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怎么样啊:分享:15岁女孩考进清华大学背后的故事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33:08

分享:15岁女孩考进清华大学背后的故事7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家长的作用不可替代(8)
    其实,前两年,我们发现南南理化较差时,就多次提醒过她,要自己多花点时间学理化,但她总不能真正花功夫。我们分析,孩子自己学习往往有畏难情绪,越难越怕,越怕越学不好。这时,如果有人帮他一把,推他一推,上了这个坎,也许就是一马平川了。我们觉得,南南就是这样。
    其实,许多孩子都是这样。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但是不是说明孩子有依赖心理呢?也可以说是,可以说每一个孩子都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孩子毕竟太小,不能要求他事事都能自己解决,特别是遇到困难时,大人就应该想办法给予帮助。这也是我们的沉痛教训,我们希望所有家长们记取。当然,我们也希望南南能像学英语和数学那样自学物理和化学,但她都没能真正学下去。如果我们早一点意识到这一点,早点帮南南,也许南南的成绩就会早点上去。如果南南不住校,也许我们会有更多时间帮助她。
    同时,我们当时也抱着侥幸心理。少儿班第三年,南南他们12、13岁时,开始学物理、化学,学的是高一的课程。一学期下来,全班整体成绩不太理想,有17个不及格,正好一半!比例太高了。但老师坦承,孩子年龄小,还不到学高一学生课程的思维水平,因此难度比较大。因此老师对此成绩较为乐观,让家长不要着急。老师说,高一物理是难点,普遍反映难学,过一段时间适应后就好了。老师认为,物理对孩子思维是个极好的训练,在解题过程中要考虑各种可能,考虑复杂的因素,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学生较早学物理课,对孩子整体思维的发展是有帮助的。可是,南南的物理就是一直不太好。我们也就相信老师说的,长大一些就会慢慢好起来的,因而就忽视了给南南补课。
    从这件事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孩子的学习不完全是孩子一人的事,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更上一层楼。在很多时候,家长可能要付出相当多的心血。这些年,南南爸爸就牺牲了几乎所有双休日和节假日,全部用在南南身上。这一点可能许多孩子的父母很难做到,因为,家长自己也有工作,而且大都较忙,辛苦了一天,晚上哪还有心思和精力辅导孩子?忙碌了一周,本来可以在周末好好休息,却因为孩子的学习被拴住了,操心还很多。因此,很多家长可能做不到。
    南南第一年考北大失利,被北京B校录取,我不想让南南上,可爸爸却终于动摇了,同意南南去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爸爸为南南的学习已操了太多的心,深深了解其中的苦处和艰辛。如果再复读一年,就意味着爸爸还要继续帮助南南,还要花费相当大的心血。爸爸已经太劳累了,想早点从中解脱出来。但是后来,为了南南的前途,爸爸终于决定个人再次作出重大牺牲,咬牙再坚持一年,与南南一起攻克难关。
    尽管南南早期受到的启蒙教育较好,智商也较高,但如果没有爸爸的帮助,是很难达到今天这样的成绩的。因此,孩子光有聪明还不够,他在学习上照样可能遇到困难。如果这些困难没有得到解决,孩子学习成绩照样不好。这也是许多聪明孩子最终没能考上好学校、没能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的重要原因。
    我们经常能听到周围人说,某某孩子看起来挺聪明的,但就是学习成绩不好。实际上,孩子也许智商的确不低,但可能在学习上遇到了障碍,也许是学习方法的问题,也许是思想问题。靠他自己可能迈不过这个障碍,这就需要家长帮一把。
    还有一些孩子并非每门功课都不行,有的功课还相当好,甚至拔尖,但其他功课就不行,有时也许只有一两门课较差。人们往往很难理解这个现象。其实对于孩子来说,这也很正常:他可能在某一方面遇到了困难,正好在这门功课上思路、方法可能有问题。这种现象不光发生在普通孩子身上,聪明孩子照样可能出现。如果家长在这时能够帮助他,他几门功课都可能齐头并进。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采取正确方法激励孩子(1)
    告诉孩子:自己的前途自己奔,家长不能依靠一辈子
    不要拿孩子的优缺点和别的孩子比,最好和孩子自己纵向比
    不要给孩子制定太高目标,不要给他太大心理压力,让他根据自己能力去学习
    (1)、自己的前途自己奔,谁都靠不上
    女儿懂事后,我们就经常对她说,自己的前途要靠自己去奔,谁都帮不了你。爸爸和妈妈都没当什么大官,也挣不了什么大钱,你靠我们是靠不住的。即使我们当官了,有钱了,但也是我们的,你如果自己没本事,很快就会坐吃山空,不能享用一辈子。因此,你今后要想过好日子,从现在起自己就要努力,要好好学习本领,长大了才能凭自己的本事吃饭。
    这样的思想我们不断给她灌输,使她在脑子里根深蒂固形成这么一种观念:靠父母是不行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我们觉得,这样的思想对她努力学习有很大帮助。思想问题解决了,学习就有动力了,从“要她学”变成了“她要学”,被动变主动,一切都好办多了。
    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一些父母,由于孩子学习不好,就对孩子说,不要紧,我们有的是钱,我们养你一辈子;有的说,考不上大学不要紧,我们送你出国去,还比在国内上学强;有的说,何必学得那么累,累坏了孩子别人不心疼咱心疼;或者说,没关系,好赖是个活,怎么着也有口饭吃,大不了卖酱油或当公共汽车售票员。
    我们觉得,这样一些想法对孩子非常有害。让孩子觉得有所依靠,他就不会为自己的前程奋斗,就会形成懒惰心理,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厌倦。就算是家长真正有钱,也不能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否则,孩子很可能成为败家子,你给他攒下的家业,很可能很快就被他挥霍一空,到头来还是养不活自己。这一点,我们觉得美国人做得很成功。总统的儿子失业了照样去领救济金,而不是去找他的总统老爸要钱。
    有些家长对孩子要求很高,每次考试前,制定一个分数目标,达到了奖励,达不到就打骂,处罚。其实这给孩子心理压力特别大,谁都知道,做任何事都有失手的时候,更何况是孩子考试。许多孩子本来学的较好,也可能考个好成绩,就因为压力太大,总想着考好了可以得到什么了,没考好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反而负担加重,没能考好,结果适得其反。更有的孩子,为了应付家长,还有可能编造分数,或对家长撒谎。这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家长逼迫他这样做的。
    有的家长搞物质刺激,考好了花大钱奖励孩子,要什么买什么,没考好则首先是打骂,然后是限制孩子自由,只准关在家里看书、写作业,哪都不能去。孩子几乎成了囚徒。
    南南在小学一二年级时,也曾因为没考上“双百”而未能评上“好儿童”,我们也曾着急过,并和她一起制定过“双百”计划和当上“好儿童”的目标。我们问她有没有信心,南南当时很想当“好儿童”,一直将之视为目标,就满口答应说“有信心”。的确,看的出,南南确实认为没什么难的,很有信心。但几次考试她总是粗心大意,最终未能如愿,从未考过“双百”。我们也曾想帮助她,还拿出她学过的课本来检验过,发现她并没有不懂之处,也就不再强行要求她考什么“双百”,评上所谓的“好儿童”。为此,我们放弃了“双百”计划,但我们没有埋怨她,更没有处罚她。我们觉得她很优秀。
