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暖通:对禅宗的一些认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9 07:07:29
我看禅宗
据我的认识,禅宗是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流派。从它的一些思想看,我觉得它更像是换了名称的中国本土的道教,禅宗强调无为、无欲,追求内心的安闲、宁静。它主张追求的虚无性:如果把理想目标化了,追求也就无意义了等等。这些观念我认为与道家如出一辙。老庄的哲学思想中早就表达了这样的观念。老子对儒学大师孔子汲汲于世事的做法就很不屑,他用舌与牙的存在关系点明:柔能克刚的道理。而“柔”就是无为,用他老人家的话说:“无为而无不为”。庄子更是用“庖丁解牛”的比喻形象地说出了避实就虚,才能游刃有余的道理。我曾听过这么一则故事:一位禅宗大师想将自己的衣钵传给自己的弟子,他有两位高足,他让他们去爬一座陡峭异常的山坡,谁能到得顶峰就将衣钵传给他。两位徒弟出发了,一位知难而上,一次次滑下,一次次摔倒,他都坚忍不拔地再次向山坡顶端努力。另一位试了两下,把包袱一背,走了。老禅师确定了人选,让人吃惊,他将衣钵传给了后者,旁人皆惊,那不畏险阻,奋力攀爬的弟子为什么得不到衣钵?老禅师叹道:“人应有自知之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人生的大祸患。受衣钵的弟子是明智的,明知不可能完成任务,宁愿选择放弃”。这则故事与老庄的道家学说何其相似。老子的《道德经》就是教会世人该选择时选择,该放弃时就要放弃。这与禅宗的思想是一致的。就连禅宗的境界论,所论及的人应达到的“真我”,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道”。因此,我想,禅宗是佛教的宗派,但能不能说他借鉴和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内涵呢?就连修行方式在二者之间也有相同之处:禅宗强调生活禅,而道家不也强调“格物致知”,从日常生活的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中去发现生活的真谛?所以我说佛道同源,只不过佛教来自印度而道家是诞生于本土吧。
另外,我还觉得禅宗中有些理论似乎是矛盾的。如:父母未生之时。这究竟想体现什么呢?它好像是要说人应当追求一种婴儿般的天真、纯洁,但真到了这样的境界,我们还能做各种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吗?再如:禅宗将人们的一些世俗追求比喻为“干屎橛”,“蛆虫是纯洁的”,这些话是能理解的,但哪些是值得追求的?这种追求和禅宗强调的人的各种追求是无意义的是否矛盾呢?我记得尼采说过:“人宁可追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佛教的清静修为,包括释迦牟尼当年菩提树下的苦修冥想,这本身不正是一种追求吗?迪卡尔也说“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啊!生活中选择无处不在,而选择也是追求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我们不选择,不追求本身是不是就是一种追求呢?
禅宗与现实生活中的悖离也是我所不认同的。现实生活中,一些高级白领或是一些成功人士很爱谈禅论道,追求一种闲适和高远,但现实是他们拥有旁人现在还未曾有的强大的物质、经济基础,所以他们的崇尚清静无为只不过是自我欣赏的标榜吧!现实中世人无不为物质而奔忙,这是事实。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如果诚如禅宗所强调的人们放弃这些物质追求,那么失去经济基础的上层精神意识在哪儿存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佛家人应该是懂的。我的认识,佛教兴盛在于寺庙的众多和豪华,我曾去蓝田的悟真寺探访过,据记载这寺在隋唐鼎盛时寺舍曾多达千间,山下地产颇多,现在那里林立的佛塔也能见证当年的辉煌。所以说,佛家不去追求这些物质的“干屎橛”,那么谁又愿意饿着肚皮谈禅论道呢?
可能是我对禅宗思想精髓确实模糊,所以有了上面的胡说八道,但这些又是我的真实想法,请您一定不吝赐教,也许今后我见到自己的这篇东西也会捂嘴而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