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温机WU-505: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18:11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一编  神话故事(七)

偃王叛乱

周穆王做天子的时候,在诸侯国中有一个徐国。

有一年,在徐国国君的宫廷里有一个宫女,不知怎么忽然有了身孕。十个月之后分娩,没想到生下来的竟然是一个肉蛋。宫女害怕这是个不祥之物,于是便趁着夜黑把肉蛋扔到了宫墙外面。宫墙外面住了一个老太婆,养着一条名叫鹄苍的狗,恰好路过那里,看见那个被丢弃的肉蛋,便用嘴叼回去,用身体覆盖肉蛋,给它温暖。没想到过了许多天,居然从蛋里孵出一个胖大小子,出生的时候正像小狗一样仰卧着,于是取名叫“偃”,就是“仰”的意思。那个宫女听说从肉蛋里孵出一个孩子,于是又把他抱回来,自己抚养。

偃长大以后,聪明伶俐,宅心仁厚,非常贤明,于是徐国国君就把王位传给了他。偃王继位之后,大力推行仁政,对他的臣民就像对自己的子女一样,人民都非常爱戴他。同时他又积极跟邻国搞好睦邻友好关系,天下诸侯也都称颂他,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徐国的国力也就一天天强大起来。

那时的周穆王非常喜欢游玩,整天驾着他的八匹神骏周游天下,连国事也不管了,结果朝政落到一帮小人手里,整个朝廷乌烟瘴气,乱糟糟的,人民怨声载道。偃王就想,既然徐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而周穆王又不理朝政,专爱游山玩水,何不取而代之?于是便起了一点小小的野心,想趁着机会把周穆王的天下夺过来,自己作天子。

最初,偃王还不太敢大张旗鼓,只是偷偷摸摸做一点小小的准备。先是以交通不方便为理由,在陈国和蔡国之间开了一条运河,实际却是想作为将来从水路进攻穆王的路线。但是在开凿运河的时候,却从泥土里挖出了一把红色的弓和一束红色的箭。偃王以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祥兆,于是想要代替周穆王的野心立刻膨胀起来。周边一些诸侯国听说偃王挖到了神弓神箭,也都跟偃王一样,以为他就是上天派来的真命天子,于是纷纷归附他,前后达到*个国家。

恰好这个时候,周穆王驾着八匹神骏去了崦嵫山,还没回朝,于是偃王决定举兵北上,发动了叛乱。偃王虽然有野心,可是却没有多少魄力。虽然起兵,却是试探性的,有点畏首畏尾,没想到这样一来就给了周穆王充足的时间。周穆王一听说偃王叛乱,立刻叫造父驾了日行千里的骏马,不分昼夜赶回去救急。

偃王见周穆王的救兵来得神速,而且气势汹汹,好像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打败的,而且还未必赢得了,心里就有点退缩了。又一想,如果抵抗,肯定要打几场血仗,那么肯定会使老百姓遭殃。偃王思来想去,最终还是不忍伤及无辜,不愿为了自己争夺天下而让老百姓受苦,于是节节退让,一直退到彭城武原县东山脚下,最后逃窜到深山老林里,再也不出来了。

偃王在山里造了一座石屋,一直住在里面,直到老死。偃王死后,那些一直忠心耿耿追随他的部下和百姓就在石屋里供奉了他的神像,有求必应,世代不绝。

哲理点拨

犹豫不决、行事不果断,往往会坐失良机,最终与成功无缘。如果说偃王是因为不愿伤及无辜而无果而终,那么在最开始打算叛乱的时候,这些问题都是应该事先考虑的。等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再退缩,只能说明偃王虑事不周,或者行事不果敢。最后既没能保持住贤君的名头,又没能夺得天下,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个失败者。

在决定做某一件事之前一定要把利弊得失权衡清楚,将各方面的情况考虑周到。一旦决定,就要果断地采取措施,犹犹豫豫、畏首畏尾,必然只能以失败告终。果敢、坚决,是事业成功的必备品质之一。

伯劳传说

周宣王的时候,有一个很显赫的大臣叫尹吉甫。尹吉甫有一个很忠厚老实的儿子名叫伯奇。前妻死后,尹吉甫又娶了一个年轻漂亮的后妻。不久,后妻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伯封,跟哥哥一样善良仁爱。

但是后妻很想让自己的儿子伯封继承尹吉甫的爵位,总想设法除掉大儿子伯奇。有一天,她在尹吉甫面前进谗言,说伯奇调戏她,尹吉甫不信。于是狡猾的后妻叫他第二天早上躲在后花园的楼台上观察院里的动静。