    我们从未对孩子作过什么许诺,诸如考上多少分有什么奖励,考不上如何惩罚等。也许是我们前面引导得好,孩子并不太看着物质奖励,而且她什么都不缺,也没什么特殊要求,她更看着精神层面的东西,包括她想当“好儿童”,其实在她,是作为一种荣耀。
    其实我们本来对她并没有过高的期望,只希望她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没有要求她,并不是放弃了对她的期望。我们相信她能做得更好。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是给了她一种鼓励,一种信任,而由于她自身有较高目标,自己就不会放弃,会朝着这个目标前进。后来的事实证明,女儿一直比较优秀,她以自己的实力,证明了她行。小学三四年级,当“双百”被彻底冲垮,南南还是保持原来那个成绩水准,就成为了班里甚至年级的佼佼者,一直到小学五年级,她一直被评为“三好生”。我们想,也许是我们家这种*、信任、不强求的风气,给了她力量,促使她一直向前。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采取正确方法激励孩子(2)
    (2)、不要和别的孩子比,最好和孩子自己比
    刚进少儿班时,由于女儿没有学过多少奥数,因而基础较差,我们一方面及时帮她补课,一方面及时鼓励。对每一点进步都真诚祝贺,并帮助分析原因。使她觉得只要付出了努力,就能取得成绩。
    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就常常对自己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多好,怎么、怎么了,你怎么就不行呢?我们以前有时也会这样对孩子说。后来,女儿上了少儿班,开家长会,老师就对我们讲,这样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很不好,伤了孩子自尊心,也让孩子更没自信。女儿也说的确这样,最不愿听我们讲谁谁谁好了。应该说,人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人和人太不一样了。我们后来也渐渐注意,不拿女儿和别的孩子比了,但有时还是不自觉地有这种想法,甚至说出口。
    总结一下,家长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比,因为,和别的孩子比,往往会拿自己孩子的弱项比人家的强项,当然比不过了,当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了。要比,最好和自己孩子以前比,即自己和自己比。因为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每一个进步,哪怕只有一丁点,都是了不起的成绩。这样一比,孩子就有了自信,就不再反感了。其实,这也是赏识教育的另一种解释。
    比如,女儿小时候我们总夸她聪明,又认识了不少字,实际上就是和她以前比,从不知道(一件事情)到知道(一件事情),从不认识(这个)字到认识了(这个)字,这就是一种纵向比较,就给予了她信心,也促使她保持了在不断认识新字上努力的劲头。
    当然,家长们与别的孩子比,主观上是为了激励孩子向别人学习,但效果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非要比,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反过来,比如,你的孩子通过努力,学到了一些东西,就说,你看,你一学就会了吧,谁谁没学就不会吧!这说明,只要你努力了,用心了,就能学好。咱们再努力吧!这样的比较,会让孩子心里舒服多了,而且事实确实如此,让他心服口服,知道努力就有好结果,就会继续努力。
    我们也拿比较贫穷地方的事例来激励南南。南南一直生活在北京,应当说过着比较优越的生活,但对中国其他地方几乎一无所知。而中国广大的地方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应该让她有所了解。
    (3)、以城乡差别、东西部差别、过去和现在的变化来激励孩子
    我在四川泸州生活了将近19年,到上大学前可以说几乎没离开过泸州。这使我深感大城市孩子的优越和中小城市孩子的无奈和先天不足。在当今中国,由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在中小城市长大的孩子,的确比大城市的孩子在许多方面有欠缺。我从自身体验强烈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与北京、上海的大学同学比,见识和信息资讯等方面就差了许多,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也差了一大截。这是没办法的事,教学条件和教学水平不同。
    差别是现实存在的,关键要正视这种差别,要从这种差别中找到结合点,找到对孩子的激励点。为此,在南南第一年高考失利后,我特意带南南回四川泸州,并让她参加自己与中小学同学的聚会,还特意带她到乡下,看看当今农民的生活。
    聚会那天晚上很热闹,来了20多位我中小学时的男女同学。这些同学由于没考上大学,现在都在泸州,做着普通的工作,大多数是工人,由于工厂裁员,生计不保。他们十分羡慕我在首都北京工作,在中国最大、最权威的报社当记者。
    我告诉南南,其实,妈妈当年和他们一样也没考上大学,因为刚刚恢复高考,上大学的比例只有4%或更少(这是在四川这样的较为落后的省份,在京津沪等大城市和沿海省份会高一些),大多数人与大学无缘。迫于生活的压力,妈妈的这些同学选择了就业,因为当时能找到一份工作已是相当不易。但妈妈在姥爷姥姥的支持下选择了复读,而且复读了两年,直到考上复旦大学为止。前两年都差一点,第一年差11分,第二年差分。虽然可以上较好的中专,但妈妈不甘心,非要上大学。后来从学理工改为学文,才考出了较高的分数,这也出乎妈妈自己意料之外。我对南南说,你现在没考上理想大学,和当年妈妈情况类似,当然,南南是考北大差十分,而妈妈是考一般大学,因此,我趁机对南南说,你比妈妈优秀多了。——这也是鼓励她不要气馁。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采取正确方法激励孩子(3)
    同时,我跟她分析说,如果我当时也选择工作,可能也只能在这里找一份普通工作,也许现在也面临下岗。而你,也许就只能生活这里了,就不能成为北京人了。其实,妈妈和他们中很多人相比,当时的成绩都差不多,强不到哪去。只不过坚持了考大学并最终考上了。因此,要正确对待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一个人目光要看得长远,不要只顾眼前。我们相信,南南亲眼看见的城市和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叔叔阿姨,以及他们与妈妈的差距,她不会没有思考的,思想上不会没有触动的。我们觉得,这样的激励,比起连篇累牍、喋喋不休的枯燥说教,对孩子更起作用。
    我大舅一家一直生活在泸州市泸县的山区农村,我小时候一到暑假就去那里玩,过农村人的生活,当时我的姥姥还在。现在,我大舅一家仍然居住在那里。前两年我去过,发现虽然时光过去二三十年了,改革开放也二十多年了,但那里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和我小时候差不多,就像时光停滞了一般,人们生活照样贫苦。这让人心里很不是滋味。我觉得,让南南来看看正好。同时,我舅舅的外孙子比南南大半岁多,但由于农村教学条件差,这孩子也不爱学习,现在花了几千元学费到另一城市去上职高。几千元,对于贫苦山区的人家来说,不是小数目,为此,一家人都为他的学费忙碌,他爸爸去小煤窑挖煤,每月冒着生命危险,只能挣五六百元,他妈妈去砖厂打零工,每月只能挣到一二百元。
    我对南南说,你生长在北京,有那么好的学习生活条件,但表哥却因为生长在这里,就必须为自己的前途加倍奋斗,还不一定能达到你目前的水平。为了有一个较好的前途,他要比你花费不知多多少倍的努力!你们俩虽然年龄相仿,但因为你生在首都北京,表哥生在四川乡村,生存状况何止天壤之别呀!你有这么好的先天条件,为什么不更加努力为自己争取一个更好的前途呢?
