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找工作怎么样:新课改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2:48:13
长乐七中《新课改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
结题报告
长乐七中 教务处 教科室
内容摘要:本课题是我们长乐七中2005年度申请实施的福建省级课题,经过差不多一年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我们课题组成员从多层面、多层次对课堂教学实施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进行深入的探讨,初步了解了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的的涵义、基本要素、实践意义及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初步建立了我校新课改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从组织实施体系来看,从学校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学生;从确定课题研究领导班子到课题研究小组,由初二物理科在初二班级和高一语文数学英语在高一班级试点,再推广到其他各个学科及全校各个班级。从教学组织体系来看,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评价的目标和方法、教学空间的拓展等方面,都基本改变了以前“满堂灌”教学形式,构建了有利于发展学生潜能和创造性学习的开放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师生互动 同伴合作
一、“新课改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改己在我市农村中学全面铺开,然而教师在陈旧的教育观念的基础上, “满堂灌” ﹑“填鸭式”教学还是普遍存在,呆板的课堂组织形式﹑单调的教学方法﹑固定的师生角色等,所有这些都造成直接的显性恶果:课堂依然成为教师完成教案设计的独角戏的地方;课堂上教师拼命的讲﹑写﹑问,学生被动的听﹑记﹑答,学生依然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做小动作﹑有的乘机睡觉等;隐性恶果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者”还是不知不觉地沦丧为课堂的“独裁者”;学生还是成为课堂上的“配角”或“傀儡”,最后还是知识的“容器”和解题的“机器”,这种现象大大抑制学生潜能的发挥,造成学生成绩分化﹑学生流失,不仅严重违背新课改的注重全体学生发展的重要理论,也无法与当今世界教育发展趋不相吻合。
同伴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早在20世纪 70年代初就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以及师生互动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专门提及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由此可见国家决策部门对合作学习的重视。 (摘自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合作学习、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人发展的重要理念。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观念,将深刻地影响、引导着教学实践的改变。新课程特别地关注课程学习的内在化过程,并以此作为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同时它也转变了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课程观念,反而强调培养现代人的资格。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更新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自觉地运用崭新的、合理的教学观、教学方式去面对课堂、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虽然素质教育实施多年,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从本质上讲,我们目前的中学教育教学带有浓厚的竞争色彩。老师、学生都视学校是一个竞争的场所,每个人都想胜过他人。这种教育是一种竞争教育,它把一个人的成功建立在其他人失败的基础之上。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他们大都缺乏合作意识,更少有利他行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技能。这种状况与我们所处的需要合作意识与社会需要互动的时代甚不合拍。尤其是独生子女占相当比例的今天,这种状况就更加令人担忧。而同伴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互动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并进行优化组合加以利用,符合教学规律和时代的需求,是对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或情境的一大变革。
我们长乐七中一直以来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理念,作为福建省教科研样板校,我们在教科研工作上从不甘落后,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在思索如何解决“教师一相情愿的教叫苦连天、学生漫无目的的听昏昏欲睡”的不正常现象,极力想达到一个“其乐融融”“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这些也为我们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新课改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创造条件和思想准备。
二、“新课改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课题的理论依据
当今时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学活动的开展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是否是主动的、积极的、活泼的、互动合作的,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学科素养,是否有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要建构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学习,提高效率。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的过程,这就表明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学习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人的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小组互助学习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体现了现代教学论的观点。
(二)以“合作教育”思想为指导,为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营造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少年期是一个身心变化剧烈的时期,初中教育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要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体验上也要满足他们交往与归属的需要,因为学生在人际关系系统中的地位与其学习积极性存在着联系,这种需要和联系对个体具有重大的意义,会影响他积极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合作教育”的核心正是要求在教学中建立新型和谐的师生、生生合作的人际关系,排除强制手段,使学生在和谐平等的气氛中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并获得发展。教师应在与学生的关系中成为他们学习生活的参与者,弄清他们的企求和愿望,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法,使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成为他们自由选择的对象。在参与学生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更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尊重与理解他们感受的基础上加以指导,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健康发展。
(三)以培养学生运用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为突破口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师生交往作用得以实现的认知活动,是学生有动机、有目标、有策略并形成一个在间接知识、智力能力和个性心理诸方面彼此联系和影响的心理结构。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掌握学习的策略,提高学力。在学习过程中与教师、同学更好地合作,不断地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四)群体动力理论
