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烯颜料加调和液:中国武术传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27:35


   

 

 

武术

百科名片

武术: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术,是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武术又称国术或武艺,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其内容是把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照一定规律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种攻防格斗功夫﹑套路和单势练习。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

目录[隐藏]

【词语解释】
【武术演变】
【武术分类】
【武术特点】
【武术作用】
【武术内容】
【武术门派】
【武术、散手场地与器材】
  • 【武术与易经】
  • 【奥运项目】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词目:武术
  拼音:wǔ shù
  [1]英语翻译
  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 swordplay, etc.

  武术一词 来源于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由于人类生存区域空间的争夺战争,从而形成了空手的搏击方法(拳术)和器械搏击的技术演变,也就是武术器械
  基本解释
  
[wushu, martial arts such as shadowboxing,swordplay,etc.] 打拳和使用传统兵器的技术
  自幼好武术。——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详细解释
  
1.  军事技术。
  南朝 宋 颜延之 《皇太子释奠会作》诗:“偃闭武术,阐扬文令。庶士倾风,万流仰镜。”
  2.  我国民族体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几千年来为我国人民锻炼身体或自卫御敌的一种方法。其中有的已列入竞技运动项目。如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等。 兵器的搏击技术,武术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现代汉语词典》)
  我们把中国武术分为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竞技武术是由传统武术演化而来的体育运动,而传统武术则是由古代战争和街头打架所发展出来的徒手和器械格斗术。其内容有踢﹑打﹑绊﹑拿,柔术 等等“传统的中国武术又称之为国术,其本质是一种格斗,它与普通的体育运动不同,体育运动是一种健身游戏,而格斗却是一种生存游戏”按照武术大师郑雨东的观念,传统武术不能算作一种体育运动。当然,目前流行的竞技武术是一种体育运动,因为国标武术是竞技和表演性质的,本质上接近于体育。传统武术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积累和丰富起来的一项宝贵的文化遗产。竞技武术则划分为散打和套路,散打又叫散手,是武术的擂台形势式,套路则为武术的表演形式。
  目前,武术的概念表述为;以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格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编辑本段]【武术演变】

  

武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那时﹐人类即已开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兽进行斗争﹐一是为了自卫﹐一是为了猎取生活资料﹐后来人们为了互相争夺财富﹐进而制造了更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如《山海经?大荒北经》就有“蚩尤作兵伐黄帝”的记载。这样﹐人类通过战斗﹐不仅制造了兵器﹐而且逐渐积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斗意义的技能。
  在殷商时期﹐青铜业发展﹐以车战为主﹐出现了一些铜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钺﹑刀﹑剑等。同时﹐也出现了这类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术。为了提高战斗力﹐这时已有了比赛的形式。如《礼记·王制》所载“凡执技论力﹐适四方﹐裸股肱﹐决射御”﹐意即较量武艺高低。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步骑兵兴起﹐为了在步骑战中发挥作用﹐长柄武器变短﹐短柄武器(特别是剑身)变长﹐这样﹐武器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武术的技击性进一步突出﹐同时武术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视。这时比试武艺的形式已广泛出现﹐更加推动了武艺的发展。据《管子?七法》载﹐当时每年有“春秋角试。”据《庄子·人间世》和《荀子·议兵》所载﹐当时比试武艺已非常讲究技巧﹐拳术打法有进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时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赛时有裁判﹐有赛场﹐有一定的服装。1975年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画了当时一场比赛的盛况﹕台前有帷幕飘带﹐台上 3个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裤﹐腰部系带﹐足穿翘头鞋﹐2人在比赛﹐1人双手前伸作裁判。
  汉时﹐有了剑舞﹑刀舞﹑双戟舞﹑钺舞等。这都说明﹐汉时的武舞已有明显的技击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现。汉时是武术大发展的时期﹐已形成了多种技术风格的流派。如《汉书·艺文志》收入的“兵技巧”类就有13家﹑199篇﹐都是论述“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的武术专著。
  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官僚贵族或耽于宴乐或追求长生不老之术﹐其影响也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生活中﹐如视剑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剑代刀剑﹐用荒诞无稽的邪说取代练武﹐致使武艺停滞不前。
  隋唐五代时期﹐随著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武术重新兴起。
  唐朝开始实行武举制﹐并用考试办法授与武艺出众者以相应称号﹐如“猛殷之士”﹑“矫捷之士”﹑“技术之士”﹑“疾足之士”﹐获得每个称号都有具体标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贯五扎﹐戈矛剑戟便于利用……”(《武备志?太白阴经?选士篇第十六》)。这一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促进了社会上的练武活动。 这时的唐朝,阿拉伯人开始大量定居于中国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术开始形成。
  随著步骑战的发展﹐在战场上﹐戈﹑戟逐渐被淘汰﹐剑作为军事技术多被刀所代替﹐但作为套路的演练仍在发展。
  宋代出现了民间练武组织﹐见于记载的有“锦标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扑)等。这些社团因陋就简﹐“自置裹头无刃枪﹑竹标排﹑木弓刀﹑蒿矢等习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据《栋亭十二种都城记胜》所载﹐在街头巷尾打场演武﹐十分热闹。表演的武艺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枪﹑舞剑以及打弹﹑射弩等﹐对练叫“打套子”﹐有“枪对牌”﹑“剑对牌”等﹐这时﹐集体项目也发展较快﹐例如﹐《东京梦华录》卷 7载:“两人出阵对舞如击刺之状……出场凡五七对﹐或以枪对牌﹑剑对牌之类。”但对抗性的攻防技术由于受了宋理学家倡导“主静”的影响﹐都逐渐走向衰微。

