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带管图片:2011中国人最关心的十大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3:34:35
房价能控得住吗
4票能,3票不能
◆李秉记(广州全国人大代表):如果中央、地方、银行是认真的,肯定控得住。
◆顾元君(济南高二):不可能的梦想,不可能的目标。———陈冠希《不可能》
◆许家华(广西百色公务员):房价上涨的根源是制度的,而不是几个房地产商炒的。除非国家把地及其用途管好,再少几个“卖地求荣”的地方政府,我看房价的调控还是有希望的。不过也仅仅是希望。
◆李莉(福建厦门研一):否。政府再调控,小百姓只是观望。
◆李科(山东莱芜军人):房价就像中国足球一样,越整越难,没戏。
◆向超(成都高三):我不相信。———北岛《回答》
◆黄东峰(北京律师):房价一半由市场决定,而该由国家管的廉租房和廉价房的政策一直没跟上,所以房价一时还是控制不住。
◆Hyde(infzm.com网友):从长远来看不能,因为从市场供需角度看明显失衡,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加深,这种失衡有增无减。短期的调控解决不了社会根本性问题。
◆马强(河南焦作宣传干部):能。国中之怪现象:太多人住不上房子了,太多人有着多余的房子,太多的房子又空着,怎么也让人无法理解。什么时候不解决,什么时候社会就关注。
较权威答案
下跌?很可能!飙升?绝没戏!
□马光远(经济学博士)
近几年,年年飙升的房价让看空房价者屡受屈辱。2010年,史上最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击,然而,房价不仅没跌,反而在年底量价齐升,开发商销售均价大幅上涨24%,万科更是突破了1000亿的销售大关。2010年,空头在房价问题上再一次败北。但还得预测,下地狱的工作就交给我吧。
对2011年的房价走势有三种观点:一是稳中有升,二是报复性反弹,三是下跌。2010年,尽管政策调控的严厉空前,但房地产市场甚于疯狂的2009年。2010年房地产市场的反常表现,对冲政策的最大推手并非刚需、城镇化等概念,完全是通胀预期和负利率。CPI的节节攀升和过剩的流动性,使得大量的民间资金在寻找投资的出口,在股市上涨乏力,农产品的炒作受阻的情况下,楼市成为避险的最佳选择。CPI攀升,银行基准利率却迟迟不动,导致负利率的情况越来越严重。我从没见过,负利率下,哪个国家的房地产市场不是大牛市。
在“国十条”出台至2010年8月,市场在政策的打压下表现正常,成交量非常低迷,部分楼盘的价格也开始走低,二手房价格回落非常明显,但8月份CPI创了年内新高之后,通胀预期高涨,带动了房价的明显反弹,国庆前,房地产市场的成交又回到了牛市水平。可以说,是通胀和负利率在2010年挽救了房地产,羞辱了最严的调控政策。
循此逻辑,2011年房价走势如何,除了考虑通胀的因素和货币政策的实际表现,还要看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否持续,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和房企的开工量。
首先,通胀无疑成为2011年经济工作的头号大敌。乐观估计,2011年CPI能够控制在5%以内的难度很大,已没有任何空间玩鸵鸟货币政策,通过加息收紧货币和改变负利率将成为货币政策当局必须的选择。这意味着,随着货币投放量的收紧和负利率的改变,2010年已经完全透支的“通胀”概念将不会成为支撑房价上涨的推手,反而成为抑制房价上涨的利器。
其二,即使土地财政无法改变,房地产的支柱地位牢不可破,但决策者无不意识到,如果听任房地产泡沫蔓延,明天的中国将比日本更惨。这意味着,2011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不会放松,年底温家宝在中国之声再一次承诺,在任期内一定要让住房回到合理的价位。如果执政者真的有勇气和担当,出政策不成问题。
其三,房企的资金链,这是开发商对抗政策的弹药库。2010年,销售业绩不错,开发商依然有弹药对抗政策,但由于土地执法的日渐严厉,根据房地产企业最低70%以上的负债率,还有更为收紧的信贷,预计开发商的资金链最多能撑到2011年6月份。下半年,资金链的短缺将成为房价的真正“拐点”。
