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盗猎车手5厄休拉:杨尚昆初掌中央书记处办公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3:58:24

杨尚昆初掌中央书记处办公厅

1

中央前后委产生

撤离延安后中央指挥机关向哪里走?中央机关和地方机关的大批人员和辎重怎样转移?撤离延安后中央是否仍维持在根据地时的庞大指挥机构?这个战略指挥机构怎么运作?在撤离延安的那些日子里,这些问题一直在中共领袖们的思考之中。

依中央原先的设想,是在热河省承德拓展新立足点,但随后发现苏联囿于与国民党政府的外交条约,不能帮助中国共产党接管东北大城市,实现对东北地区的控制,而国民党却在美国直接帮助下,实现了迅速运兵东北;同时,承德一带群众基础比较薄弱,不如陕北的群众基础牢固,因而放弃了整个中央和根据地庞大机构东移的设想。

1947年3月末,毛泽东、刘少奇等转移到了清涧县的枣林沟。3月29日、30日,在此召开了中央会议。经过讨论,初步决定将中央机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等组成,只带很少的机要、通信、参谋人员和很少的警卫部队,留在陕北与胡宗南周旋。这个班子就是前委,是党的核心部分,留在陕北既指挥全国的人民解放战争,又吸引着蒋介石的注意力及胡宗南的20余万部队。另一部分,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带领,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担负中央委托的工作。这部分人员将经由五台山前往晋察冀根据地寻找适当的工作地点,最后落脚在河北省的建屏县。

由叶剑英和杨尚昆率领的中央机关的大队人马,此时已经进入晋绥根据地。根据中央的最初考虑,叶剑英、杨尚昆队伍中的绝大部分将随即向晋东移动,与刘少奇、朱德会合,组成中央工委工作机构。余下的人员,也不都留在晋绥根据地,而是部分南下疏散到太行根据地。

叶剑英、杨尚昆接到中央指示后,立即制订好了大队人马的行军序列,第一梯队随即开始向晋东移动。然而没过多久,杨尚昆和叶剑英就对这样的安排产生了新的看法:他们带的队伍有5000多人,无论走到哪里,安全和供应都是大问题。特别是这支队伍中有老人和妇孺,有辎重物资,浩浩荡荡数百公里的跋涉,中途还要经过阎锡山的布防区域,危险系数很大。再有就是杨尚昆他们还担负着在陕北的中央纵队的后勤保障和与各战区的通讯联络任务,一下拉出相隔一个省的距离,必须再组建一套保障体系。因此他们认为这支队伍不宜作长途跋涉,不宜离中央纵队太远。

在行军一天后,恰巧周恩来亲自来到晋绥,与叶剑英、杨尚昆商量部署他们这支队伍的东移问题。叶剑英、杨尚昆向周恩来陈述了他们的想法。周恩来感觉他们的意见很有道理,随即将之电告中央。

周恩来返回清涧后,中央又进行了研究,随后于4月11日发出指示:叶剑英、杨尚昆带领的队伍大部分留在晋绥根据地三交镇,并组成由叶剑英、杨尚昆为正、副书记的中央后委,叶剑英、杨尚昆、李维汉、李克农、邓颖超为后委常委。

由于战争形势所迫,杨尚昆领导的中央书记处办公厅这个机构此刻已经不能统一行使其原有的职能,甚至不能保持其原有的整体,不得不被暂时分解成几部分,有的跟随前委,有的去了中央工委,但后委留下了比较多的人员。原中央书记处办公厅的部分职能,被杨尚昆带到了中央后委。同时,此刻交由后委承担起的一些工作,后来也就都划归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最初被叶剑英、杨尚昆带到晋绥的人员,包括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中央党校、新华通讯社电台、中央机要处、供给部、卫生部,另外还有王家坪中央军委总部的那一拨人,其中也有作战部、电台,还有总参三局戴镜元搞密码破译的人,加上为进四川培训的一批干部,再加上老人、妇女和娃娃等等,足有5000人。不久后,中央组织部、宣传部、社会部、中央党校等部分机关计1300多人,由安子文带队,分四批前往河北建屏县的中央工委驻地,留在后委的还有3000多人。

此外,中国共产党极为重要的文件和一批物资等,也都由后委携带保管着,都由杨尚昆主管的中央书记处办公厅负责。

当时中央后委担当的任务繁多

后委在三交镇安置妥当后,杨尚昆立即向留在三交镇的各工作机关明确了任务。为了便于工作,杨尚昆把原先互不统属的中央机要处、中央秘书处和书记处办公厅合在了一起,搭起了后来的中央办公厅的新构架。