穿


  元代统治者对民间“……二十人之上不许聚众围猎”(《元典章》卷 3﹐赈饥贫)﹐连民间私藏武器也属犯罪。武艺多以秘密家传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险进行传授。这时的回族武术开始快速发展。
  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时期﹐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理论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为后世研究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清代统治者禁止练武﹐民间则以“社”﹑“馆”的秘密结社形式传授武艺﹐其中著名的拳种﹐如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极拳﹑劈挂拳等﹐多在清代形成。回族武术广泛传播,影响力很高。清代人对回族的认识显得更深入了一层,有了一句乾隆众所周知的“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姓,每多将种。”的评价。
  民国期间﹐社会上存在著各种形式的拳社﹐对传播和发展武术起了积极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被作为优秀民族遗产加以继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级武术协会﹐国家设有专门机构负责开展武术运动﹐将武术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3年﹐举行了第1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竞赛大会﹐接著又举行多次全国性武术比赛或表演大会。为了推动武术的普及和提高﹐国家组织创编了比赛规定套路﹐编制了群众武术活动所需要的初级套路和简化太极拳等﹐出版武术书籍和挂图﹐拍摄武术影片和录象。为探讨武术运动锻炼的价值﹐还组织有关生理的测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学化。此外﹐各体育学院﹑体育系相继设立武术课和武术专业班﹐大中小学也把武术列为体育课教学内容﹐青少年业余体校也建立武术班﹐各地武术协会设立各种形式的武术辅导站。

[编辑本段]【武术分类】

  武术分类有以地区划分的﹐有以山脉﹑河流划分的﹐有以姓氏或内外家划分的﹐也有按技术特点划分的。现代一般按其内容分为5类; 经常坚持武术锻炼能有效地增强体质。武术中的各种拳法﹑腿法对爆发力及柔韧性要求较高﹐特别是各关节活动范围较大﹐对肌肉韧带都有很好的锻炼作用﹐武术包含多种拧转﹑俯仰﹑收放﹑摺叠等身法动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随”﹐“步随身行﹑身到步到”﹐对协调性有较高的要求﹔整套动作往往由几十个动作组成﹐并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所以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得到全面发展。练习柔和﹑缓慢﹑轻灵的拳术﹐如太极拳﹐强调以意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脉流通﹐适合于慢性病患者作为医疗手段坚持锻炼﹐有较明显的疗效。 对抗性的散手﹑推手﹑武术短兵﹑武术长兵等竞技项目﹐运动激烈﹐除能增强体质外﹐还能培养勇敢﹑机智﹑敏捷等优良性格。
  【武术概念】
  武术概念,是人们认识。研究武术的基本依据。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的时期对武术概念的表达不尽相同,它的内涵和外延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

武术本身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上看,有不少归属武术类的名称,春秋战国时称“技击”兵技巧一类);汉代出现了“武艺”一词,并延用至明末:清初又借用南朝《文选》中“偃闭武术”(当时泛指军事)的“武术”一词;民国时称“国术”:新中国成立后仍沿用“武术”一词。
  随着历史的变迁,冷兵器的逐步消亡,专用武术器械的生产及拳械套路的大量出现,对抗性项目、武术竞赛规则的、制定,武术已演化成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武术的体育化使其内容、形式及训练手段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到今天,武术的基本定义可概括为: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捕斗的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
  从这一定义出发来认识武术。首先,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它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通过徒手或借助于器械的身体运动表现攻防格斗的能力。无论是对抗性的捕斗运动,还是势势相承的套路运动,都是以中国传统的质击方法国棋技术核心的。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来说,技击术不可能是中国独有的。比较世界各地的技击术,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更为丰富(诸如快摔法、擒拿法等)。在运动形式上,既有套路的,也有散手的,既是结合的,又是分离的,这种发展模式,也迥然有别于世界上其他技击术。在演练方法上注重内外兼修,演练风格上要求神形兼备,无不反映了中国传统的技击术的运动特点。
  其次,武术是体育项目,它明显区别于使人致伤致残的实用技击技术。套路运动中尽管包含丰富的技击方法,但其宗旨是通过演练以提商人的身体素质和攻防能力,进行功力与技巧上的较量,在技术要求上与实用技术有一定的区别,散手运动的技术固然更接近于实用技南,但由于受竞赛规则的规定,亦将其限制在体育竞技运动之内。总之,归结为一点,武术具有明确的体育属性,体育是当今武术的主要社会哲学、中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气功等多种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注重内外兼修,诸如整体观、阴阳变化观、形神论、气论、动静说、刚柔说等等,逐步形成了独具民族风貌的武术文化体系。它内涵丰富,寓意深,既具备了人类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共同特征,又具有东方文明所特有的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体育领域中的智慧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方的民族文化光彩。因此,从广义上认识,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编辑本段]【武术特点】

  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 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在实用中,其目的在于杀伤、制限对方,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这些技击术至今仍在军队、公安中被采用。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而是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而搏斗运动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如在散手中对武术中有些传统的实用找击 方法作了限制,而且严格规定了击打部位和保护护具,短 兵中使用的器具也作了相应的变化,而推手则是在特殊技 术规定下进行竞技对抗的。因此,可以说武术的搏斗运动具有很强的攻防技击性,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
  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即使因连结贯串及演练技巧上的需要,穿插了一些不一定具有攻防技击意义的动 作,然而就整套技术而言,主要的动作仍然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它的攻防技击特性是通过一招一式来表现的,汇集百家,它的技击方法是极其丰富的,在赦手。短兵中不宜采用的 技术方法,在套路运动中仍有所体现。
  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
  既究形体规范, 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 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总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比如五禽操就是一种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的奇妙功夫,其精髓就是:“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兼备、有刚有柔、刚柔并济、练内练外、内外兼练。”
  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投法来体现。“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练功的准则,如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少林拳也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此外武术套路在技术上往往要求把内在精气神与外部形体动作紧 密相合,完整一气,做到”心动形随”,“形断意连”,势断气连”。以“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的变化来锻炼心身。这一特点反映了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 。
  三。广泛的适应性:
  武术的练习形式、内容丰富多 样,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有适合演练的各种拳术、器械的对练,还有与其和适应的各种练功方法。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人们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练习,同时它对场池、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卧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
  变化练习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 练参、练功。一般来说,受时间、季节限制也很小。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俱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下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利用 这一特点可为现代群众性体育活动提供方便,使武术 进一步社会化。