其四,保障房政策开始玩真的。2011年的保障房政策将达到1000万套,以一家三口计算,将解决3000万人的住房问题。差不多可以解决2年多的城镇化新增人口住房之需,保障性住房作为房价平准基金的作用开始凸显。
最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历了13年的牛市,创造了房地产市场最长的牛市纪录,按照经合组织(OECD)的研究,正常的房地产产业周期一般为10年,6年牛市,4年熊市。13年的牛市已成房价不可承受之重。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2011年房价最可能的表现是下跌,最不可能的表现是大幅反弹,概率基本为零。
7
新征收条例能消灭血拆吗
2票能,4票不能
◆张全收(广东深圳全国人大代表):能。因为血拆给党和政府抹黑了。
◆赵连珍(济南大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孙文广(西安研一):新的政策也没有让房价降下来啊,那新的征收条例有什么理由消灭“血拆”。
◆范同(上海工程师):如果可以的话,那么早在宪法颁布之日起,“血拆”就不可能发生,参见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柯润安(西安教师):政府太厉害,法律太软弱。
◆高琦(河北保定高二):能。中央早已知道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可能会给地方下放财权,且人民与舆论的压力会造成政府威信的下降,这是中央不愿意看到的,2010年就已明令禁止了强拆。
◆苏麓懿(四川德阳大三):新征收条例怎么抵得过官员嘴里的“新”中国。
◆林航(福州公务员):否。最大变化是变成法院申请执行,但是别忘了,法院是财政发的粮饷啊。
◆王进才(兰州公务员):否。“良法”还需要好的执法环境和执法队伍。目前,唯有优化环境,提高执法人员素质,方可终止“血拆”。
较权威答案
欲阻血拆,“新征收条例”尚需依民意修改
□姜明安(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对于正面临和将面临拆迁的千百万城市市民和“准市民”(城乡接合部及城市郊区的居民)来说,2010年岁末最大的一件事,即是《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第二次向全民征求意见。预计该征求意见稿不久后经再次修改,将正式发布实施。
民众盼望“新法”出台,以“新法”扼制暴力拆迁。但许多研究过“新法”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的人认为,“新法”相对于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在某些方面(如补偿)进了一步,但在其他方面(如旧城区改造征求民意)却退了一步。
更重要的是,公众特别希望的限制征收、限制强拆的设想和建议,完全没有入法。比如,很多人建议,将大量商业开发用地和其他可不采用征收而可通过市场交易的建设项目用地(即使是涉及公共利益的用地,亦非必须采用征收)排除在征收范围之外,这些意见并未反映在新征求意见稿中,从而很难使大拆大建的局面有大的改观。
此外,这部“新法”仅限于对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行为的规范,但目前大量的征收、拆迁行为发生在集体土地上,如果不修改土地管理法,不改革目前的财政税收制度,很难遏制住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获取收益,以填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经费的财政缺口的欲望,新法即使制定得再好,也不可能有效实施,不能解决目前因征收、拆迁引发的大量社会矛盾和纠纷。
有人认为,“新法”如果是现在(第二次征求意见稿)这个样子,出还不如不出。不出,现在的地方政府官员和开发商搞暴力拆迁,也许还有一种负罪感,因为他们依据的“旧法”违宪已是尽人皆知。如果出了这样的“新法”:拆迁计划一旦被人大通过,赋予拆迁以“公共利益”的光环,还有什么不好意思呢,大胆地拆吧。
但也不必这么悲观。所谓“新法”还是征求意见稿,政府在获知大家这么多意见和担忧后,肯定会对现在的稿子修改、再修改。
