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暖通招聘:走出自我挫败的牢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3:19:40
 

一张白纸上画着一个黑点,有的人只看到黑点,是因为他钻进了黑点这个死胡同,黑点被无限地扩大化了,因此全然不觉周围还有着大片的白纸。换一种角度,全面的看待整张白纸,就会发现白纸所占的比重和面积其实远远大于黑点。

现实中的不少人,遭受了一次挫折和失败,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内心深处得出“我不行”、“我不是这块料”、“我这辈子完了”的结论。其实,人完全有理由,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具有乐观主义的精神。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有驾驭大脑兴奋中心的能力,有意识地驱除自我挫败思维的干扰与破坏。

1.目标合理,分步实施

我在一家公司给新员工做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间时,一个员工过来跟我聊天,我问他,你的职业目标怎么考虑的?小伙子很兴奋,有些激动地说:“老师,不瞒您说,我准备3年内晋升到中层职位,5年的时候晋升到公司副总经理职位,怎么样?”我说:“很好,目标很清晰,也很有挑战性。可是,是不是高了点、快了点?”他说:“老师,您不知道,不高一点、不快一点不行啊!您想想,我要结婚,要买房子,要买车,还要孝顺父母,我不抓紧混个一官半职,弄个高薪,怎么行啊!急啊!”

目标是应当高远,但是不能脱离现实,不能不顾客观规律。如果目标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当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被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我们收获的可能只有自我挫败的沮丧和失望。如果这种情况反复几次,我们就会完全丧失对自己的信心,更丧失对未来的希望。

在思考自己的人生时,应当对自己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和分析,自己的才能、特长是什么,优点、缺点是什么,这些都应当心中有数,既不夸张,也不缩小,实事求是。对于做任何事情,都不要操之过急,一下子要求过高。尤其是自己没有做过的,或正是自己的弱项,不擅长之事,更要注意。因为失败感和期望程度是相关的,事先的期望值越高,事后因结果不理想而产生的挫败感相应也越高。所以,你如果要做的这件事情是从来没有做过,或是自己从不擅长做的,就不要对它的效果期望很高,这样即便失败了,也不会过分地失望。

目标制定之后,要将大目标分解出小目标,不断完成小目标,不断地向自己的大目标靠近。这样,我们得到的是不断的成功感而不是挫败感。

2.正确的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原因的过程。从最后目标来看,归因理论是一种行为改造理论,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和工作的成效;对现在和过去成功或失败原因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期望和坚持努力的行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1947年的研究认为,在现实中,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者失败常作如下四种归因:一是归因努力和不努力的程度(不稳定的);二是归因能力的大小(稳定的);三是归因工作、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稳定的);四是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不稳定的)。

归因原理在激发成就动机、促进继续努力的行为方面,有重要作用。不同的归因对成就与持续行为动机有不同的影响: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于自己脑子笨、能力低这样一类稳定的内因,我们今后就不会再作努力与坚持性的尝试和行为。因为我们认为再努力也起不了作用,于是破罐子破摔,随波逐流好了。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够努力这个相对不稳定的内因,我们就会认真反思自己,并制定今后努力的计划,直至达成自己的目标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的外因,如偶然生病或其他事故,甚至天气不好、运气不好等,我们就能够积极地面对挫折,这次不行下次肯定行,太阳总有一天会照在自己的头上,我们就会积极地进行尝试与行动。

——如果我们把失败归因于工作(学习)任务重、难度大等稳定性的外因,并认为这是不可抗拒和改变的客观现实,即使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不可能完成,我们很可能会降低自信心、成就动机、行为的努力和坚持。

总之,假若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任务太重(或太难)等稳定因素,则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失去信心,出现不再坚持、努力的行为;反之,把失败归因于自己不努力或粗心大意等不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强自我的自信心,增强努力与坚持行为,坚定成功的信心。

自我挫败思维通过一定形式的自我归因训练,就可以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比如,一项工作任务没有完成,可以有以下几种归因:(1)任务太难;(2)没有能力完成;(3)我还不够努力,方法不当;(4)运气不好。自我挫败思维的人往往会归出为第一条和第二条,将失败归因为稳定的、不可改变的自身因素或外部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消极的归隐模式,通过问下列一些问题,逐步走出消极归因和自我挫败的误区:

——我真的是一个没有能力或者没有用的人吗?

