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板测试:5.12”之鉴:强化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09:48:29
5.12”之鉴:强化政府应对公共危机能力
尹学朋
【该文章阅读量:76次】【字号:大中小】
2002年底新一届国家领导人换届展开以后,2003年正值“胡温新政”伊始,“非典”疫情不期而至,新届政府顶住压力,利刀斩乱麻,取得一定成效。在此期间,胡温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提倡建设“和谐社会”。不仅经济持续突飞猛进,而且在生态、公共服务 、社会保障等方面也取得很大进展。2008年,应该是承载中华民族复兴和腾飞的“奥运年”。 当人们带着梦想进入2008年时,南方雪灾、拉萨骚乱、巴黎圣火事件、山东火车相撞、阜阳手足口病……一一迎面扑来,国人的情绪简直像坐过山车,直到被惨烈的“5.12”汶川大地震画面震惊。这一幕幕场景,无不强烈地暴露着公共危机与生俱来的事出突然、威胁公共利益、高度不确定性和瓦解社会正常关系的特点。对于一个社会和政府而言,面对各种危机,最重要的战略选择应是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增强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危机管理能力。
任何社会都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各种各样的灾难,从而产生公共危机。危机不仅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对经济和社会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破坏,也会引起环境的恶化,阻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和政治的不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根据预防危机管理程序,立即进人危机处理状态,采取各种措施解决危机,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为此必须做到:
1.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针对所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包括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健康的重大传染疫情,具较大破坏力的自然灾害,以及一些危及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等等),须建立能全面有效预测、防范的预警机制。该机制强化政府责任,从中央到地方分别制定出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突事件的预警监测制度,定期、定点对险情的发生及其可能的危及范围进行科学预测,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进行避害或将危害的发生缩小在最小范围。而且,预警机构还需设立灾情防范标准并做到分级别预警与分级别抗灾。总之,有效的危机预警机制能使危机及其危害在其发生前就掌控于帷幄之中。
2.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为做到处变不惊,对待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措施应做到“常备不懈”,应设立常设的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力争做到一个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中心。指挥中心由发生险情的所在管理部门牵头,其它相关部门予以配合。由于任何突发公共事件的出现都不可能仅局限于某一部门或领域,其处理具有系统性,它必然需要诸多部门的协调配合,突发情况一旦发生,就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机构进行应对,建立一支随时能够处置突发事件的机动应急队伍;同时还要有效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重视和发动非政府群众团体组织参与处理突发事件。并且在危机处理中形成一个制度化、规范化的处理渠道,使突发事件处理机制走上法制化轨道。政府职能也由此转变,使之更倾向于进行公共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
3.完善信息披露机制。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布,可以释放出巨大的社会力量,形成“同舟共济”的团结局面,避免大规模的社会恐慌。及时收集、传递和共享信息,能够舒缓危机,降低危机的损害。更重要的是,一旦出现灾难和危机,信息沟通和交换可以保证政府做出及时和准确的决策,协调反危机的行动。同时,还需完善信息的上报制度,严格限定险情发生地的当地政府在接到险情后向上一级政府通报的具体时限,不得影响险情的管控。今年5月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一个最大的突破,与世界接轨确定了“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准则,按照这个原则,政府必须公开大部分政务信息,必须为不公开某种信息承担举证责任。
4.建立公共财政应急长效机制。对于当前我们面临的突发性公共危机,是缘于不可抗力的自然灾难。财政与税务部门对这种情况的处理自然属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应对问题。提高财政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这是一个经常性的工作,应该逐步完善并保证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灾后重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财税部门还应该与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发挥财政税务部门的协调能力,同时还要考虑我国当前经济的主体情况,把灾后重建和财税体制改革与调整,和国家总体的经济调控结合起来,这才能真正使财税政策的功能得到切实履行。
5.建立专才储备机制。公共危机处理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并涉及不同的行业领域。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后备人才能否有效的供给是能否最终战胜危机的关键所在。因此,后备人才的培养及储备人才机制的建立就显得非常重要。针对突发危机处理的人才培养,既应注重素质的全面提升,又要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尤其在危机预控、管控及应急处理等方面,增加人才的储备经费,加强对应急管控的演练力度。一旦危机爆发,抗危斗争的有生力量能够得到有效充足的供给。同时,进行全民性的防灾教育。也应纳入危机人才培养的工作范畴。通过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公共危机意识,从而增强公众自身的自救能力。
6.完善干部问责纠错机制。一个负责任的服务型政府,是不容许出现渎职甚或贪婪官员的。资料表明,每次公共危机的来临,都会掀起的“免官潮”,使许多相关“官员”纷纷下马。同样,这次面对特大自然灾害的袭击,不免会致使有些公共建筑顷刻倒塌,在我们叹息自然灾害如此猛烈时,同时一些“豆腐渣”烂危楼工程多么不堪一击。但是,免官潮的出现也正反映了我们在干部的问责纠错方面存在深刻的机制问题,还需进一步完善,使问责纠错机制更加规范,而不至于使官员下马仅仅成为危机处理中“权宜之计”的应急行为。尤其,对于官员的罢免也须建立合理科学的运作机制,使其符合严格的法定程序,并与其法律责任相匹配。同时,还须对官员的行政责任给以严格界定,使其在职责范围内勇于担当,而不上交问题而转移责任,以致造成工作的拖延与被动。总之,官员的问责纠错既不宜矫枉过正,损伤原有的制度与原则,又要实现行政责任与行政权力相统一。
7.建立善后恢复的保险机制。公共危机过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特别是在民众的心理方面,影响极大。通常人们在灾后较消极悲观,甚至人生观与世界观都会发生重大改变。另外,人气也极为萧条,严重影响经济的元气恢复。因而保险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对于灾后的重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此次台风而言,一些相应的保险条款的兑现,为许多灾民的生活给予一定程度的帮助,更是在心理上给予了相当大的信心支持。当然,善后恢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只有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8-6-10       本站发布时间:2008-6-10