当时中央后委担当的任务有好几项:第一,架设电台,侦察敌情,当好中央耳目。在叶剑英、杨尚昆的指挥调度下,军委一局、二局、三局合力采取应急措施,在三交镇建立起8部通讯电台,同全国各根据地、战区前后方和蒋管区有关秘密电台建立联络。为了让中央工委及随工委同行的队伍顺利通过同蒲铁路进入晋察冀根据地,后委电台加强了对傅作义、阎锡山部的监视,及时传递出相关信息。同时通过监听和联络,搜集掌握各路敌情变化,向各根据地指挥部提供情报。第二,建立晋绥转报电台,保障中央和全党全军的通讯联络通畅。前委是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但为了与敌军周旋,中央纵队没有固定驻地,前委也不可能架设大功率电台,只能自带几部小电台,和少数地区直接联系。中央决定,在叶、杨领导下,在晋绥建立中央后方大台,负责收转中央与地方各地来往电报,并通报各地。中央同所有各方面的联系,包括陆路递送和电波拍发,绝大多数通过后委大台。

在转战陕北期间,通过后委转报大台与中央联系的达14家,通过转报,中央同全国各地、各战区之间构成一个电波网络。

为了缩小前委这个指挥机关的目标,使蒋介石、胡宗南难于搞清楚毛泽东带领的中央指挥机关到底在哪里,当时还做了许多迷惑敌人的动作。例如中国共产党的新华广播电台在太行山广播新闻,呼号仍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胡宗南部曾侦测得知广播电台在太行山,一度误以为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到了太行山。其实,毛泽东和中央核心一直在陕北。

除了电台联络以外,任弼时于1947年7月指示后委,将各地送给中央的文件材料由曾三负责整理,写成简明提要,由李维汉、李涛分送各部门。为了将由后委整理出的这些文件材料及时送出,中央决定将交通科设在后委,由原中央秘书处交通科科长王凯负责,归李克农领导,保障了前委经过后委与各中央局的陆地秘密交通联系。

数十年后,王震在回顾转战陕北的历史时说:“毛主席在陕北之所以能够料事如神,指挥若定,中后委起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汇总整理、通报和交流人民解放军各部的作战经验;根据中央委托,指导蒋管区的群众斗争两项任务,也由后委承担了起来。

后委还有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就是为陕北前方的中央纵队补充人员,运送物资。转战陕北初期,中央纵队从领袖到警卫部队总共只有800人,后由后委从地方筛选出600名精锐人员,补充到了中央纵队,使中共首脑的安全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3

杨尚昆多次担当毛泽东的信使

1947年6月,杨尚昆到中央前委所在地靖边县小河村,向中央汇报后委的工作。他到小河村后,得知毛泽东正准备去苏联会见斯大林。就在这当口,毛泽东委派杨尚昆,把一封亲笔信送往靖边县张家畔彭德怀驻地。彭德怀看了毛泽东的信,告诉杨尚昆:“主席信里的意思是把西北的军事交给我,后方工作包括联防军、地方工作和后勤统归贺总管。”

杨尚昆立刻感觉到这封信不比寻常,是毛泽东去苏联前所作的特别托付。彭德怀顺嘴说道:“一个韩信,一个萧何嘛!”刘邦重用韩信与萧何,一个指挥作战,一个经营后方,彭德怀遂出此言。这是杨尚昆第一次当毛泽东的信使。后来在中央办公厅主任任上的杨尚昆,又多次受毛泽东的委派,担当这样的角色。

然而,斯大林在接到毛泽东准备访苏的电报后,在给中共中央的复电中提醒说:鉴于目前中国的战事,毛泽东离开岗位可能对战事有不利影响,因此建议毛泽东赴苏一事还是推迟为好。中共中央接受了斯大林的建议。

7月下旬,中共中央前委召集西北野战军、联防军和太岳军区的指挥员彭德怀、贺龙、陈赓等在小河村开了3天会。会议对人民解放军从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进行了筹划,杨尚昆参加了这一重要会议。

会议商定由贺龙以联防军司令的身份,统一领导陕甘宁和晋绥两区的后方工作。随后,中央军委决定西北野战兵团正式定名为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彭德怀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这时,杨尚昆才领悟到毛泽东给彭德怀的亲笔信还有更重要的内涵,透露了他已在酝酿安排新的战略部署和工作格局的信息,而彭德怀当时就领会了毛泽东的意图。

4

后委搬家

1947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工作会议,会议中商议了党的领导核心东移到河北省,与已在建屏县(后改为平山县)西柏坡村的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会合的事。当中共中央有东移的意向后,杨尚昆随即意识到中央办公厅应该着手准备,必须提前行动起来。