    我相信,那一行给南南留下了很深印象,因为后来南南经常提起她的这位表哥,经常说自己和他比起来,真是太幸福了。
    当然,我也在可能的情况下带南南出席一些高档场合,或居住高档宾馆,让她知道还有更好的生活方式,还有更舒适的生活。但不忘提醒她,这些都要靠自己的奋斗才能得到。
    爸爸也经常对南南说,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比如你生在北京比你表哥强百倍。但这种不平等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的。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如果努力,会超过生在城市的孩子,而生在城市的孩子如果只是坐享其成,就比不过农村来的孩子。
    我们觉得,这样一些刺激和激励,对孩子有好处,让她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分析、判断,探索自己该走的路。
    (4)、特殊环境下如何给孩子激励和刺激
    下面讲一段假期趣闻,说明在特殊环境下如何给孩子激励和刺激。
    假期趣闻
    从上小学起,每到寒暑假,女儿没地方去,一般就天天跟着爸爸去上班,在办公室里写作业。
    暑假期间,办公室里较安静,加之父亲的“监督”,南南学习的自觉性大增,效率较高。由于办公室里没空调,室温很高,尽管南南学习认真,但不一会儿就感到困,想睡觉。南南父亲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物质刺激”,即困了就给点零食。这个办法管用了一阵子,很快就失灵了。到后来往往是东西吃了不少,依然想睡觉。
    一次,正当她感到困倦时,一个同学给她打来电话,她顿时精神大振,两人在电话上谈笑风生。父亲很快从中悟出一个道理,这就是要解决南南“困”的问题,必须靠“精神鼓励”。这以后,每当她感到困倦或遇到做不出的难题时,父亲就督促她给同学打个电话。这一招很见效,只要她在电话中与同学一沟通,就立即变得头脑清楚、思路敏捷,题做得很快。可以说,南南在炎热的暑假,完成了学校的作业,并自学了一些东西,除了自己的努力外,经常与同学保持联系也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女儿渐渐长大,到少儿班第四年时,即她十四岁左右,就不愿跟着爸爸上班了。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关于如何抓紧时间(1)
    不要强迫孩子抓紧一分一秒学习,那样效果其实并不好
    寒暑假,尽量带孩子出去旅游,增长见识
    看“闲书”不是浪费时间,既长知识又是紧张学习之余的调剂
    高三学生不要熬夜太晚
    与其注重学习时间,不如注重学习效果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的一点一滴时间都是宝贵的,就时时刻刻盯着孩子看书、学习,孩子稍一玩耍,就觉得浪费时间了,不时催促孩子学习。我们觉得这种想法很不对。
    我们觉得,时间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但就看如何抓紧。与其注重学习时间,不如注重学习效果。表面看来天天在学习,但孩子厌烦了,疲累了,还一直这么学下去,效果恰恰很不好。不如干脆彻底抛开,放下这一切,让思想彻底轻松,回头再来抓紧学习。从南南的实践来看,这一点很重要。
    (1)、寒暑假,尽量让孩子走出去,不要老补课
    要多给孩子玩耍休息的时间,特别是寒暑假,不要让孩子补课
    孩子长期绷紧的弦必须有放松的机会,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南南从没在在假期补过课。而是利用节假日去过全国许多地方,远至云南、新疆、青海、西藏,还到了珠峰脚下
    前面讲到我们女儿南南从小就是先玩够了再回家,长大些时,假期里,见她成天呆在家中不出门,我们还叮嘱她出去走走,找同学玩玩。而且,只要有机会,我们出差,总要带南南一起去。假期,我们从来不让南南补课。
    我们有个外地朋友的孩子,从小就说要来北京玩,2002年也上大学了,但至今未能如愿。为什么?上小学时,觉得成绩不够理想,想趁假期好好补补课,今年补,明年补,年年成绩不见提高,年年要补。到小学四五年级时,面临升初中,要争取考个好中学,更上一层楼,因而忙着复习功课,更不能出来。后来中学考得并不如意,假期又不能玩了,要好好补课,以便开学后能成绩好点,但还是不如愿,第二年假期又补课,又一年假期要升初三了,很关键,更不能轻易放弃补课的大好时光。考完高中,又不如愿,还得努力,利用假期弥补弱项,要升高二了,成绩不理想,不能外出,高三前的那个暑假更是雷打不动。如此下来,年年补课,每学期补课,却年年成绩不理想,恶性循环。最后勉强考进了一所普通大学,我们再次发邀请来北京玩,家长又说要让他再补补课,怕进大学后跟不上。天哪!这样的孩子不仅没有快乐的童年,也将失去浪漫的青年时代!
    这并非特例,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功课不好就应该抓紧时间补课。学习是第一位的,玩是第二位的。我们很不赞同这种做法。
    每个假期,我们都要带南南外出游玩。前面说到,从三岁多起,南南就去过大连,此后相继去了北戴河、泰山、曲阜、青岛、烟台、内蒙古、四川、重庆、云南,上大学后,又去了上海、杭州、云南、新疆、青海、西藏等。大多是利用暑假和“五.一”、“十.一”长假的时间去的。
    南南第一年没考上理想大学,按常规做法,应该利用暑假抓紧时间好好补课。但我们没有,而是带着她回四川了。一般人认为,考上了回老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没考上,就别回了,丢脸。我们当时也想到过这一点,但我们认为,这不重要。而且,南南虽暂时没考上理想大学,但在小小年纪考了这么高的分,也算很荣耀的一件事了,我们相信她终究会考上理想大学的。
    之所以带她回四川,我们有三个想法:一是为了让她放松放松。前面提过,为了应考,南南已数月过分紧张了,该休息休息了。正是为了开学后能集中精力学习,才更应该趁假期好好放松。这一点和许多家长的看法不一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成绩不好,就应该好好利用假期补补课,而且既然准备来年再考,就更应该抓紧时间了。我们认为,孩子已经紧张了好几个月了,就如同绷紧的弦,该缓释一下了,否则,时间长了,弦会断的。同时,如果没有真正得到放松,开学后也学不好。而这次放松,正是为了来年再战。对于抓紧时间,我们有不同理解,并不是表面看来在学习就是抓紧了时间,学习是必须有效率的,有效率的学习才是抓住了有效学习时间,人在心不在,等于没学,还不如彻底放松去玩。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关于如何抓紧时间(2)
    二是看看中小城市,让她把我与中小学同学作一比较,看看中小城市与大城市的差异,对人们生存状况、思想观念的影响。三是带她到农村去走走、看看,亲身感受一下城乡差别,对她也是个激励。
    2001年暑假南南四川之行,大概花了将近二十天时间,在成都玩了几天,看了杜甫草堂、武候祠等名胜古迹,在泸州几天,见了我中小学时的同学,还去农村看了看,最后游览了长江三峡。这一点,可能许多孩子和家长做不到,他们会认为南南浪费了二十天宝贵的学习时间。但我们认为,她在这二十天里看到的东西,远远胜过多少本书上的内容!因此,我们这样做,不是在浪费南南宝贵的学习时间,而恰恰相反,正是给了南南更多的学习机会。这就是,从社会上学,充分利用社会这所大学校。这实际上起到了“磨刀不误砍柴功”的效果。
    人们常说“百闻不如一见”,在书本上学了再多东西,都只是一个概念,对孩子来说印象不深刻,如果能够与实际结合起来,效果就明显多了。比如,孩子从课本上学到许多名著名篇,许多是描写三峡的,这次我们带她到三峡走一趟,她就有了切身感受。记得当时在三峡的游船上,南南突然对我说:著名作家刘白羽写了一篇散文《日出》,就写在三峡看日出,当时我们学这篇课文时,觉得写的很美,这次亲身经历,感同身受,的确不一样。
    我们觉得,假期应该是孩子放松的好时机,是增长见识的好时机,不能在家呆着,最好能多出去走走。细数起来,南南上大学以来,还真去过不少远地方。有多次是她自己一人游玩。
