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星管业批发青岛: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2:41:26

浅析风险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字数:3178    字号:大 中 小

  摘要:本文简要论述了西方不同学者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阐述,并揭示出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其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全球化的今天规避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风险;风险社会理论;乌尔里希•贝克
  
  如何规避、减少以及承担风险是个人、组织、国家以及社会维持存续与发展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一新概念,并首创了风险社会理论。英国疯牛病的爆发与全球性蔓延,使风险社会理论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焦点。本文在初步分析风险社会理论的基础上,试图揭示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以期为正确认识并驾驭未来社会可能发生的风险提供一种探讨的路径。
  一、风险与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一词在英文里是Risk,本意是指冒险和危险,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风险是具有可能性的危险,或者说是有可能发生的,会造成灾难的事件。因此,风险概念是一种可能性的概念。风险是风险社会的基本范畴,对风险的理解是对风险社会理解的关键。
  “风险社会”一词最初的提出者是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他在其1986年出版的《风险社会》一书中阐述了自己的风险社会理论,首次使用“风险社会”概念描述当今全球化时代充满风险的社会。此后,随着金融危机、疯牛病、SARS病毒等全球性危机的蔓延,这一理论逐渐成为全球学者研究的焦点。什么是风险社会?作为风险社会理论的创始人,贝克从八个方面对风险和风险社会进行了概括。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风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伴随物。像地震、海啸、飓风等等一些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但风险社会并不仅是这样意义上的概念。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风险的认识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问题。吉登斯区分了两种类型的风险:外部风险与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固定性带来的风险。”“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1]他认为,传统的工业社会以及此前的社会,人们所担心的是外部风险,而在当代,被制造出来的风险取代外部风险占据了主导地位,由此标志着进入风险社会,“风险暗示着一个企图与它的过去亦即现代工业文明的主要特征进行决裂的社会。”[1]我们由此可以确认,风险社会中的社会风险更主要的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风险,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贝克认为,在当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全球化时代里,某些看似局部或是突发性的事件却往往容易导致和引发整体性的社会灾难。风险社会是全球化时代毋庸置疑的客观社会现实。沃特•阿赫特贝格直接指出了这种客观主义特征:“风险社会不是一种可以选择或拒绝的选择。它产生于不考虑后果的自发性现代化的势不可挡的运动中。”[2]吉登斯也指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有一些风险是我们大家都必须面对的,诸如生态灾变、核战争等等。”[3]当然,对风险社会的阐释还存在着与贝克不同的理解。斯万•欧维•汉森、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就从主观主义立场出发来诠释风险社会理论。斯万•欧维•汉森认为,当代社会风险表面上的增加实际上主要是因为我们加强了对这方面的关注,人们只注意了风险增加的情况而不关注风险降低的情况。玛丽•道格拉斯和威尔德韦斯则反复证明:风险实际并没有增多,也没有加剧,只是被意识到的、被察觉到的风险确实是增多和加剧了。
  能否从主观主义立场来解释当代风险社会,我们暂不作评论,可以肯定的是,关注、应对各种全球性风险已是全球化时代不可回避的现实。正如贝克所指出的:“工业社会的社会机制已经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可能性,即一项决策可能会毁灭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行星上的所有生命。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当今时代已经与我们人类历史上所经历的各个时代都有着根本的区别。”[4]
  二、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从贝克首次提出风险社会理论以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险社会进行了阐述。我们从不同学者对风险社会的论述中,归纳出风险社会所具有的特征。
  首先,风险具有全球性。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重大后果之一就是使我们进入风险社会。正如吉登斯所说,生活在全球化的时代里,意味着我们要面对更多的、各种各样的风险。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相比,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风险显然不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的,而是全球性的。由于全球化将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因而“现代风险的危害已远远逾越了现代工业社会所包含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及其疆域边界的逻辑”。[5]全球化的开放性,使得风险“搭上了全球化的快车”,跨越了时空的界限,迅速地向全球其他区域蔓延和扩散,可能造成全球性的灾难。