在“新法”即将出台之际,也希望政府真正认真考虑民众,特别是广大待征收人的意见和担忧,把征收、拆迁的范围通过“新法”限制得小些,再小些,将大量的城市开发建设(包括非公共利益的和部分公共利益的开发建设)转变为市场行为,政府只监管不参与。而对于少量的因某些重大公共利益而不得不实施的征收,则以更严格的正当法律程序予以规制,以更优厚的补偿惠及被征收人。与此同时,应尽快启动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和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新法”出台后的实施障碍。果能如此,“新法”出台,对于可能的被征收人来说,才会善莫大焉。
8
中国会开建航母吗
6票会,0票不会
◆高雄(辽宁大连大四):再不建,美国就要从黄海打到中南海了。
◆韩森(山东临沂高三):虽然中国的各个地方的海域都有“危险”,但是中国不会开建航母。中国可能会多制造一些舰艇和潜艇来增强海军实力。
◆孙振军(河南三门峡市人大代表):据说已经开建了。我是一名老海军了,深知中国没有航母之弊。假如我们有十五到二十条航母停在沿海,会少许多麻烦的。
◆卜祥奥(山东德州教师):能,中国有这个实力填补这个空白。
◆Hyde(infzm.com网友):这是很有可能的,毋庸置疑。无论技术还是资金都不是问题。国际环境与国内形势也迫切要求中国有一艘自己的航母,否则中国海军难有出路。
◆晋良子(天津大二):“嘘…这是个不能说的秘密”。———《不能说的秘密》
◆黄娅男(赣州法官):能。重要国防的军备建设,有什么迟疑。
◆林航(福州公务员):否。“三公”消费啥时规范住了,航母才有开建的可能。但是“三公”消费目前看来基本是任重道远。
较权威答案
中国航母即将驶入新时代洋面
□赵楚(上海国防战略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航母会不会开建,何时开建?
要根据公开的资料研究判断和展望中国航母问题,首先应该注意一般建造和使用航母的规律,这些规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需求、建造和支持能力及综合的技术准备。就需求而言,当代中国建造、保有和使用航母的迫切必要性已毋须论证。中国自1990年代成为世界主要原料进口及产品出口大国,国家政治、经济和防卫利益,相比过去百年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的重要利益已扩散到全球。同时,中国又是面临最复杂海洋主权和权益纠纷的大国,建造包括航母在内的大型舰只,以维护海洋主权和权益,在国力许可时自然而然。
在技术准备方面,从1980年代购买分析澳大利亚废旧航母开始,旧航母中国拆了几艘,至今已二十多年。并通过军事交流和学习,对法国、巴西等海军使用航母的情况有直观体验。同时,随着国内建造大型舰船技术的积累和提高,中国海军在建造和使用航母等问题上进行了广泛探索。到2005年左右,海军航空兵成立了自己的飞行学院,这标志着中国海军打造固定翼舰载战斗机联队的明确决心。军方高级将领已不止一次严肃表明:作为惟一没有航母的大国,中国建造和保有航母是正常的国防力量目标。
现代航母一般都是以特混编队的形式执行任务,特混舰队的组成除航母外,主要是具备远洋区域防空、反潜、火力和兵力投送能力的大型驱逐舰、护卫舰及补给舰船,这些舰船的建成及使用已为中国最终拥有大中型航母特混编队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关键是,中国建造航母的内外环境已基本成熟。过去数十年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坚持维护和平的目标和以对话解决问题的原则立场,除从元首外交到多重管道及层次的安全对话之外,积极参与全球维和及地区安全事务,这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对中国建造和使用航母的疑虑。
1922年,第一艘航母“凤翔号”建成下水,从目前情况判断,很可能在世界航母百年的纪念日到来之前,中国第一艘航母将驶入新时代的蓝色洋面。
9
朝韩对抗会更激烈吗
1票会,5票不会
◆高雄(辽宁大连大四):用马哲的原理来说:量变要有个度才能质变,而这个度就在中美手中。所以给白宫和中南海热线打个电话就知道了。
◆飞扬古(广西柳州铁路职工):利益的争夺会让对抗愈演愈烈,兄弟又怎样,反目成仇的不在少数。
◆许家华(广西百色公务员):毕竟都到了2011年,就离2012不远了。还对什么抗啊?