[编辑本段]【武术作用】

  


  (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武术套路运动其动作包含着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扑等,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
  系统地进行武术训练,对人体速度、力量、灵巧,耐力、柔韧等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人体各部位“一动无有不动”,几乎都参加运动,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实践证明,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武术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都是以技击作为它的中心内容的,周贡通过武术锻炼,不仅能够达到增强体质的作用,而且能够学会攻防格斗投术,特别是武术功力训练,更能发挥技击的实效性。
  武术的搏斗运动,通过次防技术练习,拳打,脚踢,快摔等动作的运用,井在文字中互相扬长避短,攻彼弱点、避彼锋芒,讲究得机,得时、得势,从而提高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这无疑能提高人们克敌制胜和防身自卫的能力。尤其对公安武警和边防指战员更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练武对意志品质考验是多面的。练习基本功,要不断克服疼痛关,磨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常年有恒,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套路练习,要克服枯燥关,培养刻苦耐劳,砥砺精进,永不自满的品质。遇到强手克服消极逃避关,锻炼勇敢无畏、坚韧不屈的战斗意志。经过长期锻炼、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
  “教武育人”贯彻在武术教习全过程中,“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传统中始终把武德列为习武教武的先决条件。武术在中国几千年绵延的历史中,一向重礼仪,件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包含了深刻广泛的道德内容,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不凌弱逞强等品德。激烈的攻防技术和人生修行结合起来,是中国武术传统道德观念的体现。在社会的发展中,武德的标准和规范也不尽相同,尚武而崇德不仅能很好地陶冶憎操,还会大大有益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
  (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唐代大诗人李白好友崔宗字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著名诗篇中有“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的描绘。汉代打擂台,“三百里内皆来观”。都说明无论是显现武术功力与技巧的竞赛表演套路,还是斗智较勇的对抗性散手比赛,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根高的观赏价值。通过观赏,给人以启迪教育和乐趣。
  (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入门之后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编辑本段]【武术内容】

  (对练)
  对练是两人或两人以上,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的攻防格斗套路。其中包括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等三种练法。
  

 (一)徒手对练:是运用踢、打、摔、拿等方法,按照进攻、防守、还击的运动规律编成的拳术对练套路,有时打拳、对擒拿、南拳对练、形意拳对练等。
  (二)器械对练,是以器械的劈、砍、击,刺等技击方法组成的对练套路,主要有长器械对练、短器械对练、长与短对练、单与双对练、单与软对练、双与软对练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单刀进枪、三节棍进棍。双匕首进枪、对刺剑等。
  (三)徒手与器械对练,是一方法手,另一方持器械进行的攻防对练套路,如空手夺刀、空手夺棍、空手进双枪等。
  (集体演练)
  集体演练是集体进行的徒手、器械或能手与器械的演练。在竞赛中通常要求六人以上,可变换队形,图案,也可用音乐伴奏,要求队形整齐、动作协调一致。
  搏斗运动,是两人在一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斗智较力的对抗练习形式。目前武术竞赛中正在遂步开展的有散手、推手、短兵三项。
  (一)散手,是两人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踢、打、摔。拿等方法制胜对方的竞技项目。
  (二)推手是两人遵照一定的规则,使用棚、扳、挤、按、采、例、肘、靠等手法,双方粘连粘随,通过肌肉的感觉来判断对方的用劲,然后借劲发劲将对方推出,以此决定胜负的竞枝项目。
  (三)短兵:是两人手持一种用藤、皮、棉制作的短棒似的器械,在16市尺直径的圆形场地内,按照一定的规则。使用劈、砍、刺、崩、点、斩等方法进行决胜负的竞技项目。

[编辑本段]【武术门派】

  