第二天一大早,后妻便在衣领、袖子里藏了十几只蜜蜂,然后在花园中徘

徊,等到伯奇去给父母问安路过的时候,后母便把暗藏的蜜蜂放出来,故意装作

惊慌失措的样子喊:“蜂子!蜂子!”伯奇看见了,生怕后母被蜜蜂蜇到赶忙跑过来,牵挽住她的衣袖,帮她捉身上的蜜蜂。后母还在不停地挥舞着袖子,嘴里直嚷:“蜂子!蜂子!”藏在阁楼上的尹吉甫看见了,勃然大怒,立刻把伯奇打了一顿,然后又驱逐出家门。遍体鳞伤的伯奇觉得很委屈,天天抱着琴在江边徘徊,唱着一首很凄惨的歌,后来越来越觉得生活很绝望,于是抱着琴投江自杀了。

伯奇死后,灵魂化作一只小鸟,长着长长的尾巴,全身灰褐色,总是站在田边桑树上不停地哀鸣。自从伯奇被赶出家门,尹吉甫便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后妻的凶恶面目一天一天暴露出来,尹吉甫益发怀疑自己冤枉了伯奇。

有一天,尹吉甫心情郁闷,驾了大车到田间游行,忽然听见桑树上一只小鸟凄惨的鸣叫,心里霎时涌起一阵莫名的伤痛,心想:“莫非这鸟儿是吾儿伯奇变的?”抬头望去,只见树上一只小小的灰褐色的鸟正对着他哀鸣,看见尹吉甫探出头来,那鸟叫得更激越了。尹吉甫赶忙停车,对着那鸟说:“鸟儿,如果你是吾儿伯奇,你就飞到我的车上来;如果你不是,你就快快离开吧。”刚一说完,那鸟儿就展开翅膀,飞到尹吉甫的车顶上,还在对着他哀鸣。

尹吉甫一见,悔恨交加,说:“伯奇吾儿,你可受劳苦了!”说着,不禁老泪纵横,然后立刻带着鸟儿回家了。刚一进家门,那鸟儿就直飞到院子里,对着后母的房门不停地悲啼。后母听到了,走出来说:“哪里来的野鸟!吵死了!还不赶出去!”尹吉甫说:“这就是我的儿子伯奇啊,可怜他死在外面,现在变成小鸟飞回来了。”后妻听了,立刻柳眉到竖,拿着扫把就要把伯奇赶出去。尹吉甫终于完全相信是后妻害死了伯奇,心中恼恨她的残忍,于是假意递给她一张弓和一只箭,说:“既然你这么讨厌他,那就干脆把他射死吧。”后妻立刻接过弓箭,可是还没等她把箭射出去,尹吉甫就从后面把她射死了。

后来,尹吉甫把所有的事情都告诉了小儿子伯封,从此他们和伯奇变成的那只小鸟一直生活在一起。因为尹吉甫曾对那只鸟说“你可受劳苦了”,因而人们把它叫做“伯劳”。

哲理点拨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尹吉甫并不是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惜他没有做到明察秋毫。对于自己的孩子,他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但是他却误中圈套,如果能给伯劳一个解释的机会,或者再给他多一些信任,悲剧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常常容易被表面的假象迷住双眼,多一些理智,少一些冲动,多一些观察,少一些武断,多听听不同的意见,少轻信一面之词,我们就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也就可以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

武丁求贤

汤王以后经过二十多代,王位传到了武丁手上。这时候的殷国国力大不如前,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武丁跟他的先祖汤王一样,是个非常贤明的王,从小就留心国家大事。等到武丁继承王位登基以后,更是兢兢业业,日理万机。但是武丁虽然能干,身边却没有得力的大臣辅佐他。因此他常常夜不能寐,心里很忧闷。在他的父亲小乙去世以后,武丁守孝三年,郁郁寡欢,连话也懒得说。所以整整三年,武定没有说过一句话。

有一天晚上,武丁忽然做了一个梦,梦里遇到一个人,看样子很像囚徒,身穿一件粗麻布衣服,胳膊上套着一条很粗的绳索,他的背有点驮,正弯腰低头吃力地干活。武丁恍恍忽忽觉得心里一动,于是走上前去跟他说话,那个驼背的人抬起头来,武丁觉得这个人的眼睛里充满了聪明智慧。再看他的面容,明明不认识,但是武丁却觉得在哪里见过他似的,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朦胧中,武丁觉得那个罪人向他谈了许多有关天下国家的大事,武丁听他侃侃而谈,头头是道,很切合他的心思。正想询问他的名字,却被早朝的钟声吵醒了。