  在全球化背景下,风险的冲突点与始发点往往并没有明显的联系,即使生活在远离风险源头的地方,同样也不能幸免风险的冲击,不得不承受风险的考验。例如,切尔诺贝利核泄露事件、亚洲金融风波、中国SARS事件、英国疯牛病事件以及时下的H1N1甲型性流感等,都是首先从一国或区域范围内爆发,然后迅速地向其他国家扩散,把许多国家都卷了进来,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正如贝克所说,在全球风险社会里,几乎人人都会遭受风险之害,造成享有特权的人和无特权的人之间的分界线的消失。
  其次,风险具有人为性。在传统社会阶段,风险更多地表现为物质的匾乏和自然的灾害等“非人为性的”风险。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加深,社会风险越来越开始表现出它的人为性的一面。贝克认为,风险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的反映,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表现,人为因素日益渗透到风险中去,成为“人为风险”,这些风险具有无限可再生性,它们总是随着我们制定的决策策略而自我蔓延。随着人造风险的扩散,我们越来越多地生活在一个风险社会中。吉登斯认为,与大规模环境污染、地球变暖或沙漠化等相联系的风险都是人类活动的结果,这些风险是在试图去控制它们的现代性过程中产生的。而贝克认为:“自20世纪中期以来,工业社会的社会机制已经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可能性,即一项决策可能会毁灭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这颗行星上所有的生命。”[6]仅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现代社会的风险已与人类难脱干系了。
  最后,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风险的种类更加复杂多样,不仅有经济、政治方面的风险,也有文化、生态等方面的风险,不仅有区域性风险的存在,也有全球性风险的发生,而且这些风险往往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呈现出一幅复杂多样的风险图景。在风险社会里,风险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叠加关系,很难轻易地区分出谁应为风险造成的损失负责。例如,工业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但是由于造成污染的责任主体众多,一时难以确定究竟谁应该为生态灾难负责。风险还具有“蝴蝶翅膀的效应”,它们何时发生、何处发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人们无法根据以往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预测和分析,甚至无法直接感知。从风险的发展态势来看,“风险的传递与运动经常是潜在的、内在的,在不知不觉中,风险已经悄悄逼近。”[7]对于我们的日常感觉来说,它们往往是悄无声息的,在突然间爆发,令人防不胜防,人们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更别说控制它们了。
  三、风险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
  尽管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却对我们正确理解和应对全球生态危机和科技发展的副作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常态社会的新视角。长期以来,我们关注更多的是常态社会,坚信人的理性力量和社会发展的有序性,认为在社会发展领域不存在无法追寻因果关系的“裂变”和“突进”。所以,即便是专门研究社会问题的“越轨社会学”、“灾害社会学”等,也都是从常态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它们对失业、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都是纳入常态社会下来研究的。而风险社会理论打破了传统思想意识,唤醒了人们的反思和自省意识,从而使人类进人了一个反思的时代。
  其次,风险社会理论增加了人们的风险意识,帮助人们树立了正确的风险观。较长时期的和平已使我们的风险和危机意识淡漠,应付突发性事件的心理准备不足,以至于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产生群体性恐慌,从而使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应急能力有所降低。而风险社会理论的提出,使全社会都认识到,在全球化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人类将面对不同与以往的抑或更多的风险,所以当面对风险的时候,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冷静平常的心,这样才能更有效的应对风险,不至于在风险面前手足无措。
  最后,风险社会理论在制度层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风险社会中,旧工业社会体系已经过时,单一的民族或国家已经无力应对威胁整个人类的现代风险,这必然要求并引发社会结构深层的变化和政府制度的变革与角色的转换。在全球风险社会里,建立全球风险防范体系,最终以承担风险的基本单元为基础形成全球公民社会,成为当今的一个新的时代挑战。然而,如何实现从工业社会向风险社会的转型、如何实现生态民主与保持社会正义等都还是摆在人类面前的难题。
  总之,风险社会理论的主要贡献就是让我们利用其关于风险、灾害和社会思想的分析重建现代性理论。乌尔里希•贝克虽然没有完成整个工程,其风险社会的理论却提出了现实的针对性问题。关注危险与安全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目前,人类正承受着H1N1甲型性流感的挑战,如何建立起防范风险的公共机制是风险社会理论核心的论题,也是人类社会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22,19.
  [2]沃特•阿赫特贝格.民主、正义与风险社会:生态民主政治的形态与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3]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5]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乌尔里希(贝克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l).
  [6]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3).
  [7]刘靖.风险: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J].东岳论从,2005(1).
  
  收稿日期:2009-12-13
  作者简介:冯利花(1983-),女,山西保德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