中国武术门派、套路众多,蔚为大观。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习云太《中国武术史》,拳种部分有46节计75种、器械部分有27节,可见其众多纷繁。事实上,在我们上面谈到的少林、武当、峨眉、南拳四大派内部,又有许多支派,各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显著特色,又可能发展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数量更多的较小一些的派别,犹如满天繁星,形成了中国武术文化的大观。
  少林武术作为一种人文文化现象,作为一种人体形态文化或是作为健身、御敌、竞技专案在中国早已家户喻晓、妇孺皆知,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因为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 少林六祖惠能在《坛经》上说:禅 乃梵文音译“禅那”,其意译为“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在少林寺众多的禅武修炼者当中,潘国静法号释延武就是其中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人物。少林武功又是中国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内涵,最具宗教从有组织、有机构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门派;从武术的师承、特点的角度来说,武林集团表现为学种及套路。[2]
  门派有更强的社会性,拳种、套路有更强的技艺性。这两个从不同角度归纳出来的武林集团概念,相互包容、相互交叉而存在。
  从拳术命名的角度列出有关的拳种套路,以见中华武术纷繁浩瀚之一斑。
  “以佛圣道仙、神祗鬼怪命名的一神拳、猛鹤拳、二郎拳、韦驮拳、大圣拳、八仙拳、天罗拳、地煞拳、六星拳、哪咤拳、金刚拳、观音拳、佛汉拳、佛教拳、罗汉拳、金刚锤。二十八宿拳、四仙对打拳、七星访友拳、罗汉螳螂拳、夜叉巡海拳、金刚三昧掌、夜叉铁沙掌等。
  以“门”命名的——余门拳、硬门拳、法门拳、空门拳、红门拳、鱼门拳、孔门拳、风门拳、水门拳、火门拳、鸟门拳、佛门拳、窄门拳、字门拳、孙门拳、严门拳。熊门拳、自然门拳、引新门拳、罗汉门拳、磨盘门拳、水浒门拳等。
  以姓氏命名的——刘家拳、蔡家拳、李家拳、莫家拳、巫家拳、薛家拳、岳家拳、赵家拳、杜家拳、周家拳、祈家拳、温家拳、孙家拳、邹家拳、高家拳、戚家拳、洪佛拳、岳家教、钟家教、刁家教、李家教、朱家教、蔡李佛拳、岳氏连拳、罗家三展、杨家短打、胡氏戳脚、郝氏戳脚、陈氏太极拳、杨氏太极拳、武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吴氏太极拳、林氏下山拳、武氏十八技等。
  以人名命名的——燕青拳、太祖拳、孙膑拳、五祖拳、宋江拳、白眉拳、珠娘拳、纯阳拳、达摩拳、玄女拳、武侯拳、五郎拳、文圣拳、南枝拳、咏春拳、岳王锤、武子门拳、子龙炮拳、太祖散掌、三皇炮锤、孔朗拜灯拳、刘唐下书拳、武松脱铐拳、武松独臂拳、神行太保拳、燕青巧打拳、达摩点穴拳、太白出山拳、甘凤池拳法、黄啸侠拳法、燕青十八翻、罗王十八掌、达摩十八手、孙二娘大战拳、武松鸳鸯腿拳等。
  以地名命名的——潭腿(山东临清龙潭寺)、少林拳、武当拳、峨眉拳、崆峒拳(分五大门: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梅山拳、灵山拳、

昆仑拳、关东拳、关西拳、龙门拳、登州拳、东安拳、石头拳、水游拳、西凉掌、太行意拳、洪洞通背拳等。
  以动物命名的一一龙拳、蛇拳、虎拳、豹拳、鹤拳、狮拳、象拳、马拳、猴拳、彪拳、狗拳、鸡拳、鸭拳、龙形拳、龙桩拳、龙化拳、行龙拳、飞龙拳、火龙拳、青龙拳、飞龙长拳、青龙出海拳、毒蛇吐信拳、虎形拳、黑虎拳、青虎拳、白虎拳、饿虎拳、猛虎拳、飞虎拳、伏虎拳、五虚拳、八虎拳、虎啸拳、回头虎拳、侧面虎拳、车马虎拳、隐山虎拳、五虎群羊拳、工字伏虎拳、虎豹拳、虎鹤双形拳、白鹤拳、宗鹤拳、鸣鹤拳、飞鹤拳、食鹤拳、饱鹤拳、饿鹤拳、五祖鹤阳拳、永春白鹤拳、独脚飞鹤拳、狮形拳、金狮拳、狮虎拳、二狮抱球拳、猿功拳、猿形拳、猿糅伏地拳、白猿短臂拳、白猿偷桃拳、鸡形拳、鸭形拳、鹰爪拳、老鹰拳、岩鹰拳、雕拳、鹞子拳、鹞子长拳、燕形拳、大雁掌、蝴蝶掌、龟牛拳、螃蟹拳、灰狼拳、黄莺架子、鸳鸯拳、螳螂拳、硬螳螂拳、秘门螳螂拳、八步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光板蝗螂拳、玉环螳螂拳、天蚕功等。
  以日常杂物命名的——巾拳、扇拳、伞拳、花拳、船拳、钟拳、板凳拳、褂子拳、云帚拳、脱梏拳、百花拳、梅花拳、莲花拳、螺旋拳、山门拳、白玉拳、汤瓶拳、沾衣拳、衣衫母拳、三战铁扇拳、三十六合锁等。
  以手法命名的——插拳,截拳、挂拳、挡拳、扎拳、套拳、穿拳、撕拳、翻拳、炮拳、罩掌、剑手、短手、五手拳、应手拳、捏手拳、合手拳、封手拳、练手拳、拦手拳、劈挂拳、撂挡拳、撞打拳、通臂拳、杀手掌、反臂掌、字手、十字手、排子手、万古手、黄英手、八黑手、锦八手、照阳手、金枪手、天罡手、地煞手、四门重手、分手八快、咬手六合拳、盖手六合拳,九宫擒跌手、罗汉十八手、二十四破手、三十六闭手、七十二插手、三十六看对手、回回十八肘等。
  以步法、腿法命名的——弹腿、暗腿、踔腿、截腿、连腿、戳脚、四步拳、六步拳、八步拳、练步拳、穿步拳、顺步捶、腰步捶、挡步捶、涌步捶、乱八步、三步架、五步打、八步转、掘子腿、溜脚式、十二步架、六步散手、十字腿拳、溜脚架子、连环鸳鸯步、鹿步梅花桩、八步连环拳、九宫十八腿、少林二十八