    南南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是2003年夏天,当时南南还不满17岁,南南跟着我到杭州开会,有心到杭州及周围城市玩一玩。由于南南小姑妈一家在浙江大学,南南便住在姑妈家。两三天后,我自己回京了,把南南留在杭州。由于姑妈姑父都很忙,南南主要是自己一人到杭州城里去游玩。南南拿着一张地图,骑着一辆姑妈提供的自行车,自己想到哪到哪,主要是看江南的古建筑。夏天的杭州十分炎热,气温常常高达40度左右,但南南乐此不疲。杭州玩遍后,南南觉得不过瘾,又只身一人分两次去了绍兴和乌镇。乌镇当天去当天回,在绍兴还住了一晚,当然,这是姑妈帮助联系好了的。
    2004年的“十.一”长假,南南突发奇想,只身一人又去上海了。本来,她想约两个同学的,但没约成。她住在少儿班时的同学在复旦大学的宿舍,同学要考研,不能陪她,她也是拿着一张地图,自己出去玩。
    2004年的暑假,我带着南南去了云南,欣赏了昆明艳丽多姿的花卉,看了大理的古建筑,品味了丽江古城,见识了泸沽湖风光风俗,领略了香格里拉的神秘。南南此一行感慨良多,一路走一路写,一路行来,写下了洋洋洒洒约2万字的游记。(见附录:南南云南游记)
    2005年“五.一”长假,南南又跟着我去了新疆喀什,祖国最西部的城市,最具有维吾尔风情的地方。还去了塔什库尔干县,帕米尔高原,中国和巴基斯坦交界的红旗拉甫口岸。喀什古城给她留下深刻印象。(见附录:南南喀什游记)
    南南喀什游记
    喀什。或许真的是“因为不易,才有意义”,喀什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神秘的色彩。然而,它毕竟是世界的喀什。喀交会即将举办,巴扎里也满是巴基斯坦商人。“中国第二大城市”:)
    维族人基本集中居住在老城区,那里还保持着最完好的习俗。他们会随时高兴地跳起舞来,民族乐器好听极了。小伙子们做铜器,精雕细刻。有韵律地打馕,老人们晒太阳。中年妇女蒙面出行,一律灰褐色面巾。小姑娘们很漂亮,大方。穿花花绿绿的裙子,携手而行。有会说几国语言的帅哥,织壁毯。
    Yahechimsess//rehemaite//hoche//分别是你好,谢谢和再见。
    Anangski是骂人话。
    清真寺很特别,横向,要脱鞋。女子不让进——“不洁”的说法很奇怪!每天要做五次礼拜,每周五有次大礼拜。月亮是符号,很漂亮。
    有两种特色饮品:石榴汁和冰酸奶(**dok)。后者是把酸奶和蜂蜜一起浇到冰碴上,一大碗才两块钱。石榴汁很浓,一个石榴能榨两小杯,一杯能卖到四五块钱。吃的更不用说啦,手抓饭超级超级好吃,我想应该不是饿的缘故,真的比雅克西好吃多了/。还有烩菜、拉条子、尖嘴豆、烤串自不必说。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关于如何抓紧时间(3)
    古城。非常好。过街楼,下沉的院子,六角形和长方形的地砖。木构架悬挑。方形小窗。仅仅一人高的门,路上跳皮筋的小孩子。争着照相,很会摆pose。
    05/5/2
    经过一天颠簸,我们来到了中国的最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
    民风淳朴、风光独特。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的塔吉克人民非常非常可爱。他们是白种人,不过晒的很黑,很漂亮的肤色,很漂亮的鼻子和眼睛。很长的睫毛,很纯真灿烂的笑容。文化中心的导游好漂亮,我念念不忘。
    感觉上塔吉克人比维族人还可爱:)或许是因为封闭,因为人数少//
    我爱上了坐越野车穿行的感觉,吃馕和榨菜还有苹果,喝维C泡腾片,边走边停边拍。既热又冷——阳光灼热,风冷。湖和河水也冷而清,能把手冻红。躺在大石头,清凉。土民居、胡杨一排排——黄或绿还有灰、砾石在身后敲打。戈壁么,雪山,映着阳光——几何形。也有田园,牦牛和湖泊,倒影、草包。电线杆,永远那样地排过去,有的很漂亮,很有性格的样子。他们喜欢在这里看着吧,互相还可以对话,也可以和我们对话。沙山、葱岭。金色或白色,或土色,或一片灰。穿过戈壁,或许会有一片绿洲。
    塔县是很安静的小县城,总共不到三万人。
    石头城——同样的夕阳thesamesunset。大家聚在一起等最后的“那一抹”,各人选择不同的角度,拍摄同样的夕阳。想起《弄假成真》里那夕阳的颜色……然而今天运气并不好,没有那样的红,甚至连稍稍暖一些的金黄都没有。大家都在一个角度——那并不是最好的,只是唯一能拍到“夕阳”的。可是没关系,夕阳还是一如既往,我顶着风跑到石头城顶,想捕捉最后的余辉,无奈晚了几分钟。阴影幢幢,原来石头可以如此表达历史。它们比田园比美景比湖泊更吸引人,它们身上的孔洞、剥落的痕迹、一排排的序列,让人想像。或许是公主的宫殿。其实,它有点像雅典卫城:)我最爱山脚的一排排杨树——那应该是杨树吧。夕阳时,最漂亮的是石头城洒在它们身上的一片阴影,直直地锋利地切了一刀。树干很白,这沿途都能见到。
    05/5/3
    红其拉甫,中巴边境。
    这是第二次到中国的边境,第一次是十岁左右去内蒙的海拉尔,那是和俄罗斯。这次是和巴基斯坦。高原,更偏远,更冷,也更接近太阳。
    出塔县不久就进入了“孔道”,开始严加审查。一路超级颠簸,更加荒凉,没有人烟,只有偶尔的一排杨树,零散点缀的民居。路很难走。然而两旁的戈壁上,有漂亮的沙纹,远处的雪山也显现出异常的色彩。
    开始爬雪山。雪只积在山顶处,盘山而上,终于看到山间的白云。下了车才发现雪有多么刺眼。白的发亮,满眼是这样的白。路过河流,呐喊。
    电线杆依然是最倔强的,一路排了过来,路上只有它们构成韵律的图画……终于到了前哨班。国家的最后防线/年轻的小哨卫,山东口音/雪地上跑的旱獭,成群飞的乌鸦。我们的吉普车开始向界碑行驶,雪还没化,有几辆大卡车卡在路中,雪很厚,在强烈的日光下慢慢地快乐地融化着。远远地看见铁丝网,这就是国界啦,真脆弱//
    被一种庄严感包围,在离界碑五十米左右的地方下了车,一点点走过去。帽子/墨镜/风衣,一样都不能少。漫无边际的雪,像刀一样锋利,又柔软地包围着我们,还有云,真的很漂亮。
    两块碑。这边中国。那边巴基斯坦。巴的国徽是绿色的:)碑上写着:
    “中国
    7
    (1)
    1986”
    哈哈和我同岁的界碑:)
    巴那边没有哨兵——正是三点多钟,可能都在他们那边的前哨班吃饭吧。我们这边有几个小哨兵陪我们上来,有一个还拿了枪,帅。开始猛照相,中国这边,巴基斯坦那边,合影,独照。风景,雪地,云,太阳。被太阳包围的我们,真渺小。
    下山的路上,小哨兵搭我们的车,看到几个步行的人,就下去制止。原来步行者是不让上的……莫非怕潜逃,哈哈。不过我们还是在祖国土地上,我们并不想去巴基斯坦。在这雪地里,刺眼的雪地里,突然觉得很幸福,welcometokhunjirab.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关于如何抓紧时间(4)
    Byekhunjirab~//
    05/5/4
    刚刚过去的2005年暑假,南南和我又去了神奇的青海和神秘的西藏。南南和我在西藏玩了几天后,去过了有“西藏江南”之称的林芝,去了西藏粮仓山南,参观了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由于我要到青海西部塔里木盆地的格尔木市开会,而南南觉得还没玩够。她从介绍西藏的小册子上了解到,大昭寺附近的几家自助游旅客聚居的旅馆,贴有游客结伴游的便条,而且每天有新的。她和我在拉萨的那几天,每天晚上都去看。其中邀伴去珠穆琅玛峰的最多,南南动心了。
    但我不放心,因为这意味着南南只能一人去,我要去格尔木。而且是在神秘的西藏,是在海拔五六千米的地方,人生地不熟的,即使约好了旅伴,也都是陌生人,大家相互并不了解。万一南南受了骗……再加上不仅没有思想准备,也没有任何物质准备,要去珠峰,必须准备很多东西,包括防雪眼镜、羽绒服、睡袋、保温防摔水壶、食品、饮料等等。
    但南南实在想去,因为珠峰是她向往已久的地方,好不容易来到西藏,如果不去,十分遗憾。我也分析了利弊,觉得只要心里有准备,就应该没什么大问题,对南南也是一次锻炼。南南找到了两个同伴,都从北京来,其中一人还是法国人,会说一点中文。这样,南南不得不与我在拉萨分手。
    南南和两个同伴包了一辆越野车,加上一个导游和一个司机,五个人就上路了。他们去了珠峰大本营,最终到了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的樟木口岸。这一行需七天时间,对南南是极大的考验,不光是高原反映,而且没有认识的人,回程只有南南和司机及导游,因为两个同伴的最终目的地是尼泊尔国加德满都。不仅如此,回到拉萨,南南还要独自一人经过长途旅行才能回到北京:先坐汽车穿越1200公里的青藏公路,要经过20个小时的长途巅簸才能到达格尔木,再从格尔木坐一宿火车到西宁,再从西宁坐火车或飞机回北京。总体路程约四五千公里。最终,南南平安回来了!