武丁上朝以后,把梦里遇见的那个人画在木板上,让群臣复制了许多份,又用书面形式告诉大家,神托梦给他,告诉他这就是他日思夜想所要寻找的贤臣,并命令文武百官四处寻访。过了很久,其中一个大臣寻访到北海的傅岩,找到一个名叫说(音悦)的囚犯,面容打扮跟武丁描述的一模一样,正拿着一把杵在修筑被水冲坏的道路。那个大臣高兴得不得了,认定他就是武丁所要寻找的人,于是连夜用大车把那个囚犯带回去,报告给武丁。

武丁立刻召见那个大臣和他带回来的人,一看,果然就是他梦见的那个人,一高兴,竟然说出话来,这是他自从父亲去世后第一次用嘴巴说话。那个囚犯见了武丁,一点也不害怕,态度从容,镇定自若,谈起国家大事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显示出很高深的学问和过人的才识。武丁听了很高兴,当时便对他说:“有了你的辅佐,复兴殷国的愿望一定可以实现。你就是上天赐给我的大贤啊!”于是立刻任命他做了殷国宰相。因为他是从傅岩来的,人们就称他为傅悦。他住过的那个破洞,后人称为“圣人窟”。

傅悦做了殷国宰相之后,尽心尽力辅佐武丁,他提出了很多非常英明的见解,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武丁对他几乎言听计从,因而他的那些正确的决定总是被武丁大加赞赏并且全部采纳。很快,殷国的国势就开始强大起来,终于实现了武丁复兴殷国的愿望。

傅悦死后,灵魂化作一颗星,升上了天空。在箕星和尾星之间有一颗闪闪发亮的小星,就是傅悦的灵魂变的,人们称它为“傅悦星”。

哲理点拨

俗话说:“人不可貌像,海水不可斗量。”对于傅悦来说,贫穷的外表,褴褛的衣衫,低贱的社会地位,都不影响他的睿智和贤能。武丁能够不以貌取人,虚心向一名奴隶求教,很好地展现出自己的王者风范,同时终于找到了梦寐以求的贤臣,实现了自己复兴的愿望。

我们总是很容易被外在的东西所迷惑,所以我们常常凭借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来衡量一个人,并以此决定对这个人的态度。而结果却常常证明我们是错的。外表无法代表内心,更无法显示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只有摒弃这种狭隘的观念,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人,处理好人际关系。

苌弘化碧

周灵王的时候,周朝的国势已经衰微到无法挽回的地步。当时四方诸侯国日益强大,根本不把周王室放在眼里,甚至逐渐有了取而代之的趋势。按照历代常规,四方诸侯每年都要去朝觐天子一次,可是周灵王登基以后,四方诸侯不但不听从周王朝的号令,而且连每年一次见天子的例行典礼都不参加了。周灵王日夜思量,希望能挽回一点国势,让四方诸侯都来朝觐他,至少让自己还有那么一点君的面子。

后来,周灵王听说蜀地一个名叫苌弘的人,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聪明能干。于是周灵王请他来帮自己想办法。苌弘提议学姜太公,用法术让那些跋扈的诸侯生病,他们就不敢不来了。可是周灵王不信他有这个本事,于是苌弘施展法术,从天上请下来两位神人,这两位神人本领高强,神通广大,一会让天变寒,一会让天变暖,周灵王看了非常高兴,这才相信苌弘是真的有不同凡响的本领,于是就请苌弘施展法术,迫使诸侯来朝。

可是苌弘的法术不知道为什么失灵了,不但没有迫使那些诸侯来朝,反而这件事被传了出去。身为诸侯霸主的晋平公非常生气,暗中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苌弘在捣鬼,于是便派大夫叔向去朝觐周灵王,想办法除掉苌弘。

叔向带着五辆车,特地给周灵王准备了一些礼物,出使到了周国。周灵王一看,虽然晋平公没来,但是总算有人来觐见了,心里很高兴,于是设下酒席款待叔向。叔向在周国住了大半个月,每天跟着周灵王到处参观,四面八方游玩了一通。闲暇的时候,叔向便独自跑去拜访苌弘,两个人谈得很投机,并且日见亲密。周灵王并没有因为苌弘的法术一时失灵而对他失去信任,看见叔向跟他那么亲密,心里也很高兴。