人们结成的群体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的过程中,群体之间的目标、规范等不仅影响群体成员的个性发展,而且影响群体发展的水平与群体绩效。
能否选择适当的策略并正确应用,这是能否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达到指定目标的关键。初中时期学生已自发掌握许多策略,但他们不能有效地运用。教师如能予以清晰指导,学生就能利用这些策略来改进
(五)“互动合作”的内涵
1.“互动合作”的意义与目标
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是现代课堂的教学四要素。它们之间形成了立体的信息交互传递与交流加工的特殊的网络。在此网络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互联互动.互相促进.友好合作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合作以情感互动为前提,具有情绪.情境.与情感上的调控和交互影响的特征。教学四要素之间的互动合作直接影响其它元素之间的互动合作频率及效果,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更有利于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四元素最终必须以情境.协作.会话.意义等进行建构,才能使教与学达成和谐的发展,才能使学生的元认知监控得以形成和完善。而在这四大要素的学习环境中,协作是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桥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把互动合作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加以对待。
互动合作就是要求教创造教与学的情境,设计结合教学要素之间的会话,在互动合作的桥梁作用下,让学生主动在情境与会话中进行积极的知识和意义上的建构,互动合作是一种教与学的模式,更是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材.学生.媒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频率,在各个学科的教与学中都很高,各种教学素材.实验.社会与生活中的现象与需要.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等都离不开互动与协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采用互动合作式的教学,借以培养学生的各种素质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建构互动合作式教学,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媒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使信息的整合调控到最佳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和能力;互动合作式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能使他们有效利用现有学习条件.身边种种现象.和现代先进媒体为学习服务,能培养学生的交际与交流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与技巧;互动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能使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信息情感的互动交流。
互动合作教学的根本目标和宗旨,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交际能力和合作意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生动活泼,促进学生在良好的互动的友好氛围中自觉进行认知和意义建构。
2.“互动合作”教学的策略和原则:
(1)策略:
1).互动合作式教学的主要特征:(1)适当的知识探索与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和轴线。教师.学生.媒体和教材四元素之间的互动,均要以此为最终的归宿和出发点。互动与合作的前提就是要保证其目的是为了探究一些问题,并通过这种探究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2)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互动探究的台阶,步步互动,层层推进,合作认识,共同发展,同步提高。教学中的互动目标的设计,要体现学生的认知及发展层递关系,紧紧围绕一个探究主题,创设与学生最近发展区相符的问题情境,认知难度.合作技能,教师在教学中要时时调整互动的策略,并能授予学生一定的合作技巧;(3)互动合作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关注学生的探究认识过程的调控,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勇气,并使之在互动合作过程中将认知的内容内化为学科素养,外化为能力和机智;(4)互动合作过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和管理者,必须保证学生自主性的有效发挥。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协助者,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与互助的关系;(5)互动合作式教学要求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互动合作氛围,不能搞分配制和强迫服从,学生之间的友好合作必须以自愿为前提,自由组合,自主发展和自由交流;当然,在必要的时候我还要采取一定的集中,也须在民主前提下集中。
2.基本原则;
(1)问题中心原则,教师引导学生要以疑为轴,解为线,互动合作地去探究问题的实质和解决的方案,在问题的激发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地去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同时合作学习要获得成功 ,决定于所涉及的问题,最好解决开放性问题。开放式且答案不唯 一的问题更能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沟通与合 作交流,所以教师设计的关键要有适当的“空白”,留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和创造空间。
(2)开放性原则,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置于一个宽广宽松的社会生活背景中去,让学生敞开思想,主动破立结合,进行互动交流,开放合作,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解决问题的方案。
(3)实践性原则。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活化,他们的情绪才能高昂亢奋,才能积极地从事探究与互动,使能不知疲倦地持续研究下去,才能有所收获和提高,所以教师不能总是把学生禁固在课堂和教室中,要适当创设实践性强的环节和情境,让学生亲自去操作和感受,如物理课堂,可以很好地用物理实验的操作,物理现象的多样性和趣味性,物理实验的直观性去刺激学生主动合作的探究意识。
(4)模糊性原则,开放性和问题情境,要有模糊性,宽广性和不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不同层面的学生,根据自我情况选择不同的合作对象,在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上去互动促进,合作认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创设的互动与合作的问题.对象,要有分层的功能和层次分明的阶梯,以促使学生最大程度地利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去与互补型的学生或教师,进行友好互动与合作。
(5)体验性原则。建构性教学要求学习者,先要有对知识,自下面上的切身体验与感受,再与课本自上而下的知识的相融合,才能形成知识系统和能力系统,所以在互动合作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条件和学生在实践中操作,探索和研究人,以使互动合作能更加深入特久地进行,使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得以有效建构,在课堂教学中,就是要使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与合作的快乐。
三、“新课改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课题研究的实施
(一)抓好“四落实”,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
1、 组织落实:
自我校申报的《新课改实施中同伴合作和师生互动研究》项目,批准为福建省级课题后,首先成立了以校长陈碧云先生为总负责人主持人、由教务主任(兼教科室主任)陈依秀先生安排策划,由吴山老师(物理学科带头人)组织落实,由任教各学科申报子课题的老师为组员组成课题小组,具体规定了研究的重点和组内分工,做到组织健全,分工明确。
姓名
性别
科目
职称(职务)
课题中承担任务
陈碧云