步,进步鸳鸯连环腿等。
  地躺拳类——地躺拳、地行拳、地功戳脚,地功翻子、地功罗汉拳、活法黄龙拳、地躺八仙拳、金刚地躺拳、少林地龙拳、地功鸳鸯拳、飞龙地躺拳、九滚十八跌等。
  醉拳类——八仙醉、水游醉、醉溜挡、醉八仙拳、醉罗汉拳、文八仙拳、武八仙拳、大八仙拳、混八仙拳、清八仙拳、少林醉拳、形式八仙拳、罗汉醉酒拳、太白醉酒拳、武松醉跌拳、燕青醉跌拳、石秀醉酒拳、鲁智深醉打山门拳等。
  跌打拳类——跌扑拳、沾跌拳、沾衣十八跌、武松混打拳、武松脱铐拳、水浒连环拳等。
  此外,各地的著名拳种还有:大洪拳(三晃膀)、形意拳(心意六合拳)、大成拳(意拳)、八卦拳、八卦掌、八极拳、六合拳、查拳、华拳、洪拳、节拳、绵掌、绵拳、太虚拳、二郎拳、大悲拳、功力拳、石头拳、连城拳、两仪拳(太极快拳)、独臂拳、疯拳、埋伏拳、迷踪拳、缅拳、缠丝拳、磋跤拳、曦阳掌等。
  著名的器械套路有:八门金锁刀、八卦刀、八卦大枪、九洲棍、六合刀、六合枪、六合剑、六合棍、日月乾坤刀、日月乾坤圈、少林双刀十八滚、太极刀、太极剑、河州棍、月牙枪、达摩杖、达摩棍、纯阳剑、八仙纯阳剑、武当剑、青萍剑、袁氏青萍剑、杨氏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梅花刀、梅花枪等。
  从这些武林门派、拳种、套路中,对照侠文化的武功追求,有两个意义,一是从中可以看到侠文化武功的历史和现实中的源头;二是可以看到侠文化武功中的想象成分及其与现实的差距。了解这些,相信对于侠文化武功的进一步理解和鉴赏,将是有些意义和价值的。

[编辑本段]【武术、散手场地与器材】

  武术套路比赛场地
  武术运动比赛场地之一。为平地或其上铺地毯。场地长14m,宽5m,沿四周内沿标明5cm宽的边线。在两条长边的中点,各画一条与长边垂直的长30cm的线段,作中线标志,线宽5cm。
  散手比赛场地
  武术运动比赛场地之一。为木(或铁)制平台。高0.6m,呈正方形,边长8m。台面铺软垫,软垫上盖帆布。台面中心画直径为lm的阴阳鱼图案,边缘画5cm宽的红色边线,向内90cm处画有10cm宽的黄色警戒线。台下四周铺高20一40cm,宽2m的保护软垫。
  太极推手比赛场地
  武术运动比赛场地之一。为铺有地毯的平地。场地长10m,宽8m,中央画一直径6m(以线外沿为准)的圆,圆内画一直径50cm的中心点。各线宽5cm。
  长兵比赛场地
  武术运动比赛场地之一。比赛场地呈长方形,长14m,宽8m。从长边中点画一平行于短边的中线,在中线两边各画一条距中线2m并平行于中线的准备线。
  短兵比赛场地
  武术运动比赛场地之一。为铺有地毯的平地或铺帆布的软垫。圆形,直径9m,中央画直径20cm的中心点。边线宽5cm,场地范围以边线内沿为准。自边线向外2m以内设保护垫。亦可采用散手比赛场地。
  
  武术短器械。现代刀为钢制,由刀身、护手盘、刀柄、刀首等构成。刀身由刀面、刀刃、刀尖和刀背组成。手握的部位称"刀柄"。刀柄与刀身之间的圆盘称"护手盘",亦称"刀盘"。刀柄尾端称"刀首",顶端设一小环,用于博系刀彩。刀重(包括刀彩):成年男子,不轻于0.7kg;成年女子,不轻于0.6kg;儿童、少年不受限制。刀彩不得超过刀的长度,且不许带有任何附加物品。刀尖触地、刀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弯曲时,刀尖以上20cm处至地面垂直距离不小于10cm。
  大刀
  亦称“春秋大刀”。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刀尖、刀刃、刀背、刀穗、刀盘、刀柄、尾尖等构成。刀身比单刀短,刀柄比单刀长。古时大刀十斤以上,轻重不等,现代演练用大刀为5kg左右。
  朴刀
  亦称“双子带”、“太平刀”。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形似单刀,刀身比单刀长.刀柄比大刀短。全长约1.3m,重3kg左右。刀身包括尖、背、刀、盘等。刀柄分为前、中、后三段,柄尾有铁环,称"响环"。
  双刀
  武术双器械之一。属古代双兵器的一种。护手盘呈半圆形,两刀合拢插入鞘内,合拼成圆、其余结构同单刀。
  
  武术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之一。由剑身和剑柄组成。剑身包括剑尖、剑刃、剑脊等;剑柄包括格、柄身、剑首等。剑首系短穗,用于短穗剑术;剑首系长德,用于长穗剑术。剑重(包括剑穗):成年男子不轻于0.6kg;成年女子不轻于0.5kg;儿童、少年的剑重不受限制。剑尖触地、剑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弯曲时,剑尖以上20cm处至地面垂直距离不小于10cm。
  双剑
  武术双器械,古代双兵器之一。护手格有一边与创身平齐。其余部位与单剑相同。
  匕首
  亦称"短剑"。武术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上一。由大、刃、脊、护手、柄、尾环等构成。长26一33crn。尾环处常系彩绸,一般用于双匕首演练。
  峨嵋刺
  武术双器械、古代双兵器之一。长约33cm,中间粗,两头扁细且尖,呈菱形。一小圆环与刺身中部活动相连。练习时中指穿过圆环。用拇指个断拨动使其旋转、主要运动方法有刺、挑、穿、拨等。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用白腊杆制成。大棍长约264cm。齐眉棍长度与练习者眉平齐。分为前段、中段、后段,棍根粗于棍梢。棍中点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2.15cm;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儿童不受限制。棍中点以上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1.80cm;成年女子1.60cm;少年男子160cm;少年女子1.40cm;儿童不受限制。
  梢子棍
  武术软器械。古代软兵器之一。由一根长棍和一根短棍组成。分为大梢子棍和手梢子棍。大梢子棍的长棍相当于练习者的身高,短棍长50cm左右.用铁环相连。手梢子棍较短小。
  三节棍
  武术软器械。古代软兵器之一。由三节长短相等木质坚硬的棍组成。用铁环相连。每节棍长约50cm,全长约等于练习者的身高。
  