叔向终于要离开周国回晋国了,周灵王特地在他临走之前给他设宴送行。叔向在酒席上开怀畅饮,喝得醉醺的,之后便走了。酒席一散,侍卫便开始收拾残羹剩酒,哪知道在叔向的座位上发现一个遗落的小帛卷,打开一看,却是苌弘写给晋平公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时机已到,急速发兵,里应外合,灭周称王。”侍卫大吃一惊,赶紧报告给了周灵王,周灵王接过信一看,果然是苌弘的笔迹,却不知是叔向暗中模仿的。周灵王马上急召叔向对质,哪知道叔向连夜走了,灵王心里就开始犯疑。再想想苌弘那次法术无缘无故的失灵,以及叔向与苌弘的过从甚密,周灵王终于确信苌弘是奸细,于是立刻把苌弘痛打一顿,放逐到了蜀国,永世不准回朝。

苌弘被贬之后,自以为忠心耿耿,可昭日月,谁知道周灵王中计,自己含冤莫白,激愤之下剖腹自杀了。蜀人叹他死得忠烈,于是把他的血用匣子装起来。

三年以后打开一看,匣子里的血都变成了晶莹的碧玉。

后人便用“苌弘化碧”或“碧血丹心”来形容忠臣。

哲理点拨

现象总是扑朔迷离,让人难以判断是非对错。周灵王的教训就是轻信。周灵王最初并不相信苌弘,却被他的法术迷惑,于是相信并任用了他。到后来叔向使反间计,周灵王又轻信了叔向和他表面的伪装,又害死了并非大奸大恶的苌弘。作为一国之君,周灵王既无识人才之能,又无辩是非之智,终究是个糊涂人。

我们在生活中,每天所见的都是表面的现象,真实的本质却深藏于现象之后。在判断是非对错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轻信或者偏听都是不可取的。

师旷踏足

周灵王时代,周朝王室衰微,四方诸侯霸起,其中以晋国最为强大。

晋平公时候,宫里有一个乐官,名叫师旷,他的眼睛虽然瞎了,但是耳朵却异常灵敏,能够辨别八方风声的乐调。有一次,晋平公铸了一口大钟,命令乐工来辨别钟的声音,看它是否调和。其他的乐工都被钟声震住了,都说声音很悦耳,没有不调和的地方,只有师旷说:“钟声不调和,需要重铸。”晋平公很不高兴,不相信师旷的话。后来卫灵公带了他的乐官师涓同来拜访晋平公,听了钟声,也说不调和,晋平公才知道师旷是对的。由此可知师旷的耳朵真的是非常灵敏,能够听出一般人听不出来的声音。

当时晋国和周国交界,晋国仗着自己的强大把周国的“声就”和“复与”这两个地方侵占了,周国又无力讨还。当时周灵王的太子名叫晋,非常聪慧,而且胆识过人,还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就曾经大胆谏诤过周灵王,因此,他在诸侯国中的名声还比较大。晋平公不怕周灵王,却对年纪尚幼的太子有那么三分畏惧。心想,万一将来英明贤能的太子继承王位,周国一旦强盛起来,会不会找晋国算这笔旧账呢?为了消除这块心病,于是晋平公派叔向前往周国,试探太子的能耐。

叔向到了周国,觐见周灵王之后,又跑去谒见太子。想从谈话中试探太子的虚实,究竟是不是像传说中那么英明神武。结果叔向和太子谈了五个问题,其中三个就被太子难住了。叔向尴尬万分地跑回晋国,对晋平公说:“太子虽然年幼,可着实了得,我谈话简直就不是他的对手。为了避免日后的祸患,还是把那两块地还给周国吧。”可是师旷却不以为然,坚持让自己再去试探一番,之后再决定要不要归还那两块地。晋平公答应了。

师旷以习乐为名到了周国,拜见太子晋。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上下着鹅毛大雪。太子坐在殿堂上,师旷虽是闻名天下的乐官,但是毕竟尊卑有别,只好站在殿堂下面说话。师旷和太子谈了很久,太子的表现的确非常出色。师旷忍不住一边踏足一边说:“讲得好!讲得好!”太子很奇怪,问他:“您为什么踏足啊?” 师旷说:“天气太冷了,脚都冻僵了。踏足可以取暖。”太子听了,有些惭愧,赶紧说:“太师请坐。”

师旷坐下之后,为太子鼓瑟,并且唱了一首《无射》。然后太子也鼓了一曲,唱了一首《峤》。宾主尽欢之后,师旷便要告辞回国。太子说:“太师,听说您能预知人的寿命长短,可否告诉我,我能活多久?”师旷沉吟一会,说:“您的声音清亮却带痰,可以想见您的面色一定红得像火烤,只怕不是长寿之像。”太子听了,似乎也并不悲伤,说:“您说得对。三年之后我就要到天上作客了。”

师旷回来之后,对晋平公说:“太子虽然聪明能干,可惜当他说话的时候,我听出他的嗓音清亮中似乎有点痰,还有极微弱的气喘。我看他活不过三年了。”果然,不到三年,太子晋就去世了。