语文
中学高级.校长
主持人
陈依秀

数学
中学高级.教务主任
安排策划指导
李明銮

语文
中学一级
组织落实
吴山

物理
中学一级
组织落实
邱松波

物理
大学本科
物理课堂教学中同伴合作研究
陈  渠

物理
大学本科
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
陈钦松

物理
大学本科
物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
雪萍

物理
大学本科
物理课堂教学中同伴合作研究
王文娟

语文
大学本科
语文课堂教学中同伴合作师生互动研究
李海霞

语文
大学本科
语文课堂教学中同伴合作师生互动研究
周海旭

数学
大学本科
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
黄雪白

数学
大学本科
数学课堂教学中同伴合作研究
陈增金

英语
大学本科
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
吴秋玲

英语
大学本科
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研究
2、 管理落实:
为保证课题研究能在科学的有序的工作状态下顺利开展,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研究步骤。要求课题组成员做到“三必须”:首先,课题组成员必须按照学校的规定,对组内成员每人每周要听至少一节课,同时了解课题任务完成的状况;其次必须加强理论学习,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必须准时参加周历表安排的每一次的课题会议,并检查总结汇报研究情况,及时交流。
3、 学习落实: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课题组高度重视,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力求以课题研究为契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创建学习型学校做自身的努力。
①认真学习了有关合作互动学习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科研论文和科研成果,鼓励课题成员加强自我学习,掌握“合作互动“的内涵,明确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学校对课题研究也应采取特殊政策,允许教师自己购买有关的书籍,优先予以报销。
②组织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中与课题相关的书籍和资料,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③尽力邀请各类专家现场指导,拓宽了课题研究信息渠道。
④鼓励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的教育信息,充实理论水平。鼓励组内成员互相观摩,在实践中共同提高。
4、 目标落实:
在认真学习、领会各实验阶段计划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即通过同伴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互动培养强学生的交流能力,具有合作互动的情感、养成合作互动的品质。通过合作互动让学生找到合作互动的途径,掌握合作互动的方法。通过合作互动的研究让教师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二)、明确要求,保证实验内容的实施
1、逐步提出要求,学会合作和互动
任何学习方法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需要老师耐心地指导,也就是需要循序渐进的指导方法。
刚开始进行课堂合作学习时,有的教师反映课堂秩序混乱,喧闹声很大,学生各行其是,没有合作意识。合作学习方法虽然好,但真正实施起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老师耐心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为解决此类问题,要求教师采用鼓励的方法引导学生人人参与、学会合作。例如在高一年级李海霞老师结合班级特点,多次开出体现合作互动的研究课,在摸索和借鉴中逐渐总结出合作互动的一般套路,象王文娟老师在开始进行互动课堂教学时向学生提出:人人都要勇敢地发言,经过一个多星期的鼓励,班级几乎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再提出第二个要求:一个人说话时,其他同学认真听,且不能弄出响声。就这样一点一滴地进行引导,逐步形成学生之间有序的、科学的、友爱的合作互动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各班学生的合作互动意识得到很好的加强
2、学习内容丰富多样
合作互动使每个孩子都参与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只作为“观众”、“听众”。为了充分运用这种优势,在学习内容上应丰富多样,不仅仅让学生在学习有困难的时候才进行合作讨论,像互相认读生字,互相检查书写,交流学习方法,小组游戏学习、学习评价等等都可以进行合作和交流。例如,王文娟老师在《荷花淀》这一课教学时,将水生嫂支持水生参加革命的一段设计为幽默小段,把水生嫂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刻划,让学生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与课本中正面刻画的水生嫂进鲜明对比,使学生清楚地认识两种不同的人物性格,同是加深对课本中水生嫂人物形象的敬意。
另外,课堂教学中的同伴合作师生互动对教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以,我们课题组成员在实践中也基本上达成共识:
1、合作互动要尽量采取民主的形式,充分尊重学生,这是保证合作互动有效地进行。
2、合作互动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指导,同时也要正确处理好集体教学与合作学习,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课堂中的静与动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