◆史纪(江苏南通村官):世仇。
◆阮华君(安徽明光教师):小孩玩家家,闹闹而已。
◆门鑫(留英学生):打不起来,美国没批准,韩国不敢打;中国不动弹,朝鲜打不赢。
◆韩森(山东临沂高三):朝鲜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国力,来巩固新一代领导班子,韩国又发表很强硬的国防白皮书,这些无疑都会给朝韩对抗“浇油”。
◆梁刚(云南弥勒县报社长):否。说句套话,和平与发展,目前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较权威答案
中美关系没问题,半岛和平就有保障
□曹辛(中国亚非发展交流协会理事)
2010年最后两个月由延坪岛炮战所引发的朝韩危机,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历的最大一次安全危机。然而透过纷繁多变的局势,一条规律和脉络十分清晰,这就是:中美关系是纲,其他都是目;纲举则目张,纲落则目乱。这条规律不仅适用于年末的朝鲜半岛危机,甚至也会影响日本、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甚至对中国国内进一步改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在这样一个框架下,展望一下今年朝鲜半岛的局势。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并正式向中方抛出了对世界事务(尤其是亚太事务)实行“中美共管”的概念,也就是“G2”模式,这其中,确实有经济危机以及美国尚未最后解决阿富汗问题而无法分身,需要借助中国的客观现实原因。而令奥巴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中方几乎是“严正拒绝”了他的诉求。
接着在年底的哥本哈根大会上,中美的分歧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美国朝野开始认为:随着美国国力的衰落和中国的迅速崛起,中国要甩开美国,单独冲击世界老大的宝座了。
于是,进入美国中期选举年之后,先是美国解冻对台军售、谷歌危机,后来又有希拉里明显针对中国的“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的“网络自由战略”。这一“战略”,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内政和舆情。在“南海是中国的核心利益”的观点被提出后,中美关系直线下降。
在中日就钓鱼岛主权问题关系紧张之际,希拉里明确宣布:“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保条约”。而这个执政的日本民主党,曾经同中国有着非常良好的关系。
随后,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也陷入紧张。
年底的朝韩冲突发生后,美国不仅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召开六方会谈代表团团长会议的建议,还把航母开进了黄海!
然而事情到了极限,也就是双方改进关系的契机了。出于各自的需要,中美双方均开始了修补关系的过程———12月,中断一年的中美军事交流开始恢复,解放军马晓天副总长访美;1月9日,美国国防部长即将访华;当月3日至9日,中国外长杨洁篪也赴美国访问和沟通,并为胡锦涛访美做准备工作。与这一切相伴的是,不仅朝韩双方由对抗很快转变为各自表达了和平意愿,对六方会谈也由拒绝变成要借助这一平台,甚至美国也表示不再反对这一平台了。
中美关系在短短一年内由冲突转而双方自觉修补,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产生的完全不同的影响意味着:在一个由实力决定地位的世界,G2已是客观现实,至少在东亚范围内,虽然中美现在肯定不是盟友。对中国来说,中美关系紧张,则不仅中国外部安全环境堪忧,连国内的各项进一步改革也不可能,只要我们考察一下去年中国紧张的安全环境,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时国内呼声很高的政治改革难以推行了。这一道理同样适用于美国。但是如果由此反推并实施这个法则,那对双方都将是十分危险的。
循着上述脉络,我们可以得出几点结论:
在中美双方都认识到确有修补双边关系的必要性的背景下,今年朝韩很难再发生如去年年底那样规模和紧张程度的冲突,即便发生,也会在中美双方的有效控制下。
今年朝韩冲突能否得到控制的另一个因素是:中国能否对半岛国家施加足够的影响力?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