——我最成功和最得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从这件事情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件事情真的是太难了吗?我是否做到了足够的努力?是否调动了所有的资源?是否遇到了一些不可抗拒的外力障碍?

——就算在这件事情我的能力欠缺,那么我应该如何做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呢?

——就算这件事情我做不好,那也不能说明在其它方面一事无成啊,对不对?

  3.操之在我,褒贬由人

有的人过份计较他人的评价。具有自我挫败心理的人总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但又担心和怀疑自己能否得到别人赞扬,过多地注意和关心自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好像自己是为别人活着似的。比如,一个帅哥爱上了一位靓妹,本想向她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但是又非常害怕靓妹拒绝,一想到那种结果将会使自己多少难为情,多么丢面子,并想到以后还要经常见面,那将会多么难堪,可能还会招致别人的议论、讥笑等等。于是,只好在心里忍受着爱的痛苦,直到有一天这位靓妹和另一位帅哥结婚为止。

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肯定是每一个人的基本心理需要之一。但是,得到认可的愿望一旦达到竭斯底里的地步,或者说要求别人或社会认可的心理需求过分强烈,则会造成精神的沉重负担和心灵的扭曲。除非我们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否则我们是默默无闻的,我们就是没有价值的。——“我们的工作并不重要,那个承认才重要”,这种观念越长久精神就越痛苦,越努力就越找不到快乐和幸福。

很多情况下,我们真的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重要。别人邀请你发言,有时只是出于礼貌,他们甚至盼望你最好能知趣地谢绝,或者简单地应付一下即可。西方有句谚语说:20岁时,我们在意别人对我们的想法;40岁时,我们不理会别人对我们的想法;60岁时,我们发现别人根本就没有在意我们。

不必处处要求别人的认可,如果认可来临,你就坦然地接受它;如果它没有来临,你也不要过多地去想它。你的满足应该是在你的工作和你的生活本身,你的快乐是为你自己,而不是为别人。

4.积极地自我激励

有些人在准备去做某件事情之前,自我设想出许多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并被这种困难和障碍所吓倒,从而感到忧虑和恐惧,似乎必然失败,于是总想回避。这是由个人主观心理活动所造成的失败感。比如,想要参加托福考试,并做了许多准备,但是听说这种考试如何如何难,有多少多少人落选之后,便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行,甚至在考试之前便承认失败,连去尝试一下的信心都没有了。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自己不行的原因,并不是来自于我们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以及失败,而是经历了这些事件之后我们所产生的心理暗示,影响了我们的自我认知,于是对自己的能力,意志力等个性品质产生了怀疑。往往这种怀疑会使我们尽量的回避与外界接触企图减缓自卑的压力,时间长了,这种逃避心理会使我们遇到事情不敢积极面对,而只是消极退缩,而这种退缩正好验证了自己一开始的“预言”——我不行。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给予自己以积极的心理暗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多回想自己成功的经历,要能够看到与自己的水平差不多的示范者取得的成功,这样都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当面对困难,挑战的时候,一定要不断的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做好!”当你真正具备了这种积极健康的心态的时候,当你能够从容的分析客观世界的时候,渐渐的,你会发现成功真的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难,成功正在向自己慢慢的靠近。罗斯福曾经说过“我们唯一该怕的是‘恐慌心理'”。正是这种对成功的恐慌心理使得许多人对成功望而却步。我们可以积极地提示自己:

——我不可能什么都行,也不可能什么都不行,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在一个特定的条件下,我就是行,比任何人都行。
  ——我这一次不行,并不意味着我下一次不行,更不意味着我永远不行。
  ——我现在不行,并不是因为我的潜能不行,而是由于努力不够,坚持下去,继续努力,我就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