3、合作互动时,老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合作互动的任务应该适当的难度,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小组活动的激情,以使每一节课同学们都是有目的地进行合作学习。
4、合作或互动的时间要适中,这个时间应以学生的情绪变化而定,老师要做到仔细观察,掌握课堂发展态势,必要时对各个小组和学生的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合理分组,开展切实有效的合作互动的策略。
1、建立小组是同伴合作的必要的组织形式,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展开实施的前提条件。
小组生成方式有多种:如“自由组合式”,易相处的几个同学依据自己共同的兴趣而组合在起;“指定组合式”,就是教师依据自己的教学、管理目标,将某些特定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小组;“优化组合式”,就是通过前两种方式相互融合,组成班级新结构。小组成员素质的分配,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如“优优”组合,即全部是优生组合在一起,这对“小教师”的指定、活动、培养有积极的作用;“中中”组合,即全部是中等生组合在一起;“特定”组合,就是组合在一起的全是学习或品德有待于进取的学生。这三种分配方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的分层次,在上课时可以将优秀生以“小教师”的身份指派到其他各组合作、讨论、指导。也可以采用“优中”、“中后”组合和“优中、优后”组合,这两种组合方式,非常适合各组成员在优生的带领下随时合作讨。同时老师也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小组不是纯粹的兴趣小组或娱乐小组,而是一个协同共事的团队,要学会与不同的人相处,尤其是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愿意接近他们,争取共同进步。
2、每组安排小教师,小组长,确定职责,是保证合作互动实施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互动学习,小组成员要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各自的职责,这样既保证了小组活动的进展有序,又能使个人的努力真正与小组总体工作想协调。因为我们学校每个班的人数都是比较多,四人的一个小组,需要根据任务的不同,教学目标的各异,确定职责,分工合作。生成方式:小组长可以由老师指定,也可以由本组成员民主推选或者轮流“执政”;“小教师”亦可以由老师指定或学生民主推选,遵循“有能耐者上”的原则,如知识掌握的程度、表达能力等,所以在上课时教师有时可以临时指定谁当“小教师”。小组中两者存在模式:小组中只有一位组长,兼职“教学”和“行政”的功能;小组中只有“小教师”,不但履行“教学”功能,还要执行“行政”功能;小组中设小组长和“小教师”各一名,两者各负其责;“小教师”全部集中在若干小组中去,其他各组各设一名组长,在上课时可以将 “小教师”指派到其他各组合作、讨论、指导。
3、理顺环节,有条不紊地开展教学实践
合作互动活动的内容与环节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花很多的时间,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我们课题组经过几次实践和研究,确定我们课题组还是按照最基本的合作互动的流程,就是:导学入境,确定目标→启发引导→小组合作→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反馈提高→达标测试,完成学习任务。
四、课题研究的效果分析
从我们课题组开始实施合作互动研究一年多以来,老师们本着边学习边总结、边改正、边提高的方法,由初步的接触课题研究,到深入地展开理论学习、教学实践,我们课题组的每一位老师都感觉到自己在理论和业务上较之以前有了质的变化。根据已实施“同伴合作师生互动”教学的班级同学反映,课堂实施合作互动对于他们来说一是新颖,二是给了他们真正的自主。参与课题研究的任课教师也认为,课堂教学实施合作互动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互动意识,起到其他教学方法并不擅长的教育作用。经过我们课题组全体老师一年的努力,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一)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互动意识和社会适应性,提高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现在的很多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强,缺乏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基本能力,这种状况与当今时代的发展甚不合拍,如何才能改变这一情势,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而新课程改革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契机。通过课题实践我们可以看到,为了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进行必要的交流,必须互相帮助,妥善的解决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这种交往使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从而产生心理相容,体验到与他人建立起和谐关系的乐趣。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互动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满足了每个学生的“表现欲”和“归属感”的情感需求
合作小组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互动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群体的归属感、认同感,能使学生心平气和地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上他人。尤其是那些在群体中处于劣势的学生来说,对于被接纳和自尊心受维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效应。