1948年1月初,他和后委的领导就派军委三局局长王诤先行到河北省建屏县同中央工委接头,开始布置通信接转方面的工作。1月下旬,军委二局、三局的先遣组30余人,携带着必需的通信器材从后委所在地三交镇出发。紧接着,第二批520多人的队伍携带更多物资也开拔了。

1948年1月中旬,杨尚昆等又派军委供给部副部长范离,到晋绥和晋察冀军区接洽,解决运输力量和迁移沿途的食宿问题,商定了由晋绥军区负责护送,晋察冀军区负责接应的方案,同时还议定了中央后委机关迁移的路线。

1月20日,当中央后委收到周恩来和任弼时关于中共中央核心东移的正式通电时,杨尚昆等已经基本完成了中央机关第二次“大搬家”的前期准备和部署工作。根据周恩来和任弼时电报的指示,中央后委的搬家行动于3月中旬开始。

3月12日,中央后委领导成员中的叶剑英、李涛、李克农等离开三交镇。此时,迁移期间的军事和情报系统的电台都已沟通启动。中央后委的领导只有杨尚昆在三交镇留守,做最后的结束扫尾工作。

3月24日,中共中央前委的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来到了三交镇双塔村。那天晚上,毛泽东等在杨尚昆的陪同下,看望了在三交镇留守的后委工作人员。

随后,几位领导人作出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第二天即带部分警卫人员和一部电台先走,到兴县蔡家崖晋绥军区所在地小住数日,然后赴建屏县西柏坡。前委的其他人员交由杨尚昆带领,和后委留守三交镇的最后一批人员一起,徒步行军前往建屏县西柏坡。

5

毛泽东批评说:“你们读的马列主义到哪里去了?”

毛泽东在三交镇的时间并不长,但有两件事让杨尚昆难以忘怀。一是毛泽东批评了晋西北的土地改革搞得太“左”,而且语涉杨尚昆。虽说晋西北的土地改革是康生、陈伯达直接指挥的,杨尚昆并没有丝毫插手,但毛泽东说:“你们后委就驻在这里,这些事情都知道,可是你们根本不反映。你们读的马列主义到哪里去了?”

当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建制正规化以后,各地各部门的情况汇总并转呈中共中央核心层,就是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了,也就是杨尚昆主管的分内之事。因此,毛泽东的这几句话,杨尚昆并没有简单地作为就事论事来听的,而是引起了他更深层的思考:要当好中央核心的耳目,要及时地反映情况,特别是涉及政策性的和有倾向性的情况。

另一件事,就是他再次聆听了毛泽东对战争发展形势所作的估计。毛泽东说:“同蒋介石的这场战争,可能要打60个月。60个月者,5年也。这60个月又可分为两个30个月:前30个月是我们‘爬坡’、‘到顶’,也就是打到我们占优势;后30个月,叫做‘传檄而定’,到时候,我们是‘下坡’,有的时候不用打仗,喊一声,敌人就投降了!”

在毛泽东等到达三交镇的第二天下午,杨尚昆召集后委留守人员进行东移动员,周恩来和任弼时到场讲了话。

临行前,杨尚昆与后委的部分干部商定:由作战部二局的谢逸志率一个组打前站,一局的张一民带一个组殿后,沿途检查行军纪律。人员按单位编组,一般干部和战士自背行李步行;中级干部和体弱的同志骑马或毛驴,也有的乘坐驮轿;儿童坐在柳条筐里,一头毛驴驮两个,一头骡子驮4个。沿途每隔五六十华里,由军区设一个兵站,负责安排转移人员的食宿和骡马的草料。

杨尚昆一家4口,也随后委的队伍同行。一路上,他们不断地收到来自前方的捷报:华东野战军解放了威海,中原野战军再克洛阳,收复偃师、许昌……到达西柏坡时,西北野战军收复延安的消息也传来了。因而这次大搬迁,感觉比撤离延安那次顺畅多了。

夹峪与西柏坡相隔约2.5公里,可谓西柏坡的大门。中央领导机构迁来后,书记处的领导和部分军委机关就驻在西柏坡,当时,各地来人汇报工作,邮寄文件、报刊等都是先到夹峪,并不是什么都直通到西柏坡。

杨尚昆的家安在了夹峪。他白天到西柏坡去办公、开会,晚上再返回夹峪住宿,往返约5公里的路程都是步行。时不时有开会到深夜的情况,他回不了家,就在叶剑英的院子里找间房子临时过夜。

 杨尚昆率队到达西柏坡时,毛泽东还在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县城南庄,他比周恩来、任弼时等晚到西柏坡一个多月。因此,直到杨尚昆日记记载的1948年5月27日,中共中央的五大书记才再次聚齐。

摘自《党史博览》李欣王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