  武术器械之一。长柄拐属“长器械”;短柄拐属"短器械"。长拐亦称"单拐".长约133cm。短拐多用于双器械练习,亦称"双拐",长约70cm。在长木棍的1/3处装一垂直短木构成单拐演练方法有劈、砸、滚、蹦、支、扑、拍、拿、勾、挂、截等;双拐演练方法有搂、盖、转、击等。除套路单练外,还可对练。
  
  武术器械之一。锏端无尖,锏柄呈圆柱体,锏身呈四棱状,锏体无节。长约65一80cm。锏体四面呈凹状,称"凹面锏"。多用于双器械练习。运动方法主要有上磨、中截、下扫、直劈、侧撩、绞压等24法。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矛演变而成。有大枪、花枪、双头枪等、大枪和花枪均只一个枪头,双头枪的枪杆两端各一个枪头。由枪头、枪缨、枪杆组成。枪杆多用白腊杆制成。枪杆中点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径不得小于如下规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和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儿童不受限制。枪樱的长度不得短于200mm。
  大枪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由枪头、枪缨、枪身组成,分为枪尖、枪座、库口、枪缨、枪身、底端六个部位。枪头呈三菱形,长约39.6cm,重750-1000g。枪缨长16一33cm。枪身长约3.5m。枪杆较粗,手握枪杆时,拇指尖与食指尖相距三指宽。枪杆一般用白猎杆或金属制成。
  双头枪
  亦称"两头蛇"。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在枪杆两端各装一枪头和枪缨。全长约等于本人身高、多用于双头双枪(双器械)练习。
  
  武术器械之一。分软鞭和硬鞭两类。软鞭由镖头、握把、若干铁节,用圆环连结构成,有七节、九节、十三节之分.通常作"九节鞭".使用时可长可短。运动方法有轮法、扫法、挂法、缠法、抛法、舞花及地趟鞭等,可以单鞭或双鞭演练、硬鞭分"竹节钢鞭"和十三节"水磨钢鞭"。鞭身上有十余个方形或圆形疙瘩,鞭长约100cm,鞭头稍细且尖,亦作握柄。击法有挡、摔、掉、点、截、盘、扫等。
  九节鞭
  武术软器械、古代软兵器之一。由几节长9一13cm的细圆金属棒连接构成。每节之间用数个小铁环连接。各节中间粗两头钢,第一节为鞭头,末节为鞭把。鞭彩不超过20cm×15cm,且无任何附加物品。
  流星锤
  亦称"飞锤"、"走线锤"。武术软器械、古代外兵器之一。起源于远古,由绳索与弧形小锤通过几个小铁环相连构成,重约1kg。锤头与绳交接处缚有彩绸。分单流星与双流星两种。单流星绳索长约4.95m,双流星绳索长约1.65m。主要演练方法有缩、抛、抡等。练时巧妙地将绳索缠绕在练习者颈、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脚踝或腰上,抖身放锤,审击如飞,快如流星,软中见硬,因而得名。
  
  武术短器械之一。多用于双器械练习。包括钩端、钩尖、钩口、钩脊、钩自身刃、钩直身背刃、月牙刃、月牙背刃、月牙尖、钩寸(横梗)、钩柄、钩钻、钻尖等13个部位。其演练方法有钩、楼、带、压、挑、刺、舞花等.即可单练,亦可对练。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叉头只有两股锋.形似牛角,称"二股叉"。双头有三股锋,形似"山"字.称"三股叉",或"三头叉"、"三角叉"、"钢叉"、"马叉"。三股叉头的中锋比两边锋高10一13cm。柄长231一264cm,尾端是瓜锤形。全重2.5kg。另有在叉头和叉尾装有铁片.相击发声.柄稍短,称"飞叉"或"响叉"。练习方法主要有拦、横、扦挑、崩、滚、搬、捣、搓、掏、贯、拍等。
  
  武术长器械、古代长兵器之一。戟头由月牙刃、矛头和横寸组成。横寸长约6.6cm,用于连接月牙和矛头。矛头略高于月牙刃。截杆由杆身和尾尖组成、戟全长约264cm。若在矛头两侧装以同样大小的月牙刃和横寸,称"双面戟",方天画戟的戟头长约52cm,柄长约190cm,全长约244cm。又分长柄单戟和短柄双戟。古代多为青铜制作,后为铁制。
  
  亦称"戚"。武术器械之一。短柄斧属短器械.长柄斧属长器械。刃宽阔并呈弧形者为"钺"。短柄斧多用于双器械练习。斧刃成扇形.斧背成长方形、正方形或凤尾形。斧背有孔.斧柄穿插其中。头长约26cm,刃宽约13cm。短柄斧柄长约82cm,长柄斧柄长过人,约264cm。招法有劈、刺、搂、抹、云、片等。
  
  武术长器械之一。把头有铁制或木身铁齿两种,形似"梳"。齿数5、7、9不等。每隔6cm一齿,齿长约16cm。柄长约165cm,与钯头垂直相交。击法有推牵、扁身杀、倒头打、大斜压等;防法有对打对揭、直起磕、扁身中拦等。可单练亦可对练。
  
  古称"椎"。武术器械、古代兵器之一。多用于双器械练习。分长柄锤和短柄锤。锤形有圆球形、瓜形、人形、八棱形等。轻者5kg,重者数十斤。短柄长约50cm。练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
  
  亦称"挝"。武术器械之一。由抓头和抓杆组成属长器械,若抓头和绳连结属软器械。抓头形状似手。手指伸翔,四指屈挠,木杆长200cm,抓头套接于木杆上。软器械爪头前有三指,后一指,指上有节,能屈伸,爪背有环,用约650cm长的绳系于爪环。暗器中称"飞抓"。
  
