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数学配方法公式:中国报纸形态演进规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6:21:59

本期推荐
先机蕴藏深层影响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与路径
超级记者”到“超级团队”
草原的歌者
新形势下的时政新闻创新
聚焦报业形态变革
中国报纸形态演进规律
□ 魏轶群
数量上由薄至厚,报业进入“厚报时代”
1995年,我国报纸种数由186种增加到2089种,增长了17.4倍;印张量由113.5亿印张增长为359.6亿印张,只增长了2.17倍;报纸种数与印张总量基本上保持逐年同步增长,但报纸数量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印张数量的增长。1995年以后,全国报纸首次突破2000种后,报纸种数基本稳定下来,2003年小幅增加到2119种,2004年全国报纸数量又下降到不足2100种;但与此同时,报纸印张总量却仍保持加速扩张,由1995年的359.6亿印张,增长到2003年的1235.6亿印张,增长了2.44倍。对于1995年特别是1998年以后出现的报纸不断扩版的现象,业内人士称其为“厚报热”,我国报业进入了“厚报时代”。
自1998年以来,国内新闻纸需求量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在全国报纸种数没有重大变化情况下,新闻纸需求量成倍增长。据统计,2004年国内新闻纸的需求量超过300万吨,2005年达到388万吨。国内十多家知名的新闻纸厂家都在加大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但仍不能满足国内“厚报”模式下报业的需要,不得不大量进口新闻纸。
报业的规模化竞争派生了厚报。我国具有较长历史的传统报纸,大多数都在“厚报时代”来临时甚至更早期就经历了扩版。近几年新创办报纸更是一开始就做出“厚报”的选择。十几版、几十版已成为目前我国报纸的常态,超过100版甚至200版的报纸也时有出现。扩版速度与规模,某种意义上成了报纸发展业绩的一种外在标尺。扩版的好处显而易见:一是能够增加广告版面,这是一个赢利的好通道;二是内容可以增加,照顾不同受众需求,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专版。
最早的厚报出现在美国。1912年美国日报平均版数已达到36个版,美国报纸到六七十版的时候是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60年代基本增加到100版左右。到了90年代可以达到120版至150版这个幅度。这几年美国的报纸有些收敛,但是普通的报纸还是在60个版以上,星期天达到100多个版。而美国最厚的一期报纸,是《纽约时报》70年代出版的一期,达到1500个版
外形上由宽变窄,“瘦报”成为群起效之的时尚
所谓“瘦报”,即在传统的对开或四开报纸基础上加长、缩窄,使报纸在外形上显得更加苗条,更加挺拔,更加合乎美学中的“黄金分割”比例(即1∶1.618)。
“瘦报”起源于美国。1976年9月,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纽约时报》将坚持了63年的8栏改为6栏,当时的《纽约时报》发行人苏兹贝格称:一是为了便于读者阅读,二是降低生产成本。与《纽约时报》变窄同期,《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报纸也先后将报纸宽度缩减。这场报纸“减肥”运动逐渐波及欧美,《泰晤士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都先后改为“瘦报”。2005年10月,《华尔街日报》美国版宣布将报纸宽度缩减五分之一,使其在形态上更接近美国国内的“瘦”报。《今日美国》是美国最瘦的报纸,它的宽度曾是32cm,当时中国报纸宽度都在48cm左右。后来《今日美国》又瘦了一英寸。
在我国,早在1999年,杭州《都市快报》就以瘦长的“异型”在全国报业中独树一帜;《华商报》2002年进行了第一次“瘦身”改版;《南方日报》是全国党报中第一家瘦报,报纸瘦了以后,增加了高度,得到普遍认可。2004年,《北京晨报》《北京现代商报》《北京青年报》均改为瘦报。不难看出,方便阅读、有利销售是其市场动因,崇尚主流、彰显时尚则是其追求。国外一家公司对报纸“瘦身”进行的读者调查显示,身处网络时代的读者由于经常面对电脑屏幕,已经形成“小尺寸内阅读”的习惯,其实也是为了方便解决现代人在紧凑空间里读报。从这些报纸的革新程度看,已经形成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瘦身”潮流。有报纸广告语说“瘦一点更好看”,一语双关。
体积上由大改小,“小报”化选择是否大势所趋?
