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l图例是什么意思:名人留下的炒股教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1:58:50

名人留下的炒股教训

 

    相信在股市里赔钱的人不在少数,下面我们来看几则名人轶事,看看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都是如何炒股的。这里面有科学家,也有经济学家。相信大家能从中吸取一点教训。

    牛顿:贪心不足 蚀了10年的工资

    大名鼎鼎的牛顿就曾做过一个疯狂的股民。1711年,有着英国背景的英国南海公司成立,公司邀请持有英国政府公债达900万英镑的个人,将债券兑换成南海公司的股票,由于这项服务能够回收部分国债,国王专门授予南海公司代表英国同南太平洋诸岛和南美洲开展贸易。

    1720年,南海公司向国会提出议案:公司将通过发行南海股票,吸收3,100万英镑。这几乎是全部的国债。来自南海公司的消息称:英国和西班牙正就允许英国在所有西班牙殖民地开展自由贸易的协定进行磋商。来自新大陆的黄金白银将汇入英国,将使南海的股东们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随着议案的通过,投机狂潮开始了,南海股票从1720年1月的每股128英镑飙升至8月令人瞠目的1,000英镑,7个多月涨了约8倍。看到如此利好消息,牛顿就用自己大约7,000英镑左右的资金,毫不犹豫地购买了南海公司的股票。很快他的股票就涨起来了,仅仅两个月左右,比较谨慎的牛顿把这些股票卖掉后,竟然赚了7,000英镑!

    但刚卖掉股票,牛顿就后悔了。因为三个月之后,股票价格达到了1,000英镑,几乎增值了8倍。于是,牛顿决定加大投入。然而此时的南海公司却出现了经营困境,股票的真实价格与市场价格严重脱钩。并且在此前的6月,英国国会通过了《反泡沫公司法》,对南海公司等公司进行政策限制。结果没过多久,南海股票一落千丈。

    到了12月份最终跌为约124英镑,南海公司总资产严重缩水。许多投资人血本无归,牛顿也未及脱身,亏了2万英镑!这笔钱对于牛顿来说无疑是一笔巨款,牛顿曾做过英格兰皇家造币厂厂长的高薪职位,年薪也不过2,000英镑。事后,牛顿慨叹:“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丘吉尔:过度自信 只会让你血本无归

    牛顿是典型的散户,丘吉尔炒股可是有专人指导,但结果仍赔的血本无归。1929年7月,从财政大臣的职位上卸任后,丘吉尔固然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也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到加拿大和美国旅行。他们先到了加拿大,9月进入美国,受到美国战时工业委员会主席、金融家巴鲁克的盛情款待。

    巴鲁克陪丘吉尔参观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丘吉尔当时已有55岁了,却颇有激情,马上开户进场炒股。然而不幸的是,1929年改变世界经济乃至世界政治格局的美国股灾爆发了,丘吉尔回到纽约的时间和华尔街股票市场崩溃的开始时间恰巧惊人地一致。结果仅仅在10月24日一天之内,他几乎损失了投入股市所有的10万美元(也有资料称约50万英镑)。

    就在丘吉尔绝望之际,巴鲁克微笑着递给老友一份交割单,上面记录着另一个“丘吉尔”的交易情况。原来巴鲁克早知丘吉尔虽在政治上是个老手,但不一定是股市中的高手。“而且以他的性格和过度的自信,被套后多半会割肉,以便抽出资金瞄向新的目标,所以下场多半是恶性循环,直到赔光为止。” 

 

    巴鲁克为了不让丘吉尔血本无归,他事先就交代手下人为丘吉尔另开了一个账户,并指示操盘手与丘吉尔的交易反向操作,即丘吉尔卖什么,另一个账户就买什么;丘吉尔买什么,另一个账户就卖什么。这是典型的对冲基金的手法。