  武术器械之一。始见于商代。有直向戈和曲内戈。除作兵器外,还用于礼仪、祭典。作兵器时.戈胡上有孔,可穿皮筋或绳,固定在木柄上。依长度分长、中、短三种。长戈约314cm;中戈约139cm;短戈约91cm、主要击法有勾挂、扎挑等。
  
  武术器械之一。最早见于石器时代。石铲呈长方形或梯形,两面磨光呈扁平状铲刃。商代后出现青铜铲.战国时出现铁铲,呈凸弧形,多用于作战。明代的铲呈弯月形,月牙朝上,凹部有刃,杆长300cm,杆尾有锋。主要演练方法有推、压、拍、支、滚、铲、截、挑等。可单练和对练。
  武术服装
  武术运动员专用服装。用绸料、缎料或其它布料制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有不同规格的沿边、布袢、绸腰带、板带、灯笼袖口、灯笼裤脚等。现代武术服装亦有西式裤、短袖上衣等式样,或镶有不同色泽的装饰品。
  散手裁判器材
  武术裁判用具、包括:(1)色别牌。由木质圆板和柄组成。圆板直径20cm。柄长20cm.共需18块.其中红色6块、黑色6炔、红与黑各半6块。(2)劝告牌。呈长方形,长15cm.宽5cm,黄色板面,上写"劝告"两字。(3)警告牌。呈长方形,大小同劝告牌.板面写"警告"两宇。(4)放牌架。用于放置色别牌、劝告牌和警告牌。长30cm,高10cm。散手比赛需红色和黑色放牌架各一个。
  散手护具
  散手运动员装备。用于保护身体关键部位的安全。包括;(1)护头。以软皮革、海绵等材料制成。有保护头部不受损伤和减轻震荡的作用。(2)护胸。以软皮革、人造革、海绵和帆布等材料制成.保护躯干和抗击减震。(3)护齿。由乳胶或可塑性塑料制成。比赛或练习时含入口中,用上下牙齿咬住.使牙齿不摩擦或不被击伤。(4)护裆。以合金铝、海绵、软皮革、橡筋等材料制成。用于防护裆部,一般穿入短裤内。(5)护腿。以帆布、硬牛皮条、松紧布等材料制成,保护小腿胫骨。(6)拳套。用柔韧细腻光滑的羊皮制成,内衬垫有弹性的羊毛、鬃毛或兔子毛。比赛时,65公斤以下级别运动员配带的拳套重量为8盎司(226.8g),70公斤以上级别运动员配带的拳套重量为10盎司(283.5g)。整套护具的颜色必须相同,一般为红、黑两色,以利于裁判员识别队员。

[编辑本段]【武术与易经】

  中国武术与古典文学,是同根同源的共生关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双碧,堪称双子星座,同样辉煌,同样灿烂。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国武术的滥觞,正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轫;文事与武备至少在两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对孪生兄弟携手而行;舞枪弄棒与吟诗作赋,很早就是被我们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养的两个方面。历史中,有无数的武术家本身就是文学家,而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也洋溢着武术的风采。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无先例,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现象。
  一般来说,人们很少把武术与古典文学拿到一块儿来谈论,尤其是在学术讨论会上;而我们也很少在各种出版物上,看到武术与古典文学两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的探讨与论述。尤其在武术与古典文学联手合作,像是配合默契的两个铁匠一样,经过了数千年的加温、淬火,共同锻造了中国人的理想人格和完善的民族性格这一点上,还没有人发现、至少是没有人明确地加以阐释。当我惊奇地发现这一点时,我对武术与古典文学的敬意油然而生。恨不得在45岁的时候,开始闻鸡起舞,凿壁偷光。
  《易经》诞生最早的武术观念。
  先秦时代的四书五经,都是很好的古代散文,完全可以当作文学读本来欣赏。《易经》开篇就有一句鼎鼎有名的格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翻成白话文,是"天体的运行刚健不辍,君子也应自强不息。"这句话,怎么看怎么像是一位武术家对一位习武之人说的话。如果一个对中国武术情有独钟的外国人,问什么是中华武术的精神,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易经》第一页第一段的这个结句。"健",是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字。它本身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刚强",另一个是"康强",前者指性格和精神的坚强,后者指身体和体质的健康。加上个"儿"字---健儿,就成了军卒、壮士和剑客,剑客就是武术家。古乐府中有"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的诗句。
  《易经》中,明确地谈到武术的,有“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之句,说的是“君子应整治兵器,以防不测”。这和现代人习武为健身、防身的观念非常一致。其中,“利武人之贞”中的“武人”——则是武术家在古籍中的直接“亮相”。“刚健中正”说的是做人,也是练武。所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以及对宇宙与人生规律的论述包括八卦概念的确立,都对后世的武术发展起到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一阴一阳之谓道。知乎万物而道济天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固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你把《易经》中的这些理念,说给现在八卦太极拳和八卦掌拳师,都像是在说他们行内的话。