    这是南南独自远行,且多次转乘各种交通工具。我们觉得,对她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说真的,当时我真有点不放心,主要是怕出交通事故,其他倒不担心什么。每天都多次短信联系,有时还通电话,好在西藏的公用电话很方便,也很便宜。南南离开我的第一天,正好手机没电了,关了机,我又没有她同伴的电话。没有女儿的消息,我真是着急,翻来覆去地想,还设想了种种可能。后来南南走青藏公路时,由于只有到了一个县城、乡镇或兵站才有信号,中间多数时间是没有信号的,联系不上。南南坐了20小时车,可以说,我担心了20小时。可南南,大部分时间在睡觉!
    当我在青海向与会的朋友们谈及此,朋友们都认为太危险了,不应让孩子一人出行。我认为,南南已快满19岁了,已具备独立行为能力,而且南南已有前几次独自出行旅游的经历,这一次只不过旅途长一些而已,应该没有大问题。这对南南也是一次考验。应该相信她有这个能力。
    南南平安返回,证明我们的再一次“放手”获得了成功,说明南南确实长大了,可以“单飞”了。
    最近,我们看到一篇文章,讲国外孩子是如何过假期的,我们觉得值得借鉴。在此录一段作参考:
    美国:培育孩子公共精神
    在国内某知名网站的BBS上,一位旅居美国的网友特意描述了他儿子的暑假生活。美国孩子没有暑假作业,在选择自己的暑假生活时,这个初长成的小家伙选择了“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暑期学校,学费160美元。
    学校内容不是信仰的灌输,游泳、野餐、打球和温步是每天的必修课。在这些极具娱乐色彩的课程之外,最有美国特色的,就是对青年参加社会活动的偏重。一周的活动项目包括参观银行和警察局,学做面包,到医院去照料病人,到湖边去清理脏物。
    这些活动使孩子从中熟悉了社会,历练了自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培育起对社会的责任感。据统计,美国12岁以上的青少年60%以上的人参加过各种义务服务活动,如在当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为无家可归的人做饭等。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关于如何抓紧时间(5)
    法国:启发教育以人为本
    法国从小学到初中,学生的书就放在学校里,没有家庭作业,放学后的孩子们快活极了。法国公立图书馆系统完备,首都巴黎的各类博物馆更是多如牛毛,在漫长的假期里,学生们除随父母旅游度假外,许多学生还利用这样的自由时光,去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参观学习,增长知识。18岁以下的人可以在这些馆所免费自由出入。
    学校和家长组织孩子们旅游度假往往注重教育目的。比如,法国葡萄酒享誉天下,因此不少中小学校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法国西部或南部的葡萄酒产地进行工业旅游,对法兰西民族的历史和传统进行具体而形象的了解。
    日本:寓教于乐培养情操
    日本中小学生暑假生活比较丰富。在升学同样激烈的日本,许多学生利用难得的长期去野外游玩,观察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教育主管部门在孩子的暑期活动中也充当一个积极组织者的角色,或者组织孩子参观博览会,或组织孩子进行发明创造比赛。
    正如日本一所高中的校长所说,一个人的素质有三个层次,最上面的层次是知识,中间的是情操,最下面的是意志。没有好的情操和意志,仅有知识,依然可能成为一个不健全的社会人;而具备好的情操和意志,知识可以在成长过程中,从书本中和社会上逐步习得。因此,日本中小学暑期活动的目标偏重于陶冶和锻炼学生的情操和意志。
    但是,我们的许多家长,生怕浪费孩子的时间,非要让孩子在假期里好好补课。有的家长虽然不想让孩子补,但又怕别的孩子补了,自己的孩子没有补,开学后跟不上,吃亏,就只好同意补。殊不知,从某种意义上说,补了课,对孩子说不定有相反的效果,这就是:疲劳,学习没有节奏感,没有新鲜感,从而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而且最糟糕的是,这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周而复始。
    我们觉得,全世界的学校都有假期,这自有其科学的道理。有的不只是有寒暑假,还有其他的假期。这说明,假期对孩子是相当重要的。按我们的理解,假期就是让孩子放松的,让他们在数个月紧张的课业之后,有松驰的机会。但现在,在中国,许多学校在假期里补课,占用了孩子的玩耍时间;有的家长见学校不补课,还主动找地方让孩子学习。认为不把孩子的时间占满就是极大的浪费。我们认为这是很大的误区!
    其实,认真观察一下,分析一下,大凡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假期里都并不是抓得特别紧的那些人。经常补课的学生,往往成绩都不太好。但不少家长认为,正因为孩子成绩不好才要补课,如果不补,就更差了。此言差矣!这是一种恶性循环——越不好越补,越补越不好。殊不知,让孩子痛痛快快地玩个假期,彻底放松身心,到开学后再紧张起来,这样的学习效果才可能达到最佳。
    不过,很多家长可能不会赞同我们的观点,他们认为我们孩子本身聪明,所以不用补课。可我们前面说了,南南第一次参加高考,成绩不理想,我们就没让她补课,而是带她回四川老家,彻底放松,开学后再紧张。而且我们必须说明的是,南南之所以有今天的所谓“聪明”,从很大程度上说是我们让她玩的好,从婴幼儿时期就玩的好,直到现在。这才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能有的家长还会说,他们的孩子从小基础不好,不像我们南南从小基础打的好。因此,他们的孩子只有不断地补才能赶上来。其实,我们想告诉他们,越是这么想、这么做,可能越达不到目的。因为孩子总处在紧张状态,他已经疲累了、无所谓了,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的是有效学习时间,不强调孩子学习时间的长短,也不在乎他玩多了时间。
    为此,我们呼吁,把假期还给孩子!