晋平公再无后患,终究也没有归还那两块地。

哲理点拨

世间万物莫不处在相互联系之中,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地、绝对地孤立的。聪明的人善于通过事物之间的联系发现他人无法发现的东西。师旷虽然目盲,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耳朵的功用,他能从不调和的钟声当中听出钟的铸造是否合格,他能根据太子说话的声音判断太子的身体情况,从而断言太子命不久矣。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条规律,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一些平常的现象当中看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情况,也就可以避免孤立地看问题,想事情,从而少犯错误了。

烽火戏诸侯

夏朝末年,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天,忽然从天上降下来两条龙,一雌一雄,公开在夏王朝的大殿上交尾,留下一滩精液之后就不见了。宫廷里的人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把那些精液收集起来放在一只匣子里,藏在最隐秘的地方。一直到周厉王末年,厉王经不住好奇,竟把匣子打开了,没想到那些精液从匣子里流出来,一直流到大殿上,刚好一个七八岁的小宫女经过,慌慌张张,一不小心踩了一脚,从此以后就有了身孕。

一直怀了*年,到了周宣王时期,那个宫女才产下一个女婴。宫女很害怕,不知道这个孩子会不会带来灾祸,于是便趁夜黑扔在宫墙外面的水塘里。刚巧那天晚上有一对到城里来做小买卖的夫妇从那边路过,听到水塘里有孩子的哭声,马上跑过去,把孩子救了上来,第二天一早便带着孩子回家了。这对夫妇后来因为生活困苦,去了褒国谋生,孩子便取名叫褒姒。

褒国有一个贵族不知道什么原因触犯了王法,被当时的周幽王抓了起来。周幽王好色,于是这个贵族的家人为了营救他,四处寻找美女。有一天,一个家仆偶然从褒姒家门口路过,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绝色美女正在井边打水,心中狂喜,赶紧回去报告给了主人。于是这个贵族家的人就用重金把褒姒买过来,送给了周幽王。周幽王一见,果然是人间绝色,非常高兴,不仅把这个贵族放了,还给他升了官。

从此,周幽王就专宠褒姒一人。后来褒姒又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名叫伯服。

周幽王为了讨好褒姒,不仅把王后废了,立褒姒为后,而且把太子也赶走了,又立伯服为太子。可是,青云直上的褒姒却总是郁郁寡欢,自从进宫之后,从来没有笑过。周幽王看腻了周围大臣、嫔妃谄媚的笑容,于是对这个冷漠淡然的褒姒反而情有独钟。只是日子长了,难免会好奇,不知道摄人魂魄的褒姒笑起来,是不是更美呢?于是周幽王开始千方百计逗她开心,只求美人一笑。但是,几乎所有的方法都试遍了,褒姒仍旧是一副眉目含愁的模样,看得周幽王都心疼了。

终于有一天,周幽王想到了一个自以为很聪明的办法。那时候京城里都设有烽火台,一到军情紧急,需要救援的时候就燃起狼烟,周边的诸侯看见了,就会发兵来救。周幽王为了博美人一笑,竟点燃了烽火台。结果各路诸侯以为京师有难,立刻带领军队急急忙忙跑来救援。哪知道赶到京城一看,才知道上当了,于是又带着愤怒和被戏弄的羞辱离开。各路诸侯在京城里你推我搡,闹得不可开交,乱成一片。周幽王带着褒姒站在城楼上,看着这混乱局面,果然,多少年没笑过的褒姒绽开了比春花更美的笑容,周幽王一时之间看得呆住了。

后来,西方的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打到京城的时候,从不理朝政的周幽王这才着了急,连忙叫人点起烽火台,可是一而再,再而三受骗上当的诸侯们,以为又是周幽王寻开心,结果一个人也没有来。周幽王带着褒姒向东逃跑,却被杀死在骊山,褒姒也被犬戎俘虏到了西方。从此,周王朝就名存实亡了。

哲理点拨

与这个故事类似的,还有我们熟知的“狼来了”的故事。周幽王的智商比那个放羊的小孩高不了多少,他们的愚蠢就在于以牺牲别人对他们的信任为代价来愚弄别人,其实最后的结果证明,愚弄别人的人,最终愚弄了自己,甚至因此酿成大祸。

真正聪明的人,懂得别人的信任是无价之宝,所以他们不会轻易损坏自己的信誉,更不会愚弄别人。生活中,一个经常谎话连篇的人,往往很难找到朋友,遇到困难也没有人愿意帮忙,因为人们曹经上当受骗,所以即使他真的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人们的同情心和怜悯也早就被他的谎话消磨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