(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培养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学的民主
合作互动给每个学生提供了相当广泛的活动空间,使学习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之上,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这种人人参与的学习方式,避免了目前班级授课中集体教学不可避免的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的机会,而不得不处旁观、旁听的局限。师生间的关系也不再是教师一味传授,学生只管倾听的传统模式,而是师生间平等交流与互动的新模式。教师更多的是一个顾问和指导者,同时教师可能对某一专门知识不了解,须请教专家或可利用学生的专门知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提供了一种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师生间能够平等对话与交流,真正体现教学的民主。
(四)课题研究也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对于我们课题组的教师来说,通过现实的课题研究,发现教育问题,制定对策,对研究的效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生动的鲜活的学习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我们教师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果便显示出来了。另外将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研究上升到理论水平,就形成了科研论文。如王文娟的《让课堂活起来》,周海旭的《新课程下的互助学习》李海霞的《浅谈语文课堂中的师生互动》陈雪萍的《师生互动同伴合作教学实践》黄雪白的《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陈渠的《浅谈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吴秋玲的《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陈增金的《友好的合作 快乐的学习》等等。
五、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经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和实践,虽然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上有了些许进步,教学效果也自认为比较明显,但是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合作互动的理论觉得还不够深入,局限于比较狭窄的范围里,特别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存在着不足和困惑。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个别教师对合作互动的简单理解,重形式轻实质,导致课堂教学无法很好实现原有效果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合作互动模式,核心问题应该是合作互动的实效性,而有的老师却误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只要师生之间有了交流就行了。在课堂上也是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同学组成小组,然后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在此期间,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中的交往活动,反正只要有人代表小组给出正确的答案,整个小组就是顺利过关了。长此以往,那些不爱学习的同学,在“合作互动”幌子掩护下逃避学习责任,而能够完成任务的同学也会灰心,合作方式就会不了了之,互动成了相互之间的闲聊。
(二)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合作互动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合作互动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我们有时也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同时也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有的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有的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
由于时间有限,本课题己面临结题,再加上我们课题组的年轻教师真正做课堂教学的课题研究还是第一次,总觉得我们组的课题研究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价值,所以,针对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还是要求教师在教案本的后面写上教学反思,在每周常规的教研活动时提出来,然后以备课组为单元群策群力,共同研讨,寻找理论上的支持或成功解决此类问题的办法或案例,再到课堂教学中实施,看效果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去年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课题组可以说是“边学边教边做”,对合作互动的理论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课后的反思有时也停留在表面。所以我们继续进行课堂合作互动的研究就要切实解决此类问题,在理论的学习上要更加认真,还要多读、多看、多记录有关合作互动的理论,并能够真正地用于课堂教学。
收笔于:20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