    (2)、看“闲书”不是浪费时间
    看“闲书”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扩大知识面,同时也是放松身心的需要
    在高三的紧张阶段,我们还鼓励孩子看杂志
    前面提到,南南后来复读上高三时,我们专门给她每月买两本杂志——《读者》和《青年文摘》,让她抽空看。一般人可能会认为,高三学生那么忙,学习都来不及,哪还有闲工夫看杂志呀,不是耽误孩子学习时间了吗?有的家长为了保证孩子学习时间,还专门到孩子房间搜查,甚至翻看孩子的书包,只要看到非课本、非练习题以外的书本,就认为是“闲书”,一律没收。在他们眼里,孩子看课本、做各种练习题才是干正事,才是抓紧时间,而看所有与此不相关的书,都是浪费时间。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关于如何抓紧时间(6)
    我们不这么看。我们觉得,抓紧学习时间是应该的,但这是相对而言的,我们更注重有效学习时间。也就是说,孩子学习的时候,确实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专心致志,很有效果,而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因此,我们不要求孩子整天都要看课本,写作业。相反,我们经常提醒她休息,放松一下。我们认为,看其他书也是一种学习,给她买杂志,一方面是为了扩大她的知识面,增加文史哲知识,提高写作水平(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浅,只有通过广泛涉猎书本来弥补。这特别对于写作文有明显帮助),另一方面就是为了让她放松身心,换换脑筋。可以说,这两本杂志是给她调剂用的。后来的事实证明效果很好。女儿没有因为看杂志影响学习,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
    前面讲到,少儿班老师让学生们多看小说和文学名著,我们觉得很有道理。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在学校学的课本上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从社会上学、从各种书本上学,才能获得更多知识。而且,知识是相通的,有的在课本上没学好的知识,说不定在“闲书”上看到后就搞懂了。
    (3)、高三学生熬夜得不偿失
    与其熬夜后第二天满脑子“浆糊”,不如保证充足睡眠,使头脑清醒,学习真正有效果
    为了抓紧一分一秒,许多高三学生都有熬夜的经历。南南在高三复读时,与几个高三同学同住一屋。每天晚上,南南都是第一个睡觉,一般在11点前。我们考虑到她年纪尚小,不宜熬夜,也建议她早睡,最好在10点半前。说实在的,我们从来不提倡孩子熬夜,总是多次提醒她早睡、不熬夜。我们觉得,只有睡足了,才能精力充沛,头脑清楚,思维敏捷,才能学有长进。但同宿舍有个同学很刻苦,经常熬夜到二三点甚至四五点钟,结果第二天上课打瞌睡,老师讲的都不知道,下来还得花更多时间来补课,真是得不偿失。结果,宿舍六位同学,就数这个熬夜晚的同学没考上好大学。
    无独有偶。我们看到过一些各地高考状元写的学习经验,几乎无一例外地,这些状元也几乎从不熬夜。其实,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白天学得较轻松,什么都搞懂了,用不着熬夜,许多学习好的同学都是10点前睡的。相反,有的成绩不太好的同学,觉得应该比别人花更多时间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白天就已经把大量时间用在琢磨没搞懂的题上,晚上还得继续琢磨,或者做大量的题,以便“巩固知识”。这样做的结果是,第二天上课时浑浑噩噩,效果适得其反。
    那么,成绩不好的学生该怎么办呢?我们觉得,尽量抓紧白天时间,并充分利用白天时间,使其真正成为有效时间。一句话,学习的成效不是看时间长短,关键看实效。这是许多孩子和家长的误区。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朋友?(1)
    (1)、多理解、信任,少埋怨、教训
    孩子如果犯了错,最好平心静气地跟他谈心,不要动辙打骂。那样效果很不好
    要耐心地给他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从思想上想通,而不是被迫同意你的观点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思想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他的一生。
    前面讲到,南南在小学时,由于成绩好,可能无意中取笑了某些同学,曾被同*合起来“不跟她玩”,她受到了孤立,她感到很难过。我们开始意识到这正是南南的弱点,因为她从小只专注于书本,不太关心别人,也不会待人处事。为此,我跟她谈了好几次话。应该说,我当时是心平气和的,以她能接受的语气跟她谈的。而且她当时确实觉得是个大问题,听得很认真。我告诉她,跟同学玩要真心,要虚心,虽然你成绩好,但不能骄傲,不能看不起别人,更不能讽刺挖苦别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虽然你有时是无意的,但很可能伤害了别人,别人难以接受。如果有机会,还要帮助成绩不好的同学。
    那几次谈话后,南南变了许多,与同学关系也渐渐好了起来,后来再没发生被同学孤立之事。而且,差不多每天晚上,都有同学打电话到家里来问题怎么做,南南都耐心地解答。有时放学后还上同学家一同写作业。从这件事,我们觉得,孩子遇到思想障碍,不要小视,否则就会成为解不开的疙瘩,不仅影响与同学的关系,也将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因为思想上总有一种负担,让他挖空心思去想,浪费时间和精力。
    但是,与人相处这一南南的弱项,并没有根本得到改变。下一章《家庭教育的反思》里我们还将提到。过了两年,南南上小学四年级时,去内蒙海拉尔,与大她几岁的一个大哥哥又处不好关系,而且弄得众人皆知。
    我们也有不冷静的时候。当时,我看在眼里,也很生气,曾当着众人的面凶了南南一通。那一次,我对南南的批评很严厉,而且有些话说的很重。但南南并不顾及那么多,只认为自己是对的。也许正是如此,南南并没接受。后来,我想想,意识到孩子没有接受,可能是方法问题。因为此事,我和南南又谈了几次话。我改变谈话方式,尽量心平气和地跟她摆事实,讲道理,使她慢慢地接受。不过,我们觉得,南南真正能够很好地与人相处,是在少儿班学的,少儿班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班里组织的一系列活动,都是潜移默化地教孩子们如何与人很好相处。后来,南南上高三,还帮助协调同宿舍俩同学的关系。
    少儿班第三年时,班里开始发展团员了。南南回来跟我们说,老师劝她写入团申请书,有的同学也写了,快要发展入团了,但她觉得没什么意思,不想写。周末回家,我们都劝南南写,但南南一时半会儿想不通。我们耐心地跟她说,共青团是优秀青年的组织,是共产党的后备力量,作为成绩优异的学生,都应该加入。但南南觉得学习第一,入不入没什么关系。我们又进一步跟她说,眼看着你就要上大学了,大学里别的同学都比你大好几岁,他们基本上都是团员,有的甚至入了党。而且,在大学里,许多活动是以团组织的形式组织的,如果你不是团员,你就不能参加集体活动,显得很孤立。和同学无形当中形成一道墙,有一种隔阂,这没必要吧?而且,你若不是团员,同学们可能会猜测你有什么问题,人人在背后议论你,你总不愿意吧?我还举例说,大学时班里有个女同学就不是团员,同学们就在背后议论纷纷,猜测了多种原因。因为当时能够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一般都很优秀,都应该是团员,不是团员的同学就成了另类。通过这几层分析,南南不再那么坚决,但思想上也并未真正想通。
    少儿班第四年下学期,还有两三个月就要高考了,有个周末,南南回家轻描淡写地跟我们说,我入团了啊。我们大吃一惊:你不是没写申请吗?她说:我头天写,老师第二天就发展我了。看来,老师早就把她列入发展对象,只是她自己思想上大大滞后了。同学的榜样作用和老师的帮助教育肯定起了主导作用。当然,我们极力劝她入团,也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我们觉得,没有强迫她入团,是我们比较成功的一次思想教育,跟她讲道理,讲入与不入的差别,可能对她有所触动。还是那个道理:跟孩子讲清道理,比强迫他做什么事情效果好得多。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朋友?(2)
    进入大学后,班里已有几个党员,其中比她仅大一岁多的同宿舍好友也居然才17岁就入了党,她要发展南南入党,但南南还没想好。我们也顺其自然,不要求她非入不可。
    (2)给孩子更多自主权
    不要训斥、打骂,也不要事事替孩子做主;给孩子更多自主权