[编辑本段]【奥运项目】

  武术已确定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一共将会决出7枚金牌,其中武术套路5枚、男女散打各1枚。但是这7块金牌不会占用奥运会的金牌名额,同时也不计入最终的奖牌榜。不过获得武术冠军的运动员,将会享受等同于奥运项目冠军的待遇,而且所获的金牌也将计入2009年的十一运会奖牌中。
  尽管不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但鉴于武术在中国人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国人对这一项目的关注,不比其他任何项目差。
  武术表演设15块金牌
  据了解,此次特殊的奥运武术表演赛,共设置男女套路10枚金牌,男女散手5枚金牌。比赛的具体项目是,套路:男子长拳、男子南拳南棍全能、男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男子刀术棍术全能、男子枪术剑术全能、女子长拳、女子南拳南刀全能、女子太极拳太极剑全能、女子刀术棍术全能、女子枪术剑术全能。散手:男子56公斤级、男子70公斤级、男子85公斤级、女子52公斤级、女子60公斤级。
  37名中国选手参赛
  中国参加本次武术表演的共37人,都来自于北京体育大学武术学院,共排练了四组节目,分别为兵器类、太极类、长拳类和艺术类。
  参演者享受奥运选手待遇
  虽然参加奥运武术表演的武术健儿们,身份并不是奥运参赛运动员,但为了迎接世界各国武术代表团的到来,奥运村为他们开辟了特别的区域,住宿和生活享受与奥运参赛选手同样的待遇。18日,中国武术代表团已正式入住奥运村。而由于武术展示节目中要使用各种兵器,怕伤着观众,出于安全考虑,所有“兵器”要想进赛场,都非常不容易,得向奥组委、文化部层层申报,经过统一安检才能顺利入场。而部分“兵器”为了不伤害场地,还改用了木制品,如木刀、木剑等。
  【武术名人】
  李书文
  刘云樵
  王正谊
  霍元甲
  罗光玉
  丁子成
  王子平
  王凤亭
  常东升
  马凤图
  尚云祥
  郭云深
  叶问
  李小龙
  田秋信
  刘根深
  大山倍达
  崔泓熙
  植芝盛平
  嘉纳治五郎
  格雷斯家族
  石井和义
  宫本武藏
  【国外武术流派一览表】
  截拳道
  巴西武术
  卡波耶拉(巴西腿法、巴西战舞)
  巴西柔术
  Kombato
  韩国格闘技
  跆拳道
  太手道
  韩式合气道
  东南亚武术
  泰拳
  斌道
  赫拉
  越武道
  菲律宾魔杖
  俄罗斯武术
  Systema
  桑搏(Sambo)
  空手道
  柔道
  剑道
  武术名言:月棍年刀一辈子枪宝剑随身藏。

参考资料:
  1. 李小龙是否真功夫打天下 
  2. 中国武术门派
    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7-03/19/content_5867105.htm 
  3. 图片来源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pv=&word=%CE%E4%CA%F5&z=0 
扩展阅读:
1.http://blog.sina.com.cn/aoqipeng 武术视频及秘籍
2.功夫论坛:http://www.jw889.com/bbs/
3.http://www.wwechina.net wwe中文网
4.http://sports.sohu.com/20071110/n253167094.shtml
5.http://www.dyqg.com.cn
6.http://www.m1905.com/FilmInfo/film/2007/10/261124369965.html
7.少林功夫:http://www.slsnb.com
8.少林功夫网:http://www.slsnb.com
9.武术堂:http://www.wushutang.com
10.少林频道:http://bbs.0370.cn/
开放分类:

1 项羽
项羽,秦末重要的反秦领袖之一,秦亡后自封西楚霸王。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战略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中国史上最强武将。是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号西楚霸王。大泽乡起义不久,项羽在江东斩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四海,分裂天下,册封十八诸侯,大政皆由羽出,号为“霸王”,权同皇帝。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神话。
----------
2 岳飞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著名军事家、民族英雄[1][2]、抗金名将,字鹏举,南宋中兴四将(岳飞、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一。死后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汉族。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人。
  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难道没有吗)的罪名将岳飞治罪,在临安大理寺狱中被狱卒拉肋(猛击胸肋)而死,还有一种说法为“赐毒酒”而死和被吊死。正史中对岳飞之死没有详细记载。时年三十九岁。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抗金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留有《岳武穆集》。存词3首。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岳飞被诬害后金国人举国喝酒庆祝。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
3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后期杰出的民族英雄[1],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汉族,庐陵(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著作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第一名(状元),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晚年的诗词,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1283年1月9日(农历十二月九日)在北京菜市口慷慨就义,年仅四十七岁。文天祥在狱中写作大量诗词,《过零丁洋》、《正气歌》等作品已成为千古绝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
4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1-12-1588-01-05)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安徽定远人。父戚景通,世代为官,嘉靖17年,戚继光10岁继承其父爵,官居四品。嘉靖28年(1549)参加武举,在考试时庚戍之变发生,于是戚继光被分配到蓟门。与鞑靼军战斗后写下了《备俺答册》。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少时好读书,通经史大义。嘉靖二十三年(1544)依例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三十二年,任都指挥佥事,备倭山东。三十四年,调任浙江都司佥事。旋进参将。分守宁波、绍兴、台州(今浙江临海)三府。三十六年以劾免官,旋以平汪直功复官,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今浙江建德东北)三府。时浙江多被倭患,而旧军素质不良。戚继光招募农民和矿徒,组成新军。严明纪律,赏罚必信,并配以精良战船和兵械,精心训练;他还针对南方多湖泽的地形和倭寇作战的特点,审情度势,创造了攻防兼宜的“鸳鸯阵”战术,以十一人为一队,配以盾、矛、枪、狼筅、刀等长短兵器,因敌因地变换队形,灵活作战。每战多捷,世人称为“戚家军”。戚继光与俞大猷齐名。
-----------
5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年),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汉族,福建省南安市石井镇人。于公元1624年8月27日诞生,史书记载他“少年聪敏,英勇有为”。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祖籍河南省固始县汪棚乡邓大庙村。弘光时监生,明绍宗赐姓朱、并封忠孝伯,这也就是他俗称“国姓爷”的由来。清兵入闽,其父郑芝龙迎降,他哭谏不听,起兵抗清。后与张煌言联师北伐,震动东南。康熙元年(1662年)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又建设台湾,更使他彪炳千古,青史留名。但当时台湾因为处于热带再加上卫生条件比较差,郑成功到了台湾没多久就染上了疫病,并于1662年6月23日(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在世38年。

竞技,武打,格斗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