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soneilan调节阀: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5:28

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制
黄  震

    即将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超负荷的学习负担,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扼杀了青少年的个性爱好、兴趣特长和创造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有百害无一利。学生减负,尽管行政命令一道重于一道,社会呼声也一浪高过一浪,人大、政协会议上年年呼吁,为什么“减负”还是一再减不下来呢?
    有人将原因归结为我们的高考制度,分数指挥棒,但我认为高考本身并没错。解决“减负”问题的关键在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制,根子是我们的成才观问题。在许多人看来,人才就是学历,学历越高,人才越拔尖。“人才高消费”愈演愈烈。如此人才观念,怎能不让上大学成了“华山一条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现代社会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从学历社会走向资格社会。据有人统计华盛顿邮报一天登载的900多个招工广告中,79%要求有技术资格证书,而对本科学历有要求的只有6%,对硕士学历要求的工作岗位仅占2%。决定人才的重要因素是技能,而不是学历。
    在德国70%的适龄青年基本都选择职业教育的道路。这里除了就业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与德国人的人才观有关。在德国受过良好培训的手工业者和技术工人与教师、工程师一样受到社会的尊敬。德国的家长一般并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一定要上大学,但很在意能学好一门“手艺”,因此在德国从来不存在千军万马挤大学校门的现象。德国的职业教育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相当多的可能性,学生日后可以成为高级技工,也可以独立开业当老板,还有望晋升为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照样有机会进大学深造。
    一个高度发展的社会应是多元、多极、社会分工合理的社会,根据现代产业发展规律, 白领、灰领与蓝领的合理比例应成菱形状, 蓝领的比例会不断减少,灰领会越来越多。美国在1950年至2000年经济持续增长的50年中,从事研究和设计的高级专业人才始终保持在20%左右,而技术应用型人才从20%增加到65%,不需要技术的劳动力从60%下降到15%。
     目前发达国家技能型人才中, 高级技工占35%, 中级技工50%,初级技工1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劳动技能水准无法形成有效竞争力。特别是我国正面临产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十分缺乏高级技工人才。高素质的一线技术工人的短缺,已成为阻碍我国产业发展的瓶颈。一边是大学生、硕士、博士找工作难,一边是找不到高级技工。我们的成才和教育观念应该反思。
    我们要在全社会转变成才观念,全社会要大力宣传“条条大路通罗马”、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大力弘扬“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择业观。媒体不能整天宣传“白领”、“银领”、“金领”,追捧影星、歌星、球星,应多宣传平凡岗位的劳动者和他们的成才故事。
    要转变教育观念,教育就是要为各种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最大限度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提倡“适合的就是最好的”的成才观,多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在教育制度上加以落实。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发展中职、高职教育,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制。
    要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思维定势,加快推行技术岗位职业资格制度,加速我们的社会从学历社会向资格社会的转型。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和社会评价体系,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各行各业人才成长的环境和土壤,使人才辈出、人尽其才。
    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教育氛围,才可能真正做到“减负”,使我们下一代健康全面成长,使我们社会多元、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