    不要违背孩子意愿,做孩子不愿做的事
    不偷看孩子日记
    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说跟孩子处不好关系,很有感触。有个女生都上大三大四了,上的也是名校,但与母亲关系极为紧张。有时两人的矛盾升级,不能化解,必须由父亲出面来解决。有时父亲出差在外,电话都追过来,要让父亲从中调停。女儿说女儿的道理,妈妈说妈妈的道理。弄得父亲在中间很是为难,直是头痛。
    我们觉得,孩子和母亲可能都有问题,但问题主要出在家长,因为孩子毕竟还小,尽管也快20岁甚至过了20岁,但毕竟不成熟,而且与母亲的矛盾肯定不是一两天,应该是长期形成的,以至积重难返,积弊难消。
    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不好冒然打听她们母女到底是怎么了,但我们可以猜想出如下原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限制太多,这不让做,那不让做,或者非要让她做不愿做的。其实,我们女儿南南青春期的那段时间也很“冲”,跟我们说话总是别扭,有时说话还特别噎人,气人。每当这时,我们就不理她,不跟她较真,双方就不会形成对立。现在终于度过了那段危险期。上大学后,南南不愿回家,我们也知道有时并非因为功课忙,而是觉得在家里不如在学校自在,就不要求她回家。我们充分理解她,也相信她能够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除了给她提供生活费外,不太管她的事情。大二大三以来,她常常是两三个月才回家一次。同在北京城里,跟在外地上学差不多了。她在学校参加了好几项运动队,在比赛季节,我们提出要去看,她不让我们去。其中有两次,我们在周末没什么事,就去清华玩,但还是尊重她的意愿,没有去看她的比赛。这在许多家长看来不可理解:都到了孩子的学校,近在咫尺,不去看有点说不过去。我们觉得,孩子大了,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想法,要尊重她,她不愿我们做的事,就不要去做。因此,我们基本不再干涉她的生活。
    比如南南不喜欢我们翻看她的东西,特别是日记一类的,我们就不看。她有时会很得意地主动把自己画的写生的水粉画或建筑设计图或做的模型给我们看,我们会感到很“荣幸”。当然,女儿回家少,和我们交谈的时间也就少,许多事情我们并不知道。有时我们也问问,她愿讲我们就听听,不愿讲我们也不深究。
    这样,我们和女儿没什么矛盾。其实我们觉得,孩子不让我们管她的事,还省了不少心,多好!何必非要去管她的事呢?我们自己本身天天都很忙,忙完自己的事就已身心疲惫了。还是省省心吧。何况她已长大成人,完全可以对自己的事情做主了。我们不必干涉她,更不能以我们的理念去教训她。
    (3)教育孩子父母思想要统一
    教育孩子时,父母思想要统一,不能一个骂,一个哄;更不能私下对孩子安抚
    时常有家长问,对孩子严厉些是不是更好?他们认为,孩子太淘气,不严厉点,他就会更淘气,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家长根本管不住。我们觉得,这也应有个度。首先大人不能摆出家长的架子,居高临下,盛气凌人,非要“管住”孩子不可。其实,很多情况下,孩子是不愿被人管住的,他们希望越自由越好。但大人认为,孩子一自由就出格,没个边。最好的办法是,大人该严厉时必须严厉,但多数情况下应该和善,以启发诱导为主,循循善诱为上。板起面孔教训孩子,孩子可能并不知道哪里错了。因此,我们认为还是应该以摆事实讲道理为上策。不过,很多情况下,大人会因为孩子的所作所为而生气,而不得不严厉。这就需要大人要有涵养,要能忍耐。
    这的确很难做得到。比如前面讲过,南南三岁半时跟我去大连,丢了,终于找到后,我怎么也忍不住,劈头就打了她一耳光;去内蒙古海拉尔,南南和一个大哥哥闹崩了,我也是狠狠教训了南南一顿。但事实证明,效果并不好,南南并没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哪里错了。后来我不得不再次找机会专门平心静气地跟她谈心,南南的思想问题才慢慢得以解决。因此,我们认为,单纯的严厉并不好,但单纯的和善也许效果也不佳,最好是两者结合起来。
家庭教育如何配合学校教育 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朋友?(3)
    在家里,我和南南爸爸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多数情况下,爸爸比较严厉,有时候南南做错了事,爸爸会板起面孔凶她,甚至扯起嗓门吼她,吓得南南不敢作声。爸爸从未打过南南,但南南很畏惧爸爸的威严,每到爸爸生气,南南就吓得大气不敢出,常常是眼泪在眼睛里直打转,就是不敢哭出来,只好乖乖地听从爸爸的指令。我在旁边看到,觉得南南好可怜,不过,这时候,我一般不会去帮着南南说话,不会去埋怨爸爸;也不会落井下石,趁机指责南南。我一般不作声,扮演旁观者的角色。这给南南一个讯号:自己确实做错了。这样做的好处是,南南不会有恃无恐,不思悔改;也不会使南南觉得,爸爸训她训错了,找妈妈做靠山。等事件过后,我再找机会跟南南谈,刚才错在哪了,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使南南真正认识到错误,而又不致于让她太难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因此,家长教育孩子,一定要统一思想,不能一个让孩子这样,一个让孩子那样,更不能你认为这样对,他认为这样不对,或者家长中的一方联合孩子与另一方作对。这种情况在有老人共同生活的家庭里更容易发生,父母教育孩子,老人总会护着孙辈。不仅使孩子无所适从,不明白是非曲直,也容易使孩子助长与大人作对的“歪风”。
    不过,南南一直不怕我。尽管我也训过她,并且有时还十分严厉地训过她,甚至还打过她几次,但南南就是不怕我;爸爸从未打过南南,可南南就怕爸爸那种威严,只要爸爸一生气,南南就大气不敢出。
    当然,在多数情况下,爸爸对南南还是很和善的,是个慈祥的父亲。特别是每当南南学习上有了进步,两人在一起攻克了数学难题,爸爸会对南南大加赞赏和鼓励。不过,爸爸一般不会跟南南没大没小地疯闹,也不会许诺什么,但南南很敬佩爸爸,也很信任爸爸。
    有的家长对孩子太过严厉,使孩子不得不敬而远之,有什么心里话都不愿跟家长说。本来有很好的想法,但在父母的威严面前,被吓回去了。这样长大的孩子心里太受压抑,自信心不强,处处小心谨慎。
    也有些家长对孩子又太顺从,百依百顺,孩子要什么给什么,不让他受一点委屈。如果做错了事,他们会认为,孩子还小,不要紧,既不纠正,也不讲明道理,使孩子在错误路上越走越远。因此,不管是严厉,还是和善,都要对孩子讲明道理,这至关重要。
后记 后记(1)
    由于没有整块的时间,这本并不太厚的书断断续续写了两年多。同时,由于一开始女儿坚决反对写,至今也并不太同意,因此,我也没什么写作的动力。
    但是,许多朋友听说我们要写这本书,都认为很好,有的多次问我何时写完。他们希望越快越好,使他们能早点看到,早点用到教育自己的孩子上。有的甚至说,你写一段就给我们发电子邮件过来,我们好尽早照着做。有的还开玩笑说,你要是出书晚了,我们孩子长大了,就学不到了。正是他们的迫切需要和鼓励,才使我得以写完本书。
    女儿反对写这本书,主要是担心把她过分“吹嘘”,给她树碑立传。她认为自己还不是太成功,与有的同学比起来,也不是最好的。为此,我在本书里只好用她自己起的化名(南南),请读者见谅。
    女儿是误解了。有个别朋友听说我要写这本书也有相同的误解。在此,有必要向女儿和个别朋友作一个解释,同时说明我为什么写这本书。
    其实,我写这本书,并不是想吹嘘自己的女儿有多么优秀,多么聪明,多么了不起,应该说,我基本没有这样的炫耀的成份。到现在,我和南南爸爸也不认为女儿就已很成功了,她今后能不能成才,成大才还是成小才,还靠她今后的努力。女儿能够在这么小的年龄进入国内最好的大学,我们觉得她只是万里长征刚刚开始,只能说她站到了较高的起点上。只能说明,我们前期对她的启蒙教育是较为成功的。我们不希望她像有的所谓“天才”一样,早早成名,却也早早夭折。也可以这样说,我们把她从一只“丑小丫”或“小毛鸡”变成了一只能够振翅高飞的凤凰,至于她今后能飞多高、飞多远,就要看她的造化了,看她自己怎么努力了。她今后的路还很长。
    我写这本书的真正目的,是想以我们的切身体会,告诉年轻的或已届中年的家长,以及正在成长中的孩子,还有广大教育工作者,大多数孩子是可以培养得很好的,关键是要教育得法。因此,在写作中,我完全用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实实在在的实例,用的几乎完全是白描式的笔法,一如我平常工作中所用的新闻写作的笔法,纪实性的记录,实事求是,客观地叙述,完全没有任何夸张和不实的成份,更没有丝毫编造。我想通过我们的具体实践,和有些孩子的成长作一些比较,得到一些思考和总结,希望能让其他家长和孩子得到一些启示。