    马克思:适可而止 月收益率高达67%

    与丘吉尔的一掷千金相比,马克思的炒股规模就小得多。1864年,步入中年的马克思正在英国伦敦投入全身心地写作《资本论》,由于没有经济来源,生活十分拮据,幸有恩格斯和其他朋友的资助,才能勉强度日。 马克思的老朋友威廉·沃尔弗去世前留下遗嘱:将自己一生辛勤积攒的600英镑送给马克思。

    马克思接受了这份在当时为不菲的遗产,决心不辜负老朋友信任,干出一番事业来。他凭着自己对经济学的颇深造诣,认真仔细地研究了当时英国刚颁布的《股份公司法》条文,敏锐地意识到英国的股份公司一定会在短期内快速发展,股票市场也会随之爆出繁荣。于是,马克思立即写信给恩格斯,请他帮忙:“假如你能在10天内办妥遗产交接手续的话,我就可以投资股票交易市场——现在伦敦已到了可以凭机智和少量资金赚钱的时候了。”

    恩格斯接到信以后,只用6天就为马克思办好了沃尔弗的遗产交接手续,很快将600英镑汇给了他。此时的马克思正在专心致志第研究伦敦股市行情,每天都在阅读《金融时报》,留心和关注着每天当地股票的指数变化。终于,他看准时机,果断地把那600英镑分4次购买了不同类别的股票证券。在等待股票价格上涨一段时间后,他毫不犹豫地逐一抛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以600英镑的本金,净赚400英镑的纯收益。据说,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让处在生活拮据中的马克思兴奋不已。

    股票赚钱后的马克思颇为得意,他写信给恩格斯报喜说:“我用那600英镑赚取了400多英镑,这下我暂时不用你和朋友们资助了,这段经历,也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帮助。”此后,有热心朋友劝马克思不妨继续从事股票投资,但是他拒绝了。

    “我小试牛刀赚了一把,但我觉得适可而止就行了。”马克思说,“万一太过沉迷,又不巧赔个血本无归,我对不起威廉,也对不起自己一直在做的研究工作。我时刻清醒,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据说,这是马克思第一次涉猎证券投资生意,也是他最后一次炒股。

    凯恩斯:稳定盈利 股市里悟出经济理论

    相比马克思的短期炒股小游戏,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炒股经历则不仅很长,而且还能长期获得良好收益。凯恩斯在做经济学研究之余也常常进行股票投资,他36岁时的资产只有约1.6万英镑,到62岁逝世时就已达到约41万英镑了。在这些个人资产中,炒股赢利占了很大比重。

    不过,凯恩斯也不是常胜将军,只是在股海沉浮中的那份坚持让他常常能走出低谷。1928年他以1.1英镑的价格买入1万股汽车股票,不久这个股票一度跌至了5先令,但是凯恩斯没有自乱阵脚。他一直等待,到了1930年,终于等到股价回到他的买入价之上。

    凯恩斯的特别之处在于他通过自己炒股的经历还提出了经济学理论,其中就有著名的“空中楼阁”定理。

    凯恩斯提到:“股票市场的人们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是根据他人的行为来作出决定的,所以这是空中楼阁。”简言之,在股票市场中,大众的偏好很重要。

 

    蒋介石:翻云覆雨 从政之前先学坐庄

    上述几位都是外国人,最后讲一个中国名人,就是中华民国的蒋委员长。蒋介石从政前,曾从事证券业务,行为类似于今天的“做庄”。当时,他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经济拮据,在上一些同乡的资助下从投资活动中获利,还参与组织了“协进社”社团,发起成立了由大买办虞洽卿、小学老师周骏彦等牵头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蒋介石既是这一交易所的经纪人,也是炒股人。

    当时的交易所规定,经纪人头上戴白布帽子,帽上编有号码,便于人们识别。蒋介石当时的代号是“蒋伟记”,使用的牌号为“恒泰号”,他还是这个牌号下的股东。当时他以极小的4股“恒泰号”进入股市。由于他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一年内使股价由30元涨至120元,收益翻了四倍;第二年又涨到200元,比前一年又将近翻番,雪球越滚越大。第三年“泡沫”破灭,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的股票交易业务停牌,蒋介石炒股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