上世纪90年代,许多晚报纷纷由4开小报改为对开大报。大版面、大标题、大照片,提升冲击力,扩大影响。而都市报大多采用4开小报形态,集约经营,增加信息量,提高综合竞争力。
大报与小报有五种划分:第一,以影响力大小来划分,权威为大报,不权威为小报;第二,以内容严肃程度来划分,内容严肃为大报,内容庸俗为小报;第三,以级别高低来划分,中央级、省级为大报,地市级、县级为小报;第四,以发行量大小来划分,发行量大为大报,发行量小为小报;第五,以报纸形态大小来划分,对开报的版式为大报,4开报的版式为小报。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以影响力大小来评判大报小报,也有以形态大小来划分大报小报。
一般认为对开的大报有大气的优点。读报视幅宽广,单版承载内容密集,但翻阅时相对需要一定的空间场所。4开的小报只是对开报型的一半。无论在路途中、车厢里,还是沙发上,人们方便阅读、快速阅读、轻松阅读。特别是在厚报化和“读图时代”,4开型小报的头版做整张报纸的导读更方便、简洁,增加视觉冲击力,放大卖相。4开型小报内页版数多、版幅小,为新闻的细分提供了可能,使单个版面主题鲜明、内容集中,更便于模块化操作,专题化操作,增加新闻的层次性,丰富版面的多样性。
小报化的流行实际上是读者选择、市场选择的结果。《成都晚报》《武汉晚报》《郑州晚报》等在摒弃“机关报情结”,完全走进市场后,也都由大报形态改为小报形态。《新闻晚报》曾为国内首用对开瘦报,把上下版分为A、B版操作,仍然感到掣肘,2004年6月12日借欧洲足球开赛之机,版式再次改为4开小版,“更适合上班族快速阅读”。
《北京青年报》下属的《青年周末》,一向不为人注意,却曾以中国最小开版的报纸出现,上市第一天10万份一销而空。21世纪后,国际上出现了一种小开版“柏林版”,比4开小,但比16开大,《青年周末》采用的就是“柏林版”。
英国、美国等报业已掀起了向版面小、版数多的小报发展的潮流,一些世界著名严肃报纸的“小报化”倾向使更多报纸跃跃欲动。如《独立报》原是英国严肃大报,2003年9月率先试行“一张报纸,两种样式”,即同样内容分别以对开和4开报型出现在市场上,让读者选择。结果90%的读者选择小开张,到2004年5月,发行量连升9个月,同比增长20%。从2004年5月开始,《独立报》全部改为4开版。《泰晤士报》改版小型化后,发行量在一年间上升5%。这些报纸改版后,广告收入也与发行量同步上升,大报小型化改革使大报暂时找到摆脱困境的途径。这两张报纸模样和态度依然严肃。操作者也强调流行的报纸开本小型化主要是对阅读日益分时、分空间化的回应(如上下班地铁阅读、航机阅读等),而非倒向内容娱乐化、小报化。
完全大变身—由纸质形态向数字形态的靠拢
美国出版的《报纸的未来》一书介绍,利用未来的终端可以订阅各种报刊和图书,而且浏览、检索非常方便,不需要用手操作,当眼睛看到行末时,会自动翻到后一页。还有挂在墙上、放在办公桌上的报纸,每天只要按某个键打开就可阅读。报纸形态肯定会变,但是报纸的内容优势不会变,而且会得到加强。
报社最主要的角色是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提供者。在数字时代,报社的角色则成为“数字内容提供者”(Digital Content  Provider,DCP),其内容产品可以通过多种媒介和渠道(如光盘、互联网、广电网、电信网)进行传播及销售,而受众则可以通过多种终端(如计算机、数字电视机、数字收音机、eBook阅读器、PDA、手机等)进行接收和消费。在数字时代,报纸媒体内容生产者的本质并未改变,关键在于报纸自身是否能根据传播格局和媒介市场此消彼长的变化,以不同的内容产品形态(当然也包括纸介质印刷形态)产生效益。
1995年是中国网络媒体元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率先上网。10月,《中国贸易报》上网,成为中国首家进入互联网的报纸。1996年1月1日,《广州日报》网络版(即今天的大洋网)正式开通。
中国报纸媒体在互联网上的发展,从形态上说,经历了两个阶段:从1995年至1999年下半年,是报纸网络版(或称电子版)阶段;2000年以后,进入以新闻为主的综合性网站阶段。
新闻媒体在利用手机方面,一是可以通过这一大众化的终端进行传播及销售,二是可以成为媒体与受众间互动的中介(主要体现在广播、电视媒体)。报纸内容进入手机终端,目前主要有三种方式:新闻短信、手机报、WAP网站。
早在2000年6月19日,人民网(当时尚为《人民日报》网络版)日文版、英文版imode手机网站在日本正式开通,实现了《人民日报》无线上网,这是国内第一家实现手机上网的网站,而且是使用外文进入国外市场。
在新闻短信方面,目前有影响有实力的报纸网站均提供这一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在手机报方面,始作俑者是日本的《读卖新闻》。《读卖新闻》早版、晚版,发行量都在500万份以上,为了把读者牢牢锁定,他们发明了手机报,让读者白天也离不开《读卖新闻》。2004年7月,《中国妇女报》手机报诞生。随后不少中央和地方报社也相继开通。
在WAP网站方面,人民网于2005年2月“两会”期间,开通无线新闻网站。2005年12月16日,人民网、新华网、千龙网更联合创办了“掌上天下”手机网站,成为重点新闻网站在移动通信领域中的旗舰。在利用手机发送新闻方面,一些网站有不少创新之举,如中国日报(ChinaDaily)网站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进行图文连续发送,达到直播的效果。
报纸有一天会不会变成无纸?除了形态上的变化,从纸质向数字的演进可能会给报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
(作者是武汉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中华新闻报》常务副总编辑)
(背景资料)
中国报业的数字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计算机时代。在这一阶段报社采用计算机编辑激光照排系统,编辑记者逐步以计算机为工具,取代了手中的笔;
2.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进入计算机信息网络时代。在一这阶段,报社各部门组成计算机信息网络,综合新闻业务网(NISN,News Integrated Services Network)的建立和运作成为报社的数字化平台,并且与外部的信息网络及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内容产品生产、传输的数字化达到更高程度。
20年来中国报业在数字化进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以下六个方面:
1.报纸印前(编排)环节数字化,即实现了新闻采编系统的一体化工作流程;
2.在印刷环节,不少报业集团建立了数字化、自动化程度极高的印务中心;
3.报社尤其是报业集团,从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的角度,近年来纷纷引进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系统,建立起了一个以集团财务为核心,集财务预算、核算、控制与资金运作一体的企业经营管理系统,有效提升了企业经营的能力;
4.报纸以光盘介质为产品形态,打破了纸介质的唯一产品形态;
5.报纸媒体网站已在中国网络媒体中占有重要地位;
6.手机技术应用的发展,使其不仅是双向语音通话的工具,而且成为个性化的随时随地收发信息的媒体终端。(魏轶群)
©2007 《中国记者》杂志社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8号   邮编:100043
总编信箱cjlxh@xinhuanet.com  编辑部:010-63073233   发行:010-63073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