    说实在的,过去我们对女儿的教育并没作过什么总结,甚至也很少思考。直到女儿14岁时第一次参加高考考了605分,许多人开始觉得我们对女儿的教育很成功,要我们介绍经验。渐渐地,我们觉得,几乎所有家长都对子女的成长感兴趣。我对此有很深切的感受:多次出差或外出采访,凡是有几个人聚集的场合,只要有人问起我孩子多大、上几年级,我如实告诉他们,并谈及教育方法,结果周围的人全都竖起耳朵听,并频频发问。当时我只有38、39岁,作为一个较为年轻的妈妈,就有了上清华大学的女儿,这很让一些父母羡慕不已,也增添了他们的好奇。
    后来我们渐渐意识到,我们的确很幸运,因为女儿的成长总体说来一是相当省心,二是相当省钱。女儿免去了小学考初中,省掉了初中考高中,而直接进入了重点中学,最后又进入了国内的好大学;女儿的教育可以说没有花一分冤枉钱:既没上过贵族学校,也没请过家教,更没花高价择校。而我们身边有不少同事、朋友为了孩子上个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每次都要花费数万元……幼儿园3万,小学5万,初中3万,高中3万,甚至8—10万,有的没考上大学,还要花3、5万。如果每次都择校,加起来就是10多万元甚至20万元了。而且,说实在的,花了这些钱未必就真管用,有的孩子成绩照样不好。
    我们女儿上幼儿园、小学都是就近入学,从来没有择校。当然,好学校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好处,但我们当时没这个条件,一是没钱,二是麻烦,若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好学校上学,早晚接送都是大问题。同时,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关系。现在,看到周围许多同事、朋友,整天为孩子的学业操心,为了孩子上个好学校,找门子,托关系,忙得不可开交,甚至巴不得人家收下他的择校费,我们觉得,他们为了孩子的成长确实操了不少心,他们的挚诚确实令人感动,但他们太累了,不值得。每每想到这一点,我们就很欣慰,我们几乎没有为此操过一点心。此外,由于女儿锻炼得好,也没得过什么大病,从没住过医院,不像有的家长,就怕半夜孩子发高烧,跑医院。前面讲过,南南的眼睛没有问题,省却了许多烦恼;而且南南的牙齿没得过蛀牙,也没有因为异形而校正。因此,我们觉得把女儿养大,送进清华,没有费太多心思,挺轻松的。这样说来,我们还真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
后记 后记(2)
    其实,学校好是一个方面,关键要孩子肯学、爱学。我们家长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培养了孩子爱学习的兴趣。通过观察、比较别的家长和孩子,我们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特别是早期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俗话说三岁看大,确实,从小养成的爱学习的习惯,将会伴随孩子终身,同时也有助于孩子树立自信心和好胜心。
    也许有的家长会认为,我们的女儿天资较高,是超常儿童,自己的孩子是一般人,比不了,自然也就学不了。其实,所谓的天才,大都是后天培养的,如果启蒙不好,再好的天才也会被埋没,天才的天资得不到挖掘,也将沦为庸才。
    也有的家长说,我们的孩子再怎么教,都不喜欢认字、读书;或说,让他(她)玩够了,他也累了,困了,学不进了;还有的说,我们家的男孩不比你们的女孩,要淘气很多,更坐不住,谈何学习!其实,我们觉得,这有个方法问题。也许是家长太着急,非要孩子学什么,或者定个什么目标,达不到就很恼火,甚至打骂孩子。
    我们认为,教孩子要慢慢来,同时要综合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不要在他(她)累、困、乏的时候教,跟他讲道理、培养好习惯也一样。在他感兴趣的时候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并把道理(原理)讲透。许多情况下,家庭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跟孩子在一起玩耍时就可不经意地教给他一些东西,慢慢积累,时间长了,孩子就学会了许多东西。并非一定要正襟危坐才能教和学。在此,我们希望家长们结合自身情况综合理解书中所谈及的方法,不要盲目套用。
    我们愿意把我们的成功经验与大家分享。如果这本书使家长、老师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教育有一点点启示作用,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将感到非常欣慰。
    我们也欢迎家长、老师和读者同我们交流教育孩子的体会。联系方法:E-mail:jialing@
    本书有关少儿班的章节,得到北京八中少儿班、特别是王竹颖老师的大力支持,相关照片也由少儿班提供,在此向王老师和北京八中致谢!
    彭嘉陵
    2005/9/6
后记 南南感想(代后记)
    这篇后记很难写。可能是因为它需要我提取回忆,还要求归纳总结的本领。而这种本领我并不太具备,就随便写点感受吧。
    “超常教育”现在成了个热门话题,当然社会上的评论和它刚产生时一样,褒贬不一。可喜的是,褒扬和认可的一面似乎在逐渐增多。从我的角度来讲,应该算是它的受益者,当然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比大多数人少上了两年学,而是幸运地在某个时段内找到了比较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已。我想这个事实已经能构成这本书产生的理由。因为我的理解是,虽然不可能对每个人因材施教,但在一定范围和规模上,具有可选择的教育模式却是教育成熟化的标志。我想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我的妈妈才不辞辛劳地坚持了三年把这本书完成,因为它的目的既不是吹捧某种教育,也不是一味夸赞自己的女儿,而是比较客观地介绍一种教育模式,可以算是一种信息共享吧。
    当然,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是不同而不可复制的,尤其是家庭教育这方面。不过依我看,本书的侧重点主要是两部分:一是早期,如何发现、培养孩子的兴趣——这个兴趣是各方面的,而且应该是比较自发的而非强加的;二是在学龄期间,家庭教育如何配合、补充学校的教育。就这两点来说,有很多地方可以拿出来和大家共同交流、讨论。
    我的成长过程,如同书名所说,大体上来说是快乐的。因此我觉得,我更大程度上是“快乐教育”的受益者。因为我感觉到学习快乐,我从小就喜欢学习;因为感觉到快乐,我在许多时候觉得生活得幸福。在这一点上,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从小就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成长,几乎没有给我什么压力。我很少被强迫去做某一件事。从这点来说,我可能比许多孩子幸福。此外,当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我的父母,特别是我爸爸,总是竭尽全力抽时间陪我学习。爸爸给我念艰深的奥数题的情景,至今让我回想但起来,都觉得温馨和感动。爸爸给了我赶超别人的力量。即使是那段“打数学翻身仗”的艰难时光,我也觉得挺快乐的,特别是当我在爸爸的陪伴下一次次地解答对了奥数难题的时候。
    前一阵和别人聊天的时候还说起,我的人生理想并没有多么远大,只是希望过快乐的生活。我并不认为这浅薄,然而快乐的含义却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千差万别:小时候每天放学可以玩一阵子就是快乐;中学的时候由于对英语的兴趣,听听英语磁带也很快乐;现在的我,可以没有烦心事地看一下午的书或赢一场球赛,就是快乐;我也时常想起未来,我猜想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第一件作品的问世也一定会给我快乐感。因此我想,本书的意义在于,在目前中国的教育背景下,在大多数学生、家长质疑孩子“快乐成长”的可能性的时候,分享一种观点,提供一种思路——即使有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孩子也可以快乐地成长。
    本书终于即将付梓,我的妈妈当然是最辛苦的。我觉得如果书中的内容能对读者有所启发的话,将是她最大的欣慰。
    南南
    2006年3月27日
 
后记 作者简介
    彭嘉陵
    1962年10月生。1985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现就职于人民日报经济部,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