑安胎心火平;竹茹竹沥竹卷心,止呕化痰暑热清。
鸭跖草高热可清,马齿苋泻痢立停。补肾益精鸡矢藤,肝肾双补菜头肾。
虚汗淋漓花麦肾,腰虚腿疼荔枝肾。劳倦红白对叶肾,补肾强身治根本。
寒者温之热宜清,虚则补益实泻应。
青草药歌诀
肉质性清凉,有毛便退黄.
乳汁多含毒,锯叶破血凉.
方骨主疏散,扁骨主胃肠.
空心驱风好,有刺排脓疮,
披针叶凉血,心形叶性刚.
竹形叶利水,黄花解毒强.
辛臭可杀虫,芳香能止痛.
此是一般法,临症要审量.
草药辩性歌
大地草木须辨别,各样性能皆不同.
有毛清风止痛痒,有刺凉血解毒功.
枝圆行血入内脏,茎方疏散淤滞通.
中空能通表里气.软藤横行筋骨中.
叶滑粘腻多有毒,奇花异草莫乱撞.
开花颜色要观察,蓝黄赤白紫与红.
黄花散气通积滞,赤花破淤活经络.
白花清肺能润燥,紫花祛淤血中通.
红花破积消血肿,蓝花味苦属寒药,
红黄酸涩性主温,赤花味辛性为热,
白花味平降火功.凉利之药生湿地,
破积之药产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